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25卷 12期
刊出日期:2005-12-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05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测量影响因素分析
李 静1,林长贺1,李胜利2
建立了一套激光等离子体光谱测量实验装置,以Nd:YAG调Q固体激光器(单脉冲平均能量38 mJ)为激发光源,铜合金为样品,得到了Cu原子辐射谱线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系统中软、硬件因素对测量的谱线影响。实验证明激光器输出能量波动、每个数据点的平均次数、靶面相对于透镜焦点的位置、接受辐射的光纤束相对靶面法线的位置以及接受光纤束的有效通光口径都影响测量谱线的强度和重复精度。
2005 Vol. 25 (12): 1905-1907 [摘要] ( 1670 ) PDF (503 KB)  ( 443 )
1908 CO2的腔增强吸收与高灵敏吸收光谱研究
裴世鑫,高晓明,崔芬萍,黄 伟,邵 杰,樊 宏,张为俊*
腔增强吸收光谱(CEAS)是在衰荡吸收光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直接吸收光谱技术。文章报道了用中心输出波长为1.573 μm的窄线宽连续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DFB封装)作光源,用两块高反射率平凹透镜(在1.573 μm附近,凹面反射率R~99.4%,曲率半径r~1 m)组成对称共焦腔作吸收池的腔增强吸收光谱系统。采用扫描腔长的方法改变谐振腔的模式,当激光器的输出频率与谐振腔的某一腔模之间满足共振匹配关系时,激光被耦合到谐振腔内,用探测器接收透过谐振腔的光信号,同时用波长计精确测量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在33.5 cm长的吸收池内测量了吸收强度为1.816×10-23 cm-1·(molecule·cm-2)-1的二氧化碳分子的弱吸收谱线,探测灵敏度达到了6.78×10-7 cm-1。实验结果表明,腔增强吸收光谱具有灵敏度高,装置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
2005 Vol. 25 (12): 1908-1911 [摘要] ( 184 ) PDF (544 KB)  ( 401 )
1912 Er3+/Yb3+共掺LiNbO3晶体中Er3+的光谱特性分析
王敦纯,张德龙,崔宇明,陈才和
在室温下,测量了采用Czochralski方法生长的as-grown和经退火处理的Z切Er3+/Yb3+共掺同成分LiNbO3晶体的α偏振吸收光谱(300~1 650 nm)。运用Judd-Ofelt理论对该晶体中Er3+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由所测得的吸收系数的积分计算得到了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若干个主要的电子跃迁强度实验值。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出Er3+/Yb3+共掺LiNbO3晶体中Er3+的Judd-Ofelt参数。进而确定了自发辐射概率,从激发态能级到其各个下能级的荧光分支比以及能级辐射寿命。此外,还讨论了Yb3+的共掺和退火处理对LiNbO3晶体中Er3+光谱特性的影响。
2005 Vol. 25 (12): 1912-1915 [摘要] ( 263 ) PDF (379 KB)  ( 404 )
1916 环氧丙烷爆燃转爆轰过程反应产物的光谱法确定
李 萍1,2,胡 栋2,3,袁长迎2,4,肖海波1,刘俊超2,孙珠妹2,3,董 石2,3
采用由增强型ICCD光谱探测器、SpectraPro-275光谱仪和DG535同步控制器组成的瞬态光谱测量系统,在解决了测试系统时间同步问题、弱光探测问题、提高光谱分辨率问题和波长定标及防止误触发问题后,在长4.0 m,内径为0.10 m的爆炸激波管侧窗,拍摄到了持续时间仅为数ms的环氧丙烷爆燃转爆轰过程的曝光时间为1~16 μs的瞬态发射光谱。测量系统的光谱分辨本领达到了0.2 nm 。根据由碳、氢和氧组成的小分子和自由基的特征辐射谱带带头波长值,经过对所测光谱进行分析和辨认,确定了在环氧丙烷的爆燃转爆轰过程中有OH,CH,C2,C3,CO,CO2,CHO和CH2O这些反应产物出现。这些反应产物的确定,是进一步分析环氧丙烷爆燃转爆轰过程的微观机理必不可少的实验依据。
2005 Vol. 25 (12): 1916-1919 [摘要] ( 376 ) PDF (549 KB)  ( 407 )
1920 ZnO:Er3+纳米晶的制备和室温发射
吕树臣1, 2,宋宏伟2,黄世华2
文章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晶ZnO:Er3+粉体,所制备的纳米晶ZnO:Er3+粉体具有稀土离子特征强室温可见发射和近红外发射现象,且首次观测到纳米晶ZnO基质和稀土Er离子之间有有效的能量传递。
2005 Vol. 25 (12): 1920-1924 [摘要] ( 1652 ) PDF (575 KB)  ( 412 )
1925 以萘为π-中心的双芪类衍生物双光子上转换荧光性能研究
施琴芬1,王筱梅1*,蒋宛莉3,杨 平2,蒋雪璋1,闻荻江1, 许贵宝3
研究了2个新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分子—1,4-双-(9-乙基咔唑基)萘(简称为BECVN)和1,4-双-(4’-N,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萘(简称为BMABN)的单光子、双光子光谱性质。在~375 nm Xe灯光源激发下,两样品的DMF溶液发出很强的蓝、绿色荧光(峰位492~541 nm),视感效果非常明显。BMABN分子的线性吸收/发射光谱的峰位与BECVN分子相比,均发生红移;相对荧光量子产率(Φf)比BECVN降低了7.4倍。在飞秒钛宝石激光器泵浦下(760 nm),两样品的DMF溶液发出强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发射,峰位与单光子荧光峰位相比发生红移(500~556 nm)。BMABN的双光子荧光强度和双光子吸收截面分别是BECVN的3倍和30.4倍。
2005 Vol. 25 (12): 1925-1928 [摘要] ( 455 ) PDF (512 KB)  ( 407 )
1929 钒磷酸钇铕PDP用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赖华生1, 2, 3,陈宝玖1*,许 武1, 4,谢宜华1,王晓君1,狄卫华1,赵晓霞1
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Y(P,V)O4:Eu3+荧光粉,并利用SEM、变温紫外激光激发及真空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对所合成粉体的表面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与高温固相合成法相比,共沉淀法合成的Y(P,V)O4:Eu3+荧光粉的颗粒形貌好,发光强度明显提高;在325 nm激光激发下,低温时存在基质VO3-4的蓝色宽带发射,随着温度升高,VO-34吸收的激发能量逐渐传递给Eu3+,使其发光逐渐增强,当温度高于临界点时,Eu3+发射出现温度猝灭;Y(P,V)O4:Eu3+荧光粉发射主峰位于619 nm,色纯度好,且发光亮度与彩色PDP用商品红粉(Y,Gd)BO3:Eu3+相当。
2005 Vol. 25 (12): 1929-1932 [摘要] ( 1108 ) PDF (800 KB)  ( 366 )
1933 YLiF4:Er3+, Yb3+中敏化剂浓度对发光的影响
赵谡玲1,徐 征1,2,裴晓将1
用水热法合成了YLiF4:Er3+,Yb3+,Er3+的浓度固定为2 mol%,Yb3+浓度变化范围是0~7 mol%。在这个浓度范围内,980 nm附近的吸收随着Yb3+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用980 nm激发得到的上转换发光强度随Yb3+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Yb3+浓度低于6 mol%时,上转换发光强度随Yb3+浓度的增大变化的比较缓慢,当Yb3+浓度超过6 mol%时,上转换发光突然增强。以Yb3+浓度是2 mol%的样品为代表,研究了Er3+对应红光、绿光发射的激发光谱,并测试了不同波长激发下的红光发射和绿光发射,证明红光发射是来源于4F9/22I15/2,绿光是来自4S3/22I15/22H11/22I15/2。它们的上转换过程都是双光子过程。
2005 Vol. 25 (12): 1933-1937 [摘要] ( 1186 ) PDF (618 KB)  ( 383 )
1938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诺氟沙星
廖素兰1, 2,谢增鸿1*
在酸性条件下,Ce(Ⅳ)与诺氟沙星(NFLX)能产生弱的化学发光反应,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其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连续测定诺氟沙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该法线性范围7.78×10-8~5.82×10-6 g·mL-1 ,检测限(3σ)为1.57×10-8 g·mL-1,对1.94×10-6 g·mL-1 的NFLX标准溶液平行测定10次,相对标准偏差为1.7%。该法成功应用于诺氟沙星胶囊的测定, 还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5 Vol. 25 (12): 1938-1942 [摘要] ( 1532 ) PDF (536 KB)  ( 393 )
1943 N-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中苯酚
杜凌云1,季宁宁1,王术皓1, 2*,庄惠生2
在碱性介质中,N-溴代丁二酰亚胺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苯酚对反应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N-溴代丁二酰亚胺-鲁米诺-苯酚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水中苯酚的新方法。当苯酚的浓度在1.0×10-5~9.0×10-4 mg·mL-1范围内,其浓度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是1.81×10-7 mg·mL-1, 相对标准偏差为1.11%, 将该方法直接用到水样中苯酚的测定, 取得满意的结果。并探讨了该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
2005 Vol. 25 (12): 1943-1946 [摘要] ( 1548 ) PDF (371 KB)  ( 426 )
1947 TiO2/SnO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和光谱特性
刘成林1,钟菊花2,李远光2,张兆奎2
为了研究TiO2/SnO2复合氧化物的光学特性,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了以SnO2为内核的TiO2/SnO2复合氧化物,并且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TiO2/SnO2复合氧化物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TiO2和TiO2/SnO2的能带宽度分别为4.13和3.86 eV,表现出量子尺寸效应;TiO2/SnO2在紫外区域具有宽的强吸收带。X射线衍射中TiO2的(110)衍射峰的位置移动了1.6°,强度也发生了变化;与TiO2红外光谱相比,TiO2/SnO2中Ti—O键的伸缩振动由500 cm-1移到了656 cm-1,并有560 cm-1的肩峰,与吸附水相应的1 650 cm-1附近的吸收峰和3 420 cm-1的吸收峰均有所增加。
2005 Vol. 25 (12): 1947-1949 [摘要] ( 1617 ) PDF (331 KB)  ( 372 )
1950 O-PLS在近红外无创人体血糖浓度测量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吕丽娜,刘 蓉,周定文*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被认为是无创血糖浓度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被测对象是组织特性复杂的人体,传统的黑箱建模方法很难从综合的光学信息中分离出糖的变化,从而限制了测量的准确性。文章研究了集成偏最小二乘建模和正交信号修正预处理方法于一体的回归方法O-PLS对葡萄糖近红外光谱模型的优化和解释, 结果表明O-PLS回归方法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在简化模型的同时提高了模型的可解释性。
2005 Vol. 25 (12): 1950-1954 [摘要] ( 1027 ) PDF (568 KB)  ( 393 )
1955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体表测定
凌晓锋1, 徐 智1, 徐怡庄2*, 周 苏1, 张能维3, 王立新1, 侯纯升1, 张元福2,周孝思1,吴瑾光2
利用ATR探头和中红外光导纤维红外光谱法在体表测定34个正常甲状腺和20个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并比较了二者之间13条谱带的27个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体表红外光谱中:(1)~2 925 cm-1 谱带(—CH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的峰位, ~1 250 cm-1(PO的伸缩振动)谱带的峰位均明显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P<0.05);(2)谱带的相对强度(谱峰高度)比值H1 740/H1 460, H1 160/1 460H1 160/H1 120 较正常甲状腺明显降低(P<0.05);(3)H1 080/H1 460比值明显升高(P=0.008)。这些差异是利用体表红外光谱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基础。
2005 Vol. 25 (12): 1955-1958 [摘要] ( 1098 ) PDF (483 KB)  ( 388 )
1959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全谱回归分析的应用研究
张录达1,王 韬1,杨丽明1,赵丽丽2,赵龙莲2,李军会2,严衍禄2
文章以66个小麦样品为实验材料,其中33个为建模集,剩余33个为预测集,利用广义逆矩阵直接确定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全谱分析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建立了用于蛋白质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全谱回归模型。用此模型对预测集中的样品进行预测,结果与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间的相关系数为r=0.979 9,平均相对误差为1.76%,表明由广义逆矩阵方法所建近红外全谱定量分析回归模型有较好的分析结果。所建模型不仅可用于对样品的实际分析,而且可根据回归模型中各个系数了解各个波长点处的光谱信息对模型预测值的贡献,从而可理解并解释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全谱回归模型的物理学与化学意义。
2005 Vol. 25 (12): 1959-1962 [摘要] ( 182 ) PDF (370 KB)  ( 399 )
1963 近红外水分稳健分析模型研究
李 勇1, 魏益民1*, 张 波1, 严衍禄2
样品水分含量差异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稳健性影响最为严重。文章以全籽粒小麦蛋白质含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谱预处理、有效波数区间的选取和全局校正模型应用对建立近红外水分稳健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通过光谱预处理方法不能减少样品水分差异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选择有效波数区间和建立全局校正模型对消除水分的影响均有效,建立全局校正模型的效果最佳。并从理论上初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作用机理。
2005 Vol. 25 (12): 1963-1967 [摘要] ( 983 ) PDF (641 KB)  ( 378 )
1968 微波-模板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机理的光谱学研究
杨书廷1,2,董红玉1,2,赵娜红1,2
采用微波-PAM模板法合成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材料,利用动态红外光谱(FTIR)对该方法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前驱体的制备和在LiMn2O4晶核形成过程中,由于聚丙烯酰胺与反应母体之间的弱键合作用,使其在晶粒生长过程中对LiMn2O4的团聚规律与缺陷结构起到重要调控作用。
2005 Vol. 25 (12): 1968-1971 [摘要] ( 1083 ) PDF (602 KB)  ( 415 )
1972 FTIR光谱法与奶粉的品质分析
邓月娥1, 2,周 群2,孙素琴2*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获得了11种奶粉产品的红外光谱。奶粉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在红外光谱中具有明显的指纹特征。同一生产厂家不同品牌的奶粉,其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比例在红外光谱上差异性较显著,不同厂家相同类别的奶粉既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添加辅料的类型和用量上又有所不同。奶粉中脂肪含量高的谱图在1 747 cm-1附近的CO吸收峰和2 926 cm-1附近的CH2吸收峰很强; 蛋白质高的奶粉所对应的酰胺Ⅰ带的CO吸收峰(1 650 cm-1)和酰胺Ⅱ带的N—H及C—N吸收峰(1 540 cm-1)强度较大;奶粉中碳水化合物所对应的C—O伸缩振动峰和环的振动峰在1 150~900 cm-1范围内较显著。麦芽糊精、蔗糖和乳糖这三种常用辅料同样具有明显的指纹特征。该方法可简便、快速、直观地评价奶粉品质的优劣。
2005 Vol. 25 (12): 1972-1974 [摘要] ( 1164 ) PDF (418 KB)  ( 451 )
1975 互相关分析在近红外光谱模型传递中的应用
武中臣1,徐晓轩1,杨仁杰1,俞 钢2,张存洲1
采用互相关分析,研究近红外光谱的模型传递问题。提出了对2台近红外光谱仪所采集的光谱数据分别进行互相关运算以后,所得到的2台光谱仪的互相关函数之间存在1个固有倍率常数的假设,并且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假设。通过补偿这个倍率常数,从而增强了模型之间的兼容性,得到了很好的预测结果。
2005 Vol. 25 (12): 1975-1977 [摘要] ( 1030 ) PDF (348 KB)  ( 420 )
1978 相关检测技术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刘青格,邵定蓉,李署坚
运用信号分析的理论,研究了把相关检测技术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方法。通过作药品甲硝唑纯品光谱及混合品光谱的相关函数值,并对相关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相关处理,光谱信息得到了分离和增强,可以作为一种光谱信息特征提取的有效方法,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解决近红外光谱检测中光谱叠加、信息率低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探索。
2005 Vol. 25 (12): 1978-1981 [摘要] ( 348 ) PDF (539 KB)  ( 368 )
1982 稀土配合物RE (Et2dtc)3(phen)的光谱性质
朱 丽,陈三平,杨旭武,焦宝娟,高胜利*
以铜试剂(NaEt2dtc·3H2O)和邻菲咯啉(o-phen·H2O)与水合氯化稀土(RECl3·xH2O)(RE=La, Pr, Nd, Sm~Er; x=3~4)在无水乙醇中反应, 制得三元固态配合物RE(Et2dtc)3(phen)。IR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中RE3+与NaEt2dtc中的硫原子和o-phen中的氮原子均双齿配位;UV光谱显示配合物中o-phen与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 配合物的最大吸收与o-phen相比有微小的红移;FS光谱表明配合物Sm(Et2dtc)3(phen)和Eu (Et2dtc)3(phen)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高,显示了很强的荧光性质。
2005 Vol. 25 (12): 1982-1985 [摘要] ( 1043 ) PDF (470 KB)  ( 414 )
1986 R6G单分子表面增强共振拉曼散射光谱探测研究
周增会1, 2,刘 力1,肖繁荣1, 2,王桂英1,徐至展1
以共焦显微系统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浓度的R6G银溶胶的表面增强共振拉曼散射(SERRS)光谱,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溶液中的R6G分子表现出了不同的光谱特性。在浓度为10-13 mol·L-1的R6G银溶胶中得到了R6G单分子的表面增强共振拉曼散射光谱,观察到了一些光谱非均匀变化现象,如谱色散、谱线的强度起伏、拉曼谱的偏振化以及分子的闪烁等,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证明得到的是R6G单分子的SERRS光谱。文章还对单分子检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确定了单分子SERRS光谱检测的适当条件。
2005 Vol. 25 (12): 1986-1990 [摘要] ( 1654 ) PDF (776 KB)  ( 458 )
1991 非水体系中C60在银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顾 伟,孙玉华,顾仁敖*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研究了乙腈溶液中C60的悬液在银电极表面的光谱特征,得到了银电极表面C60团簇和表面吸附C60分子的光谱信息。结果表明,随着所加电势的改变,C60的SERS谱峰强度和位移皆有所变化。而且由于基底表面电磁场的改变直接影响着C60的分子结构,导致电势正扫和回扫时的还原电位和氧化电位之间出现400 mV的滞后现象;由于扬-特勒变形的存在使C60分子的对称性降低,而导致其SERS谱图发生了变化。
2005 Vol. 25 (12): 1991-1994 [摘要] ( 1643 ) PDF (568 KB)  ( 413 )
1995 一种新型微通道分析系统——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器
杨丙成,谭 峰,关亚风*
报道了一种新型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器。该系统采用共线性光学结构、通过柱上检测可与微通道分析系统在线联用。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及其标记的氨基酸为标样、结合毛细管电泳和流动注射技术评价了该系统。对FITC标记的苯丙氨酸浓度检测限为10-8 mol·L-1(柱上检测,0.05 mm内径),在1×10-7~2×10-5 mol·L-1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 =0.999),6次连续进样所得峰高值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 %。
2005 Vol. 25 (12): 1995-1997 [摘要] ( 1070 ) PDF (380 KB)  ( 359 )
1998 金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合成及光谱表征
沈理明,姚建林,顾仁敖*
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各种形状的金纳米粒子,生成的金纳米粒子形貌与施加电流有关,通过匀速递增电流电解的方法,可制备得到哑铃形,球形以及棒状金纳米粒子,采用恒电流电解方法主要获得球形及哑铃形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及拉曼光谱对金纳米粒子进行相关表征。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发现金纳米棒出现位于近红外区间的吸收峰(985 nm),由此推测棒的长径比约为6。以结晶紫为探针分子,研究了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效应,并分析得出其平躺的吸附模式。根据形貌表征的结果推断了纳米粒子的生长机理。
2005 Vol. 25 (12): 1998-2001 [摘要] ( 588 ) PDF (708 KB)  ( 443 )
2002 塑料光纤拉曼散射的研究
孙秀平,冯克成,张喜和,谭 勇,张凤东,王兆民
给出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塑料光纤(POF)的一级受激拉曼散射光谱,研究了一级斯托克斯光谱特点,测试了它的阈值,带宽,分析了拉曼光谱的形成机制,并将塑料光纤的拉曼光谱和石英光纤的拉曼光谱进行了比较。
2005 Vol. 25 (12): 2002-2004 [摘要] ( 424 ) PDF (377 KB)  ( 408 )
2005 胸腺嘧啶振动光谱的DFT理论研究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尚治国,白 莹,张燕珂,莫育俊*
文章运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Th(Thymine, 胸腺嘧啶)的分子振动光谱,计算时,作者采用了B3LYP混合泛函和6-31G基函数组, 并对重原子和轻原子使用离散函数和极化函数;考虑到胸腺嘧啶晶体粉末中每两个分子之间可能形成氢键,作者加入两个水分子来模拟晶体内分子间氢键的影响。同时,在实验上测量了胸腺嘧啶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同已报道的计算结果相比,文章的计算结果总体上更接近实验值。通过理论和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对胸腺嘧啶的每个振动模式进行了归属。
2005 Vol. 25 (12): 2005-2008 [摘要] ( 1437 ) PDF (351 KB)  ( 434 )
2009 全息干版银膜的制备、表征及其SERS活性的研究
黄云霞1,方靖淮2,孙真荣1,杨晓华1*
报道了一种新的制备SERS基底的方法。通过对全息干版进行曝光、显影和定影,获得了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固体银膜。用紫外-可见光谱测量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发现其吸收谱线在420 nm处存在银粒子的特征吸收峰,且吸收峰具有较窄的半峰宽,这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银膜表面分布着大小均一的银粒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粒子形貌进行表征,发现银粒子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为100 nm左右。同时以结晶紫为探针分子测量了该银膜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果表明该银膜具有良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银膜稳定性好且易于保存,在常温下空气中放置数月,仍能保持原有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
2005 Vol. 25 (12): 2009-2011 [摘要] ( 1126 ) PDF (494 KB)  ( 397 )
2012 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DNA紫外损伤的影响
周殿凤,柯惟中*,陈年凤,籍 康
分别检测了DNA与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混合物经10和30 min紫外辐射的拉曼光谱,紫外线的辐射照度为18.68 W·m-2。实验表明,维生素C对DNA损伤的影响与其浓度密切相关。低于0.35 mmol·L-1的维生素C对紫外线诱发的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保护效果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越来越好,0.35 mmol·L-1时保护效果最佳。当维生素C的浓度高于0.35 mmol·L-1时,在10 min的紫外辐射中,维生素C不仅没有保护DNA,反而促进了DNA的损伤,DNA被损伤的程度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30 min的紫外辐射中,相对于不加VC的紫外辐射,维生素C对DNA仍起保护作用。
2005 Vol. 25 (12): 2012-2015 [摘要] ( 1115 ) PDF (442 KB)  ( 401 )
2016 7-羟基喹啉在二甲基亚砜中的荧光光谱
郭阳雪1,李向平1,刘桂琴2,郑加金1,刘靖疆3, 张桂兰1*,汤国庆1,陈文驹1
7-羟基喹啉(7-HQ)是一种具有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效应的有机分子。它溶于乙醇溶剂中,在紫外光的激励下,将发生ESPT反应,荧光光谱出现2个荧光带。7-HQ溶于二甲基亚砜(DMS)溶剂中,则不能发生ESPT反应,其荧光光谱只出现单一荧光带。但样品被强紫外光照射后,其荧光光谱也出现2个荧光带。文章首次报道了这一现象,并通过对7-HQ的乙醇、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溶液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研究,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机理。认为7-HQ溶于DMS中被强紫外光照射后荧光光谱的变化是由于DMS被光解并生成水而使7-HQ发生ESPT反应的结果。
2005 Vol. 25 (12): 2016-2019 [摘要] ( 1097 ) PDF (374 KB)  ( 411 )
2020 超声诱导对家蝇幼虫基因组DNA影响的谱学研究
安春菊1,李 锋2,张立金2,李德森1,杜荣骞1*
超声诱导3日龄家蝇幼虫后提取对照和处理组的基因组DNA,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PCR对基因组中attacin基因的3′端序列进行测序比较。结果表明,超声诱导能够影响家蝇幼虫基因组DNA的二级结构和碱基堆积状态,进而在DNA复制时造成碱基错配最终导致DNA序列发生改变,但是超声诱导对DNA的化学基团和化学键没有明显的影响。
2005 Vol. 25 (12): 2020-2023 [摘要] ( 1126 ) PDF (595 KB)  ( 407 )
2024 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傅平青1, 2,刘丛强1,吴丰昌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河流、湖泊等不同来源溶解有机质(DOM)的荧光光谱特性。河流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含有类富里酸荧光峰A和C以及类蛋白荧光峰B和D,一般而言,类富里酸荧光峰强度比较大,或者只有类富里酸荧光,但是受人类活动污染河流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具有极强的类蛋白荧光。同样,红枫湖DOM可以由陆源输入,还可以由水体内微生物活动产生,具有4个荧光峰,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显著的百花湖DOM则表现出强的类蛋白荧光。贵阳市地下水中DOM含量相对较低,一般只含有类富里酸荧光峰,但是若受生产生活污水污染,也可检测出强的类蛋白荧光峰。考察DOM含量(以DOC表示)与类富里酸荧光强度(peak C)以及在254 nm处紫外吸收光谱强度的关系时发现它们都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r2=0.82和0.95),而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与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6)。此外,pH对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显著影响,并且类富里酸荧光峰A和C的pH值效应基本一致,荧光强度最大值出现在pH 10左右,类蛋白荧光峰B的pH值效应与之略有区别,荧光强度最大值出现pH 8.5左右。
2005 Vol. 25 (12): 2024-2028 [摘要] ( 2266 ) PDF (613 KB)  ( 629 )
2029 基于5-氨基乙酰丙酸的SD大鼠结肠组织荧光光谱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夏代林1,何继善1,张阳德2,汤井田1,张 波2,王绍闯2,黄秋林2
探讨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激光诱导的SD大鼠结肠组织5-ALA-PpⅨ荧光光谱进行分类,以诊断结肠早癌。对20只DMH诱导的SD大鼠,12只诱导鼠的第二代鼠,8只正常SD大鼠,按25 mg·kg-1体重剂量尾静脉注射5-ALA,150 min后进行活体激光检测,钛宝石激光器激发波长370 nm。将343条3类组织谱线分为训练组和预测组,经预处理,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主成分变量。利用训练组建立逐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预测组预测。3类组织病理类型两两结合,共构建3个回归方程。正常组织与早癌及进展期癌识别的特异性分别为100%, 98.4%,敏感性分别为96%, 100%,准确率分别为98%, 99.2%。在光敏剂5-ALA的辅助作用下,对370 nm激光诱导的结肠组织荧光光谱,采用主成分变量压缩与逐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获得较高的正常组织对早癌及进展期癌组织识别特异性和敏感性,是一种较有潜力的结肠早癌无损诊断方法。
2005 Vol. 25 (12): 2029-2033 [摘要] ( 1590 ) PDF (682 KB)  ( 394 )
2034 铕与苯乙酮酸、1,10-罗啉及三苯基氧膦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能的研究
张彦辉1,孙 波1*,阎晓琦1,裴 娟1,耿啸天1,赵 莹2,王云友3,颜剑波3
以硝酸铕、苯乙酮酸(HL)、1,10-罗啉(phen)和三苯基氧膦(TPPO)合成了Eu-L,EuL3phen和EuL2(TPPO)2NO3三种新型固态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三元配合物的组成。IR表明,苯乙酮酸与Eu3+离子形成配合物后Δν(νas(CO-2)—νS(CO-2))(Δν(Eu-L)=391 cm-1ν(EuL3phen)=389 cm-1ν(EuL2(TPPO)2NO3)=402 cm-1)值均大于钠盐的Δν (379 cm-1)值,配合物中羧酸根以单齿方式配位;配合物中苯乙酮酸的α-酮基参与配位,其红外吸收峰移向低波数。在1H NMR中,苯乙酮酸苯环上5个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在形成配合物后移向高场。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表明配合物Eu-L,EuL3phen和EuL2(TPPO)2NO3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74.0,358.2和383.4 nm。发射光谱显示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光谱。分别是5D07F05D07F15D07F25D07F35D07F4跃迁(Eu-L:577.8,590.2,614.0,648.4,695.4 nm;EuL3phen:578.0,588.4,591.6,611.2,617.0,649.4,687.6,698.6 nm;EuL2(TPPO)2NO3:577.8,590.4,614.6,649.2,697.6 nm)。荧光光谱表明TPPO对Eu3+离子的荧光发射有明显增强作用。
2005 Vol. 25 (12): 2034-2038 [摘要] ( 240 ) PDF (497 KB)  ( 425 )
2039 BOD光化学传感敏感膜荧光响应的研究
赵 丽1,肖来龙1,林 玲1,陈 曦1, 2*,王小如1
利用自行构建的BOD光纤传感装置对海水中BOD含量进行了检测,考察了海洋耗氧菌种在四甲基硅氧烷(TMOS)、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iMe-DMOS)和聚乙烯醇(PVA)包埋情况下,对BOD的荧光响应行为以及耗氧菌种的加入量对BOD浓度的响应情况。传感膜对5 mg·L-1 BOD溶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n=6),响应时间为3.2 min,敏感膜使用寿命大于12个月。实际海水样品检测表明,利用BOD光纤传感检测的结果与国标BOD5方法,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2005 Vol. 25 (12): 2039-2043 [摘要] ( 1615 ) PDF (818 KB)  ( 386 )
2044 真空100 ℃热处理对纳米管钛酸荧光性质的影响
李秋叶,金振声*,张顺利,田宝丽,张治军
研究了纳米管钛酸(H2Ti2O4(OH)2)在真空度-0.1 MPa、温度100 ℃的条件下,经过不同时间处理后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纳米管H2Ti2O4(OH)2本身荧光发射的强度很弱,真空热处理之后则表现出较强的荧光性质,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这与随着真空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顺磁(ESR)信号逐渐增强,吸收强度不断增大的规律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真空脱水产生的束缚单电子的氧空位(V·O)浓度增大到一临界值后,相邻氧空位(V·O)缺陷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使发射荧光的概率降低,无辐射跃迁转变为热的概率增大,故随着真空热处理时间的延长,纳米管钛酸的荧光强度先升高后又降低。
2005 Vol. 25 (12): 2044-2047 [摘要] ( 1646 ) PDF (445 KB)  ( 356 )
2048 卟啉全内反射同步荧光法测定蛋白质
陈 莹,姚闽娜,唐尧基,李耀群*
应用全内反射与同步荧光相结合的技术,建立了利用蛋白质吸附在液-固界面上的同步荧光信号来测定本体蛋白质溶液浓度的新方法。其原理为meso-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标记牛血清蛋白(BSA)在石英界面的吸附后信号强度随本体溶液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是94 ng·mL-1。用于实际人血清蛋白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5 Vol. 25 (12): 2048-2051 [摘要] ( 1637 ) PDF (412 KB)  ( 438 )
2052 Ru(bipy)2dppx2+用作核酸作用方式光谱探针研究
陈 芳1,2, 何治柯1*
利用核酸分子“光开关”Ru(bipy)2dppx2+对抗癌药物阿霉素(ADM)与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Ru(bipy)2dppx2+是以插入的方式与核酸作用,阿霉素对Ru(bipy)2dppx2+-DNA体系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均表明阿霉素是以插入的方式与核酸作用。阿霉素对Ru(bipy)2dppx2+-DNA体系Scatchard图的影响也表明阿霉素主要是以插入的方式与核酸作用。溴化乙锭(EB)常用于指示小分子与DNA作用方式研究,与其相比,Ru(bipy)2dppx2+具有灵敏度高、毒性低、稳定性好、选择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2005 Vol. 25 (12): 2052-2055 [摘要] ( 994 ) PDF (429 KB)  ( 342 )
2056 血液激发荧光强度分析及应用
赵志敏1,郭林峰1,俞晓磊1,马军艳2,王乐新1,辛玉军1
文章采用荧光分析技术, 对血液激发荧光强度进行研究。给出了有关理论分析, 并给出了正常血样与异常血样(高血糖、高胆固醇)对比实验结果。研究发现:血液中血糖的浓度影响血液的激发荧光,其大致趋势是:在相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发下,随着血糖浓度的提高,血液的激发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强, 显然,血液中的血糖也是一种荧光物质,其浓度对血液的荧光强度的影响与理论分析相一致,这表明所得的实验结果是合理的,同时还表明了可以通过比较血液的激发荧光强度来区分血液中血糖浓度的高低;研究还发现:胆固醇含量越高,所得的荧光强度也越强。因此,根据血清的荧光强度可以知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的高低,尤其是当使用波长位于435 nm附近的激发光时,结果非常明显。文章提出的血液激发荧光强度分析技术,为血样快速检测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5 Vol. 25 (12): 2056-2060 [摘要] ( 390 ) PDF (868 KB)  ( 362 )
2061 表面活性剂敏化稀土荧光探针对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研究
童裳伦,项光宏,刘维屏
稀土铽离子能与环丙沙星形成络合物,并发射铽离子的特征荧光,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能大大增强体系的荧光强度,由此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敏化的铽离子荧光探针测定环丙沙星的方法。用1 cm 石英比色池在激发波长为300 nm, 发射波长为545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在最佳测试条件为pH=8.0~8.5, Tb3+ 浓度为5.0×10-5 mol·L-1, SDBS浓度为8.0×10-4 mol·L-1时,环丙沙星的浓度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0×10-8 mol·L-1~2.5×10-6 mol·L-1, 相关系数为0.999 6,检出限为4.0×10-9 mol·L-1。该法可用于不同剂型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
2005 Vol. 25 (12): 2061-2064 [摘要] ( 1685 ) PDF (420 KB)  ( 432 )
2065 掺铁TiO2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郑怀礼1,2,张峻华1,李 宏2,李志良1
采用溶胶-凝胶提拉法制备了掺铁改性TiO2纳米材料镀膜玻璃,研究了掺铁、PEG用量、镀膜层数等因素对TiO2纳米膜透光率和光催化降解性的影响,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掺铁能提升TiO2纳米膜的光催化活性,催化降解速率为不掺铁时的1.38倍;溶胶前驱体中PEG用量为0.1 g(0.13 wt%)时制取的薄膜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和较好的透光率,低于或超过这个值,催化降解效果都不理想;镀膜层数为2~5层时,均有较高的透光率,光催化活性依次递增,其中综合效果最佳的为2层镀膜。纳米TiO2镀膜玻璃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自净节能环保材料,在高楼建筑、灯具制造、城市照明系统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用途。
2005 Vol. 25 (12): 2065-2069 [摘要] ( 1836 ) PDF (683 KB)  ( 387 )
2070 LM-BP神经网络应用于光度法同时测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三组分
开小明1 ,沈玉华2,张谷鑫1,谢安建2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以Levenberg-marquardt back propagation(LM-BP)算法,对光谱严重重叠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3组分进行同时测定。挑选283.5, 279.5, 276.5 nm处3波长为3种苯二酚的测量波长,按正交设计表L25(56)配置25组标准混合溶液,对3种苯二酚进行训练,平均平方误差(MSE)达到最小值0.083 114 3;同时预测了模拟混合样本中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含量,3种苯二酚异构体在低浓度时误差稍大,绝大部分分析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特别是对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有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
2005 Vol. 25 (12): 2070-2072 [摘要] ( 671 ) PDF (360 KB)  ( 424 )
2073 微波消化冷原子荧光法测定鲨鱼肝脏中的汞
翁 棣
研究了冷原子荧光法测定鲨鱼肝脏中汞的工作条件。样品风干后在2 mol·L-1 HNO3-4 mol·L-1 HCl体系中以V2O5为催化剂,微波消解样品,上清液中的汞被SnCl2还原后于253.7 nm(激发光)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线性范围0~0.2 ng·mL-1r=0.999 7,检出限为0.05 ng·mL-1,相对标准偏差0.86%~2.22%,平均回收率在96.0%~108.5%,该法简便、快速、准确。
2005 Vol. 25 (12): 2073-2075 [摘要] ( 1015 ) PDF (373 KB)  ( 370 )
2076 中药巴戟天多糖的测定及其微量元素分析
吴拥军,刘 洁,吴予明,刘利娥,张洪权*
采用80%的乙醇回流提取1 h、过滤以除去巴戟天制品中的单糖、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等杂质,应用改进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的含量;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其中Zn,Fe,Cu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与其伪品进行对比测定;同时应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Hg的含量,结果较为满意,为合理开发该药提供了参考。
2005 Vol. 25 (12): 2076-2078 [摘要] ( 1037 ) PDF (489 KB)  ( 386 )
2079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用仙人掌中微量元素含量
李桂华,刘军深,王玉宝,陈玉静
用灰化法溶解试样,配制混合标准系列溶液,加入LaCl3和CsCl消除相关干扰,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在同一试液中测定10种微量元素含量。建立了优化的仪器测定条件,方法简便、准确。结果表明,食用仙人掌中含Mg,K,Ca 为13~47 mg.g-1;Zn,Mn,Fe,Na为108~243 μg.g-1, Cu为34.8 μg.g-1;Ni和Sr为9.8~11.7 μg.g-1,其中Mg,K,Ca,Zn,Mn,Fe,Na,Cu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胡萝卜中含量。
2005 Vol. 25 (12): 2079-2081 [摘要] ( 1432 ) PDF (370 KB)  ( 347 )
2082 用三正辛胺-苯萃取分离体系-原子吸收光谱对铬作形态分析
肖开提·阿布力孜1,王吉德1,胡西旦2
研究了痕量铬形态分析的三正辛胺(TOA)-苯萃取分离体系-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三正辛胺(TOA)和苯在H2SO4介质中把水相中的Cr(Ⅵ)萃入到有机相而Cr(Ⅲ)留在水相中,使两种形态的Cr分离到两相中后对有机相的Cr(Ⅵ)和水相的Cr(Ⅲ)进行AAS测定,可求得Cr(Ⅵ)和Cr(Ⅲ)的含量,该方法对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5.0%~102% 和94.8%~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和2.6% ,体系对Cr(Ⅵ)有富集作用,对Cr(Ⅵ)和Cr(Ⅲ)的检出限分别为6.6 μg·L-1和0.20 mg·L-1,TOA对Cr(Ⅵ)的最佳萃取量为4.6 mg·mL-1,该法简单、快速、准确。
2005 Vol. 25 (12): 2082-2084 [摘要] ( 1027 ) PDF (374 KB)  ( 327 )
2085 钒钛磁铁矿样品主、次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
陈永君1,邓赛文1,董德凡2,郑妙子1
采用SI-PIN半导体探测器、241Am激发源和2048通道分析器及自行研制的SI-PIN 2000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对钒钛磁铁矿直接粉末样品中Ti,V,Cr,Mn,Fe,Co,Ni,Cu等8个主、次元素进行了分析应用研究。文章叙述了所采用的直接粉末样品法的样品盒结构、基体校正的α系数计算方法、重叠干扰校正原则和漂移校正的方法,并且给出了所选择的分析条件和样品制备方法,分析过程简单、结果准确、分析速度快,特别适应矿山、冶金的生产原料分析需要,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与封闭正比计数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相比,检出限降低了1个数量级。
2005 Vol. 25 (12): 2085-2087 [摘要] ( 1026 ) PDF (354 KB)  ( 504 )
2088 确定恒星表面有效温度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张健楠1, 2,吴福朝1,罗阿理2,赵永恒2
恒星表面有效温度是恒星的一个重要物理参量,是恒星光谱差异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非参数估计算法对恒星表面温度进行估计。首先对历史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处理,再根据PCA特征数据与其表面温度的对应关系建立温度的估计模型,该模型是基于高斯核函数的。方法不依赖对光谱进行精确测量,就可以得到较高估计精度的温度值,对大样本光谱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005 Vol. 25 (12): 2088-2091 [摘要] ( 1042 ) PDF (398 KB)  ( 517 )
2092 微波介电谱应用于低碳醇化合物的分析
吴守国1, 朱琼芬1,王居恕2, 王海天2, 郑庆和3, 安毅亭3
研究了甲醇、乙醇等低碳醇类化合物在微波传输过程中对传输散射参数(又称S参数)的影响,利用微波透射法测定了S参数,根据其变化探讨了微波介电谱应用于低碳醇化合物分析的可能性,建立了一种基于散射参数的微波介电化学分析法。实验数据表明,微波的S参数与甲醇、乙醇等低碳醇化合物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005 Vol. 25 (12): 2092-2096 [摘要] ( 1170 ) PDF (586 KB)  ( 385 )
2097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第25卷)总目次(第1~12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 Vol. 25 (12): 2097-2110 [摘要] ( 790 ) PDF (3513 KB)  ( 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