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30卷 08期
刊出日期:2010-08-0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稀土离子间反斯托克斯能量传递计算的改进 2.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
陈晓波1,王 策1,康栋国2, Naruhito Sawanobori3, 王水锋1, 李永良1,王 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17-06
对稀土离子能级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各个能级的布居概率改变进行了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斯托克斯过程和反斯托克斯过程之间的区别而采用原有声子辅助能量传递理论中相同的计算公式对待两种过程的话,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就与我们实验得到的校准的结果不一致,为了能够准确描述反斯托克斯能量传递过程,众所周知的量子喇曼理论相对于经典拉曼理论在斯托克斯与反斯托克斯过程的强度比上所增加的比值系数exp{ΔE/kT}被首次成功地引入来描述反斯托克斯能量传递。在能量传递计算理论中引入该比值系数之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的非常好,并且发现该比值系数在对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子学研究探索中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 Vol. 30 (08): 2017-2022 [摘要] ( 1882 ) PDF (1593 KB)  ( 389 )
2023 太赫兹波段的L-,D-,DL-丙氨酸振动光谱研究
傅 荣1,李 哲2,金飚兵1*,张彩虹1,戴 浩1,薛玉华1,陈 健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23-04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技术,对L-,D-,DL-α-丙氨酸晶体粉末进行了太赫兹光谱的室温测量。在0.3~3.0 THz范围内,观察到数个吸收峰,发现其两种旋光体(L-,D-丙氨酸)与其外消旋化合物(DL-丙氨酸)在吸收峰上有较大差异。同时,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丙氨酸的3种样品进行了振动光谱的理论模拟,得到了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的结果,指出THz波段的吸收光谱是来源于通过氢键作用产生的分子集体振动。
2010 Vol. 30 (08): 2023-2026 [摘要] ( 1369 ) PDF (1613 KB)  ( 653 )
2027 一维液晶光子晶体透射谱的研究
刘永军1,连 佳1,胡立发2,鲁兴海2,宣 丽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27-03
一维液晶光子晶体在光滤波器、低阈值激光器和光开关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研究了一维液晶光子晶体的透射谱,电压范围在0~10 V内,光谱调谐范围约为50 nm,透射峰半高宽为18 nm,禁带宽度近400 nm。进一步提出了非偏振光型液晶光子晶体,设计了相互垂直0°扭曲取向的双液晶层一维液晶光子晶体器件。双液晶层起到了对各向偏振光光程的补偿作用,使得禁带中的两个透射峰合并为一个透射峰,加强了光强度,增强了滤波性能。
2010 Vol. 30 (08): 2027-2029 [摘要] ( 1276 ) PDF (1475 KB)  ( 475 )
2030 极紫外波段微通道板光电子产出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
李 敏1,2,尼启良1,董宁宁1,2,陈 波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30-05
基于微通道板的光子计数探测器在天文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文针对微通道板在极紫外波段的光电子产出进行深入研究,给出了材料光电子产出的理论模型,利用导出的光电子产出公式分析了影响微通道板电极和铅玻璃两种材料光电子产出的因素。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厚度大于20 nm及入射角大于掠入射的临界角是获得较高光电子产出的最佳条件,除去几个特殊波长,两种材料的光电子产出在极紫外波段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利用激光等离子光源量子效率测量装置测量了微通道板光电子产出的波长响应特性,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2010 Vol. 30 (08): 2030-2034 [摘要] ( 1283 ) PDF (1486 KB)  ( 710 )
2035 大气环境下氩气空心针-板放电中OH和O的空间分布
董丽芳,刘为远,杨玉杰,王 帅,张彦召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35-03
研究了大气环境下氩气空心针-板放电等离子体中OH和O的空间分布。利用空心针-板放电装置,得到了3 cm长的等离子体炬。首先采集了300~800 nm范围内的光发射谱,发现除了ArⅠ谱线、N2第二正带系谱线C3Πu(ν′=0)→B3Πg(ν″=0)外,还出现了OH自由基的谱带、OⅠ谱线和较弱的H谱线。由于含氧活性粒子在材料表面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选取了OH发射的309 nm附近的谱带和激发态O发射的777.4 nm谱线,分析了它们的相对强度,得到了粒子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沿等离子体从弧根到弧梢位置,OH自由基数量迅速减少,O原子数量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规律。
2010 Vol. 30 (08): 2035-2037 [摘要] ( 1201 ) PDF (1326 KB)  ( 393 )
2038 高温Cs激活GaAs光电阴极表面机理研究
杨 智,邹继军,牛 军,张益军,常本康*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38-05
研究了高温Cs激活过程中,GaAs光电阴极表面势垒的变化机理。在考虑GaAs材料体内负电性p型掺杂杂质与材料表面正电性Cs+所形成的偶极子对表面势垒的作用后,通过求解均匀掺杂阴极中电子所遵循的一维连续性方程,得到了反射式均匀掺杂阴极的量子效率公式,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了到达阴极表面的光电子的逸出概率公式,利用公式对GaAs光电阴极的Cs激活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激活过程中GaAs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和光电子的逸出概率正比于偶极子层的电场强度。
2010 Vol. 30 (08): 2038-2042 [摘要] ( 1327 ) PDF (1383 KB)  ( 558 )
2043 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气体检测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温志渝, 王玲芳*, 陈 刚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43-06
量子级联激光器(QCLs)的快速、灵敏和选择性气体检测等独特优点,使其成为2.5~25 μm波长范围内中红外气体检测的理想光源。中红外QCLs在气体检测方面的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焦点。尤其是在大气环境监测、太空探索和反恐防恐等领域的应用表现出了其他红外检测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该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气体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
2010 Vol. 30 (08): 2043-2048 [摘要] ( 337 ) PDF (1889 KB)  ( 977 )
2049 Cs2NaYF6∶Ho3+的电子光谱与能级结构分析
周贤菊1,任重丹1, 罗 斌1,冯乔春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49-04
综合运用稀土光谱理论、量子力学、晶体场理论对高对称稀土离子Cs2NaYF6∶Ho3+的电子光谱与能级结构展开了深入的研究。4 600~24 000 cm-1范围内不同温度下的电子吸收光谱清楚的记录了从基态到不同激发态5FJ(J=7,6,5,4),5FS(S=5,4,3),5GP(P=6,5)及3K8的跃迁。这些跃迁表现为零声子线(ZPL)及丰富的振动结构。由光谱解析结果得到50个Ho3+的能级数据,还运用标准f-shell程序进行能级拟合及晶场分析,得到Cs2NaYF6∶Ho3+能级的计算值及相应的哈密顿量参数。同时,对同类冰晶石晶格中不同配体(Cs2NaYF6∶Ho3+,Cs2NaYCl6∶Ho3+)的能级及拟合参数进行了对比。
2010 Vol. 30 (08): 2049-2052 [摘要] ( 1306 ) PDF (1376 KB)  ( 773 )
2053 高效率和色稳定性的双超薄发光层的黄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路 林,廖英杰,刘记忠,魏 斌*,张建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53-04
主要对rubrene黄光发光材料制作0.1 nm厚度的超薄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作了研究,并配合BCP空穴阻挡层探讨了对器件效率和色坐标稳定性的影响。双超薄rubrene发光层配合BCP空穴阻挡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外加电压6 V时,器件电流效率为6.35 cd·A-1;外加电压10 V时,器件发光亮度达到了7 068 cd·m-2。另外,在较大的外加电压驱动范围内,器件的色坐标一直保持在(0.49,0.49)。增加的发光效率和良好的色坐标稳定性主要是取决于空穴与电子的注入与输运平衡以及激子在超薄rubrene发光层中稳定性的复合平衡。
2010 Vol. 30 (08): 2053-2056 [摘要] ( 1871 ) PDF (1553 KB)  ( 428 )
2057 纳米铝粉点火机理的快速光谱研究
炎正馨1, 2,邓 军1, 张嬿妮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57-05
用光触发同步采集技术在多光谱系统上测定纳米铝粉与环氧丙烷快速反应的点火延迟时间和基团光谱强度,得出诱导激波作用下纳米铝粉的点火机理。X射线衍射(XRD)数据表明,等离子体方法生产的纳米铝粉由于活性较高表面有部分氧化,电子能谱(XPS)给出结果表明氧化层厚度~3 nm,且其反应生成物的电子能谱显示氧化层厚度随诱导激波强度增加而相应增大。单色仪测定AlO(464.8 nm)点火时间表明随诱导激波强度增大,纳米铝粉在环氧丙烷反应系统中的抛撒状态分布更均匀,颗粒受热面增大,受热率明显增大,且激波作用下铝粉表面3 nm厚氧化层也极易被熔破,使内核活性铝气化与反应系统中的氧原子及含氧分子反应放热而达到点火状态。
2010 Vol. 30 (08): 2057-2061 [摘要] ( 1265 ) PDF (1800 KB)  ( 646 )
2062 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测量火工烟火药剂燃烧温度
李占英1,席兰霞1,陈 军2,郭崇星1,刘春建1,刘欢杨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62-03
利用瞬态光谱辐射仪分析了火工烟火药剂燃烧火焰辐射光谱分布,介绍了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的工作原理。结合火工烟火药剂燃烧火焰特征光谱分布状况设计研制了具有12个工作通道的多光谱辐射测温系统,测试者可根据被测火焰光谱辐射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工作通道进行分析计算。该系统由光学部分,电路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及数据处理部分组成。文章以黑火药为例,应用该系统对其燃烧火焰的辐射能量进行了测定,经过迭代计算后给出黑火药燃烧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实验证明,在分析被测火焰特征光谱分布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光谱工作通道,多光谱辐射测温系统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火工烟火药剂燃烧温度的测定,为火工烟火药剂燃烧输出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 Vol. 30 (08): 2062-2064 [摘要] ( 2733 ) PDF (3388 KB)  ( 822 )
2065 基于类间方差的MODIS森林火灾火点检测方法
肖 霞1,宋卫国1,王 彦1,涂 然1,刘士兴2,张永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65-04
提出一种基于火点与背景的类间方差和烟雾掩膜的红外光谱火点检测算法。该算法的潜在火点判定阈值设为305K,再利用MODIS热红外光谱通道亮温数据的类间方差值将森林火灾火点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并对低温闷烧火点采用烟雾掩膜进行识别。应用该算法对福建省和黑龙江地区的林火数据进行探测处理,与传统MODIS火点检测方法比较分析表明,该算法使用简单高效,在不同环境适应性较强,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高温明火点和一些低温闷烧火点,降低了火点的误报率和小火点的漏报率,检测效果更理想。
2010 Vol. 30 (08): 2065-2068 [摘要] ( 1797 ) PDF (1303 KB)  ( 651 )
2069 Ba2B2P2O10∶Eu3+材料的光谱特性
王志军,李盼来,杨志平,郭庆林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69-03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2B2P2O10∶Eu3+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光谱特性。在40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材料的发射光谱由4组线状峰组成,峰值分别为600,618,627和660 nm,分别对应Eu3+5D07F17F27F37F4跃迁。研究了Eu3+掺杂浓度及电荷补偿剂对材料发射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Eu3+掺杂浓度的增大,材料的发射强度增大,并未出现浓度猝灭效应,同时,添加电荷补偿剂可增强材料的发射强度。
2010 Vol. 30 (08): 2069-2071 [摘要] ( 466 ) PDF (1346 KB)  ( 392 )
2072 应用FTIR研究超声对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刘 斌1,马海乐1, 2*,李树君1, 3, 赵伟睿1,李 林4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72-05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荧光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超声作用下的结构变化。荧光光谱表明,超声作用使BSA溶液荧光光谱最大发射峰发生了蓝移,表明超声改变了BSA中色氨酸(Trp)残基环境;荧光强度的降低表明超声改变了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具有荧光猝灭效应。采用对BSA红外光谱酰胺Ⅰ带进行曲线拟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超声功率、时间对BSA二级结构的影响,发现超声作用对BSA中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无规卷曲的相对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超声作用具有使BSA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向β-折叠、β-转角转化的趋势,而无规则卷曲含量则基本不受超声影响而保持相对稳定。
2010 Vol. 30 (08): 2072-2076 [摘要] ( 1840 ) PDF (2636 KB)  ( 805 )
2077 近红外光谱法在蛹虫草诱变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中应用
郭伟良1,张卓勇2,逯家辉1,宋 佳1,王 迪1,滕利荣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77-06
应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建立测定蛹虫草菌丝体中腺苷、蛋白、多糖和虫草酸4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可应用于蛹虫草高产突变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优化。468株蛹虫草突变株在不同的摇瓶发酵条件下进行发酵,收集菌丝体粉末样品并采集NIR光谱,同时采用常规方法分别测定样品的4种有效成分含量。偏最小二乘法(PLS)用于建立NIR光谱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相关模型。采用蒙特卡罗偏最小二乘法(MCPLS)识别异常样本和选择合适的校正集样本数;采用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MWPLS)筛选波长变量;以逼近度(Da)为考察指标,选择最有效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适的PLS隐变量数,最终得到测定蛹虫草菌丝体中腺苷、蛋白、多糖和虫草酸含量的最优PLS模型,其校正集样本参考值与预测值间相关系数(Rc)分别为0.929 43,0.984 79,0.907 85和0.851 31;预测集误差(RMSEP)为0.667 14,0.020 65,0.011 31和0.011 59,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度和预测性能,应用该方法进行蛹虫草诱变筛选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
2010 Vol. 30 (08): 2077-2082 [摘要] ( 326 ) PDF (1883 KB)  ( 445 )
2083 代数迭代法用于傅里叶变换计算层析成像光谱仪数据重建
林 宇1,廖宁放1,罗永道2,崔德琪1,谭博能1,吴文敏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83-05
主要介绍代数迭代法在傅里叶变换计算层析成像光谱仪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根据4种不同投影数进行了光谱切片重建,并对光谱相似性进行了比较。针对ART算法可应用少数投影重建的特点,专门在45个投影数时,采用不同迭代系数进行了重建,并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实际场景进行了光谱切片重建。
2010 Vol. 30 (08): 2083-2087 [摘要] ( 1746 ) PDF (3368 KB)  ( 528 )
2088 一种多模型融合的近红外波长选择算法
洪明坚1,2,温志渝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88-05
针对近红外光谱数据的特点,在分析了单模型波长选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模型融合的变量选择方法。它融合多个模型的回归系数,以提高波长选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用3个业界标准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集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与UVE-PLS和GA-PLS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经该方法选择变量后,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降低了复杂度,达到甚至优于UVE-PLS和GA-PLS,而且具有算法简单、效率高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2010 Vol. 30 (08): 2088-2092 [摘要] ( 398 ) PDF (2363 KB)  ( 419 )
2093 非朗伯体红外测温计算研究
杨 桢,张士成,杨 立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93-05
根据红外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建立了红外热像仪测温的通用数学模型;基于物体表面法向发射率的特点,简化了热像仪测温的数学模型,得到了红外热像仪测温的计算公式。通过相关实验,验证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物体的发射率和反射率之和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结论。物体的发射率与反射率之和与物体种类、表面状况及物体温度有关。物体与朗伯体越接近,a越大,其值越接近于1;物体表面状况偏离朗伯体越远,表面越光滑,越小。实验表明,若物体接近朗伯体,则可将其视为朗伯体,无需进行实际物体修正;对于非朗伯体(特别是表面光滑且发射率较低的物体),需要对其红外测温进行修正,否则将增大测温误差,甚至偏离其真实温度很远。该研究表明,通过修正,可以对非朗伯体进行红外测温。
2010 Vol. 30 (08): 2093-2097 [摘要] ( 1807 ) PDF (1617 KB)  ( 446 )
2098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AP的快速热分解
张腊莹,刘子如,王晓红,衡淑云,潘 清,邵颖慧,张 皋,赵凤起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098-05
用T-Jump/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模拟燃烧条件下AP的快速热裂解。在不同压力的高纯氮气条件下,以1 000 K·s-1的升温速率达到设定的温度(874和1 274 K)快速分解,用快速扫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位实时分析分解产物的种类和浓度变化。结果表明,AP热裂解主要气相产物为NO2, N2O, NO, HCl和NOCl等,实验温度和压力都使AP快速热裂解气相产物N2O/NO2, NO/NO2和NO/NOCl的比值提高,因此认为AP不但存在凝聚相和非均相的气相/凝聚相反应,而且还有主要气相产物之间的“后续反应”。
2010 Vol. 30 (08): 2098-2102 [摘要] ( 811 ) PDF (2015 KB)  ( 698 )
2103 CO选择性氧化用Cu1Zr1Ce9Oδ催化剂的红外光谱研究
邹汉波,陈胜洲,王琪莹,刘自力,林维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03-04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1Zr1Ce9Oδ催化剂,用于富氢气体中CO的选择性氧化反应,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Cu1Zr1Ce9Oδ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物种和反应中间产物。研究发现,H2,O2和CO物种竞争吸附于Cu1Zr1Ce9Oδ表面相同的吸附位上。氢气预处理会引起Cu1Zr1Ce9Oδ催化剂上Cu+物种的深度还原,降低了CO的吸附量。氧气预处理为催化剂提供了较多的活性氧物种,同时抑制了Cu+物种的深度还原。氦气预处理仅起到净化催化剂表面的作用。180 ℃时Cu1Zr1Ce9Oδ催化剂在2 938.7和2 843.8 cm-1处出现桥式和双齿型甲酸根物种的红外吸收峰。Cu1Zr1Ce9Oδ催化剂上活性较高的氧阴离子在常温下即可将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CO氧化成表面碳酸根。甲酸根和碳酸根物种占据Cu1Zr1Ce9Oδ催化剂的吸附中心,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300 ℃下用氦气吹扫Cu1Zr1Ce9Oδ催化剂表面,双齿型的甲酸根物种分解生成碳酸根物种, 碳酸根物种再继续分解生成CO2,释放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恢复了Cu1Zr1Ce9Oδ催化剂的活性。
2010 Vol. 30 (08): 2103-2106 [摘要] ( 2342 ) PDF (1625 KB)  ( 497 )
2107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无创生化检验研究的进展
丁海泉1, 2,卢启鹏1*,彭忠琦1,陈星旦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07-04
20世纪90年代初,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人体无创生化检验方面的潜力逐渐获得重视。然而,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检测对象,因此虽然各研究小组在实验模拟和离体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临床应用上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文章讨论了目前阻碍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临床意义上的人体无创生化检验的关键问题,即信号微弱、组织背景干扰、血流容积变化问题。将国际上现有的近红外无创生化检验研究工作的思路按照分析方法大致归为两类,即经典近红外分析法和扣除组织背景干扰分析法。详细介绍了这两类研究思路各自的研究现状,并认为在现有条件下第二类思路更有希望取得临床可以应用的结果。
2010 Vol. 30 (08): 2107-2110 [摘要] ( 1339 ) PDF (987 KB)  ( 578 )
2111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润滑油含水量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张 瑜1,2,蒋璐璐2, 吴 迪1,谈黎虹2,何 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11-04
研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动机润滑油含水量快速检测方法。在获取光谱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不同的光谱建模方法以提高检测精度和简化分析计算。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连续投影算法(SPA)方法进行模型输入变量的提取。SPA最终选择了476,483,544,925,933,938,952,970和974 nm共9个波长为最优变量。基于SPA选择的变量,分别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多元线性回归(MLR)建模。效果均优于全波段PLSR模型和PCA-PLSR模型。说明SPA选择的有效变量能够包含最重要的全波段光谱信息,同时可以去除无用的信息变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效果,采用LS-SVM分别基于SPA选择后的有效变量和全波段光谱进行建模。两个模型的预测确定系数(R2p)均在0.9以上。SPA-LS-SVM的效果要优于全波段LS-SVM模型的效果。SPA-LS-SVM模型的R2p达到了0.983,剩余预测偏差(RPD)值为6.963。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发动机润滑油含水量的检测。
2010 Vol. 30 (08): 2111-2114 [摘要] ( 2024 ) PDF (1219 KB)  ( 665 )
2115 偏稳健M回归在人体血糖浓度近红外无创检测中的应用
李庆波1,阎侯赖1,李丽娜1,吴瑾光2,张广军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15-05
采用偏稳健M回归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人体血糖浓度近红外无创检测研究过程中由于样本奇异值影响模型稳健性的问题。该方法源于现有的迭代变权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快、易于实现,具有M估计的所有性质,且当权函数选择合适时,能降低奇异值的影响,建立具有稳健性的校正模型。采用该方法对近红外光谱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与传统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PLS相比,该方法可建立稳健的校正模型提高预测精度,更适合复杂样品建模,对于人体血糖浓度近红外无创检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2010 Vol. 30 (08): 2115-2119 [摘要] ( 1226 ) PDF (1635 KB)  ( 722 )
2120 病斑、病斑附近烟叶和正常烟叶的FTIR研究
任先培1,刘 刚1*,周在进1,刘 飞1,李志永1,宋黎立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20-04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赤星病、角斑病和气候型斑点病3组病斑、病斑附近烟叶和正常烟叶,发现3组烟叶样品红外光谱的吸光度比A1 631/A1 025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有正常烟叶<病斑附近烟叶<病斑的规律。对3组烟叶样品整个光谱区的原始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进行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病斑附近烟叶与正常烟叶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病斑与正常烟叶的Pearson相关系数,即与病斑相比,病斑附近烟叶与正常烟叶具有更紧密的关系。吸光度比A1 631/A1 025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这种变化趋势表明病斑附近烟叶的化学成分在逐渐改变,即病斑附近烟叶处于正常和病变的过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有望成为诊断烟草潜育期病害的方法。
2010 Vol. 30 (08): 2120-2123 [摘要] ( 2247 ) PDF (1236 KB)  ( 412 )
2124 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陈 斌1,3,李军会2,臧 鹏1,于燕波1,田瑞华3*, 严勇朝3,迟玉明3,张录达2,严衍禄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24-05
建立了一种近红外光谱测定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的方法。应用毛细管电泳法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计算其相似度,同时测定其近红外光谱,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相似度与近红外光谱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建模集样品的相关系数(r)、校正标准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04 6,0.058和6.12%,表明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相似度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基于指纹图谱的近红外光谱法用于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具有可行性。
2010 Vol. 30 (08): 2124-2128 [摘要] ( 1269 ) PDF (1320 KB)  ( 791 )
2129 差分偏振FTIR光谱法探测水面溢油污染
袁越明,熊 伟,方勇华,兰天鸽,李大成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29-04
传统热红外遥感探测水面溢油污染时需要大面积洁净水域与污染水域进行辐射对比,并且通过红外影像无法鉴别溢油种类。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某一水域的溢油污染程度以及溢油的种类,文章提出了差分偏振FTIR光谱法探测水面溢油污染。该方法通过获取分析目标在水平和垂直两个偏振方向的偏振强度差谱对目标实现探测,具有很好的时效性。文章分析了差分偏振FTIR光谱探测的辐射传输模型,并在室外对水面0号柴油油膜和SF96油膜进行了差分偏振FTIR光谱探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需要大面积洁净水域进行辐射对比即可直接对水面溢油污染物进行探测,并且通过分析差分偏振FTIR光谱中的光谱特征可以识别水面溢油的种类。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热红外遥感探测水面溢油污染的局限性。
2010 Vol. 30 (08): 2129-2132 [摘要] ( 2149 ) PDF (1718 KB)  ( 790 )
2133 马尾松木材褐腐降解的红外光谱研究
李改云,黄安民,秦特夫,黄洛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33-04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马尾松木材被茯苓褐腐菌降解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测量了木质素和综纤维素的相关红外吸收峰的峰高比值,用湿化学方法测定了未褐腐和不同褐腐时间木材的Klason木质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分析了红外吸收峰峰高比值与Klason木质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褐腐15周内,1 736和1 372 cm-1处归属于综纤维素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1 510和1 225 cm-1处归属于木质素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强;但褐腐15周后,1 736和1 372 cm-1处的吸收强度却开始略微增强,1 510和1 225 cm-1处吸收强度略微下降。I1 510/I1 736I1 510/I1 372I1 225/I1 736I1 225/I1 372与Klason木质素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均存在非常好的线性相关,R2为0.96~0.99。I1 736/I1 510I1 372/I1 510与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R2=0.96。结果说明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木材褐腐过程中的综纤维素含量和Klason木质素含量进行准确分析。
2010 Vol. 30 (08): 2133-2136 [摘要] ( 1780 ) PDF (1521 KB)  ( 427 )
2137 大气Ring效应差分截面的计算
韩 冬1, 2, 3,陈良富1*,苏 林1,陶金花4,李莘莘1, 3,余 超1, 3,王子峰1, 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37-04
基于差分吸收光谱算法,使用卫星数据反演大气NO2和SO2等痕量气体柱浓度的时候,Ring效应是影响反演结果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Ring效应是指:受太阳表面大气消光效应影响,产生称之为夫琅禾费线的暗线结构,而由于太阳光在地球大气中传输引起非弹性散射,导致观测到的夫琅禾费线变短,这个结果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对夫琅禾费线的填充。研究表明,大气中的N2和O2分子的转动拉曼散射是导致Ring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用星载传感器OMI/AURA测量的太阳光谱和N2和O2分子的转动拉曼散射截面卷积,除以原始太阳光谱,再经过差分计算,可以获得Ring效应的差分截面,以用来反演痕量气体的浓度。计算的结果与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得到的结果比较,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66 3, 表明二者基本是一致的。
2010 Vol. 30 (08): 2137-2140 [摘要] ( 2392 ) PDF (1473 KB)  ( 834 )
2141 压强对二元溶液相变、费米共振的影响——二元溶液与纯液体压强效应比较
杨 光1,2,周 密1,2,蒋秀兰3,张 鹏2,刘铁成2, 许大鹏2,里佐威1,2*,高淑琴2,杨健戈4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41-05
分别测量了CCl4和C6H6二元溶液和纯液体在不同压强下(0~11 GPa)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二元溶液的压强效应明显不同于纯液体的压强效应:2种液体混合,由于体密度增加, 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增加,拉曼光谱线频移(兰移)速度增大, 二元溶液频移速度大于纯液体的频移速度;谱线劈裂(相变)提前和固有频差Δ0随压强增加而加大;苯的ν16~ν8、四氯化碳的ν14~ν3费米共振消失压强减小;不同压缩系数的分子频移速度不同,密度较小的CCl4分子,化学键长,力常数小,压缩系数大, 容易压缩。密度大的C6H6分子,化学键短,力常数大,压缩系数小,不易压缩。CCl4分子大多拉曼频移速度大于C6H6分子相近频率的频移速度。并对高压下分子谱线归属、认证有参考价值,对不同环境下的高压效应、分子间相互作用、溶剂效应等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010 Vol. 30 (08): 2141-2145 [摘要] ( 2429 ) PDF (2362 KB)  ( 623 )
2146 高荧光及强背景噪声情况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提取方法研究
赵志刚1,赵 伟1*,Claire Gu2,黄松岭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46-05
试提出一种高荧光及强背景噪声情况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提取方法。该方法从分析荧光谱及背景噪声信号的组成入手,构建相应模型对荧光谱及噪声信号进行估计,通过比较估计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差别识别谱峰信号,并定位谱峰的基底位置。通过在若丹明6G、前列腺特异抗原测量及pH值传感实验中的实际应用检验可知,该方法可提高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信号的分辩率和测量准确度,在微量物质鉴别及物质含量定量测量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0 Vol. 30 (08): 2146-2150 [摘要] ( 851 ) PDF (1545 KB)  ( 508 )
2151 拉曼光谱测定单个细菌芽孢吡啶二羧酸浓度及机理研究
黄 曦1,2,黄荣韶1,赖钧灼2,3,许兰兰2,4,黎永青5,黎贞崇2,黄庶识2,4*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51-06
应用激光镊子拉曼光谱技术(LTRS)测定19株芽孢杆菌的单个细菌芽孢吡啶二羧酸(DPA)浓度,并验证了系统的重现性。一束30 mW,785 nm的近红外激光导入倒置显微镜,形成光镊,随机俘获水溶液中的单个芽孢,同时收集其拉曼光谱信号。细菌芽孢的DPA是以与钙离子形成的鳌合物(Ca-DPA)形式存在,收集到的芽孢拉曼光谱信号反映的是Ca-DPA信息,选用信号最强、与Ca-DPA浓度成线性关系的1 017 cm-1作为其定量的谱峰。通过1 017 cm-1的峰强,推算出Ca-DPA的浓度。结果显示,单个芽孢的拉曼光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单个芽孢的特征信息,不同种、同种不同菌株之间的芽孢的DPA浓度有所不同,同一菌株的不同芽孢个体之间DPA浓度也存在差异。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分离、纯化过程,可在水溶液中直接俘获单个芽孢并收集其拉曼光谱信号,便可得到单个芽孢的信息,读出DPA的浓度水平。
2010 Vol. 30 (08): 2151-2156 [摘要] ( 1923 ) PDF (2048 KB)  ( 448 )
2157 拉曼光谱的荧光背景扣除及其用于药物聚类分析
陈 珊1, 李晓宁1, 梁逸曾1*, 张志敏1, 刘朝霞2, 张启明2, 丁丽霞2, 叶 菲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57-04
拉曼光谱分析中,由于有机分子或样品中污染物的荧光影响,常会使拉曼光谱产生高背景信号,以致其拉曼光谱吸收信号被淹没。利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包baselineWavelet,本文对醋酸泼尼松片和格列本脲片的拉曼光谱进行了荧光背景扣除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通过这2种药物的拉曼光谱聚类分析结果,检验了该背景扣除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讨论了荧光背景对拉曼光谱聚类分析的影响。结果说明,荧光背景对拉曼光谱聚类分析影响很大,在分析前必须预先扣除。
2010 Vol. 30 (08): 2157-2160 [摘要] ( 1911 ) PDF (1636 KB)  ( 922 )
2161 石英拉曼峰进行压力标定的误差研究
郭 宁,郑海飞*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61-03
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了作为压标的石英颗粒的拉曼光谱测量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25 ℃和常压条件下,不同的石英颗粒测得的Si—O振动模在463.59~464.65 cm-1范围内变化,误差为(±0.1~±0.3)cm-1。其中不同石英颗粒拉曼峰的最大差异达1.06 cm-1,远远大于其测量误差。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石英破碎时使石英颗粒内产生的应力所致。因此,在进行金刚石压腔高温高压实验的压力确定时,必须以常压下实测的Si—O振动模测量值为零压参考点。另外,拉曼光谱仪的波数漂移以及环境温度的不稳定均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压力测量误差,应对此进行校正。
2010 Vol. 30 (08): 2161-2163 [摘要] ( 1464 ) PDF (1328 KB)  ( 618 )
2164 天然、合成红宝石的拉曼光谱分析
祖恩东,孙一丹,张鹏翔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64-03
天然与合成宝石一直是宝石鉴定中的难题,而拉曼光谱的半高宽,即声子“寿命”可提供宝石是天然或合成的信息。论文利用BTR111-785微型近红外拉曼光谱仪对天然、合成红宝石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天然红宝石的半高宽均在10 cm-1以上,合成红宝石的半高宽均低于10 cm-1
2010 Vol. 30 (08): 2164-2166 [摘要] ( 766 ) PDF (1225 KB)  ( 949 )
2167 人乳腺癌组织阵列拉曼谱的模型成像研究
于 舸1,吕爱君1,王 斌2,张存洲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67-04
测量了人体乳腺管正常上皮组织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阵列(Mapping)拉曼谱;利用作者前期建立的人体乳腺组织拉曼光谱模型,拟合了这些阵列谱,并将得到的归一化的拟合系数映射为灰度值,构建了乳腺组织的阵列拉曼谱模型成像。结果表明,这种模型成像具有较为明确的意义,尤其是细胞质、DNA、细胞间质基谱的拟合系数成像,较为清晰地呈现肌动蛋白、DNA及胶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组织形态结构。与相关系数成像比较,模型成像给出了相似的结果。但模型成像对生化物质含量更敏感,成像分辨率更高。模型成像还显示癌变组织中细胞核明显增大、与细胞质相对比例明显增高,并为发展乳腺肿瘤拉曼诊断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2010 Vol. 30 (08): 2167-2170 [摘要] ( 1359 ) PDF (1396 KB)  ( 409 )
2171 葡萄糖甘油二脂对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剂二级结构的影响
郝 斐,吴文惠,瞿佳华,包 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71-04
为研究葡萄糖甘油二脂(GDG)对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剂二级结构的影响。应用圆二色谱法(C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研究了GDG对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剂二级结构的影响。在GDG分别与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链激酶相互作用后,使其二级结构发生改变,不同浓度的GDG对一些纤溶因子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GDG对纤溶酶原和纤溶酶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没有明显影响。利用SDS-PAGE发现了GDG促进纤溶酶原/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相互转化的作用。从而可得出结论, GDG对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链激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表明GDG通过改变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内因性活性来促进纤溶作用。
2010 Vol. 30 (08): 2171-2174 [摘要] ( 1961 ) PDF (1429 KB)  ( 706 )
2175 基于Parzen窗的油液原子光谱数据半监督FCM聚类研究
徐 超,张培林,任国全,吴定海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75-04
提出了一种基于Parzen窗的半监督模糊C-均值(Semi-supervised Fuzzy C-Means Based on Parzen window,PSFCM)聚类算法。根据训练样本确定出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的初始聚类中心;利用Parzen窗法计算出测试样本对各类状态的隶属度后,重新定义了隶属度迭代公式。通过齿轮箱磨损实验台模拟了齿轮箱的2种典型磨损故障并采集了油样。选取实验油样光谱分析数据中代表性元素Fe,Si,B的浓度值作为分析数据集的3维特征量,分别进行了FCM聚类和PSFCM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为:FCM聚类的正确率为48.9%,而融入了监督信息的PSFCM聚类的正确率为97.4%。实验说明,将PSFCM算法引入到油液原子光谱分析,降低了对人为经验和大量故障数据的依赖,提高了齿轮箱磨损故障诊断的准确度。
2010 Vol. 30 (08): 2175-2178 [摘要] ( 493 ) PDF (1552 KB)  ( 748 )
2179 绿色植物靶标的光谱探测研究
邓 巍1,赵春江1*,何雄奎2,陈立平1,张录达2,武广伟1,Mueller J3,翟长远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79-05
利用植物和背景(枯枝、土壤等)的光谱特性“红边”两侧反射率的差异,研究了探测绿色植物靶标的光谱探测技术。定义850与650 nm处反射率的比值为植物判别指数(GPDI)。用FieldSpecHandheld 2500型野外便携式光谱仪测量了绿色植物和背景的光谱数据,对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被测物质的植物判别指数GPDI。利用决策树模式识别方法建立植物与背景的分类模型,得到了GPDI阈值(GPDITH),选择此阈值为5.54。当GPDI>GPDITH时,判别探测对象为植物;反之亦然。设计开发了基于AT89S51单片机和光电二极管OPT101的绿色植物光谱探测器。试验结果表明,此探测器的探测率受杂草的种类、大小和密度的影响;阔叶草比窄叶草更易探测到;植株越大、密度越高,探测率越高。
2010 Vol. 30 (08): 2179-2183 [摘要] ( 2333 ) PDF (1641 KB)  ( 386 )
2184 闪烁晶体光谱特性多参数综合测试技术研究
李瑞红,韩跃平*,周汉昌,韩 焱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84-03
针对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闪烁晶体材料的研制需求,研究了一种针对某闪烁晶体受X射线激发后光谱响应的多参数综合光电检测系统。通过系统的光谱输出接口直接测试闪烁晶体的射线转换光谱,通过电压输出接口测试PIN光敏二极管输出的光伏电压,进而采用等效电路法计算闪烁晶体的荧光逸出功率。测试结果表明,荧光逸出效率随X射线管电流的增大而减小。本研究对其他闪烁晶体光谱特性的测试具有借鉴价值。
2010 Vol. 30 (08): 2184-2186 [摘要] ( 1272 ) PDF (1324 KB)  ( 651 )
2187 以Eu2(CA)3(phen)2为掺杂剂的Eu3+/TiO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谱学性能研究
赵斯琴1, 2,郭 敏1*,张 梅1,王喜贵2,长 山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87-0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分别以Eu(NO3)3和Eu2(CA)3(phen)2(CA: 樟脑酸; phen:1,10-菲咯啉)为前驱体,掺杂量为1%(原子摩尔比)的Eu3+/TiO2纳米粉体,通过差热-热重(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谱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稀土Eu3+以有机配合物Eu2(CA)3(phen)2为前躯体掺杂时,能更有效抑制TiO2纳米粉体的颗粒度增长和晶相转变温度;且UV-Vis吸收峰有一定的红移现象。2种样品中均产生了Eu3+ 578 nm(5D07F0),590 nm(5D07F1)和612 nm(5D07F2)处的特征发射光谱峰,612 nm处最强发射峰为Eu3+特征红色发射峰。当稀土Eu3+含量相同时,以有机配合物Eu2(CA)3(phen)2为前躯体制备的纳米粉体发光强度更大。
2010 Vol. 30 (08): 2187-2191 [摘要] ( 659 ) PDF (1581 KB)  ( 421 )
2192 车载天然气管道泄漏遥感探测技术的研究
汪 磊,谈 图,曹振松,王贵师,张为俊,高晓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92-04
我国天然气工业已经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其作为一种洁净、高效的能源在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天然气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等过程中泄漏是难以避免的,这不仅会造成浪费,甚至还会造成重大灾难事故,这就使得对天然气管道泄漏进行探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围绕着车载式天然气管道泄漏遥感探测展开研究,设计并建立了一套车载式天然气管道泄漏遥感探测系统及模拟车载运动条件的实验平台,提出了一种简易可行的积分浓度标定方法。同时基于此实验平台和新的标定方法对不同反射距离,不同反射体,不同反射角度以及不同运动扫描速度进行了测量对比,用以模拟真实外场环境。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系统可实现探测距离为70 m,时速为53.3 km·h-1下,对较低浓度标准气体进行遥感探测,最小探测极限为28.9 ppm·m。实验结果能够满足实际探测需要。
2010 Vol. 30 (08): 2192-2195 [摘要] ( 2186 ) PDF (1842 KB)  ( 762 )
2196 应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研究热力学不相容条件下果胶与乳清蛋白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
冷小京1, 柴 智1, 任发政1,张录达2,Turgeon S L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196-05
应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和粘度-剪切模型3种方法互相配合,研究了果胶与乳清分离蛋白的混合体系在热力学不相容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在90 ℃及pH 7.4条件下,向5%蛋白浓度的乳清蛋白溶液中加入带有负电的果胶分子,可导致热变性乳清蛋白分子之间发生损耗聚集,并引发混合体系内的相分离现象。确切地说,当果胶与乳清蛋白的混合重量比小于0.08时,溶液内可观察到粒径小于300 nm的聚集颗粒,体系呈现牛顿流体特征;而当混合重量比大于0.08时,体系粘度上升,切稀特征逐渐明显,聚集集团粒径接近700 nm。
2010 Vol. 30 (08): 2196-2200 [摘要] ( 1304 ) PDF (1809 KB)  ( 544 )
2201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中的吸光度反演算法研究
许振宇,刘文清*,阚瑞峰,张玉钧,刘建国,张 帅,束小文,耿 辉,何 莹,汤媛媛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01-04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具有高分辨、高灵敏度和快速测量等特点,已经在环境检测、工业过程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直接吸收光谱技术中,吸光度曲线以及积分吸光度的确定对于气体浓度反演、线强校正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对激光直接吸收光谱中吸光度和吸光度积分反演算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分段多项式基线拟合方法来消除激光器光强波动的影响,得到吸光度,再用非线性拟合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线形拟合来获取积分吸光度。通过水气吸收谱线的检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2010 Vol. 30 (08): 2201-2204 [摘要] ( 2019 ) PDF (1505 KB)  ( 489 )
2205 利用Hyperion数据进行环境星HSI红边参数真实性检验
蒙继华1, 2,吴炳方1*,钮立明1,杜 鑫1,陈雪洋1,张飞飞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05-06
针对我国新发射运行的HJ-1A星HSI数据,利用高光谱分辨率的Hyperion数据进行了HJ-1A星HSI的光谱模拟,提取了红谷位置、红边位置、红边斜率和红边振幅等4个主要的红边参数,对真实与模拟环境星HSI数据的红边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以Hyperion数据为参照检验了环境星HSI红边参数的真实性。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星HSI与模拟HSI的红边范围光谱反射率平均相关系数为0.946,标准差为0.011,为极显著相关,两种数据在红边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变化高度一致;4个红边参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0.543,0.808和0.802,并且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模拟与真实红边参数差值标准差分别为5.75,1.86,5.7e-4和0.024,认为环境星HSI的红边参数可以较好反映该区域植被变化所造成的红边光谱特征差异。
2010 Vol. 30 (08): 2205-2210 [摘要] ( 3857 ) PDF (1886 KB)  ( 590 )
2211 分子印迹聚合反应中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作用力的光谱分析
尹小英,衷友泉,江一帆,罗永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11-04
要获得吸附性能良好的非共价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前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程度至关重要。而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文章采用紫外光谱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了模板分子穿心莲内酯与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在3种溶剂乙腈、四氢呋喃和乙酸乙酯中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实验结果发现,穿心莲内酯与AM在乙腈溶剂中,224 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蓝移,蓝移5 nm,且吸收峰增强,红外光谱中O—H伸缩振动峰发生蓝移,蓝移近8 cm-1,N—H伸缩振动峰蓝移近6 cm-1,表明两者之间发生较强的蓝移氢键作用力;而它们在另两种溶剂中作用力很微弱。因此,加入功能单体后光谱改变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识别点的选择性越好,由此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越好。
2010 Vol. 30 (08): 2211-2214 [摘要] ( 1597 ) PDF (1467 KB)  ( 652 )
2215 新型金属锌有机膦酸盐的合成与光谱研究
孙瑞卿,胡 进,张汉辉*,曹彦宁,叶志斌,王叶沁,陈义平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15-04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Zn的两种新型有机膦酸盐,Zn(4,4’-bipy)(HBCP) 1和[Zn2(phen)2(BCP)(H2BCP)]·H2O 2。其中化合物1为二维结构,Zn2+采用四面体配位方式, 而化合物2为零维结构,Zn2+有五配位和六配位2种的配位方式。还利用了一维FTIR、热微扰下的二维IR相关光谱、Fluorescence和UV-Vis DRS光谱等研究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发现了化合物1以350 nm激发, 在412和520 nm左右出现两个宽带发射峰,而化合物2在336 nm激发下只在398 nm处出现宽带发射峰。
2010 Vol. 30 (08): 2215-2218 [摘要] ( 496 ) PDF (1886 KB)  ( 699 )
2219 氮化镓材料中深能级中心光离化谱测试与分析
王 莹1,李素云1, 2,尹志军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19-04
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测试氮化镓材料深能级中心光离化截面的光谱测试方法,该方法建立在使用PID技术控制氮化镓样品中光电流变化为恒定值的基础上,结合光电流测试、霍尔效应、光强度测试等实验手段给出深能级中心光离化截面的实际值。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光离化截面测试误差同光电探测器对不同入射光子的响应能力有关, 光离化截面测试误差随入射光子能量增加不断增大,在入射光子能量较高的情况下, 光离化截面测试误差约为8%。对氮化镓材料深能级中心光离化谱分析发现,即使在入射光子能量小于深能级同导带之间能量差2.85 eV的情况下,深能级中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该能量的入射光子, 表明深能级中心缺陷同周围晶格产生一定程度的耦合。
2010 Vol. 30 (08): 2219-2222 [摘要] ( 1774 ) PDF (1122 KB)  ( 471 )
2223 太湖水体浮游藻类吸收系数及影响因素分析
施 坤,李云梅*,杨 煜,王彦飞,金 鑫,张 红,尹 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23-05
探讨研究了太湖水体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09年4月对太湖52个样点进行野外采样,并测量总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分析了色素包裹效应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太湖水体不同区域的色素包裹因子,并对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进行包裹效应的校正;利用浮游藻类在440 nm的吸收系数(aph(440))与675 nm吸收系数(aph(675))的比值以及标准化比吸收系数谱来衡量太湖水体在不同区域、不同波段处,辅助色素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在短波处浮游藻类的比吸收系数变化较大,而在675 nm变化相对较小,梅梁湾水体的比吸收系数要低于其他区域的。(2)太湖水体比吸收系数的空间差异受包裹效应影响较为严重,包裹效应对比吸收系数空间变化的影响梅梁湾的水体要大于其他区域的,近岸水体要大于离岸较远的水体。(3)辅助色素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短波波段处,梅梁湾等水体辅助色素对浮游藻类的比吸收的影响要小于其他区域的,近岸水体要小于离岸较远的水体
2010 Vol. 30 (08): 2223-2227 [摘要] ( 2025 ) PDF (1659 KB)  ( 477 )
2228 地西泮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光谱学特性及其在传感测试中的应用
刘晓芳,李 锋,姚 冰,王 莉,刘国艳,柴春彦*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28-04
制备地西泮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 UV spectra)和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 IR spectra)分析该聚合物的识别特性及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结合作用。在丝网印刷电极上原位制备地西泮的分子印迹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地西泮的电导型传感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可形成1∶2型氢键配合物,印迹聚合物中存在可与模板分子通过协同氢键相互作用的官能团,该聚合物对地西泮有高度特异的识别力,电导型传感方法对地西泮的检测限达0.008 mg·L-1,线性范围为0.039~0.62 mg·L-1,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
2010 Vol. 30 (08): 2228-2231 [摘要] ( 1322 ) PDF (1419 KB)  ( 392 )
2232 几种人眼波前像差重建算法的对比研究
高玮玮,沈建新,李邦明,梁 春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32-04
介绍了基于Hartmann-Shack传感器的Zernike模式法人眼波前像差重建模型和包括Gram-Schmidt正交变换﹑Householder变换和奇异值分解在内的3种算法的具体推导过程以及对比分析结论,并利用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3种算法精度相当,奇异值分解算法是较为理想的人眼波前像差重建算法。
2010 Vol. 30 (08): 2232-2235 [摘要] ( 1526 ) PDF (1002 KB)  ( 394 )
2236 栽培与野生山莨菪根部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特征
许璟瑛1, 2,周国英1, 2,朱鹏程1,2,陈桂琛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36-03
分别采集栽培、移栽及野生山莨菪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元素钾、钠、钙、镁、铁;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磷。结果表明:栽培、移栽和野生山莨菪根部对各种矿物质元素积累能力类似,即:对镁和钠的积累最高,对磷最低。同时,钙的积累与其他几种元素呈负相关。野生山莨菪的多数元素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种。
2010 Vol. 30 (08): 2236-2238 [摘要] ( 1909 ) PDF (1132 KB)  ( 416 )
2239 非球形烟尘粒子后向散射场的光谱分析
邢 键1, 2,孙晓刚1,原桂彬1,齐 旭2,唐 红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39-04
在利用后向散射法测量烟尘浓度和粒径的过程中,对烟尘粒子模型的后向散射光谱特性进了计算,确定影响后向散射光谱强度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分析。对实际排放的烟尘进行显微观察表明,利用椭球、圆柱和广义切比雪夫3种非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烟尘粒子,其等效直径约1 μm。通过“T矩阵法”对这3种非球形粒子模型后向散射场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非球形粒子的可见/红外波段后向散射现象较球形粒子明显,特别是广义切比雪夫粒子的后向散射光强最高可达到前向的3.5倍;对于吸收性非球形粒子(复折射率m=1.57-0.56i),后向散射光强远大于非吸收性非球形粒子(复折射率m=1.57-0.001i);随着粒子等效半径的增大,光源波长也应随之增加。这为在实际测量时光源及方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 Vol. 30 (08): 2239-2242 [摘要] ( 1799 ) PDF (1820 KB)  ( 662 )
2243 用高光谱微分指数估测条锈病胁迫下小麦冠层叶绿素密度
蒋金豹1, 陈云浩2, 黄文江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43-05
通过人工田间诱发不同等级条锈病,在不同生育期测定感染不同严重程度条锈病的冬小麦冠层光谱与冠层叶绿素密度(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 CCD)。把CCD与高光谱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系数大于0.7的指数构建反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微分指数(D750-D550)/(D750+D550)反演精度以及稳定性最好,其次是微分指数(D725-D702)/(D725+D702)。对上述两个微分指数分别进行饱和度分析,发现当CCD大于12 μg·cm-2时微分指数(D750-D550)/(D750+D550)易达到饱和,因此当CCD小于12 μg·cm-2时,微分指数(D750-D550)/(D750+D550)反演CCD结果较好;但当CCD大于12μg·cm-2时,利用微分指数(D725-D702)/(D725+D702)反演CCD较好,该指数不易达到饱和状态。由于CCD与小麦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利用高光谱遥感精确估测小麦冠层CCD,不仅可以帮助判断作物的长势,而且可为识别小麦病害提供辅助信息。因此,该研究对于农业防灾减灾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0 Vol. 30 (08): 2243-2247 [摘要] ( 2720 ) PDF (1414 KB)  ( 868 )
2248 原子光谱分析的进展及其应用
刘克玲,王云山,张金平,杨 刚,李智新,陈 磊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48-05
文章综述了原子光谱领域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发射光谱(AES)、原子荧光光谱(AF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以及原子质谱(AMS)等,重点关注在食品、医药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近年出现的芯片实验室和微等离子体,促进了原子分析仪器的微型化发展,而激光及其联用技术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仍颇为流行。
2010 Vol. 30 (08): 2248-2252 [摘要] ( 2012 ) PDF (1000 KB)  ( 854 )
2253 悬浮液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进展
卢桂萍1, 2,汪 正1*,邱德仁3,邹慧君1,贺岩峰2,杨芃原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53-07
悬浮液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合了固体和液体进样方式的显著优势,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并已作为常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有机和无机复杂基体中微、痕量金属元素的分析测定。文章结合最近10年来所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和评论了悬浮液的制备(介质、稳定剂、质量体积比、粒径、均匀化体系)、基体改进剂、背景校正、方法校正及其分析的精密度等, 并对悬浮液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全文共引用国内外文献80篇。
2010 Vol. 30 (08): 2253-2259 [摘要] ( 1300 ) PDF (1090 KB)  ( 525 )
2260 ICP-OES和ICP-MS测定中日两国大米中27种矿质元素含量
王小平1,李 柏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60-05
收集了16种中国大米和11种日本大米,经过微波消解或干灰化法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其中Al, As, B, Ba, Ca, Cd, Co, Cr, Cs, Cu, Fe, Hg, K, Mg, Mn, Mo, Na, Ni, P, Pb, Rb, S, Se, Sr, Tl, V和Zn等2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用生物标准参考物质大米(GBW10010)评价了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碰撞反应池技术(CCT)的ICP-MS能有效降低一些多原子离子对低m/z元素离子计数的干扰;与日本大米相比,中国大米中Al, S, Sr等元素含量显著偏高,而B, Cd, Cs, Mg, Mo, P, Pb, Zn等元素含量显著偏低(P<0.05),采用聚类分析(最小方差法)对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处理,可正确判别两国大米。另外,还发现大米中Mg和P含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55 2。
2010 Vol. 30 (08): 2260-2264 [摘要] ( 1985 ) PDF (1186 KB)  ( 866 )
2265 ICP-AES测定苦瓜籽矿质元素及GC-MS鉴定其油脂脂肪酸
刘小如1, 2,邓泽元1, 2*,范亚苇1,李 静1,刘芷含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65-04
苦瓜籽中活性成分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但其矿质元素组成未见报道,其油脂脂肪酸主要成分也说法不一。文章选取海南产大苦瓜籽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法测定矿质元素,发现其中K,Mg 和P含量最高;Cr和Zn的含量分别高达5.165和45.45 μg·g-1,在植物性食品中较为罕见。以超临界CO2萃取其中油脂,得率为36.89%,碱法衍生为脂肪酸甲酯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苦瓜籽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发现其饱和脂肪酸(SFA)占36.71%,主要为硬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仅占3.33%,主要为油酸(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59.96%,主要为α-桐酸,含量高达54.26%。明确苦瓜籽微量元素与脂肪酸组成,对进一步挖掘其药、食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0 Vol. 30 (08): 2265-2268 [摘要] ( 2022 ) PDF (1418 KB)  ( 571 )
2269 20种代表性主产区蚕豆样品矿物元素含量及其与烹煮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刘 明,谭洪卓,田晓红,谭 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69-05
探索矿物元素对蚕豆的烹煮加工适用性影响,本研究选取全国各主产区的20种主要栽培蚕豆,采用ICP-MS方法对子叶和种皮中11种矿物元素进行测定,并对蚕豆的灰分和矿物元素含量与烹煮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蚕豆子叶和种皮中矿质元素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矿物元素含量与蚕豆烹煮品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子叶中矿物元素对于烹煮指标的影响由大至小依次为铝、镁、锌、锰、矿物质总量、灰分含量、磷、铜、钾、硒;种皮中的矿物质含量对烹煮指标的影响依次为镁、铜、钙、铝、钾、矿物质总量。
2010 Vol. 30 (08): 2269-2273 [摘要] ( 1193 ) PDF (1150 KB)  ( 578 )
2274 微波消解-ICP-MS同时测定母乳中Ca和P的方法研究
陈国友, 马永华,杜英秋, 单 宏,金海涛, 苏 萍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74-03
采用微波消解法作为保鲜母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其中的Ca和P含量。通过优化试样消解条件及ICP-MS仪器测定条件,选择适宜的内标元素、同位素质量数、EPA200.8标准干扰校正方程, 利用奶粉(GBW10017)国家标准物质及添加回收率实验验证方法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元素测定值均在标准值允许范围内;试样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2.40 %,添加回收率在102.8%~104.0%。研究方法准确、可靠,线性动态范围宽, 不必稀释样品, 适合批量样品多元素同时分析,弥补了原有国家标准中不同元素不同方法分别测定的不足。
2010 Vol. 30 (08): 2274-2276 [摘要] ( 1230 ) PDF (973 KB)  ( 409 )
2277 微波消解ICP-OES快速测定难溶钒钛磁铁矿中铁、钛、钒
朱霞萍1,尹继先2,陈卫东2,胡子文1,梁庆勋1,陈铁爻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77-04
建立了添加络合剂A进行微波消解难溶钒钛磁铁矿,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其中铁、钛、钒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优消解条件是:0.1 g钒钛磁铁矿;12 mL浓盐酸;0.04 g络合剂A;消解时间10 min;微波功率385 W。用新建立的方法对攀枝花钢铁研究院的钒钛磁铁矿(GBW07226)进行消解,用ICP-OES法对Fe, Ti, V进行测定,测定的相对误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均达到分析化学的要求。新建立的方法中,添加络合剂与溶解出的金属离子络合,使得试样与溶解介质盐酸的接触面不断更新,显著加速了矿物的溶解,用ICP-OES法测定消解液,实现了多种主量、微量元素同时测定。该法试剂用量少、经济;样品消解、测定迅速;对环境友好;适合大批量样品快速测定。建立的方法对国家商检部门、相关分析测试单位等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2010 Vol. 30 (08): 2277-2280 [摘要] ( 1910 ) PDF (1062 KB)  ( 444 )
2281 不同盐胁迫对新疆耐盐植物藜叶片钾、钠元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姚世响,陈莎莎,徐栋生,兰海燕*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81-04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壤盐渍化问题,研究具有应用前景的盐生及耐盐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NaCl和KCl长期胁迫下新疆耐盐植物藜叶片K和Na元素的含量,以半定量RT-PCR方法对参与离子转运的3个基因NHX, VP1VAP-C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就不同盐胁迫对K和Na元素含量影响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1)藜在低浓度NaCl胁迫时可选择性吸收钾离子,从而避免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2)藜在高浓度NaCl胁迫时有较强的富集钠离子能力,过量的钠离子可通过液泡膜离子转运系统区隔至液泡,进而维持细胞质内正常的钾钠离子平衡;(3)藜不能耐受高浓度KCl胁迫,可能与其在细胞质内积累大量的钾钠离子有关。研究初步表明,藜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NaCl胁迫,且对Na+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这为今后利用其改良盐渍化土地及开发这一耐盐植物奠定了基础。
2010 Vol. 30 (08): 2281-2284 [摘要] ( 2834 ) PDF (1264 KB)  ( 581 )
2285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辐照处理对黄藤材晶体尺寸影响
汪佑宏1,2,刘杏娥3,江泽慧3*,费本华3,任海青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85-04
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应用60Co产生的高能γ射线对黄藤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γ射线辐照前后纤维素中晶体尺寸、分析其变化规律,探寻晶体尺寸与物理力学性质间关系,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结果表明:晶体宽度在1.901~3.019 nm范围内变化,平均宽度为2.403 nm;晶体长度在4.118~28.824 nm范围内变化,平均长度为10.907 nm。辐照处理后黄藤材晶体宽度在2.139~3.540 nm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2.569 nm;晶体长度在5.765~38.432 nm范围内剧烈变化,平均值为15.530 nm。辐照处理后晶体宽度和长度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增大。
2010 Vol. 30 (08): 2285-2288 [摘要] ( 1597 ) PDF (1700 KB)  ( 702 )
2289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南野生裂褶菌中的7种金属元素
郭俊明1,白红丽1,张 虹2,王宝森2,崔 茜2,刘贵阳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89-03
为开发和利用云南野生裂褶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其中Zn,Co,Ni,Cu,Fe,Cr和Mg 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裂褶菌中Zn,Co,Ni,Fe,Cr和Mg含量丰富,Cu含量较低,Zn/Cu值为7.4,与抗癌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Zn高Cu低的关系相同,说明云南野生裂褶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10 Vol. 30 (08): 2289-2291 [摘要] ( 1154 ) PDF (971 KB)  ( 422 )
2292 利用DOAS技术同时反演气溶胶和大气痕量气体方法研究
李素文1,杨一军1,陈得宝1,司福祺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92-03
针对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和气溶胶多的特点,文章开展基于差分吸收光谱(DOAS)同时反演大气痕量气体和气溶胶特性方法研究。从DOAS系统获得的总大气消光信息中,解析多种痕量气体浓度的同时,获得大气气溶胶质粒导致的光谱消光;并基于气溶胶消光信息,通过查表法反演气溶胶的平均直径、总个数和总比表面积等物理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获取痕量气体浓度同时,并能精确反演气溶胶物理特性。
2010 Vol. 30 (08): 2292-2294 [摘要] ( 1582 ) PDF (1417 KB)  ( 793 )
2295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化学组成的WDXRF分析研究
杨玉璋,张居中,昝 义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95-04
安徽繁昌窑五代时期(AD 907-960)创烧青白瓷,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场。北宋中期(AD 1023-1085)后,繁昌窑迅速衰落,对其衰落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分析了繁昌窑青白瓷胎的化学组成,结果显示北宋中期时繁昌窑瓷胎的主微元素化学组成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结合中子活化分析及瓷釉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改变应是因其制瓷原料或胎料配方发生变化引起的。同时,这种瓷胎化学组成的变化也是导致繁昌窑北宋中期产品质量下降并最终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2010 Vol. 30 (08): 2295-2298 [摘要] ( 1189 ) PDF (1107 KB)  ( 638 )
2299 5种丹参主要成分及微结构的检测及综合表征
郭西华1,朱艳英1,王志宙1,关 颖1*,丁喜峰1,王文静1,叩根来2,郝雪娟1,程英杰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8-2299-04
利用X射线荧光(XRF)、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分析技术,对安国栽培的5个不同种质丹参主要成分及微结构检测,对各样品中多种元素种类及含量、晶体及非晶体成分以一套综合特征图的方式对其表征;该谱将同种属不同种质丹参中的共有成分和细微差异之处给与直观地描述。3种技术共有制样简单,测定速度快,再现性和客观性好的特点;可用于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中药材GAP种植条件的指导、药材产地特征、主要成分及微结构的检测及表征、质量稳定性的控制及真伪鉴别。
2010 Vol. 30 (08): 2299-2302 [摘要] ( 2171 ) PDF (1374 KB)  ( 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