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9年 29卷 10期
刊出日期:2009-10-0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593 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的氧气测量方法的研究
张 帅,董凤忠*,张志荣,王 煜,阚瑞峰,张玉钧,刘建国,刘文清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593-04
O2是工业过程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气体, 在工业生产环境下实现O2浓度的快速在线检测对提高燃烧效率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谐波探测技术是一种具有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响应等特点的气体检测新技术,该技术利用了半导体激光器的可调谐和窄线宽特性,通过精心选择待测气体的某条吸收线可排除其他气体的干扰,实现待测气体浓度的高灵敏快速在线检测。文章以可调谐分布反馈(Distributed feedback, DFB)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通过波长调制方法对760 nm附近氧气某一吸收线的二次谐波信号测量,从而实现了对氧气浓度的快速在线检测。系统指标达到:检测范围0.01%~20%;检测精度0.1%;长期稳定性1%。
2009 Vol. 29 (10): 2593-2596 [摘要] ( 715 ) PDF (1554 KB)  ( 928 )
2597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光信号相关法氨气浓度流速同时测量
张春晓,王 飞*,李 宁,严建华,池 涌,岑可法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597-05
利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结合光信号相关技术可以实现气体浓度和流速的同时在线测量。文章首先介绍了气体浓度与流速测量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在近红外通讯波段附近的NH3吸收谱线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适合测量的目标谱线,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分析。在常温常压下内径为0.016 m长度为1 m的管道内,利用流量计配制出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流速的NH3和N2混合气体进行相关的试验。利用线宽为15 MHz,可连续调谐范围为1 cm-1的激光二极管对位于6 548.7 cm-1处的NH3吸收谱线进行快速扫描,采用直接吸收计算的方法测量得到实时气体吸收信号并计算出气体浓度。同时利用非介入式的光信号相关法,通过布置在管道上下游两个探测器探测到的NH3浓度信号间的相关性,计算得到NH3气体从上游到下游的渡越时间,进而计算出气体流速。计算得到的NH3气体浓度值和流速值与流量计标定值之间相比,其相对误差分别在7%和10%之内。测量系统响应迅速,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结果重复性好,适用于恶劣的现场测量环境,具有很广的工业应用前景。
2009 Vol. 29 (10): 2597-2601 [摘要] ( 1908 ) PDF (1798 KB)  ( 713 )
2602 两种光谱混合分析模型的比较
王钦军1,蔺启忠1,黎明晓2,王黎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02-04
为了分析与对比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LSMA)和约束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CLSMA)在光谱混合分解中的优势与劣势,我们设计了混合光谱分解实验。反演结果表明,当利用所有光谱数据进行端元百分含量反演时,LSMA的总误差比CLSMA小0.075。当利用波段选择后的数据进行端元百分含量反演时,前者的总误差比后者小0.017。这样,不论是利用所有光谱波段数据还是利用波段选择后的数据,LSMA在混合光谱分解的效果上都优于CLSMA;此外,LSMA利用波段选择数据反演端元百分含量的总误差比它利用所有波段数据的总误差小0.02,CLSMA利用波段选择数据反演端元百分含量的总误差比它用所有波段数据的总误差小0.077。这主要是因为波段选择大大减少了端元光谱间的相关性,所以,利用波段选择数据进行混合光谱分解优于不加选择的光谱混合分解。
2009 Vol. 29 (10): 2602-2605 [摘要] ( 1324 ) PDF (1240 KB)  ( 726 )
2606 环境气氛对激光微等离子体辐射强度的影响
郭庆林,韩美英,张 雷,张秋琳,张金平,陈金忠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06-04
采用YJG-Ⅱ激光微区分析仪、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和CCD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构成的激光微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系统,以国家标准土壤样品(BGW07411)为样品,在Ar,He和不同He-Ar混合的环境气氛下,以Ca Ⅱ 393.367 nm,Ca Ⅱ 396.847 nm为分析线,实验研究了土壤激光微等离子体辐射强度。研究结果表明,He-Ar混合气氛环境等离子体发光时间、辐射强度均好于单一He,Ar环境气氛。当He-Ar混合气体分别为:He 66.7%,Ar 33.3%时,等离子体辐射强度明显增强,并在此条件下研究了辅助电极高度对激光微等离子体辐射强度的影响。当辅助电极高度为3 mm时,激光微等离子体的辐射强度达到最佳。
2009 Vol. 29 (10): 2606-2609 [摘要] ( 1770 ) PDF (1754 KB)  ( 763 )
2610 Rb(7S-5D)-H2,He能量转移截面与温度的关系
王 君,王 敏,戴 康,王 倩,沈异凡*
脉冲激光双光子激发Rb(5S)态到Rb(5D)或Rb(7S)态,在样品池条件下,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测量了Rb(7S-5D)-H2,He碰撞能量转移截面与池温的关系。利用三能级模型的速率方程分析。通过测量在不同H2或He密度下的直接荧光与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强度比,在353~493 K温度范围内得到了Rb(7S-5D)-H2,He的反应与非反应碰撞能量转移截面。对于Rb(7S)+H2→Rb(5D)+H2,其转移截面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其逆过程的转移截面则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与He的碰撞,在不同温度 下7S-5D的转移截面均符合细致平衡原理,7S,5D态与H2的碰撞速率系数是反应与非反应速率系数之和,利用实验数据可以分别确定反应与非反应截面,7S态的平均反应截面与5D态平均反应截面之比约为1.5。Rb(7S)与H2的反应活动性大于Rb(5D)。
2009 Vol. 29 (10): 2610-2613 [摘要] ( 1225 ) PDF (1301 KB)  ( 429 )
2614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E.coli 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唐倩倩,王剑平*,叶尊忠,盖 玲,应义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14-05
免疫磁分离(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能起到浓缩的作用,已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光学等方法连用,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免疫磁分离技术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的E.coli O157∶H7-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浓度配比、E.coli O157∶H7与Bacillus subtilis不同的体积比下的免疫磁分离的捕获率,得出当E.coli O157∶H7-IMB浓度配比为1∶30时,捕获率近100%,即所有的目标菌均可被捕获到;在总体积不变、IMB的加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Bacillus subtilis比例的增加,捕获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同时,将IMS与ATP生物发光法结合起来,对不同浓度的E.coli O157∶H7进行了检测,得出该方法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则R2=0.988 2,检测限可低达102 CFU·mL-1
2009 Vol. 29 (10): 2614-2618 [摘要] ( 672 ) PDF (1189 KB)  ( 763 )
2619 盐酸胍诱导叶绿素变性的THz时域光谱研究
陈 华1,汪 力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19-03
THz时域光谱对分子构型非常敏感,能快速方便的把具有相似结构的生物分子区分开来。利用THz光谱的这一技术特点,对盐酸胍诱导叶绿素a(Chl-a) 和叶绿素b(Chl-b)变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Hz光谱不仅能够鉴别变性前后的叶绿素分子,而且探测到了新的实验现象。在盐酸胍作用下,两种分子的THz吸收谱中都出现一个位于1.7 THz处的峰。通过测量几种氨基酸和盐酸胍相互作用的样品后,观察到了相同位置的峰,进而验证了这个峰是由于叶绿素的CO键和盐酸胍的N—H键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引起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THz光谱技术能有效地把具有相似结构的生物分子区分开来,这项技术也是监测生物分子变性的一种有力工具。
2009 Vol. 29 (10): 2619-2621 [摘要] ( 1219 ) PDF (1410 KB)  ( 598 )
2622 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的太赫兹(THz)光谱研究
颜志刚1,2,郑 松1, 谢强军1, 周泽魁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22-04
运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在THz波段的光谱特性。在室温氮气环境中得到了样品在0.2~2.0 THz波段的吸收谱和折射率谱。表明其特征吸收峰分别位于0.65,1.33,1.81和1.91 THz处,其平均折射率为1.39。同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甲基对硫磷分子的结构及其在太赫兹波段的振动频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光谱的特征吸收峰是由分子的集体振动及扭转形成,不同的吸收峰位对应分子不同的振转模式。
2009 Vol. 29 (10): 2622-2625 [摘要] ( 1333 ) PDF (1416 KB)  ( 513 )
2626 磷光材料fac-tris(2-phenylpyridinato-N, C2’) iridium(Ⅲ) 对不同荧光材料的敏化作用及发光机制分析
宋丹丹,赵谡玲*,徐 征,张福俊,岳 欣,朱海娜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26-04
在荧光材料中掺杂合适的磷光敏化剂,可以大大提高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效率。选择磷光材料fac-tris(2-phenylpyridinato-N, C2’) iridium(Ⅲ)(Ir(ppy)3)分别与荧光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 (DCJTB)、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掺杂作为发光层,当掺杂质量比合适时,磷光材料的发光消失,得到了纯正的荧光材料的发光。同时,对磷光材料的敏化作用及发光机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Ir(ppy)3对两种不同荧光材料的敏化作用强弱,发现Ir(ppy)3对荧光材料Rubrene的敏化作用更强。对影响敏化作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推测其原因与磷光材料和荧光材料的相容性质有关。
2009 Vol. 29 (10): 2626-2629 [摘要] ( 1210 ) PDF (1511 KB)  ( 525 )
2630 液体中溶解气体的普适分析方法-声致发光法
邓久帅1,刘 岩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30-03
液体中溶解气体的量的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难题。迄今为止,只是发展了水体中溶解氧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而其他的气体如N2,CO2,CH4的分析方法至今仍很缺乏,特别是液体中溶解的稀有气体,如:Ar,He,Ke的分析方法至今仍然是空白,文章介绍了声致发光分析气体溶解于液体(包括非水溶液)的新方法。
2009 Vol. 29 (10): 2630-2632 [摘要] ( 1971 ) PDF (1068 KB)  ( 413 )
2633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土壤参数快速分析系统
郑立华,李民赞*,孙 红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33-04
应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理念开发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土壤参数快速分析系统。系统设计了SOIL类,SOIL类的实例化对象即为具有某种特定类型、特定物理性质以及光谱特性的土壤样本。系统主要包括文件操作、光谱预处理、样品分析、建模和验证以及样品测定等子功能。系统首先接收土壤标定样本集的目标参数及光谱数据文件,并对其进行各种预处理,将处理结果显示在终端,并将建立的模型保存在模型数据库。系统通过预测土壤参数界面读取模型数据库中保存的各种模型及其参数,并将读入的待测样本光谱信息代入选定的模型,从而实现土壤参数分析功能。系统采取Visual C++ 6.0和Matlab 7.0协同完成功能开发,并采用Access XP来建立和管理模型数据库。
2009 Vol. 29 (10): 2633-2636 [摘要] ( 1201 ) PDF (1624 KB)  ( 487 )
2637 BiPLS结合GA优选可见/近红外光谱MLR变量
李鹏飞,王加华,曹楠宁,韩东海*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37-05
利用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定位光谱糖度若干信息区间,运用遗传算法(GA)从中选择波长点,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光谱进行卷积平滑和二阶导数处理后,将光谱(225个数据点)分割成25个子区间时,BiPLS优化结果最优。在所定位的信息区间进行GA二次选择特征变量,运行100次依次选择入选频率较高的12个波长点。为简化MLR模型,对于入选的相邻波长选择频率较高者,最后选择 638,734,752,868,910,916和938 nm作为回归变量,建立的MLR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84,0.364和0.471,优于常用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建模结果。表明BiPLS结合GA可以有效地对李子糖度可见/近红外光谱MLR回归变量进行筛选,提高了模型的精度。
2009 Vol. 29 (10): 2637-2641 [摘要] ( 1256 ) PDF (1430 KB)  ( 857 )
2642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腐殖酸组成与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吕贻忠1,丛巍巍2*,廉晓娟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42-04
选择公主岭市范家屯长达10年的耕作处理试验地,采集了不同耕作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处理对黑土的0~20 cm H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松、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HA的N/C,H/C,O/C值明显高于翻耕垄作、旋耕垄作处理;翻耕垄作处理下0~20 cm土壤胡敏酸E4/E6值最小,芳构化程度高;而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0~20 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最大,其芳化度最低;旋耕深松和旋耕垄作下表层0~20 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相同,与翻耕处理相比其芳化度有所降低;红外光谱吸收峰分析表明,翻耕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中杂环氮的数量增加,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含氮化合物数量、脂肪族化合物数量增加,而旋耕垄作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OH基、脂肪族的CH2官能团、氨基化合物含量;旋耕深松、翻耕垄作处理增加其表层胡敏酸结构中的CO基及C—O基数量。
2009 Vol. 29 (10): 2642-2645 [摘要] ( 328 ) PDF (1120 KB)  ( 586 )
2646 栽培稻叶片近红外光纤漫反射光谱的抗旱性鉴定分析
李军会1,2,王昌贵1,康定明1*,王化琪1,于春霞1,张录达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46-05
选用了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0个抗旱性强弱不同的栽培稻品种,其中有传统旱稻4个,改良旱稻18个,敏旱突变体材料2个,典型水稻4个,耐旱水稻2个,分别在水田和旱地下种植得到的叶片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为对象,进行了抗旱性鉴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个叶片测量得到的平均光谱数据,选择4 500~7 500 cm-1作为有效的分析谱区,应用一阶导数和散射校正结合进行光谱预处理等方法,适合建立旱地种植下栽培稻叶片的旱地产量等模型。同时研究表明:孕穗中后期旱地叶片近红外光谱与旱地产量、抗旱指数之间建立模型的结果要优于孕穗前期,其模型交叉验证结果的相关系数可达0.8左右。而在水田种植条件下得到的叶片近红外光谱与水田产量、抗旱指数之间模型交叉验证结果相关性较弱,从叶片叶绿素、含水量等主要生理生化参数与产量、抗旱指数之间相关关系角度,对水旱田下两类模型的性能差异进行了农学解释。
2009 Vol. 29 (10): 2646-2650 [摘要] ( 2194 ) PDF (1566 KB)  ( 624 )
2651 应用ATR-FTIR研究铜唑类防腐剂在竹材中的固着机理
王雅梅1,王喜明1*,刘君良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51-03
以竹材作为试验材料,研究铜唑类防腐剂在竹材中的固着机理。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铜唑防腐剂与竹材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从理论上为防腐剂配方的设计和优化、防腐处理工艺改良提供依据。制备竹材木质素和竹材综纤维素,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铜唑防腐剂与竹材主要组分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木质素的红外谱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木质素的特征峰(1 510 cm-1附近)变化较大,木素的酚羟基参与了木质素-铜络合物的形成;药剂处理后综纤维素的谱图变化不大,只是半纤维素的羧基以及半纤维素的酰氧键(CO—O)伸缩振动发生变化,说明铜唑类防腐剂在竹材中的固着主要在发生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上。
2009 Vol. 29 (10): 2651-2653 [摘要] ( 1201 ) PDF (1132 KB)  ( 582 )
2654 利用傅里叶变换研究侧柏细胞排列
多化琼,王喜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54-03
利用傅里叶变换图像处理技术来测定针叶材侧柏横切面早材细胞排列,把表示每一个细胞的半径为十个像素点的圆盘点图,进行傅里叶变换,再做能量光谱图的角度分布图,其最大值表示细胞的排列。通过傅里叶变换图像处理发现侧柏的细胞在斜向上的排列为15°。木材细胞排列参数为数字化识别木材提供了新依据, 也为进一步分析其物理力学性质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2009 Vol. 29 (10): 2654-2656 [摘要] ( 1848 ) PDF (1885 KB)  ( 417 )
2657 基准波长法测定溶液温度的研究
陈 韵,梁玉洁,陈文亮,徐可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57-04
近红外光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领域,然而其测量精度极易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变化最不易控制,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文章基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置换效应,提出了一种对样品进行温度测量的基准波长法,并以葡萄糖水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研究。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温度均发生变化时,基准波长1 525 nm处的吸光度变化量完全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与溶质浓度无关,因此根据基准波长点处的吸光度变化可以获得样品温度信息。计算不同温度下纯水光谱与30 ℃下纯水光谱之间的吸光度变化量,获得基准波长点处吸光度变化值与温度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为基础对溶液进行了温度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样品的温度进行准确测量,获得的温度误差为0.03 ℃。
2009 Vol. 29 (10): 2657-2660 [摘要] ( 1226 ) PDF (1220 KB)  ( 713 )
2661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建模校正集的选择
秦 冲1,陈雯雯1,何雄奎1,张录达1*,马 翔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61-04
将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概念及方法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在建立定量分析模型时代表性样品,即校正集样品的选择问题。以2 652个烟末样品为实验材料,随机选取1 001个样品构成预测集,其余1 651个样品为代表性样品备选集。用Matlab软件求出代表性样品备选集光谱矩阵的极大线性无关组,以此作为代表性样品,构成建模的校正集。用PLS回归法建立了烟末样品总糖含量定量分析的预测模型,并将模型用于预测集中1 001个烟末样品总糖含量的预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选择的校正集包含的样品数量大于32时,所建各模型对预测集样品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4%,平均相关系数大于0.96。其中选择32个代表性样品和146个代表性样品所建模型定量分析预测集中各样品的总糖含量,两个结果经统计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α=0.05),说明求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方法用于校正集样品的选择,可实现“少而精”选择样品的目的。此外,我们用求极大线性无关组选择校正集样品和随机方法选择校正集样品两种方法,选择了同样数目28,32,41,76,146,163个样品建模进行预测效果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求极大线性无关组法选择校正集建模的预测效果优于随机选择校正集建模的预测效果。
2009 Vol. 29 (10): 2661-2664 [摘要] ( 1893 ) PDF (1268 KB)  ( 705 )
2665 近红外光谱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针剂的定量分析
宋 岩1,2,谢云飞1,张 勇3,4,李志士1,丛 茜3,赵 冰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65-04
目前常用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含量的测定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但此法不能应用于在线分析。文章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别与偏最小二乘(PLS)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方法相结合,对同一厂家的35个不同批号的针剂样品分别建立了定量校正模型,并对随机抽取的12个样品进行了预测。首先,利用PLS的方法建立模型,得出模型的决定系数 (R2)和预测集样本的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964和0.242 8,同时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光谱变量进行了高效的压缩,并利用了前馈神经网络建立了盐酸左氧氟沙星针剂的定量分析模型, 利用该模型所得的R2和RMSEP分别为0.944和0.572 2。文章详细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建模过程,相关参数选取的优化方法,实验结果令人满意,从比较结果来看,PLS方法略优于ANN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给出该针剂的含量,具有无损,简单,快捷的特点,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针剂的定量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
2009 Vol. 29 (10): 2665-2668 [摘要] ( 1636 ) PDF (1267 KB)  ( 645 )
2669 乌拉尔甘草单粒种子硬实特性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孙 群1,李军会2,王建华1,孙宝启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69-04
以乌拉尔甘草种子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对244粒种子(硬实种子和非硬实种子比例为1∶1)的硬实性进行了鉴别研究,并特制一样品杯用于单粒种子的光谱采集,以降低人为误差。研究结果表明,4次重复平均光谱所建模型鉴别率显著高于单次光谱所建模型,光谱范围采用4 000~8 000 cm-1时模型效果较好,校正集、检验集、预测集样本的鉴别率分别为95.53%,95.94%和94.53%,采用不同建模样品所建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均在90%以上,硬实种子和非硬实种子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50%和96.56%。种子大小和颜色均会影响模型的鉴别率,种子颜色的影响相对更大。
2009 Vol. 29 (10): 2669-2672 [摘要] ( 1689 ) PDF (1262 KB)  ( 443 )
2673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川藏道地药材菥蓂子中黑芥子苷含量
王磊磊1,陈 聪1,周 旻1,王建忠1,罗 霞2,黄 果3,叶利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73-04
提出了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川藏道地药材菥蓂子中指标成分黑芥子苷含量的方法。对黑芥子苷含量在1.962%~3.917%范围的不同来源的菥蓂子,根据其在12 500~3 600 cm-1的近红外吸收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校正模型,比较了光谱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校正结果的影响。当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法时能最有效地提取光谱的信息,此时校正集相关系数(r)为0.989 8,校正集标准偏差(SEC)为0.023 3, 预测集标准偏差(SPE)为0.111 2。该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重要指标成分的快速分析。
2009 Vol. 29 (10): 2673-2676 [摘要] ( 2277 ) PDF (1147 KB)  ( 887 )
2677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麦冬的多糖含量
王 远1,2,秦民坚1,2*,戚 近1,2,余伯阳1,2,唐 莉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77-04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麦冬多糖进行定量分析。对麦冬的原始漫反射光谱采用了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平滑、散射校正等多种光谱解析手段,初步选择了建模波段 ,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麦冬多糖进行了定标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光谱经过一阶导数+标准乘性散射校正(MSC)+SG平滑处理, 选取4 000~4 900,5 100~6 900,7 050~10 000 cm-1波段建模得到的定标模型效果最佳,分析结果精度较高, R2,RMSEC,R2CV,RMSECV,主因子数分别为0.996,0.237,0.973,0.583,6。模型经过验证样品集检验,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68 8。
2009 Vol. 29 (10): 2677-2680 [摘要] ( 1368 ) PDF (1235 KB)  ( 578 )
2681 单壁碳纳米管束针尖增强近场拉曼光谱探测实验研究
吴晓斌1,王 佳1*,王 瑞1,许吉英1,田 芊1,郁鉴源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81-05
针尖增强近场拉曼光谱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光谱技术。金属探针在获得样品纳米局域表面形貌的同时,受激光激发,在针尖附近产生增强电磁场,得到与形貌位置精确对应的针尖增强局域拉曼光谱,形貌和光谱的结合实现了纳米局域的光谱指认。文章建立了一套针尖增强近场拉曼光谱测量装置,并用此装置对电弧法合成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近场拉曼光谱探测。测量了直径为100 nm单壁碳纳米管束的针尖增强拉曼光谱,进一步得到至多3根单壁碳纳米管的近场拉曼光谱,实现了超衍射分辨光谱探测。通过与远场拉曼光谱比较发现,针尖增强近场拉曼光谱的增强因子大于230倍。实验证明,同时具有超衍射空间分辨和拉曼光谱信号增强能力的针尖增强近场拉曼光谱术将是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表征的一种重要方法。
2009 Vol. 29 (10): 2681-2685 [摘要] ( 1973 ) PDF (1543 KB)  ( 577 )
2686 液芯光纤共振拉曼光谱法检测水中生物分子研究
贾丽华1,王一丁1,孙成林2, 3*,李占龙2,里佐威2,王立军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86-03
拉曼光谱是研究水中生物分子重要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由于拉曼散射截面小,特别是水分子的电子激发态能级高,因此水中生物分子的拉曼光谱测量甚为困难。将液芯光纤技术和共振拉曼技术结合起来,可大幅度提高拉曼光谱强度。实验中用可以获得最大的共振拉曼光谱强度的514.5 nm Ar+离子激光激发,分别用石英和Teflon液芯光纤对水中β-胡萝卜素生物分子进行了痕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石英液芯光纤和Teflon液芯光纤可分别检测浓度为10-7~10-9mol·L-1和10-9~10-10mol·L-1β-胡萝卜素。
2009 Vol. 29 (10): 2686-2688 [摘要] ( 149 ) PDF (1137 KB)  ( 655 )
2689 鲤鱼耳石的拉曼及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高永华,李 卓,乔 莉,任冬妮, 冯庆玲*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89-05
鱼耳石是存在于硬骨鱼内耳中的功能性沉积体,主要由碳酸钙和有机质构成,是一种典型的天然生物矿物。鱼的内耳中共有微耳石、星耳石、矢耳石各1对。利用FTIR光谱和Raman光谱对实验室中养殖锦鲤的星耳石和微耳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耳石的矿物相为文石,而星耳石的矿物相则为球文石,微耳石中纯文石和星耳石中纯球文石的各自独立存在为文石/球文石的矿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十分优异的天然样品。分别将其与无机和生物成因的文石、球文石的Raman及FTIR图谱进行比较,发现微耳石的FTIR和Raman图谱特征介于无机成因文石和其他生物成因文石之间,而星耳石的FTIR和Raman图谱特征则与其他生物成因的球文石更为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有机物参与了生物矿化过程并起到了稳定介稳相的球文石的结果。
2009 Vol. 29 (10): 2689-2693 [摘要] ( 1364 ) PDF (1476 KB)  ( 518 )
2694 常见氯盐溶液中阳离子对水分子氢键影响的拉曼光谱研究
杨 丹, 徐文艺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94-05
为了全面认识地质流体中常见阳离子对水的结构的影响, 在室温下通过对NaCl—H2O,CaCl2—H2O,MgCl2—H2O,CuCl2—H2O,ZnCl2—H2O和FeCl3—H2O体系中水的O—H伸缩振动拉曼谱3 400 cm-1左右的最大峰频率的移动和低于3 433 cm-1强肩峰强弱的系统研究,考察了常见阳离子的离子电荷、离子半径、离子所属族以及络合效应等因素对水的O—H伸缩振动拉曼光谱的影响。并首次通过络合物的生成和阳离子破坏效应的共同作用来讨论相同浓度的不同种类氯盐溶液中阳离子对水氢键的影响,得到结论,对水的氢键的破坏作用:CaCl2>MgCl2>FeCl3>NaCl>ZnCl2>CuCl2
2009 Vol. 29 (10): 2694-2698 [摘要] ( 2382 ) PDF (1873 KB)  ( 838 )
2699 天然植物花卉的反射光谱在显示器中的颜色复制特征
李遂贤1, 2,孙 毅3,廖宁放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699-04
基于sRGB颜色空间作为显示器的色彩显示的重要颜色空间,首次对天然植物花卉反射光谱在sRGB颜色空间的复制特征进行了研究。针对天然植物花卉颜色由CIE1931XYZ向sRGB颜色空间转换过程中在sRGB空间中的“剪切”现象,分析了九种典型光源下218种天然植物花卉的反射光谱在sRGB颜色空间的颜色复制误差。考虑到D65光源的特殊性,对D65下的复制做了重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植物花卉颜色由CIE1931颜色空间向sRGB颜色空间转换时,“剪切现象”是造成空间转换误差的主要原因,存在剪切现象时,如果颜色分量剪切程度较小,同样可以不会带来大的色差,仍可能得到较好的颜色复制效果;D65光源下,218个天然植物花卉光谱中有8个“橙黄色”光谱的颜色在sRGB颜色空间中存在“剪切现象”,占总光谱数目的3.7%;D65下天然植物花卉颜色在sRGB中颜色复制效果最好,而在A光源下最差。
2009 Vol. 29 (10): 2699-2702 [摘要] ( 452 ) PDF (1498 KB)  ( 450 )
2703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耕地地块提取方法研究
胡潭高,朱文泉*,阳小琼,潘耀忠,张锦水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03-05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提取耕地地块对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精准农业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结合GIS软件与手工数字化提取地块的方法费时费力,并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利用计算机自动提取地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分水岭分割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耕地地块提取方法,首先结合高分辨率层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利用图像分类结果对原始图像中典型地物的灰度值进行对比增强处理,然后进行小波变换和分水岭分割,通过改进的区域合并算法解决过度分割问题,最后利用Canny算子引入边缘信息,得到最终的耕地地块分割结果。通过对北京地区Quickbird数据的应用,准确快速的提取了耕地地块数据,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耕地地块提取方法。
2009 Vol. 29 (10): 2703-2707 [摘要] ( 1317 ) PDF (1594 KB)  ( 724 )
2708 苹果花期的冠层高光谱特征研究
朱西存1,赵庚星1*,雷 彤1,李希灿2,陈志强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08-05
系统分析苹果花期冠层高光谱特征,探明其敏感光谱波段,为大面积苹果树信息提取与营养状况的遥感反演等提供理论依据。利用ASD Field Spec 3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实测的120个苹果花期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在分析了不同累计样本容量对花期冠层高光谱特征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明确了苹果花期的冠层高光谱特征及反映花期冠层高光谱的敏感波段。结果表明,随着累计样本容量的增加,苹果花期的高光谱曲线趋于稳定、平滑。在550 nm绿峰处和760~1 300 nm的反射高原区,反射率随着花量的增多而减小,在670 nm的红谷处,反射率随着花量的增多而增大;在350~400 nm,400~500 nm,600~680 nm,760~1 300 nm波段的方差分析结果极显著,是反映花期冠层光谱的敏感波段;随着花量的增多,红边位置、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2009 Vol. 29 (10): 2708-2712 [摘要] ( 2264 ) PDF (1348 KB)  ( 726 )
2713 土壤镉污染环境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监测的高光谱遥感信息参数
关 丽1,刘湘南2,程承旗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13-04
农田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与环境质量、人类生存和粮食安全关系密切,是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利用Hyperion高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和大量地面实验测量数据,系统分析受镉污染的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响应关系,建立基于水稻叶绿素变化的农田镉污染遥感监测模型。利用多重判别分析法,确定监测水稻叶绿素变化的敏感遥感参数,作为镉污染的响应因子,进行农田污染遥感监测信息机理分析,并建立了污染监测机理遥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众多的遥感参数中,MCARI(modified chlorophyll absorption in reflectance index) 对镉污染的水稻叶绿素含量变化最为敏感,响应系数达到0.59。因此,可以通过该高光谱遥感参数的变化初步监测大面积土壤镉污染,但估算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9 Vol. 29 (10): 2713-2716 [摘要] ( 2871 ) PDF (1491 KB)  ( 509 )
2717 高光谱遥感图像微分域三维混合去噪方法
孙 蕾,罗建书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17-04
高光谱遥感图像是一种三维数据,由二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组成。普通的对二维静态图像或一维光谱信息去噪的算法忽视了高光谱图像强烈的谱间相关性和图谱合一的特点,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现代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噪声级别相对较低,噪声方差随波段不同而不同。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一种微分域三维混合去噪方法。首先将高光谱遥感图像变换到光谱微分域,使细微的噪声变得显著。然后在微分域中,对二维空间域采用基于小波的非线性阈值去噪BayesShrink算法。为克服噪声方差不同的特点,对光谱维不再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而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进行平滑。最后对微分域去噪平滑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光谱积分,并进行积分修正,消除光谱积分中引入的积累误差。对信噪比为600∶1的机载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数据(AVIRIS)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降低噪声,将信噪比提高到2 000∶1以上。
2009 Vol. 29 (10): 2717-2720 [摘要] ( 1610 ) PDF (1263 KB)  ( 696 )
2721 Automatically Smoothing the Spectroscopic Data by Cubic B-Spline Basis Functions
ZHU Meng-hua1, LIU Liang-gang1, ZHENG Mei2, QI Dong-xu1, ZHENG Cai-mu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21-04
In the present paper, a new criterion is derived to obtain the optimum fitting curve while using Cubic B-spline basis functions to remove the statistical noise in the spectroscopic data. In this criterion, firstly, smoothed fitting curves using Cubic B-spline basis functions are selected with the increasing knot number. Then, the best fitting curve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the minimum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RSS) of two adjacent fitting curves. In the case of more than one best fitting curves, the authors use Reinsch’s first condition to find a better one. The minimum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RSS) of fitting curve with noisy data is not recommended as the criterion to determine the best fitting curve, because this value decreases to zero as the number of selected channels increases and the minimum value gives no smoothing effect. Compared with Reinsch’s method, the derived criterion is simple and enables the smoothing conditions to be determined automatically without any initial input parameter. With the derived criterion, the satisfactory result was obtained for the experimental spectroscopic data to remove the statistical noise using Cubic B-spline basis functions.
2009 Vol. 29 (10): 2721-2724 [摘要] ( 2246 ) PDF (1190 KB)  ( 462 )
2725 PROSAIL冠层光谱模型遥感反演区域叶面积指数
李淑敏1,李 红1*,孙丹峰2,周连第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25-05
大面积区域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对指导作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验证和发展基于物理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可避免基于经验模型的缺点。以北京地区青云店、魏善庄和高丽营为研究区,采用MODIS和ASTER两类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探讨PROSAIL物理模型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可行性,尤其在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上的稳定性,并与经验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与经验模型相比,物理模型模拟LAI值更具真实性;用线性组分加权的方法,对小尺度物理模型反演LAI进行尺度扩展并与基于大尺度遥感数据的LAI物理反演结果相对比,相差不大,说明LAI物理反演方法在空间尺度上的稳定性。
2009 Vol. 29 (10): 2725-2729 [摘要] ( 1693 ) PDF (1341 KB)  ( 653 )
2730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叶瘟检测分级方法研究
冯 雷1,柴荣耀2,孙光明1,吴 迪1,楼兵干3*,何 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30-04
实时、可靠的植物病害检测是进行科学的植物喷药作业的基础,也是精确农作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水稻稻瘟病害检测鉴定方法存在着专业知识要求高、花费大、效率低等缺点。文章提出了利用包含绿、红、近红外三波段通道的多光谱成像技术对水稻叶瘟病进行检测。研究目的是建立能够快速、准确分析稻叶瘟病情的检测模型,实时过滤掉背景噪声、自然枯叶等干扰因素,实现对水稻生长状况进行及时、有效、非破坏性检测。研究表明,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提取水稻叶面及冠层图像信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稻叶瘟病情。通过实验建立的稻叶瘟病情检测分级模型,对于营养生长期的水稻苗瘟的识别准确率为98%,叶瘟的识别准确率为90%,为实施科学的稻叶瘟防治提供了决策支持。
2009 Vol. 29 (10): 2730-2733 [摘要] ( 1805 ) PDF (1181 KB)  ( 847 )
2734 基于连续投影算法的光谱主成分组合优化方法研究
吴 迪1,金春华1,2,何 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34-04
应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选择由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得到主成分的最佳组合。首先对奶粉的短波近红外光谱进行PCA分析, 然后通过SPA得到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预测最佳主成分组合分别为主成分1,2,4,5,6和7以及主成分1,2,3,4,5和8。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对奶粉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预测, SPA选择得到的主成分组合均优于分别采用前4个到前8个主成分。 基于SPA得到的主成分组合得到脂肪含量预测结果的确定系数(R2p),预测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for prediction, RMSEP)和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 RPD)分别为0.989 0,0.170 3和9.534 3。而蛋白质含量预测结果的R2p,RMSEP和RPD分别为0.987 6,0.134 8和8.927 4。说明SPA能够用于快速有效选取最佳的主成分数, 寻优过程简单快速,并且不用对大量参数进行调试。
2009 Vol. 29 (10): 2734-2737 [摘要] ( 2068 ) PDF (1124 KB)  ( 703 )
2738 玻璃基质与纳米颗粒相互影响的光谱学研究
张翔宇1,2,李 林2,高当丽1,郑海荣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38-05
通过低温选择激发玻璃陶瓷中的LaF3∶Tm3+1D2能级,成功地分开了两种局域环境中Tm3+离子的发射谱,使一些频率的发射谱仅来自于晶相,而另一些则仅来自于玻璃相。讨论了玻璃陶瓷中形成玻璃的氧化物和以晶相析出的氟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两种局域环境中Tm3+离子的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较大时,氧化物玻璃对处于纳米晶体局域环境的稀土离子的影响减弱,纳米晶体对处于氧化物玻璃局域环境的稀土离子的影响增强;晶粒较小时,氧化物玻璃和晶粒接触面的增加会降低处于纳米晶体局域环境的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 但纳米晶体对处于氧化物玻璃局域环境的稀土离子的影响减弱。晶粒越大,氧化物玻璃对处于纳米晶体局域环境的稀土离子的发光影响越小, 发光性能越好。玻璃基质中SiO2的含量能影响两种局域环境的Tm3+离子发光效率。
2009 Vol. 29 (10): 2738-2742 [摘要] ( 1872 ) PDF (1514 KB)  ( 730 )
2743 一维小波分析在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有害赤潮藻类检测中的应用
张亭禄,杜祥之,徐青娜,邱国强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43-05
研究了利用小波分析从浮游植物吸收光谱中提取赤潮藻类特征光谱信息的技术。其中应用了13组单种培养的赤潮藻类的吸收光谱,这些吸收光谱对应的藻类属于4个门,6个属和7个种。首先,对13组吸收光谱数据进行了5级一维小波分析。低频的第5级分量对应于对藻类检测无用且量值较大的背景信息,高频分量的第1-2级为随机噪声,其他高频分量(第3级到第5级)则是对藻类检测有用的信息(或称为特征光谱)。另外,为了检验小波分析在提取特征光谱中的性能,文章利用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对提取的13组特征信息进行了聚类。聚类结果显示,13组吸收光谱被正确地进行了分类,这验证了小波分析在提取藻类特征光谱中的有效性。
2009 Vol. 29 (10): 2743-2747 [摘要] ( 272 ) PDF (1951 KB)  ( 506 )
2748 S-和R-五味子丙素非对映异构体的圆二色谱研究
李岩峰1,董黎红3,王 威1,王 强2,王书洋2,赵 鹏2,常俊标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48-03
园二色谱(CD)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绝对构型的常用方法。文章用圆二色谱仪对合成的4个联苯类化合物进行了表征(2个非桥键联苯化合物和2个桥键联苯化合物),得到两对几乎完全对称的圆二色谱谱图。根据其圆二色谱Cotton效应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联苯键的绝对构型。化合物3分别在256 nm出现负的Cotton效应,且在220 nm出现正的Cotton效应,表明这个化合物是S-构型;而化合物3’出现了相反的Cotton效应,表明这个化合物是S-构型。由化学相关法可以得知化合物2是R-构型, 化合物2’是R-构型。通过这些数据得出结论, 以S-噁唑啉为手性合成子的Ullmann反应得到的是S-构型联苯类化合物, 而以S-噁唑啉为手性合成子的Ullmann反应得到的是R-构型型联苯类化合物。
2009 Vol. 29 (10): 2748-2750 [摘要] ( 750 ) PDF (1399 KB)  ( 774 )
2751 离体正常乳腺组织350~850 nm波段光谱特性
王瑜华1,杨洪钦1,谢树森1*,叶 真2,苏毅明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51-05
采用带有积分球附件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了离体正常乳腺组织在350~850 nm光谱范围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运用反向倍加法得到了离体正常乳腺组织在相应光谱范围的光学参数,分析了正常乳腺组织的光学穿透深度随波长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350~850 nm波段正常乳腺组织的约化散射系数μ′s大于吸收系数μa。μ′s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即从350 nm波长值为9.731 mm-1~850 nm波长值为1.476 mm-1μa从350 nm波长值为0.798 mm-1~850 nm波长值为0.102 mm-1,410 nm波长处存在一个吸收峰,其值为0.506 mm-1。光学穿透深度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大,从350 nm波长值为0.199 mm-1~850 nm波长值为1.439 mm。基于反向倍加法计算获得乳腺组织的光学参数,采用Monte Carlo模拟得到其相应光谱范围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二者的一致性较好。实验结果为乳腺组织的光活检及其光学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2009 Vol. 29 (10): 2751-2755 [摘要] ( 259 ) PDF (1575 KB)  ( 511 )
2756 甲基对硫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光谱研究
刘 娇,孟范平,姚瑞华,李卓娜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56-04
以甲基对硫磷为模板分子,分别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和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合成了三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甲基对硫磷与不同功能单体间作用力的大小,表明4-乙烯基吡啶与甲基对硫磷间的作用力明显强于另外两种单体。红外光谱研究表明4-乙烯基吡啶可以同模板分子的P—O—C和—NO2部位发生反应,并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而另外两种单体仅在P—O—C部位与模板分子缔合。此外,由三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出,在聚合物表面确实存在着可与模板分子相互作用的官能团。
2009 Vol. 29 (10): 2756-2759 [摘要] ( 916 ) PDF (1653 KB)  ( 477 )
2760 基于遗传算法和间隔偏最小二乘的苹果硬度特征波长分析研究
屠振华1,籍保平1,孟超英2,朱大洲1,史波林3,庆兆珅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60-05
利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S)测定了苹果的硬度。通过使用几种基于遗传算法和间隔偏最小二乘法的特征波长选取方法,包括动态向后间隔偏最小二乘(dynamic backward version of interval PLS,dynamic biPLS)、动态向后间隔偏最小二乘结合遗传算法(dynamic biPLS & GA-PLS)和反复的遗传算法(iterative GA-PLS),分析了苹果硬度的特征波长。结果表明,运用遗传算法和间隔偏最小二乘选择特征波长后,不但可以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同时能够达到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苹果硬度特征波长的物理化学意义。由于果胶是在苹果成熟过程中一种和硬度有很大关联的物质,通过比较苹果硬度的特征波长和果胶的特征吸收峰,发现两者具有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采用遗传算法和间隔偏最小二乘法得到的苹果硬度的特征波长能够反映果胶的吸收信息,从而解释了近红外技术检测苹果硬度的机理。
2009 Vol. 29 (10): 2760-2764 [摘要] ( 2250 ) PDF (1402 KB)  ( 827 )
2765 人参皂甙Re结构与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尚小红1,惠 歌1,赵 雨2,王 旭1,赵大庆2,吴凤清3,赵 冰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65-04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B3LYP/6-31G)对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人参皂甙Re(Ginsenoside Re)的两种异构体20-(R)-Re和20-(S)-Re的平衡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对其振动频率进行了计算, 二者的空间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振动光谱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变化是因为20号手性碳4个取代基空间取向不同导致两种异构体的堆积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红外和拉曼光谱峰位以及峰形变化。根据理论上计算出来的红外强度与拉曼活性及相对应的频率,对实验得到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了指认,发现计算值1 541, 1 456和1 424 cm-1等谱峰,可作为区分两种异构体的特征谱峰。计算的振动频率同拉曼光谱的实验结果较好吻合。这一结果表明,振动光谱可以用来对人参有效成分进行鉴定。
2009 Vol. 29 (10): 2765-2768 [摘要] ( 303 ) PDF (1386 KB)  ( 487 )
2769 利用谐波分量提高动态光谱法的信噪比
林 凌1,杨英超1,李 刚1*, 曾锐利2, 王 焱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69-04
为了提高动态光谱法信号的信噪比,从信号和噪声能量的角度分析了动态光谱法以往采用的频域数据处理方法优点和缺陷,研究了了典型动态光谱系统噪声来源、频谱特点及其对动态光谱法信噪比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增加多次谐波分量计入动态光谱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实验中不同对照组的动态光谱相关系数与谐波次数逐渐增加时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计入动态光谱的最佳谐波次数。实验证明,伴随频域处理中引入的谐波次数的增加,源自两个不同个体的动态光谱数据的相关系数会先减小后增加;而源自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动态光谱数据则一直增大。当引入的谐波次数为5时,可以得到最佳信噪比。所得到的动态光谱可以更加准确地反应血液成分信息,从而使动态光谱法的信噪比最大。
2009 Vol. 29 (10): 2769-2772 [摘要] ( 2007 ) PDF (1268 KB)  ( 655 )
2773 3-硝基邻苯二甲酸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光谱学与热稳定性研究
张 帆,邓玉恒*,朱惠菊,杨永丽,王少亭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73-04
在水-乙醇溶液中合成了稀土离子(RE=La, Nd, Eu, Tb, Er, Y)与3-硝基邻苯二甲酸(H2L)的晶体化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系列配合物RE2L2(HL)2(H2O)6·2H2O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表征。谱学研究结果与通过X衍射表征的晶体结构数据是一致的。配体3-硝基邻苯二甲酸具有两种配位模式。两个全脱质子的配体L2-以桥联-螯合形式与两个稀土离子配位,而另两个单脱质子的配体HL-利用其酸根(—COO-)和羧基(—COOH)分别与金属离子以端基螯合形式配位。红外数据证实了羧酸根(—COO-)和羧基(—COOH)的存在以及羧基(—COOH)与结晶水之间的氢键作用。差热-热重数据与化合物的组成结构非常吻合,配合物中的结晶水和配位水在150 ℃左右开始失去并吸热,配体则在400 ℃左右开始氧化分解。
2009 Vol. 29 (10): 2773-2776 [摘要] ( 1157 ) PDF (1192 KB)  ( 493 )
2777 含铕配合物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王冬梅1, 2,王 亮1,董 怀3,柳 巍4,姜建壮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77-05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发光良好的稀土配合物Eu(DBM)3·H2O和Eu(DBM)4·CPC纳米微粒复合到水溶性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中,制备了具有稀土铕离子红色特性荧光的聚合物纳米纤维。通过对稀土配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纤维样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测试,发现当稀土配合物复合到聚合物纳米纤维中后,由于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解性良好,其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得到了50~100 nm左右的比较均匀的线状结构。同时,通过对稀土配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纤维样品的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进行研究,表明稀土配合物在聚合物纳米纤维中比其在粉末状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及更长的荧光寿命,其原因在于高分子纳米纤维为稀土配合物提供了较稳定的化学环境。
2009 Vol. 29 (10): 2777-2781 [摘要] ( 1721 ) PDF (1546 KB)  ( 621 )
2782 荧光光谱法研究G3.0 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何 华1, 4, 李杉杉1,芦金荣2,顾 艳1,Chuong Pham-Huy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82-05
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大分子是一类新型的纳米级、球型、高度分支、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并具有安全、低毒、无免疫原性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质。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材料,用于作为寡核苷酸的转运因子和药物转运载体。因此,深入了解树状大分子的生物学性质对进一步研究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应用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具有表面氨基的3.0代聚酰胺-胺型(G3.0 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加入G3.0 PAMAM树状大分子后,BSA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符合Stern-Volmer方程。通过计算得到该树状大分子与BSA间的结合常数为(1.067±0.025)L·mmol-1。通过同步荧光、红边激发荧光位移(REES)等方法的研究发现,树状大分子的存在会改变BSA的构象。此外还考查了体系的pH值和离子强度对该树状大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推断静电作用是二者结合的主要作用机制。
2009 Vol. 29 (10): 2782-2786 [摘要] ( 360 ) PDF (1706 KB)  ( 699 )
2787 血清自体荧光光谱联合肿瘤标志物群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吴拥军,郝艳红,吴维超, 吴逸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87-05
血清自体荧光光谱可以反映血清中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改变而导致的血清中荧光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微环境的变化,可作为癌症辅助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探讨了肺癌、肺良性疾病以及正常人血清的荧光光谱的异同,建立了血清荧光光谱检测的方法。同时联合肿瘤标志物群CEA, NSE, SCC-Ag, CYFRA21-1和p16甲基化,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法分别建立了肺癌的诊断预测模型,并用ROC判别法对其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荧光光谱联合肿瘤标志物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单纯的荧光光谱神经网络模型,判别效果优于Fisher线性判别分析。
2009 Vol. 29 (10): 2787-2791 [摘要] ( 768 ) PDF (1162 KB)  ( 890 )
2792 荧光光谱对自组装多肽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
林 娟1,周庆翰1,赵晓军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92-06
为解决疏水性药物普遍存在的因水中溶解度低而给药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采用了新型两亲性自组装多肽RGA16(Ac-RADAGAGARADAGAGS-NH2)作为载体包裹和释放疏水性模型药物。以芘为模型疏水性药物,以鸡蛋卵磷脂脂质体模拟细胞膜,通过稳态荧光光谱表征和测定芘的存在形式和浓度。两亲性自组装多肽RGA16能够在水溶液中稳定模型疏水性药物芘的晶体。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多肽RGA16与芘晶体相互吸引,两者形成10 μm以上大小的复合体。在机械搅拌下多肽RGA16与水溶液中的芘相互作用5 d左右形成稳定的胶体混悬液(多肽-芘复合体)。被多肽包裹时,芘以晶体的形式存在。而当与EPC脂质体溶液混合时,芘可从多肽的包裹中以分子形式释放到EPC的双层膜中。芘从自组装多肽所稳定的胶态晶体向EPC脂质体释放的过程采用连续时间扫描稳态荧光光谱加以观察。通过将释放过程中芘单体的荧光强度与标准曲线相比较,确定了特定时间点EPC脂质体中芘的转移量。以上结果表明:该两亲性自组装多肽RGA16具有作为小分子量疏水性药物载体的潜力。
2009 Vol. 29 (10): 2792-2797 [摘要] ( 371 ) PDF (1649 KB)  ( 516 )
2798 荧光光谱法研究咖啡因与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黄鹤勇2, 3,顾晓天1,丁 艳3,周家宏1, 2,冯玉英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798-05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生理pH 7.4条件下研究了药物咖啡因与肌红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明这种相互作用能使肌红蛋白的内源荧光猝灭。通过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此猝灭为静态猝灭机制。咖啡因和肌红蛋白形成1∶1稳定配合物,形成常数(18 ℃)KA=1.82×104 L·mol-1;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力和静电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咖啡因对肌红蛋白构象的影响。咖啡因能使肌红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由原来的疏水环境不同程度地向亲水环境转变。
2009 Vol. 29 (10): 2798-2802 [摘要] ( 1472 ) PDF (1726 KB)  ( 645 )
2803 配合物Zn3(NCS)6(L1)6(NO3)2及Ni3(NCS)6(L2)6(NO3)2的 合成、光谱表征及荧光性质
毛菊林, 赵庆山, 周惠良, 胡奇林*, 刘万毅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03-03
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以Zn2+及Ni2+为中心,以L1, L2 [L1=4-氨基-3,5-二甲基-1,2,4-三唑,L2=4-氨基-1,2,4-三唑]及硫氰酸根为配体的两种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金属离子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Zn3(NCS)6(L1)6(NO3)2及Ni3(NCS)6(L2)6(NO3)2,同时对两种配合物做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试表征。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在415 nm有一强的荧光发射峰,且镍配合物的荧光要明显强于锌配合物,两种配合物有望成为蓝光发光材料。
2009 Vol. 29 (10): 2803-2805 [摘要] ( 1165 ) PDF (1080 KB)  ( 411 )
2806 低温恒能量同步荧光法同时快速检测食品中多种多环芳烃
张 伟1,周 娜1,李 呐1,谢永生1,骆和东2,李耀群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06-04
恒能量同步荧光法应用于多环芳烃的检测可以提高选择性,低温可使谱带呈指纹特征,提供常温光谱无法获得的光谱细节信息,有助于实现对复杂基体中多环芳烃的检测。文章结合恒能量同步荧光扫描技术与斯波斯基低温技术,建立了食品中多种多环芳烃的低温恒能量同步荧光同时快速分析方法。对低油脂样品直接用正辛烷浸泡,高油脂样品也只需要增加皂化萃取,即可进行光谱扫描来检测食品样中的多种多环芳烃。对两种类型的实际样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80.2%~98.9%,定量工作曲线线性较好(r≥0.993 8)。该方法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快捷、费用低廉。
2009 Vol. 29 (10): 2806-2809 [摘要] ( 2181 ) PDF (1242 KB)  ( 608 )
2810 新型吡唑啉类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分析
刘秋君1,高 磊1,王 雷1,谢志元2,李东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10-05
吡唑啉衍生物作为荧光增白剂具有优良的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染料工业。根据Schellhammer化学结构与荧光性的经验,在吡唑啉环的1-位引入苯并噻唑基,3-位引入吲哚基,5-位引入苯基衍生物,设计并合成了六种新的吡唑啉衍生物,并且通过红外光谱、1H NMR谱、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证。化合物的荧光性能测定结果显示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均可吸收353 nm左右紫外光,最大发射波长在430~443 nm之间,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蓝紫色荧光化合物。荧光最大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与取代基有关,在苯并噻唑上引入6-Br基团,化合物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增大;而引入CH3基团,化合物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且强度降低。取代基和溶剂极性对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较小。荧光相对强度与荧光量子产率没有直接关系。
2009 Vol. 29 (10): 2810-2814 [摘要] ( 519 ) PDF (1344 KB)  ( 914 )
2815 Au/Ag合金溶胶与HCuCl4反应过程的紫外光谱研究
金毅亮, 姚建林, 顾仁敖*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15-05
采用柠檬酸根为保护剂,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在水相中合成了Au/Ag合金纳米粒子,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Ag和Au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并且合金溶胶的最大吸收峰随着溶胶中Au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呈线性变化。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组分的溶胶与HCuCl4溶液的反应过程,结果显示,溶胶的紫外-可见吸收峰随着HCuCl4的加入量的改变而呈规律性变化,其中有一紫外吸收峰随着HCuCl4的加入而呈线性变化的区间,分析后认为这一过程为合金的去合金过程。
2009 Vol. 29 (10): 2815-2819 [摘要] ( 1243 ) PDF (2176 KB)  ( 579 )
2820 丹酰-L-苯丙氨酸和L-苯丙氨酸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抑制作用动力学的比较性研究
李丽娜1, 2, 吴玉清1*, René Buchet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20-04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揭示了丹酰-L-苯丙氨酸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并比较性地研究了丹酰-L-苯丙氨酸和L-苯丙氨酸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动力学抑制过程。结果表明在37 ℃和碱性磷酸酶工作的最佳pH值(pH 10.4)的条件下,丹酰-L-苯丙氨酸与L-苯丙氨酸类似,能够有效抑制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利用双倒数曲线拟合,判定丹酰-L-苯丙氨酸与L-苯丙氨酸的抑制类型均为反竞争性抑制,两者的抑制常数Ki均为mmol级。对丹酰-L-苯丙氨酸抑制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作用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阐明L-苯丙氨酸对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的选择性抑制机理,而且丹酰基团的存在也为荧光标定碱性磷酸酶的特效抑制剂提供了可能。
2009 Vol. 29 (10): 2820-2823 [摘要] ( 1824 ) PDF (1493 KB)  ( 565 )
2824 基于UV-Vis吸收光谱的活性大红BES的光催化降解BPNN模拟研究
张运陶1, 何国利1, 向明礼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24-05
以对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结果筛选确定的TiO2用量、溶液初始浓度0、光照射时间t、溶液初始pH值4个因素为自变量,脱色率为因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基于Box-Behnken设计和U10(10×52×2)设计实验数据建模,对活性大红BES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模拟研究。降解过程中BES溶液的脱色率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后计算获得。建立的BPNN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计算结果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 4和0.963 6,脱色率实验值与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6.14%和7.76%。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各因素对BES光催化降解的影响,表明初始浓度较低时,pH 5.0和适当的cTiO2条件下有利于提高BES的降解率。根据该模型分析得出0为40 mg·L-1时的优化实验条件为pH 5.0,cTiO2=1.20 g·L-1,t=35 min,该条件下BES脱色率的模型计算值为99.16%。经实验验证获得的脱色率为98.20%,脱色率计算值与实验值十分接近,相对误差仅为-0.96%。
2009 Vol. 29 (10): 2824-2828 [摘要] ( 635 ) PDF (1807 KB)  ( 436 )
282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十八胺对钙、镁络合滴定的影响
卿彬菊1,2,刘海宁1,2,叶秀深1,2,李 权1,郭 敏1,2,刘腾云1,2,吴志坚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29-04
研究了浮选剂十八胺(ODA)对Ca2+, Mg2+离子络合滴定的影响,主要进行了两组对比实验:(1) 滴定前将十八胺固体不过滤,直接进行滴定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情况下,十八胺对Ca2+和Mg2+离子的络合滴定都有较大影响,Mg2+离子的滴定终点难以判断,Ca2+离子的滴定终点虽然可以判断,但与不含十八胺的相应空白溶液相比有明显的分析误差。对相关溶液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该实验结果。(2) 滴定前将十八胺不溶物过滤掉,然后进行滴定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情况下,十八胺对Ca2+和Mg2+离子络合滴定的影响可以被基本消除。光谱扫描和时间扫描结果显示,滴定前将十八胺过滤后,对于Ca2+和Mg2+两种离子,溶液最大吸收的位置及溶液吸光度的变化情况都与无十八胺的空白溶液接近。
2009 Vol. 29 (10): 2829-2832 [摘要] ( 1788 ) PDF (1670 KB)  ( 609 )
2833 光度法同时测定铂和钯
马东兰1,王 昀2,马狂飚1,王瑾晔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33-05
水溶性试剂N-间甲苯基-N’-(对氨基苯磺酸钠)硫脲(MMPT)在HAc-NaAc缓冲介质和CTMAB(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存在下,与铂(Ⅳ)和钯(Ⅱ)反应形成绿色和褐色水溶性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754.4和304.6 nm。符合比尔定律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2 μg·(25 mL)-1, 0~25 μg·25(mL)-1,摩尔吸光系数为εPt754.4=8.6×104 L·mol-1·cm-1εPd304.6=7.4×104 L·mol-1·cm-1。在754.4和304.6 nm波长测定铂,钯混合液的吸光度,换算出铂、钯的含量。50种共存离子中, 仅有Cu2+和Co2+ 对钯的测定有干扰。该法选择性好,用于合成样品、矿石和催化剂样品中铂、钯含量的测定, 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0%;回收实验回收率是96%~104%。由于试剂铂、钯形成的络合物都易溶于水、不需予先分离同时测定,操作简便,快速,且环境友好。
2009 Vol. 29 (10): 2833-2837 [摘要] ( 1656 ) PDF (1170 KB)  ( 443 )
2838 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分析新型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汪 正1,王士维1,邱德仁2,杨芃原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38-05
新型陶瓷材料在信息、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微量、痕量杂质对材料的光、电等性能影响巨大。因此微量、痕量杂质含量的精确测定对材料制备和性能调控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近10年来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ICP-AES/MS)在新型陶瓷材料的微、痕量杂质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着重介绍和评论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各种进样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2009 Vol. 29 (10): 2838-2842 [摘要] ( 1101 ) PDF (974 KB)  ( 467 )
2843 ICP光源的激光烧蚀固体样品引入方法进展
陈金忠,郑 杰,梁军录,苏红新,李 光,魏艳红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43-05
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叙述了ICP光源的激光烧蚀固体进样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物质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着重阐述了激光输出特性(输出波长、脉冲宽度、重复频率、能量密度)和环境气氛(氦气、氩气)对样品烧蚀过程的影响,讨论了激光烧蚀室、气溶胶传输管道及样品引入改进装置在蒸发物质被传输到ICP光源过程中的作用。获得较小而均匀的气溶胶颗粒和稳定高效地将烧蚀物质输送到ICP是完善激光烧蚀固体进样技术的关键环节,元素分馏效应及蒸发物沉积是影响分析性能的重要因素。作为实际例子,也讨论了激光烧蚀固体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质谱法在金属、玻璃、有机物及其他样品分析方面的应用,对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和灵敏度进行了简要论述。
2009 Vol. 29 (10): 2843-2847 [摘要] ( 1263 ) PDF (967 KB)  ( 683 )
2848 ICP-AES法测定广西黄柏中多种金属元素含量
张运良1,2,刘延成1,石少明1,陈振锋1*,梁 宏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48-03
采用干法和湿法对产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地区的中药黄柏进行高压消解制样,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了其微量元素Cu,Fe,Zn,Mn,Ni和宏量元素K,Ca,Mg,Sr,Na的含量,并对干法和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用HNO3+HClO4+H2O2(体积比5∶1∶1)对黄柏进行消解为宜。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RSD<5%,回收率在89.4%~113.1%之间。测定结果表明黄柏中含有较丰富的Cu,Fe,Zn,Mn微量金属元素,这对评价黄柏的药用价值和了解其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09 Vol. 29 (10): 2848-2850 [摘要] ( 1240 ) PDF (1014 KB)  ( 541 )
2851 ICP-AES法测定中草药毛两面针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
覃姣兰,陈振锋,刘延成,梁 宏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51-04
用ICP-AES对广西金秀大瑶山产的两面针之亚种毛两面针的根,茎,叶中的20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89%~107.5%, 精密度大部分都小于4%, 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不同,K,Ca,Mg,Na四种人体必需的元素在毛两面针的根、茎、叶中含量最丰富,而Mn,Zn,Fe,Cu,Co,Sr和有害元素Cd,Cr,Pb,Bi等含量相对较少,Se,V,Mo,Hg四种元素在毛两面针中未被检测到。毛两面针中含有多种丰富的对人有益的金属元素,此结果为研究毛两面针中微量无机元素与药效的内在联系提供一定的依据,也为中草药的用剂用量提供了参考信息。
2009 Vol. 29 (10): 2851-2854 [摘要] ( 1217 ) PDF (957 KB)  ( 795 )
2855 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海水中的多种有机锡
于振花1,2,3,荆 淼4,王小如4*,陈登云5,黄彦良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55-0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对海水中的五种有机锡[三甲基氯化锡(TMT)、二丁基氯化锡(DBT)、三丁基氯化锡(TBT)、二苯基氯化锡(DPhT)和三苯基氯化锡(TPhT)]进行了分离,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乙酸(65∶23∶12, φ),0.05%三乙胺,pH 3.0,流速为0.6 mL·min-1, 测定了0.5~100 μg·L-1范围内五种有机锡化合物的混合标准工作曲线,其相关系数R2优于0.998,方法的检出限均小于3 ng·L-1。100 mL海水样品用10 mL含有0.2% Tropolone的CH2Cl2萃取两次后,有机相合并氮吹浓缩至最后一滴,加入1 mL的乙腈,用0.2 2 μm的有机滤膜过滤后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只检测到TPhT,含量为53.2 ng·L-1。样品的加标证明DBT, DPhT, TBT和TPhT的加标回收率均优于80%。TMT可能存在吸附或降解问题,回收率仅为50%。
2009 Vol. 29 (10): 2855-2859 [摘要] ( 1857 ) PDF (1324 KB)  ( 653 )
2860 基于无机元素的含量判别食醋的种类和品牌方法研究
陈燕清1,2,倪永年1*,舒红英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60-04
化学计量学广泛应用于食品种类和原产地的区分。文章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32个食醋样品中的Mg, K, Pb, Zn, Fe, Mn, Ca和Cu等八种无机元素含量。采用向量相似法计算了陈醋和白醋以及同一种类不同品牌食醋的相似度;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来自北京、江西、江苏和山西4个地区品牌的食醋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种类的食醋(陈醋和白醋)也进行了分类。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都将食醋样品分为两大类,每个大类又将食醋样品按不同品牌分开。食醋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可作为食醋种类和品牌判别的测量指标之一。
2009 Vol. 29 (10): 2860-2863 [摘要] ( 1134 ) PDF (1091 KB)  ( 678 )
2864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非蛋白结合铜和锌
张 源,林哲绚,李伟秋,张俏忻,李 慧,罗红军,罗文鸿*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64-03
建立两步沉淀蛋白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中非蛋白结合铜和锌的方法。无水乙醇以2∶1与血清混合后,再经70 ℃温度变性处理,可将蛋白质完全沉降。 用氘灯校正背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方法检测限:Cu,1.2 μg·L-1,Zn,0.098 μg·L-1。回收率:Cu,92.3%~104%, Zn,为90%~107%。 利用此方法测定了肿瘤患者血清中游离铜与锌,并与健康人作了对比。
2009 Vol. 29 (10): 2864-2866 [摘要] ( 1851 ) PDF (1141 KB)  ( 771 )
2867 湖北省鄂州出土黄铜钱币的光谱分析
夏冬青1,秦 颍1*,金普军2,毛振伟1,董亚巍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67-04
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手段,对湖北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出土的几枚锈蚀较明显的清代黄铜钱币进行了检测分析,钱币本体含Zn量36.53%~37.75%,含Cu量54.12%~59.04%,含Pb量3.51%~7.56%,合金配比稳定科学,显示清朝中后期黄铜合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腐蚀产物中首次发现了绿铜锌矿(Zn3Cu2(OH)6(CO3)2),此外还有黑铜矿(CuO)、红锌矿(ZnO)、铜盐(CuCl)等,当地埋葬环境中较高的Cl-含量(包括环境的污染)可能是致使这批黄铜钱币腐蚀较严重的主要原由。为钱币的收藏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9 Vol. 29 (10): 2867-2870 [摘要] ( 1917 ) PDF (1388 KB)  ( 469 )
2871 竹节状α-Fe2O3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陈传盛1, 2, 刘 咏1, 黄伯云1, 雷 霆1, 陈小华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71-04
以硝酸铁为铁源,氨水为沉淀剂,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铁前驱体,然后将获得的前驱体在450 ℃、氮气保护下热处理2 h,最后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近边X射线精细结构光谱(NEXAFs)表征样品的形貌和结构,并使用HH-50型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样品在室温下的磁学行为。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获得的样品由氧化铁纳米颗粒和竹节状氧化铁纳米棒组成,纳米颗粒的粒径范围为50~100 nm,纳米棒的直径大约为10 nm。XRD表征显示样品中氧化铁纳米棒和纳米颗粒为赤铁矿型α-Fe2O3;光谱实验结果证实了样品中氧化铁纳米颗粒和纳米棒的结构是α-Fe2O3;磁学性能测试表明获得的样品表现为典型铁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其饱和磁感应强度约为64.65 emu·g-1,矫顽力的大小约为15.13 Oe。
2009 Vol. 29 (10): 2871-2874 [摘要] ( 1841 ) PDF (1808 KB)  ( 595 )
2875 基于光谱技术的植物叶绿素浓度无损检测仪器的研制
李庆波1,徐玉坡1,张超航1,张广军1,吴瑾光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9)10-2875-04
开发了一种便携式植物叶绿素无损检测仪器,该仪器可实现对叶绿素浓度的实时、快速、无损检测。仪器主要包括4个部分:叶片夹具,光源驱动电路,光电检测及信号调理电路和微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电流可调节的光源恒流驱动电路方案,在实现恒流驱动的同时还可以对驱动电流进行程控。同时提出了一种一体化叶片夹具设计方案,不仅简化了仪器的光学结构,而且提高了仪器稳定性。在仪器的标定实验中,用SPAD-502叶绿素测量仪测定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作为标准值,建立了多元线性标定模型,对仪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叶绿素预测值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为0.9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3 SPAD,仪器重复性的均方根误差为0.1 SPAD。标定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
2009 Vol. 29 (10): 2875-2878 [摘要] ( 1820 ) PDF (1232 KB)  ( 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