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28卷 12期
刊出日期:2008-12-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737 用光电子能谱研究CdTe太阳电池的背接触特性
宋慧瑾1,郑家贵1,冯良桓1,张静全1,李卫1,黎兵1,武莉莉1,雷智1,鄢强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37-04
CdTe太阳电池的背电极须采用高功函数金属。通过采用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高功函数金属Au和Ni分别作为背电极的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特性,发现在背电极剥离后,Au在ZnTe/ZnTe∶Cu背接触层表面以Au单质形式存在,扩散深度较浅;Ni扩散到ZnTe/ZnTe∶Cu复合层的深度比Au大,且大多呈离子态,与ZnTe/ZnTe∶Cu复合层中的富Te离子形成NixTe,提高了掺杂浓度,使电池性能获得改善。在两样品中还发现,不论是Te的峰还是Zn的峰,其峰的位移变化都很小,说明两样品中Te和Zn的存在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2008 Vol. 28 (12): 2737-2740 [摘要] ( 280 ) PDF (1147 KB)  ( 561 )
2741 光谱学方法研究介质阻挡沿面放电辉光模式的电场分布
李雪辰,贾鹏英,刘志辉,李立春,董丽芳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41-04
利用介质阻挡沿面放电装置,在低气压空气中实现了辉光放电模式。利用光电倍增管对放电发光信号进行检测,发现外加电压每半周期出现一个发光脉冲,并且正负半周期的光脉冲是不对称的。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放电的照片,研究发现平行于高压电极不同位置的发光强度基本相同,然而距离高压电极越远,发光强度减小。放电中总电场由外加电场和电介质积累的壁电荷电场共同决定,确定该电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放电的发射光谱中N+2(B 2Σ+uX 2Σ+g)谱线391.4 nm和N2的第二正带系(C 3ΠuB 3Πg)谱线337.1 nm的比值,可以定性地说明电场的分布。研究发现电场在高压电极附近较大而远离高压电极处较小。这些研究结果对沿面放电的数值模拟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8 Vol. 28 (12): 2741-2744 [摘要] ( 1258 ) PDF (1012 KB)  ( 501 )
2745 细长金属管内产生的直流辉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
尹利勇,温小琼*,王德真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45-04
利用发射光谱法对金属管内形成的稳定氩氮直流辉光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通过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谱线的研究确定了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成分;根据氩原子的玻尔兹曼曲线斜率法计算了等离子体中的电子激发温度;采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跃迁(C3ΠuB3Πg)的发射谱线计算了等离子体中的氮分子振动温度;研究了电子激发温度和氮分子振动温度随压强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20 Pa下产生的Ar60%+N240%直流辉光等离子体中,活性成分主要是Ar原子、Ar离子、N2的第二正带系跃迁(C3ΠuB3Πg)和N+2的第一负带系跃迁(B2Π+uX2Σ+g);电子激发温度约为(15 270±250)K;氮分子(C3Πu)振动温度约为(3 290±100)K;随着压强的增加电子激发温度、分子振动温度逐渐降低。文章的研究结果对细长金属管内表面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 Vol. 28 (12): 2745-2748 [摘要] ( 2632 ) PDF (856 KB)  ( 472 )
2749 柱形微腔回音壁激光光谱模式的精确标定
王东林,江楠,姜利群,张振力,普小云*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49-05
由柱形微腔中回音壁模式满足的本征值方程,得到确定回音壁模式位置和间距的近似解析公式。以此近似解析公式,首次对直径在215~328 μm间的5个柱形微腔回音壁激光光谱做了模式标定。在用近似解析公式对柱形微腔激光光谱的数值作拟合的计算中,除了回音壁模的径向模式数(l)和角动量模式数(n)外无需其他拟合参数,解析公式的拟合值和实验激光光谱波长值间的偏差小于0.05 nm,拟合结果精确可靠。柱形微腔回音壁激光光谱模式的精确标定在模式的场分布计算以及频移型微腔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的方法亦可应用于柱形微腔直径和折射率的精密测量。
2008 Vol. 28 (12): 2749-2753 [摘要] ( 1431 ) PDF (1121 KB)  ( 517 )
2754 常压射流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研究
李驰1,唐晓亮1,2,邱高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54-04
使用改进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生成常压射流等离子体,采用光纤光栅光谱仪在300~1 000 nm范围记录了不同放电电压的氩气发射光谱,并比较了空气和氩气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发现氩气发射光谱中的谱线都是氩原子的发射谱线,表明常压射流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全部为氩等离子体,而无其他空气成分参与放电。为测量电子激发温度,选用相距较近的763.51和772.42 nm两条光谱线对电子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激发温度的范围在0.1~0.3 eV,而且它还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初步使用“红外测温仪”测量被处理材料表面温度,结果发现材料表面的温度也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而增加,范围在50~100 ℃,材料表面温度的变化趋势可以近似表征等离子体宏观温度变化趋势。通过分析常压射流等离子体的温度特性,探讨了常压射流等离子体温度对材料改性研究的意义。
2008 Vol. 28 (12): 2754-2757 [摘要] ( 1885 ) PDF (907 KB)  ( 565 )
2758 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研究
孙建平1,2,翁家宝1,2,程云涛1,林婷1,黄小珠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58-05
通过原位强碱诱导下的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TiO2含量的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纳米二氧化钛(PMOCOPV/TiO2)光电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证实了在纳米TiO2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PMOCOPV/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收强度提高。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MOCOPV/TiO2是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粒子,直径约30 nm,其中PMOCOPV包覆层的厚度约为8~10 nm。荧光光谱研究表明,PMOCOPV/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最大发射波长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发生红移,荧光寿命约为1 ns,且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得到显著提高,并通过PMOCOPV/TiO2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激子离化和电荷传输过程以及复合材料中的电势能级探讨了PMOCOPV/TiO2的荧光量子效率和荧光强度增加的机理。
2008 Vol. 28 (12): 2758-2762 [摘要] ( 749 ) PDF (2120 KB)  ( 489 )
2763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欧泊空隙中生长磷化铟的影响因素
谭春华1,范广涵2,黄旭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63-04
制备磷化铟(InP)反欧泊三维光子晶体的关键是提高InP在欧泊空隙中的填充率。使用低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系统在人工欧泊空隙中生长了InP晶体,分析了影响InP在欧泊空隙中填充的因素及确定了InP的最佳生长条件。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结果较为符合。磷化铟在人工欧泊空隙中的填充率越高,二氧化硅球和空隙间的折射率差越大,人工欧泊光子晶体光学性能的变化就越显著;周期生长、低压、使用和InP失配小的衬底以及异质同构现象有助于InP在欧泊空隙中的填充。在优化的生长条件下制备了填充率较高的SiO2-InP光子晶体。研究结果为制备InP反欧泊结构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008 Vol. 28 (12): 2763-2767 [摘要] ( 1313 ) PDF (1057 KB)  ( 464 )
2768 新型红色发光材料La3PO7∶Eu3+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金叶1,2,秦伟平3*,张继森1,王艳1,2,曹春燕1,2,张继双1,2,任新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68-04
用固相法合成了La3PO7∶Eu3+,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室温下用Hitachi F-4500测定了其光致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合成的La3PO7∶Eu3+属单斜相结构,Eu3+在单斜结构的La3PO7基质中占据非对称性格位。在254 nm光激发下,La3PO7∶Eu3+发射出较强的红光,表明Eu3+5D07F2跃迁强度远大于5D07F1的跃迁强度,其色坐标和Y2O3∶Eu3+的色坐标位置相近。另外,还研究了Eu3+在体相La3PO7材料中的猝灭浓度,发现当掺杂Eu3+浓度增大到7.6 mol%时,出现浓度猝灭。
2008 Vol. 28 (12): 2768-2771 [摘要] ( 280 ) PDF (846 KB)  ( 427 )
2772 基于激光光致发光光谱的果实成熟度测试方法研究
王乐妍,张冬仙,章海军,王晓萍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72-05
介绍了一种探测果实成熟度的新方法。采用红光半导体激光器(655 nm)对果实样品进行照射,所得激光光致发光光谱在685 nm附近产生明显峰值。通过传统的糖度含量检测法测定样品的糖度含量,得到果实的激光光致发光光谱峰值强度随糖度含量增加而降低。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光致发光强度与糖度含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两者的拟合曲线。以红心李和桃子为例,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8.92%与97.31%。设计针对该激光光致发光光谱检测系统的分析软件,实现了生成标准成熟光谱及检测未知成熟度的果实光致发光光谱两部分功能,通过比较可以自动得出果实成熟度等级的判定。结果证明,激光光致发光光谱的成熟度检测方法具有非破坏性、设备小型化、低能耗的优点,在果实成熟度的实时快速检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2008 Vol. 28 (12): 2772-2776 [摘要] ( 1426 ) PDF (1089 KB)  ( 509 )
2777 ZnGa2O4长余辉发光特性的研究
黄尚永1,2,张希清1,黄海琴1,姚志刚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77-04
以ZnO和Ga2O3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在不同温度和原料配比下合成了ZnGa2O4。用254 nm的紫外灯照射样品后,发现存在余辉发光,有505和690 nm两个余辉峰,且余辉峰相对强度受原料配比和烧结温度等制备条件的影响。ZnO不足和温度较高时505 nm峰相对强度较高,ZnO过量和温度较低时690 nm峰相对强度较高。讨论了余辉峰的来源,认为505 nm峰来源于结构中Ga3+替代了部分Zn2+后相对变形八面体中Ga3+2EA4A2能级间跃迁;而690 nm峰起源于晶格中出现氧空位V*0后变形八面体中氧空位向其周围的O2-V*0→O2-跃迁。解释了余辉峰相对强度受制备条件影响的原因:温度较高时ZnO较多挥发导致不足,而ZnO不足会使结构中出现Zn2+空位,从而多余的的Ga3+出现在这些空位上,其2EA4A2能级间跃迁使505 nm发射占优;而温度较低时ZnO挥发较少,由于ZnO相对Ga2O3氧不足,可形成更多的O空位,有利于690 nm发射占优,这与余辉峰来源的讨论相符合。
2008 Vol. 28 (12): 2777-2780 [摘要] ( 534 ) PDF (1138 KB)  ( 466 )
2781 CaLaAl3O7∶Eu3+的凝胶-燃烧法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莎仁,王喜贵,吴红英,李霞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81-04
采用柠檬酸凝胶-燃烧法合成了CaLa1-xAl3O7xEu3+(0.05≤x≤0.8)材料的前驱粉末,在低于700 ℃退火处理时,得到非晶态样品,而高于800 ℃退火处理后为纯相的CaLa1-xAl3O7xEu3+粉末样品。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Eu3+在CaLaAl3O7基质中的发光性能及Eu3+掺杂量,退火温度和柠檬酸与金属离子的配比等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晶态和晶态CaLa1-xAl3O7xEu3+样品均可发光,非晶态样品的最强激发峰出现在7F05D2的465 nm处,而晶相样品的最强激发峰为7F05L6跃迁的394 nm。非晶态粉末在465 nm激发下发射光谱由5D07F0的578 nm和5D07F1的587 nm及5D07F2的615 nm组成。而晶态粉末在394 nm激发下的发射光谱与非晶态相比5D07F0跃迁消失了,同时5D07F1跃迁发生谱线劈裂,出现在587和596 nm两处。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主峰615 nm强度增强了,但5D07F1跃迁峰的增强更加明显。
2008 Vol. 28 (12): 2781-2784 [摘要] ( 631 ) PDF (1077 KB)  ( 468 )
2785 纳米Pt-Au合金修饰电极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研究
张玲,郭文英,储海虹,屠一锋*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85-04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比例及不同粒径的纳米Au-Pt合金,并用UV-Vis、TEM、激光粒径、XRD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确认所合成物质确系双金属合金纳米粒子而非两种金属纳米粒子的混合物,通过改变合成方法和条件,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含量比和粒径,粒径范围在4.025~92.33 nm之间。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可将所制备合金修饰到铂盘电极上,在碱性介质(pH 12)中,随着合金比例的改变和合金粒径的减小,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强度显著增强,当合金中Pt∶Au=6∶1,粒子粒径为最小时,所获得修饰电极上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强度较裸电极增强近1个数量级。
2008 Vol. 28 (12): 2785-2788 [摘要] ( 1216 ) PDF (993 KB)  ( 509 )
2789 富勒烯灰对聚乙二醇热分解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韩旭1,李疏芬1*,赵凤起2,潘清2,仪建华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89-04
采用热分析和原位升温红外光谱实验研究了富勒烯灰(FS)对聚乙二醇(PEG)的影响。热分析结果显示,FS使得PEG的起始热分解温度和最大失重速率处的温度都明显推后。红外光谱结果证实,FS和PEG之间并没有生成新的化学键,FS也没有改变PEG分解产物的组成。通过对PEG和PEG+10%FS的凝聚相和气相升温红外光谱的检测,发现FS对PEG的凝聚相红外光谱影响并不明显,但却使得PEG分解放出气相产物的温度显著升高,说明FS对PEG热分解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PEG气相产物的吸附和脱附来进行的。少量FS的加入即可显著抑制PEG的分解,使PEG的分解趋向高温。
2008 Vol. 28 (12): 2789-2792 [摘要] ( 891 ) PDF (1148 KB)  ( 469 )
2793 可见-红外波段光全散射法颗粒粒径测量范围的研究
孙晓刚,唐红,戴景民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93-06
在光全散射法颗粒粒径测量中,采用独立模式算法在可见-红外波段对粒径测量范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多种R-R分布函数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光全散射法颗粒粒径测量范围。同时在消光系数计算中,采用修正的消光系数代替原始的消光系数,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粒径测量范围。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可见-红外光谱区,相对折射率m=1.235时的粒径测量范围为0.05~18 μm。在此区域内测量粒径分布,反演结果与真值基本吻合。随着颗粒相对折射率、波长范围的变化,粒径测量范围也随之发生改变。采用限制最小二乘算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随机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对测量的消光值加入±1%随机噪声时,颗粒粒径分布的反演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008 Vol. 28 (12): 2793-2798 [摘要] ( 632 ) PDF (1703 KB)  ( 506 )
2799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紫花苜蓿青贮鲜样的发酵品质
陈鹏飞1,2,戎郁萍1*,韩建国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799-05
及时了解青贮饲草的发酵品质,如青贮饲草中氨态氮(NH3-N),乳酸(LA), 乙酸(AA),丁酸(BA)含量,对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液氮冷冻制样技术,建立了适合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茬次和不同青贮方法即时测定青贮苜蓿鲜样中氨态氮,乳酸,乙酸,丁酸的近红外校正模型,以期对NIRS在测定紫花苜蓿青贮样品中这些物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所建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CV)为0.602 4~0.949 7,交叉检验标准误(RMSECV)为0.559~3.78 g·kg-1鲜重。用检验集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预测相关系数(r)为0.882 6~0.985 3,预测标准误为0.571~3.15 g·kg-1鲜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样品处理方法和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苜蓿青贮样品发酵品质的评定。
2008 Vol. 28 (12): 2799-2803 [摘要] ( 2313 ) PDF (856 KB)  ( 556 )
2804 近红外技术在自然纺织纤维品种鉴别及成分预测上的应用
周莹,徐惠荣*,应义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04-04
近红外光谱技术由于其检测方便、信息量大、无损等特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与化学计量学结合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光谱峰重叠、信息弱等缺点。在纺织纤维的品种鉴别及化学性质鉴定方面,国家标准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电镜目测法及化学溶解法,但这些方法的测试周期长,测试步骤烦琐,不适宜大批量样本的分析,也不适用于在线检测。文章着重就近红外在自然纤维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自然纺织纤维的品种鉴别、纤维内杂质检验以及生产过程中染料的鉴别等。
2008 Vol. 28 (12): 2804-2807 [摘要] ( 785 ) PDF (749 KB)  ( 455 )
2808 光谱分析技术在蝗虫监测中的应用
卢辉1,2,韩建国1*,张录达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08-04
蝗虫监测技术的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缺乏准确、有效的方法。文章介绍了蝗虫测报技术的发展和蝗虫生境监测的重要性,阐述了光谱技术在蝗虫预测方面的发展概况以及常用算法。遥感可对蝗虫栖息、生长、繁殖的生境进行监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建立测报模型。利用高光谱遥感可以更为准确地监测蝗虫灾害,有利于量度蝗虫危害程度和划分发生区域,同时可监测蝗虫群落的空间分布动态。近红外技术可以判别蝗虫的种类,还可通过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来监测蝗虫的产卵地,对局部抽样调查和观测蝗虫非常有利。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监测和预测蝗虫发生的工具,由于其在空间定位、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文章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8 Vol. 28 (12): 2808-2811 [摘要] ( 372 ) PDF (514 KB)  ( 565 )
2812 QAPVA/PMPVA复合物膜对95%乙醇脱水的IR研究
孟平蕊1,康智慧1,李良波1,荣凤玲1,李若昕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12-04
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与磷酸单酯化聚乙烯醇(PMPVA)自组装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膜。PIC膜用95%乙醇中浸泡48 h, 在20~120 ℃(间隔20 ℃)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IR,分析了>3 000 cm-1OH伸缩振动基频(νOH)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与膜中OH的氢键作用。由于νOH在3 000 cm-1以上重叠严重,结合1 300~1 700 cm-1水与PIC膜中离子键的静电作用,采用二维相关分析提高分辨率,定性描述了95%乙醇中水与PIC膜之间的结合方式。结果表明:>3 000 cm-1νOH的重叠谱带得到了分辨, 证明了水与膜内OH缔合优先吸附渗透,随温度变化早于膜内的OH自缔合被解吸与乙醇分离;确认了水和PIC膜内聚电解质基团的吸收, 证明了水与聚电解质基团靠静电作用被吸附, 随温度升高被解吸与乙醇分离。文章为PIC膜用于有机物脱水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2008 Vol. 28 (12): 2812-2815 [摘要] ( 1865 ) PDF (1266 KB)  ( 441 )
2816 FTIR结合热重(差热)技术对红壤地区大豆铝毒害的鉴定
俞慧娜,刘鹏*,徐根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16-05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结合热重和差热分析对不同铝浓度下的大豆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60和90 mg·L-1的铝液处理下,大豆根系的铝含量较高,达到显著铝毒害水平。在相同的波数范围内,不同铝浓度下其红外谱图的性状、波数及吸收峰的数目有所不同,3 300, 2 930, 1 542和721 cm-1下的吸收峰可作为鉴定大豆铝毒害的特征峰。3 300和2 930 cm-1特征峰在高浓度(60和90 mg·L-1)的铝毒害下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特征峰,1 542 cm-1的酰胺Ⅱ带特征峰在90 mg·L-1下没有显现, 721 cm-1吸收峰带却在Al 60和90 mg·L-1浓度下有表现。不同铝浓度下的热重(TG)和差热(DT)曲线在400~500 ℃温度范围内差别最大,TG曲线在大于30 mg·L-1的铝处理下与空白相比的质量损失减少,表明铝处理可能使根系木质化加重,产生难以燃烧的物质;DT曲线在60和90 mg·L-1的铝处理下出现双峰,可作为大豆铝毒害的鉴定标志之一。由此,FTIR结合热重(差热)技术可以用来鉴定红壤地区大豆的铝毒害。
2008 Vol. 28 (12): 2816-2820 [摘要] ( 2154 ) PDF (1003 KB)  ( 503 )
2821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
胡永光1,李萍萍1*,母建华1,毛罕平1,吴才聪1,3,陈斌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21-05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试验共采集111个样品,其中86个样品作校正集,25个样品作预测集。通过一阶导数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用7个主成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最好,其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97 3,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888 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30 4,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3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对于快速实时监测茶树长势和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8 Vol. 28 (12): 2821-2825 [摘要] ( 2021 ) PDF (575 KB)  ( 781 )
2826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预测紫花苜蓿草颗粒营养价值
滑荣1,韩建国1*,齐晓1,聂志东1,李博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26-04
研究旨在探讨利用紫花苜蓿草颗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信息,建立能够预测其营养价值的校正模型。采集22份全株草颗粒、19份茎颗粒、19份叶颗粒共60份紫花苜蓿草颗粒样品,其中建模样品45份,检验样品15份。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FT-NIRS)采集各实验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紫花苜蓿草颗粒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预测模型。3个预测模型的校正模型建模效果均较好,其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为0.964 10~0.968 87,交互验证的残差均方根(RMSECV)为0.80%~2.59%。用15个检验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预测相关系数(r)为0.966 9~0.974 3,外部验证的残差均方根(RMSEP)为0.85%~2.07%。所建模型的交叉检验和外部检验RPD均大于3,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地预测紫花苜蓿草颗粒的营养价值。
2008 Vol. 28 (12): 2826-2829 [摘要] ( 453 ) PDF (677 KB)  ( 513 )
2830 傅里叶变换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气体浓度计算中的应用
刘前林1,王立世2*,黄新建2,吴艳丹1,肖明威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30-05
在实际测量得到的气体吸收光谱中,发现大多数气体的吸收光谱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傅里叶变换正是用来寻求信号的频率特征。在加窗的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气体的吸收光谱进行傅里叶变换,来寻求光谱信号对应的特征频率。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气体吸收光谱经傅里叶变换后的频谱图中,其对应特征频率的幅值与所测的气体浓度成明显的线性对应关系。因此,提出一种新的差分吸收光谱浓度解析方法,即利用气体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后其对应特征频率的幅值与浓度的关系,建立一种浓度反演计算的线性关系式,从而由气体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后特征频率的幅值直接求出气体的浓度。该方法完全摆脱了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理论基础,大大减少了光谱分析和气体浓度反演计算的过程,是一种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光谱分析方法。
2008 Vol. 28 (12): 2830-2834 [摘要] ( 2138 ) PDF (973 KB)  ( 495 )
2835 麻黄与杏仁混合汤剂红外光谱分析
林文硕1,2,陈荣1*,郭绍忠2,林居强1,冯尚源1,李永增1,黄祖芳1,蔡育惠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35-04
测试了单味药麻黄、杏仁及麻黄+杏仁混合汤剂的红外光谱。经分析:在麻黄+杏仁汤剂中保留了麻黄、杏仁单味药物汤剂中的某些吸收峰,见麻黄+杏仁光谱1 402和1 076 cm-1处等;麻黄、杏仁光谱中的某些吸收峰并未在麻黄+杏仁光谱中出现,见麻黄+杏仁光谱1 394和682 cm-1处等;在麻黄+杏仁汤剂光谱中,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见麻黄+杏仁光谱688和1 187 cm-1处等。同时,因吸收峰位置的改变,说明各基团在麻黄、杏仁、麻黄+杏仁汤剂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汤剂中生化物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或麻黄+杏仁汤剂中可能新生成了麻黄、杏仁单味药物汤剂中所没有的化学成分。麻黄+杏仁汤剂所包含的药物成分并非是单味麻黄、杏仁汤剂所含药物成分的简单相加。
2008 Vol. 28 (12): 2835-2838 [摘要] ( 1815 ) PDF (682 KB)  ( 472 )
2839 基于光谱技术的芒果糖度酸度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虞佳佳,何勇,鲍一丹*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39-04
提出了一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芒果糖度酸度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首先用偏最小二乘法计算芒果糖度酸度光谱数据的主成分得分值,以此获取芒果的近红外指纹图谱,再结合遗传算法优化人工神经网络技术(GA-BP)进行检测。PLS分析表明,主因子选取18时对糖度具有较好的聚类作用,而主因子数17个时对酸度的聚类效果好。选取最佳主因子作为芒果糖度酸度的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三层GA-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135个芒果样本的糖度酸度用来建立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芒果糖度酸度检测模型,对未知的45个芒果样本进行糖度酸度的预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的光谱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为芒果糖度酸度检测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8 Vol. 28 (12): 2839-2842 [摘要] ( 2091 ) PDF (963 KB)  ( 535 )
2843 CdS/PAMAM与氨基酸作用研究及其在潜在指印显现中的应用
王元凤1,王彦吉1,杨瑞琴1*,靳玉娟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43-04
提出了以硫化镉/聚酰胺-胺树形分子(CdS/PAMAM)纳米复合材料显现潜在指印的新方法。傅里叶变换光谱研究了PAMAM G4.5外部酯端基与氨基酸中胺基之间的胺解反应,选用相对峰高比H1 267/1 735来监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进程,并发现温度对于胺解反应的影响很大,90 ℃时胺解反应可在4h内显著进行,120 ℃时胺解反应速率在3 h后发生递减。将CdS/PAMAM作为指印显现试剂,在同等条件下与现有常规指印显现液对比,发现前者的荧光强度约为后者的65倍,荧光性能优势明显。确定使用加热压显法显现不同客体表面潜在指印的条件为120 ℃下反应0.5~3 h。使用优化后的条件对多种载体表面潜在指印进行显现,可以获得理想的显现效果。该显现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安全、经济等特点。
2008 Vol. 28 (12): 2843-2846 [摘要] ( 1344 ) PDF (878 KB)  ( 489 )
2847 结合分类与局部PLS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张晓曼,戴连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47-0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为了提高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精度,文章首先用支持向量机法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然后选用与待测样本性质相近的同类部分校正集样品建模来预测待测属性值。为了克服分类错误样本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PLS算法(称为H_PLS法)。该算法由基于分类的局部PLS法(称为C_PLS法)和基于全部训练样本集的局部PLS法(称为D_PLS法)组成,通过比较C_PLS法和D_PLS法的输出,计算测试样本的待测属性值。针对一批汽油样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分类完全正确时C_PLS法的预测精度高于D_PLS法,然而存在分类错误时C_PLS法的预测精度将会显著下降。H_PLS法结合了C_PLS法和D_PLS法的优点,即使存在分类错误样本,使用该方法也可以将复相关系数从D_PLS法的0.973 4和C_PLS法的0.965 6提高到0.985 8。
2008 Vol. 28 (12): 2847-2850 [摘要] ( 2387 ) PDF (772 KB)  ( 491 )
2851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石油组分定量分析新方法
钱平1,孙国琴1,张存洲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51-04
针对石油化工产品生产控制和质量检查的需要,为提高测定产品组成的效率,将近红外光谱法作为基础测定方法,以直馏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为校正模型的训练样本,测定其中饱和烃、胶质、单环芳烃、双环芳烃、三环芳烃和环烷烃的组成,论述了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校正模型测定石油化工产品组成的可行性。基于dSPACE硬件平台,用验证样本对模糊神经网络校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响应快、误差小、鲁棒性强,在近红外长波区内,校正样品和验证样品的均方误差小于10-6。该方法可用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研究中。
2008 Vol. 28 (12): 2851-2854 [摘要] ( 2319 ) PDF (831 KB)  ( 550 )
2855 多成分有机气体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方法
齐汝宾,尹新,杨立,杜振辉*,刘瑾,徐可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55-04
在环境检测领域,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多成分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连续的在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三种挥发性有机物——丙烷、丙烯和甲苯的近红外光谱特征和丙烯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建模方法——偏最小二乘法对丙烷、丙烯和甲苯混合气体存在特征吸收的近红外光谱(1 620~1 750 nm)进行了建模分析,基于该模型预测了验证集样品中三种气体的含量,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方便、准确的定量分析有机性挥发气体的多组分含量,可以应用于多成分挥发性有机物的连续在线监测。
2008 Vol. 28 (12): 2855-2858 [摘要] ( 2324 ) PDF (696 KB)  ( 575 )
2859 刺五加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
金哲雄1,徐胜艳1,孙素琴2*,周群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59-05
采用红外光谱三级宏观指纹鉴定的方法对刺五加不同部位根、茎、叶原药材及总苷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原药材谱图显示,根和茎谱图较为相似,主要体现草酸钙和淀粉特征峰,而叶的草酸钙特征峰几乎消失,淀粉特征峰的峰形也变得不明显。总苷提取物的一维谱图显示根、茎、叶在1 602,1 514,1452 cm-1(苯环骨架振动)和1 271 cm-1(CO)附近均有特征吸收,因此,推测三者共有的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二阶导数谱图给出叶在1 656 cm-1(黄酮的CO)附近特征峰明显强于根和茎,说明叶中黄酮类成分高于根和茎。二维谱图在1 350~1 700 cm-1波段根和茎均体现苯环骨架振动的5个自动峰1 636, 1 600,1 521,1 462,1 453 cm-1,叶除了苯环骨架振动峰外还出现1 656 cm-1黄酮类成分的CO振动,进一步证实叶中黄酮类成分高于根和茎。
2008 Vol. 28 (12): 2859-2863 [摘要] ( 2021 ) PDF (1448 KB)  ( 532 )
2864 八角茴香与其伪品莽草的红外光谱三级鉴定研究
周晶1,3, 孙建云1,徐胜艳2,周群3,孙素琴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64-04
采用红外光谱三级鉴定的方法区分和鉴别了八角茴香及其伪品莽草。红外光谱三级鉴定即依次采用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辨率逐渐提高,谱图的差别也进一步放大。一维谱图中,两者整体峰形比较相似,但在3 400 cm-1附近八角茴香只出现一个特征峰3 392 cm-1,而莽草则出现3 482和3 387 cm-1两个特征峰。二阶导数谱在850~1 180 cm-1波段八角茴香的几个强峰峰强相对比较接近,其中1 015 cm-1为图中最强峰,而莽草的最强峰在1 070 cm-1附近;在1 180~1 500 cm-1波段八角茴香在1 469,1 454,1 442 cm-1附近的3个特征峰峰强明显强于1 292,1 276,1 266 cm-1附近的特征峰,而莽草则刚好相反。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差异更明显,850~1 165 cm-1波段八角茴香在主对角线上的自动峰较强峰出现在1 153和1 000 cm-1,而莽草峰强较强的自动峰出现在911和878 cm-1;1 165~1 500 cm-1波段八角茴香呈现2个自动峰,而莽草则出现5个自动峰。可见红外三级鉴定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鉴定中药材的方法。
2008 Vol. 28 (12): 2864-2867 [摘要] ( 3709 ) PDF (1155 KB)  ( 539 )
2868 N-甲基咪唑与2,2’-联吡啶在铜表面共吸附的SERS研究
韦萍洁,袁亚仙,顾仁敖,姚建林*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68-04
采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分别研究了非水体系中N-甲基咪唑(NMIM),2,2’-联吡啶(2,2’-bipy)在铜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以及两者的共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非水体系中,NMIM可在很宽的电位区间内稳定地吸附在金属表面,而2,2’-bipy在一个相对较窄的电位区间内能稳定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当两者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和共吸附行为,较负的电位下主要以NMIM吸附为主,在略偏负的电位区间内以2,2’-bipy吸附为主,而正电位区间两者在金属表面共吸附,NMIM倾斜吸附在金属表面,而2,2’-bipy以顺式结构垂直吸附在金属表面。
2008 Vol. 28 (12): 2868-2871 [摘要] ( 485 ) PDF (823 KB)  ( 503 )
2872 高功率毫米波辐照对小鼠皮肤组织拉曼光谱的影响
张杰,韩黎军,谢涛嵘,齐红星,陈树德,乔登江*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72-04
运用显微激光拉曼仪测定了正常小鼠离体皮肤0~300 μm不同深度的拉曼光谱。实验还测定了8 mm辐照一定时间后小鼠受辐照皮肤组织的拉曼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毫米波辐照后皮肤拉曼光谱峰位857,936,1 658 cm-1的相对强度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这表明由于毫米波热效应皮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构象发生了改变甚至分解,从而进一步表明皮肤组织受到了不可恢复的损伤。
2008 Vol. 28 (12): 2872-2875 [摘要] ( 1318 ) PDF (894 KB)  ( 456 )
2876 纳米BaTiO3陶瓷的Raman光谱研究
肖长江1,2,靳常青2,王晓惠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76-04
高压能增加陶瓷烧结的致密驱动力和抑制陶瓷晶粒的长大。用高压辅助烧结的方法得到了晶粒尺寸约为60和30 nm的致密纳米BaTiO3陶瓷。BaTiO3陶瓷的晶体结构随温度的变化由变温Raman光谱来研究。在温度范围-190 ℃到200 ℃内,与粗晶的BaTiO3陶瓷相比,纳米BaTiO3陶瓷Raman散射结果表明,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Raman峰的强度变弱,相变越来越弥散,出现了相变峰的消失;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纳米BaTiO3陶瓷甚至在30 nm BaTiO3陶瓷中都有与粗晶相同的从三方相到正交相到四方相到立方相的连续相变。变温Raman散射也表明,当晶粒大小减小到纳米尺寸时,纳米BaTiO3陶瓷表现出与粗晶不同的新颖性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存在多种铁电相的共存。
2008 Vol. 28 (12): 2876-2879 [摘要] ( 2359 ) PDF (968 KB)  ( 464 )
2880 岩心显微拉曼光谱成像方法的研究
黄乔松1,于肇贤2,李静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80-05
虽然用激光拉曼光谱显微探针研究岩心中碳质物的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是通常对诸如岩心等样品物性的光谱学(红外、拉曼和荧光等)微探针实验研究多是局限于对经过复杂处理分离出的微小样品或样品中个别点得到的结果,缺乏对复杂样品各组分(或基团)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光谱成像分析系统将光谱技术与成像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可在光谱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目标样品进行分析和识别,但是用拉曼显微成像光谱研究岩心的工作则少有报道。文章报道了应用“串行-成像”(series-or indirect-imaging,Mapping)和“并行-成像”(parallel-or direct-imaging, Imaging)两种方式对含油岩心进行了显微拉曼光谱成像的研究。从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对两种方式所得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估。
2008 Vol. 28 (12): 2880-2884 [摘要] ( 457 ) PDF (1059 KB)  ( 540 )
2885 PAN基碳纤维在表面处理中的拉曼光谱研究
曹伟伟,朱波*,井敏,王成国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85-05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了PAN基碳纤维在表面处理中的微结构变化,分析了表面处理前后碳纤维的一级拉曼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拉曼光谱中主要的D峰和G峰的拉曼频移、半高宽以及各个不同拉曼频移位置对应肩峰的积分面积比是表征碳纤维物相结构变化的重要参数。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PAN基碳纤维的一级拉曼光谱参数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D峰和G峰的拉曼峰位向高波数偏移,表征石墨微晶尺寸的R值有所提高,这说明在表面处理后碳纤维的石墨微结构受到刻蚀,微晶尺寸有所减小,石墨微晶的边界活性增大;此外,表征碳纤维结构有序程度和缺陷多少的D峰和G峰的半高宽均有减小,表征无定型碳结构或某种有机官能团的A峰和D″峰的相对积分面积减小,这说明与乱层石墨结构相比,碳纤维中存在的无定型碳结构更容易被刻蚀,经过表面处理之后无定型碳的物相比例减小,这与碳纤维XRD图谱中表观结晶度提高的规律相一致。因此,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可研究碳纤维物相结构的变化规律。
2008 Vol. 28 (12): 2885-2889 [摘要] ( 3031 ) PDF (1018 KB)  ( 486 )
2890 M+AsF-6 (M=Li, Na, K, Rb和Cs)离子对的结构和振动光谱
轩小朋,王键吉*,赵培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90-05
利用ab initio计算方法研究了AsF-6阴离子和M+AsF-6(M+=Li+,Na+,K+,Rb+和Cs+)直接接触离子对的结构和光谱行为。结果表明,具有C3V结构三齿相互作用的M+AsF-6最稳定,二齿配位的结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稳定存在。当形成离子对后,阳离子与AsF-6的相互作用将改变AsF-6的结构,这其中Li+的影响最大。另外,AsF-6光谱的变化可用来指认溶液中离子的缔合和离子对的种类。
2008 Vol. 28 (12): 2890-2894 [摘要] ( 1781 ) PDF (738 KB)  ( 450 )
2895 微生物接种堆肥胡敏酸三维荧光特性研究
魏自民1,2,席北斗2,李鸣晓1,王世平3,赵越1*,姜永海2,苏婧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895-05
为提高堆肥效率,试验采用接种微生物堆肥技术,通过对堆肥样品中胡敏酸三维荧光光谱特性进行动态分析,探讨了微生物接种对堆肥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在堆肥初期,胡敏酸只产生一个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 a,Ex/Em为330/440)。在堆肥的336 h,与对照(RUNck)相比,接种微生物堆肥(RUNmic)胡敏酸三维荧光光谱中类富里酸特征峰(peak a,Ex/Em约为350/440)荧光强度明显减少,而类胡敏酸荧光峰(peak b,Ex/Em约为390/470)强度则略有增加;并且peak a和peak b对应的激发、发射波长均有一定程度的红移。胡敏酸元素分析表明,堆肥336 h,RUNck胡敏酸分子中C/H和O/C依次增加9.68%和10.91%;RUNmic中胡敏酸C/H和O/C依次增加了11.11%和20.37%,表明RUNmic中胡敏酸分子缩合度明显。以上结果证实,接种微生物可明加快堆肥腐殖化进程,进而提高堆肥效率。
2008 Vol. 28 (12): 2895-2899 [摘要] ( 2342 ) PDF (1673 KB)  ( 485 )
2900 NO2分子荧光辐射的时间分辨谱
张贵银,靳一东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00-04
以 Nd∶YAG脉冲激光器抽运的光学参量发生器/放大器作激发光源,采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对NO2分子激发电子态的荧光辐射寿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NO2分子的荧光辐射寿命与激发波长、样品气压密切相关。不同波长的激光激发NO2分子,激发电子态荧光辐射的时间分辨谱均以双指数规律衰减,荧光辐射由长、短两种寿命成分组成,短寿命成分产生于NO2分子A2B2B2B1X2A1激发跃迁的荧光辐射,而长寿命成分产生于NO2分子由X2A1A2B2X2A1耦合能级激发跃迁的荧光辐射。通过分析两种寿命成分随样品气压变化的机理,确定了产生短寿命荧光的受激分子主要通过辐射荧光和快速的内转换过程退激发;而产生长寿命荧光的受激分子除辐射荧光外,则主要通过碰撞无辐射跃迁过程退激发。
2008 Vol. 28 (12): 2900-2903 [摘要] ( 1207 ) PDF (848 KB)  ( 453 )
2904 四硝基酚臂式氮杂18-冠-6与稀土离子配位性能的研究
张强,高生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04-04
合成并表征了1,10-二氧-4,7,13,16-四氮杂18-冠-6(L1)母体及其硝基酚臂式衍生物(L2)。在H2O-DMSO(φ=1/4)混合溶剂中用UV-Vis光谱法对L2与H+,Ce3+,Nd3+,Sm3+,Eu3+,Gd3+,Tb3+,Dy3+和Yb3+离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配位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当溶液中pH值由1.85逐渐增大时,冠醚L2的吸收峰位从314 nm处红移;pH值增大到7.4时,在400 nm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并且其峰位波长和峰强度随溶液碱性增强逐渐增大。当溶液中同时有稀土离子存在时,L2在400 nm以上的吸收峰相对于L2单独存在时发生紫移,且强度显著增大,证明了稀土配合物的形成,并且形成的pH值条件约大于7.0。L2与稀土离子的配位稳定常数值表明,其配位稳定性决定于冠醚空穴尺寸与稀土离子大小的匹配程度,随着Ce3+,Nd3+,Sm3+,Eu3+,Gd3+,Tb3+,Dy3+和Yb3+离子半径的依次减小,其配合物的稳定性趋于降低。
2008 Vol. 28 (12): 2904-2907 [摘要] ( 3228 ) PDF (963 KB)  ( 493 )
2908 新型含噁二唑环双元席夫碱的合成与光谱特性
陈桐滨1,2,张熊禄1*,范小林1,李勋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08-04
4-硝基苯甲酸与硫酸联氨在H3PO4/P2O5作用下脱水环化生成2, 5-二(4-硝基苯基)-1,3, 4-噁二唑(1),(1)被Zn/CaCl2还原为2, 5-二(4-氨基苯基)1,3, 4-噁二唑(2),(2)与芳香醛反应合成8个含噁二唑环的新型双元席夫碱,产率为65%~81%,用1H NMR,FTIR,MS对其结构进行了验证。研究了它们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并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其电化学性能。UV-Vis光谱表明:标题化合物没出现噁二唑环和席夫碱单元所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共轭效应使两个结构的能带发生了部分杂化而形成新的能带结构,在345~357 nm出现最大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目标化合物发射强的紫蓝色荧光,在390~407 nm出现最大发射峰。电化学性能表明:电子亲合势为2.36~3.04 eV,离子势为5.35~6.06 eV,除了3a,3h外,它们的电子传输性比常用的电子传输材料PBD(EA=2.82 eV)优越。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008 Vol. 28 (12): 2908-2911 [摘要] ( 2593 ) PDF (824 KB)  ( 456 )
2912 均苯三甲酸Eu-Tb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王继业1,高元哲1,王涛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12-04
以H3BTC为配体,用水热法合成了均苯三甲酸Eu-Tb系列发光配合物Eu1-xTbx BTC·nH2O(H3BTC=1,3,5-均苯三甲酸,x=0,0.1,0.3,0.5,0.7,0.9,1.0;n=0, 0.5),通过化学分析及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并就其荧光强度与两种稀土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该系列配合物(除纯均苯三甲酸Tb外)均发出Eu离子的特征荧光,而荧光强度随着Eu和Tb离子的不同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射峰位置基本不变;(2)系列配合物中Tb对Eu的荧光强度有敏化作用,Eu对Tb的荧光强度有猝灭作用;同时Eu离子的5D07F15D07F2跃迁发射强度较强,且均劈裂为两个峰(587,593 nm)及(611.2,618 nm),这是由于Eu离子所处的配位环境不同所引起的。
2008 Vol. 28 (12): 2912-2915 [摘要] ( 1537 ) PDF (600 KB)  ( 909 )
2916 洋河蓝色经典系列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研究
顾恩东1,史爱敏1,朱拓2*,徐岩3,陈国庆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16-05
测定了当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白酒梦之蓝, 天之蓝和海之蓝的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吸收光谱表明,三种酒在212和275 nm有较强烈的吸收,但吸收强度不同;荧光光谱表明,在245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三种酒在310, 420和610 nm附近都有明显的荧光发射,但强度各自不同;当激发波长增大为310和345 nm时,依然有两个荧光峰产生,强度差别依然很大。对5个典型荧光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三种洋河酒及其品质,为白酒的品质检测和品牌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08 Vol. 28 (12): 2916-2920 [摘要] ( 609 ) PDF (1214 KB)  ( 671 )
2921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盐渍化地地物光谱数据分析
张飞1,2,丁建丽1,2,塔西甫拉提·特依拜1*,何祺胜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21-06
地物波谱特性是遥感技术应用的物理基础,是遥感定量分析的基础,地物波谱研究是遥感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采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700便携式野外光谱仪,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以及实地测点,分析了该绿洲盐渍化地区的几种典型地物(盐碱地、细沙地、沙丘、棉花地等以及柽柳、骆驼刺、芦苇等)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尤其是对盐渍化地和盐生植被的光谱曲线的差异做出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移动平均法去噪进行了噪声去除,分析实测光谱数据噪声特征。同时利用导数光谱技术清除植被环境背景影响。最后,为了今后继续研究的方便,在对实测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利用ENVI软件建立了小型的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主要地物的光谱库,该库可以为渭-库绿洲的地物调查,植被调查、植被分类和环境监测等遥感应用服务。
2008 Vol. 28 (12): 2921-2926 [摘要] ( 2561 ) PDF (1868 KB)  ( 493 )
2927 光谱分析法测量血液中二价铁离子的含量
徐晓峰1,赵福利1*,王爽1,叶保辉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27-04
研究内容采用经典的吸收光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应用化学手段,使用邻菲咯啉作为显色剂获得不同的二价铁离子浓度的溶液,进行光谱探测,采用高斯拟合并在线性分析基础上解得二价铁离子的浓度。文章提出的二价铁离子测量方法是在三价铁离子测量方法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人体活性血红素的测量可以在纯血中直接测量,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更加精确,有助于测量血铁方法的改进,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2008 Vol. 28 (12): 2927-2930 [摘要] ( 1340 ) PDF (758 KB)  ( 540 )
2931 羟胺浸提-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无定形铁
迟光宇1,2,张兆伟3,陈欣1*,史奕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31-04
采用羟胺浸提-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土壤无定形铁。与草酸-草酸铵浸提法相比,羟胺浸提法排除磁性铁矿物的干扰,克服了原方法实验结果偏高的缺点。该法相对标准偏差RSD<2.0%,回收率为97.5%~101.5%,实验的精密度稍好于草酸-草酸铵法,且具有快速、简便、显色时间短等特点。同时进行了土壤厌氧恒温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铁还原启动期、快速期和稳定期的还原速率分别为0.030~0.053 g·d-1·kg-1,0.186~0.333 g·d-1·kg-1和0.015~0.030 g·d-1·kg-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羟胺浸提法测定结果与土壤培养实验中测得的快速期铁还原速率显著相关(r=0.990 7,p<0.01),说明在浸提土壤无定形铁的过程中,羟胺法比草酸-草酸铵法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2008 Vol. 28 (12): 2931-2934 [摘要] ( 1331 ) PDF (647 KB)  ( 620 )
2935 免疫纳米金催化氯金酸-盐酸羟胺光度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
邓俊耀1,2,张声森1,蒋治良1,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35-04
在pH 2.27的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溶液中,纳米金对氯金酸-盐酸羟胺生成较大粒径金颗粒这一慢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较大粒径金颗粒在600~1 000 nm处有一个较宽的吸收峰。将纳米金标记羊抗人IgG获得免疫纳米金,免疫纳米金也具有相同催化效果。在一定条件下,金标记羊抗人IgG与IgG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纳米金免疫复合物。以16 000 rpm速度离心分离获得未反应的纳米金标抗上层溶液。以它作为催化剂催化氯金酸-盐酸羟胺微粒反应,700 nm处的吸光度A700 nm线性降低。其降低值ΔA700 nm与IgG在0.1~10 n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0.06 ng·mL-1。本法具有灵敏、快速和较高的特异性,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IgG,结果满意。
2008 Vol. 28 (12): 2935-2938 [摘要] ( 2488 ) PDF (514 KB)  ( 453 )
2939 稀土离子增敏的恩诺沙星荧光体系及其分析应用
卓霞军,童裳伦*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39-05
研究了稀土Y3+离子与恩诺沙星配合物体系的荧光特性,Y3+离子可使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由此建立了灵敏测定恩诺沙星药物的分析方法。用1 cm石英比色池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74和424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恩诺沙星在1.0×10-9~5.0×10-6 mol·L-1浓度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1,检测限为2.3×10-10 mol·L-1(S/N=3);同时试验了常见金属离子与配伍药对其测定的干扰,进行了在配伍药中的回收试验,回收率在98.0%~107.0%之间,RSD在0.9%~4.5%之间以及对动物专用的恩诺沙星注射液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用铽离子荧光探针法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此外,对该荧光体系的发光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2008 Vol. 28 (12): 2939-2943 [摘要] ( 1328 ) PDF (903 KB)  ( 477 )
2944 大鼠死后血浆吸光度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李伟1,2,柯咏1,贺光社3,徐永城1,王振原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44-03
死亡时间与案发时间密切相关。死亡时间的推断一直是全世界的法医难题。文章试图利用血液吸光度变化探索推断死亡时间的新途径与新方法。用岛津UV250型分光光度计在紫外-可见光下检测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右心血血浆的吸光度变化,探讨其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鼠死后血浆在紫外-可见光下的吸光度与死亡时间密切正相关,故可以作为推断死后24 h内PMI的参考指标。
2008 Vol. 28 (12): 2944-2946 [摘要] ( 1215 ) PDF (589 KB)  ( 426 )
2947 基于反射率模拟模型的黑土有机质含量估测
刘焕军1,2,张 柏1,刘殿伟1,宋开山1,王宗明1*,杨 飞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47-04
定量分析了黑龙江省黑土室内高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确定了影响反射光谱曲线的主要特征控制点,建立了黑土光谱反射率模拟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反射率数据、模拟后的光谱数据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光谱预测模型。结果如下:有机质是小于1 000 nm范围黑土反射光谱特征的决定因素,随有机质含量变化,黑土光谱反射率在该范围呈现单/双吸收谷特征;黑土反射光谱曲线在450~930 nm范围内有5个主要特征控制点;黑土反射率模拟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黑土反射光谱曲线,直线模型的模拟效果更好;以反射率模拟模型系数为自变量的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优于基于反射率及其一阶微分的模型,说明反射率模拟模型的曲线控制点选择合理且有代表性,反射率曲线模拟方法能够准确描述黑土的实际光谱反射率。
2008 Vol. 28 (12): 2947-2950 [摘要] ( 2075 ) PDF (581 KB)  ( 522 )
2951 大豆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估算方法比较
杨飞1,2,张柏1*,宋开山1,王宗明1,刘殿伟1,刘焕军1,2,李方1,李凤秀1,2,国志兴1,2,靳华安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51-05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重要的生物物理参数,亦是各种生态模型、生产力模型以及碳循环研究等的重要生物物理参量,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大量实测数据,选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主成分分析(principc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NN)三种方法对大豆使LAI进行了估算,比较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估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法(NDVI,RVI),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方法LAI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验证模型的确定性系数分别达0.758和0.753, 0.954, 0.899,其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精度较高,主成分分析方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更好,其验证模型的RMSE为0.267,明显低于两个植被指数(NDVI和RVI的RMSE分别为0.594和0.616)和神经网络(RMSE=0.413)。当叶面积指数较小时,植被指数能够较好地去除土壤、大气等条件影响,并精确估算LAI;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主成分分析能够弥补植被指数饱和的缺陷,得到很好的LAI估算效果。神经网络受LAI大小的影响效果居中,其对叶面积指数较小和较大时具有一致的估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2008 Vol. 28 (12): 2951-2955 [摘要] ( 1963 ) PDF (820 KB)  ( 463 )
2956 基于遥感数据的辽宁省植被变化分析
王莉雯1,2,卫亚星3,牛铮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56-05
利用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获得的2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数据,分析了辽宁省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动态。通过分析研究区域2 292个点在1982~2001年间NDVI月平均值,发现有明显的反常。通过统计分析每月的NDVI值,包括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变化系数(CV)、标准化不规则值(Z分),36个月的动态平均值,识别了植被动态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发现植被的NDVI在生长期有强烈的季节摆动,观测到的NDVI最大值出现在7~8月,用CV表达的季节变化范围从6%~14%。另外,在1984~1990年间植被绿度呈现一致向上的趋势,而在随后的1991~1998年间表现出很大的相反。植被绿度向上和向下的趋势遵从7到8年的摆动周期。研究还发现干燥季节NDVI的峰值沿纬度的变化是1991~1999年间比1982~1990年间大20%~25%。研究的结论是辽宁省的植被变化模式是由于20世纪最后10年加剧的干旱造成的。
2008 Vol. 28 (12): 2956-2960 [摘要] ( 2861 ) PDF (1349 KB)  ( 475 )
2961 光吸收比差-连续流动分析组合技术测定痕量铝
王红艳1,2,郜洪文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61-05
在pH 5.66醋酸-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l(Ⅲ)和间磺酸基偶氮氯膦(MSCPA)发生灵敏配位反应。为使Al(Ⅲ)完全反应而过量加入的MSCPA会影响Al-MSCPA配合物吸光值的准确测定。传统光度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工作中,光谱修正技术的应用消除了上述干扰,在此537和618 nm被选定为工作波长。结果表明,络合物组成比为Al∶MSCPA=1∶1。新近建立的光吸收比差法(LARVA)被用于测定痕量Al(Ⅲ),灵敏度可比传统光度法提高10倍以上。Al在0~0.150 μg·mL-1范围内光吸收比差值ΔAr与Al(Ⅲ)浓度成正比,Al(Ⅲ)的检测限仅2 μg·L-1。多种金属离子对测定无干扰,Fe(Ⅲ)和Cr(Ⅲ)的干扰可加入硫脲溶液进行掩蔽。由于配位反应在2 min内即可完成且配合物溶液的吸光度至少能稳定1 h,因此连续流动分析(CFA)被应用,与LARVA组合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结果表明Al(Ⅲ)的检测限为6.5 μg·L-1,每小时大约能分析30个样品。本工作已测定了两种化学试剂中痕量铝,回收率在97.6%~103.5%之间,测定结果满意。
2008 Vol. 28 (12): 2961-2965 [摘要] ( 1681 ) PDF (900 KB)  ( 420 )
2966 ICP-AES法测定粳稻近等基因系群体间糙米的矿质元素
曾亚文1,3, 汪禄祥2*, 孙正海1, 4, 杨树明1, 杜娟1, 黎其万2, 普晓英1, 杜威1, 萧凤回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66-0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粳稻近等基因系(NILs)BC5F5群体264个株系17种矿质元素(S, Mo, Ni, Fe, Cr, Na, Al, Cu, P, Sn, Zn, B, Mn, Mg, Ca, Sr, K)进行了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2.3%~110.2%, RSD<6%。结果表明: 以丽粳2号作供体及十和田受体培育出糙米多种高矿质元素基因定位的NILs,是迄今首次培育出粳稻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关联矿质元素的近等基因系;该群体糙米中P, K, Mg, S, Ca, Zn, Mn, Na, Fe, Cu和Al等11种人体必须的生命元素含量较高; 群体间糙米矿质元素中五种宏量元素含量变异小(11.15%~16.45%)和12种微量元素变异大(16.57%~94.96%); 群体糙米17种矿质元素间136对性状间有95对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与功能稻米活性成分有关的Mo,Ni,Al,Sn,Cr和Sr矿质元素15对性状相关(0.531**~0.921**)明显高于P,K,Ca,Mg和S宏量元素10对性状相关(0.175**~0.867**)。研究结果为糙米矿质元素的基因定位克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数据。
2008 Vol. 28 (12): 2966-2969 [摘要] ( 481 ) PDF (430 KB)  ( 470 )
2970 ICP-MS在土壤元素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吴颖娟,陈永亨,杨春霞,常向阳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70-05
以云浮黄铁矿矿石作原料的某硫酸厂堆渣场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 应用ICP-MS同时测定了污染元素和部分参考元素的含量,快速找出各元素的相关性,用富集因子评价了土壤的污染状态,并指出了污染元素的背景选择问题。结果表明:V已呈显著及高度污染,Co呈中度污染,并有显著污染的倾向,Cr, Mo和Cd在轻度和中度污染之间,Zn和Sb呈轻度污染,并有中度污染的潜在危险,Cu呈轻度污染。富集的高位点V和Cr在土壤剖面的上部(4.0~10. 5 cm)和深部(44.0~75. 5 cm),Co和Mo集中在土壤剖面表面(0~5.0 cm)、中上部(9.5~10.5 cm)和中部(29.5~46.0 cm),Cd和Cu集中在土壤剖面中部(29.5~46.0 cm)。高富集点的污染来自于以花岗岩为母质的亚热带强风化红壤的残余金属离子的淋溶淀积和堆渣场废渣中释放的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累积相互叠加的结果。其中V污染主要为土壤母质贡献,其次是硫酸生产过程失活催化剂挥发引入废渣的V淋溶淀积。
2008 Vol. 28 (12): 2970-2974 [摘要] ( 2267 ) PDF (437 KB)  ( 461 )
2975 蔬菜中硒总量及形态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方法
李连平1,范威1,黄志勇1*,庄峙厦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75-04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了几种蔬菜中的总硒含量,并测定了其中无机硒和有机硒的相对含量。实验优化了仪器测量参数,考察了载流盐酸和硼氢化钾浓度、样品介质盐酸浓度和残留硝酸浓度及干扰元素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蔬菜中硒的含量都较低,而草菇的硒含量达到0.151 μg·g-1。此外,蔬菜中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态存在。方法的检出限为0.35 ng·g-1,加标回收率为97.6%~101%。实验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令人满意。
2008 Vol. 28 (12): 2975-2978 [摘要] ( 290 ) PDF (672 KB)  ( 524 )
2979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成都市公共绿地土壤层中的镉
陈媛,曾英*,吴虹霁,王琴儿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79-05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成都市公共绿地土壤层22个土壤样品中的Cd赋存化学形态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了测试。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通过条件实验确定在2%的盐酸介质中,在 30 g·L-1硼氢化钾的还原作用下,1 mg·L-1钴离子和10 g·L-1硫脲联合作用可提高Cd挥发性化合物的发生效率。加入一定浓度的焦磷酸钠、硫酸钾和氯化钡能降低土壤中共存元素对测定Cd的影响。该方法线性范围0~10 μg·L-1,相关系数r=0.999 1,检出限0.016 μg·L-1,相对标准偏差1.93%,回收率为97.80%~100.2%。土壤样品中Cd的五种赋存形态平均百分含量大小分布为:残留态(62.1%)>离子交换态(11.7%)>铁锰氧化物结合态(9.71%)>碳酸盐结合态(4.17%)>有机结合态(3.47%);尽管残留态是Cd的主要赋存形态,但土壤样品中Cd的离子交换态含量较高,具有强的生物活性,应引起重视;成都市一环路、二环路和三环路绿化带土壤层存在不同程度的Cd污染,污染程度大小为:二环路>一环路>三环路。
2008 Vol. 28 (12): 2979-2983 [摘要] ( 2369 ) PDF (910 KB)  ( 506 )
2984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盐胁迫对野生披碱草矿质元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贾亚雄1,孙蕾2,何峰1,万里强1,袁庆华1,李向林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84-05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两份耐盐性不同的野生披碱草种质材料在不同盐浓度胁迫条件下根组织和叶组织中的大量元素(Na,K,Ca,Mg)和微量元素(Cu,Fe,Mn,Zn)含量,并对野生披碱草种质材料矿质元素吸收和积累的选择性与耐盐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野生披碱草种质材料叶和根组织中Na含量不断增加,耐盐材料HS叶组织中的Na含量显著低于敏盐材料LS(P<0.05);而K和Ca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在高浓度盐胁迫下,耐盐材料HS中两种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敏盐材料LS(P<0.05);微量元素Fe和Zn在野生披碱草材料根、叶组织中的含量升高,Cu在根组织中的含量没有变化,但是在叶组织中升高,而Mn在根、叶组织中的含量都呈下降的趋势,耐盐材料HS叶组织和根组织中Zn和Fe含量低于敏盐材料LS,Mn含量显著高于敏盐材料LS(P<0.05)。
2008 Vol. 28 (12): 2984-2988 [摘要] ( 364 ) PDF (671 KB)  ( 458 )
2989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海南槟榔叶片中金属元素的研究
刘立云,王萍,冯美利,董志国,李杰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89-04
严格按照田间采样方法采集海南槟榔园的叶片, 分别采用干灰化法和HNO3-HCLO4混合酸消煮法消化槟榔叶片,参考其他植物样品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测定方法,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海南槟榔叶片中的K, Ca, Na, Mg, Fe, Mn, Cu, Zn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了不同消化方法对测定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干扰考察、并作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干法消化的加标回收率在98.36%~102.38%之间,RSD在0.42%~2.33%(n=6);湿法消化回收率在99.22%~103.72%之间,RSD0.58%~1.28%(n=6)。干法消化测定的八种金属元素含量稍低于湿法消化测定的含量,八种元素含量的比值在0.970 3~0.993 4之间。文章为槟榔叶片多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方便了各种金属元素对槟榔的营养作用研究。
2008 Vol. 28 (12): 2989-2992 [摘要] ( 2575 ) PDF (460 KB)  ( 476 )
2993 太空诱变桔梗的X射线荧光光谱的测定分析
王文静1,关颖1*,孙 鑫1,朱艳英1,史锦珊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93-03
选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我国独创的第4代太空诱变育种桔梗、地面组桔梗和桔梗对照品的元素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太空组桔梗中与桔梗理气、化痰功效相关的Zn,Mn,Fe等元素分别比地面组提高了1.9,2.4,0.6倍,其中Zn和 Mn元素比对照品分别提高了0.6和1.9倍。即与地面组相比,太空组桔梗更趋近于或优于对照品桔梗。太空组桔梗中多种元素指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优化。XRF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灵敏度高、元素和含量范围广以及再现性好等特点, 可用于一切能制成粉末样品的其他中药的测定分析。
2008 Vol. 28 (12): 2993-2995 [摘要] ( 2399 ) PDF (451 KB)  ( 507 )
2996 基于约束FP树的天体光谱数据相关性分析系统研究
赵旭俊,张继福*,蔡江辉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2996-04
从海量天体光谱数据中挖掘光谱数据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内在的、隐含的相关性,是人类探索天文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基于约束FP树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作为天体光谱数据相关性分析手段,采用VC++和Oracle9i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与实现了天体光谱数据相关性分析系统,给出了其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模块功能,并对光谱数据预处理、背景知识表示、CFP树构造、频繁模式提取及关联规则生成等关键技术以及关键模块的实现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利用关联规则来描述、分析天体光谱数据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是可行的和有价值的,从而为寻找天体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2008 Vol. 28 (12): 2996-2999 [摘要] ( 1813 ) PDF (1155 KB)  ( 426 )
3000 基于长光程技术的痕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的设计与测试
孙兆华1,2,曹文熙1,赵俊1,2,李彩1,周雯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12-3000-04
海水中可溶性的营养盐浓度是海洋监测的常规项目之一;大洋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很低,使用传统的分光光度计难于定量测量。文章基于液芯波导长光程技术,设计了高灵敏度的痕量海水营养盐光谱分析仪。分析仪以1.02 nm的光谱分辨率实现350~900 nm光谱范围的水样吸光度连续光谱测量,并由嵌入式PC104微机自动实现了水样采集、吸光度测量和数据分析的功能。针对亚硝酸盐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仪器检出限达到nmol·L-1的量级,比传统分光光度计的检测限提高了三个量级,且显色反应时间可缩短到3 min,能适用于大洋水体中营养盐的现场痕量分析。
2008 Vol. 28 (12): 3000-3003 [摘要] ( 1424 ) PDF (1454 KB)  ( 483 )
300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第28卷)总目次(第1~12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辑部
2008 Vol. 28 (12): 3005-3022 [摘要] ( 1690 ) PDF (4585 KB)  ( 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