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25卷 08期
刊出日期:2005-08-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169 热烈祝贺黄本立院士80华诞
林俊越1,宋增福2,王文书2
黄本立先生1925年9月21日在香港出生于一个印尼归侨家庭,祖籍广东新会,5岁时迁回大陆。他于1945—1949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门大学教育部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福建省政府顾问,厦门市、江门市科学技术顾问,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客座研究员。曾(或现)任东北大学及五邑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Duisburg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黄先生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2002年黄先生荣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3年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4 月30日,黄先生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黄先生于1950年初在东北科学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前身)参加工作。当时东北的产业部门急需采用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刚解放时的东北基本上是空白。黄先生决定放弃他感兴趣的搞专业摄影的想法,他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原子光谱分析研究中去。20世纪50年代初,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用的主要是摄谱法,在当时实验条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黄先生完成了电机碳刷子和电解锌等样品的定性分析,建立了电解锌、电碳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1952年起,他用新到的苏制中型摄谱仪,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电解铜阳极泥等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量的样品,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高压电火花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激发光源。他还帮助工厂建立了光谱分析实验室并建立黄铜的分析方法;建立并推广了球墨铸铁球化剂的测定方法;建立了不锈钢的分析方法……。在随后的50多年,黄先生一如既往,奉献在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中,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我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1955年黄先生为冶金部建立了钨矿中微量铍的光谱测定方法,并分析了一批重要样品;他在钼矿半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中,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阶法”和“内标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扩大了“数阶法”单谱线测定的含量范围,扩展了分析浓度范围,提高了该方法的精密度。这在当时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仪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1957年黄先生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这项成果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很好的评价和采用,被国外著名光谱分析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没有专用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出售,当时国内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黄先生在我国首次建立起了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光谱论文,在国内起了倡导作用,促进了我国的原子吸收光谱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开展。上世纪70年代他看准了当时在国际上刚刚上市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新型光源,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当时他用的是一台原用于加工塑料封皮的射频发生器改装的简陋装置,经他研究改进后,消除了它的放电声响和射频辐射泄漏等严重缺点,为国内研制ICP装置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较先进的ICP光谱仪后,他参与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从事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及我国第一批固体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值及环境保护的研究。这些工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他所研制的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而非氢化物元素的灵敏度则保持不变,从而获得一项中国专利。他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 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 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使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氢化物,1991年在国际光谱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近年来主持研究强电流微秒脉冲供电(HCMP)空心阴极灯激发原子/离子荧光分析,改善了包括一些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的检出限,几倍甚至几十倍。HCMP技术1997年获中国专利,并已用于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和飞行时间质谱仪上,于2000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非传统性氢化物发生法方面,近十多年来黄先生也和同事们作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例如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不用一氧化碳的镍蒸气发生法等等。黄先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逾200篇,主持或参与编著科技书籍有“An Atlas of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of Rare Earth Elements for ICP-AES” (RSC, 2000),《分析化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当代化学前沿》(致公出版社,1997)、《发射光谱分析》(冶金出版社,1977,1979)、《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科学出版社,1964)等11种。黄先生在培养原子光谱分析人才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光谱分析骨干和科研教学人才。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参与中科院举办的光谱学习班的讲课和指导实验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他曾为国内外十多个原子光谱培训班讲课。1984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黄先生虽年事已高,却仍亲自为研究生讲授课程,在《今日化学》讲座中为本科生讲授分析化学进展、科学道德等专题。他在给学生上课或与他们相处时,经常用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教导他们做学问先要做人的道理。他在出访时,也常常就近看望他在国外的学生,和他们讨论科技动态或他们的论文;介绍国内情况,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另一方面也向他们学习他所不熟识的东西。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黄先生多次参与了厦门市“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竞赛等活动,与福州、厦门中小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探索科学真理。针对学术风气的不良倾向,讲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历史和现实。他还多次应邀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各大学院校举行了“从以德治国想到科学道德和公民道德”专题讲座。他教育青年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同时鼓励年轻人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信念。他的报告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会后多位有关单位领导、院士要求复制他的报告和幻灯片资料作为参考。黄先生近几年不辞劳苦,积极参加各种有关活动,他参加过“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巡讲团(2002年)。黄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曾任第五届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届福建省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近年来他先后被聘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厦门市科学技术顾问和江门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为地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做出了贡献。他曾向厦门市提出重视科学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建议,为市领导所接受,将科学仪器列为该市新兴产业之一。最近他向江门市建议重视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得到该市领导的重视。黄先生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了解国外科技动态。近二十多年来应邀在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大会报告7篇,特邀(主题)报告21篇。1996年主持了厦门国际光谱化学高级研讨会,同年任第5届欧亚化学大会的“环境与分析化学研讨会”中的分析化学研讨会的中方召集人。1997年他代表我国申办第五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成功,并主持了于1999年在厦门召开的这个会议。黄先生先后担任了第31届(1999)、第33届(2003)和第34届(2005)国际光谱会议(CSI)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第4届(1997)、第6届(2001)和第7届(2004)亚洲分析科学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2003年他代表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在西班牙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大会(CSI)成功,使这个著名国际系列会议,五十多年来第一次,将于2007年在中国(厦门)举行。目前他正和同事们一道紧张有序地进行第35届国际光谱大会的筹备工作。黄先生曾(或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等等,对学会组织建设做了很多工作。黄先生现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及十多种国内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仍然在为我国的光谱分析事业默默奉献着。在他八十寿辰之际,我们谨以此文对著名的化学光谱学家,我们的良师益友黄本立院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2005 Vol. 25 (08): 1169-1170 [摘要] ( 2020 ) PDF (446 KB)  ( 323 )
1171 基于光谱特征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检索
杜培军1, 2,陈云浩3*,方 涛2,唐 宏2
面向海量遥感信息管理中遥感影像检索的需求,以高光谱遥感信息为例对光谱特征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基于光谱特征的遥感影像检索包括基于点源示例的检索和基于面源示例的检索,检索中的关键问题是光谱特征提取与相似性度量。基于光谱曲线的相似性度量可以采用光谱角和光谱信息散度进行;基于光谱特征的检索可以通过提取反射和吸收光谱、光谱特征匹配的方法进行;而光谱曲线量化指标如中心矩、分维数和信息熵等的效果较差,不适宜应用于检索。
2005 Vol. 25 (08): 1171-1175 [摘要] ( 1563 ) PDF (494 KB)  ( 443 )
1176 时域光声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组织检测中的应用
苏翼雄1,王瑞康1,2*, 徐可欣3,张 帆1,姚建铨1
当强度调制的光束照射于吸收物质,周期性热流使周围的介质热胀冷缩而激发声波,这种将光能转化为声能的现象称为光声效应。基于光声效应的时域光声谱技术将光学和声学有机地结合,为生物组织的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该技术能够实现类似光学技术的高对比度和近似于声学技术的高精度和穿透深度,在生物医学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时域光声谱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组织成分检测和层析成像检测中的应用。
2005 Vol. 25 (08): 1176-1179 [摘要] ( 2211 ) PDF (609 KB)  ( 424 )
1180 光谱角制图模型的误差源分析与改进算法
唐 宏1, 杜培军1, 2,方 涛1, 施鹏飞1
在深入分析光谱角制图模型误差源的基础上,指出影响光谱角计算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波段位置变化、属性值等比变化、属性值随机变化、波段整体偏移。在分析上述4种情况误差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光谱角分组计算方法、归一化计算方法和交叉计算方法。光谱角分组计算方法在考虑全局特征的同时通过奇数波段、偶数波段分别考虑局部信息,能够解决伪相似问题;归一化计算方法将光谱向量进行归一化,从而抑制了原始数据中的随机误差,主要适用于部分或全部波段属性值有规律或无规律变化的情况;交叉计算方法可以解决由于波段整体偏移引发的误差,保证相似光谱向量的正确识别。试验表明这些算法均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适应处理含有误差数据的要求。
2005 Vol. 25 (08): 1180-1183 [摘要] ( 646 ) PDF (447 KB)  ( 421 )
1184 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电子激发温度
董丽芳*,冉俊霞,尹增谦,毛志国
采用发射光谱强度比法,测量了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DBD)中的电子激发温度。实验在690~800 nm的范围内测量了大气压氩气DBD的发射光谱,经分析发现这些谱线全部是氩原子的发射谱线。为了测量电子激发温度,选用相距较近的763.51 nm(2P6→1S5),772.42 nm(2P2→1S3)的两条光谱线。结果发现电子温度的范围为0.1~0.5 eV,电子激发温度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实验还发现氩气流动与非流动时电子激发温度有明显的差别。上述结果对介质阻挡放电在工业领域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5 Vol. 25 (08): 1184-1186 [摘要] ( 1473 ) PDF (302 KB)  ( 542 )
1187 稀土Er掺杂ZnF2: PbF4的能量上转换
袁放成
在氟化锌(ZnF2)或氟化锆(ZrF4),氟化铅(PbF4)等基质材料中加入不等量的Er3+及微量Yb3+离子,在特定的条件下制作成能量上转换材料。样品在980 nm的红外光激发下发出较强的多波段的可见光,且肉眼可见。由实验样品分析了稀土Er3+上转换可见光各波段的谱线,给出了能级跃迁机制,并根据稀土Er3+摩尔浓度不同的样品其上转换发光强度的不同,分析了掺入稀土的浓度对能量上转换效率的影响。
2005 Vol. 25 (08): 1187-1189 [摘要] ( 1048 ) PDF (333 KB)  ( 359 )
1190 Gd2O3:Eu3+溶胶-凝胶薄膜发光特性研究
顾 牡,邱隆清,刘小林,张 睿,徐 昕
以无机稀土氧化物为原料制备了Gd2O3:Eu3+溶胶-凝胶薄膜,通过对不同Eu3+离子掺杂浓度、不同烧结温度薄膜发光强度的研究,得出Gd2O3薄膜中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0%、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00 ℃下烧结2 h;由薄膜和粉末激发谱的比较发现: 薄膜中存在着比粉末更有效的能量传递,从而更有利于高能射线激发发光;首次观察到薄膜经过1 000 ℃烧结2 h后发光消失,并通过SEM和XRD的实验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2005 Vol. 25 (08): 1190-1194 [摘要] ( 1057 ) PDF (901 KB)  ( 397 )
1195 不同溶胶体系对纳米氧化锌发光特性的影响
郭书霞,张兴堂,张忠锁,赵慧玲,李蕴才,黄亚彬,杜祖亮*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ZnO纳米粉体,研究了两种不同溶剂下制备的纳米ZnO的荧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氧化锌样品有相同的晶型和能带结构,其紫外发光相似,但其带间的可见发射表现出了巨大差异,其原因在于两溶剂的极性不同导致两体系凝胶、烧结的微过程不同,从而使两种ZnO样品的表面态结构和布局发生变化。
2005 Vol. 25 (08): 1195-1198 [摘要] ( 1050 ) PDF (454 KB)  ( 409 )
1199 Yb:YAG晶体的合作发光现象
毛艳丽1,丁 菲1,王长顺1,邓佩珍2,干福熹2
研究了Yb:YAG晶体的合作发光现象。当用940nm的近红外光激发时,Yb:YAG晶体有明显的上转换蓝色发光。实验发现498 nm的蓝色发光强度与激发功率的平方成正比,而且Yb3+掺杂浓度越高,蓝色发光越强。分析表明这是Yb3+间强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合作发光,是由于Yb3+在共价性的YAG基质中,它的4f13电子易于与近邻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的。
2005 Vol. 25 (08): 1199-1202 [摘要] ( 1219 ) PDF (454 KB)  ( 407 )
1203 稀土离子Ce,Tb掺杂硼磷酸锶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刘春棠,何大伟*,李少霞,刘端阳,鲁成祝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2SrO·0.84 P2O5·0.16 B2O3: RE3+(RE=Ce,Tb)荧光粉,研究了其中Ce3+,Tb3+的光谱性质,以及Ce3+与Tb3+共掺杂时的能量传递现象。发现Ce3+在232,296 nm处有两个激发带,发射光谱中也有两个峰,且两者重叠严重,用高斯分峰拟合得到曲线峰值分别为325,344 nm,这两个发射峰可能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发光中心的发射。Tb3+的激发光谱中以370 nm的激发峰最强,发射光谱中同时观测到来自5D35D4的发射,表明在此体系中能级5D35D4间的无辐射跃迁过程不显著。Ce3+和Tb3+在此基质中的共掺杂存在Ce3+到Tb3+的有效能量传递。
2005 Vol. 25 (08): 1203-1206 [摘要] ( 1027 ) PDF (407 KB)  ( 387 )
1207 ITO表面研磨处理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王 丽,张希清,林 鹏,熊德平,黄世华
用一种特制的纳米研磨粉磨擦方法处理ITO表面,用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了ITO表面形貌, 发现ITO表面尖峰明显减少, 表面粗糙度降低;研究了ITO处理与没做处理的双层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现ITO处理的器件在亮度和效率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分析了器件性能提高的原因,认为是由于ITO处理的器件提高了注入载流子并且降低了界面势垒。
2005 Vol. 25 (08): 1207-1209 [摘要] ( 1759 ) PDF (462 KB)  ( 425 )
1210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注射液中的硫酸庆大霉素
马红燕
基于硫酸庆大霉素对鲁米诺在铂电极上弱的电氧化发光信号的强增敏作用与流动注射技术的结合,建立了一种测定硫酸庆大霉素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该法测定硫酸庆大霉素的检出限为8.0×10-10 g·mL-1,线性范围为1.2×10-9~4.0×10-6 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2.0%(n =11)。该法简单、快速、灵敏,已成功地用于注射液中硫酸庆大霉素的测定。
2005 Vol. 25 (08): 1210-1212 [摘要] ( 1118 ) PDF (379 KB)  ( 409 )
1213 化学发光法测定尿酸
刘二保1*,卫洪清1,2
利用尿酸对碱性luminol-H2O2-Co2+化学发光体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尿酸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10~7.0×10-6 mol·L-1,检测限(3σ)为1.1×10-11 mol·L-1,RSD 1.9%(n=4,s=5.0×10-8 mol·L-1)。该法用于人体血清及尿液中尿酸的测定,结果满意。
2005 Vol. 25 (08): 1213-1215 [摘要] ( 1738 ) PDF (367 KB)  ( 382 )
1216 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琚宜文1, 2,姜 波2,侯泉林1,王桂梁2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类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应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类构造煤中,芳香结构、脂肪结构以及含氧官能团的结构成分吸收频率几乎一致,但吸收峰的强度却不相同,这正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煤变形程度及变形机制不同所引起的。在低、中和高煤级变质变形环境形成的不同类型构造煤中,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富氢程度降低,富氧程度也越来越低,而缩合程度增高,但不同类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含量变化又有区别。该法应用于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2005 Vol. 25 (08): 1216-1220 [摘要] ( 1761 ) PDF (723 KB)  ( 500 )
1221 磷烷1 950~2 480和3 280~3 580 cm-1波段FTIR吸收光谱强度研究
王 乐,陈 平,成国胜,丁 昀,胡水明*
磷烷分子的基频和低泛频吸收谱线强度在对该分子定量检测应用以及天文观测中是基本的参考数据。文章探讨了高分辨傅里叶变换光谱方法研究气体样品吸收线型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测量以及程序拟合谱线线型,得到了磷烷分子在1 950~2 480 cm-1波段的5个吸收带以及3 280~3 580 cm-1波段的4个吸收带中的1 760条谱线线强度,经分析其结果误差在±6%左右。
2005 Vol. 25 (08): 1221-1226 [摘要] ( 1058 ) PDF (493 KB)  ( 405 )
1227 MAXR回归法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及最优波长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张录达1,赵丽丽,赵龙莲,李军会,严衍禄
介绍了运用MAXR回归法建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此方法,由Matlab语言设计程序,进行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建模的波长信息选择。并以小麦样品为实验材料,建立了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其中优选出2个和3个波长点处光谱信息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凯氏定氮法分析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 1和0.976 5,标准差分别为0.335和0.340。MAXR回归法在进行波长信息,选择时可建立分别包含1,2,…,k个波长点信息的最优回归模型,且计算量适中,因此是一种实用的选择“最优”波长信息的回归方法。该方法不仅可少而精选择波长信息,建立抗共线性信息干扰的光谱定量分析模型,而且对于特定样品、特定待分析组分,选择最优波长信息建模分析的工作,可指导专用近红外分析仪器的设计。
2005 Vol. 25 (08): 1227-1229 [摘要] ( 1066 ) PDF (328 KB)  ( 404 )
1230 近红外光谱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罗一帆1,2,郭振飞3,朱振宇4,王川丕1,江和源1,韩宝瑜1*
为了建立近红外光谱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模型,应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选择了7 432.3~6 155.7 cm-1和5 484.6~4 192.5 cm-1特征光谱范围,以网络结构参数的输入层、隐层、输出层神经元数目分别为(8,4,1)和(7,5,1)来建立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测定模型,模型的结果表明建模的茶多酚和茶多糖的r,RMSECV,RSECV分别为0.984 7,0.460,0.123和0.947 0,0.136,0.224;预测集的r,RMSEP,RSEP则分别为0.980 4,0.529,0.017和0.968 2,0.111,0.030。由此说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用于预测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含量。
2005 Vol. 25 (08): 1230-1233 [摘要] ( 498 ) PDF (471 KB)  ( 449 )
1234 硅基片上微米厚度SiO2膜的斜入射红外反射透过谱分析
余云鹏,林舜辉,林璇英,林揆训
介绍了硅基片上具有微米厚度的SiO2膜在斜入射情况下的红外反射透过谱测量结果,发现在900~1 250 cm-1波段内的结果有别于一般的透射谱,出现了峰位基本不变的1 100 cm-1反射峰。随厚度增大,1 100 cm-1峰和1 200 cm-1凹谷的降低逐渐变为迟缓。当厚度达到2 μm以上后,1 075~1 250 cm-1谱线的变化已不再明显。通过分析表明,结果中包含了SiO2膜的表面反射谱和SiO2膜层的吸收谱。当膜厚达到微米量级而引起较大吸收时,表面反射谱的贡献相当明显。此时,对该段谱线的分析不能仅考虑膜层的吸收。
2005 Vol. 25 (08): 1234-1236 [摘要] ( 1505 ) PDF (419 KB)  ( 360 )
1237 玻璃离子水门汀固化反应的红外光谱研究
程汉亭1,刘韩星1*,肖 群2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玻璃离子水门汀固化反应过程,结果显示,表征聚丙烯酸盐的峰强度(~1 413 cm-1)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而硅醇基团,即最强峰(~1 039 cm-1)上的肩峰(950 cm-1),在所观察的周期中仍然存在。因此,玻璃离子水门汀抗压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原因在于: ①Ca2+,Al3+与聚丙烯酸的固化化学反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在进行;②因玻璃结构分解形成的硅醇基团将长期存在,并在缩合形成硅凝胶的过程中,改变基体与填料间的界面结构和组成,因此对玻璃离子水门汀的长期力学性能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5 Vol. 25 (08): 1237-1239 [摘要] ( 1410 ) PDF (510 KB)  ( 363 )
1240 利用红外光谱确定碱法分解粉煤灰的碳酸钠用量的实验研究
王丽华1,3,王东升2
利用红外光谱研究了粉煤灰在用碳酸钠碱熔法分解前后的物相变化,发现: 碱熔前,粉煤灰的红外光谱主要显示莫来石和二氧化硅的特征吸收;碱熔后,粉煤灰(后统称熟料)的红外光谱主要表现为霞石的特征吸收。研究还对比了不同配比条件下,莫来石反应的完全程度。发现不同配比的粉煤灰熟料的红外光谱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的碳酸钠用量范围内(粉煤灰∶碳酸钠>1.2∶1时),其对应熟料的红外光谱主要为霞石的吸收峰,并表现有莫来石吸收残留,说明此配比条件下,莫来石尚未分解完全;当粉煤灰∶碳酸钠=1.2∶1时,莫来石吸收消失,说明此配比条件下,莫来石可以分解完全,此时熟料的红外光谱中也未出现其他杂峰,证明此时熟料为霞石单一物相;当粉煤灰∶碳酸钠<1.2∶1时,熟料的红外光谱中出现了碳酸盐的特征吸收,说明碳酸钠过量,同时,硅酸根的特征吸收峰也发生分裂,说明硅酸根的振动吸收峰增加,推测可能是碳酸钠过量后,霞石与碳酸钠发生反应,使霞石吸收过量的Na2O,导致霞石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由此可以判定碱熔法分解粉煤灰的最佳配比为粉煤灰∶碳酸钠=1.2∶1。X射线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2005 Vol. 25 (08): 1240-1242 [摘要] ( 1637 ) PDF (395 KB)  ( 415 )
1243 茶多酚中咖啡因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芦永军1,陈华才1,2,吕 进2,陈星旦1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茶多酚中咖啡因进行了光谱及定量分析,原始光谱表明咖啡因在近红外波段有着很强且较为明显的吸收峰。通过对样品的漫反射原始吸光度光谱进行导数、散射校正及相关分析更清晰地给出了咖啡因在近红外光谱波段的光谱特性,为建立快速稳健的定标模型创造了条件。该技术能够解析出咖啡因中各主要基团在近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结合定标过程定量快速检测咖啡因在茶多酚中的含量,定标分析结果显示在很大的浓度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定标标准差SEC为0.49%,相关系数(r)为0.993,证实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快速分析茶多酚中咖啡因含量手段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2005 Vol. 25 (08): 1243-1245 [摘要] ( 1392 ) PDF (400 KB)  ( 456 )
1246 应用FTIR直接测定法鉴定大豆的品种
洪庆红1,2,李丹婷2,郝朝运2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了8个不同大豆品种的子叶及外表皮的红外光谱,对他们的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吸收峰进行了归属。通过对各谱图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大豆品种的红外吸收峰形及峰强有所区别。结果表明: 不同的大豆品种的FTIR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1 800~1 200 cm-1范围内有较大的差异,它反映的主要是蛋白质分子的酰胺Ⅰ带及酰胺Ⅱ带附近,这可能是源于基因的差异。因此FTIR法可用于不同大豆品种的鉴别。
2005 Vol. 25 (08): 1246-1249 [摘要] ( 603 ) PDF (477 KB)  ( 419 )
1250 CO+分子离子彗尾带系在近红外区域的光谱研究
李 伟1,杨晓华1,甘雨洁1,吴 玲,郭迎春1,刘煜炎1,陈扬骎1*
CO+分子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瞬态自由基分子,许多研究者对该带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采用光外差-磁旋转-速度调制光谱技术测量了12C16O+分子离子彗尾带系(A2Πi-X2Σ+)在近红外区域的3个支带(0,3),(1,4)和(3,6)的振转吸收光谱。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上态A 2Πi(ν′=0,1,3)的精确的分子常数。进一步验证了光外差-磁旋转-速度调制光谱技术在吸收光谱测量中的优越性。
2005 Vol. 25 (08): 1250-1252 [摘要] ( 1586 ) PDF (377 KB)  ( 419 )
1253 二硫纶和菲咯啉二酮混配金属锰(Ⅱ),铁(Ⅱ),钴(Ⅱ)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与配位模式
潘庆才1,赵永和1,彭正合2
报道了新近合成的二氰基二硫纶和菲咯啉-5,6-二酮混配锰(Ⅱ)、铁(Ⅱ)及钴(Ⅱ)配合物MLL′(L=mnt2-, 1, 2-二氰基乙烯-1,2-二硫醇离子;L′= phen-5,6-dione, 菲咯啉-5,6-二酮)红外-远红外光谱实验数据。在红外及远红外光谱中,特征ν(CN),ν(CO),ν(CC),ν(CN),ν(C—S)ν(M—S)ν(M—N)吸收较强,远红外光谱表明配合物中M—S键比M—N键强。利用群论方法分析了标题配合物MLL′的简正坐标和配位模式,探讨了这类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与结构的关系。标题配合物中过渡金属离子与二氰基二硫纶和菲咯啉二酮形成四配位的畸变四面体构型,其对称性近似于C2和C2V
2005 Vol. 25 (08): 1253-1256 [摘要] ( 1587 ) PDF (362 KB)  ( 405 )
1257 24 ℃和0.1~900 MPa压力下乙醇的拉曼光谱研究
杨竞峰1,郑海飞1,李文霞
在24 ℃和0.1~900 MPa压力下测量了含50%水的乙醇溶液和纯乙醇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纯乙醇和50%乙醇溶液中的C—H基团振动波数均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它们的各振动峰与压力的关系分别为: 纯乙醇: ν1=2 881.890+0.001 27 P+6.213×10-6 P2;ν2=2 928.707+0.004 38 P+4.772×10-6 P2;ν3=2 973.457+0.008 89 P+3.245×10-6 P2;50%乙醇溶液: ν1 =2 885.616+0.010 8 P-2.699×10-6 P2;ν2 =2 932.734+0.013 7 P-3.346×10-6 P2;ν3 =2 978.115+0.016 5 P-4.914×10-6 P2。另外,还观察到在低于550 MPa压力范围,50%乙醇溶液中的氢键强度随压力的增大而明显增加,550 MPa以上压力时不再随压力而发生变化。
2005 Vol. 25 (08): 1257-1261 [摘要] ( 1486 ) PDF (459 KB)  ( 372 )
1262 叶绿体光诱导延迟荧光产生机理的光谱学研究
王成龙1,马国欣1,2,范多旺1,夏荣斌1
研究延迟荧光产生机理对延迟荧光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电荷复合理论出发,对叶绿体光诱导延迟荧光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简化的理论模拟。得出: 延迟荧光的衰减动力学符合双指数形式;衰减中快相成分对应电子从Q-A上电子回流与P680+的复合产生;慢相成分对电子从Q=B回流与P680+的复合产生。实验结果支持上述理论推理,并证明延迟荧光的更长延时成分来源于PSⅠ中的电子回流到PSⅡ与P680+复合产生激发态的P680*退激发产生。
2005 Vol. 25 (08): 1262-1265 [摘要] ( 1118 ) PDF (454 KB)  ( 385 )
1266 使用荧光颜料实现白光LED的研究
王 进,王 晶*,郑荣儿,孟继武
研究了利用荧光颜料和InGaN蓝光芯片制成掺杂LED,根据光转换原理,得到白光LED的可能。文章首先对比了普通方法和二次点胶法封装的LED,表明二次点胶法工艺复杂,封装的LED亮度低,不适合LED的制造。其次对普通方法封装的1/1/100,1/1/200,2/1.5/100等不同重量比的ax-17/zq-13/AB胶有机LED实验,发现2/1.5/100的有机LED色坐标(0.32, 0.30),接近等能白光点,相关色温6 290 K,接近日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白光源。
2005 Vol. 25 (08): 1266-1269 [摘要] ( 1083 ) PDF (417 KB)  ( 398 )
1270 微过氧化物酶-8的聚集程度对其与La3+相互作用的影响
陈婷婷1,黄晓华1,杜江燕1,冯玉英1,刘长鹏2,邢 巍2,陆天虹1, 2*
UV-Vis吸收光谱的结果表明,由于La3+与微过氧化物酶-8(MP-8)分子血红素上的两个丙酸基的羧基氧发生强的键合作用,使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NaCl能增加MP-8分子的聚集程度,导致La3+与MP-8相互作用引起的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的程度大大降低。甲醇虽然能降低MP-8的聚集程度,但对La3+与MP-8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程度的影响较小。
2005 Vol. 25 (08): 1270-1273 [摘要] ( 508 ) PDF (429 KB)  ( 397 )
1274 血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特征的热力学研究
张 勇*,燕新梁,雷亚春,沈晓芳,潘景浩,刘滇生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不同温度时,血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荧光猝灭光谱行为,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函数曲线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在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小;根据F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结合位点r=4.36,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Van der Waals力,HP进入了HSA的疏水腔。
2005 Vol. 25 (08): 1274-1276 [摘要] ( 1335 ) PDF (399 KB)  ( 385 )
1277 四碘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李改仙,李建晴,魏玉霞,董 川*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碘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得该反应的结合常数为2.65×105 L·mol-1,结合数n=0.86,探讨了它们的相互作用机理。四碘荧光素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同时,牛血清白蛋白的存在会增强四碘荧光素的发光,且强度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成正比。以此为基础在pH 8.64的条件下建立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该法的线性范围为8×10-7~9×10-6 mol·L-1,精密度为3.4%,检出限9.88×10-8 mol·L-1
2005 Vol. 25 (08): 1277-1280 [摘要] ( 1549 ) PDF (472 KB)  ( 389 )
1281 瓜环与喹啉及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
杜 莹1, 2,薛赛凤1*,牟 兰1,祝黔江1,陶 朱1,张建新3
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考察六、七及八元瓜环与喹啉、异喹啉、7-甲基喹啉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以及光学特性。与核磁共振技术比较,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性的特点,不仅可观察到喹啉及其衍生物与七元瓜环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荧光性质变化;还能观察到它们与六元瓜环或八元瓜环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化,这是通常的NMR方法所不能实现的。实验表明喹啉、异喹啉、7-甲基喹啉与六、七及八元瓜环有包结作用,形成多种不同包结比的稳定包结配合物。实验也证实,瓜环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受到3种效应的协同影响: (1)疏水性的笼体效应(瓜环以其特殊的疏水性笼状结构,可与多种有机物发生疏水性的笼体作用);(2)亲水性的端口效应(瓜环端口环绕的羰基氧通过离子-偶极相互作用来键合金属离子或有机分子的带电部分);(3)相互作用的客体分子或瓜环笼体空间大小,即尺寸效应。
2005 Vol. 25 (08): 1281-1285 [摘要] ( 2485 ) PDF (648 KB)  ( 413 )
1286 罗丹明6G缔合微粒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过氧化氢
李振中1,蒋治良1*,杨 光1,卢 丹1,刘绍璞2
在0.020 mol·L-1 HCl-4.0×10-4 mol·L-1 KI-1.6×10-5 mol·L-1 Mo(Ⅵ)介质中,罗丹明6G(RhG)在540 nm处有1个荧光峰,在540 nm处有1个同步荧光峰。当有H2O2存在时,H2O2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I-3,I-3与RhG形成缔合微粒,在320,400,595 nm处产生3个共振散射(RS)峰;而在540 nm处荧光峰猝灭。H2O2浓度在0.068~34 μg·mL-1范围内与400 nm波长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测定水中H2O2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法。光谱研究结果表明,(RhG-I3)n缔合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RS增强和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
2005 Vol. 25 (08): 1286-1288 [摘要] ( 1637 ) PDF (371 KB)  ( 387 )
1289 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魏永巨1, 戚秀菊2, 敦惠娟1,王惠英1,兰瑞家1
研究了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水溶液的共振散射光谱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在弱酸性溶液中,PAR可产生很强的共振光散射, 散射光谱形状与吸收光谱有关。溶液酸度影响PAR的电离平衡和存在状态,因而影响散射光谱。在pH 3.1~6.2之间,PAR为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可在疏水力的作用下结合形成分子聚合体,从而导致共振光散射增强。光偏振实验表明PAR的散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光散射强度与PAR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005 Vol. 25 (08): 1289-1292 [摘要] ( 1072 ) PDF (460 KB)  ( 411 )
1293 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文物保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王丽琴1, 2, 梁国正1, 党高潮3*, 王 芳4
应用自行研制的光导纤维反射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漫反射光谱技术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 (1)通过比较待测颜料和标准颜料反射光谱曲线的形状和特征反射峰或一阶导数峰的位置,实现对彩绘文物颜料的分析鉴定。(2)用漫反射光谱技术监测金属表面状态的变化。文中通过对铜及其锈蚀产物漫反射光谱的研究得到了铜表面的一些信息,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金属表面状态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功能。(3)通过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的反射光谱特性,指导人们选择适宜的材料。作者的研究证实了漫反射光谱法是一种新的文物保护研究技术,具有简便、快捷和不损坏文物的特点,该工作使漫反射光谱技术成为文物保护研究的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同时也为漫反射光谱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应用领域。
2005 Vol. 25 (08): 1293-1296 [摘要] ( 1923 ) PDF (512 KB)  ( 422 )
1297 一种新型芴类衍生物的光谱性质研究
马文波1*,吴谊群1, 2,顾冬红1,干福熹1
合成了具有大π共轭性的对称型芴类衍生物9,9-二(2-乙基已基)-2,7-二(2-(4-甲氧基)苯-2,1-乙烯基)芴(简写为MO-Flu-MO)。通过元素分析、质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该染料在乙腈、二氯甲烷、四氢呋喃和正己烷4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线性吸收光谱和单光子荧光谱。结果发现溶剂效应对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产生这些光谱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
2005 Vol. 25 (08): 1297-1300 [摘要] ( 1140 ) PDF (448 KB)  ( 362 )
1301 有/无金属离子Cu2+或Zn2+参与时中药有效成分伞形花内酯与生物大分子BSA的相互作用
刘雪锋,夏咏梅,方 云*,邹 鲁,刘玲玲
运用荧光光谱(FS)及紫外光谱(UV)研究了有/无金属离子Cu2+或Zn2+参与时中药有效成分伞形花内酯与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有/无金属离子参与时,伞形花内酯均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金属离子参与使得KA增大,n仍维持在2左右;伞形花内酯分子能够扦插入BSA分子内部,温度以及金属离子参与对伞形花内酯与BSA分子中荧光性氨基酸残基间的空间距离r影响不大。有/无金属离子参与时伞形花内酯与BSA的作用过程均是一个熵增加和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伞形花内酯与BSA之间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金属离子参与使伞形花内酯与BSA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增强,故ΔH对ΔG的贡献增大。
2005 Vol. 25 (08): 1301-1305 [摘要] ( 1074 ) PDF (579 KB)  ( 405 )
1306 小牛胸腺DNA与细胞色素C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研究
周家宏1,冯玉英1,吴晓红2,杨 辉1,邢 巍3,陆天虹2, 3*
利用电化学和紫外-可见(UV-Vis)反射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固定到带正电的尼龙膜上的小牛胸腺DNA(CT-DNA)与马心细胞色素C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马心细胞色素C能以其带正电的活性区域一端吸附到带负电的CT-DNA表面,因此CT-DNA能促进马心细胞色素C的直接电化学反应。
2005 Vol. 25 (08): 1306-1308 [摘要] ( 997 ) PDF (315 KB)  ( 404 )
1309 TiO2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光催化降解的研究
杨桂芹,李朝晖*,林章祥,王绪绪,刘 平,付贤智*
报道了TiO2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光催化降解。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降解过程并对降解终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近紫外灯(365 nm)照射下,BSA在5 h内就可以被TiO2光催化完全降解为小碎片,延长反应时间到40 h可使BSA完全矿化(93.5%),其中C,N和S分别被矿化成CO2,NO-3和SO2-4;而在仅有紫外灯或仅有TiO2存在的条件下,5 h内仅有30%左右BSA被降解为小碎片,即使延长反应时间,也无法使BSA矿化成CO2和无机离子。
2005 Vol. 25 (08): 1309-1311 [摘要] ( 261 ) PDF (422 KB)  ( 384 )
131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进展
郑怀礼1,4, 姚秉华2, 姚加飞3, 李 宏4
评述了近年来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进展。具体内容包括: 催化褪色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进展;催化显色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进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内容包括指示反应及其条件、方法的检出限、测定范围、应用等。展望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如加强活性剂增敏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性研究、相关催化机理的研究和酶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研究。
2005 Vol. 25 (08): 1312-1314 [摘要] ( 1095 ) PDF (407 KB)  ( 397 )
1315 非有机溶剂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锰Mn(Ⅱ)-H2O2-EBT-PEG-2000体系
孙登明,方华才
研究了碱性介质中,利用锰(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铬黑T的指示反应。用聚乙二醇-2000非有机溶剂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指示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测量酸性条件下539 nm处聚乙二醇-2000相的吸光度,建立了非有机溶剂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锰(Ⅱ)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8 0~0.55 μg· mL-1,检测限为3.0×10-9 g·L-1,可用于铝合金、茶叶样品中锰的测定。
2005 Vol. 25 (08): 1315-1317 [摘要] ( 1093 ) PDF (380 KB)  ( 392 )
1318 N-(1-萘基)-乙二胺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
周运友,佘世科,卢 琴,朱昌青,王 伦*
研究了盐酸介质中N-(1-萘基)-乙二胺(NED)与亚硝酸根的反应。基于NED的荧光强度被亚硝酸根猝灭的现象,建立了一种荧光测定NO-2的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在优化实验条件下,NO-2在1.07~214.0 μg·L-1范围内与NED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069 μg·L-1。该法用于测定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2005 Vol. 25 (08): 1318-1321 [摘要] ( 569 ) PDF (479 KB)  ( 396 )
1322 用灿烂甲酚蓝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素钠的研究
孙 伟1,2,焦 奎1,牛学良1,陆路德2
在pH 3.0的Britton-Robinson (B-R)缓冲溶液中,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灿烂甲酚蓝与肝素钠的相互作用。灿烂甲酚蓝在592 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加入肝素钠后,吸收峰强度降低但没有新的吸收峰出现,表明两者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最佳条件下,利用溶液吸光度值的降低与肝素钠浓度的关系建立了测定肝素钠浓度的分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0.6~6.0 mg·L-1,摩尔吸光系数ε=1.03×106 L·mol-1·cm-1,检测限(3σ)为0.173 mg·L-1。将该方法应用于肝素钠注射液浓度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5 Vol. 25 (08): 1322-1324 [摘要] ( 1448 ) PDF (371 KB)  ( 354 )
1325 激光微区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铝酸锶铕镝长余辉材料中的铕
张金平,张 博,郭庆林,王文杰,郭 智,怀素芳,魏艳红
激光微区发射光谱分析法结合CCD光学多道分析仪测定了SrAl2O4:Eu2+, Dy3+长余辉材料中铕的含量,研究了该方法用于长余辉材料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实验中以Eu(Ⅱ) 412.973 nm为分析线,计算机拟合LogIf~Logc工作曲线,对Eu的分析结果表明: 分析谱线相对强度RSD为4.3%,定量分析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4%,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为2.13%;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SrAl2O4:Eu2+, Dy3+长余辉材料,制备前后的Eu百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高温合成后的长余辉材料中Eu百分含量明显增大。
2005 Vol. 25 (08): 1325-1327 [摘要] ( 1114 ) PDF (361 KB)  ( 380 )
1328 基于Nafion-结晶紫传感膜的光纤湿度传感器研究
金兴良1, 2,李 伟1,孙大海1,庄峙厦1,王小如1*
通过研究基于荧光和可见光吸收的两种湿度传感方法,从数种湿度分子探针中优选出结晶紫为分子识别器,包埋于Nafion溶胶中,制备成基于可见光吸收原理的光纤化学湿度传感膜。该传感膜与电荷耦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等构成的光纤湿度传感器,于640 nm波长处对30%~100%范围内的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具有较快的响应时间(<2 min)、较高的灵敏度(≤5%RH)、选择性和良好的可逆性(RSD≤2.6%)。
2005 Vol. 25 (08): 1328-1331 [摘要] ( 1119 ) PDF (533 KB)  ( 400 )
1332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光谱识别方法研究
熊宇虹1,温志渝1,陈 刚1,黄 俭1,徐 溢2
光谱信号的自动识别技术是光谱分析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相同测定条件下的光谱信号进行比较,根据信号之间的相似程度,从而得出两者之间化学组成关系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光谱的定性分析,也可用于光谱的验证。文章以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光谱信号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光谱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后为简化识别难度,进行了光谱信号的归一化处理,再在概述小波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小波包分析的技术对光谱信号进行相关特征提取的方法,并根据统计学知识,得出了计算标准特征向量和允许误差向量的公式,然后运用二叉树分级判别的方法,实现了光谱信号的快速识别,最后举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说明。
2005 Vol. 25 (08): 1332-1335 [摘要] ( 1068 ) PDF (440 KB)  ( 370 )
1336 基于低流速雾化器和可拆卸接口的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汞的形态分析
李保会1,余莉萍2,王朝晖1,刘礼文1,严秀平1*
报道了基于低流速雾化器(MicroMist)和随意拆卸接口的毛细管电泳(C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汞的形态分析。这种可随意拆卸接口避免了毛细管冲洗过程中对检测器的污染。无机汞和甲基汞在下列电泳条件下得到了基线分离: CE分离毛细管为45 cm×75 μm石英熔硅毛细管,电解质溶液为30 mmol·L-1 H3BO3+10% CH3OH(pH 8.7),分离电压为22.5 kV。汞形态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精密度分别是(RSD, n=5)分别为3.5%~3.8%和2.3%~5.1%。甲基汞和无机汞的检出限(3σ)分别是47和48 μg·L-1
2005 Vol. 25 (08): 1336-1338 [摘要] ( 638 ) PDF (443 KB)  ( 398 )
1339 光谱油样分析监测技术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杨虞微,陈 果
光谱油样分析是机械磨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重要技术,基于光谱数据的机械状态预测有利于发现机械系统的早期磨损故障。由于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模型的辨识和非平稳信号的预测,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将神经网络预测方法运用于光谱分析,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光谱分析监测技术。在预测模型中采用了三层BP网络模型,针对神经网络的结构对于信号预测或模型辨识的精度具有影响很大的问题,文章利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输入节点数、隐层节点数和网络收敛的均方误差(MSE)目标值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优的网络预测模型。最后,对某发动机实际的光谱分析数据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与传统ARMA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充分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005 Vol. 25 (08): 1339-1343 [摘要] ( 1129 ) PDF (545 KB)  ( 366 )
1344 ICP-AES法测定砖茶中多种生命元素
李海龙1,2,王丽珍1,王五一1
建立了用ICP-AES法分析砖茶中Ca,Mg,K,Al,P,Cu,Zn,Fe,Mn等9种生命元素的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在2.11%~8.68% 之间,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满意,方法简便可靠。对砖茶中9种元素分析结果与普通茶叶作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砖茶中P,Zn,K,Cu的含量均低于普通茶叶,分别只有普通茶叶的48.70%,78.19%,85.68%和98.78%,而Al,Fe,Mn,Ca,Mg的含量均高于普通茶叶,分别是普通茶叶的5.78,3.26,2.19,2.11和1.64倍。文章为研究砖茶中生命元素对饮茶型氟中毒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参考数据。
2005 Vol. 25 (08): 1344-1346 [摘要] ( 1806 ) PDF (386 KB)  ( 364 )
1347 超声波辅助提取-HG-ICP-AES法测定中草药雷公藤中可溶态Sb(Ⅲ)和Sb(Ⅴ)
谢建新 ,邓必阳*
本文建立了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中草药雷公藤中可溶态Sb(Ⅲ)和Sb(Ⅴ)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影响因素、锑形态分离的最佳pH值、仪器工作条件对锑氢化物发生的影响及五价锑的还原条件,探讨了共存离子对锑测定的干扰及消除方法。Sb(Ⅲ)和Sb(Ⅴ)的检出限分别为0.3和2.4 μg·L-1, 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9%和4.5%,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105%。
2005 Vol. 25 (08): 1347-1350 [摘要] ( 1077 ) PDF (549 KB)  ( 392 )
135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测定新疆奎屯氟砷中毒患者尿中的14种元素含量的研究
孙 莲1,刘 海1,常军民1,刘开泰2,杨培君3,冯艳波3
建立一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测定氟中毒,氟砷联合中毒患者尿中的K,Na,Ca,Mg,P,Zn,Al,Ba,Co,Cu,Ni,Sr,Cr,Ti 14种元素含量的方法。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的操作条件及各元素的检出限,精密度和线性范围,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4%~2.47%(n=10)。平均回收率为90.4%~1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氟中毒和氟砷联合中毒患者组尿中的K,Na的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氟砷联合中毒患者尿液中的Ba,Co,Cu,Ni,Cr的含量比氟中毒组和对照组的要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Mg,Zn,Al,Ti,Sr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灵敏,简单,重现性好,数据可靠。
2005 Vol. 25 (08): 1351-1354 [摘要] ( 384 ) PDF (374 KB)  ( 375 )
1355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中草药中的痕量铋
石 杰,宋庆国,赵开楼,龚雪云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中草药中痕量铋的适宜条件, 试验了不同的消解方式、酸介质和还原剂的用量对测定铋的影响。在最佳测定条件下, 铋的线性范围为0.1~200 μg·L-1, 检出限为0.094 6 μg·L-1。仪器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5%, 加标回收率为94%~107%。结果表明本法具有快速、简便和准确等特点。
2005 Vol. 25 (08): 1355-1357 [摘要] ( 1565 ) PDF (460 KB)  ( 388 )
1358 HG-AFS法测定甲鱼肉中硒
段 敏,王 波
采用湿法消解原子荧光光度法对甲鱼肉中硒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该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6.2%~103.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9%,猪肉国家标准物质(GBW08552)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吻合。结果表明: 甲鱼肉中硒元素的含量非常丰富,硒含量是普通动物鲜肉中的1.2~9.4倍;是新鲜瓜果蔬菜的几十至几百倍。本测定结果可为研制开发富硒甲鱼保健食品提供有价值的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2005 Vol. 25 (08): 1358-1360 [摘要] ( 219 ) PDF (476 KB)  ( 374 )
1361 重金属Pb2+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郑春霞1,王文全1,骆建敏2,赵 霞1,张 红1,张小伟1
以水栽培的玉米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醋酸铅溶液处理后,分别在第10天、第20天、第30天对玉米苗的根、茎、叶分别进行Pb2+含量测定。分析结果: Pb2+在玉米体内的分布表现为根>叶>茎;玉米中的叶绿素含量均降低;随着Pb2+浓度的增大,玉米细胞的膜透性表现根>叶>茎依次升高;Pb2+对玉米的伤害率的大小表现为根>叶>茎。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农作物对重金属Pb2+的耐性和重金属Pb2+在农作物体内的分布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
2005 Vol. 25 (08): 1361-1365 [摘要] ( 1010 ) PDF (723 KB)  ( 394 )
1366 钴基铁酸盐的室温合成和表征
王 静,邓 彤,冯亚萍,戴玉杰
采用氧化-沉淀法在室温下合成了不同钴含量的铁酸盐。不同反应时间时的样品的IR和XRD谱图分析表明,钴基铁酸盐是通过中间体绿锈形成的。通过调节初始溶液中Co/Fe比(Co/Fe分别为: 1/20, 1/15, 1/10, 1/7, 1/5, 1/3)合成了钴含量分别为Co/Fe=0.05, 0.06, 0.08,0.12,0.17,0.18的钴基铁酸盐,并通过IR, XRD, SEM和化学测定分析了上述铁酸盐的化学计量,结构和形貌。实验结果表明: 在室温条件下,随初始溶液中钴含量的增加,钴在尖晶石结构中占据八面体空隙中Fe3+的位置,且钴含量的增加不利于尖晶石结构的形成。
2005 Vol. 25 (08): 1366-1370 [摘要] ( 424 ) PDF (852 KB)  ( 353 )
1371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ε-己内酯共聚酯中硬链段结晶特性研究
张国颖,崔 哲,瞿保钧
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ε-己内酯(TCL)共聚酯中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ET)硬链段的晶区结构和结晶特性。结果表明,在ET硬段含量较高的TCL共聚酯中,ET链段的结晶特性与纯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本相同。ET硬段晶区的尺寸和结晶度均随链段序列长度的减小而减小。
2005 Vol. 25 (08): 1371-1374 [摘要] ( 1108 ) PDF (426 KB)  ( 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