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27卷 01期
刊出日期:2007-01-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 Pr3+离子在氟化物玻璃中的光跃迁的计算与分析
康洞国1,陈晓波1*,李菘1,崔建生1,蔡青2,俞包庭2
测量了Pr(0.5)∶ZBLAN非晶的吸收光谱,由此利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Pr3+离子在材料中的光谱跃迁强度参量,讨论Judd-Ofelt理论在计算Pr3+离子的强度参数时存在的问题。从所得到的强度参数计算预言了此材料中Pr3+离子的各能级之间的自发辐射跃迁速率、荧光分支比和积分发射截面,由所得结果讨论了该材料作为激光材料的前景及可能存在的光子雪崩上转换机制。
2007 Vol. 27 (01): 1-4 [摘要] ( 2328 ) PDF (527 KB)  ( 528 )
5 掺Er3+玻璃的光限幅特性研究
李玉琼1,孙真荣2*,康海峰2,元以中2,王祖赓2
利用波长为532 nm的皮秒脉冲激光, 研究了掺Er3+玻璃的光限幅特性和反饱和吸收。当入射功率不断增加且超过一定阈值时,透射功率不再随着入射功率快速增大,而是逐渐趋向于较稳定状态, 从而实现了对强激光的光限幅效应。进一步利用布居速率方程讨论了其机制并给出了激发态的吸收截面,结果表明激发态吸收是其主要的光限幅机理。
2007 Vol. 27 (01): 5-7 [摘要] ( 474 ) PDF (364 KB)  ( 554 )
8 Ba2MgGe2O7∶Cr4+晶体中荷移激发态对g因子贡献的研究
吴晓轩1, 2, 3,郑文琛2, 3
文章建立了立方四面体3d2络合物g因子的完全高阶微扰公式。在这个公式中,除了与dd跃迁光谱(晶场激发态)有关的晶场(CF)机制的贡献(包括近年发展的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外,与电荷转移光谱(荷移激发态)有关的荷移(CT)机制的贡献也被考虑。将这个公式应用于Ba2MgGe2O7∶Cr4+晶体平均g因子的计算,发现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很好的一致,同时,荷移机制对g移动Δg(=g-2.002 3)的贡献ΔgCT在符号上与晶场机制的贡献ΔgCF相反,而在大小上约为晶场机制贡献的38%。因此,在对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络合物的g因子计算时应考虑CF机制和CT机制的贡献。
2007 Vol. 27 (01): 8-11 [摘要] ( 1125 ) PDF (348 KB)  ( 399 )
12 KMgF3∶Eu2+晶体中Eu2+的受激发射研究
莫凤珊1,3,苏海全2, 3,朱国贤1,3,石春山3*
二价铕离子(Eu2+)在KMgF3晶体中产生窄带线状发射,峰值位于360 nm。依据自身建立的激发态能量损耗模型,预测了4f7(6P7/2)→4f7(8S7/2)跃迁实现受激发射的可能性。采用ASE技术测得了KMgF3∶Eu2+晶体360 nm发射的光学增益,得到净光学增益系数g=(11.4±3.2) cm-1,实验证实了理论预测。晶体退火或掺杂敏化离子Gd3+或Ce3+可以改善Eu2+的增益效果。
2007 Vol. 27 (01): 12-14 [摘要] ( 1433 ) PDF (378 KB)  ( 425 )
15 电子助进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中发射光谱的空间分布
董丽芳,王志军,尚勇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以CH4/H2为源料气体的电子助进化学气相沉积(EACVD)金刚石中的氢原子(Hα,Hβ,Hγ)、碳原子C(2p3s→2p2λ=165.7 nm)以及CH(A2ΔX2Π:λ=420~440 nm)的发射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同CH4浓度下各发射谱线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CH4浓度下各发射谱线在反应空间的大部分区域内均随距灯丝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当到达基片表面附近时有所减弱。随着CH4浓度的增加,H谱线强度减弱,CH与C谱线强度增强。
2007 Vol. 27 (01): 15-17 [摘要] ( 1215 ) PDF (341 KB)  ( 483 )
18 激光大气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林兆祥1,陈波1,吴金泉1,龚顺生2,孙奉娄1
利用Nd∶YAG激光器产生的1.06 μm激光束(脉冲能量为500 mJ,脉冲宽度为10 ns, 重复频率30 Hz)聚焦击穿大气形成长约为8 cm、最大直径为5 cm的激光大气等离子体柱,用光谱测量的方法,分别沿平行于激光束方向和垂直于激光束方向探测该等离子体柱的空间分辨光谱,并由此反演得出电子密度空间分布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大气等离子体中各种离子和电子呈橄榄形分布,沿激光束方向不对称,而垂直激光束方向对称分布,最大电子密度为1018 cm-3。文章还探讨了激光大气等离子体中处在不同状态的各种原子、分子和离子在空间的分布特性,为进一步揭示激光大气等离子体的微观空间分布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7 Vol. 27 (01): 18-22 [摘要] ( 2303 ) PDF (508 KB)  ( 481 )
23 藻蓝蛋白原位还原Ag(I)与纳米Ag(0)形成动态过程的谱学研究
杨芳1,2,郭振江1,白燕1,郑文杰1,2*
在4 ℃避光条件下,将藻蓝蛋白(简称PC)与AgNO3作用,通过UV,FS,FTIR等谱学方法研究了PC与Ag(I)原位还原与纳米Ag(0)粒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PC在615 nm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并随Ag(I)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PC的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均呈现衰减趋势。同步荧光光谱观察到纳米Ag(0)粒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用TEM观察到所形成的Ag (0)分散于PC表面,形成PC为核,纳米银为壳部分包覆的生物缀合物,粒子呈球形,有较窄的分布尺寸,粒径在15~30 nm之间。
2007 Vol. 27 (01): 23-27 [摘要] ( 2298 ) PDF (859 KB)  ( 505 )
28 杜利特尔多元校正新方法及其对苯同系物混合光谱的解析研究
丁亚平*,于美丽,王 丽,徐引娟
杜利特尔法是一种高精度低计算量的数值分析方法。文章首次将杜利特尔法引入化学计量学领域提出了杜利特尔多元校正法,并用于吸收光谱重叠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物苯、甲苯、二甲苯的混合体系的谱图解析中,测定误差在(-6.35%~8.70%),明显好于K-矩阵计算结果(-14.76%~13.40%)。结果表明杜利特尔多元校正法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2007 Vol. 27 (01): 28-31 [摘要] ( 1152 ) PDF (454 KB)  ( 488 )
32 CdS薄膜的化学沉积法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
孙学柏,张希清,杜鹏,常笑薇,王俊玲,黄世华
用化学沉积方法在沉积温度为90 ℃下制备了CdS薄膜。研究了直接退火处理和涂敷CdCl2甲醇饱和溶液后退火处理对CdS薄膜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发现没有任何处理的CdS薄膜没有明显的晶型;直接退火处理促进了CdS立方相的结晶,晶粒没有增大且生长出许多细小的晶粒;涂敷CdCl2甲醇饱和溶液后退火处理不仅极大地促进了CdS六角相的结晶,而且晶粒增粗增大,表面更加光滑。用吸收光谱研究了薄膜的光学特性,发现退火使薄膜的禁带宽度变窄,涂敷CdCl2甲醇溶液后退火处理使吸收边变陡和带尾变小。表明涂敷CdCl2甲醇溶液退火处理明显改善CdS薄膜的结晶质量和光学性质。
2007 Vol. 27 (01): 32-34 [摘要] ( 595 ) PDF (595 KB)  ( 486 )
35 用近红外光谱分析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芮玉奎1,2,黄昆仑1, 3,田慧琴1,郭晶1,罗云波1*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普及推广,人们越来越关心其生态安全性。以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为实验材料,借助于近红外光谱仪对转基因棉花及其对照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进行了分析测定,扫描区间为12 000~4 000 cm-1,分辨率为4 cm-1,扫描次数为64次;同时用标准方法进行对比测定。结果显示近红外检测样品的结果与标准方法结果无明显差别,说明通过扫描光谱加上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分析,非常准确、方便地测定了转基因作物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结果显示,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中的含量,分析原因主要可能与转基因抗虫棉向根际土壤分泌毒蛋白所致,毒蛋白会结合在土壤颗粒上,降解较慢,增加了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又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2007 Vol. 27 (01): 35-37 [摘要] ( 1871 ) PDF (345 KB)  ( 525 )
38 FTIR直接测定法在解决忍冬科一些分类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郝朝运, 程存归, 刘鹏*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法测定了忍冬科5属12种植物的红外光谱,对其红外光谱及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分类群的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重现性,七子花属与忍冬族和北极花族的关系都比较接近,表明七子花属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着忍冬族和北极花族,而接骨木属和荚蒾属与科内其他属的距离并不远,支持目前把这两属归入忍冬科的分类方法。说明利用已知的标准红外光谱图库,可以鉴定和区分出这些属或其他属植物的种类及关系。
2007 Vol. 27 (01): 38-42 [摘要] ( 1168 ) PDF (538 KB)  ( 488 )
43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乳粉蛋白质的研究
常敏,褚鹏蛟,徐可欣*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奶粉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进行了研究。挑选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29种奶粉,以化学分析值作参比,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奶粉光谱信息和蛋白质含量的定量模型,预测均方根差(RMSEP)为0.687%。采用波长选择对模型进行优化后,波长点从1 558个减为11个,大大加快了运算速度,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精度。为了减小颗粒大小不均匀和粒子表面非特异性散射的影响,对光谱数据进行了标准正态变量(SNV)变换和多元散射校正(MSC),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是有效的,得到RMSEP减小了约37%。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实时、快速,能满足工业过程分析中的测量精度要求,为提高奶粉质量分析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7 Vol. 27 (01): 43-45 [摘要] ( 1210 ) PDF (392 KB)  ( 535 )
46 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腌腊肉制品品质的研究
赵丽丽1,张录达2,宋忠祥3,李勇4,严衍禄5,马长伟1*
以中国传统腌腊肉为对象,研究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准确检测肉制品品质的可行性。腊肉是富含脂肪的肉制品,其酸价是目前国标中必须检测的品质指标,它可以反映腊肉在加工储藏过程中脂肪氧化酸败的情况, 对腊肉的品质尤为重要。腊肉样品经过简单的粉碎后在BRUKER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上扫描,获得其近红外光谱参照国标法测定酸价和水分含量,采用附加散射校正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了腊肉酸价和水分含量的PLS回归模型。酸价模型预测集中样品的预测值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r2为0.98,预测标准差RMSECV为0.25;水分含量模型预测集中样品的预测值与标准值的r2为0.90,RMSECV为0.02。成对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腊肉制品品质的快速检测。
2007 Vol. 27 (01): 46-49 [摘要] ( 1862 ) PDF (513 KB)  ( 524 )
50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FTIR鉴定青葙子及鸡冠子的研究
张长江1,李丹婷2,梁久祯1,程存归2
借助OMNI采样器,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青葙子及其伪品鸡冠子的红外光谱。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真伪品的红外光谱进行放大处理,以有效突出真伪品间的红外光谱差异程度,从而提高鉴定正确率。采用对信号奇异性具有良好探测能力的Morlet小波做小波母函数,对青葙子真伪品的红外光谱进行若干尺度的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在各个尺度下观察青葙子的真伪品的红外光谱的差异程度,从中选择一个差异程度最为明显的尺度来区分青葙子真伪品。结果表明: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能够有效鉴别同科同属不同种植物中药材。
2007 Vol. 27 (01): 50-53 [摘要] ( 2219 ) PDF (488 KB)  ( 517 )
54 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光谱表征
张平1, 2,梁敏华1,陈永亨2*
将反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用于黄铁矿处理酸性重金属废水的研究,探讨了黄铁矿的表面反应以及黄铁矿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在处理废水过程中,黄铁矿中表面羟基与重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并通过考察黄铁矿中碳酸盐,合理解释了黄铁矿处理酸性重金属废水后的溶液自然均趋于中性(pH 7)的现象。可见区的反射光谱用于表征处理过程中的黄铁矿的颗粒及比表面变化,解释了黄铁矿在重复使用时其活性反而增强的原因。吸收光谱及XPS表征表明,黄铁矿处理含Cr(Ⅵ)废水,是一个由Cr(Ⅵ)到Cr3+再到Cr(OH)3的吸附沉淀过程。
2007 Vol. 27 (01): 54-57 [摘要] ( 1604 ) PDF (441 KB)  ( 555 )
58 多元散射校正技术用于近红外定标波长组合的优选研究
芦永军,曲艳玲,冯志庆,宋敏
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中,多元散射校正(MSC)算法可以有效地剔除由于样品颗粒度、装填密度、湿度等物理因素所导致的散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光谱的信噪比。相关光谱法反映了样品待测成分光谱信息和浓度信息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定标波长优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采用单一波长通道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的相关光谱极易受到散射的影响,掩盖了待测成分的特征线性信息,将多元散射校正技术用于相关光谱的信息提取和噪声压制,克服了上述的困难, 并通过人参样品的定标实验验证,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满意的定标结果。
2007 Vol. 27 (01): 58-61 [摘要] ( 447 ) PDF (407 KB)  ( 522 )
62 土壤的光谱特征及氮含量的预测研究
鲍一丹1,何勇1,方慧1*,Annia Garcia Pereira1,2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测定土壤参数具有快速、方便的特点。文章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不同颗粒大小的土壤样本在不同测试角、不同测试高度对土壤光谱的影响,并得到了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粒径土壤的含氮量预测模型。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含氮率测量的影响,分析了NIR技术在田间实地应用预测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光谱仪在距土壤高度为100 mm,测试角为45°时,具有最大的吸光度。土壤粒径和含水率这2个参数明显影响,当粒径在0.5~5 mm变化时,含氮量预测相关系数r为 0.81左右,当土壤粒径在<0.25和>5 mm模型的预测能力变差。当土壤样品呈天然潮湿状态时,氮的预测结果较差。而样品干燥以后,预测相关系数较高。为土壤原位光谱测试提供了依据。
2007 Vol. 27 (01): 62-65 [摘要] ( 1784 ) PDF (513 KB)  ( 915 )
66 白僵蚕的红外指纹图谱鉴别研究
冀宪领1,盖英萍2,牟志美1*,王更先1,姬生来1
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健康蚕,不同季节和品种的白僵蚕醇溶部位的红外指纹图谱,采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法对其图谱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鉴别。结果表明:白僵蚕醇溶部位具有稳定而独特的红外指纹图谱。健康蚕的红外指纹图谱与白僵蚕的红外指纹图谱明显不同,两图谱共有峰率仅为63.0%,变异峰率较大,健康蚕相对于白僵蚕变异峰率达41.2%;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白僵蚕的红外指纹图谱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不同品种的白僵蚕的红外指纹图谱最低共有峰率为76.0%,最高为92.0%,春季与秋季白僵蚕醇溶部位的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为73.1%。白僵蚕醇溶部位的红外指纹图谱可以用作鉴定白僵蚕,区别不同品种和季节的白僵蚕的一种手段。
2007 Vol. 27 (01): 66-69 [摘要] ( 550 ) PDF (523 KB)  ( 520 )
70 3-取代苯基-5-(3′-吲哚基)-异噁唑啉衍生物的谱学研究
郭晓河1,常俊标1,2,程森祥3,王强3
现代红外光谱技术以其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成本低﹑且不消耗样品等特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文章利用傅里叶红外技术, 研究了9种含有吲哚基和苯基的3-取代苯基-5-(3′-吲哚基)-异噁唑啉衍生物的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规律,指出了这类化合物不同取代基对红外吸收谱带的影响;同时,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 对3-取代苯基-5-(3′-吲哚基)-异噁唑啉衍生物的1H NMR的共振谱带做了全面的归属, 其化学位移的变化规律与红外光谱一致,为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与谱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2007 Vol. 27 (01): 70-73 [摘要] ( 1563 ) PDF (331 KB)  ( 486 )
74 原油降粘剂组分的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研究
朱红1,关润伶1,申靓梅2
为了明确原油降粘剂的主要组分,采取蒸馏、溶解一沉淀法及柱色谱法对原油降粘剂进行分离与纯化,用红外光谱法对其主要组分官能团的结构进行了鉴定,推断其主要组分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进行了结构确认及定量分析,共聚物中3种单体: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的摩尔数比为37.1∶25.8∶37.1;重量百分比为41.1∶28.8∶29.8。用红外光谱对甲醇溶液部分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分子量范围是800~1 600,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钠, 其余为助剂和水。
2007 Vol. 27 (01): 74-77 [摘要] ( 1220 ) PDF (420 KB)  ( 517 )
78 高温下正十五烷的拉曼光谱研究
乔二伟,郑海飞*
文章在金刚石压腔下研究了正十五烷从室温到350 ℃的拉曼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压力也在不断增大;CH3,CH2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同时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但2种作用相反。由于压力效应大于温度效应,随温度压力的增大CH3,CH2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的拉曼位移均向高频方向移动,说明C—H键键能在增大。另外,由于新物质的生成导致过强荧光产生而无法测出正十五烷的拉曼光谱,而且过强荧光出现的时间早晚与温度和压力有一定的关系。
2007 Vol. 27 (01): 78-80 [摘要] ( 2252 ) PDF (404 KB)  ( 474 )
81 亚心形扁藻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拉曼光谱
王丽姜1,陈荣1*,庄惠如2,欧琳1,黄祥英1
测定并研究了亚心形扁藻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拉曼光谱。结果表明,采用1 064 nm近红外激光激发,以亚心形扁藻藻液离心所获得的藻泥为测试样品,当激发光功率为360 mW,累加70次,可以获得较清晰的亚心形扁藻近红外拉曼光谱信号。其主要谱峰为:381~432, 552~556, 611~613, 710, 873, 953~964, 1 108~1 119, 1 457, 1 523~1 527, 2 986 cm-1,确认其归属主要为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酯类等亚心形扁藻的主要组成物质。该研究为藻类分类以及环境胁迫下藻类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一种快速、实时、无损的检测方法。
2007 Vol. 27 (01): 81-83 [摘要] ( 2363 ) PDF (334 KB)  ( 518 )
84 光谱分析法研究八羧酸酞菁铝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陈奎治1,彭亦如1*,林伟1,曹育红1,徐国兴2,翁家宝1,3
以八羧酸酞菁铝配合物(AlPc(COOH)8)为红区荧光探针,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AlPc(COOH)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 测定了八羧酸酞菁铝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位置数和结合常数,结果分别为n=5.7,K=5.74×105K=3.51×105,两种分析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以氯血红素(HE)、布洛芬(IB)、L-色氨酸(TRP)为分子探针,用络合竞争法研究了它们对AlPc(COOH)8-BSA体系紫外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往体系中加入HE后,AlPc(COOH)8的单体吸收峰增强,体系由结合态往游离态“转变”,而加入TRP和IB后,吸收光谱未观察到明显的变化,由此确定AlPc(COOH)8与BSA的结合点为SiteI。
2007 Vol. 27 (01): 84-87 [摘要] ( 1590 ) PDF (422 KB)  ( 519 )
88 锰卟啉/钒取代杂多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
张祯成,安庆大*,张绍印,王少君*
利用碘化四对(4-三甲氨基苯基)锰卟啉与钒取代杂多酸H5PMo10V2O40,在水溶液中,室温下反应合成了锰卟啉/钒取代杂多酸配合物,用红外和紫外光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该配合物中包含着金属卟啉的环状结构与杂多酸的笼状结构,并且二者以化学键的形式键合在一起。以该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研究了锰卟啉/钒杂多酸配合物对苯的羟基化反应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探讨了催化剂对苯羟基化反应的活性中心。研究结果表明,杂多酸中的钒原子是其主要的催化活性中心,锰卟啉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催化活性。
2007 Vol. 27 (01): 88-90 [摘要] ( 1798 ) PDF (372 KB)  ( 518 )
91 动态光谱检测中血液散射对等效光程长变化的影响
王焱1,2,李刚1*,林凌1,刘玉良1,李小霞1,3
动态光谱无创动脉血液成分检测方法,从原理上可以去除皮肤等因素带来的个体差异的影响。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考虑血液散射的影响。采用蒙特卡罗模拟仿真方法,对人体指端脉动动脉血液的散射引起的等效光程长变化程度进行了研究,从误差分析的角度对通过动态光谱法测量血液成分浓度的下限进行了评估。
2007 Vol. 27 (01): 91-94 [摘要] ( 254 ) PDF (490 KB)  ( 570 )
95 皮肤组织血液含量对皮肤光谱的影响
黄宝华1,陈荣1*,曾海山2,王月云1,谢树森1
在分析皮肤组织结构、皮肤荧光光谱与反射光谱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改变皮肤真皮上、下血管丛的血液含量,依此建立相应的皮肤六层光学模型,并进行 Monte Carlo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皮肤荧光光谱与反射光谱均可反映皮肤组织内血液含量的变化;皮肤的真皮上层血管丛的血液含量对光谱强度的影响大,深部血管丛血液含量对光谱强度的影响小;荧光光谱和反射光谱可用于探测或分析皮肤组织中血液含量的变化,特别可能用于真皮上层血管血液病变的皮肤疾病的病患程度及治疗效果的检测。
2007 Vol. 27 (01): 95-98 [摘要] ( 136 ) PDF (441 KB)  ( 480 )
99 鸡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荧光光谱分析
薛泽春,程新胜*,杨丽文,张现,席征
谷胱甘肽转移酶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解毒酶,排除外源和内源毒素,维护肌体的正常功能。文章从荧光角度研究了谷胱甘肽转移酶光谱性质,得到谷胱甘肽转移酶的三维荧光谱图,确定了色氨酸、酪氨酸的荧光峰,以及肽链骨架荧光峰。根据其峰位的红移或蓝移,以及在不同pH条件下氨基酸荧光峰强度、位置变化,推断谷胱甘肽转移酶构象变化以及色氨酸在酶分子中的位置。
2007 Vol. 27 (01): 99-103 [摘要] ( 1185 ) PDF (671 KB)  ( 480 )
104 碱性藏花红-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蛋白质体系的荧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程定玺,王韶华
阳离子染料碱性藏花红(ST)及其二聚体可平衡转化,形成平衡体系。在适宜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蛋白质的定量加入可调节这一平衡,引起体系荧光有规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体系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建立了一种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实验表明,碱性藏花红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自聚程度增加,体系荧光降低。加入蛋白质体系荧光增强,且增强程度与体系中的蛋白质的加入量呈线性关系。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40 μg·mL-1,检出限为0.034 μg·mL-1。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人血清蛋白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7 Vol. 27 (01): 104-107 [摘要] ( 1655 ) PDF (470 KB)  ( 455 )
108 荧光法研究对羧基苯偶氮基杯[8]芳烃与诺氟沙星的作用
李艳平,李来生*,黄志兵,刘旭,葛小辉
合成了一种超分子探针对羧基苯偶氮基杯[8]芳烃(简称CPAC)。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液状态下该探针与诺氟沙星(简称NFLX)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相互作用,CPAC与NFLX形成外式包结物,静态猝灭NFLX的荧光,CPAC的杯腔体与NFLX的喹啉环间的疏水作用是主要作用方式。测定了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6.38×105 L·mol-1)和结合比(n=1)。实验发现,小牛胸腺DNA能夺取CPAC-NFLX体系中的CPAC,使NFLX游离,说明超分子化合物CPAC可用于诺氟沙星药物的储存和定点释控。
2007 Vol. 27 (01): 108-112 [摘要] ( 224 ) PDF (583 KB)  ( 452 )
113 吡咯红Y-过氧化氢-铬(Ⅵ)体系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铬(Ⅵ)
林韶玉1,2,高文华1*,刘晓暄1,陈耀文1
在HAc-NaAc缓冲体系中,痕量铬(Ⅵ)对过氧化氢氧化吡咯红Y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催化作用,使吡咯红Y荧光减弱,据此建立了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铬(Ⅵ)的新方法,同时考察了该催化反应的最优条件及动力学性质。该方法的表观活化能为159.92 kJ·mol-1,反应速率常量为5.7×10-2 s-1,检测限为0.012 μg·mL-1,测定线性范围为0.02~0.24 μg·mL-1。该方法用于对河水、工业废水及电镀废水中铬(Ⅵ)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7 Vol. 27 (01): 113-115 [摘要] ( 1811 ) PDF (365 KB)  ( 506 )
116 吖啶橙与肝素钠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孙伟,丁雅勤,滕文荟,焦奎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吖啶橙与肝素钠的结合反应,吖啶橙主要以静电作用的方式与肝素钠发生相互作用。在pH 2.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吖啶橙在478和492 nm处有特征吸收峰,当加入肝素钠后,492 nm处的吸光度值强度降低且在453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说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物,利用摩尔比法求解两者的结合比为1∶3。在最佳条件下,吸光度值的降低与肝素钠的浓度在3.0~15.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599×105 L·mol-1·cm-1,检测限(3σ)为0.236 mg·L-1。该方法简单、快速,应用于肝素钠注射液效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7 Vol. 27 (01): 116-119 [摘要] ( 1159 ) PDF (422 KB)  ( 473 )
120 一个灵敏测定过氧化氢的吖啶红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
梁爱惠,蒋治良*,陶慧林
在pH为5.0的HAc-NaAc缓冲液中,Fe2+催化H2O2产生·OH,·OH氧化I-为I2。过量I-与I2反应生成的I-3,与吖啶红(AR)形成AR-I3缔合物分子。在疏水作用和分子间力作用下,AR-I3缔合物分子自动聚集形成(AR-I3)n缔合物微粒。该缔合物微粒在320,400,595 nm处产生3个共振散射峰。H2O2的浓度在0.50~16.0×10-6 mol·L-1范围内与400 nm波长的共振散射光强度成线性关系, 方法的检出限为2.0×10-7 mol·L-1 H2O2,用于废水中H2O2的测定,结果满意,回收率在97.9%~101.2%之间。
2007 Vol. 27 (01): 120-122 [摘要] ( 1557 ) PDF (304 KB)  ( 500 )
123 铽-3,5-二氯水杨酸-N-苯基-乙萘胺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林沛和1,王思宏2,常树岚1
用沉淀法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合成了铽、3,5-二氯水杨酸(DclSal)、N-苯基-乙萘胺(NphNAm)三元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荧光光谱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Tb(DClSal)3(NPhNAm)2,其发射峰位于544 nm,归属于稀土Tb3+离子的5D47F5的跃迁。
2007 Vol. 27 (01): 123-125 [摘要] ( 1736 ) PDF (398 KB)  ( 497 )
126 虚拟组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中药紫外光度法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白立飞,张海涛,张寒琦,王红霞,王洪艳*
采用虚拟组分自修正、自拟合的方法消除了干扰组分的影响,实现了人工神经网络(ANN)-紫外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的中药多组分浓度的同时测定。建立了包含训练网络和拟合网络的双网络ANN算法,提高了ANN算法的自学习、自判别能力,使复杂中草药体系多组分浓度预报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对21种不同来源的秦皮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含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HPLC法相比较,以相对误差小于10%计,预测准确率大于90%。该法对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测定精密度分别为0.37%,1.5%。
2007 Vol. 27 (01): 126-130 [摘要] ( 1085 ) PDF (508 KB)  ( 454 )
131 黄芩有效成分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李云霞2,索全伶1*,贺文智1,李春萍1,黄延春2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对从中药黄芩中分离得到的3种黄芩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黄芩有效成分在甲醇溶液中及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等5种诊断试剂后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讨论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推断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及取代基位置的方法,为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7 Vol. 27 (01): 131-134 [摘要] ( 697 ) PDF (464 KB)  ( 541 )
135 紫外-可见光谱测定马尾松纸浆树脂中甘油三酯含量
石海强1, 2,何北海1
用紫外光谱法测定马尾松TMP浆和酸性亚硫酸盐浆正己烷抽出物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探讨了三油酸甘油酯标准物与纸浆树脂的紫外吸光谱图特征与特征峰位置以及测试时间对吸光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试剂用量范围内,三油酸甘油酯在412 nm的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71;吸光度随测试时间呈线性降低关系,相关系数为0.990。再现性实验回收率98%~104%,精确度1.27%~4.03%。利用该方法测定了纸浆与酶处理后纸浆抽提物中甘油三酯的含量,评价了酶处理纸浆降解甘油酯的效果。马尾松TMP与酸性亚硫酸盐浆中甘油三酯含量较高,约占总抽提物的50%。酶处理后TMP浆与酸性亚硫酸盐浆中甘油三酯降解率分别达到46.31%和35.55%。
2007 Vol. 27 (01): 135-138 [摘要] ( 2333 ) PDF (464 KB)  ( 478 )
139 基于神经网络的光谱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熊宇虹1,2,温志渝2,王命延1,徐少平1,王炜立1,肖建1
光谱识别技术是光谱定性分析的基础。随着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光谱识别技术已成为医药、环保、石化等行业进行快速检测的重要的手段。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自适应学习、鲁棒性和容错性等特点,在信号处理、知识工程、模式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以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光谱信号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运用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随后根据光谱识别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基于多特征和神经网络的光谱识别方案,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建立了基本的模型框架。最后运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说明。
2007 Vol. 27 (01): 139-142 [摘要] ( 1518 ) PDF (441 KB)  ( 482 )
143 氧化锌纳米晶体的光谱分析
孙萍,熊波,张国青,朱柏瑾,丁凤莲
采用沉淀法并通过控制前驱体的煅烧温度来制备粒径不同的氧化锌(ZnO)纳米晶体,对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纳米粒子分散性好、形貌一致、粒径分布集中。样品的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表明,随着前驱体煅烧温度增加,晶体粒径增大、结晶度提高;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峰位随粒径减小而发生蓝移,这一实验结果表明ZnO纳米晶体呈现出较明显的量子限域效应;红外吸收光谱测量结果表明,用沉淀法制备的ZnO纳米晶体的表面会吸附一小部分残余的离子,对红外吸收光谱中的ZnO特征振动峰随粒径减小发生宽化和红移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光致发光光谱测量结果表明,ZnO纳米晶体在紫外区(360 nm)存在一较弱的发光峰,而在可见区(468 nm)存在一较强的发光峰,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后,认为锌空位点缺陷是导致ZnO纳米晶体可见区发光的主要原因。
2007 Vol. 27 (01): 143-146 [摘要] ( 309 ) PDF (542 KB)  ( 564 )
14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型传递方法研究
熊宇虹1,2,温志渝1,梁玉前1,陈勤1,张波1,刘妤1,向贤毅1
模型传递是以数学方法通过在2台不同仪器之间寻求一种变换关系来增强光谱仪数据通用性、可比性的一种基本途径。由于实际测量数据具有非线性特征,加上校正样本集合的有限性,使得解决小样本条件下非线性关系的模型传递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概述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光谱仪的模型传递问题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段直接校正方法,最后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对该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并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2007 Vol. 27 (01): 147-150 [摘要] ( 1709 ) PDF (410 KB)  ( 525 )
15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野生葡萄籽中多元素的方法研究
王松君1,2,常平3,王璞珺1,侯天平4,侯悦5
文章研究的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野生葡萄籽中多种元素。针对野生葡萄籽样品基质中有机成分对矿物质的影响,对干灰化法与酸消解湿法处理样品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植物标准物质GBW 07603样品分解, 表明选择HNO3-HClO4体系消解样品优于干灰化法。此方法测得结果相对误差在1.06%~8.82%和标准偏差在1.35%~8.88%之间。进行了葡萄籽和几种中草药中微量元素测定的对照实验,检测数据证明葡萄籽中微量元素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2007 Vol. 27 (01): 151-154 [摘要] ( 1577 ) PDF (417 KB)  ( 453 )
155 ICP-AES测定湖泊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样品微波消解研究
弓晓峰1, 2,陈春丽2,Barbara Zimmermann3,赵晋4,周文斌1*
为正确测定鄱阳湖沉积物中微量元素而研究样品消解方法,采用密闭式微波消解系统处理样品,以ICP-AES法测定多种微量元素。分别从不同的消解液、用酸量、消解工序以及样品消解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优化,最终确定了一个最适合消解鄱阳湖沉积物的前处理消解体系为:消解样用量为0.5 g,180 ℃电热板上预处理约15 min,消解体系选择酸比例为4∶4∶2的HNO3-HF-H2O2体系和HNO3-HF-HClO4体系均可,消解工序为5 atm/3 min—10 atm/2 min—15 atm/5 min—20 atm/10 min的逐步加热工序。这种消解方法简单快速、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为以后鄱阳湖沉积物的测定做了样品准备工作。
2007 Vol. 27 (01): 155-159 [摘要] ( 2438 ) PDF (478 KB)  ( 469 )
16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当归补血汤中多种微量元素
万益群,柳英霞,郭 岚,万筱芬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当归补血汤中多种微量元素,考查当归、黄芪以不同的配比进行煎煮时微量元素的溶出情况。实验证明、当归、黄芪生药材及水煎液经硝酸-高氯酸体系消化,样品消解完全,可以满足ICP-AES检测的要求。相对标准偏差为0.82%~5.56%,加标回收率为97.2%~115.4%,完全能满足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测试要求。而各种微量元素的溶出率均以当归、黄芪为1∶5的配比的共煎液中各种微量元素溶出率最高, 证实了该配伍的合理性。文章为药剂学研究提出了一个简便、准确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对当归补血汤配伍合理性进行了考察,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有效依据。
2007 Vol. 27 (01): 160-164 [摘要] ( 2082 ) PDF (506 KB)  ( 542 )
165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富集ICP-AES测定环境水体中Cr(Ⅵ)和有机态Cr(Ⅲ)的研究
马红梅,朱志良*,张荣华,赵建夫
选用331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微污染水体中的Cr(Ⅵ)和有机态Cr(Ⅲ)进行了分离富集作用研究,考察了酸度、富集时间、洗脱液类型、洗脱液浓度及溶液中共存离子对分离富集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分别用1.0 mol·L-1 HCl和2.0 mol·L-1 NH4NO3+0.5 mol·L-1 NH3·H2O可以很好分步洗脱有机态Cr(Ⅲ)和Cr(Ⅵ),利用ICP-AES测定, 该方法对Cr(Ⅲ)和Cr(Ⅵ)的检出限分别为1.1和 1.4 μg·L-1,相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平均值分别为3.8%和5.6%。该方法适用于自来水、地下水、地表水及生活污水中痕量Cr(Ⅵ)和有机态Cr(Ⅲ)的分离富集及测定。
2007 Vol. 27 (01): 165-168 [摘要] ( 1647 ) PDF (466 KB)  ( 418 )
169 萃取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纯铝中的杂质元素
谢华林1,聂西度1,李立波2
采用APDC-MIBK萃取分离铝,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高纯铝中Co,Ni,Cu,Mo,Cd,Pb和Bi。详细地讨论了仪器工作参数,内标元素,分离、富集条件,样品基体的干扰,确定了实验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0.011~0.052 μg·L-1,回收率为92.2%~103.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3%。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应用于高纯铝中Co,Ni,Cu,Mo,Cd,Pb和Bi等杂质元素的测定,结果满意。
2007 Vol. 27 (01): 169-172 [摘要] ( 1708 ) PDF (417 KB)  ( 479 )
173 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总汞和甲基汞
孙瑾1,2,陈春英1*,李玉锋1,2,李柏1,高愈希1,柴之芳1
建立了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生物样品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的分析方法。实验优化了萃取溶剂种类,溶剂浓度,各种辅助方法和超声波振荡时间等各种萃取条件。选择6 mol·L-1 HCl作为溶剂,超声2 h, 以有机溶剂萃取,再以水反萃,稀释后直接进行测量MeHg的含量。此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T-Hg和MeHg, 检出限为0.01 n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3.44%,线性范围为1~50 ng·mL-1,加标回收率为80%~97%。在此条件下测定了5种不同类型生物标准参考物质的T-Hg和MeHg,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该法综合了超声波辅助萃取和溶剂微萃取以及ICP-MS的优点,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合于各种生物样品中痕量MeHg快速萃取分离和分析。
2007 Vol. 27 (01): 173-176 [摘要] ( 1565 ) PDF (500 KB)  ( 554 )
177 不同消化方式测定大米与面粉中镉和砷的研究
陈国友
通过电热板直接消化法和微波消解法两种消化方式测定大米和面粉中的镉和砷,掌握两种样品前处理方式的特点,通过试验过程中的现象和上机后测定的试验结果数据,分析不同消化方式的优缺点,找出最佳的试验条件与方法;针对微波消解法出现的试验失败的现象及结果,提出了两种合理、可行的成功试验改进方案,并探讨性的分析试验失败的可能原因,从而完善两种消化方式对镉和砷的测定。
2007 Vol. 27 (01): 177-179 [摘要] ( 1102 ) PDF (396 KB)  ( 471 )
180 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研究组氨酸锌的配合反应
刘文涵1,吴小琼1,郑建珍1,肖珊美2,王丽华1
编程计算了不同pH条件下的组氨酸和锌离子的各种存在形式并分析了拟合分布图,研究了在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组氨酸时的pH值对原子吸收响应的影响及络合反应的机理。指出在pH 9.5左右最佳测定条件下,所形成的可溶性组氨酸锌配合物是由电中性的组氨酸基His+- 和带负一价电荷形态的组氨酸基His-与Zn(OH)2共同形成的Zn(OH)2·(C6N3O2H9)2,Zn(OH)2·[(C6N3O2H8)-]2,Zn(OH)2·(C6N3O2H9)·[(C6N3O2H8)-]。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分析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确定了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组氨酸时的配合物反应机理及配合物的组成结构。
2007 Vol. 27 (01): 180-183 [摘要] ( 1504 ) PDF (445 KB)  ( 499 )
184 珍珠明目滴眼液中微量钙的共沉淀分离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梁爱惠, 蒋治良,王秀丽
采用硝酸锶-碳酸钾共沉淀分离富集珍珠明目滴眼液中的微量钙,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进样溶液钙浓度在0.0~20.0μg·mL-1范围内与其422.7 nm处的吸光度成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6 μg·mL-1。该法用于珍珠明目滴眼液中钙的测定,具有灵敏、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平均回收率为97.0%~9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
2007 Vol. 27 (01): 184-185 [摘要] ( 1600 ) PDF (281 KB)  ( 517 )
18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纯水中痕量钠离子
原霞1,2,申士刚1,孙汉文1
对高纯水中痕量钠离子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测定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直接在石墨管平台上在线富集样品的方法。采用将样品分步多次直接加入石墨管平台中,同时进行分步多次灰化,最后一次测定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达到了富集痕量钠离子、满足仪器检测灵敏度要求的目的,同时又避免了添加萃取溶剂沾污样品的可能。为防止实验用水和试剂背景值掩盖样品中待测离子浓度,作者在超净工作台环境下,将电渗析、蒸馏、亚沸蒸馏多级纯化手段串连使用,制备出了满足痕量离子检测要求的实验用水。方法检出限为0.086 μg·L-1,回收率在101%~104%之间。
2007 Vol. 27 (01): 186-189 [摘要] ( 632 ) PDF (442 KB)  ( 537 )
190 用水解分离-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锰作形态分析
肖开提·阿布力孜,阿布力孜·伊米提,王吉德
研究了痕量锰形态分析的水解分离-原子吸收光谱法。依据不同价态锰水解酸度的不同,使以各种形态存在的锰彼此分离以对其进行AAS测定。用NaOH溶液调试样的pH到10,此时以MnO-4形式存在的高价锰不产生水解沉淀,而低价Mn(Ⅱ)和中价Mn(Ⅳ)产生水解沉淀,对清液中的Mn(Ⅶ)进行AAS测定;然后用pH为5的硫酸溶液溶解沉淀,此条件下Mn(Ⅱ)的沉淀溶解, 从而使Mn(Ⅱ)和Mn(Ⅳ)彼此分离,对清液中的Mn(Ⅱ)进行AAS测定;最后,用pH为1的硫酸溶液溶解Mn(Ⅳ),并沉淀进行AAS测定。从上述测定,可分别求得Mn(Ⅱ), Mn(Ⅳ)和Mn(Ⅶ)含量。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3.3%~99.5%,96.7%~103%和98.2%~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3.2%和3.1%,检出限为0.10 mg·L-1,该法简单,快速,准确。
2007 Vol. 27 (01): 190-193 [摘要] ( 362 ) PDF (435 KB)  ( 498 )
194 XRF中激发电位和靶材对散射效应增强荧光强度的影响研究
韩小元1, 2,卓尚军1*,申如香1,王佩玲1
采用一组熔融片样品研究了由不同的X光管激发电位和不同的X光管靶材(Cr靶和Rh靶)所导致的入射X射线能量及强度分布变化对3种散射效应增强荧光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的散射增强包括相干散射激发的荧光强度、非相干散射激发的荧光强度以及其他方向的一次荧光被散射进探测方向的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采用的熔融片, 相干散射效应和一次荧光被散射进探测器方向增强效应对荧光强度的贡献随X光管激发电位增大而减小,用Cr靶原级谱激发比用Rh靶原级谱激发贡献大;而非相干散射效应对荧光强度的贡献则随X光管激发电位增大而增大,用Rh靶原级谱激发比用Cr靶原级谱激发贡献大;3种散射效应对荧光强度的总贡献随X光管激发电位增大而增大,在Rh靶原级谱激发条件下比用Cr靶原级谱激发贡献大。
2007 Vol. 27 (01): 194-197 [摘要] ( 1118 ) PDF (360 KB)  ( 555 )
198 太阳射电爆发中图像网纹消除的小波NeighShrink方法
赵瑞珍1,胡占义2
绝大多数观测得到的太阳爆发数据中均含有大量的噪声,这给数据的后续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文章分析和研究了NeighShrink阈值函数的特点以及邻域窗口大小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波NeighShrink平方根阈值方法用于图像去噪。首先对太阳爆发灰度图中的每一通道作了规范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由于通道间的差异造成的横条纹,然后将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小波分解,采用小波Neigh-Shrink平方根阈值函数对其小波系数作阈值处理,最后利用小波反变换恢复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去除干扰、增强有用信息的目的。
2007 Vol. 27 (01): 198-201 [摘要] ( 613 ) PDF (567 KB)  ( 467 )
202 现代仪器在胆结石研究中的运用
王青豪, 张惠敏,欧阳健明*
对胆结石组分和元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可为治疗胆结石和预防其复发提供重要的参考。文章综述了现代仪器在胆结石研究中运用的研究进展,这些技术包括拉曼光谱、能谱(EDX)、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其二阶导数谱、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2007 Vol. 27 (01): 202-206 [摘要] ( 1104 ) PDF (630 KB)  ( 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