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27卷 03期
刊出日期:2007-03-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417 CuAlS2∶Ni+晶体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
吴晓轩1, 2, 3,郑文琛2, 3,刘虹刚2
Ni+离子在三元化合物CuAlS2半导体中替代离子Cu+。应用晶体场理论,结合CuAlS2中Cu+位置的结构数据,计算了CuAlS2∶Ni+晶体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常数),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2007 Vol. 27 (03): 417-419 [摘要] ( 1560 ) PDF (411 KB)  ( 476 )
420 荧光染料和磷光染料激子形成截面的比较
鲁晶,侯延冰*,师全民,李云白,靳辉
为了比较单线态激子与三线态激子形成截面的大小,作者将荧光染料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 (DCJTB) 和磷光材料factris-(2-phenylpyridine) iridium [Ir(ppy)3]共掺杂在N-vinylcarbazole (PVK)中作为发光层,制作了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对其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计算出Ir(ppy)3激子的形成截面比DCJTB激子的形成截面大得多。
2007 Vol. 27 (03): 420-422 [摘要] ( 1038 ) PDF (291 KB)  ( 474 )
423 佛克脱光谱线型干涉图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贺健1,2,张淳民2,张庆国1
在一般压强的条件下,佛克脱光谱线型(高斯光谱线型和洛伦兹光谱线型的卷积)是最接近实际的光谱线型,但由于其没有具体的表达式,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各种近似来表示佛克脱光谱线型。文章未采用任何近似,计算了佛克脱光谱线型干涉图的具体表达式,表明虽然佛克脱光谱线型没有具体表达式,但其干涉图是可以严格求解的。而且其变换结果为一实函数,与高斯光谱线型和洛伦兹光谱线型的变换结果的表达式非常相似,因而可以进行谱线综合展宽的各种计算,而不是像有的文献所预言的有实部和虚部两部分,给计算带来困难。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作为应用的一个实例,作者指出了其在大气风场测量中的重要应用。此计算对气体展宽在傅里叶变换光谱仪中的应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7 Vol. 27 (03): 423-426 [摘要] ( 1774 ) PDF (824 KB)  ( 758 )
427 纳米晶Gd2O3∶Eu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彭智伟,王玲玲*,刘晃清,李宏建,邹炳锁,杨广,张杰
采用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了Gd2O3∶Eu3+ 纳米晶。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荧光光谱仪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变甘氨酸与稀土离子的比例(G/M)、退火温度可以制备出不同结构和晶粒尺寸的Gd2O3∶Eu3+纳米晶。在退火温度为800 ℃,G/M等于0.83和1.0时,均得到了纯立方相的Gd2O3∶Eu3+纳米晶,随着G/M的增加,Gd2O3∶Eu3+从立方相逐渐向单斜相转变。粉末的晶粒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晶粒尺寸在10~30 nm之间。立方相的Gd2O3∶Eu3+纳米晶主发射峰位置在612 nm(5D07F2跃迁),激发光谱中电荷迁移态发生了红移。
2007 Vol. 27 (03): 427-431 [摘要] ( 1118 ) PDF (1042 KB)  ( 444 )
432 液晶光阀的偏光显示特性分析
黄翀,刘骥,姜言森,欧阳艳东
讨论了液晶光阀的偏光扭曲向列性效应, 分析了液晶光阀中液晶分子在交流电场作用下重新取向后的扭曲, 测量了TB3639型液晶光阀在特定的频率连续改变外加交流电压条件下,液晶分子重新取向后的扭曲角度以及液晶光阀的电光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连续改变时,入射线偏振光的透射率呈现连续非线性变化,这种非线性变化可以由液晶分子的扭曲量来改变。同时液晶分子180°的扭曲使得液晶光阀具有较陡的电光特性曲线,这对于多通道矩阵寻址方式的液晶光阀而言在矩阵显示中可有更多的通道寻址线和更高的对比度。
2007 Vol. 27 (03): 432-434 [摘要] ( 1728 ) PDF (571 KB)  ( 567 )
435 光谱预处理对近红外光谱预测木材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江泽慧,费本华,杨忠*
木材纤维素结晶度是木质材料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与树木的生长特性、结构与化学组成均有密切关系,并对木材的杨氏模量、尺寸稳定性、密度和硬度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研究了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技术对人工林木材纤维素的结晶度进行预测的能力。本研究从人工林湿地松木粉试样的表面采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木材纤维素的结晶度。研究表明,采用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光谱预处理没有提高近红外模型的预测效果,而采用原始光谱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X射线衍射测定值的相关系数r可以达到0.950,各项预测误差值较低, 说明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的结晶度预测模型具有理想的预测能力。
2007 Vol. 27 (03): 435-438 [摘要] ( 399 ) PDF (777 KB)  ( 529 )
439 KNN方法在癌症中红外光谱检测中的应用
李响1,李庆波1,徐怡庄2*,张广军1,吴瑾光2, 杨丽敏2,凌晓锋3,周孝思3,王健生4
红外光谱主要是研究分子中以化学键联结的原子之间的振动光谱,它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之间存在的差异。文章利用化学计量学中的有关知识通过计算机自动对未知样本光谱进行判别分析。首先应用平滑处理,基线校正(SNV方法),奇异值剔除(RHM方法)等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K-最近邻法(简称KNN法)实现未知样本的自动判别,提高了癌症红外光谱检测的准确度。文章对63例胃组织样品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判别分析,与病理检验结果比较,准确度达到91.7%。
2007 Vol. 27 (03): 439-443 [摘要] ( 1127 ) PDF (671 KB)  ( 464 )
444 红外光谱评价内燃机油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李子存, 冯新泸, 熊刚
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石油产品性能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仅限于测试燃料油性能,由于润滑油组成、结构复杂,红外光谱技术测试润滑油性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文章研究了润滑油组成、结构的红外光谱特征,提出了根据内燃机油组成、结构对抗氧化性能的贡献来提取其光谱信息的技术路线。结合BP神经网络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的优点,发展了量化自组织神经网络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具有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定性聚类功能和BP神经网络的定量分析功能,与BP神经网络相比较,量化自组织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测试结果优于BP神经网络,该论文的研究为润滑油性能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2007 Vol. 27 (03): 444-447 [摘要] ( 1706 ) PDF (631 KB)  ( 463 )
448 开放式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在环境气体分析中的应用
徐亮,刘建国,高闽光,陆亦怀,魏秀丽,张天舒,朱军,陈军
设计了一套用于环境气体分析的长开放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该系统具有往返250 m的开放式长距离采样光程,使用一台分辨率为1 cm-1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采样路径内的大气透过率光谱,然后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光谱拟合,计算出待测组分浓度。实验部分通过选择特定波段分析了污染空气中CH4,CO,N2O和CO2的浓度,拟合残差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结构简单,光路易于校准,环境适应性良好,测量速度快,采样范围广,可用于探测大气中一些重要的痕量和微量组分,开展较大区域的环境气体的监测和研究。
2007 Vol. 27 (03): 448-451 [摘要] ( 1231 ) PDF (898 KB)  ( 573 )
452 FTIR遥测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及研究其影响因素
魏秀丽,陆亦怀,高闽光,刘文清,徐亮,张天舒,朱军
通过FTIR遥测北京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发现北京秋季白天CO2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所引起的。CO2在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和对流传输,浓度相对较低,浓度值为410 μg·mL-1左右。而晚上则由于土壤和生物呼吸以及工业生产等产生的CO2在近地层大气中积累, CO2浓度值偏高,为610 μg·mL-1左右。温度越高,CO2的浓度越低,而风速越小,公路边的CO2浓度越高。CO2浓度变化还受到湿度、风速等其他天气条件的影响。
2007 Vol. 27 (03): 452-455 [摘要] ( 2307 ) PDF (704 KB)  ( 472 )
456 红外吸收光谱法研究磁控溅射沉积SiOx非晶薄膜的过程
王申伟,衣立新*,苏梦蟾,陈恩光,王永生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Si衬底上生长了SiOx非晶薄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显示,SiOx非晶薄膜存在3个吸收谱带。研究发现,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中先后形成Si-Oy-Si4-y(0<y≤4),Si6环以及无桥氧空位中心(NBOHC)缺陷等结构,这几种结构对应的Si—O—Si键的伸缩振动吸收、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以及O—Si—O键的振动吸收是导致薄膜的FTIR光谱出现3个吸收谱带的根本原因。
2007 Vol. 27 (03): 456-459 [摘要] ( 1192 ) PDF (1594 KB)  ( 508 )
460 氯铝酸离子液体的酸性及其催化烷基化反应研究
吴芹1,2,董斌琦1,韩明汉1*,辛洪良1,左宜赞1,金涌1
分别采用吡啶探针和乙腈探针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氯铝酸离子液体的酸性,结合固体酸表征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的酸性对吡啶探针各振动模式的影响。发现当氯铝酸离子液体AlCl3的摩尔分数x为0.4~0.5时,离子液体显弱Lewis酸性,强碱性吡啶探针分子能很好地表征离子液体的酸性,而弱碱性乙腈探针分子只适用于表征酸性较强的离子液体。考察了氯铝酸离子液体酸强度对苯与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AlCl3的摩尔分数x≤ 0.5时,离子液体没有催化活性;x>0.55时,随着离子液体酸性的增强,烯烃转化率升高,但2位烷基苯选择性下降。结合离子液体的酸强度对烷基化反应机理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是强Lewis酸Al2Cl-7
2007 Vol. 27 (03): 460-464 [摘要] ( 2574 ) PDF (1207 KB)  ( 540 )
465 生鲜乳中还原乳的近红外光谱法鉴别
韩东海,鲁超,刘毅,皮付伟
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进行生鲜乳中是否含有还原乳鉴别的可行性,并对还原乳检测过程中多元散射校正(MSC)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文章利用SIMCA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掺入还原乳之生鲜乳的定性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当掺入比例为10%时,正确率达到96.7%,当达到20%以上时,该方法的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100%;另外,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还建立了还原乳掺入量的定量检测模型(r=0.971,RMSEP=7.76%,RPD=5.13),双尾T检验表明,定量模型预测值与样品真实值间无显著性差异。上述2种方法充分说明了近红外技术可以实现生鲜乳中是否含有还原乳的快速鉴别。
2007 Vol. 27 (03): 465-468 [摘要] ( 1849 ) PDF (892 KB)  ( 556 )
469 一种对钯催化剂有害杂质的光谱鉴定
陈华雄,陈树森,胡凤霞,李丽洁,杨荣杰
乙二醛和苄胺在甲酸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合成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但是产物中含有的少量杂质会对HBIW氢解脱苄时使用的钯催化剂产生危害,致使氢解产率降低或失败。采用多次重结晶的方法提取了HBIW中的杂质,用常压制备色谱分离得到一种主要杂质晶体;应用FTIR,1H-NMR,ESI-MS,元素分析等方法分析鉴定了该杂质是N,N’-草酰二苄胺;按文献中的方法合成了N,N’-草酰二苄胺,用FTIR, 1H-NMR,EI-MS进行了表征,其光谱分析图谱与分离杂质一致;在钯催化的HBIW氢解脱苄反应体系中, 当加入其量的0.9%合成的N,N’-草酰二苄胺时钯催化剂将完全失效。
2007 Vol. 27 (03): 469-472 [摘要] ( 1165 ) PDF (531 KB)  ( 485 )
473 近红外反射技术开放式检测棉籽中水分和油含量的研究
张晓芳1,俞信1,阎吉祥1,倪勇2
研究了近红外漫反射分析技术在棉籽,尤其是毛棉籽的水分和油含量检测中的应用。建立了毛棉籽水分和油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并随机抽样验证了检测模型的检验精度。水分的相关系数为0.965,含油的相关系数0.953,定标标准偏差分别为0.226和0.391。检测结果达到了代替传统检测方法的要求。另外利用部分样品建立了仁含油和仁出率的近红外检验模型,证明近红外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检测。
2007 Vol. 27 (03): 473-476 [摘要] ( 1518 ) PDF (647 KB)  ( 431 )
477 傅里叶变换红外图像系统研究骑缝章的形成过程
杨胜军, 邹多生,石琳
印章的鉴定是法庭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打击刑事犯罪,文章提出了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图像系统对骑缝章的形成进行了快速无损鉴别研究。结合面扫描和反射模式, 先对骑缝章不同部位进行可见图像和红外图像扫描,然后根据印油的红外谱图中吸收峰位置或其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来鉴定骑缝章是否为一次性形成。红外谱图的结果表明,如果是一次性形成的骑缝章,印油红外谱图中吸收峰位置或其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基本相近;如果非一次性形成的骑缝章,印油红外谱图中吸收峰位置或其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相差很大。该法具有快速、准确、客观和不损坏样品等特点。
2007 Vol. 27 (03): 477-480 [摘要] ( 1567 ) PDF (1298 KB)  ( 470 )
48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和近红外光谱用于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定量预测
于晓辉1,张卓勇1*,马群2,范国强2
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定量预测大黄样品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包括:蒽醌及其单糖甙类、水溶性蒽甙类、芪芪甙类、鞣质及其有关化合物。在1 100~2 5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大黄粉末样品,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建立了近红外光谱与HPLC分析值之间的校正模型。上述四类化合物的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2.572,0.442,2.794,9.438;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4.598,8.657,0.458 6,5.106。该方法快速,无损,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中药材复杂体系中化学组分定量测定的方法。
2007 Vol. 27 (03): 481-485 [摘要] ( 1889 ) PDF (1156 KB)  ( 521 )
486 苦丁茶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
庞涛涛,杜黎明*
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两个指标,以不同苦丁茶样品的红外指纹图谱为标准,计算出所测样品相对于标准品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按照共有峰率的大小,建立了不同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区分不同产地和不同级别的苦丁茶,可以对两个或多个中药样品进行方便可靠的鉴别,是一种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光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2007 Vol. 27 (03): 486-489 [摘要] ( 2098 ) PDF (528 KB)  ( 458 )
490 人参总皂甙近红外光谱及定标建模分析
芦永军1,3,曲艳玲1,冯志庆1,曹志强2,宋敏1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人参进行了光谱及定量分析。对人参的原始漫反射吸收光谱采用二阶导数、散射校正、相关分析等多种光谱解析手段,研究了人参中的主要成分总皂甙的光谱吸收特性,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人参总皂甙进行了定标建模分析。分析结果精度高,定标标准差(RMSEC)为0.154%,相关系数为0.982 8。
2007 Vol. 27 (03): 490-493 [摘要] ( 1288 ) PDF (989 KB)  ( 519 )
494 新鲜苹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检测
陆辉山,应义斌*,傅霞萍,于海燕,刘燕德,田海清
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光谱透射方式对新鲜苹果汁溶性固形物含量(SSC)进行了快速定量分析。实验共测定了60个果汁样品的SSC,并采集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42个样品用来建模,剩下的18个用来验证模型的性能。对实验室测得的SSC与FTNIR光谱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TQ 6.2.1定量分析软件中集成的主成分回归法(PC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建立了检测模型。该研究对比了不同光谱范围内建立的检测模型的性能。根据预测平方根误差(RMSEP)和相关系数(r2)进行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好的新鲜苹果汁SSC预测模型的RMSEP=0.603 0Brix,r2=0.997。结果表明FT-NIR可以作为一种可靠、准确、快速的无损检测方法来评价新鲜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007 Vol. 27 (03): 494-498 [摘要] ( 1164 ) PDF (818 KB)  ( 506 )
499 尖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近红外检测分析实验研究
蒋焕煜,应义斌*
应用傅里叶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尖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主成分回归法分别建立了尖椒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漫反射光谱间的数学模型,同时对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建模波段范围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采集的原始光谱经平滑和基线校正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利用PLS建模获得的结果明显好于采用PCR方法建模;原始光谱经二阶微分获得的预测结果比一阶微分光谱和原始光谱的预测结果好;剔除异常样本后,在全波段范围内原始光谱经二次微分的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75 37,校正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33和5.49。本研究说明,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可为今后快速无损检测叶片叶绿素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2007 Vol. 27 (03): 499-502 [摘要] ( 1569 ) PDF (495 KB)  ( 516 )
503 基于光谱技术的杨梅汁品种快速鉴别方法的研究
岑海燕,鲍一丹*,何勇
为了实现杨梅汁品种的快速无损鉴别,提出了一种用可见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杨梅汁品种的新方法。首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式特征分析,经过交互验证法判别,确定最佳主成分数为9。完成特征提取后,将这9个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实现类别预测的同时也完成了数学建模与优化分析工作。3个品种的杨梅汁样本数均为20,共计60个样本。在神经网络学习中,将其分成训练集样本51个和预测集样本9个。对9个未知样本进行预测,准确率为100%。说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能力。
2007 Vol. 27 (03): 503-506 [摘要] ( 1210 ) PDF (560 KB)  ( 485 )
507 反射式红外传感器在智能型节水系统中的应用
傅和平
利用反射式红外传感器和少量的电子器件(单稳态触发器),研制了智能型节水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识别是否有人入厕,酌情产生冲洗信号, 躯动进水电磁阀开启,向浮球式水箱内注水,待注满足以冲刷干净所需的两水箱水后,便自动地切断电磁阀中电源,达到了既卫生又节约的目的。在某一教学楼应用该系统一年多来,与无使用此系统的同规模另一教学楼相比,节水约70%。该系统元件少、成本低、结构合理、工作可靠、安装容易、维修方便,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7 Vol. 27 (03): 507-509 [摘要] ( 2375 ) PDF (500 KB)  ( 452 )
510 光谱法研究EGCG-Cu(Ⅱ)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王东冬1,2,孟庆翔1,陈丹丹1,任丽萍1*,周振明1,牟豪杰1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增大而增大。在适宜的条件下,Cu(Ⅱ)-EGCG 配合物有望成为检测ctDNA的荧光探针;(2)电子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增色效应;(3)共振光散射强度也增强。三种光谱的特征显示,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依靠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结合。由于配合物的插入,使系统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静电作用使其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增色效应。酸度和离子强度对三元系统荧光强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2007 Vol. 27 (03): 510-513 [摘要] ( 1178 ) PDF (434 KB)  ( 467 )
514 冬小麦活体叶片叶绿素和水分含量与反射光谱的模型建立
吉海彦1,2,王鹏新2,严泰来1,2
定量测定小麦活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含量,在小麦估产、农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进行高光谱遥感提供基础。文章使用ASD便携式光谱仪和LI-COR 1800型积分球,在350~1 650 nm的光谱范围内,测量冬小麦叶片在不同生长期的反射光谱,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水分含量与反射光谱的定量分析模型。在400~750 nm的光谱范围,建立了叶绿素含量与反射光谱的模型,结果为:叶绿素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898,相对标准偏差为13.6%。在1 400~1 600 nm的光谱范围,建立了水分含量与反射光谱的模型,其结果为:水分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0.3%。在农业生产中,这些结果是满意的。
2007 Vol. 27 (03): 514-516 [摘要] ( 283 ) PDF (428 KB)  ( 542 )
517 重金属Cu2+增强农药甲萘威对ctDNA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张晓明1,李国学2,李东昊1,闵顺耕1,孙英1*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在Cu2+的参与下农药甲萘威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甲萘威可以嵌入小牛胸腺DNA的双链中形成DNA加合物,从而使甲萘威的荧光光谱发生猝灭。通过计算这种猝灭为静态猝灭。当有Cu2+的参与下,甲萘威的猝灭常数增大,结合位点数n也有很大的增加。通过对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和分析,在有Cu2+参与时, 金属离子可能在甲萘威分子与ctDNA分子间起“离子架桥作用”, 使甲萘威分子与ctDNA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增强, 故ΔΗ对ΔG的贡献增大。
2007 Vol. 27 (03): 517-520 [摘要] ( 1629 ) PDF (463 KB)  ( 449 )
521 利用地表土壤的反射光谱勘探油气的方法研究
徐大琦,倪国强,沈渊婷,贺金平,蒋丽丽
反射光谱分析提供了一种高效和低成本的鉴别物质成分和结构的方法,油气微渗漏理论则建立了油气藏与其上部地表特定蚀变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地表蚀变的反射光谱来勘探油气。野外实地测量和高光谱遥感均能够实现反射光谱的检测。文章首先提出了典型含气区测点的光谱曲线的宏观特征;然后,给出了一种基于野外测量的反射光谱来确定特定蚀变的地表分布(即分类)的方法。将本方法应用于青海××地区野外测量的反射光谱的分析中,得到的蚀变异常区与该地区的已有气田成功吻合。本方法的鲁棒性实验表明,当分类过程中选用不同的参数组合(例如:分类样本,研究波段范围和相似度阈值)时,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类结果。为该地区进行中的Hyperion高光谱遥感油气勘探项目提供了有效的分类样本和参考算法。
2007 Vol. 27 (03): 521-524 [摘要] ( 1794 ) PDF (1570 KB)  ( 450 )
525 惰性离子(La3+,Y3+,Gd3+)对配合物苯乙酮酸邻菲咯啉铕荧光性能的影响
张彦辉1,颜剑波3,阎晓琦1,裴 娟1,耿啸天1,赵莹2,王云友3,孙波1*
以苯乙酮酸和邻菲咯啉为配体,不同摩尔比铕和惰性离子(La3+,Y3+,Gd3+)为中心离子,合成了系列配合物EuxRE1-xL3phen(RE=La,Y,Gd),测定了其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惰性离子(La3+,Y3+,Gd3+)对Eu3+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激发光谱相似,均在350~360 nm范围内出现最大激发,属于配体的吸收峰,在398 nm附近出现弱的激发为Eu3+的吸收峰;系列配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相似,均显示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光谱,位于583,595,617,654,703 nm附近出现5组强度不同的发射峰,分别归属为Eu3+5D07F0,5D07F1,5D07F2,5D07F3,5D07F4能级跃迁。发射光谱表明,系列配合物中La3+离子对Eu3+的荧光发射峰峰位影响最大,Eu<i>xLa1-xL3phen中La3+的摩尔分数为0.7时,Eu3+5D07F2跃迁可改变5.2 nm,而Y3+和Gd3+对Eu3+的荧光发射峰峰位影响较弱,配合物EuxY1-xL3phen和EuxGd1-xL3phen中Eu3+的荧光发射峰位变化较小,最大时仅改变2 nm;发射光谱强度表明,La3+对Eu3+的荧光发射影响最大,EuxLa1-xL3phen中La3+含量为0.7时,可使其相对荧光强度增大2倍以上,对其具有很好的敏化作用。这对人们寻找发光性能好、价格便宜的发光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 Vol. 27 (03): 525-529 [摘要] ( 548 ) PDF (521 KB)  ( 460 )
530 两种卤代荧光素与DNA作用荧光特性的研究
李建晴1,2,侯晓丽1,魏玉霞1,董川1*
对四溴荧光素(TBF)、四氯四溴荧光素(TTF)两种卤代荧光素与DNA作用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BF和TTF的最大λex/λem为518/540 nm和540/560 nm,DNA的存在会使TBF和TTF的荧光强度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实验和偏振实验表明:TBF与DNA的作用方式可能是沟槽键合和嵌插作用,而TTF 嵌插在了DNA碱基对之间;盐效应实验表明:溶液离子强度的大小会影响TBF和TTF与DNA的作用;荧光法测得TBF和TTF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106和2×106 L·mol-1,结合位点数为0.62和0.16。
2007 Vol. 27 (03): 530-533 [摘要] ( 1616 ) PDF (775 KB)  ( 412 )
534 乙醚溶液荧光光谱特性及其机理研究
宋春元1,李荣青1,葛立新1,刘莹1, 2*
研究了低浓度乙醚水溶液在紫外光激励下的荧光光谱,以及其荧光特性随激发光波长和乙醚溶液浓度改变的变化规律,并对其产生机理和谱线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乙醚溶液在306 nm附近出现明显的荧光峰,其最佳激励波长为245 nm,且在292 nm处还有次峰出现。激发光波长改变时,相应的荧光峰值位置基本不变,且荧光峰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呈高斯分布。荧光次峰和主峰的强度产生竞争。随浓度增加,306 nm处的荧光强度线性增强,当增至7%后,发生浓度猝灭,强度线性减弱。研究结果将为检测有毒、麻醉物质——乙醚的浓度及纯度等提供参考。
2007 Vol. 27 (03): 534-538 [摘要] ( 596 ) PDF (1034 KB)  ( 448 )
539 铕、铽-2-噻吩甲酸-2,2′-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
宝金荣1,赵永亮1,朱晓伟2
合成了铕、铽-2-噻吩甲酸的二元配合物和铕、铽-2-噻吩甲酸-2,2′-联吡啶的三元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REL3·2H2O及REL3 L′·C2H5OH(RE=Eu,Tb; L=2-噻吩甲酸、L′=2,2′-联吡啶), 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1H NMR谱及荧光光谱。IR谱和1H NMR谱测定表明,配体2-噻吩甲酸羧基氧、配体邻菲咯啉2个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荧光光谱实验表明,高氯酸铕和高氯酸铽分别与2,2′-联吡啶和2-噻吩甲酸反应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荧光明显强于二元配合物。
2007 Vol. 27 (03): 539-542 [摘要] ( 1208 ) PDF (421 KB)  ( 502 )
543 单异硫氰基3∶1不对称酞菁锌的光谱性质研究
陈伟1, 2,段武彪1*,贺春英1,左霞1,吴谊群1
测定了三种含异硫氰基3∶1不对称酞菁锌配合物(RO)6(NCS)PcZn(Ⅱ)(R=n-C4H9; n-C5H11; n-C10H21)在五种有机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取代基和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和规律。同时测定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外部取代基、溶剂和浓度对最大发射波长及荧光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此类配合物具有特定的荧光效应,有望成为光动力诊断和治疗的有效光敏剂。
2007 Vol. 27 (03): 543-546 [摘要] ( 1514 ) PDF (842 KB)  ( 485 )
547 荧光法研究高粱红色素清除羟自由基活性
张海容,王文艳
由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组成的天然产物高粱红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粱属植物的壳、茎等部位, 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化妆品和染色等领域,对清除氧自由基、保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通过Cu+催化过氧化氢-抗坏血酸反应体系产生羟自由基模型,根据羟基苯甲酸的荧光大小对比研究了亚硝酸钠、槲皮素和红色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高粱红色素、亚硝酸钠、槲皮素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亚硝酸钠、槲皮素优于红色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了红色素、槲皮素、亚硝酸钠的猝灭机理,表明红色素、亚硝酸钠为动态猝灭,槲皮素为静态猝灭过程。本研究可为高粱红色素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07 Vol. 27 (03): 547-551 [摘要] ( 635 ) PDF (997 KB)  ( 441 )
552 混合染料荧光选择性增强受激拉曼散射Stokes波
左浩毅,高洁,杨经国
报道用不同混合比的罗丹明6G(R6G)和罗丹明B(RB)混合染料荧光选择性放大CCl4和苯的受激拉曼散射不同阶次Stokes波。CCl4二至五阶Stokes波分别被混合摩尔比为20∶2,20∶13及20∶40(R6g∶RB)的R6G和RB的混合染料荧光放大;一阶Stokes波强度被混合溶液削弱。这是由于到二至五阶Stokes波分别位于以上三种混合溶液荧光峰附近,并且都远离了R6G和RB的吸收峰,混合溶液的荧光增强作用大于吸收作用,因此这几阶Stokes被混合溶液荧光放大。而CCl4的一阶Stokes位于RB吸收峰附近,又远离各混合溶液荧光峰,溶液的吸收作用大于荧光增强作用,导致一阶Stokes被混合溶液削弱。文章还报道了苯的一、二和三阶Stokes波分别被不同混合比的R6G和DCM的混合乙醇溶液放大,并预测了该方法应用前景。
2007 Vol. 27 (03): 552-555 [摘要] ( 1130 ) PDF (370 KB)  ( 493 )
556 活体浮游植物同步荧光光谱特征分析研究
唐晓静1,张前前1*,类淑河2,苏荣国1,祝陈坚1,王修林1
测量了东海五种常见浮游植物在3个温度(25,20,15 ℃)、3个光照(7 000,4 100,1 100 Lx)下的不同生长期的同步扫描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多项式平滑和归一化处理,考察了同种藻的光谱相似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确立了其标准谱。分析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a, Sk)、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Is)、岛国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idica, Pl)的特征光谱相似度高,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tein)的光谱相似度稍差。实验所用的硅藻中肋骨条藻与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裸甲藻的标准光谱明显不同。
2007 Vol. 27 (03): 556-559 [摘要] ( 1613 ) PDF (997 KB)  ( 539 )
560 光谱导数Kalman滤波同时测定苯酚-邻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
王强1,2,马沛生1,胡开堂1,贾青竹1,2
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稳定的光谱导数Kalman滤波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并且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极难分辨的苯酚-邻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三组分混合体系的同时测量。选择分析光谱导数的原因是其不仅包含着吸光度,还包括在指定波长位置变化趋向等更多的信息量,这样更利于在吸收峰重叠的位置捕捉有较大差异的信号。利用Kalman滤波可以解决由光谱导数而引起的噪声放大问题, 也可以过滤源于实验的噪声以及来自传递模型误差。在260~290 nm区间测量了30组浓度各自在1~10 mg·L-1范围的苯酚-邻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标准混合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图。利用分段延伸高次多项式回归模拟求导准确获得吸光度导数,并且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将其制作成Kalman滤波标准工作系数矩阵。通过随机线性离散系统的Kalman滤波器最优平滑计算, 对混合体系中的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回收实验显示出,光谱导数Kalman滤波分析法应用于本实验的极难分辨的三组分体系,得到了非常高的回收率,并且在整个实验范围内光谱导数Kalman 滤波分析法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
2007 Vol. 27 (03): 560-564 [摘要] ( 1539 ) PDF (705 KB)  ( 497 )
565 应用圆二色光谱研究电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许强1,杨体强1*,敖敦格日勒1,姚占全2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经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用圆二色光谱研究了电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6.0 kV·cm-1范围, 不同强度的电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无规卷曲相对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降低,降幅范围分别为0.3%~11.4%,1.7%~15.3%和0.9%~20.4%;β-折叠含量增加,增幅范围为0.9%~82.7%。电场作用具有使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向β-折叠转化的趋势。研究结果对解释电场处理种子生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2007 Vol. 27 (03): 565-568 [摘要] ( 509 ) PDF (893 KB)  ( 501 )
569 可见光光谱检测赣南脐橙糖度的研究
刘燕德1, 2,罗吉1,欧阳爱国1
利用透射光谱测定法获取赣南脐橙的可见光光谱(400~800 nm), 采用多种校正算法, 选取不同的波段范围对透射光谱进行有效信息提取和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因子数时不同校正方法进行糖度快速检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参比、最佳的波段范围、最佳光谱处理方法和用于快速检测分析的最佳校正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偏最小二乘法校正模型的预测精度在450~770 nm波段范围内,因子数为7时其糖度的预测精度最好,其预测集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57, 预测标准偏差为0.562。
2007 Vol. 27 (03): 569-572 [摘要] ( 1700 ) PDF (462 KB)  ( 463 )
573 磺胺-N-苯基J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研究
俞芸,施文健*,杨凝非
筛选了重氮组分和偶合组分。研究了重氮偶合显色反应的条件和方法,提出了借助于磺胺-J酸系列染料中间体(N-苯基J酸、J酸、双J酸)重氮偶合技术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在常温溴化钾共存下,亚硝酸盐在稀盐酸溶液中与磺胺发生重氮化反应,在碳酸钠水溶液中重氮盐与J酸系列染料中间体偶合生成有色偶氮化合物。磺胺-N-苯基J酸偶氮化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63×104 L·mol-1·cm-1,线性范围为0.003~0.7 mg·L-1,回收率为99.5%~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2.10%。该本方法可用于环境水体中痕量亚硝酸盐的测定。
2007 Vol. 27 (03): 573-576 [摘要] ( 1187 ) PDF (814 KB)  ( 437 )
577 光诱导雄黄矿物同质异象变化的显微成像拉曼散射研究
许家林1,徐晓轩1,周新勇1, 2,张攀1,张存洲1
利用拉曼光谱研究了激光照射诱导雄黄的同质异象变化,这些结果证实了下面的反应:由于As—As键相对较弱,首先As—As键被破坏,有1个S原子加入到As—As键中,形成As—S—As键。此时由As4S4(Realgar类型)变化为As4S5相,而As4S5处于不稳定状态,As4S5相变化为 Pararealgar时有1个S原子从As—S—As键中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S原子又加入到另外1个As4S4(Realgar)中,引起As4S4(Realgar)相变化为As4S5,As4S5进而分裂为1个S原子和As4S4(Pararealgar类型)。照射促进雄黄经由 As4S5 分子被转换成副雄黄。
2007 Vol. 27 (03): 577-580 [摘要] ( 1489 ) PDF (1043 KB)  ( 482 )
581 单、双掺钒酸钇晶体的Raman光谱与能量转移研究
杨文琴,郭丽花,冯尚源,陈金铠
文章采用双光栅单色仪(HRD-1), 氩离子激光器的488.0 nm波长激发,分别测得室温下,激发光平行、垂直晶体c轴入射时,Tm3+,Ho3+单掺和双掺钒酸钇晶体的拉曼光谱,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对能量转移的影响。观测到对Ho3+∶YVO4,激发光垂直c轴时的散射光强明显强于激发光平行c轴时的散射光强;由于488.0 nm波长靠近Ho3+的一个吸收峰,吸收和散射相互竞争,使475 cm-1被削弱,且外模振动展宽; 测得样品最大声子能量集中在880 cm-1附近。主要是(VO)3-A1g呼吸模引起的,表明与YAG基质一样,也是一种具有高声子能量的晶体。用808 nm激发,锁相放大器,PbS探头接收,测得双掺Tm3+∶Ho3+∶YVO4的2.09 μm荧光强度是单掺Tm3+∶YVO4 1.85 μm的4/5,意味着Tm3+ 对Ho3+的敏化效率高达80%,因为Tm3+∶YVO4的荧光谱与Ho3+吸收谱重合甚少,由辐射跃迁导致的能量转移可能性不大,因此Tm3+离子之间的交叉弛豫以及Tm3+3F4与Ho3+5I7之间近共振的能量转移主要是依靠声子辅助的无辐射跃迁。
2007 Vol. 27 (03): 581-584 [摘要] ( 1884 ) PDF (1052 KB)  ( 461 )
585 ICP-AES法测定西藏大骨节病区及非病区饮用水中的微量元素
李顺江1, 2,杨林生1*,王五一1,胡 霞3,李永华1,李海蓉1,王丽珍1
运用ICP-AES法准确测定了西藏地区大骨节病区和非病区中沟水、河水、泉水和溪水等四种饮用水中Cu,Zn,Fe,Ca,Mg,Mn,Al,K,Ba,P,Sr,Cd,V,Cr,Ni,Pb和Co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80%~2.83%之间,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满意,方法简单可靠。文章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得出西藏不同地区、不同饮用水类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为改善西藏大骨节病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2007 Vol. 27 (03): 585-588 [摘要] ( 2319 ) PDF (503 KB)  ( 405 )
589 8-羟基喹啉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啤酒中的Cu和Pb
苏耀东,郝冰冰*,秦立俊,甘礼华
研究了用8-羟基喹啉-Mg(Ⅱ)共沉淀体系,以Mn(Ⅱ)为内标,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啤酒中的铜和铅,并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测定的方法。共沉淀受pH值、载体镁和内标锰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为9的条件下,能够定量共沉淀试样中的铜和铅。当试液为100 mL时,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铜6.28×10-3 μg·mL-1,Pb 2.26×10-2 μg·mL-1回收率为97.6%~103.0%,基本消除了基体干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无需收集全部沉淀,与传统的共沉淀方法比较,克服了收集沉淀费时的缺点。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2007 Vol. 27 (03): 589-591 [摘要] ( 1196 ) PDF (402 KB)  ( 490 )
592 交联壳聚糖富集分离-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钯的研究
钱沙华,向罗京*,邓红兵,肖玫,林翰,黎雪琴
将环氧氯丙烷与壳聚糖进行交联反应制备了不溶于酸、碱的交联壳聚糖(CCTS),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CCTS对于Pd(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H 1~4时,吸附20 min,CCTS对Pd(Ⅱ)的吸附率达98%以上;考察了吸附时间、试样体积、CCTS用量、共存元素等对CCTS吸附Pd(Ⅱ)的影响、吸附容量以及Pd(Ⅱ)的脱附;探讨了吸附机理;建立了CCTS预富集分离,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测定痕量钯的新方法。该法检出限(3σ, n=8 )为0.143 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47%, 用于湖水和海水中痕量钯的检测, 回收率在92%~96%之间。该法还可用于钯的回收利用。
2007 Vol. 27 (03): 592-594 [摘要] ( 1195 ) PDF (537 KB)  ( 471 )
595 不同红梨品种果实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光谱测定
张传来1,刘遵春1,苏成军2,金新富3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美人酥、红酥脆和满天红3个红梨品种果实中K,Fe,Zn,Ca,Cu,Mg和Mn七种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各元素在实验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8%~104%之间,结果较为满意。3个红梨品种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且含量均是K>Fe>Zn>Ca>Cu>Mg>Mn。不同品种果实中,K,Zn,Mg和Mn含量为美人酥>红酥脆>满天红;Fe和Cu含量为红酥脆>满天红>美人酥;Ca含量为满天红>红酥脆>美人酥;七种营养元素总量为红酥脆>美人酥>满天红。
2007 Vol. 27 (03): 595-597 [摘要] ( 241 ) PDF (373 KB)  ( 478 )
598 ZnTe(ZnTe∶Cu)多晶薄膜的XPS研究
钟永强,郑家贵*,冯良桓,蔡 伟,蔡亚平,张静全,黎兵,雷智,李卫,武莉莉
用共蒸发法在室温下制备了ZnTe及ZnTe∶Cu多晶薄膜,测量了电导率温度曲线,发现不掺杂的ZnTe薄膜的暗电导随温度的增加而线形增加,呈常规的半导体材料特征;掺Cu的ZnTe薄膜在温度较低时,lnσ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加,随后缓慢降低,达到一极小值,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又陡然增加,呈现异常现象。用XPS研究了N2气氛下退火前后表面状态,发现不掺Cu的ZnTe薄膜呈现富Te现象。掺Cu后Te氧化明显,以ZnTe形式存在的Te明显减少;ZnTe∶Cu薄膜中Zn的含量在退火前后变化明显,退火前,Zn主要以ZnTe形式存在,退火后Zn原子向表面扩散,使表面成分更加均匀,谱峰变宽;退火时,部分Cu原子进入晶格形成CuxTe相,引起载流子浓度变化,导致ZnTe∶Cu多晶薄膜的电导温度关系异常。
2007 Vol. 27 (03): 598-601 [摘要] ( 1233 ) PDF (1244 KB)  ( 490 )
602 核覆盖算法在光谱分类问题中的研究
杨金福1,许馨1,吴福朝1,赵永恒2
针对光谱分类,提出了一种基于核技巧的覆盖算法——核覆盖算法。该算法将核技巧与覆盖算法相结合,并在特征空间中抽取支持向量。实验表明核覆盖算法在光谱分类中的精度与SVM相差不大,但是它只涉及距离的计算,不必象SVM那样求解二次规划问题,对于核宽的选择也不象SVM那样非常敏感。核覆盖算法与覆盖算法相比分类性能相当,它的优势在于引入的非线性映射Φ改变了样本集在特征空间中之间的距离关系,使得核覆盖算法得到的支持向量个数大大少于覆盖算法。
2007 Vol. 27 (03): 602-605 [摘要] ( 1142 ) PDF (901 KB)  ( 463 )
606 面向LAMOST的天体光谱离群数据挖掘系统研究
张继福1, 2,蔡江辉1
在宇宙中寻求未知天体是人类探索宇宙奥妙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离群数据挖掘是发现未知天体光谱数据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首先以VC++和Oracle9i为开发工具,设计与实现了面向LAMOST的恒星光谱离群数据挖掘系统,并给出了其软件体系结构和模块功能。其次,对基于中值滤波器的恒星光谱数据预处理、基于距离的恒星光谱数据聚类、基于距离支持度的恒星光谱数据离群数据挖掘、基于主分量分析法PCA的恒星光谱数据离群数据的三维可视化等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基于SDSS恒星光谱数据的运行结果表明,利用该系统寻找天体光谱离群数据是可行的,从而为寻找未知的、特殊的天体光谱数据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2007 Vol. 27 (03): 606-609 [摘要] ( 1255 ) PDF (1557 KB)  ( 497 )
610 新型组合式X射线影像增强器
喻春雨1,2,常本康1,富容国1
将X射线成像技术和微光成像技术相结合, 设计了组合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不同于常用的进口真空型X射线影像增强管,组合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是由X射线屏和亮度增强器经过透镜耦合而成的非真空型组合器件。文章详细分析了组合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的结构特点、成像原理和成像性能;并在结构特点、成像原理和成像性等方面对组合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和常用的进口X射线影像增强管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比较的结果表明组合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的成像性能略低于进口的医用X射线影像增强管,但是组合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的性价比非常高,而且成像性能令人满意,正在向进口管不断靠近。它满足很多科研领域对X射线成像的要求,易于被广大用户接受,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探伤,无损检测,机场安检等领域。
2007 Vol. 27 (03): 610-613 [摘要] ( 499 ) PDF (1337 KB)  ( 471 )
614 基于红外热辐射光源的光声气体分析仪
张望,于清旭*
研制了一种基于红外热辐射光源的光声气体分析仪,给出了该光声气体分析仪的设计理论、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和实验测试结果。根据红外热辐射光源的光谱特性,通过比较吸收气体在不同吸收带中多线的综合吸收系数,确定了光声池的最优设计参数、滤光片的中心波长和带宽。实验结果表明,该光声气体分析仪对CO,NO和H2S的极限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1.6×10-6,4.5×10-6和4.0×10-4(被测气体与背景气体的分压比),并且对0~987×10-6 的CO测量显示了其良好的测量重复精度和线性度。此外,通过增加特定中心波长的滤光片还能够对其他多种小分子气体实现高灵敏度、实时、连续、自动地测量。
2007 Vol. 27 (03): 614-618 [摘要] ( 463 ) PDF (1722 KB)  ( 472 )
619 一种基于脉冲红外光源和折叠光路的微小型红外光谱仪
杜晓晴,温志渝,向贤毅,龙再川,刘海涛,陈勤
设计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光栅扫描型光谱仪的新型微小型红外光谱仪。该光谱仪采用灵敏度高且体积小巧的非致冷红外探测器LiTaO3,在光路上直接采用MEMS脉冲红外光源,从而去掉了传统机械斩波器,并通过折叠光路进一步减小光谱仪体积。初步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微小型红外光谱仪的方法是可行的,工作波段2 000~5 000 nm, 光谱带宽45 nm,可用来分析塑料薄膜、生物液体以及环境大气在内的样品。
2007 Vol. 27 (03): 619-622 [摘要] ( 1275 ) PDF (1082 KB)  ( 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