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27卷 08期
刊出日期:2007-08-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457 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
张亮亮1,2,张存林2,赵跃进1,刘小华1
利用自由空间电光取样方法,研究了四种炸药在太赫兹(THz)频段的光学特性。通过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作者得到了四种炸药DNT(2,4-二硝基甲苯)、钝化的RDX(黑索今)、HMX(奥克托金)和TNT(2,4,6-三硝基甲苯)的透射光谱,进而计算得出它们在0.2~2.5 THz频段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作者发现,2,4-DNT在1.08 THz,HMX在1.82 THz存在显著的吸收尖峰,RDX在此频段存在多个吸收峰,TNT的吸收谱线相对其他三种样品比较平缓,这种共振吸收一般认为是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或声子共振模式引起的。四种炸药对太赫兹波独特的吸收性质说明,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技术在炸药特征识别及安全检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作者对致癌物质偶氮苯进行了太赫兹光谱研究,发现了国产偶氮苯和进口偶氮苯在太赫兹波段均存在特征吸收峰,可用于物质鉴别。
2007 Vol. 27 (08): 1457-1460 [摘要] ( 2502 ) PDF (1328 KB)  ( 665 )
1461 一个评价光谱估计精度的新参数
李遂贤,廖宁放,孙雨南
研究了对多光谱成像系统进行光谱估计的精度评价的问题。在给出光谱估计偏指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光谱图像获取系统的光谱估计性能的评价的新方法——系统光谱匹配偏度指数法。该方法用一个指标来定量评价两光谱向量的光谱匹配程度,避免了以往评价参数的复杂性,同时反映了光谱反射率估计曲线实际测量曲线之间的差异程度。采用一典型多光谱相机对Macbeth色卡的24个典型光谱仿真估计所得的24个光谱对数值模拟,验证了光谱反射率估计匹配偏度指数能全面的反映光谱反射率的估计精度的设想;并拿17个多光谱估计系统的仿真估计的光谱数据,计算了它们的系统光谱估计偏度指数,计算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还显示,系统光谱估计偏度指数还可用作对多光谱相机光谱估计性能进行等级划分的依据。
2007 Vol. 27 (08): 1461-1464 [摘要] ( 2014 ) PDF (1257 KB)  ( 521 )
1465 GaAs光电阴极光谱响应曲线形状的变化
邹继军1,2,常本康1*,杜晓晴1,杨智1
利用光谱响应测试仪测试了反射式GaAs光电阴极在激活过程中以及激活后衰减过程中的光谱响应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在这两个过程中光谱响应曲线形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激活过程中随着GaAs表面双偶极层的形成,阴极表面有效电子亲和势不断降低,光谱响应则不断提高,但长波响应提高得更快。在激活结束后,位于激活室中受白光照射的GaAs光电阴极由于Cs的脱附影响了双偶极层结构,阴极表面有效电子亲和势不断升高,光谱响应则不断下降,但长波响应下降得更快。上述现象无法用常用的反射式阴极量子效率公式进行解释,它们与阴极高能光电子的逸出有关。由于反射式阴极发射电子能量分布随着入射光子能量的升高而向高能端偏移,同时阴极表面势垒形状的变化对低能电子比对高能电子的影响更大,从而导致了光谱响应曲线形状的变化。
2007 Vol. 27 (08): 1465-1468 [摘要] ( 1672 ) PDF (800 KB)  ( 512 )
1469 NO(3+1)共振增强的多光子离化谱
张贵银,靳一东
用皮秒脉冲高功率Nd∶YAG激光器抽运的光学参量发生/放大器作激发源,获得了NO分子在420~500 nm波长范围内的多光子离化谱,光谱图呈现分离谱的特征,表明在该波长区间NO分子以多光子共振方式离化。离化信号随激光强度的近四次方变化关系表明,在420~500 nm波长范围内NO分子吸收4个光子而离化。通过对谱线的标识,首次分离出NO分子以E 2Σ激发电子态为中间共振态的(3+1)多光子离化光谱序列,由谱线序列峰值波长得到NO分子E 2Σ电子态的振动常数,从而实现了采用多光子离化技术对该态能级结构的实验研究。
2007 Vol. 27 (08): 1469-1472 [摘要] ( 1115 ) PDF (752 KB)  ( 428 )
1473 电子助进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中衬底温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王志军,李盼来,尚勇,贺亚峰,冉俊霞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以CH4/H2为源料气体的电子助进化学气相沉积(EACVD)金刚石中的氢原子(Hα,Hβ和Hγ)、碳原子C(2p3s→2p2: λ=165.7 nm)以及CH(A2Δ→X2Π: λ=420~440 nm)的发射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衬底温度对各发射谱线以及金刚石膜合成的影响。结果得知,各谱线强度随衬底温度的变化幅度很小,且在衬底表面附近的谱线强度随衬底温度的变化幅度相对于远离衬底的反应区域较大,这表明衬底温度的变化基本上不改变远离衬底的反应区域中反应基团成分,而只对衬底表面附近的反应过程有影响。由此得知,衬底温度对薄膜质量的决定性主要是由于衬底温度改变了衬底表面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和表面附近的反应基团的缘故,而不是衬底温度对反应空间中气相成分的影响。
2007 Vol. 27 (08): 1473-1475 [摘要] ( 1297 ) PDF (568 KB)  ( 535 )
1476 基于指示克立格法的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的确定
何清杭,张镇西*,王晶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是分子荧光光谱测量的重要参数,它的选择影响分子荧光光谱的测量以及其后续研究的精确度。由于如HITACHI F-4500 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些光谱仪器的测量精度达不到一些光谱分析技术的要求以及测量数据的有限,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已测量的光谱数据,通过插值生成所需要的光谱数据,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文章使用指示克立格法对一定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的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的确定进行了研究。基于指示克立格法求取的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是226.9和337.1 nm,经验证其值是准确的。此外,文章采用相对标准偏差对插值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分子荧光光谱测量中基于指示克立格法确定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是可行的,这为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7 Vol. 27 (08): 1476-1479 [摘要] ( 420 ) PDF (689 KB)  ( 486 )
1480 凝胶玻璃中原位合成铕-铽-钆-六氟乙酰丙酮三元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研究
胡全2,盛夏1,刘斯倩1,张雁1,钱国栋1*
稀土配合物掺杂无机玻璃的发光性质在光学器件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在凝胶玻璃中合成并光学均匀掺杂了铕-铽-钆-六氟乙酰丙酮(HFA)三元配合物Eu1/2-xTb1/2-xGd2x(HFA)3(TPPO)2(x=0或1/18;TPPO:三苯基氧化磷);研究了含配合物凝胶玻璃的发光性能及铽、钆离子掺杂对铕离子发光性能的影响。凝胶玻璃显示铕和铽离子的特征发光,并观察到了基于声子支助的钆(周围配体)到铽、铕和铽到铕的能量转移,铕和铽离子的发光强度随测试温度改变而改变,该性质在温度探测器、生物探针、光纤传感器的热敏探针等多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2007 Vol. 27 (08): 1480-1483 [摘要] ( 1175 ) PDF (1150 KB)  ( 480 )
1484 应用数字傅里叶滤波方法提高近红外光谱多元校正模型稳健性的研究
李庆波1,张广军1*,徐可欣2,汪曣2
在近红外光谱多元校正方法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仅适用于建模时的测量条件,而在测量条件稍有变化时就无法实现样品的准确预测。文章主要研究采用数字傅里叶滤波预处理方法提高近红外光谱多元校正模型稳健性。文章将数字傅里叶滤波预处理方法应用于葡萄糖水溶液的温度实验,实验1和实验2分别在恒温25 ℃和恒温30 ℃进行光谱测量;实验3在未控温的室内环境下进行光谱测量。采用实验1和实验2的样品作为训练集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模型建立完毕之后,采用实验3的样品作为验证集进行模型预测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如果训练集样品未经过预处理而直接建立偏最小二乘(PLS)多元校正模型,则验证集样品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P)为664.47 mg·dL-1。而训练集和验证集样品经过傅里叶滤波预处理之后分别进行PLS建模和预测,验证集样品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P)降低为58.43 mg·dL-1,样品预测值与参考值的相关性也得到提高。可见,采用数字傅里叶滤波预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多元校正模型的稳健性。
2007 Vol. 27 (08): 1484-1488 [摘要] ( 1875 ) PDF (1127 KB)  ( 552 )
1489 分辨率对近红外光谱和定量分析的影响研究
谢丽娟,刘东红*,张宇环,徐惠荣,叶兴乾,应义斌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之一,在较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杨梅汁酸度的定量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分辨率对杨梅汁光谱和定量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辨率对杨梅汁近红外光谱和其酸度的定量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高分辨率采集的光谱比低分辨率采集的光谱粗糙,扫描的速度较慢,所需的数据存储空间较大;不同分辨率下光谱的均方根噪声和平均吸光度在α=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分辨率为4 cm-1时所建立的杨梅汁酸度模型的精度最高,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4 04,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23 3和0.153。但是考虑到扫描速度和数据存储空间,在不丢失样品信息的前提下采集光谱时建议将分辨率设为8 cm-1
2007 Vol. 27 (08): 1489-1492 [摘要] ( 2048 ) PDF (589 KB)  ( 463 )
1493 红参类中药注射剂红外光谱法宏观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
陈建波1,周群1,孙素琴1*,郁露1,徐康雅2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2D-IR),对三种红参类中药注射剂(参附、参麦、生脉)进行了三级鉴定(别)研究。跟踪并找出了批次间、种类间以及中药注射剂与原药材之间谱图的变化规律,根据混合物体系主体成分掩盖的特点,进行了谱图的整体解析,指出了红参类中药注射剂的共有峰和差异特征峰,初步建立了红参类中药注射剂的宏观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参考数据和评价依据。
2007 Vol. 27 (08): 1493-1496 [摘要] ( 504 ) PDF (2253 KB)  ( 507 )
1497 基于小波变换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鉴别人参的生长年限
詹达琦1,张晓明2,孙素琴1*
探讨了将小波变换处理方法应用到不同生长年限人参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数据预处理中。结果表明: 经过小波变换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同步图的分辨率,增强谱图中的信号峰,提高谱图中重叠峰的分离度,还可提供新的信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对复杂体系的分析鉴别能力。借助此方法,可以鉴别人参的生长年限。
2007 Vol. 27 (08): 1497-1501 [摘要] ( 1844 ) PDF (2116 KB)  ( 517 )
1502 东北黑土的光谱特性及其与土壤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孙建英,李民赞*,唐宁,郑立华
选取我国东北黑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光谱特性并分析黑土主要参数与近红外光谱的相关性。通过比较东北黑土和北方潮土光谱特征的差异,显示当水分含量较高时,两种土壤的光谱特性差别不是很明显,当水分含量较低时,受土壤质地的影响,两种土壤的吸光度光谱及微分光谱均有很大差异。土壤水分值和吸收光谱有很大相关系数,土壤全氮与光谱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提高土样全氮含量的方差,可以获得高的相关系数;由于黑土中有机质的含量很高,使基于土壤有机质的光谱吸收达到饱和,二者之间呈现较低的相关性。
2007 Vol. 27 (08): 1502-1505 [摘要] ( 1169 ) PDF (485 KB)  ( 480 )
1506 动态光谱检测中的相移波形误差分析
王焱1,2,李刚1*,林凌1,刘玉良1
动态光谱提取自光电容积脉搏波,是与动脉血液信息高度相关的近红外光谱,可应用于动脉血液成分的无创检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依据动态光谱检测理论,对检测过程中的相移波形误差进行了分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可导致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周期、幅值和基线的不稳定。同时在动态光谱时域检测过程中,不同波长下检测到的脉搏波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延迟。以上两个因素将导致不同波长对应的脉搏波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形差异,从而使其频谱发生改变,在动态光谱中引入相移波形误差。文章对该相移波形误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误差与截取脉搏周期的矩形窗位置相关。通过精选矩形窗位置,可以将相移波形误差降低一个数量级。
2007 Vol. 27 (08): 1506-1509 [摘要] ( 1536 ) PDF (857 KB)  ( 488 )
1510 w-十一烯酸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粒子反应机理的差示FTIR光谱研究
褚艳红1,2,张国宝2,赵根锁2,余守志2,王经武1*,李宾杰3
采用差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w-十一烯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碳酸钙粒子的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 在其差谱上,波数位于1 572,1 542 cm-1附近出现了较明显的(RCOO)2-Ca离子的特征吸收带,波数位于912,3 078 cm-1附近分别出现了端双键上C—H的面外弯曲(γCH)和伸缩振动(νCH)吸收带,波数位于1 746,1 703 cm-1附近分别出现了酯羰基和羧羰基的特征吸收带。由此推测,改性剂与纳米碳酸钙表面作用机理可能是: 改性剂的端羧基与纳米碳酸钙表面的钙离子结合,形成(RCOO)2-Ca离子键,从而在纳米碳酸钙表面接枝上带有端双键的活性有机基团;同时,纳米碳酸钙表面利用氢键作用吸附微量有机基团。这些有机基团共同缠绕在纳米碳酸钙表面,提高了纳米碳酸钙在无水乙醇中的分散性。
2007 Vol. 27 (08): 1510-1513 [摘要] ( 1878 ) PDF (914 KB)  ( 515 )
1514 近红外光谱分析青贮玉米NDF中判别异常光谱的研究
刘强1,罗长兵2,陈绍江3,孟庆翔1*
对近红外光谱分析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NDF)中异常光谱的判别进行了研究。该试验通过将马氏距离阈值分别设定为3(固定值)、2倍马氏距离平均值和马氏距离平均值+2倍马氏距离标准差三种不同值,分别判别和剔出建模过程中的异常光谱,比较不同的阈值设定对模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马氏距离阈值设为3(固定值)时,异常光谱剔出不收敛,可靠性不高。当马氏距离阈值设为2倍马氏距离平均值时,剔出后模型的相关系数、标准差、决定系数及综合得分均低于剔出前,可靠性不高。只有当马氏距离阈值设定为马氏距离平均值+2倍马氏距离标准差时,预测模型的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97,标准差为2.456,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因此,将马氏距离阈值设定为马氏距离平均值+2倍马氏距离标准差对近红外光谱分析青贮玉米NDF中异常光谱判别的可行性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剔出异常光谱后模型效果最佳。
2007 Vol. 27 (08): 1514-1518 [摘要] ( 658 ) PDF (1150 KB)  ( 493 )
1519 镰刀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聂明1,罗江兰1,包衎1,张伟琼1,杨仕平1,肖明1,2*,李博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分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技术。文章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镰刀菌属五种6株镰刀菌。在获得分辨率高、重现性好的镰刀菌全细胞组分的红外谱图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吸收峰的归属,确定了镰刀菌红外谱图3 000~2 800 cm-1,1 800~1 600 cm-1与指纹区3个分析灵敏区。根据分析灵敏区的差异性区分了不同种的镰刀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并对镰刀菌种间进化亲缘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可根据光谱峰位、峰值及吸收强度比鉴别镰刀菌,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能更科学合理地鉴别镰刀菌及呈现种间相似性程度,但不适合反映镰刀菌遗传亲缘关系。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所具有快速、精确,易操作等优点是必将成为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
2007 Vol. 27 (08): 1519-1522 [摘要] ( 1395 ) PDF (958 KB)  ( 507 )
1523 有机堆肥中作物营养元素钾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
李自刚1,2,刘浩3,屈凌波3*,相秉仁3
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利用处理后的小波系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预测了有机肥料中钾离子(K+)的含量,建立了小波变换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用于测定奶牛粪便为主的有机堆肥产品样品中无机钾离子测定的模型。结果表明: 小波变换充分提取了近红外光谱的信息,数据压缩为原始大小的3.6%,计算量大大减少;文章利用C4小波系数对48个有机肥料样本进行建模,对42个预示集样本进行预测,预示集的RMSEP(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和r2(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别为0.113 8%和0.927,优于原始光谱直接建模的0.167 2%和0.835%。基于小波系数的模型优于传统的全谱模型,对于无机离子(K+)的测定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007 Vol. 27 (08): 1523-1526 [摘要] ( 2332 ) PDF (856 KB)  ( 530 )
1527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川产黄柏中小檗碱含量
周旻1,王天志1,叶利明1*,陈聪1,黄果2,吴严巍2
提出了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川产中药黄柏中指标成分小檗碱含量的方法。对小檗碱含量在2.155%~8.245%范围的不同来源的黄柏,根据其在12 500~3 600 cm-1的近红外吸收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立了校正模型,比较了光谱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校正结果的影响 。当采用二阶导数处理方法时能最有效地提取光谱的信息,此时校正集相关系数(r2)为0.922 1,校正集标准偏差(SEC)为0.337,预测集标准偏差(SEP)为0.251 。该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中药指标成分的快速分析。
2007 Vol. 27 (08): 1527-1530 [摘要] ( 2476 ) PDF (824 KB)  ( 522 )
1531 调制式红外光汽车速度识别系统的研究
傅和平1,王爱芳2,张栓记1,宁敏东1,朱景成1
当前为了搞好交通管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通常采用雷达测速法(多普勒效应法)对违章(超快或超慢)车辆的速度进行识别、取证。但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俗称“电子狗”的无线电接收装置,若将其配备在车辆上,车辆在接近雷达测速区时,就可提前捕捉到雷达测速信息而报警,便迅速转为遵章行驶,逃避交通管制,一旦越过雷达测速区后,就又违章行驶了,事故隐患犹存。针对这种状况,作者研制了以红外光传感器为核心的新的测速系统。该系统测速时不会被“电子狗”所发现,不仅能识别汽车速度V的大小,还能测出其速度超过上限速度(Vmax)的量值+ΔV或低于下限速度(Vmin)的量值-ΔV等信息,据该信息驱动取证系统(打印、照相)工作,能有效提高交通管制的力度,为消除事故隐患,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007 Vol. 27 (08): 1531-1534 [摘要] ( 2213 ) PDF (978 KB)  ( 462 )
1535 丹参配方颗粒红外无损快速分析研究
吴婧,孙素琴*,周群,郁露
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丹参配方颗粒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对不同制药公司的丹参配方颗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160~1 000 cm-1糖类特征吸收峰波段,可用于判断所添加的辅料类型及含量,辅料相对含量越多,相应的辅料特征峰强度越大。1 608 cm-1附近的特征吸收峰,可用来评价丹参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该处相对峰强度越大,表明产品中丹参有效成分相对含量越高。因此红外光谱法可用于丹参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和制备工艺的判断。
2007 Vol. 27 (08): 1535-1538 [摘要] ( 2575 ) PDF (1211 KB)  ( 541 )
1539 红花注射剂和野菊花注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张鹏1,孙素琴1*,周群1,徐康雅2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的“三级鉴定”技术,对红花和野菊花注射剂进行质量监测。不仅将它与其主要药材的提取物进行对比,同时也指出了不同批次注射剂之间稳定性的差异。而且通过实验,探索出花类注射剂红外光谱的共性,以及不同注射剂的指纹特征。此法方便易行,分析快速,不污染样品,堪称对中药注射剂进行质量鉴定简单实用的方法。
2007 Vol. 27 (08): 1539-1542 [摘要] ( 1808 ) PDF (2131 KB)  ( 509 )
1543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可乐品牌鉴别方法研究
裘正军,陆江锋,毛静渊,何勇*
提出了一种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鉴别可乐品牌的新方法。采用美国ASD公司的便携式光谱仪对三种不同品牌的可乐进行光谱分析,各获取55个样本数据。将样本随机分成150个建模样本和15个预测样本,采用平均平滑法和标准归一化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再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获得各主成分数据。将建模样本的主成分数据作为BP网络的输入变量,可乐品牌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三层人工神经网络鉴别模型,并用模型对15个预测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准确率为100%,实现了可乐品牌快速、准确的鉴别。
2007 Vol. 27 (08): 1543-1546 [摘要] ( 2694 ) PDF (1451 KB)  ( 577 )
1547 天然流体包裹体中甲烷水合物生成条件原位变温拉曼光谱研究
陈勇,周瑶琪
准确获取流体包裹体中气体水合物的生成条件一直是传统包裹体分析方法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采用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分析了天然流体包裹体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条件。并由常温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流体组成为CH4-H2O体系。通过三种方法控制实验温度的变化,在第三种方法实验条件下获得了-170 ℃时甲烷水合物与冰的拉曼光谱,逐渐升温原位观测甲烷水合物的消失温度。原位拉曼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研究包裹体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温度为7.5 ℃。结合CH4-H2O体系水合物形成条件相平衡计算,得到包裹体中甲烷水合物生成时的压力为5.587 3 MPa。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拉曼光谱技术是准确获取流体包裹体种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7 Vol. 27 (08): 1547-1550 [摘要] ( 1280 ) PDF (919 KB)  ( 561 )
1551 二氧化氯氧化云杉木质素的光谱研究
孙勇1,2,张金平1,2,杨刚1,2,李佐虎1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以及核磁共振(1H NMR)分析技术对云杉木质素被二氧化氯氧化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当木质素被二氧化氯氧化时,其骨架结构中的芳香环基团被有效地氧化开环。红外光谱显示木质素中的愈疮木基特征峰强度显著降低,紫丁香基苯基以及对羟基苯基特征吸收峰完全消失,在被氧化后的木质素中出现CO 共轭羰基伸缩振动特征峰。紫外光谱显示木质素在被氧化后位于280 nm处的紫外吸收显著降低。1H核磁共振波谱显示,木质素中连接在芳香环侧链的甲氧基数量被氧化后出现显著的降低,同时与苯环相连的脂肪族侧链在后也相应地减少。研究结果说明二氧化氯能有效地氧化木质素中的芳香环,并将其氧化为带有CO基因的粘康酸及其酯类物质或带有醌型基团的物质。
2007 Vol. 27 (08): 1551-1554 [摘要] ( 2163 ) PDF (988 KB)  ( 532 )
1555 纳米银与表面吸附荧光素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王悦辉,周济*,王婷
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荧光素(fluorescein,Fl)的荧光性能的影响。Fl溶液中加入纳米银粒子,Fl分子包覆在纳米银粒子表面形成Fln-Ag复合物使纳米银相互桥连形成类似网络的结构,且Fl分子吸收峰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发生红移。纳米银通过产生的强局域场将能量传输给Fl发光中心,实现了Fl的荧光增强,荧光增强效率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具有最大值。较大粒径的纳米银使Fl获得最大荧光增强效率所需浓度较低且最大荧光增强效率值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与Fl间的能量传输主要由Fl分子附近局域电磁场增强和分子到金属表面无辐射跃迁能量转移过程所决定并与纳米银的浓度、尺寸密切相关。
2007 Vol. 27 (08): 1555-1559 [摘要] ( 1380 ) PDF (1569 KB)  ( 568 )
1560 铽离子发光探针研究pH诱导的植物钙调素构象变化
肖凤娟1,常虹2,刘德龙3
利用脱钙钙调素(apo-CaM),Tb.CaM和Ca.CaM系统的荧光光谱及酪氨酸-铽离子(Tyr-Tb3+)敏化荧光光谱,研究了pH诱导钙调素构象的改变。随着pH值的降低,apo-CaM的荧光强度下降并出现蓝移,Ca.CaM系统的荧光强度较Tb.CaM下降显著,Tyr- Tb3+敏化荧光光谱也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对荧光强度的变化与钙调素分子结构和构象的关系和pH诱导钙调素构象改变的机理作了详细的解释,H+可通过与Ca2+和Tb3+产生竞争结合,影响金属离子与钙调素的结合作用,还可以通过正电相斥或与肽链上带负电荷原子相结合而使CaM分子的极性增强,改变CaM表面的疏水性,降低CaM的活性。文章对pH诱导钙调素构象改变在胞外钙调素信号转导机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
2007 Vol. 27 (08): 1560-1564 [摘要] ( 541 ) PDF (1324 KB)  ( 494 )
1565 一种用于化学分析的新方法——荧光毛细分析法
李永生1,高秀峰2*
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荧光毛细分析法(fluorescence capillary analysis,FCA)。FCA法用毛细管做为荧光反应和测定的载体,实现了微量样品的微量分析。本方法特点是操作简便,试样、试剂用量少(<10 μL);毛细管及毛细生物反应器可循环使用,测定成本极低,能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该研究基于FCA法测定了核黄素、还原型辅酶Ⅰ,基于固定化酶FCA法测定了酒中乙醇,基于固定化核苷酸探针基因FCA法测定了靶核苷酸,都初步得到了满意的结果。FCA法将可以应用到临床医学、药学、生化、染料工业、发酵食品、环境检测等各个领域中。
2007 Vol. 27 (08): 1565-1569 [摘要] ( 895 ) PDF (980 KB)  ( 442 )
1570 Triton X-100敏化鱼精蛋白共振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
米贤文1,3,王永生1,2*,薛金花1,欧阳运富1,杨胜园1,王英1
研究了8-羟基脱氧鸟苷与鱼精蛋白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的最佳条件,建立了鱼精蛋白共振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8-羟基脱氧鸟苷的新方法。在301 nm,pH 8.2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鱼精蛋白的荧光猝灭强度与8-羟基脱氧鸟苷的浓度成正比,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0~7.1 μg·mL-1,r=0.996 7,方法的检出限为0.18 μg·mL-1,RSD=6.2%,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4%(n=6)。
2007 Vol. 27 (08): 1570-1573 [摘要] ( 1190 ) PDF (762 KB)  ( 434 )
1574 黄浦江上游遥感监测溶解氧模型与时空变化
谢欢1,2,童小华1*,仇雁翎3,张洪恩3,张亚雷3,赵建夫3
溶解氧含量是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水质指标。文章选择黄浦江上游水源中的典型水质参数——溶解氧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高光谱遥感数据、多光谱遥感数据和现场水质监测数据来研究水体反射光谱特征与水质参数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溶解氧含量与641 nm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相关性最高,由Landsat5 TM第3和4波段的遥感反射率比值变量所建立的对数模型相关性最高,达到0.829。在此基础上,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溶解氧模型的通用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并探讨了溶解氧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估测值与地面实测值在时间变化规律上保持一致,同时根据该模型得出的黄浦江上游溶解氧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该区域的有机污染实际分布情况是相互吻合的。
2007 Vol. 27 (08): 1574-1579 [摘要] ( 251 ) PDF (1729 KB)  ( 565 )
1580 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的研究
申少斌,郑秀荣,宋玉民*,卢小林
合成了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并用元素分析、IR、1H NMR和13C NM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该化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 7.38的模拟体液条件下,该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随ct-DNA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减色效应,使ct-DNA的圆二色谱正负峰的吸收强度有所降低。该化合物的荧光强度被ct-DNA显著猝灭,猝灭常数为1.25×104 L·mol-1,当ct-DNA的浓度在0~12.0 mg·L-1范围内变化时,荧光猝灭值与ct-DNA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化合物对ct-DNA的检出限为1.63 mg·L-1。据此,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是一种可用于测定ct-DNA浓度的新试剂,与ct-DNA的作用有嵌入和静电吸引两种方式。
2007 Vol. 27 (08): 1580-1583 [摘要] ( 2175 ) PDF (787 KB)  ( 461 )
1584 Dawson结构磷钨钒杂多酸有机铵盐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刘霞1,赵军2,冯长根2*,李洪珍3
以偏钒酸铵、磷酸二氢钠和钨酸钠为原料,调节溶液的pH值为4,控制反应时间为10 h,合成了三钒取代的Dawson结构磷钨钒杂多酸,然后以化学反应计量的5倍量加入抗衡离子K+,制备了母体杂多酸盐K9P2W15V3O62·41H2O。在不断的搅拌下,将母体杂多酸盐的酸性溶液缓慢滴加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中,合成了目标化合物磷钨钒杂多酸有机铵盐(C19H42N)6H3[P2W15V3O62]。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差热-热重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表明目标化合物仍保持Dawson结构,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杂多化合物。
2007 Vol. 27 (08): 1584-1586 [摘要] ( 1925 ) PDF (554 KB)  ( 486 )
1587 新的光散射体系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林旭聪,吴孟辉,郭良洽,谢增鸿*
以1,6-己二胺二吖啶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共振散射检测体系。实验考察了该吖啶荧光探针的共振散射特征光谱、散射反应稳定性,研究了缓冲介质pH、探针浓度等参数对测定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 8.9时,1,6-己二胺二吖啶染料的散射波长为470 nm;加入BSA,反应约9 min后,体系光散射强度达到最大并维持稳定,2 h内无明显变化。当1,6-己二胺二吖啶探针(浓度1.00×10-4mol·L-1)用量为3.00 mL时,蛋白质与1,6-己二胺二吖啶的光散射增强作用显著,共振散射强度随着BSA的增加而明显增强,光散射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浓度范围为1.00~5.00 μg·mL-1,检测限(3σ/K)为0.085 μg·mL-1。测定了血清样品,浓度为2.00~4.00 μg·mL-1,回收率为98.0%~101.7%,测定偏差小于1.7%。
2007 Vol. 27 (08): 1587-1590 [摘要] ( 1194 ) PDF (559 KB)  ( 481 )
1591 多环芳烃结晶紫的光助芬顿降解脱色研究
李宏1,李晓红1,彭德军3,郑怀礼2,3*
研究了光助芬顿反应降解多环芳烃结晶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晶紫的特征波长-吸光度曲线、结晶紫的浓度-吸光度曲线、初始pH值对结晶紫降解效果的影响、不同浓度对结晶紫降解效果的影响、不同光照时间对结晶紫降解效果的影响、不同FeSO4投加量对结晶紫降解效果的影响、H2O2优化用量试验、正交实验。通过研究得到了降解结晶紫的优化实验条件。主要优化实验条件为: 初始pH值为3~4;结晶紫浓度小于0.080 0 g·L-1;H2O2的投加量为1Qth;FeSO4的投加量为H2O2(含量为30%)的1/50~1/100。研究还表明: 太阳光照射能有效促进结晶紫降解,明显缩短反应时间,节约氧化剂和催化剂的用量。
2007 Vol. 27 (08): 1591-1595 [摘要] ( 2425 ) PDF (1299 KB)  ( 463 )
1596 磺胺二甲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与光谱特性
刘慧君1,徐伟箭2,刘耀驰1,熊远钦2
本研究以磺胺二甲嘧啶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低温紫外引发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紫外光谱法对磺胺二甲嘧啶与甲基丙烯酸的结合作用及磺胺二甲嘧啶印迹聚合物的静态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溶液中的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产生了结合作用;与空白印迹聚合物相比,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磺胺二甲嘧啶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展现了较高的结合容量,与其他结构类似的底物磺胺异唑相比,磺胺二甲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磺胺二甲嘧啶模板分子显示出明显的选择性和特异性,静态分配系数KD可达282.3 mg·mL-1,分离因子α可达3.9,并预测磺胺二甲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机理。分析了甲基丙烯酸、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磺胺二甲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谱图,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磺胺二甲嘧啶印迹聚合物中CC双键峰很小,并且功能键羧酸键没有明显变化,经交联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确实存在可以同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基团。
2007 Vol. 27 (08): 1596-1599 [摘要] ( 611 ) PDF (790 KB)  ( 517 )
1600 UV照射大肠杆菌对其吸收光谱的影响
杨天佑1,2,李宗伟1,张凤秋1,陈林海1,李宗义1,秦广雍1*,霍裕平1
探讨了样品池溶液及分光光度计内置紫外光对大肠杆菌吸收光谱测定的影响。发现样品池溶液(2.8 mL双蒸水+0.1 mL生理盐水+0.1 mL LB培养基)较为合理,既给细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又对细胞的紫外吸收影响较小;研究同时发现在257 nm波段150 s内细胞吸收强度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内置的紫外光不会影响试验测定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UV照射0,20,40,60,80,120 s大肠杆菌吸收光谱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UV照射剂量的增加,大肠杆菌吸收光谱存在一个先降后升再降的现象。该现象反映了辐射中细胞损伤死亡和修复存活的生物学效应。该研究从光谱学角度探讨了UV对大肠杆菌细胞的损伤作用,对利用光谱技术研究细胞的辐射损伤、死亡和修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07 Vol. 27 (08): 1600-1602 [摘要] ( 1313 ) PDF (638 KB)  ( 638 )
1603 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显微高光谱图像数据研究
李庆利1,薛永祺2,张敬法3,刘治1
使用自行研制的显微高光谱成像仪采集了正常、糖尿病和药物治疗后大鼠的视网膜组织切片的显微高光谱图像数据。通过对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药物治疗3周组和药物治疗6周组4组共60例样本的显微高光谱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其外核丛透射光谱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大鼠视网膜外核丛组织在400~800 nm光谱范围内存在3个谱峰,且正常大鼠视网膜外核丛组织光谱曲线在第113波段的谱峰明显高于糖尿病大鼠相同位置的谱峰。另外,经过注射LCVS1001药物治疗后大鼠视网膜外核丛组织的光谱曲线有逐渐向正常光谱曲线转变的趋势。通过该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显微高光谱成像仪来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光谱特征以及物理化学组成等变化。
2007 Vol. 27 (08): 1603-1606 [摘要] ( 774 ) PDF (1371 KB)  ( 744 )
1607 佛克脱线型HeⅠ 1 083.0 nm的有效后向散射截面的理论研究
贺健,张庆国,闫淑卿
考虑到碰撞展宽导致的洛伦兹线型,理论上研究了佛克脱线型(高斯线型和洛伦兹线型的卷积)HeⅠ 1 083.0 nm辐射线的后向散射截面和有效后向散射截面,HeⅠ 1 083.0 nm辐射线实际上由三条非常接近的1 083.034,1 083.025和1 082.908 nm辐射线组成,文章给出了此3条辐射线的有效后向散射截面的曲线及其峰值,得到的10-16数量级与预言的数量级相一致。此研究比以前假定HeⅠ 1 083.0 nm辐射线为高斯线型更接近实际,从而为共振雷达探测热成层亚稳态He提供了更全面翔实的理论基础。文章还给出了HeⅠ 388.9 nm和HeI 318.8 nm辐射线的有效后向散射截面的曲线及其峰值,得到它们的有效后向散射截面比HeI 1 083.0 nm辐射线的小,此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2007 Vol. 27 (08): 1607-1610 [摘要] ( 2406 ) PDF (722 KB)  ( 475 )
1611 血卟啉与左旋多巴相互作用的研究
李文娟1,张勇2*,燕新梁2
文章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卟啉类化合物血卟啉与左旋多巴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随着体系中血卟啉浓度的增大,左旋多巴的荧光强度逐渐猝灭,荧光发射峰发生轻微蓝移,并有等发射点出现,表明卟啉与左旋多巴发生了作用,且形成了新的配合物。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了不同温度时两者的结合常数、相关系数及热力学常数,实验结果表明血卟啉HP对左旋多巴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值均大于2.0×1010 L·mol-1·s-1,证实了血卟啉与左旋多巴的结合反应为静态猝灭反应,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结合反应常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在25 ℃时,ΔG=-26.58 kJ·mol-1S=138.7 J·K-1H=14.71 kJ·mol-1
2007 Vol. 27 (08): 1611-1614 [摘要] ( 2112 ) PDF (778 KB)  ( 441 )
1615 荷移荧光光谱法测定加替沙星
敖登高娃,陶玉龙,樊海燕
研究了加替沙星(GFLX) 与电子受体四氯对苯醌(TCBQ)之间的荷移反应,建立了测定加替沙星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甲醇-水介质中于45 ℃水浴恒温20 min,GFLX与TCBQ可形成稳定的1∶1电荷转移络合物,其荧光发射强度较GFLX本身有显著的增强。在0.19~5.6 mg·L-1 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GFLX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5 6 mg·L-1。用于药物制剂中GFLX的含量测定,其回收率为101.1%~103.9%;标准偏差为1.0%~1.9%。同时建立了测定尿样中GFLX的荷移同步荧光光谱法,GFLX浓度在0.023~3.4 mg·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3 4 mg·L-1。用本方法测定尿液中的GFLX,结果与文献值基本一致,回收率为93.9%~101.0%;标准偏差为1.0 %~1.7%。
2007 Vol. 27 (08): 1615-1618 [摘要] ( 1717 ) PDF (669 KB)  ( 451 )
1619 复合支持向量机方法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安欣1,苏时光1,王韬1,徐硕1,黄文江2,张录达1*
SVC和SVR是支持向量机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文章把两种建模方法相结合,先由SVC模型判别分类,后由各类的局部SVR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复合支持向量机(CSVM)方法。根据71个试验小区的水稻冠层高光谱与叶片含氮量建立定量分析模型,考证了CSVM算法。基于模拟研究的思想,随机划分建模集和预测集,比例为55∶16。经过5次划分试验,复合支持向量机方法建模对叶片含氮量的预测值与凯氏定氮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9,平均绝对误差为0.088;而传统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得到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7,平均绝对误差为0.091。由此可见,复合支持向量机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方法预测精度有所提高。文章研究方法的提出为化学计量学定量分析研究给出了新的思路。
2007 Vol. 27 (08): 1619-1621 [摘要] ( 656 ) PDF (356 KB)  ( 533 )
1622 胶束体系中曲克芦丁的荧光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马红燕,张社争,陈小利,齐广才,郭瑛,张虎
对曲克芦丁在胶束体系中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NaAc-HAc缓冲体系中,曲克芦丁自身具有较弱的内源性荧光,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SDBS-6),可使曲克芦丁与SDBS-6形成胶束配合物,体系微环境发生改变,使荧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强,荧光增强程度与曲克芦丁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基于SDBS-6增敏胶束荧光光谱法测定微量曲克芦丁的新方法。对测定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在pH 5.53的NaAc-HAc缓冲体系中,当最大激发波长λex=350.0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456.3 nm时,方法线性范围为1.6×10-6 mol·L-1~8.0×10-10 mol·L-1,检出限1.1×10-10 mol·L-1,相对标准偏差为1.7%(n=11,c=6.0×10-7 mol·L-1)。方法用于片剂和注射液中曲克芦丁的测定,回收率为98.5%~100.4%,结果令人满意。
2007 Vol. 27 (08): 1622-1624 [摘要] ( 1283 ) PDF (389 KB)  ( 475 )
162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芦丁
李利军1,钟招亨2,冯军2,陈其锋2,孔红星1,吴健玲2
在酸性介质中,硫酸高铈氧化芦丁能产生弱发光,而罗丹明6G(Rh6G)能大大增强此弱发光,由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芦丁的新方法。研究了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各种因素,优化了硫酸、硫酸高铈和Rh6G等条件,对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物质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化学发光反应可能的机理。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7~1.0×10-4 mol·L-1,方法的检出限为8.1×10-8 mol·L-1,对1.0×10-5 mol·L-1的芦丁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5%,回收率为99.0%~104.0%。该方法应用于芦丁片剂中芦丁含量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2007 Vol. 27 (08): 1625-1628 [摘要] ( 1821 ) PDF (757 KB)  ( 505 )
1629 ICP-MS/ICP-AES快速测定东北大豆中有益元素和重金属含量
燕平梅1,2,王文雅3,芮玉奎4*,张福锁4,金银花1
在没有被转基因大豆入侵前,对于东北大豆的研究将为种质资源保护大豆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文章用ICP-MS/ICP-AES技术对东北嫩江地区普遍栽培的10个大豆品种中的全元素进行了研究。表明东北大豆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元素,其大量元素(含量超过μg·g-1级)的含量从高到低是K>P>Mg>Ca>Fe>Rb>Mn≈Zn>Si≈Na≈Al≈Ba≈Ni≈Cu,有益微量元素B,Mo和Se含量在10~2 000 ng·g-1之间。丰量元素Fe,Mn和Zn含量达到20~80 μg·g-1之间。除了上述有益元素以外,东北大豆中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但是Cr的含量接近200 ng·g-1,应当加强控制。
2007 Vol. 27 (08): 1629-1631 [摘要] ( 1790 ) PDF (339 KB)  ( 507 )
1632 应用ICP-MS测定苹果中重金属的分布
张红星1,芮玉奎2*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国际国内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重金属、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市场销售的红富士苹果为实验材料,借助于ICP-MS对苹果中重金属在果皮和果肉的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同一个果实中重金属(Cr,Sb,Cd,Pb,Sn,Zn,Cu,Co,Ni和Tl)含量主要集中于果皮,果肉中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果皮。这些结果说明重金属被植物吸收以后,容易在果皮积累,果肉中含量较少。在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食用水果时应当注意削皮,尽量减少重金属危害。重金属在苹果果实中分配规律的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7 Vol. 27 (08): 1632-1633 [摘要] ( 251 ) PDF (278 KB)  ( 531 )
1634 微波消解-ICP-AES测定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微量元素
弓晓峰1,2,陈春丽1,2,赵晋3,Barbara Zimmermann4,崔秀丽2,周文斌1*
为了研究鄱阳湖沉积物中微量元素近几年来随季节、年度及沿程的变化情况,对2003年和2005年不同季节采集的鄱阳湖流域各采样点底泥进行了ICP-AES测定。结果表明,鄱阳湖沉积物中各元素的含量随着季节和年度变化而发生一定改变,枯水期普遍大于丰水期;南矶山2005年Cu和Pb含量较2003年有所降低;蔡家湾则与南矶山相反;姚公渡2005年Cu含量也较2003年低,Pb含量则高于2003年;与鄱阳湖流域底泥背景值相比,所测几个样点的Cu,Pb,Cr和Zn含量均在一定程度上超标;除大坞河外,其余各样点As含量均在背景值范围内;从饶河到鄱阳湖入湖口处,各元素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文章提出的研究方法操作简便,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2007 Vol. 27 (08): 1634-1637 [摘要] ( 728 ) PDF (949 KB)  ( 517 )
1638 Bt玉米中微量元素锂、硒、钼、铬含量测定
郝彦玲1,芮玉奎1*,郭 晶1,罗云波1,黄昆仑1,2,朱本忠1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应用,人们越来越关心其食用安全性。以转Bt基因玉米及其亲本为实验材料,借助于ICP-MS对其中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锂、硒、钼和铬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外源基因的整合导致了锂、硒、钼和铬含量减少,这对玉米的营养价值非常不利;特别是转Bt基因玉米中硒和钼,成倍减少。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技术如果控制不严可能会对玉米的食用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转基因植物的推广应用应当严格审查。转Bt基因玉米吸收上述微量元素减少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7 Vol. 27 (08): 1638-1639 [摘要] ( 1728 ) PDF (307 KB)  ( 510 )
1640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花粉中的微量元素
梁保安,付华峰
采用中温灰化样品,6 mol·L-1 HNO3浸取灰化物,用LaCl3和CsCl消除相关干扰,应用标准曲线法在同一溶液中利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花粉中Zn,Cd,Fe,Mn,Pb,Mg,Cu,K,Ca和Na共10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花粉含有丰富的Zn,Mg,K,Ca,Na以及Fe,Mn,Cu,有害元素Pb的含量很低,Cd未检出。以野霍香花粉为例,详细研究确定了合适的样品处理及消除干扰条件,考察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选定的条件下,花粉中各元素间相互不干扰,可在同一份制备液中进行10种元素的分别测定。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3.4%~1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2.6%之间(n=5),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2007 Vol. 27 (08): 1640-1643 [摘要] ( 1759 ) PDF (449 KB)  ( 451 )
1644 天体光谱信号去噪的小波域复合阈值新算法
赵瑞珍1,胡占义2,胡绍海1
利用谱线和噪声在小波域内的不同相关特性,提出了一种小波域复合阈值去噪算法。首先将小波系数作NeighShrink阈值处理,然后对得到的小波系数进行二值化,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每一小波系数所对应的横向相关性指数和纵向相关性指数,最后确定出决定小波系数取舍的决策系数。由于该决策系数是通过多重判据得到的,因此该方法克服了简单阈值方法过保留或过扼杀的缺点,同时可以去除大脉冲噪声,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7 Vol. 27 (08): 1644-1647 [摘要] ( 1651 ) PDF (628 KB)  ( 781 )
1648 基于特征约束的谱线自动提取
刘蓉1,段福庆2*,刘三阳1
已有的谱线自动提取方法均采用整体阈值约束或局部阈值约束进行谱线识别,因而谱线提取结果中普遍存在谱线遗失或伪谱线过多的缺点。文章在谱线识别时加入了2个特征约束,第1个特征约束是: 谱线线心的强度必须大于局部阈值和整体下阈值,并且如果某一点的强度大于整体上阈值,则可认为在该点存在谱线;第2个特征约束是: 谱线的起始波长和终止波长处的强度必须小于谱线线心的强度。这2个特征约束使得该文的谱线提取效果较之已有方法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实验对该文方法和已有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充分体现了该文方法的优势。
2007 Vol. 27 (08): 1648-1652 [摘要] ( 1581 ) PDF (1395 KB)  ( 510 )
1653 微小型光栅光谱仪光学系统的特点与光谱分辨率的提高
贾辉,姚勇
微小型光谱仪的设计制作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结构特点和光谱分辨率也各不相同,目前实用高光谱分辨率微小型光谱仪采用的是光栅色散型光学系统。简要回顾了微小型光谱仪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典型的光栅色散型微小型光谱仪采用的光学系统,如基于罗兰圆的光学系统,基于Czerny-Turner的光学系统的特点,总结了提高微小型光栅光谱仪光谱分辨率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解决光谱仪的微小型化和光谱分辨率之间的矛盾以及测量光谱范围和光谱分辨率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从而为新型微小型光谱仪的研制提供经验和借鉴。
2007 Vol. 27 (08): 1653-1656 [摘要] ( 1575 ) PDF (512 KB)  ( 664 )
1657 色谱光谱法测试超临界压力下穿心莲内酯的结晶规律
张文成1,2,张兴元2,潘见1
以30%和95%的穿心莲内酯为实验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结晶法考察了不同压力下穿心莲内酯在结晶板上的分布规律,同时也考察了晶体的晶型和红外光谱的变化规律。研究证实: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不同压力下穿心莲内酯在结晶板上都按纯度梯度结晶分布;X射线衍射分析,压力越高,晶体越趋于向比较单一的晶面上择优生长;红外光谱分析,压力的变化,并没有引起穿心莲内酯化学结构的改变。
2007 Vol. 27 (08): 1657-1660 [摘要] ( 2413 ) PDF (939 KB)  ( 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