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27卷 07期
刊出日期:2007-07-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249 盲目反卷积光谱图超分辨复原算法
杨怀栋,徐立,陈科新,黄星月,何庆声,谭峭峰,金国藩
反卷积是实现光谱图超分辨复原的重要手段,与常规反卷积相比,盲目反卷积具有不需要预先准确获取卷积核函数的优势。着眼于充分利用光谱信号的特点和已有的光谱图反卷积成果,详细讨论了空域迭代盲目反卷积方法用于光谱图反卷积时的算法实现问题,并在分析光谱图卷积退化过程的基础上,针对光谱图反卷积算法特点,提出了光谱图卷积退化简化计算模型和最小二乘高斯拟合模型,以解决算法中相应的计算问题。基于Matlab平台的仿真表明,对于所用的高斯型谱线和点扩散函数,空域迭代盲目反卷积算法效果良好,在信噪比为50 dB时,分辨率提高约30%。
2007 Vol. 27 (07): 1249-1253 [摘要] ( 1339 ) PDF (1425 KB)  ( 817 )
1254 长程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气体浓度反演误差的定量估计
李素文1,2,刘文清1,谢品华1,张玉钧1,李昂1,陈腾云1
长程差分吸收光谱法(LP-DOAS)是基于最小二乘原理来反演大气痕量气体浓度的。LP-DOAS能对痕量气体进行高灵敏的测量,但是还没有统计的方法定量确定LP-DOAS反演误差。痕量气体的吸收通常很弱,外来影响因素决定了检测限和测量精度,其被误当做真正的吸收,增加了没有统计特性的噪声到残差中,导致最小二乘拟合误差(err(LSQ))有一个明显的误估计。研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通过残差的循环移位定量确定差分吸收光谱法反演气体浓度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蒙特卡罗方法可以定量估计差分吸收光谱法反演误差,误估计因子为1.13,而err(LSQ)为3.12。
2007 Vol. 27 (07): 1254-1258 [摘要] ( 2341 ) PDF (2090 KB)  ( 629 )
1259 高温环境下NO气体紫外吸收截面的温变特性研究
周洁,张时良,陈晓虎
为了研究NO气体在不同烟气排放温度下的紫外吸收特性变化规律,测量了温度在285~410 K范围内NO气体200~230 nm紫外吸收截面随温度变化规律。采用分辨率为0.2 nm三光栅单色仪、氘灯光源和特制闭式气样室。将NO气体吸收截面分解为离散吸收和连续吸收两部分。结果表明,离散吸收具有等波长间隔分布特征,间隔约为10.5 nm。随温度升高,离散吸收峰值呈现出先抑后扬的非单调变化趋势,最大相对变化率约为19.3%,峰值位置并未出现波长红移或蓝移,谱线半宽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连续吸收截面整体上随温度升高单调增大,且这种增强趋势随波长红移逐渐减弱。利用吸收法在线测量NO浓度时不应假定NO气体吸收截面为常数,应根据对烟气温度对NO吸收截面进行实时补偿计算,能够有效提高NO气体浓度在线测量的精度。
2007 Vol. 27 (07): 1259-1262 [摘要] ( 2365 ) PDF (1611 KB)  ( 1056 )
1263 在不同衬底上制备的ZnO薄膜透射率的研究
袁广才,徐征*,张福俊,王勇,赵德威,许洪华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在不同结构衬底上生长ZnO薄膜,通过X-ray衍射(XRD)及透射光谱来分析薄膜的成膜情况,并得出在Al2O3/AlN复合基上溅射沉积的ZnO薄膜比单独在AlN薄膜衬底的结晶质量好且透过率也较高。而经不同的快速热退火温度验证,发现在400 ℃时,ZnO薄膜的结晶化及在(002)方向上的择优取向达到最好,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达到88%以上。当退火温度超过450 ℃时,温度过高改变了ZnO薄膜的内部结构,使其氧原子和锌原子发生了较大距离的位移,导致薄膜内部缺陷的增多,从而存在过多的晶界,增加了其薄膜的散射机制,使光的透过性变差,退火温度为500 ℃时,薄膜的平均透过率为80%。
2007 Vol. 27 (07): 1263-1266 [摘要] ( 1228 ) PDF (1418 KB)  ( 873 )
1267 拓扑缺陷对单壁碳纳米管电子结构及其光学光谱的影响
谢芳1,胡慧芳1*,韦建卫1,曾晖1,彭平2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7,0)和(8,0)以及其发生镜像对称和非镜像对称Stone-Wales形变、形成异质结(7,0)—(8,0)情况下的能带结构、吸收光谱、反射光谱,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 引入拓扑缺陷态后,碳纳米管的能带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费米能级在不同缺陷情况下移动方向不一致;碳管的吸收和反射明显减弱且吸收峰和反射峰在低能区发生红移现象;在光子能量约为E=13 eV处各碳管的吸收谱和反射谱中均出现一特征峰,并且在引入缺陷以后该特征峰向高能区移动。文章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可望利用这种拓扑缺陷的引入而产生的光电特性来设计碳管光电器件。
2007 Vol. 27 (07): 1267-1270 [摘要] ( 2089 ) PDF (1892 KB)  ( 762 )
1271 (μ-L1)(μ-L2)十羰基合三锇电子光谱的含时从头计算
曾荣英1,唐文清1,邝代治1,陈志敏1,陆松2,义祥辉2
用从头计算(ab initio)方法,在HF/CEP-4G水平上,全优化计算了Os3(CO)10(μ-L1)(μ-L2) [L1,L2=H,Cl,Br,I]簇合物的的分子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簇合物的前线轨道进行了讨论,发现对于M—M键,p轨道虽有贡献,但以sd轨道的贡献为主,同时从Cl→I,随着桥配体原子序的增大,Os3(CO)10(μ-L)2类簇合物的HOMO与NHOMO轨道能量依次升高,而Os3(CO)10(μ-H)(μ-L)类簇合物只有HOMO轨道能量依次升高,而Os3(CO)10(μ-L)2类簇合物的LUMO与HOMO的能量差ΔεL-H及LUMO与NHOMO的能量差ΔεL-NH都依次变小,可以预示,簇合物的电子光谱基谱带将红移。用TDHF计算了这些簇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计算结构表明,簇合物Os3(CO)10(μ-H)2(I)的跃迁主要为πσ*σσ*,对于其他几个簇合物Os3(CO)10(μ-H)(μ-L) [L=Cl,Br,I] 和Os3(CO)10(μ-L)2[L=Cl,Br],电子吸收峰主要都发生在σσ*的跃迁。从Cl→I,随着桥配体原子序的增大,簇合物的电子光谱基谱带红移,且光谱线强度逐渐减弱。
2007 Vol. 27 (07): 1271-1275 [摘要] ( 466 ) PDF (1107 KB)  ( 662 )
1276 电极修饰层PEO/LiF对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发光性能的提高
孙鑫,侯延冰*,刘军,师全民,李妍,靳辉,鲁晶
在以聚合物发光材料poly(2-methoxy-5-(2′-ethylhexyloxy)-1,4-phenylene vinylene)(MEH-PPV)为发光层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的金属阴极与聚合物发光层之间插入一层绝缘的聚合物poly(ethylene oxide)(PEO),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有所提高,尤其是PEO/LiF共同对Al电极修饰时发光器件的开启电压、发光强度、电流效率等性能显著提高。初步分析表明修饰层的插入造成了发光聚合物层与金属电极界面形成势垒,通过空穴堆积抑制空穴的注入,增加电子的注入,并且PEO层可以有效抑制激子在阴极的猝灭。
2007 Vol. 27 (07): 1276-1278 [摘要] ( 332 ) PDF (1175 KB)  ( 578 )
1279 铽与两种不同结构羧酸配合物的低温固相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李文先,张瑞平,郭磊,夏海庭,陈丽娟
以两种不同结构的羧酸苯乙酸和苯基羟基乙酸与氯化铽为原料,采用低温固相反应合成了两种羧酸铽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 Tb(L1)3·H2O,Tb(L2)3·4H2O(L1= C6H5 CH COO- ,L2=C6H5CH(OH)COO-)。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1H NMR及配体的磷光光谱和铽配合物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根据磷光发射光谱数据计算了配体的三重态能级值。比较两个配合物的荧光发射主峰5D47F5强度: 苯基羟基乙酸铽为苯乙酸铽的5倍。由此可见在配体亚甲基上引入拉电子基团羟基,将会扩大共轭体系π电子的离域范围,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强度。
2007 Vol. 27 (07): 1279-1282 [摘要] ( 1791 ) PDF (1127 KB)  ( 706 )
1283 K+和Al3+掺杂对掺Er3+溶胶凝胶玻璃发光特性的影响
毛艳丽,潘新华,林丙臣
通过Sol-gel(溶胶-凝胶)技术,首次将Al3+离子和K+离子同时引入到掺Er3+硅酸盐玻璃中,并测定了硅基玻璃中Er3+离子的吸收光谱、透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PL谱)、上转换光谱、拉曼光谱及荧光寿命。结果显示: 掺入的Al3+离子和K+离子不但分别使Er3+离子的荧光强度增强20倍和70倍,而且使Er3+离子在1 532 nm处的荧光寿命从4.8 ms延长至7.1和11.2 ms,但经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两者对其的影响机制却完全不同;同时作者发现,在980 nm波长激发下,Er3+离子的上转换荧光应该同时存在两种发光机制: 双光子吸收和能量传递上转换。
2007 Vol. 27 (07): 1283-1286 [摘要] ( 1724 ) PDF (1439 KB)  ( 680 )
1287 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CaTiO3∶Pr的制备及表征
綦艳,孟建新*,时朝璞,张文文
以无机盐为原料,以明胶为分散介质,采用凝胶网格沉淀法制备了掺镨的钛酸钙纳米颗粒。通过热重和差热分析,讨论了CaTiO3∶Pr共沉淀及锻烧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纳米颗粒呈类球形,粒径为100 nm左右,分散性良好。利用荧光光谱分析仪对纳米CaTiO3∶Pr粉体的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光谱数据表明: 1 100 ℃时,煅烧1 h发光强度最大,其发光特性与传统的高温固相法相似,但烧结温度可以降低200 ℃。系统地研究了制备纳米CaTiO3∶Pr长余辉发光粉体的工艺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最佳的制备条件。文章报道的制备方法所需装置简单,实验成本低。
2007 Vol. 27 (07): 1287-1290 [摘要] ( 1126 ) PDF (1468 KB)  ( 789 )
1291 DL-2-氨基4-磺酸基-丁酸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贾会珍2,刘玉峰1,李维红1*,吴瑾光1
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DL-2-氨基-4-磺酸基丁酸(DLH)与Na+,Cu2+,Zn2+和Ni2+ 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并用元素分析的方法确定配合物的组成。红外光谱显示DLH分子中的—COOH,—NH+3和—SO-3 基团均可与金属离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不同过渡金属离子与氨基、羧基相互作用的强度顺序均为: Cu2+>Zn2+>Ni2+,其中羧基与不同离子可能采取了不同的配位方式。
2007 Vol. 27 (07): 1291-1294 [摘要] ( 1857 ) PDF (1064 KB)  ( 525 )
1295 良性与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结构的FTIR光谱研究
朱京平1,胡浩屯2,向荣1,易文辉1,刘蒸2
结合口腔医院临床需要,利用PE公司的Spectrum G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通过对5例良性、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的FTIR光谱测试、计算与分析,进行了多形性腺瘤组织结构的FTIR光谱对比研究。测试结果表明: (1)同种性质组织的FTIR光谱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揭示了吸收峰体现了生物组织的特征红外谱;(2)良性与恶性瘤的FTIR吸收峰峰位及其强度有若干处不同,揭示了恶性肿瘤中蛋白质的酰胺Ⅱ带氢键化程度降低,而脂类的氢键化程度提高;(3)峰高比计算结果表明,良性多形性腺瘤相比,恶性瘤中核酸的含量相对于胶原蛋白的含量增加,脂类的含量相对于蛋白质的含量增加。
2007 Vol. 27 (07): 1295-1298 [摘要] ( 2234 ) PDF (1261 KB)  ( 755 )
1299 近红外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
李彦周,闵顺耕,刘霞*
近红外模式识别技术是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较系统地介绍了近红外模式识别中常用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和这一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涉及到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特征投影显示3个方面多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支持向量机(SVM)、气泡凝聚算法(BA)、焦点本征函数(FEF)等新方法的基本思想。综述了近几年近红外模式识别技术在农业、医药、食品分析、石油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2007 Vol. 27 (07): 1299-1303 [摘要] ( 2074 ) PDF (1006 KB)  ( 706 )
1304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紫花苜蓿青贮鲜样的营养价值
陈鹏飞1,戎郁萍1*,韩建国1,王纪华2,张录达3,徐晓杰4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直接分析新鲜饲草的营养价值,如饲草中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对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鲜草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水分,不易制备均一的样品和进行光谱中有用信息的提取,因此难于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本试验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液氮冷冻制样技术,建立了适合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茬次和不同青贮方法即时测定青贮苜蓿鲜样中DM,CP,NDF,ADF的模型,以期对NIRS在测定紫花苜蓿青贮鲜样品这些成分测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所建DM,CP,NDF和ADF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cv)为0.884 6~0.989 8,交叉检验标准误(RMSECV)为3.9~9.7 g·kg-1鲜重。用50个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预测相关系数(r)为0.939 7~0.994 9,预测标准误为1.9~8.3 g·kg-1鲜重。结果表明: 采用适当的样品处理方法和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苜蓿青贮鲜样的营养价值评定。
2007 Vol. 27 (07): 1304-1307 [摘要] ( 2077 ) PDF (1123 KB)  ( 578 )
1308 FT-NIR光谱法测定紫花苜蓿青干草的6项品质指标
聂志东1,韩建国1*,玉柱1,张录达2,李军会3,仲勇4,刘富渊4
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价值非常高,能够为家畜提供大量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也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草产品类型之一。文章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光谱技术,使用偏最小二乘法首次建立了国内紫花苜蓿青干草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以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等6项品质指标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 该试验所建立的紫花苜蓿青干草6项主要品质指标的近红外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val为0.953 88~0.990 19,交互验证均方根RMSECV分别为0.345%~1.980%,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63~0.990。该方法快速、准确,无需化学试剂,对我国紫花苜蓿草产品的质量检测,以及科研中紫花苜蓿草产品品质分析、种质资源评价、育种世代的鉴定和筛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7 Vol. 27 (07): 1308-1311 [摘要] ( 1884 ) PDF (1345 KB)  ( 791 )
1312 应用红外光谱研究电场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邓一兵1,杨体强2
超氧化物歧化酶经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利用红外光谱法研究电场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电场强度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二级结构单元百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单元在电场处理后,均为减少;β-转角结构单元均为增加;无规卷曲结构单元除4.0 kV·cm-1电场处理条件减少外,其余电场处理条件均为增加。电场处理具有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α-螺旋、β-折叠向β-转角和无轨卷曲结构转化的作用,且不同电场条件下其转化情况不同。研究结果还表明,电场的作用使SOD活性发生改变,SOD活性变化与β-折叠含量变化相关。
2007 Vol. 27 (07): 1312-1315 [摘要] ( 1216 ) PDF (1520 KB)  ( 839 )
1316 现代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复方四逆汤的配伍研究
刘红霞1,孙素琴1*,杨峻山2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不同配伍方式的四逆汤水煎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伍方式样品的红外谱图特征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对特征峰的指认和归属,可初步揭示复方四逆汤配伍中君、臣、佐、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剂量对复方整体配伍规律的影响。该方法为探索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07 Vol. 27 (07): 1316-1318 [摘要] ( 1715 ) PDF (1351 KB)  ( 632 )
1319 运用PLS算法由小麦冠层反射光谱反演氮素垂直分布
王纪华1,黄文江1,劳彩莲2,张录达2,罗长兵3,王韬2,刘良云1,宋晓宇1,马智宏1
文章提出了利用遥感光谱数据反演小麦冠层氮素垂直分布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穷尽测定的小麦田间冠层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不同波长处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组合与小麦不同层次的叶绿素、叶片全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通过2001~2002年的建模和2003~2004年的验证试验,求得了用PLS算法对叶片全氮上层、中层、下层垂直分布估算结果的相关性。表明PLS算法能够用于反演作物冠层生物化学参数的垂直分布。运用PLS的小麦氮素垂直分布的估算方法,较以往单一冠层估算方法精度明显提高,对于生产上迫切需求对作物中、下层叶片氮素状况的监测来指导适时和适量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2007 Vol. 27 (07): 1319-1322 [摘要] ( 2308 ) PDF (1484 KB)  ( 966 )
1323 混合气体红外光谱支持向量机分析的新方法
白鹏1,2,谢文俊3,刘君华1
介绍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混合气体红外光谱组分浓度和种类分析的新方法。利用核函数将组分气体特征吸收谱线重叠严重的混合气体光谱在高维空间变换后,建立SVM回归校正模型,进行混合气体浓度分析。在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校正模型进行混合气体组分浓度分析的同时,证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校正模型也可用于混合气体组分种类分析。对不同组分和不同组分浓度的混合气体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了谱仪扫描间隔、分析特征波长范围、核函数和惩罚因子等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混合气体组分浓度实验结果的最大平均绝对误差Mean AE为0.132%;混合气体组分种类识别的准确率大于94%。解决了传统的光谱分析方法中光谱特征谱线重叠、光谱数据的维数大、定性和定量分析无法使用同一方法等问题,可用于其他混合气体的红外光谱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07 Vol. 27 (07): 1323-1327 [摘要] ( 247 ) PDF (1149 KB)  ( 951 )
1328 杉木综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近红外光谱法测定
黄安民,江泽慧*,李改云
用近红外光谱法对杉木中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进行了快速测定。用常规湿化学方法测定了48个杉木木材样品的综纤维素和木质素,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相应的光谱,进行二阶微分处理和平滑预处理后,用偏最小二乘法和完全交互验证方式建立相应预测模型。综纤维素校正模型和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39和0.50;木质素校正模型和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0;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10和0.28。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可以快速分析木材中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2007 Vol. 27 (07): 1328-1331 [摘要] ( 1765 ) PDF (1114 KB)  ( 1059 )
13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测定杨梅汁可溶性固形物
谢丽娟,刘东红*,张宇环,徐惠荣,叶兴乾,应义斌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浙江省不同产地的杨梅汁进行了光谱测定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样品的杠杆值、学生残差和马氏距离来判别异常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杨梅汁的可溶性固形物进行建模分析,选取不同的分辨率和波段范围对光谱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回归因子数和用于定量分析的最优波段范围。结果显示: 杨梅汁样品中有一个为异常样品,在建模时予以剔除;用于杨梅汁可溶性固形物检测的最佳分辨率和最优波段分别是4 cm-1和4 000~12 267.46 cm-1,最佳的回归因子数是8,该PLS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57 85,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交互验证标准偏差(RMSECV)分别是0.431,0.925和1.07°Brix。研究表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能用于杨梅汁可溶性固形物的定量分析。
2007 Vol. 27 (07): 1332-1335 [摘要] ( 1781 ) PDF (1135 KB)  ( 955 )
1336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苦丁茶红外光谱
庞涛涛,姚建斌,杜黎明*
为了分类鉴别苦丁茶,采用竞争神经网络(CNN)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两种模式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分别分析了各种苦丁茶的红外谱图。作者采用25个样本作训练集,11个样本作检验集,用两种网络进行了训练。结果表明,CNN网络和BP网络均能够有效地实现苦丁茶产地的鉴别,但CNN网络能够进一步地区分苦丁茶的级别。实验表明,CNN速度快,预测结果准确,可望用竞争神经网络(CNN)和红外光谱法结合分类鉴别苦丁茶。
2007 Vol. 27 (07): 1336-1339 [摘要] ( 1716 ) PDF (1369 KB)  ( 931 )
1340 金红石高温高压相变的Raman光谱特征
肖万生1,张红1,谭大勇1,翁克难1,李延春2,罗崇举2,刘景2,谢鸿森3
以Ar作压力介质,在准静水压力条件下,利用激光加热DAC技术和显微Raman光谱原位测试技术,在0~35 GPa压力范围开展金红石的高温高压相变研究。在室温条件下,金红石结构TiO2于13.4 GPa开始转变成斜锆石相,于21 GPa时转变完全,并直到35 GPa时斜锆石相稳定存在。在压力分别为29.4和35.0 GPa时,用YAG激光器发出的波长为1.064 μm的红外激光束扫描加热样品,TiO2斜锆石高压相转变成另一Pbca结构高压相。卸压时,Pbca相于26.3 GPa时转变成斜锆石相。斜锆石相转变成Pbca相需要加热才能发生,而卸压时却在较小的压力区间即迅速转变完全,两相转变压力边界在28 GPa左右。进一步卸压,斜锆石相直到11 GPa仍稳定,在7.6 GPa时斜锆石相与α-PbO2相两相共存,5 GPa时完全转变成α-PbO2相,并直到常压该相以亚稳定态存在。
2007 Vol. 27 (07): 1340-1343 [摘要] ( 266 ) PDF (1161 KB)  ( 1067 )
1344 激光拉曼光谱内标法测定葡萄糖液浓度
吴小琼1,郑建珍1,刘文涵1*,林振兴2
利用葡萄糖溶液的激光拉曼光谱中的特征峰—CCO(1 125 cm-1),以本底溶液水为内标物,组成相对强度,对葡萄糖溶液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线性范围为0~1.8 mol·L-1,检出限为0.022 7 mol·L-1,共存的KCl和NaCl不引起干扰,用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测定获得了成功。经测定某市售标识量为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和10%葡萄糖注射液实测平均浓度分别为4.91%,4.93%和9.92%,其回收率分别在71.88%~126.31%,81.02%~124.89%和74.87%~121.32%之间,RSD为5.44%,4.34%和0.94%。该方法具有测定简单、操作方便,无需添加其他任何化学试剂,是一种绿色分析测定方法。
2007 Vol. 27 (07): 1344-1346 [摘要] ( 743 ) PDF (1254 KB)  ( 1109 )
1347 单个血小板的拉曼光谱分析
王桂文1,姚辉璐1,何碧娟2,彭立新1,黎永青3
利用波长为785 nm的激光束构建光镊拉曼光谱系统,俘获悬浮在生理盐水中的人和三种动物(家猪、大鼠、家兔)的单个血小板,激发并收集其拉曼光谱。单个血小板的平均拉曼光谱信号清楚地反映了血小板的生化组成特点,人血小板的拉曼光谱与三种动物的明显不同,1 524 cm-1是人类血小板所特有的拉曼信号峰,而1 157 cm-1在人类中显著高于三种动物的,人类血小板的平均I1 157/ I1 003为0.795,而家猪、大鼠、家兔的分别为0.532,0.502,0.48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物种血小板的拉曼信号落入不同的空间,可以判别区分。上述结果表明,单个血小板的拉曼光谱基本反映了血小板的主要组成成分,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可以用于辨别不同的物种的血小板,光镊拉曼光谱系统是实时研究细胞生理、生化变化的快速简便而有效的工具。
2007 Vol. 27 (07): 1347-1350 [摘要] ( 2343 ) PDF (1488 KB)  ( 754 )
1351 三硼酸钾的合成、表征及其振动光谱的研究
张金平,孙勇,杨刚,李佐虎*
借助自行设计的沸腾反应器,采用碳酸钾和硼酸通过控制适宜的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脱水温度合成出三硼酸钾。通过化学分析确定合成物分子式为一水三硼酸钾(KB3O5·H2O),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由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确定合成物物质形态为无定形态,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确定合成物分子中存在三配位硼氧键B(3)—O、四配位硼氧键B(4)—O、羟基及三硼酸根离子,由热重分析确定合成物分子中存在能够失去一分子水的基团,并推出合成物三硼酸钾的结构式为K[B3O4(OH)2]。研究了合成物的振动光谱,包括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考察了其中硼原子的主要存在形式三配位硼氧键B(3)—O和四配位硼氧键B(4)—O以及其他基团的振动情况,对振动频率进行了归属。
2007 Vol. 27 (07): 1351-1354 [摘要] ( 1213 ) PDF (1365 KB)  ( 773 )
1355 MOD法制备Bi4-xLaxTi3O12铁电薄膜及其谱图分析
袁新华,刘黎明,应伟斌
采用有机金属沉积法(MOD)制备了Bi4Ti3O12(BIT)和Bi3.25La0.75Ti3O12(BLT)前驱体溶液,分别在单晶硅基片上制备了BIT和BLT铁电薄膜。前驱体溶液的干凝胶粉体和铁电薄膜分别用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600 ℃时晶粒实现了由焦绿石相向类钙钛矿相结构的完全转变;温度升高,晶粒尺寸增大,薄膜结晶效果得到改善;引入镧使Ti—O和Bi—O键吸收峰位置向低波数频移,高温时频移率较大;500 ℃热处理时,干凝胶中乙二醇甲醚、乙酰丙酮完全分解,温度超过600 ℃后,残留的水及硝酸根离子挥发或分解。
2007 Vol. 27 (07): 1355-1358 [摘要] ( 1767 ) PDF (1655 KB)  ( 521 )
1359 电压敏感染料di-4-ANEPPS的光谱研究
徐正红1,2,张镇西1*,王晶1,张虹1,2,李政1,金妍姝1,丁海燕1
实验研究了电压敏感染料di-4-ANEPPS在家兔心肌组织中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含染料组织的光吸收普遍大于对照组,在450~550 nm波段吸收谱差异更明显;染料在心室组织中的最大吸收峰为(479.75±0.44) nm。通过测量含染料心脏不同部位的荧光光谱,首次发现心室组织、心房组织和主动脉的最大荧光峰位有一定差异,其相对荧光强度则与染料的分布浓度有关。根据三维和二维荧光光谱分别确定了含染料心房和心室组织的最佳荧光激发波长和荧光测定波长。利用心房和心室组织的静息电位差,在不同波长激发光下测量了染料的荧光光谱移动,确定了光标测量实验的最佳激发光和相应荧光检测波长范围。这些研究结果为心脏光学标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 Vol. 27 (07): 1359-1362 [摘要] ( 2278 ) PDF (1527 KB)  ( 869 )
1363 病害胁迫下冬小麦冠层叶片色素含量高光谱遥感估测研究
蒋金豹1,2,陈云浩1*,黄文江3
通过人工田间诱发小麦条锈病,在不同生育期测定染病冬小麦冠层光谱和相应叶片的色素含量。把冠层光谱数据、一阶微分数据与相应的叶片色素含量数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技术,选取部分样本建立小麦的色素含量估测模型,并利用其余的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绿边内一阶微分总和(SDg)与红边内一阶微分总和(SDr) 的归一化值为变量的线性模型是估测色素含量的最佳模型,其估测叶绿素a,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0%,16.3%和12.4%。该研究表明可用高光谱信息估测冠层叶片色素含量,且估测精度较高。文章的研究结果对利用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长势以及病害影响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07 Vol. 27 (07): 1363-1367 [摘要] ( 1595 ) PDF (1052 KB)  ( 698 )
1368 介孔分子筛Al-MCM-41的合成与催化异构化性能
郭建维1,李龙焕1,刘卅2,崔亦华1,邓志城1,余林1
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九水硝酸铝为铝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MABr)为模板剂,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介孔Al-MCM-41分子筛。通过XRD、N2等温吸附、SEM、FTIR等分析测试手段表征了分子筛的介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分子筛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和较高的有序度,并且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达到816 m2·g-1)和窄的孔径分布。采用程序升温的焙烧方式、凝胶Al/Si比最大范围控制在0.06~0.13有利于合成高度有序的介孔Al-MCM-41分子筛。评价结果表明,所合成的Al-MCM-41分子筛对桥式四氢双环戊二烯(endo-TCD)异构化反应合成挂式异构体exo-TCD及金刚烷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极高的选择性。
2007 Vol. 27 (07): 1368-1371 [摘要] ( 1151 ) PDF (2031 KB)  ( 913 )
1373 常规净水工艺去除有机物效果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
欧阳二明1,2,3,张锡辉1,王伟3
有机物的荧光特性被广泛用来解析其在水体中的来源与分布。荧光光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且不破坏样品结构的优点,非常适合用来研究有机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常规净水工艺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能有效地揭示净水工艺中有机物的变化过程。在整个净水过程中,没有完全消除类富里酸荧光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荧光物质。就类富里酸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而言,混凝沉淀基本没有去除作用,过滤作用的去除率在5%~15%之间。
2007 Vol. 27 (07): 1373-1376 [摘要] ( 2436 ) PDF (1666 KB)  ( 616 )
1377 KCl对含有纳米银的[Ru(bpy)3]2+荧光性能影响
王悦辉,周济,石士考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金属钌联吡啶配合物([Ru(bpy)3]2+)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Cl与纳米银粒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的相互作用破坏了[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间的链状网络结构,形成大颗粒和团聚体。同时,在吸收光谱的长波段处观察到明显的新的吸收带,随着KCl量的增加,新吸收带峰值逐渐红移并展宽。随着KCl量的增加,[Ru(bpy)3]2+荧光强度先猝灭而后逐渐增强,直至达到一个定值。文章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等方面探讨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Ru(bpy)3]2+荧光性能影响机理。
2007 Vol. 27 (07): 1377-1380 [摘要] ( 1867 ) PDF (1698 KB)  ( 504 )
1381 乙二醇和丙三醇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
徐辉1,朱拓2*,虞锐鹏3
对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两者的最大吸收波长均位于198 nm,且在适当的紫外波长激励下均能发射出荧光,文章中给出了相应的荧光光谱图,但荧光相对强度和激发波长间似乎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从乙二醇的一阶导数荧光光谱,得知在210 nm激发下荧光相对强度随时间变化最快,在225 nm激发下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变化速率最慢。另外,文章还从量子计算出发,采用一维势阱模型,根据电子从HOMO到LUMO的跃迁,计算出了两者的吸收波长值。比较分析了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考虑到将分子直链化后其键长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结果认为理论计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7 Vol. 27 (07): 1381-1384 [摘要] ( 2607 ) PDF (1345 KB)  ( 1337 )
1385 三种常见农药荧光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
张姝1,刘珊1,苏宇2,廖显威1*
扑海因、啶虫脒和西维因是几种较为常用的农药分子。文章对此三种化合物分子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3LYP/6-31G水平下优化了这三种化合物的几何构型。在振动分析中,均未出现虚频率。基于此,在B3LYP/6-31+G的水平下计算了该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此外,作者还发现扑海因分子中形成了分子内氢键,但是不太稳定,其键长为0.234 8 nm左右。
2007 Vol. 27 (07): 1385-1387 [摘要] ( 458 ) PDF (924 KB)  ( 544 )
1388 碳酸钙在水溶性甲壳素溶液中的结晶行为
宋锐1,2,何领好1,谢巧丽1,杨浩1
依据生物矿化基本原理,以甲壳素作为有机基质,探讨了在不同浓度甲壳素溶液中CaCO3晶体的生长情况;同时研究了生长体系的pH值和温度对生成CaCO3晶体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的结果表明,甲壳素溶液中形成的CaCO3晶体完全不同于纯水中形成的晶体;而且甲壳素溶液的浓度不同,形成的CaCO3晶体的晶型也有较大差别。在CaCO3结晶过程中,CaCO3对甲壳素也有影响,即晶体与甲壳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007 Vol. 27 (07): 1388-1392 [摘要] ( 1701 ) PDF (1961 KB)  ( 916 )
1393 光谱法研究羟基葫芦[6]脲与甲基橙的分子识别作用
李来生,葛小辉,黄志兵,李艳平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羟基葫芦[6]脲(HOCB6)与甲基橙(MO)之间的包结作用,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该包结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主体分子的加入,MO荧光增强且蓝移,说明客体被纳入主体分子的疏水性穴腔,形成内包结物。主客体分子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形成1∶1型的HOCB6-MO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41×102 L·mol-1。同时采用葫芦[6]脲(CB6)、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和β-环糊精与MO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O也能与葫芦[6]脲形成1∶1型的内包结物,但包结常数较小(34.65 L·mol-1);与β-环糊精形成1∶2型的内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6.14×106 L2·mol-2;与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形成1∶1型的外包结物,导致荧光强烈猝灭,包结常数为1.35×104 L·mol-1
2007 Vol. 27 (07): 1393-1397 [摘要] ( 367 ) PDF (1675 KB)  ( 628 )
1398 N-(茄呢基哌嗪烷基)蒽甲胺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研究
王建红,程鹏飞,孙心齐,赵瑾,王超杰*
以茄呢醇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的N-(茄呢基哌嗪烷基)蒽甲胺类三胺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 NMR,IR,MS,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证,初步的体外生理活性测试表明两个化合物对L1210(淋巴性白血病细胞)的IC50(抑制浓度)分别为4.3和3.1 μmol。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N-(茄呢基哌嗪丁基)-9-蒽甲胺(4b)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并与N1-(4-丁胺基)-N4-(9-蒽甲基)-1,4-丁二胺(5)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b对DNA-EB体系产生荧光增色作用而5对DNA-EB体系则产生荧光猝灭作用,但DNA对两种化合物作用的荧光光谱均表现出荧光猝灭现象。推测结构中含有茄呢基长链及两个叔氮原子的化合物4b与DNA可能仅是静电结合或分子部分嵌入DNA,而化合物5与DNA的作用表现为典型的嵌入式作用。
2007 Vol. 27 (07): 1398-1402 [摘要] ( 278 ) PDF (1568 KB)  ( 487 )
1403 新型酰胺型手性大环多胺的合成及光谱表征
杨雪梅1,傅恩琴2*
以L-脯氨酸为原料,通过酯化、桥连和关环三步反应合成了两种新的酰胺型手性大环多胺。它们可作为NMR手性溶解剂用于羧酸类手性化合物的手性识别。通过多因素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 (8S,18S)-1,4,10,13,16-五氮杂三环[16.3.0.04,8]二十一烷-9,17-二酮(2-a)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10 d,氮气保护,无水甲醇,产率为34.9%,熔点278~280 ℃;13-苯基-(8S,18S)-1,4,10,13,16-五氮杂三环[16.3.0.04,8]二十一烷-9,17-二酮(2-b)反应温度为回流,反应时间20 d,氮气保护,无水甲醇,产率为2.6%,熔点243~245 ℃。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及核磁谱线进行了归属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主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开发更多更有效的NMR手性溶解剂提供了光谱依据。
2007 Vol. 27 (07): 1403-1407 [摘要] ( 2307 ) PDF (1482 KB)  ( 968 )
1408 防晒霜防晒指数的光谱分析研究
裘正军,陆江锋,何勇,方慧*
防晒指数SPF是反映防晒用品防晒效果的主要指标,文章采用ASD公司的便携式光谱仪研究了防晒指数与光谱特性之间的关系。选用丁家宜SPF15,SPF20,SPF30三种品种防晒霜共75个样本进行了光谱分析,将样本分为60个试验样本和15个预测样本,用光谱仪获取样本的反射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00~960 nm范围内光谱数据进行处理,表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累计可信度达91%,再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校正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剩余15个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相关系数为0.967 7,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说明文章提出的光谱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作用,为防晒霜SPF值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7 Vol. 27 (07): 1408-1411 [摘要] ( 1171 ) PDF (1320 KB)  ( 657 )
1412 高斯多峰拟合用于烷基葡萄糖苷临界胶束浓度测量
张建华,孔凯清,何争玲,刘自立
报道了可见吸收光谱线型的高斯多峰拟合用于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葡萄糖苷(APG),如辛基-β-D-葡萄糖单苷(C8G1)和癸基-β-D-葡萄糖单苷(C10G1)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具体作法是以结晶紫(crystal violet,CV)为探针,测量一系列不同浓度的APG-CV水溶液体系的可见吸收光谱。其光谱特征是CV单体吸收峰598~609 nm和二聚体吸收峰538~569 nm叠合在一起。用高斯多峰拟合法实现了体系可见光谱吸收叠合峰的分峰、峰面积(积分吸光度)、频移及半高宽等光谱线型参数计算。单体和二聚体峰面积比(相对积分吸光度A2/A1)、频移(Δλ)及半高宽(w1,w2)对APG浓度图形在CMC处发生突变。首次发现可见吸收光谱线型参数半高宽对APG聚集行为敏感,并成功用于APG的CMC测量。
2007 Vol. 27 (07): 1412-1415 [摘要] ( 893 ) PDF (1471 KB)  ( 704 )
1416 紫外光谱重叠的多组分混合物体系的同时定量测定
刘慧,胡仰栋,卢彦越
提出一种可将紫外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混合物体系准确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系统聚类结合加和性检验而得的优化波长集合有效地降低了混合物光谱的相关性。通过选取优化波长集合内的波长点的信息,把吸光系数和待测浓度同时作为自变量,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对于组分间浓度差较小的混合物体系经一次优化分析计算可得待测浓度;混合物中组分浓度差较大的体系经四次左右优化迭代,逐步降低误差的分析结果,相对误差可控制在3.63%之内。分析结果表明该法稳定、准确、简便快速,可对多组分混合物体系进行定量测定。
2007 Vol. 27 (07): 1416-1419 [摘要] ( 1192 ) PDF (1028 KB)  ( 890 )
1420 有机酸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中基体效应的研究
聂西度1,何晓梅1,李立波2,谢华林1*
研究了乙二酸、乳酸、酒石酸和柠檬酸等有机试剂对不同质量和不同电离电位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雾化气流速的调节,低浓度有机酸介质对所分析元素具有增强效应,尤其是对电离电位在9~11 eV的Be,Zn,As,Se,Sb和Hg等高电离电位元素的影响。酒石酸的增强效应显著大于乙二酸、乳酸、柠檬酸。探讨了有机酸的增强机理。利用酒石酸对Be,Zn,As,Se,Sb和Hg等的增强特性,测定了水标准物质SRM 1640中的Be,Zn,As,Se,Sb和SRM 1641d中Hg,其测定结果与标准样品提供的标准值基本一致。
2007 Vol. 27 (07): 1420-1423 [摘要] ( 1239 ) PDF (1044 KB)  ( 758 )
1424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玉米芯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孙勇1,2,张金平1,2,杨刚1,2,李佐虎1*
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我国北京、山东、吉林、云南、新疆、甘肃、山西、陕西、江苏、内蒙十个省区玉米芯中Zn,Mg,Mn,Sr,Fe,Pb,Cu和Se八种元素的含量。加入1.5 mL 68%的HNO3以及0.5 mL HF作为消解剂,在400 W微波功率下3步即可完全将样品消解。测定上述八种元素的相对偏差及回收率分别为: 0.72%~4.16%,95.5%~104.5%;1.58%~3.66%,98.2%~103.5%;0.19%~4.58%,97.0%~103.2%;1.31%~4.90%,95.7%~104.1%;1.40%~4.01%,95.9%~104.6%;1.55%~4.28%,95.1%~104.5%;2.16%~5.00%,96.4%~103.5%;2.00%~4.99%,95.1%~101.3%。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多元素同时测定,且无损失和环境污染小。
2007 Vol. 27 (07): 1424-1427 [摘要] ( 1054 ) PDF (919 KB)  ( 850 )
1428 基体分离/MC-ICP-MS测定树皮表层235U/238U同位素比率
王小平1,张继龙2
分别从日本广岛和京都采集了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树皮样品共12份,用X射线能谱仪研究了树皮表层基体元素组成,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树皮表层微观形貌。将树皮表层样品进行干灰化法处理后,采用DOWEX® 1-X8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基体元素,然后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定了树皮表层235U/238U同位素比率。研究结果表明: 树皮表层主要基体元素为Al,Ca,Fe,K,Mg,Si和C,O,S;采用不同浓度硝酸淋洗DOWEX® 1-X8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实现树皮表层痕量U与基体元素的有效分离。与京都树皮表层相比,广岛树皮表层不仅U含量显著偏高(P=0.012),而且部分样品235U/238U同位素比率亦略高于其自然丰度比。
2007 Vol. 27 (07): 1428-1432 [摘要] ( 1540 ) PDF (1508 KB)  ( 627 )
1433 补益中药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
范文秀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20种补益中药中Zn,Cu,Mn和F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8%~104.3%,RSD值小于2.0%,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研究结果表明: 补益中药中的Zn,Cu,Mn和Fe含量丰富,补血药中的Fe含量最高,补气药中Zn,Mn和Fe含量较高,补阳药中Zn,Mn含量较高,补阴药中Fe含量较低。此测定结果可为探讨补益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其药效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2007 Vol. 27 (07): 1433-1435 [摘要] ( 1126 ) PDF (963 KB)  ( 878 )
1436 新资源食品中微量元素测定方法的研究
刘利娥1,丁利2,戚敏3,韩秀丽2,张洪权1*
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新资源食品葛根、葛花、四叶参、仙人掌、菊花、小麦胚和蚕蛹中Cu,Zn和Fe元素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4.66%~105.24%,测定Cu,Zn和Fe的精密度RSD分别为1.79%,0.71%和4.78%。建立的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经F检验与SNK检验,河南省新资源食品葛根、葛花、四叶参、仙人掌、菊花、小麦胚和蚕蛹中微量元素Cu,Zn和Fe含量分别为: 铜的分布量依次为: 菊花≈蚕蛹>葛花≈小麦胚≈四叶参≈葛根>仙人掌,锌的分布量依次为: 仙人掌>蚕蛹≈葛花≈葛根≈小麦胚≈四叶参≈菊花;铁的分布量依次为: 蚕蛹≈菊花≈葛根>葛花≈小麦胚≈四叶参≈仙人掌。
2007 Vol. 27 (07): 1436-1439 [摘要] ( 1748 ) PDF (941 KB)  ( 711 )
1440 微波消解—AAS法测定食品中铅、镉、铁、锰、铜和锌及其不确定度评估
杨凤华
应用微波消解溶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多种元素,其中,使用石墨炉法测定铅和镉,火焰法测定铁、锰、铜和锌,并对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度作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铅、镉、铁、锰、铜、锌分别在5~40,0.25~3.0 μg·L-1,0.20~3.0,0.10~2.0,0.10~2.0和0.05~1.0 μg·m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 8以上,用标样GBW 07602(GSV-1)测定,其相对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可见用微波溶样,AAS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多种元素,具有快速、简便、节省试剂、消解完全、污染少等特点,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令人满意。
2007 Vol. 27 (07): 1440-1443 [摘要] ( 1235 ) PDF (987 KB)  ( 913 )
1444 EDX法分析钼铁中Mo等成分的研究
李岩1,董秀文1,于志伟2
近期铁合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Mo含量很低的高杂质钼铁,采用常规化学法分析,由于杂质元素的共沉淀,Mo的分析结果与冶炼所得钢材的Mo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经典的化学法并不适用于高杂质钼铁的Mo含量分析。文章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EDX)分析了钼铁中的Mo等主要成分,研究了制样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扫描电镜用于分析样品的表面形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EDX可以用于钼铁中Mo和Si的分析,而P,S和Cu未能检出。样品表面形貌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将研磨后的钼铁粉末用较大的载荷压成片状样品,变成平坦、光滑的分析表面,可进一步提高Mo的检测精度。
2007 Vol. 27 (07): 1444-1447 [摘要] ( 127 ) PDF (2002 KB)  ( 718 )
1448 巡天光谱分类前的预处理——流量标准化
李乡儒1,2,刘中田1,2,胡占义1*,吴福朝1,赵永恒2
由于噪声、畸变、观测环境和观测设备、以及流量未定标等因素的影响,对天体光谱进行自动识别之前,需要对它进行相应的标准化/预处理。文章研究了对巡天光谱自动分类前的预处理——光谱流量的标准化问题。通过分析光谱流量的干扰因素及其特点,提出了流量数量级变化的基本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流量标准化方法。通过对正常星系和类星体的分类实验,表明文章所给基本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所给流量标准化方法良好的性能。并且从理论上分析、比较、解释了上述方法在性能上的差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表明文献中通常采用的流量标准化方法的效果较差。该研究结果对于大型光谱巡天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其它自动处理研究(例如,红移测量,天体表面有效温度,和化学丰度估计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 Vol. 27 (07): 1448-1451 [摘要] ( 2178 ) PDF (934 KB)  ( 724 )
1452 一种用于冶金炉前快速分析的新仪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
姚宁娟,陈吉文,杨志军,王海舟
冶金炼钢要求快速分析冶金炉前样品来及时掌握冶炼过程。文章介绍了自主研制的一种新型的光谱仪——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该仪器采用ns级脉宽的Nd∶YAG激光器作为样品离子化光源,激光聚焦样品表面激发产生的等离子体光谱依次经帕邢-龙格光学系统进行分光、光电倍增管探测、门控积分器积分、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后获得的最终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目前冶金炉前样品分析常用的光谱仪相比,该仪器无需样品预处理,分析速度快(1 min或更少),准确灵敏度高,非常适用于冶金炉前样品的快速分析。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用该仪器进行钢液实时在线分析和动态控制冶金工艺必将成为现实。
2007 Vol. 27 (07): 1452-1454 [摘要] ( 2556 ) PDF (1189 KB)  ( 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