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27卷 09期
刊出日期:2007-09-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665 酪氨酸的太赫兹频谱研究
马士华,施宇蕾,严伟,徐新龙,杨玉平,汪力*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探测了室温条件下的酪氨酸样品的频谱响应, 获得了酪氨酸的太赫兹频谱。实验结果表明,酪氨酸在太赫兹波段存在特征频谱响应,可以用来探测分子的结构和振动情况。在获得的太赫兹频谱中,首次观察到0.23和2.46 THz附近存在的吸收峰。用HF方法和DFT计算了酪氨酸单分子和酪氨酸二聚体的太赫兹频谱,对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的偏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0.23 THz处的吸收峰,初步标定为氢键连接的2个酪氨酸分子的面外摇摆振动。
2007 Vol. 27 (09): 1665-1668 [摘要] ( 1198 ) PDF (1680 KB)  ( 582 )
1669 利用统计处理方法提高动态光谱的检测精度
李刚1,刘玉良1,2,林凌1,王焱1,3
近红外光谱法成分检测因其检测方法的优越性,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虽然广泛,可是还没有进入实际临床应用的报道。关键是现有检测方法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测量条件的影响,使光谱检测精度达不到要求,因此提高检测精度是血液成分无创检测得以实现的关键。文章在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的近红外血液成分检测方法-动态光谱法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统计处理方法,通过剔除含有粗大误差的奇异点和多次测量统计平均来提高动态光谱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含粗大误差的奇异点剔除和多次测量统计平均能够提高动态光谱的检测精度。
2007 Vol. 27 (09): 1669-1672 [摘要] ( 1134 ) PDF (1624 KB)  ( 573 )
1673 压电光声位相对热扩散率的分析研究
胡斌,陈达,苏庆德*
压电光声光谱法研究样品热扩散率的实验中,仪器贡献位相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远离理论预测结果。在分析仪器贡献位相产生因素后认为,由于光声池本身引起的位相贡献可以忽略,在同一检测系统内如果保持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可按稀土固态配合物配体和中心离子的光声位相计算得到仪器位相贡献,并以铝制样品为参考对热扩散率进行测算。实验结果和真实值的匹配说明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通过差减仪器贡献位相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在低频率范围,公式的简化没有充分根据,所以带来结果上的偏差。此外,还把压电光声法应用到植物叶片的检测中。并根据实验获得的压电光声仪器贡献位相计算莲花玉兰叶片的热学参数。
2007 Vol. 27 (09): 1673-1675 [摘要] ( 1964 ) PDF (1185 KB)  ( 433 )
1676 超光谱成像探测系统的图谱标定和评估
许强1,3,金伟其1,傅连秋2
超光谱成像是一种场景图谱合一的技术,在战场侦察中得到了迅速应用。超光谱成像系统的标定是确定其输出准确数值的过程。分析了一种基于背照减薄CCD和凹面光栅成像光谱部件的UV/Vis/NIR超光谱军用探测系统,其光谱分辨力为3.3 nm;探讨了0.25~1.1μm工作波段内超光谱成像系统的标定和评估方法,详细介绍了以带有测试靶均匀辐射源为对象的空间成像质量评估、以激光和Hg灯为基础的光谱质量评估以及利用高精度标准辐射源的辐射性能标定。在经过多步辐射校正和光谱真实性检测验证后,最终获得的景物反射率光谱曲线真实反映了光谱特性,满足了0.2mrad的空间分辨力和±0.5%色散线性率的精度要求并在军用探测系统中进行了反伪装的成功应用。
2007 Vol. 27 (09): 1676-1679 [摘要] ( 566 ) PDF (1612 KB)  ( 574 )
1680 N2交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喷束的光谱测量及特性研究
朱轶,孙殿平,杨晓华,陈扬骎*
建立了一套交流放电产生N2等离子体喷束的装置,该装置可对氮气进行高达15 kV连续放电。采用浓度调制光谱技术对放电辉光光谱进行探测,并对实验中放电电流和光谱信号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沿着束流的轴向探测了不同位置N2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发现其激发态振动温度随着束流的下降先降低继而升高,并根据实验条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和产生机理。研究了束流中N+2/N2比例变化过程,发现随着束流向下两者比例逐渐升高,并结合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2007 Vol. 27 (09): 1680-1684 [摘要] ( 1171 ) PDF (1715 KB)  ( 560 )
1685 调制偏振光在光学相位延迟测量中的频谱分析
范玲1,2,宋菲君3
介绍了光调制器的调制原理,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对其调制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光强分布曲线。基于偏振光调制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学相位延迟测量方法,并对该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出射光信号的奇次谐频分量为零时,满足完全补偿条件,此时可由补偿器的补偿量直接得到待测器件的光学相位延迟量。这种方法能够对光学相位延迟量进行直接量的测量,和其他间接测量方法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并得到了高精度的实验结果。
2007 Vol. 27 (09): 1685-1688 [摘要] ( 1056 ) PDF (1218 KB)  ( 551 )
1689 ZnO∶V3+晶体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
冯文林1,3,吴晓轩2,3,4,郑文琛3,4
采用强场耦合图像,建立了3d2电子组态在三角对称中的45×45能量矩阵,通过对角化完全能量矩阵的方法,计算出了ZnO∶V3+晶体的45条光谱能级和5个电子顺磁共振谱参量(零场分裂D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 A),计算结果与实验数值能很好地符合。计算中还发现V3+杂质中心的局部结构与基质晶体的结构不一致,即V3+在ZnO中并不占据准确的Zn2+位置,而是沿c3轴方向位移一段距离ΔZ≈0.003 nm。作者对上述这些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2007 Vol. 27 (09): 1689-1691 [摘要] ( 2089 ) PDF (933 KB)  ( 549 )
1692 阿莫西林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李宁,沈京玲*,贾燕,张存林
阿莫西林是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由于其独特的药效,在临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对于这类药物的真伪检测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保护合法生产厂商利益打击假冒伪劣药品都极为重要。太赫兹(THz)波是一种新开发的电磁辐射,具有许多独特性质。利用基于太赫兹波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3个不同厂家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了三种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了它们的频域光谱,同时获得了它们的太赫兹吸收系数曲线和折射率曲线。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样品在太赫兹波段存在明显的吸收峰,在0.20~1.60 THz之间,吸收峰的位置基本上是重合的,三种样品的折射率存在一定的差别。对阿莫西林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研究表明:太赫兹波在青霉素类药品的质量检查、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假冒伪劣药品的打击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7 Vol. 27 (09): 1692-1695 [摘要] ( 1096 ) PDF (1352 KB)  ( 726 )
1696 高色饱和度的微腔结构蓝色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的光谱分析
刘向,白钰,曹进,委福祥,张晓波,朱文清,蒋雪茵*,张志林
制作了具有微腔结构的蓝色有机顶发射电致发光器件。利用TBADN∶3%DSAPh为发光材料,结构为Ag/ITO/CuPc/NPB/TBADN∶3%DSAPh/Alq3/LiF/Al(Ag)。在玻璃基片上,制备Ag为阳极反射层,CuPc作为空穴注入层,NPB作为空穴传输层,ITO为光程调节层;Al/Ag作为半透明阴极,电极的透射率在30%左右。得到了半高宽仅为17nm发光光谱,实现了窄带发射。通过改变ITO的厚度,得到了纯度较高的蓝色发光光谱,色坐标为(0.141,0.049),实现了高色饱和度的发射。在文章中,作者研究了微腔器件的发光强度,当选择合适的阴极透射率时可以使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根据相关的公式,计算出了发光强度随阴极透射率(或者反射率)变化的近似曲线。
2007 Vol. 27 (09): 1696-1699 [摘要] ( 1100 ) PDF (1408 KB)  ( 522 )
1700 表面粗糙度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木材密度的影响
黄安民1,费本华1,江泽慧1*,许忠允2
近红外(NIR)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的定量分析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然而,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木材表面粗糙度对近红外光谱预测木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待预测样品的粗糙度和建模样品的粗糙度一致时,分析结果较好;二者不一致时,分析误差较大。采用不同粗糙度样品建立混合预测模型,可以显著提高模型对粗糙度的适应性和稳健性。
2007 Vol. 27 (09): 1700-1702 [摘要] ( 1675 ) PDF (1021 KB)  ( 609 )
1703 蚁群算法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郭亮,吉海彦*
蚁群算法是新近发展的基于群体智能的仿生优化算法,它模拟蚂蚁的觅食行为来解决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蚁群算法的优点是智能搜索、全局优化、鲁棒性、分布式计算和容易与其他算法相结合等。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其关键技术环节之一是建立近红外光谱测量数据的多元校正模型。文章将蚁群算法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建立了谷物样品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和谷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校准集的相关系数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43和3.41%,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13和4.67%。
2007 Vol. 27 (09): 1703-1705 [摘要] ( 1163 ) PDF (1127 KB)  ( 505 )
1706 红外光谱阵列相关系数法在丹参鉴别中的应用
储德韧,周群,郁露,孙素琴*
采用红外光谱阵列相关系数比对法对中国传统中药——丹参的产地与生长环境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表明, 对特定谱段范围内设置较高相关系数阈值进行比对能快速鉴别丹参产地;对R5—R7谱段范围内设置较低相关系数阈值的设置能对丹参进行生长环境分类识别。该方法对丹参的聚类识别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2007 Vol. 27 (09): 1706-1709 [摘要] ( 442 ) PDF (1178 KB)  ( 573 )
1710 不同蒴齿类型藓类植物的FTIR光谱分析及系统学意义初探
徐晟,曹同*,聂明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研究了分属不同蒴齿类型的23种藓类植物的红外光谱。通过比较光谱特征典型的5个代表藓种间红外光谱图的差异,确定了1790~1330cm-1,1200~960cm-1,895~830cm-1和725~655cm-1四个光谱特征区间。23种藓类植物在该四个特征区间的光谱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二阶导数红外光谱结合分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能很好地区分出五大藓类植物类型:泥炭藓类、线齿类、顶蒴单齿类、顶蒴双齿类、侧蒴双齿类,与以蒴齿结构作为最基本特征的传统藓纲分类系统相一致。因此,FTIR光谱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可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运用于苔藓植物系统学研究中。
2007 Vol. 27 (09): 1710-1714 [摘要] ( 92 ) PDF (1890 KB)  ( 469 )
1715 (SiO2)nO2H4的红外振动光谱的理论研究
曹娟1,2,徐灿1,2*,朱莉芳1,2,王喜民3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了纳米尺度的(SiO2)nO2H4链状、环状、笼状三种不同构型的红外振动光谱。对准一维的链状和环状结构,红外振动较强峰的频率随着长度的增加单调变化,显示了较强的尺寸依赖性;沿纳米线(环)轴向和垂直于轴向的振动模式,频率对尺寸的依赖关系相反,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振动性质的各向异性。笼状结构由于构型的复杂性而使得其不具备准一维的特性,同时结构的对称性降低,红外振动模式数目增加。三种构型中二元环和硅羟基的振动以及笼状构型中硅氧四面体骨架的振动与实验上所观测到的振动峰相吻合。红外光谱方面的理论计算结果对实验合成的SiO2纳米材料的表征具有指导意义。
2007 Vol. 27 (09): 1715-1718 [摘要] ( 1118 ) PDF (1253 KB)  ( 475 )
1719 傅里叶自解卷积-红外光谱分析法应用于中药天麻的鉴别研究
成则丰1,徐锐2,程存归1*
采用水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ATR-FTIR)对不同产地的野生及种植天麻与伪品芭蕉芋、芋及马铃薯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傅里叶自解卷积(FSD)进行了转换。在各种带宽因子及增强因子下对真伪品傅里叶自解卷积红外光谱的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带宽因子在75.0~76.0,增强因子为3.2时,天麻与伪品的FSD-IR的差异程度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尽管从FTIR中很难发现野生及种植天麻、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天麻之间的差异,但从FSD-IR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而天麻正品与伪品之间的FSD-IR差别也较大。因此该法可简便、快速、准确地识别不同的天麻及其伪品。
2007 Vol. 27 (09): 1719-1722 [摘要] ( 1639 ) PDF (1391 KB)  ( 991 )
1723 海刺参及其产品红外光谱的分析与鉴定
陈军,周群,郁露,孙素琴*
作为高档的保健品,深加工的海刺参产品如海刺参注射液、海刺参胶囊等,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有效的品质鉴定手段和标准。作者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2DIR)对海刺参粉末进行分析,得到了自制海刺参粉的谱图,然后以此为标准对五个不同厂家的海刺参胶囊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大连海晏堂的海刺参胶囊与作者自制的鲜活冻干样品最为相符,这表明它基本上是纯的冷冻干燥海刺参粉;实验还表明通过建立标准红外谱图库来监控海刺参产品质量、制定统一标准是完全可能的。
2007 Vol. 27 (09): 1723-1726 [摘要] ( 1182 ) PDF (2065 KB)  ( 688 )
1727 可见/近红外光估测完整柑橘水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研究
陆辉山,傅霞萍,谢丽娟,应义斌*
研究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 spectroscopy)漫透射方式对柑橘类水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进行了无损、快速定量分析。通过自行设计的Vis/NIR光谱系统测定了110个柑橘样品的SSC。82个柑橘样品用来建模,其余28个用来验证模型的性能。对实验室测得的柑橘水果的SSC实际值与Vis/NIR光谱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光谱定量分析软件中集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和主成分回归法(PCR)建立校正和预测模型。对比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 如微分处理, 标准归一化处理(SNV), 多元散射校正(MSC)和Savitzky-Golay 光谱平滑方法)对模型检测结果的影响。根据预测平方根误差(RMSEP)和相关系数(r2)进行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评价,建立的最好的柑橘水果SSC预测模型的RMSEP=0.538%,r2=0.896。结果表明Vis/NIR可以作为一种准确、快速的无损检测方法来评价柑橘类水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007 Vol. 27 (09): 1727-1730 [摘要] ( 502 ) PDF (1469 KB)  ( 892 )
1731 油菜叶片的光谱特征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方慧1,宋海燕1,2,曹芳1,何勇1,裘正军1*
叶绿素是作物生长中的重要因素,是植物营养胁迫、光合作用能力和生长状况的良好指示剂。实时、可靠的作物营养诊断是进行科学施肥管理的基础,也是实践精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对不同氮肥水平下油菜叶片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作物特有的光谱特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红边位置和绿峰位置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将红边位置、绿峰位置二者作为自变量时,建立的模型效果优于采用单一的红边位置为自变量时建立的模型效果。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和0.848;校正标准偏差SEC分别为5.273和5.459, 说明采用红边位置和绿峰位置这两个参数更能很好地预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2007 Vol. 27 (09): 1731-1734 [摘要] ( 1134 ) PDF (1271 KB)  ( 719 )
1735 基于近红外的奶粉品质检测技术研究
吴静珠1,3,王一鸣1*,张小超2,徐云1
奶粉种类繁多且检测的理化指标较多,为了进一步简化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奶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步骤,文章首次提出了建立包含不同种类奶粉样品集的6个指标:酸度、脂肪、乳糖、蔗糖、蛋白和灰分的近红外模型,用于奶粉质量控制。该文采用全谱分析结合模型优化方法研究,分别建立了该混合奶粉样品集的6个指标的近红外模型。实验表明:除酸度外,该研究所建立混合奶粉的其他理化指标的近红外定标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RSD<10%,RPD>3)。因此该方法的提出可以简化近红外技术在奶粉定量分析中的步骤。
2007 Vol. 27 (09): 1735-1738 [摘要] ( 1662 ) PDF (1008 KB)  ( 577 )
1739 基于光谱技术的桔子汁品种鉴别方法的研究
邵咏妮,何勇,潘家志,裘正军*
为了实现桔子汁不同品种的快速光谱鉴别,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得到四种不同品种桔子汁的特征差异。同时将小波变换用于对大量光谱数据的压缩, 并结合RBF神经网络建立桔子汁品种鉴别的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将小波压缩后的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建立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4个品种共240个样本用来建立RBF神经网络的训练模型,剩余的60个样本用于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小波变换结合RBF神经网络的桔子汁品种鉴别的准确率达到100%。说明文章提出的基于光谱技术的鉴别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能力,它为桔子汁品种的快速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7 Vol. 27 (09): 1739-1742 [摘要] ( 196 ) PDF (1296 KB)  ( 927 )
1743 近红外传感器在无线遥控计数系统中的应用
王松德,姚丽萍,朱小龙,张须欣
利用反射式近红外传感器、无线电收/发模块及四合一功能组合计数集成电路等器件,研究了无线遥控红外线计数器。当有产品通过红外线检测区域时,就会有一部分红外光信号经产品反射回来,被与红外线发射管同排安装的光敏接收管收到并转换成同频率的电信号,再经红外传感器模块内电路进行放大、比较处理,输出高电平信号,启动发射机工作。接收机收到发射机发来的无线遥控编码信号后,再经解调、解码电路处理,输出编码脉冲,对此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就实现了对产品的统计。整个系统为模块化结构,具有安装容易、抗震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工作稳定、计数准确、高亮度数字显示等特点。可用于重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农牧业一些设备或流水线上对产量或流量进行遥控计数。
2007 Vol. 27 (09): 1743-1746 [摘要] ( 329 ) PDF (1901 KB)  ( 632 )
1747 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橙汁柠檬酸含量
岑海燕,何勇,张辉,冯凤琴*
为了快速无损测定橙汁的柠檬酸含量,提出了一种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检测的新方法。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光谱柠檬酸测定的标定方法。采用平滑点数为5的移动平滑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消除噪声。由于采集的光谱数据量非常大,为了减少建模时间,建模之前采用小波变换对经过预处理的大量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压缩,并在Matlab7.01中通过自编程序实现此变换。利用光谱专用分析软件Unscrambler 9.5,对压缩后的新变量进行分析,建立偏最小二乘(PLS)校正模型。考虑到不同小波基及分解尺度对数据压缩的影响,采用预测平方和PRESS值最小的评价标准,选择最佳的小波基Db4及分解尺度5。用于本实验的样本总数为40,其中30个样本进行建模,10个用于预测。用校正集相关系数(r)和标准偏差(SEC)作为校正模型的评价指标,预测结果采用预测相关系数(r)和预测标准偏差(SEP)来评定。文章将基于小波变换的PLS模型与直接建立的PLS模型进行了比较,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小波变换的模型预测相关系数为r=0.901, 预测标准偏差SEP=0.937;而由PLS建立的模型其预测相关系数r=0.849,预测标准偏差SEP=1.662。由此可见,由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小波变换所得模型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果。
2007 Vol. 27 (09): 1747-1750 [摘要] ( 2614 ) PDF (1233 KB)  ( 1194 )
1751 样品装样、测试条件等因素对近红外检测结果的影响与分析误差源比较研究
李军会1,秦西云2,张文娟1,蔡贵民1,杨宇虹2,赵龙莲1,常志强1,赵丽丽1,张录达3
以云南优质烤烟为实验材料,在国产光栅漫反射型近红外仪器上,研究了样品装样、测试条件等因素对近红外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实现了通过建立全局模型应用自校正方法来降低分析误差。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样品粒度、测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情况下,该仪器自身信噪比等性能指标引起的测试重复性误差、重装样误差、样品松紧度误差来源各占50%,30%,20%左右,通过压样措施可降低由样品松紧度产生的误差。当季节、温度等测试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引起的测试准确性误差远大于所有测试重复性误差的总和。文章旨在从误差来源理论上解析各影响因素,为改进仪器提供基础理论数据;从理论上解析测试条件因素影响的重要性,并为近红外技术研究解决该问题给出了一种新思路。
2007 Vol. 27 (09): 1751-1753 [摘要] ( 2228 ) PDF (926 KB)  ( 907 )
1754 样品年份、化学值分布参数对近红外检测结果的影响
李军会1,秦西云2,张文娟1,蔡贵民1,杨宇虹2,赵龙莲1,常志强1,赵丽丽1,张录达3
以云南优质烤烟为实验材料,在国产光栅漫反射型近红外仪器上,比较研究了不同年份样品建模、不同化学值分布建模对近红外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糖、尼古丁组分模型偏差受年份影响较大,总氮组分模型偏差与样品年份关系不明显。烤烟组分的不同化学值分布建模结果表明:用化学值按自然正态分布的样品建立模型的结果优于按均匀分布建模的结果。该研究对从大量天然产物样品中挑选代表性样品时所采用的挑选方法和原则具有指导性的参考价值。
2007 Vol. 27 (09): 1754-1756 [摘要] ( 280 ) PDF (1197 KB)  ( 543 )
1757 Au标蛋白自组装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
朝克夫1,2,张友林1,孔祥贵1*,冯力蕴1,2,李冰1,曾庆辉1,宋凯1,2,孙雅娟1
采用免疫Au标技术,用尺寸大约在13 nm的Au胶体颗粒标记了人血清蛋白(Human IgG),然后将Au标蛋白复合体固定在通过三氨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戊二醛自组装单膜的Si片上。这种方法在基底表面上不仅牢固地固定了单层Au纳米颗粒标记的蛋白分子复合体而且提高了复合体的表面覆盖度,保持了生物分子的结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Au标蛋白的自组装表面。实验结果表明Au标蛋白在Si片表面聚积形成一定的Au标蛋白分子的复合体“岛状”单层,并且在这些岛状单层上获得了很明显的标记蛋白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信号。文章在Si表面自组装了Au标蛋白分子,获得了较好的蛋白分子的SERS信号,提供了一种研究蛋白分子的SERS活性基底。
2007 Vol. 27 (09): 1757-1760 [摘要] ( 1412 ) PDF (1379 KB)  ( 611 )
1761 单个鼻咽癌细胞的拉曼光谱分析的研究
姚辉璐1,朱淼2,王桂文1,彭立新1,何碧娟3,何敏2,黎永青4
利用激光镊子拉曼光谱系统研究了鼻咽癌细胞株和正常人鼻咽部气道上皮细胞株的单个细胞的拉曼光谱,对于每个细胞在不同部位测3个点。结果显示: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平均拉曼光谱有显著差异:正常的细胞光谱强度比癌细胞的明显要高;正常细胞的1304和1336 cm-1处峰的强度比值为1.05,癌细胞的为1.22。用PCA主成分分析和DFA判别分析分别对单个细胞的平均光谱和不同位置所取得的单独光谱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CA和DFA均可以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正确区分,对于单独光谱,DFA的效果更好一些。同时还发现同一个细胞中不同的光谱位置对PCA和DFA的区分度影响不是很大;PCA和DFA的图中还表明癌细胞的均匀度要比正常细胞的差。以上的研究均表明:激光镊子拉曼光谱可以成为区别正常鼻咽细胞和鼻咽癌细胞的有效手段。
2007 Vol. 27 (09): 1761-1764 [摘要] ( 1715 ) PDF (1771 KB)  ( 927 )
1765 胶州湾海水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研究
蒋凤华1,2,杨黄浩2,黎先春2*,王小如1,2,王修林1,殷月芬1, 2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 EEMs)研究了不同河流输入有机物对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有机物荧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附近海水中类腐殖质荧光位置发生红移;类蛋白荧光在海泊河附近最强,类腐殖质荧光在李村河附近最强,中心海区荧光强度最弱,表明沿岸河流输入是胶州湾海水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而中心海区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现场生物活动。不同河口附近区域样品中有机物的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之间相关性不同,表明河流输入有机物的影响。胶州湾大部分海水中有机物的类蛋白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之间的比值较大,表明可能受到了人类活动产生类蛋白有机物的污染。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海水中有机物来源以及河流排放污染物的迁移等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7 Vol. 27 (09): 1765-1769 [摘要] ( 2272 ) PDF (2173 KB)  ( 667 )
1770 植物次生化合物光谱分析预测动物采食量研究进展
王元素1,2,洪绂曾1,王堃1*
植食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提高动物生产力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放牧动物和野生动物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采食量预测方法。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与动物采食量有相关关系,动物排泄物中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取决于其采食的植物次生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技术,对动物排泄物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在植物中的前体物(对应的植物次生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结构鉴定,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次生代谢物与采食量之间的回归相关关系和浓度-比率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放牧家畜和野生动物的采食量。最具预测采食量潜力的一类次生化合物是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并已经在利用光谱技术的基础上,以单宁、链烷、类黄酮等作内源标记物预测采食量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7 Vol. 27 (09): 1770-1774 [摘要] ( 1101 ) PDF (942 KB)  ( 490 )
1775 新型水溶性花菁双嵌染料荧光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林旭聪,郭良洽,林艳霞,谢增鸿*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花菁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碳菁染1,1’-丙磺酸-3,3,3’,3’-四甲基吲哚三次甲基碳菁-5,5’-二磺酸钾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荧光检测体系。实验考察了探针的荧光特征、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和乙醇有机试剂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当pH2.0,花菁染料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548 nm,发射波长为562 nm,血清蛋白与探针作用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荧光增强值逐渐上升;当探针浓度为1.00×10-6mol·L-1时,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蛋白HSA对花菁探针荧光增强作用最为明显,体系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BSA和HSA线性响应浓度范围分别为0.20~15.00μg·mL-1和0.20~12.00μg·mL-1, 检测限(3σ/K)为0.01μ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当BSA浓度为4.00,6.00,8.00μg·mL-1时,回收率为94.5%~103.3%。
2007 Vol. 27 (09): 1775-1779 [摘要] ( 2624 ) PDF (1429 KB)  ( 711 )
1780 弹性蛋白酶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
杨天佑1,2,罗江卫1,刘仁明1,李宗伟1,李宗义1,秦广雍1*,霍裕平1
研究了弹性蛋白酶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分析比较了发酵液吸收光谱的变化与细菌生长以及发酵产酶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弹性蛋白酶发酵液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与菌体生长以及弹性蛋白产酶过程存在密切联系。紫外吸收光谱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发酵液中有机氮源消耗以及弹性蛋白酶的产生等动态变化,研究为检测弹性蛋白酶发酵的动态过程提供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为建立紫外光谱技术在线检测发酵过程奠定了基础。
2007 Vol. 27 (09): 1780-1783 [摘要] ( 226 ) PDF (1417 KB)  ( 568 )
1784 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张国文1,2,阙青民2,潘军辉2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葛根素(PU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葛根素对BSA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求得其猝灭常数为7.29×1012 L·mol-1·s-1,结合常数为5.04×104 L·mol-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得葛根素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35 nm;探讨了葛根素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考察了体内某些共存金属离子对葛根素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2007 Vol. 27 (09): 1784-1787 [摘要] ( 466 ) PDF (1426 KB)  ( 552 )
1788 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荧光光谱监测
王 雷1,顾瑛1*,李晓松1,刘凡光1,于常青2
应用荧光光谱技术监测了鲜红斑痣(PWS)光动力治疗(PDT)中的光敏剂血药浓度与光产物生成。以532 nm倍频Nd∶YAG激光器作为PDT照射光源与荧光激发光源,以光谱仪与ICCD采集荧光光谱。在系统验证实验中,构建含有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小鼠正常皮肤的荧光基本光谱,通过最小二乘光谱拟合区分HMME荧光(624 nm)与光产物荧光(652 nm)。含有PSD-007的病人患区荧光光谱拟合采用相同基本光谱,获得不同病人个体具有显著差异的光敏剂血药浓度曲线与光产物生成漂白曲线。所建立的荧光光谱监测系统与光谱拟合方法可为PDT精确量化剂量学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手段,所得结果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PDT治疗方案。
2007 Vol. 27 (09): 1788-1792 [摘要] ( 366 ) PDF (2046 KB)  ( 490 )
1793 四层对称结构随角异色颜料制备与光谱特性研究
杜海燕,陈启荣,孙家跃*
采用经过酸碱预处理的具有干涉色的云母钛作为基质材料,分别包覆氧化铁、氧化铬、氧化钴制得三层结构随角异色颜料。通过改变包覆层数和各层间的排列顺序,增加基质材料与外层包覆材料的反射率差值,获得变色效果更加明显的四层结构随角异色功能颜料。用X-Rite MA86Ⅱ5角度分光光度计对颜料的反射率光谱和CIE色度值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四层结构对颜料随角异色效果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的包覆物与颜料随角变色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多层膜包覆,能够增加基底材料与外层包覆层的反射率,增强颜料的颜色,颜料的颜色在不同的角度会有更明显的变化,随角异色效果更加显著。
2007 Vol. 27 (09): 1793-1796 [摘要] ( 390 ) PDF (1714 KB)  ( 613 )
1797 重金属锌胁迫的白菜叶片光谱响应研究
陈思宁1,刘新会1*,侯 娟1,刘素红2,迟光宇1,崔保山1,杨志峰1
在实验室土培条件下,应用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叶片红边位(680~740nm)、可见区光谱(460~680nm)、近红外区光谱(750~1000nm)三种特征光谱因子研究了重金属锌对白菜生长的胁迫响应。随土壤中Zn含量增加,白菜叶片金属Zn富集程度逐渐增大,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随白菜叶片Zn含量增加,白菜叶片光谱的可见区反射率变化程度(A1)增加,白菜叶片光谱近红外区反射率变化程度(A2)降低,红边“蓝移”(向短波方向飘移)程度(S)逐渐增强。应用A1,A2,S作参数对白菜叶片Zn含量对数值(lnCL,CL单位为mg·kg-1)进行定量线性相关分析,三模型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42,0.981和0.969,三种特征光谱因子能够用来预测白菜叶片金属Zn含量。
2007 Vol. 27 (09): 1797-1801 [摘要] ( 413 ) PDF (1339 KB)  ( 512 )
1802 微波加热自组装成环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环境水样中的应用研究
刘颖1,2,黄承志1*
提出了一种基于溶剂毛细流效应的微波加热自组装成环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环境水样中的应用方法。在pH 4.58的HAc-NaAc 反应介质和聚乙烯醇-124存在下,盐酸小檗碱液滴在疏水性玻璃表面上受热挥发形成直径为1.1 mm,环带宽为19.2 μm自组装环(self-ordered ring, SOR), 其荧光被苦味酸猝灭,猝灭强度与苦味酸的浓度成正比。当点样体积为0.1 μL时,线性范围为1.3~30.0×10-7 mol·L-1,方法的检测限为1.3×10-8 mol·L-1。应用于天然水样及合成水样分析,回收率为96.3%~108.0%,RSD小于3.3%。该方法灵敏度比斑点分析提高50倍,比液相分析方法提高了60倍,且来源于背景的干扰大大降低。检测方法在环境、生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2007 Vol. 27 (09): 1802-1806 [摘要] ( 522 ) PDF (1185 KB)  ( 485 )
1807 量子点的荧光特性在生物探针方面的应用
杨冬芝,徐淑坤*,陈启凡
量子点具有传统有机荧光染料无可比拟的光学魅力,在生物医学及材料领域已引起广泛的兴趣,许多科学工作者在量子点用于生物学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目前,量子点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是在生物体系中作为荧光标记物。通过观察量子点标记分子与靶分子相互作用的部位,及其在活细胞内的运行轨迹,可能为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从而为阐明细胞生长发育的调控及癌变规律提供直观依据。文章介绍了量子点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大分子荧光标记、细胞及生物组织的荧光标记与成像以及活体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并概述了纳米量子点作为生物荧光探针的应用前景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7 Vol. 27 (09): 1807-1810 [摘要] ( 449 ) PDF (990 KB)  ( 747 )
1811 高光谱在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识别中的应用
王海光1,马占鸿1,王 韬2,蔡成静1,安虎1,张录达2*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造成损失最大、危及范围最广的一种病害,对该病的监测预报是实施有效治理措施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章以88个小麦叶片为试验材料,其中条锈病叶按严重度分为8级,健康小麦叶片为对照,由ASD Field-Spec Pro FR 2500型光谱仪和LI-Cor1800-12外置积分球获取高光谱数据,采用SVM算法对不同严重度的小麦条锈病病叶进行了判别分析。按1∶1比例随机划分样品集,校正集的44个样品建立模型,对预测集的44个样品的严重度进行预测识别,总体正确识别率达97%,表明SVM算法用于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识别是可行的。
2007 Vol. 27 (09): 1811-1814 [摘要] ( 260 ) PDF (935 KB)  ( 502 )
1815 白芍紫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
邹华彬1,袁浩2,王爱武3,袁久荣2*,岳春华2
采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集年份的白芍样品及相近植物赤芍、丹皮样品进行了定量评价。白芍等紫外指纹图谱双指标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相近产地的3份白芍B2,B3,B4具有最相近关系, 它们之间共有峰率大于70%,变异峰率都小于33.33%。而不同产地的白芍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B1,B5与B2,B3,B4之间的共有峰率小于60%,与B6的共有峰率小于57%。同一产地不同年份的白芍B1,B5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共有峰率仅为44.4%, 变异峰率高达100%。该法可以对至少2个样品进行定量评价,克服了多种中药鉴别方法只能进行真伪鉴别、产地鉴别的局限性,为中药质量的准确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7 Vol. 27 (09): 1815-1819 [摘要] ( 564 ) PDF (1232 KB)  ( 575 )
1820 光谱法研究1-萘酚、2-萘酚与瓜环的包结作用
王娅1,2,牟兰1*,薛赛凤1,陶朱1,祝黔江1
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瓜环与1-萘酚、2-萘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pH对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萘酚、2-萘酚与六元、七元瓜环都不发生作用,而与八元瓜环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稳定包结配合物。用荧光法测定1-萘酚、2-萘酚与八元瓜环包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4.2×104 L·mol-1和1.6×104 L·mol-1,紫外光谱法测定的稳定常数为4.2×104 L·mol-1和5.4×104 L·mol-1;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1-萘酚、2-萘酚与八元瓜环发生包结作用,形成稳定包结物,而在强碱性条件下不发生包结作用。
2007 Vol. 27 (09): 1820-1825 [摘要] ( 1165 ) PDF (2276 KB)  ( 800 )
1826 光谱法研究体系pH对七、八元瓜环与萘胺异构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曾启华,陶朱*,薛赛凤,祝黔江,牟兰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方法和1H NMR技术考察了体系pH对七、八元瓜环(Q[7],Q[8])与萘胺异构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Q[7]与萘胺异构体在-0.3<pH<8范围内均是以主客体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方式相互作用,在8<pH<14的范围内,观察不到相互作用;Q[8]与萘胺异构体相互作用体系在pH为-0.3~14的范围内,呈现了5个作用阶段:在“较高”的pH范围,瓜环与萘胺异构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在“较低”的pH范围,主客体存在1∶1和1∶2两种作用模式的竞争;而在介于“较高”与“较低”之间的pH范围,Q[8]与这些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1∶2的包结配合物。
2007 Vol. 27 (09): 1826-1829 [摘要] ( 2429 ) PDF (1845 KB)  ( 444 )
1830 光谱法研究盐酸非那吡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周宏1,陈昌云1,谢安建2
运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在生理pH值条件下盐酸非那吡啶(PHE)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确定了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理。依据Scatchard方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合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在15, 25, 37℃时盐酸非那吡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2.47×107, 9.15×106, 4.36×106 L·mol-1,它们之间平均结合位点数n为1。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为ΔH=-71.2 kJ·mol-1S=124.8 J·mol-1·K-1。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依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PHE与BSA间的结合距离为1.61 nm。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力。盐酸非那吡啶在体内能够被血清蛋白存储和转运,但结合时对蛋白构象有一定影响。
2007 Vol. 27 (09): 1830-1833 [摘要] ( 570 ) PDF (1283 KB)  ( 593 )
1834 基于BCR和HG-ICP-AES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李永华, 杨林生, 王丽珍, 王五一, 李海蓉
建立了基于BCR法(连续提取法)和HG-ICP-AES技术的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的检测方法。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HG-ICP-AES对Hg, Pb和As的检测限分别达到0.6,1.5和0.8 ng·mL-1。对国家标准沉积物样品中Hg,Pb和As的含量进行对照测定,检测结果与推荐值一致,标准物质中Hg, Pb和As多次重复测定的RSD均<8%。应用本法实测了湘西某有色金属矿区土壤中Hg, Pb和As各形态的含量,发现矿区土壤中Hg, Pb和As均以残渣态为主,有机态和Fe-Mn氧化态次之,酸交换态含量较少;与对照区相比,矿区土壤中酸交换态、Fe-Mn氧化态、有机态、残渣态Hg, Pb和As的含量分别增加1.2, 3.0, 47, 272倍(Hg); 1.2, 4.6, 8.1, 4.5倍(Pb); 1.5, 2.9, 3.3, 2.2倍(As); 表明湘西矿区土壤同时存在Hg, Pb和As的复合污染。
2007 Vol. 27 (09): 1834-1836 [摘要] ( 1048 ) PDF (933 KB)  ( 566 )
1837 高压消解—ICP-AES测定木材及木制品中的铜铬砷
金献忠1,2,陈建国2,朱丽辉2,曹国洲2,黄本立1*
研究了木材及木制品的制备,样品被制成锯末,过孔径为0.5mm的筛,在105℃烘干4~5 h,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样品均匀性试验。比较了湿法、干法、高压消解(包括密闭微波消解系统和钢衬聚四氟乙烯消解罐消解)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从比较结果来看,湿法消解适用于测定样品中可溶性的铜铬砷,干法消解和高压消解适用于测定样品中总的铜铬砷,但干法消解使砷有挥发损失。探讨了酸度效应和基体效应。建立了高压消解—ICP-AES测定木材及木制品中铜铬砷总量的方法。铜铬砷的检出限(3σ)分别为:1.2,0.2,7.1 mg·kg-1,相对标准偏差为0.2%~1.5%,回收率为92%~106%。该方法为控制木材、木制品及其废弃物中有害物质提供了更为合理的结果,已应用于实际的检测工作。
2007 Vol. 27 (09): 1837-1840 [摘要] ( 643 ) PDF (1118 KB)  ( 528 )
1841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饲料中的微量元素的研究
王培龙1,苏晓鸥1*,高 生1,王 彤1,朱若华2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饲料中铜、锌、铁、锰、铬、镉、铅、砷和硒等微量元素的方法。考察了谱干扰、基体效应和记忆效应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检出限达到10-9级,线性范围达到3个数量级,线性相关系数高于0.999。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小麦粉标准品中各元素的测定值与标示量能很好的吻合,配合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回收率在86%~115%,相对标准偏差(RSD)≤8.2%(n=6)。预混合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得值能够较好的吻合。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能够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优点。
2007 Vol. 27 (09): 1841-1844 [摘要] ( 261 ) PDF (1254 KB)  ( 579 )
1845 从吸食前后香烟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看吸烟的危害
王乃兴,崔学桂,韩玲,扎西永西,达娃卓嘎
香烟中的烟丝(吸食前)和其燃烧后的烟灰(吸食后),经过HNO3+HClO4消解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吸食前后香烟中矿物元素(Cu,Fe,Zn,Mg,Mn,Ca,K,Ni,Cd,Cr,Pb和Co)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香烟中各种矿物元素之间的含量以及吸食前后均有差异, 尤其是对人体有害的铅和镉元素变化较大, 吸食后平均分别降低了26.4%和44.2%。说明香烟中这二种元素吸食以后减少的那部分进入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空气环境。
2007 Vol. 27 (09): 1845-1847 [摘要] ( 2156 ) PDF (976 KB)  ( 706 )
1848 FAAS法测定二色补血草中不同部位的金属元素
吴冬青,李彩霞,安红钢,宋海,徐莉
采用浓硝酸-高氯酸(4+1)溶解消化方法进行样品处理,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二色补血草花、茎、叶、根中K,Mg,Ca,Na,Fe,Zn,Cu和Co八种微量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获得了测定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各元素平均回收率(n=7)在99.3%~105.3%之间,平均RSD值(n=7)为0.34%~1.04%。二色补血草不同部位各金属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花中Na>K>Mg>Ca>Fe>Zn>Co>Cu,茎中K>Mg>Ca>Na>Fe>Zn>Cu>Co,叶中K>Mg>Ca>Na>Fe>Zn>Co>Cu,根中K>Mg>Na>Fe>Ca>Zn>Cu>Co。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Ca,Mg,K,Na和Fe元素。测定方法快速、简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能达到分析要求。
2007 Vol. 27 (09): 1848-1850 [摘要] ( 1697 ) PDF (926 KB)  ( 459 )
1851 流动注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白口蘑中的微量硒
刘鸿高1,王元忠2,李涛3,沙本才1
探讨了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硒时的最佳条件,建立了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中微量硒的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本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测定硒的线性范围为0~50μg·L-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加标回收率为96%~105%。应用于大白口蘑样品中微量硒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2007 Vol. 27 (09): 1851-1853 [摘要] ( 1894 ) PDF (969 KB)  ( 641 )
1854 大百合中微量元素测定的研究
王元忠1,李淑斌2,郭华春3,番华彩4,沙本才3*,陈福寿5,王靖华6
研究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大百合中多种微量元素的条件,测定了在不同生长时期大百合中K, Ca, Na, Mg, Fe, Zn, Mn, Cu和Cr等九种元素的含量,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介于0.2%~2.1%之间,平均回收率在97.8%~104.9%之间,分析结果满意。结果表明,大百合中Zn, K, Ca, Mg和Mn等人体必须的生命元素含量较高,提示了大百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07 Vol. 27 (09): 1854-1857 [摘要] ( 518 ) PDF (984 KB)  ( 688 )
1858 表面活性剂对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铝的增感效应研究
卢菊生,田久英,杜百祥,缪小青
研究了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等10种表面活性剂对测定铝时的增感效应。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选择的表面活性剂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铝有明显增感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铝有抑制作用,而特殊表面活性剂对铝没有作用。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MAB)为增感剂,研究了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铝镍合金样品中铝的工作条件、CTMAB用量、溶液介质和浓度及共存离子干扰的影响。测定铝的线性范围为0.10~2.0g·L-1,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7%~103%之间。
2007 Vol. 27 (09): 1858-1861 [摘要] ( 471 ) PDF (1120 KB)  ( 669 )
1862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董振明,殷海龙,郑养珍,孙庆玲,张勇*
利用银离子可被维生素C还原为银沉淀的原理,建立了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实验中考察了温度、时间、Ag+用量对反应的影响,选取反应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为35min,氧化剂用量为1.0μg·mL-1 的Ag+溶液2.0mL。同时优化了测定银的最佳原子吸收条件。建立的方法易于操作,检出限小于1.0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2.04%,线性范围宽,不受样品颜色干扰且其他共存物质干扰也较小,弥补了其他分析维生素C的方法的一些不足,样品测定结果和药典中的碘量法一致,该法的回收率为99.30%~106.06%,结果较为满意。绘制了两种标准曲线,其中绘制以银为标准的工作曲线更简便,而以维生素C为标准的工作曲线相比更准确。
2007 Vol. 27 (09): 1862-1865 [摘要] ( 1129 ) PDF (1154 KB)  ( 575 )
1866 阿胶真伪品的X射线荧光光谱的鉴别研究
王文静,关颖*,朱艳英
建立了快速鉴别阿胶真伪的新方法。收集6个不同产地的阿胶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了各样品元素种类、含量并作出了元素特征谱,与阿胶对照品的元素特征谱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个样品中共有的主要元素为Ca, Na, Cl, K, Fe, Zn, Al和Mg等,但其中Cl, Ca, Na和K元素的含量却与对照品有着显著的差异,且部分特有微量元素只存在于个别样品中。依据这些不同点可以准确地对阿胶的真伪及伪劣品中有害元素的引入来源作出识别和判断。基于XRF法所作的元素特征谱可简捷快速、直观有效的鉴别阿胶真伪,有望应用于其他中药的鉴定。
2007 Vol. 27 (09): 1866-1868 [摘要] ( 1095 ) PDF (1047 KB)  ( 657 )
1869 Hep-2细胞经X射线照射后其培养基吸收光谱的研究
唐伟跃,刘仁明,张凤秋,胡小波,刁振琦,李云涛
采用日本岛津UV-3101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继续培养24,48,72h的人上皮样喉癌细胞株Hep-2的培养基RPMI1640(10%胎牛血清)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了该培养基中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性。结果发现:不同剂量组培养基的吸收光谱存在明显的差别,RPMI1640培养基(10%胎牛血清)原在233 nm处的吸收峰在受照细胞生长过程中位移至235 nm附近, 278 nm处的吸收峰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的平滑直至消失;各剂量组细胞培养基吸收光谱强度随时间而增加,在细胞受X射线照射后继续培养24,48h时各组培养基吸收强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到了第72h时均超过了空白组,这反映了该培养基中芳香族氨基酸中各种氨基酸(如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及比例变化,说明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对芳香族氨基酸的改变不是按等量比的。这些改变与X射线照射引起Hep-2细胞的凋亡及坏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这将为研究人喉癌最佳X射线放射剂量奠定基础。
2007 Vol. 27 (09): 1869-1872 [摘要] ( 524 ) PDF (1601 KB)  ( 479 )
1873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稀土分量
黄肇敏1,周素莲2
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试稀土氧化物中稀土分量的方法,讨论了样品制作方法,提出用聚四氟乙烯制作样品底座,分析试液1 mL滴入样品底座的吸附滤纸上,烘箱或红外灯下烘干,6μm聚脂薄膜扣住测量,样品底座不吸附试样,吸附滤纸的位置及平整性由于内标的补偿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初步探讨了薄试样的基体效应,测试的稀土含量范围为:La2O30.01%~50%,CeO20.01%~15%,Pr6O110.01%~12.5%, Nd2O30.01%~40%,Sm2O30.01%~40%,Eu2O30.01%~10%,Gd2O30.03%~40%,Tb4O70.01%~5%,Dy2O30.05%~10%,Ho2O30.01%~4.5%,Er2O30.01%~8%,Tm2O30.01%~2%,Yb2O30.01%~8%, Lu2O30.01%~1.5%,Y2O30.5%~80%,测试结果与外检吻合。方法易于操作,重现性好,适应范围广,测试了大量其他物料成分,可满足定量分析要求,已作为常规分析手段。
2007 Vol. 27 (09): 1873-1877 [摘要] ( 530 ) PDF (1109 KB)  ( 467 )
1878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研究硅纳米线的能带结构
傅中,付妍,胡慧,邵名望*,潘世炎
制备了氧辅助热分解法,以一氧化硅为原料,以氩气为载气,维持管内压强为1000Pa,在高温炉中于1250℃下反应5 h后得到硅纳米线。硅纳米线经5%氢氟酸水溶液处理5 min后,与1×10-3 mol·L-1的氯化金溶液中反应5 min,在硅纳米线的表面上修饰了金纳米粒子,用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同时观察到单质硅和金的XRD图谱;用电子扫描和透射显微镜观察了产物的形貌,表明氧辅助方法可制得大量均匀的硅纳米线,修饰在硅纳米线上的金纳米点形状整齐,尺寸均匀,平均直径约8 nm;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修饰过程中能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表面带负电,它在施主能级和受主能级上都有电子存在;由于氧杂质的存在,硅纳米线的费米能级移向价带顶。
2007 Vol. 27 (09): 1878-1881 [摘要] ( 427 ) PDF (1671 KB)  ( 578 )
1882 X射线TICT在复合材料工件检测中的射束硬化拟合校正研究
彭光含1,蔡新华1,韩 忠2,周日峰3,杨学恒2
X射线TICT中,X射线透射物质时,发生了能谱硬化现象。使图像重建时出现伪影。因此必须进行修正。文中对X射线硬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X射线TICT在检测复合材料工件中, X射线射束和与透射厚度的关系, 并根据Beer定律和X射线与物质作用的特点, 通过获取X射线射束和数据,首先拟合出射束和与透射厚度的关系式, 然后推导出X射线射束和校正为单色射线射束和的等效厚度与透射厚度的关系及其等效方法, 最终得出X射线TICT在检测复合材料工件中X射线等效单色射线的衰减系数的射束硬化拟合值, 再对此衰减系数拟合值进行卷积反投影重构, 即可有效消除X射线TICT在检测复合材料工件中射束硬化造成的影响。
2007 Vol. 27 (09): 1882-1885 [摘要] ( 2303 ) PDF (1014 KB)  ( 577 )
1886 气相质谱法对小鼠体内甲苯二异氰酸酯代谢产物的鉴定分析
季宇彬,汲晨锋*,邹翔,刘慧鑫
应用气相质谱测定小鼠体内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代谢产物,并鉴别了其在机体中的代谢途径。TDI色谱条件为Supelco PTETM-5色谱柱(30 mm×0.25 mm×0.25 μm),起始柱温90 ℃保持30 min,以40 ℃·min-1升至280 ℃,保持5.25 min;汽化室温度250 ℃;载气为氦气,流速为1.0μL·min-1。TDI体内代谢产物色谱条件为30+2mX0.25+0.02mm 94%甲基、4%乙烯基键合相弹性石英毛细柱,起始温度30 ℃保持5 min,以8 ℃·min-1升至280 ℃,保持5 min。汽化室温度250 ℃;载气为氦气,流速1.0μL·min-1。质谱条件为电离方式EI,电离能量70eV,连接管温度280 ℃,扫描范围35~350μ;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2,4甲苯二异氰酸酯在血液、尿液、粪便中都被代谢成为2,4甲苯二胺。GC-MS法可有效分离并鉴定TDI体内代谢产物。
2007 Vol. 27 (09): 1886-1889 [摘要] ( 2321 ) PDF (1673 KB)  ( 595 )
1890 纳米硫化锌的制备及光谱分析
李亚玲1,2,王玉红2,甄崇礼3
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了纳米硫化锌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纳米硫化锌的形貌、结构、组成和光谱性能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的纳米硫化锌粒子为球形,平均粒径为42 nm;XRD图谱表明纳米硫化锌呈现较好的闪锌矿晶型; XPS能谱表明纳米硫化锌的S(2p)的电子结合能为162.6 eV,Zn的2p3/2,2p1/2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1021.4, 1044.6eV。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纳米硫化锌在400~4 000cm-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红外透过率。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发现纳米硫化锌在200~340nm的紫外区域有较强的吸收,其禁带宽度为3.57eV。EDX能谱表明该法制备的纳米硫化锌具有较高的纯度。
2007 Vol. 27 (09): 1890-1893 [摘要] ( 1599 ) PDF (1442 KB)  ( 949 )
1894 纳米级ASnO3(A=Ca, Sr, Ba)∶Eu的光谱研究
付晓燕1,牛淑云1*,张洪武2,辛勤2
采用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系列纳米级发光材料ASnO3(A=Ca, Sr, Ba)∶1%Eu。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PL)对所制备的纳米发光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物质均为具有确定结构的单一物相,并从结构上分析了其发光性质随碱土金属离子半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007 Vol. 27 (09): 1894-1897 [摘要] ( 371 ) PDF (1456 KB)  ( 438 )
1898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有监督特征提取和星系光谱分类
李乡儒1,胡占义1*,赵永恒2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数据获取能力的提高和大型光谱巡天计划的相继实施,光谱数据的自动处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文章在分析了文献中光谱自动分类研究的特点和无监督特征提取方法所固有的一些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光谱有监督特征提取研究的必要性。并重点研究了Fisher判别分析(FDA)有监督特征提取方法在星系光谱自动分类中的应用。该方法: (1) 具有突出的维数约减能力; (2) 能有效地融合训练数据的类别信息,并按照分类能力提取特征。实验表明,将FDA方法用于某些星系细分类不仅明显地提高了分类器的速度,而且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因此,对于较大的光谱识别系统更能体现出该方法的优越性。
2007 Vol. 27 (09): 1898-1901 [摘要] ( 1518 ) PDF (1074 KB)  ( 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