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25卷 06期
刊出日期:2005-06-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01 氢原子谱线与高质量金刚石薄膜
尚 勇,董丽芳*,王志军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以CH4/H2混合气体为源气体的电子助进热丝化学气相沉积(EACVD)中的氢原子发射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考虑了电子与H2的弹性碰撞及振动激发、分解、电子激发(包括Hα, Hβ, Hγ谱线的激发)、电离及分解电离等非弹性碰撞过程;与CH4的碰撞考虑了弹性动量传输及振动激发、分解、电子激发、分解激发(包括Hα, Hβ, Hγ谱线的激发)、电离及分解电离等非弹性碰撞过程。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的H, CH3的数目与氢原子谱线相对强度的关系,给出了一种利用氢原子谱线来获得最佳成膜实验条件的方法。对于有效控制工艺条件,生长出高质量的金刚石薄膜具有重要意义。
2005 Vol. 25 (06): 801-803 [摘要] ( 946 ) PDF (378 KB)  ( 340 )
804 Cr3+:Al2(WO4)3晶体的生长和光谱特性
涂朝阳,朱昭捷,李坚富,王 燕,游振宇,吴柏昌
采用顶部籽晶法从Na2WO4助熔剂体系生长出优质的Cr3+:Al2(WO4)3晶体,测定了吸收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Cr3+离子在晶体中有两个宽且强的吸收带和一个微弱的吸收线,两宽带中心波长分别为422和595 nm,还有两个较弱的吸收峰, 其荧光峰值分别为684和663 nm。其荧光宽带和一个较弱的荧光线峰并存,宽带范围为650~820 nm,峰值波长为740 nm,荧光线峰波长约为680 nm,其强度较强。计算了晶场强度和Racah参数,其Dq/B=2.42, 晶体属于中阶场介质。研究表明,Cr3+:Al2(WO4)3晶体具备可调谐激光晶体的基本光谱要求,且有良好的物化性能,可以实现宽频带可调谐激光输出。
2005 Vol. 25 (06): 804-807 [摘要] ( 1076 ) PDF (371 KB)  ( 363 )
808 多普勒效应对紫外吸收温差谱的影响
胡耀垓1, 2,曾繁清2,李 伟1,胡继明1*
探讨了紫外吸收温差谱的形成,谱线加宽可能是其成因之一,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其主导因素可能各异。分析了温度对多种谱线加宽的影响,并对多普勒效应致温差谱函数进行了理论推导。对于温差谱具有峰位不变和负峰等特征的一类物质,比如C60和黄体酮等,得出的结果可对其给出很好解释,多普勒效应可能是这类物质紫外吸收温差谱形成的主要因素。
2005 Vol. 25 (06): 808-810 [摘要] ( 1721 ) PDF (333 KB)  ( 326 )
811 PVK:TPB掺杂体系稳态光谱的研究
孙世菊,滕 枫*,徐 征,张延芬,侯延冰
研究了掺杂有机蓝光染料TPB的PVK薄膜的发光特性, 通过对掺杂薄膜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的分析,研究了 PVK与Alq3之间的能量传递规律。当掺杂浓度为5%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用一个由单链模型扩展到包括杂质的哈密顿量对实验进行模拟,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有关的实验结果。
2005 Vol. 25 (06): 811-814 [摘要] ( 993 ) PDF (450 KB)  ( 326 )
815 化学增感对光电子时间分辨谱的影响
李晓苇,李新政,赖伟东,江晓利,田晓东,杨少鹏,傅广生
利用微波吸收相敏检测技术,对AgBrI-T颗粒乳剂中光电子时间行为进行了检测,并获得了自由光电子与浅束缚光电子的时间分辨谱。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Na2S2O3相同的条件下S与S+Au增感中心所起的电子陷阱作用不同,S增感中心所起的作用为深电子陷阱,增感中心由于增加了对光电子的深束缚,从而造成自由光电子与浅束缚光电子的衰减加剧;S+Au增感中心所起的作用为浅电子陷阱,增感中心通过暂时束缚光电子有效降低了光电子与光空穴的复合,减缓了自由光电子与浅束缚光电子的衰减,可见加入KAuCl4后形成的S+Au增感中心陷阱深度要比S增感中心的陷阱深度浅。从光电子时间分辨谱的变化可以看出S与S+Au增感中心在衰减曲线的不同时域中对光电子衰减的作用表现不同。
2005 Vol. 25 (06): 815-818 [摘要] ( 1917 ) PDF (372 KB)  ( 342 )
819 水热法合成稀土氟化物材料YLiF4:Er,Tm,Yb的上转换发光特性
裴晓将,侯延冰,徐 征,赵谡玲,滕 枫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掺杂浓度Er3+,Tm3+和Yb3+的YLiF4材料,研究了Er3+,Tm3+和Yb3+在材料中的光吸收,以及在980 nm红外光激发下样品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实验发现,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光功率为数10 mW,材料可以发出很强的白光。测量发现,蓝光来源于Tm3+,绿光来源于Er3+,而红光来源于Tm3+和Er3+的共同作用。通过分析输出光强与泵浦功率的双对数曲线,发现484 nm蓝光发射,524和552 nm绿光发射以及665 nm红光发射均属于双光子过程,450 nm蓝光和359 nm紫外光属于三光子过程。分析发光机理属于协作敏化和声子辅助共振能量传递过程的结合。
2005 Vol. 25 (06): 819-823 [摘要] ( 1106 ) PDF (633 KB)  ( 351 )
824 Er3+/Yb3+/Tm3+共掺杂氟化物中红色上转换发光研究
闫 磊,刘政威,阳效良
氧化铒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10倍左右时发现两种配方的发光性质有明显不同。根据情况作者研究了Er3+/Tm3+,Er3+/Er3+和Er3+/Yb3+/Tm3+发光系统在980 nm抽运下的荧光光谱和上转换发光的性质, 以及在声子能量较低的氟化物中,3个发光系统建立的优先性和Er3+离子浓度的关系。根据实验发现当Er3+离子浓度由小逐渐变大时,绿光和红光的强弱比例也有明显的变化。其中作者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Er3+离子浓度。因为在均匀体系中每个稀土离子的和另一个稀土离子的结合形成发光系统的机会是平等的,组成发光系统的稀土离子间的距离变化,即其中一种起决定作用的离子浓度变化时,那么它所组成的发光系统也就相应发生变化(稀土离子的优先结合性也会在此得到体现),从而发出的主色的光也就跟着变化。
2005 Vol. 25 (06): 824-827 [摘要] ( 1089 ) PDF (404 KB)  ( 376 )
828 苯甲酰水杨酸铽的合成与发光特性研究
林 鹏,梁春军,邓振波, 白 峰,张志峰,熊德平, 张希清
合成了一类以苯甲酰水杨酸(Benzoyl Salicylic Acid, BSA)为配体的稀土铽配合物,将导电高分子材料PVK引入到配合物中,制成了结构为ITO/PVK:Tb(BSA)4/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并对该配合物的吸收特性及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在PVK与Tb(BSA)4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在电致发光中, PVK的发光完全被抑制, 这与光致发光的表现不同, 这是由于两种发光(光致和电致)机理不同造成的。文章同时比较了几种不同PVK掺杂浓度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
2005 Vol. 25 (06): 828-831 [摘要] ( 1093 ) PDF (492 KB)  ( 381 )
832 石英衬底阳极氧化铝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的研究
熊德平, 张希清, 林 鹏, 王 丽
报道了用15 wt% H2SO4为电解液,在恒温0 ℃,40 V电压条件下制备阳极氧化铝膜,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貌,表明在简单条件下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致密的氧化铝微晶膜。研究了不同电压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铝膜的常温光致发光,并监测了其激发光谱,发现其常温光致发光相对强度和发射峰位置与阳极氧化电压关系密切,有相对强度变小和发射峰位置红移的趋势,在40 V电压条件下出现了356 nm新的发射峰,而其不同的发射峰激发光谱都为210 nm,说明其来源存在关联。详细分析了40 V电压下的阳极氧化铝膜中出现的356, 386 nm近紫外发射,并认为其发光来源于与F心和F+心有关的氧缺陷。
2005 Vol. 25 (06): 832-835 [摘要] ( 932 ) PDF (538 KB)  ( 301 )
836 铽配合物TbY(m-MBA)6(phen)2·2H2O的有机电致发光分析
张梦欣1, 邓振波1*, 白 峰1, 张志峰1, 徐登辉1, 梁春军1,王瑞芬2
将新型稀土配合物TbY(m-MBA)6(phen)2·2H2O掺杂到导电聚合物PVK中改善了配合物的成膜性和导电性,作为发光层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分别制作了器件(1):ITO/PVK:TbY(m-MBA)6(phen)2·2H2O/LiF/Al和以Alq为电子传输层的器件(2):ITO/PVK:TbY(m-MBA)6(phen)2·2H2O/Alq/LiF/Al。研究了两种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 得到了最大效率为0.88 cd·A-1的器件。研究了铽配合物与PVK共掺杂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光谱,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能量转移, 说明Y3+的存在促进了PVK到Tb3+的能量传递。文章就器件的发光特性和掺杂体系的能量传递进行了初步讨论。
2005 Vol. 25 (06): 836-839 [摘要] ( 1473 ) PDF (427 KB)  ( 356 )
840 CeOx与ZnO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郭书霞,张兴堂,赵慧玲,李蕴才,黄亚彬,杜祖亮*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CeOx/ZnO纳米复合粉体,并对其结构和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500 ℃烧结出的复合粉体在502 nm处的绿光发射同纯ZnO的相比有显著的增强;600 ℃烧结的样品在603 nm出现新的发光峰。通过XRD和XPS分析认为荧光增强的主要原因同粉体中铈主要以Ce3+形式存在有关,新的发光峰可能来源于ZnO/CeO2界面处形成的新的能级跃迁。
2005 Vol. 25 (06): 840-843 [摘要] ( 1577 ) PDF (443 KB)  ( 313 )
844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测定中药制剂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
卫洪清1,2,刘二保1*,任荣芳1,赵秀丽2,李晓霞2,江凤仙2
研究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硝酸介质中与高锰酸钾的发光行为和光谱现象,甲醛的存在可使化学发光强度大大增强。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干扰大,文章首次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中药制剂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的新方法。对于不同中药制剂样品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测定的回收率为102%~108%。方法的检出限为 11.83 μg·mL-1,线性范围为15.75~136.5 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3.45 %(Cs=21.0 μg·mL-1n=3)。此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令人满意。
2005 Vol. 25 (06): 844-847 [摘要] ( 1523 ) PDF (476 KB)  ( 356 )
848 一维氧化锌柱阵列空间取向激发的荧光光谱研究
谢平波1,2,赵福利2,李亚栋3,龚 真2,汪河洲2
用两步气相沉积-氧化法制备了具有高度一致指向性的一维纤锌矿六方结构的氧化锌单晶柱阵列,探测它的不同空间取向激发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一维阵列样品在不同空间取向的激发光照射下,其荧光光谱有明显变化。当低功率355 nm激光对一维方向进行横向激发时,激子发光的相对强度较大;当用1 064 nm 激光取向激发时,发射光谱的差异更明显。除了荧光光谱的发射峰强弱发生变化外,在一维横向激发时上转换发射光谱产生了新的发射峰,表明在不同的取向激发下一维阵列样品对激发光的吸收有明显变化。由此产生的荧光发射的差异非常明显,表明一维氧化锌柱阵列对能量吸收、能量传递等有很强的方向性。上转换偏振光谱表明,当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阵列的一维方向平行时,发射光谱中400 nm的发光峰强度比偏振方向与一维方向垂直时要大,表明偏振方向对一维阵列的空间取向激发荧光光谱是有影响的。在讨论阵列发光性质如发光光谱,发射强度的时候,必须明确激发光的强度、取向以及激发光的偏振方向。
2005 Vol. 25 (06): 848-853 [摘要] ( 1631 ) PDF (772 KB)  ( 393 )
854 NO2分子在440~495 nm范围内的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
张贵银1, 2,张连水1,孙 博1,韩晓峰1
以 Nd:YAG脉冲激光器泵浦的光学参量发生器/放大器作激发光源,获得了室温、低气压条件下,NO2分子在440~495 nm波长范围内的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将所得谱线峰归属为NO2由基电子态X2A1态向第二电子激发态B2B1态的跃迁,利用实验所得峰值波长计算了NO2分子B2B1态的角振动频率ωe。通过对NO2分子B2B1X2A1跃迁的荧光时间分辨光谱进行实验研究,得到15 Pa气压下B2B1(0,9,0)振动态的能级寿命τ=49 μs。测量了荧光寿命随气压的变化关系,利用曲线拟合得到NO2 B2B1(0,9,0)振动态的自发辐射寿命τ0≈55 μs和无辐射跃迁弛豫速率常数。kq=1.2×10-9 cm3 molecule-1s-1
2005 Vol. 25 (06): 854-856 [摘要] ( 1056 ) PDF (385 KB)  ( 336 )
857 光谱法研究3H-吲哚季铵盐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徐同宽,沈兴海*,高宏成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并运用荧光光谱探讨它与牛血清蛋白的作用。结果表明,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可使3H-吲哚的荧光强度增强,而对蛋白质却具有猝灭性质,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a=1.995×105 dm3·mol-1n=1.12。
2005 Vol. 25 (06): 857-860 [摘要] ( 1080 ) PDF (449 KB)  ( 334 )
861 利用频域近红外光谱仪和磁共振谱仪测量骨骼肌能量代谢
赵 军1,丁海曙1*,阮曼奇1,KIME R2,CHANCE B2
利用频域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可以实现生物组织光学参数的实时定量测量。由于生物组织的吸收系数与组织中的血红蛋白的合氧状态有关,使得频域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来无损测量肌肉组织中与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的氧气供应与消耗这个动态平衡过程。磷磁共振谱仪(31P-MRS)是无损检测骨骼肌能量代谢的金标准。为了研究细胞内pH值(pHi)对磷酸肌酸重新合成和氧合血红蛋白恢复过程的影响,作者利用频域NIRS和31P-MRS联合进行了健康成人的踝关节曲展(plantar flexion)实验。通过动脉阻断和长时间全力运动尽量降低肌肉组织细胞内pH值。对照结果表明,细胞环境酸化(pHi=6.42)明显地延长了运动停止后磷酸肌酸的重新合成和氧合血红蛋白的恢复过程。
2005 Vol. 25 (06): 861-865 [摘要] ( 1032 ) PDF (610 KB)  ( 338 )
866 利用FTIR对海水养殖珍珠中磷的存在形式的研究初探
王丽华1,2,周佩玲2,刘 琰3,汤云辉4
利用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比研究了海水养殖珍珠粉末在160 ℃温度下热处理前后的变化。研究发现:海水养殖珍珠在热处理前、后的矿物相都主要为文石型碳酸钙(CaCO3);但在160 ℃温度下热处理一段时间后,海水养殖珍珠的红外光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文石以外的吸收峰,并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这些吸收峰有增强的趋势。而样品的差热分析(DTA)结果证明:在25~160 ℃温度范围内,海水养殖珍珠除发生吸附水的脱失外,无其他热反应发生(见图1)。也就是说明,海水养殖珍珠中除文石外应还含有其他物相存在。该物相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为碳羟磷灰石。相同样品的X衍射(XRD)结果也与这一结论相吻合,证明海水养殖珍珠中存在碳羟磷灰石。
2005 Vol. 25 (06): 866-869 [摘要] ( 1813 ) PDF (419 KB)  ( 359 )
870 傅里叶红外光谱在微波水热合成镁皂石中的应用研究
姚 铭1, 2, 刘子阳2, 王凯雄1, 朱妙琴2, 孙红杰2
微波水热法在不同压力(1×105, 5×105, 1.5×106, 2.5×106, 3.5×106 Pa)条件下合成得到的皂石矿物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结果显示,低频振动(归属于Si—O—Mg)强度和峰形对于合成条件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归属于Si—O—Mg弯曲振动模式的吸收强度随着合成压力的增加有了明显的增强。随微波水热合成压力的提高,Si(Al)—O伸缩振动频率红移清晰地反映了层状材料片层结构大小,揭示了硅氧四面体层铝取代量的多少,可以作为分析合成皂石样品结晶度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示性参数。此外,对微波水热法合成皂石还进行了SEM和XRD表征。
2005 Vol. 25 (06): 870-873 [摘要] ( 1120 ) PDF (499 KB)  ( 354 )
874 径向基函数网络-红外光谱法用于中药大黄样品的真伪分类
马书民1,刘思东1,张卓勇2*,范国强3
将径向基函数网络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相结合,对正品和非正品大黄样品进行分类判别。采用小波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压缩,将原来的775个数据点压缩到49个变量,既保持了原来的特征谱峰又提高了网络的训练速度。对45种样品进行了测定和鉴别,正确率可以达到97.78%。并对影响分类结果的网络参数,目标误差和分布函数对样品分类的影响做了讨论。红外光谱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用于中草药的分类鉴定更加快速和方便。
2005 Vol. 25 (06): 874-877 [摘要] ( 1519 ) PDF (451 KB)  ( 355 )
878 模式识别和红外光谱法相结合鉴别中药材产地
刘沭华1,张学工1*,周 群2,孙素琴2
用红外光谱法取得来自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的中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的方法实现中药产地的快速鉴别。采用了近邻法和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采集自4个不同产地的269个白芷样本和6个不同产地的380个丹参样本进行了产地鉴别,得到的交叉验证准确率达99%,为中药材产地的自动鉴别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005 Vol. 25 (06): 878-881 [摘要] ( 1017 ) PDF (476 KB)  ( 348 )
882 血糖无创监测中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的研究
张洪艳1,丁 东2,宋立强3,谷琳娜1,杨 鹏1,唐玉国1
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应用到血糖无创监测中。实验使用Nexus-87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其光纤附件采集了6名不同年龄健康志愿受试者大拇指指尖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光谱进行了平滑、基线校正和一次求导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在含有葡萄糖吸收峰的7 500~8 500 cm-1波段建立同一个体、相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的校正模型。采集漫反射光谱的同时抽适量的血样在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标定血糖的实际值,并对校正模型计算值和实际标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个体建模的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达到0.904 71以上,均方差小于0.171。
2005 Vol. 25 (06): 882-885 [摘要] ( 1110 ) PDF (427 KB)  ( 359 )
886 基础数据准确性对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人工配制的四组分混合物体系和实际的汽油校正集样本为例,通过人为增加基础数据误差的方法,研究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近红外分析模型及其预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础数据越准确,所建立模型的精度越高,其对未知样本的预测结果也越准确。对于精度相对较差测试方法提供的基础数据,通过大量样本的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统计处理,近红外方法有可能得到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2005 Vol. 25 (06): 886-889 [摘要] ( 345 ) PDF (458 KB)  ( 401 )
890 近红外光谱温度修正定量分析模型的研究
张 军1,陈华才1, 2,陈星旦1
以小麦粉末样品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环境温度对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将环境温度作为外部变量,使用不同温度下的45个样品建立了测定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温度修正模型,预测不同温度下的小麦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结果同以22 ℃恒温下45个样品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修正模型的预测标准差(SEP)平均为0.333,而恒温模型(22 ℃)的预测标准差随着环境温度与建模时温度差的增大而增大,当环境温度4 ℃时,SEP=0.601 6。温度修正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精度。
2005 Vol. 25 (06): 890-893 [摘要] ( 1028 ) PDF (424 KB)  ( 383 )
894 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提取近红外光谱信息特征的研究
刘青格1,李署坚2,李雪山3
利用小波变换中的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甲硝唑药片近红外光谱进行了信息特征的提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所提取的特征与甲硝唑浓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多尺度边缘检测能够有效分离并提取光谱信息特征,降低噪声,为一种有效的光谱信息特征提取方法,为解决近红外光谱中光谱叠加严重和信息率低等难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2005 Vol. 25 (06): 894-897 [摘要] ( 1169 ) PDF (443 KB)  ( 363 )
898 一种新的线性神经网络多组分分析法及其在VC银翘片NIR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白英奎1,申铉国2,冯 毅2,张铁强2,黄 芳2
用红外光谱仪测量了VC银翘片的近红外谱图,然后将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神经网络结合,分析VC银翘片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维生素C的含量。讨论了主成分数的选择及影响神经网络的各参数。为了比较算法的性能,作者又分别采用了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实验及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3种多组分分析方法中,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神经网络的方法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
2005 Vol. 25 (06): 898-901 [摘要] ( 391 ) PDF (448 KB)  ( 397 )
902 碳硅石压腔在高温高压拉曼光谱研究中的应用
段体玉1,2,孙 樯1,郑海飞1*
描述了碳硅石压腔的结构和特点。碳硅石压腔主要包括碳硅石压砧、支撑加压系统、加热系统和金属垫片等部分。合成碳硅石的硬度高、热导性好、膨胀系数小、热稳定性好,并且它的晶体颗粒大,透明度好,价格也很便宜,因此是一种很好的压砧材料。还介绍了应用碳硅石压腔对Na2CO3溶液、Na2SO4溶液、水的拉曼光谱进行高温高压原位测量的实例。
2005 Vol. 25 (06): 902-905 [摘要] ( 254 ) PDF (467 KB)  ( 390 )
906 (1,2-μ2-L1)(1,2-μ2-L2)十羰基合三锇振动光谱的理论计算[L1,L2=H,Cl,Br,I]
曾荣英1,邝代治1,义祥辉2,侯若冰2
用密度泛函理论和从头计算(ab initio)方法,在B3LYP/CEP-4G,B3LYP/LanL2DZ和RHF/CEP-4G,RHF/LanL2DZ水平上,全优化计算了(1,2-μ2-H)(1,2-μ2-L)Os3(CO)10(L:Cl,Br,I)的分子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在RHF/CEP-4G水平上,全优化计算了(1,2-μ2-L)2Os3(CO)10(L:H,Cl,Br,I)的分子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些体系中,电子由Os(CO)3向Os(CO)4转移。用RHF/CEP-4G对这七个簇合物进行了简正振动频率分析,在计算得到振动频率及吸收强度的基础上,模拟了稳定平衡结构的红外光谱图,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2005 Vol. 25 (06): 906-911 [摘要] ( 1108 ) PDF (645 KB)  ( 343 )
912 维生素B6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王建林2,付连春3,周实武4,陈志坚1,吕文波1,叶学敏1,孟广政5,宋增福1*
人血清白蛋(HSA)在296 nm的光激发下能发射350 nm的荧光(即λex=296,λem=350 nm)。当HSA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B6(B6)后,HSA的荧光被部分猝灭,从τ0(不加B6时HSA的荧光寿命——分子激发态的寿命)与τi(加入B6后的寿命)相等(近似)得知这种猝灭是静态猝灭。根据理论,可求出HSA与B6间的结合常数K=2.67×104 L·mol-1。又从实验上可观察到HSA(它的激发态)可向B6转移能量,由此可求出HSA和B6间的临界距离R0=1.872 nm。测定了HSA和(HSA+B6)的园二色(CD)谱,发现所测得的CD谱都很相似(基本上是一样的)。从测得的[θ]值可以算出各个样品所含的四种结构(α-螺旋、β-折叠片、β-卷角,无规卷曲)的百分含量也大体相同。
2005 Vol. 25 (06): 912-915 [摘要] ( 1762 ) PDF (413 KB)  ( 384 )
916 外围介质介电常数对金纳米棒光学性质影响的数值模拟
朱 键,王永昌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悬浮胶体金纳米棒。在室温下测得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准静电场理论与散射理论对金纳米棒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金纳米棒形状的各向异性,吸收截面与散射截面均出现两个共振峰,分别对应于横截方向与长轴方向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对于几何形状一定的金纳米棒,在外围介质介电常数从1.5增加到2.5的过程中,两个共振吸收峰均增强并非线性红移。然而对于散射光谱,短波方向的共振峰线性红移,强度变化微弱;长波方向的共振峰减弱并非线性红移。
2005 Vol. 25 (06): 916-919 [摘要] ( 1062 ) PDF (501 KB)  ( 315 )
920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液相银纳米微粒吸收光谱的影响
袁伟恩,蒋治良*,潘宏程,康彩艳
粒径为20 nm的黄色银纳米微粒在400 nm处有一吸收峰,当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的浓度较低时,A400 nm减小,波长大于400 nm以上的吸收增大且体系的吸收峰发生红;当CS浓度较高时,波长大于400 nm以上的吸收减小,而在400 nm处的吸收增大,体系的吸收峰发生蓝移。研究表明这是由于CS与带负电荷的银纳米存在较强的疏水和静电作用而导致银纳米微粒形貌的改变所致。
2005 Vol. 25 (06): 920-922 [摘要] ( 403 ) PDF (353 KB)  ( 359 )
923 多酸有机亚胺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其取代基效应
李 强1, 3,魏永革2,王 远2,郭洪猷1*
以(Bu4N)4[α-Mo8O26]和各种取代苯胺及其盐酸盐为原料, 在碳二环己基亚胺(DCC)存在下, 经脱水反应,合成了多种六钼酸根有机亚胺衍生物, 并用元素分析,1H-NMR,IR和UV-Vis光谱等进行表征,重点研究了六钼酸根有机亚胺衍生物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其特征峰位移Δλmax与苯胺的苯环取代基的共轭效应指数(σR)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2005 Vol. 25 (06): 923-926 [摘要] ( 1141 ) PDF (428 KB)  ( 350 )
927 达旦黄-曲通X-100体系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蛋白质
冯素玲, 王 瑾, 樊 静
基于在Triton X-100存在下,蛋白质与达旦黄作用使得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增强,在λ=492 nm处光散射强度最大,增强作用的强弱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据此建立了共振光散射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此方法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检出限达到17.7 ng·mL-1,线性范围为0.03~0.9 μg·mL-1,用于合成样与人血清样品的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也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鸡蛋白蛋白、溶菌酶、胰蛋白酶与达旦黄的作用。
2005 Vol. 25 (06): 927-929 [摘要] ( 1416 ) PDF (368 KB)  ( 364 )
930 AMP-Cu2+-脱氧胆酸-凝胶体系的时空图案及其结构的研究
尹文萱1, 2, 刘玉峰1,赵 莹3,高庆宇2,吴瑾光1*
核苷酸是一类重要的生命物质,在体外模拟胆结石形成的实验中,选取了腺嘌呤核苷酸(AMP)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对Cu2+-脱氧胆酸体系形成时空图案的影响,用FTIR表征各种形态沉淀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AMP存在下的脱氧胆酸-铜离子-凝胶体系中,可形成周期沉淀及分形结构共存的复杂时空图案,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其结构中除了脱氧胆酸根(DC-)与铜离子配位外,AMP也参与了配位,可能形成DC-1-Cu-AMP的混配型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AMP-脱氧胆酸-葡萄糖-铜凝胶体系的周期沉淀及分形结构中,AMP、葡萄糖、DC与Cu2+多核配位作用形成和组成结构更复杂的沉淀。
2005 Vol. 25 (06): 930-933 [摘要] ( 1623 ) PDF (637 KB)  ( 342 )
934 RuO2/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姚秉华1,王理明1,余晓皎1,杨国农1,赵高扬1,郑怀礼2
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了RuO2/TiO2复合光催化剂,以紫外灯为光源,直接耐晒黑G溶液的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研究了RuO2/TiO2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量ω(RuO2)为0.16%、煅烧温度500 ℃、催化剂投加量为5.00 g·L-1时,RuO2/TiO2复合光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直接耐晒黑G降解反应遵从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测得反应速率常数为4.94×10-3 mmol(L·min)-1和吸附常数14.2 L·mmol-1
2005 Vol. 25 (06): 934-937 [摘要] ( 480 ) PDF (466 KB)  ( 395 )
938 高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研制
黄梅珍1,倪 一1,林 峰2,袁 波1,窦晓鸣1,赵海鹰1,黄维实1
研制了一种采用线阵CCD的高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报道了该分光光度计的硬件结构、软件系统设计和初步的性能测试结果。初步测试结果:波长范围 200~820 nm,全谱扫描时间<0.1 s,光谱带宽 0.7 nm,波长精度 ±1 nm,光度精度±0.005 AU,杂散光<0.1%,基线平直度<0.001 AU(rms)。该仪器使用操作简便,测量速度快,性能优良,具有强大的光谱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而且还独具远程操作和访问功能。预期该仪器除了可用于常规分析测试外,还适用于化学和生物等领域的动力学反应研究。
2005 Vol. 25 (06): 938-941 [摘要] ( 1098 ) PDF (577 KB)  ( 325 )
942 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Fe3+和Al3+
彭书传,黄川徽,陈天虎,姜绍通,冯友亮
以铬天青S(CAS)为显色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作为增溶增敏剂及丙酮作为稳定剂,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分光光度法对Fe3+和Al3+同时测定。综合考虑光源稳定性,双组分吸光度加和性及线性等因素,选取610~670 nm范围内7个波长以供多波长数据采集。作为比较,在后续数据分析中分别采用了CPA矩阵法和偏最小二乘法(PLS),结果表明后者具有明显的优势。
2005 Vol. 25 (06): 942-944 [摘要] ( 1524 ) PDF (334 KB)  ( 330 )
945 金属磨损自修复层的X光电子能谱研究
杨 鹤,张正业,李生华,金元生
金属磨损自修复剂可在机器运行状态下不解体地原位修复零件磨损表面。铁路内燃机车应用修复剂在中修约(300 000 km)时解体观测表明,柴油机缸套表面生成自修复保护层,缸套和活塞环均无磨耗。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纳米硬度计表征自修复保护层的形貌和力学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分析自修复保护层的表面化学组成,应用氩离子溅射方法对自修复保护层的化学组成进行深度剖析,研究自修复保护层中主要组分的纵向分布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保护层厚度达8~10 μm,表面纳米硬度比铸铁基体提高1倍,保护层主要由Fe,C和O三种元素组成,它们构成Fe3O4和Fe3C两种化学态。初步推测自修复保护层是修复剂发生力化学活化并与磨损表面之间发生力化学反应生成的。
2005 Vol. 25 (06): 945-948 [摘要] ( 2149 ) PDF (616 KB)  ( 358 )
949 微波辅助法制备纤维状NaFeS2纳米粒子及其XPS研究
吴华强,邵名望,顾家山,魏先文
常温下用微波辅助法制得了直径小于10 nm的纤维状NaFeS2三元化合物纳米粒子,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XPS能谱分析表明:产物中含有Na,Fe,S三种元素,其比值为Na∶Fe∶S=1∶1.1∶1.9。探讨了纤维状NaFeS2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2005 Vol. 25 (06): 949-951 [摘要] ( 1491 ) PDF (432 KB)  ( 392 )
952 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铜精矿样品在储存过程中化学态的变化
应晓浒,陈少鸿
采用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仪观察了经不同方式保存的铜精矿样品的S Kα谱、S Kβ伴线谱的谱峰位置和谱线形状,以及(S Kα/S Kβ),(Cu Lα/Cu Kα)和(Fe Lα/Fe Kα)的谱线强度比率,根据这些谱线及谱线强度比率存在的一些变化来推断,铜精矿中的硫、铜、铁的化学态在储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主要矿相为黄铜矿(含有少量黄铁矿)的铜精矿样品储存2年后,发生了较明显的氧化,有部分S2-,Cu+和黄铁矿中的Fe2+被氧化为高价态,硫原子与氧原子相结合。样品的保存方式对样品的氧化程度有很大影响。
2005 Vol. 25 (06): 952-954 [摘要] ( 1530 ) PDF (335 KB)  ( 359 )
955 应用普通ICP-MS和八极杆碰撞/反应池(ORS)技术测定动植物样品中的As和Se的比较
施燕支1,王英锋1,贺闰娟1,陈登云2
使用普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一些标准参考物质中多种元素的浓度,该方法不仅可测定常规的有毒元素如As,Pb,Hg,Cd,还可以测定常量元素包括P,Ca,Fe,K,Na等。实验研究了消解样品的方法、回收率和方法的检测限等,证明ICP-MS的EPA200.8标准干扰校正方法用于测定食品和植物样品中多元素浓度是可行的。应用ICP-MS的八极杆碰撞/反应池(ORS)技术测定As,Se等元素,比较了配置ORS系统与不配置ORS系统的ICP-MS仪器对这两种元素测定的结果,讨论了ArCl和ArAr干扰的消除,发现ORS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样品基体产生的ArCl,ArAr等分子离子对样品中超痕量的As,Se的干扰。
2005 Vol. 25 (06): 955-959 [摘要] ( 1033 ) PDF (522 KB)  ( 349 )
960 ICP与吸收光谱测定LiNbO3, Zn:LiNbO3晶体中Cr3+离子的分布及有效分凝系数
夏海平,王金浩,曾宪林,章践立,张新民,聂秋华
应用坩埚下降法生长了掺杂Cr与双掺杂Cr, Zn的LiNbO3晶体。测定了掺杂晶体不同部位的吸收系数。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法测定了Cr离子在LN晶体中的浓度,并计算了Cr离子在LiNbO3晶体中的有效分凝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掺杂Cr的LiNbO3晶体中,随着Cr3+掺杂浓度从0.1增加到0.5 mol%时,其有效分凝系数从3.75减少到2.49,Cr3+离子在晶体中的浓度分布差异逐步减少;ZnO的掺入能有效地减少Cr3+的分凝系数,然而ZnO掺杂浓度从3增加到6 mol%时,其有效分凝系数且从1.85增加到2.25。可从ZnO组分对Cr离子的排斥作用及Zn离子在LN晶体中随掺杂数量变化的分凝现象解释了产生Cr离子浓度及有效分凝系数变化的原因。
2005 Vol. 25 (06): 960-963 [摘要] ( 431 ) PDF (413 KB)  ( 351 )
964 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海蜇中的痕量砷和硒
刘希光1,2,于华华1,赵增芹1,李智恩1,徐祖洪1李鹏程1*
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新鲜和腌制海蜇中痕量砷、硒的分析方法。采用冷冻干燥和微波消解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样品,设定了最佳的样品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解决了消解液中过剩酸对测定的干扰问题,并对共存元素干扰情况进行了研究。利用加标回收试验,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适合于含水量较高的生物样品的测定。
2005 Vol. 25 (06): 964-967 [摘要] ( 1707 ) PDF (495 KB)  ( 364 )
968 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谷氨酸锌络合物稳定常数
刘文涵,张 丹,李祖光,王丽丽
在利用硫化锌法火焰原子吸收间接测定谷氨酸或谷氨酸钠,并对测定机理、络合物组成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在最佳测定酸度条件下,所形成的络合物谷氨酸锌的稳定常数,进行了测定和求解获得了成功,在pH 9.0时的碱式谷氨酸锌的稳定常数在3.3×1020~1.4×1021,平均值为β=1.03×1021,其log β=21.013。谷氨酸锌的稳定常数在3.3×1010~1.4×1011,平均值为β=1.03×1011,其log β=11.013。
2005 Vol. 25 (06): 968-970 [摘要] ( 1065 ) PDF (319 KB)  ( 358 )
971 聚合物PVP表面修饰CdS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
袁求理1,聂秋林1,2,陈卫祥2,徐铸德2
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PVP表面修饰CdS纳米棒,用XRD,TEM,TG-DTA,IR,UV-Vis,PL等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与未修饰的CdS纳米棒相比,PVP修饰后的CdS纳米棒具有更均匀的尺寸分布,吸收光谱具有结构峰特征,其荧光发射谱增强。
2005 Vol. 25 (06): 971-974 [摘要] ( 1454 ) PDF (515 KB)  ( 359 )
975 金属-糖胺配合物的合成,光谱表征及催化酯类水解的动力学研究
张 炜, 江 涛*, 任素梅, 张忠伟, 管华诗
合成了4种新的糖胺-金属配合物,分别为 [Ni(HL)(H2O)2]2+Cl2·CH3OH·2H2O,[Cu(HL)]2+Cl2·CH3CH2OH·3H2O,[Zn(HL)]2+Cl2·H2O,[Co(HL)(H2O)(OH)]2+Cl2·CH3OH·2H2O(HLN,N′-二-β-D-葡萄糖基乙二胺),并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Ⅱ),Co(Ⅲ)配合物为八面体构型,而Cu(Ⅱ), Zn(Ⅱ)配合物为四面体构型。最后研究了其对对硝基苯吡啶甲酸酯(PNPP)催化水解的催化速率常数。
2005 Vol. 25 (06): 975-978 [摘要] ( 1585 ) PDF (515 KB)  ( 314 )
979 基于GPS的智能农机载高光谱采集系统的初步研究
李志伟1,潘剑君1*,张佳宝2
为了解决精确农业中高密度的和全面的农田信息采集的需要,本系统利用visual basic和map objects对GPS, GIS和RS进行有机集成, 一方面系统通过集成GPS, 能为采集到的光谱数据提供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属性,实现光谱数据采集、定位和存储一体化; 另一方面通过集成GIS,实现了具有空间属性的光谱数据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处理, 实时地显示动点轨迹和各图层对应点属性,计算作物微分光谱和植被指数NDVI等功能, 为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充足的信息。
2005 Vol. 25 (06): 979-983 [摘要] ( 1029 ) PDF (788 KB)  ( 396 )
984 苗期作物和杂草的光谱分析与识别
毛文华1,王月青1,王一鸣1*,张小超2
田间杂草信息是指导变量喷洒除草剂的依据,利用光谱特征识别杂草的方法在实时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 光谱法测量并分析了小麦、小藜和荠菜等几种杂草在700~1 100 nm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再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判别分析。先把原始数据进行压缩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寻求特征波长点,最后以选定的特征波长点为变量建立判别模型进行判别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 运用选定的特征波长点建立判别模型识别小麦和杂草的正确识别率达到了97%;在680~750 nm“红边”附近的特征波长点较为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正确识别率随着特征波长点个数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选定特征波长点,选择适当的滤光片,并配合黑白摄像机对小麦和杂草进行了多光谱图像采集和分析。
2005 Vol. 25 (06): 984-987 [摘要] ( 1521 ) PDF (595 KB)  ( 332 )
988 Sr2CeO4物相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光谱特性的影响
符史流, 戴 军,赵韦人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SrCO3和CeO2(摩尔比2∶1)混合粉料经不同温度与时间反应后的物相组成。发现Sr2CeO4物相存在着两种形成机制。当烧结温度高于1 000 ℃时,Sr2CeO4由中间相SrCeO3和SrCO3反应生成;而当温度较低时,Sr2CeO4直接由两种原始粉料反应生成。形成机制的差别对Sr2CeO4激发光谱产生明显的影响,由前者形成的Sr2CeO4, 强激发峰位于280 nm左右;由后者形成的样品,强激发峰位于254nm左右。形成机制的差别对发射光谱峰位没有影响。
2005 Vol. 25 (06): 988-991 [摘要] ( 1027 ) PDF (476 KB)  ( 328 )
992 壳聚糖铜(Ⅱ)配位与氧化控制降解寡糖的GFC色谱研究
陈祎平1,郝红元1,张 岐1, 2*,葛庆凯1,王平红1
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铜离子使形成壳聚糖铜配合物,通过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对壳聚糖铜配合物进行表征。用H2O2对形成的壳聚糖Cu(Ⅱ)配合物进行氧化降解,测定了降解产物寡糖的平均数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壳聚糖铜配合物在升高温度时,在过氧化氢的存在下降解迅速,降解从大分子量范围开始,降解寡糖分子量分布在温度和降解时间相同条件下大大窄于目前常用的盐酸和纯过氧化氢氧化降解方法。分子量分布指数与降解寡糖的平均数均分子量有关,当高于10个寡聚糖数(DP)时,DP越小,分子量分布指数越小。
2005 Vol. 25 (06): 992-995 [摘要] ( 1926 ) PDF (415 KB)  ( 353 )
996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板匹配方法求正常星系红移
许 馨1,2,罗阿理2,吴福朝1,赵永恒2
星系通常分为正常星系(NG)与活动星系(AG)两类。文章提出了一种自动获取NG红移的快速有效方法: (1) 由NG模板根据红移范围Ⅰ: 0.0~0.3与Ⅱ: 0.3~0.5模拟得到两类星系样本, 进行PCA变换获得样本特征向量; (2) 利用概率神经网络设计两类样本特征向量的Bayes分类器; (3) 对于实际NG光谱数据, 利用Bayes分类器进行分类确定其红移的范围, 然后在此范围内进行模板匹配得到红移的准确值。与在整个红移范围内的模板匹配方法相比, 此方法不但节省了50%的模板匹配运算量,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红移值测量的精度。文章研究结果对于大型光谱巡天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的自动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005 Vol. 25 (06): 996-1001 [摘要] ( 1139 ) PDF (669 KB)  ( 361 )
1002 LAMOST星系光谱的红移自动测量
朱光华,罗阿理,赵永恒
自动测量LAMOST望远镜所产生的大量星系光谱红移,是LAMOST望远镜数据处理的关键。PCAZ的红移自动测量方法,只适用于红移值较小(一般情况不超过z<0.2)的情况,其原因是受到所应用构建正交模板的光谱模板范围的限制。文章突破了这一限制,针对LAMOST将产生的光谱的特点,作者改进了这套方法。应用该方法到具体的观测数据中,得到了准确率超过90%的红移值。该方法的红移测量极限依赖于模板的波长范围和待测光谱蓝端的信噪比,按照LAMOST的初步设计,对z<0.8红移,可进行准确测量。经过测量, 得出结论:(1)该方法适用于LAMOST的星系红移测量;(2)为实现巡天红移的测量,需要构造完备的不同星系的光谱模版(UV-IR);(3)蓝端信噪比大小影响对大红移的测量。
2005 Vol. 25 (06): 1002-1005 [摘要] ( 708 ) PDF (416 KB)  ( 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