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25卷 07期
刊出日期:2005-07-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09 双纵模稳频氦氖激光器的光谱与频率复现性分析
张 辉,沈乃徵
对双纵模稳频氦氖激光器的光谱及其频率复现性进行了理论估计,进行了633 nm碘稳定氦氖激光器的拍频实验,实验采用内腔激光器,并采用双纵模稳频的方法,通过观测激光器的两个偏振态互相垂直的相邻纵模的输出,并使二者稳定到功率相等的参考点处,获得激光稳定输出。实验通过观察双纵模稳定激光的模式输出,分析了影响激光频率复现性与频率稳定度的因素,测量了稳定激光的功率和频率稳定度。通过拍频测量,对激光器的频率复现性进行了分析,复现性用频差可以达到(1~2)×10-8量级。通过实验表明,双纵模稳频氦氖激光器的频率复现性完全符合用于长度精密测量的稳频激光器的要求,激光器可以很稳定地工作,稳定度用阿伦偏差表示可以达到10-10量级,可以作为实用的稳频激光标准。
2005 Vol. 25 (07): 1009-1012 [摘要] ( 1559 ) PDF (492 KB)  ( 462 )
1013 激光引发自由基反应磁效应的光谱学研究
陈家富,高玉贺
“动态自旋化学”(dynamic spin chemistry)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共识。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 化学反应的磁效应(MFE)、同位素效应(MIE)、化学诱导动态核极化(CIDNP)和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CIDEP)。文章简要介绍了激光引发自由基反应的磁效应发展历史及其光谱学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了自由基反应磁效应产生的原因、单-三转换理论及磁效应机理。同时,也为国内同行介绍了自由基反应磁效应研究新的发展动态。
2005 Vol. 25 (07): 1013-1016 [摘要] ( 1076 ) PDF (426 KB)  ( 342 )
1017 溴化钾晶体电注入着色和光谱特性
宋翠英1,顾洪恩1,吴艳茹2,韩 莉1
用自行研制的电注入装置,在693 K温度下施加DC 1 200 V电压、对溴化钾晶体进行电注入并使之有效着色。在着色溴化钾晶体中产生大量F,R,M,N类和一些新的未知色心,并给出色心形成和转化机理。对着色晶体进行系统光谱测量和分析,用解谱法将相应色心光谱带从测得光谱中合理地分解出来,并精确确定其光谱参数。
2005 Vol. 25 (07): 1017-1020 [摘要] ( 1637 ) PDF (529 KB)  ( 386 )
1021 N2O脉冲高压直流放电的光谱研究
张先燚1, 2, 阚瑞峰1,3,孔祥蕾1, 罗晓琳1,3,张 伟1,李海洋1*
建立了一套产生瞬变物种的脉冲高压放电及其光谱探测的分子束装置,该装置的放电部分可在最高10 kV电压条件下长期稳定工作,在数据采集中利用软件实现了取样积分器的功能,并且可以进行多通道数据的同时采集。利用此装置在几Pa压力下对N2O脉冲高压直流放电过程进行了研究,对得到的N2O+(2Σ+2Πi)发射谱进行了标识,由振动光谱的强度得到了N2O+态的相对振动布居,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得到的N2O+态更偏离Bolzmann分布,产生的态是初生态。
2005 Vol. 25 (07): 1021-1025 [摘要] ( 473 ) PDF (530 KB)  ( 366 )
1026 多方法制备纳米ZrO2及其光谱特性研究
刘 丽1,江 昕1,梁家和2,李亚栋2,李福利1
利用水热法、醇热法、溶胶-凝胶法、微波法和超声法分别制备了纳米ZrO2。使用X射线(X-ray diffraction)和荧光光谱(PL-Photoluminescence)对样品结构及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不同方法制得稳定的四方相氧化锆纳米微粒,由X射线衍射(XRD)看出产物结晶良好,且粒径较小。测试样品的光致发光谱(PL),发现样品在254和412 nm激发光激发时发光效率较高,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红光和蓝光。对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样品,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和比较。在固体发光特别是半导体发光理论基础上对氧化锆发光特性给出了一定解释,最后对纳米材料光学特性理论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5 Vol. 25 (07): 1026-1029 [摘要] ( 1110 ) PDF (453 KB)  ( 405 )
1030 聚烷基芴电场调制光谱研究
李云白,滕 枫,徐 征,侯延冰,徐叙瑢
有机发光材料和器件中相关物理机制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电场作用下的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行为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电场调制发光光谱是研究在电场中元激发的产生和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文章利用电场调制光致发光(PL)方法研究了聚烷基芴的PL电场猝灭效应,得到聚烷基芴激子离化随电场强度变化的规律和载流子平均跳跃距离。研究还显示PL猝灭因子随激发波长的变化,短波长激发光时猝灭因子大。
2005 Vol. 25 (07): 1030-1033 [摘要] ( 1178 ) PDF (437 KB)  ( 383 )
1034 (Y,Gd)Al3(BO3)4:Tb的真空紫外光谱特性
刘端阳1,何大伟1*,康 凯1,刘春棠1, 李少霞1,沈 芳1,陶 冶2
(Y,Gd)Al3(BO3)4属于三角晶系,具有R32的空间群,掺入Ce3+,Tb3+杂质后,其晶格结构没有变化。(Y,Gd)Al3(BO3)4:Tb随着Gd3+摩尔浓度增大,基质吸收带红移。Gd3+和Tb3+之间存在着很有效的能量传递。Gd3+摩尔浓度在一定范围内(0~0.75 mol)增大时,样品在120~300 nm光谱范围内的激发强度均是增强的;但是,Gd3+浓度过高造成Gd3+的发射增强,GdAl3(BO3)4:Tb在120~240 nm光谱范围内激发强度很明显下降。(Y,Gd)Al3(BO3)4:Ce, Tb在真空紫外激发下,发现Tb3+的发光明显的被Ce3+猝灭。
2005 Vol. 25 (07): 1034-1037 [摘要] ( 1718 ) PDF (435 KB)  ( 367 )
1038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环丙沙星
连 宁1,2,王建朝2,冷文红3,常希俊1*
环丙沙星(CPLX)在酸性介质中与Tb3+形成配合物,通过能量转移反应对Ce(Ⅳ)-SO2-3化学发光体系有很强的增敏作用。据此,采用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流动注射稀土敏化化学发光法测定CPLX的新方法。在9.0×10-9~1.0×10-6 mol·L-1范围内CPLX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2.2×10-11 mol·L-1,对5.0×10-8 mol·L-1 CPLX平行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为3.0%。利用该法测定了胶囊和生物体液中CPLX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结果令人满意。
2005 Vol. 25 (07): 1038-1041 [摘要] ( 1713 ) PDF (433 KB)  ( 373 )
10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被动遥测大气中VOC
高闽光,刘文清,张天舒,刘建国,陆亦怀,朱 军,连 悦,陆 钒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进行了被动遥测实验,提出了在复杂背景下定量遥测污染气体光谱的算法,讨论了被动FTIR的探测极限。这种测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不预先测量背景光谱的情况下得到目标气体柱数密度和目标气体等效辐射温度。
2005 Vol. 25 (07): 1042-1044 [摘要] ( 1515 ) PDF (391 KB)  ( 450 )
1045 纳米多孔SiO2薄膜的制备与红外光谱研究
王 娟,张长瑞,冯 坚,杨大祥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转涂胶、超临界干燥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XRD表明薄膜为无定形态;SEM显示薄膜具有多孔网络结构,其SiO2粒子直径为10~20 nm。利用FTIR研究了薄膜的结构,纳米多孔SiO2薄膜含有Si—O—Si与Si—OR结构,呈疏水性;该SiO2薄膜热处理后因含有Si—OH基团而呈吸水性;用三甲基氯硅烷对热处理SiO2薄膜进行修饰可使其呈疏水性,修饰后的薄膜在N2中温度不高于450 ℃可保持其疏水性与多孔结构。
2005 Vol. 25 (07): 1045-1048 [摘要] ( 322 ) PDF (722 KB)  ( 404 )
1049 低浓度多元糖混合水溶液体系的近红外分析
胡 斌,陈 达,苏庆德*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了葡萄糖、果糖、单糖和蔗糖的二元以及三元混合溶液。水在近红外区域的吸收十分强烈,近红外光谱分析更多应用于干燥的或者低水分的样品,而不适用于新鲜的果蔬样品。文章试图将近红外用于水溶液体系的分析,在不回避水的强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探讨如何改进分析手段,优化分析结果。实验中样品浓度分布在0.01~0.25 mol·L-1的范围。对于物理化学性质都比较接近的低浓度单糖溶液,通过比较它们在不同组分中的近红外谱图,特别是C—H,O—H等基团的近红外吸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以及选择不同波数区间或者全谱建立分析模型对于分析结果的影响,优化波数区间的选择,结合化学计量学优化计算,以获得质量较高的校正模型,改善分析结果,克服水的影响。
2005 Vol. 25 (07): 1049-1052 [摘要] ( 1079 ) PDF (470 KB)  ( 380 )
1053 野生食用蕈菌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研究
刘 刚1,刘剑虹2,宋鼎珊3,董 勤4,欧家鸣1,杨爱明4
测试了野生食用蕈菌子实体不同部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同一蕈菌的菌盖皮、菌褶、菌盖肉、菌柄的红外光谱显示差异,红菇科红菇属的青头菌、大红菇的菌盖皮与其他部位的光谱有较大差异;鹅膏科鸡 菌的菌褶与其它部位的光谱有明显区别。表明蘑菇同一子实体不同部位的化学组成有差异。通过蘑菇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有可能区分不同种类的蘑菇。
2005 Vol. 25 (07): 1053-1056 [摘要] ( 1612 ) PDF (532 KB)  ( 392 )
1057 FTIR-ATR技术考察TiO2膜对油酸的光催化氧化性能
林华香,王绪绪*,戴文新,付贤智
采用Sol-Gel和PVD法在玻璃、陶瓷、铝片表面制备出TiO2膜,直接将食用油中的主成分油酸用溶剂稀释后均匀涂在膜表面,采用FTIR-ATR技术实现了对膜样品光催化自清洁性能的快速准确评价,并通过测量水的接触角评价了膜的亲水性。结果表明,Sol-Gel法和PVD法制备的TiO2/玻璃膜都具有较好的光致亲水性和光催化降解油酸性能,两者的亲水性没有明显差别,但前者的光催化活性稍优于后者。比较Sol-Gel法制备的TiO2/玻璃、TiO2/陶瓷和TiO2/铝片膜对油酸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发现,光照3.5 h后3个样品的降解率分别为92%,85%和46%,表明基底材料性质对TiO2膜的光催化活性有明显影响,镀在非导电性玻璃和陶瓷表面的TiO2膜比镀在导电性金属铝表面的TiO2膜对油酸有更高的光催化降解能力。
2005 Vol. 25 (07): 1057-1060 [摘要] ( 415 ) PDF (500 KB)  ( 402 )
1061 近红外传感器在汽车改造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王松德,韩运侠,朱小龙,杨杰慧
利用反射式近红外传感器及语音录放组件,研究了汽车倒车防撞语音提示器。当汽车倒车时,只要距车身后尾一定的距离内有人或物体存在,就会有一部分红外光信号经人或物体反射回来,被与发射管同排安装的光敏接收管收到并转换成同频率的电信号后,由模块内部电路进行放大、解调、整形、比较处理后,在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语音录放组件工作,告诉司机车后有人、车后有物体。由于近红外线传感器、语音录放组件均为一体化结构,成本低、接线简单、抗震能力强、测量准确、工作稳定可靠,适合在汽车上安装使用。
2005 Vol. 25 (07): 1061-1063 [摘要] ( 1185 ) PDF (391 KB)  ( 379 )
106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高分子共混物薄膜相结构
宗 骐1,谢续明1*,陈凤恩2,郁鉴源2
采用拉曼光谱法研究了由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四氢呋喃(THF)溶液在玻璃基板上旋转涂膜得到的共混物薄膜。应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根据PS在1 604, 1 585 cm-1处苯环的伸缩振动峰和PMMA在1 728 cm-1处羰基的伸缩振动峰,可以确定薄膜(厚度约为800 nm)表面海岛状相结构的组分分布信息。另外,还对210 ℃下PS/PMMA(30/70) 共混物薄膜退火过程中表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对高聚物的增强作用得到了薄膜(厚度约为400 nm)的Raman光谱,并且成功地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
2005 Vol. 25 (07): 1064-1067 [摘要] ( 1748 ) PDF (691 KB)  ( 437 )
1068 银纳米立方体的合成及其SERS活性研究
周海辉,吴德印,胡建强,田中群*
用乙二醇还原硝酸银,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作表面活性剂合成了银纳米立方体晶粒,并以吡啶和SCN-作为探针分子初步研究了银纳米立方体晶粒组装体系的SERS活性。当探针分子吸附于银纳米立方体晶粒上时,吡啶和SCN-的谱峰强度明显增强,表明银纳米立方体晶粒可望作为SERS活性基底。通过研究探针分子的SERS强度与粒子尺度关系,也有望用于表征银纳米立方体晶粒的光学性质。
2005 Vol. 25 (07): 1068-1070 [摘要] ( 1711 ) PDF (479 KB)  ( 448 )
1071 光谱分析气体状态对近空间升华沉积CdTe多晶薄膜的影响
郑华靖1,2,郑家贵2*,冯良桓2,张静全2, 谢二庆1
在CdTe多晶薄膜太阳电池制备中用近空间升华法生长了CdTe多晶薄膜,沉积工作气体的状态决定了薄膜的结构、性质。文章首先分析了近空间沉积的物理机制,测量了近空间沉积装置内的温度分布,使用氩氧混合气体为工作气体,其中重点讨论了该气体状态(包括气氛和气压)与薄膜的初期成核的关系,即择优取向程度和光能隙与气氛和气压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气氛下沉积的CdTe薄膜均为立方相结构。随氧浓度的增加,σ增加,氧浓度为6%时,σ最大,之后随氧浓度增加,σ降低,在12%达到最小,然后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氧浓度为9%时沉积的结晶更完整。CdTe薄膜的光能隙为1.50~1.51 eV;(2)在氩氧气氛下氧浓度为9%,不同气压下制备的样品,均有立方相CdTe, 此外, 还有CdS和SnO2:F衍射峰。CdTe晶粒随气压增加有减小趋势,随气压的增加,透过率呈下降趋势,相应的CdTe吸收边向短波方向移动;(3)在氩氧气氛下氧浓度为9%,采用衬底温度550 ℃,源温度620 ℃,沉积时间4 min时制备的CdTe多晶薄膜获得了转换效率优良的结构为SnO2:F/CdS/CdTe/Au的集成电池。
2005 Vol. 25 (07): 1071-1076 [摘要] ( 111 ) PDF (669 KB)  ( 372 )
1077 不同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赵南京,刘文清,刘建国,张玉均,李宏斌,丁志群,李卫华,周孟然,杨立书
用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LIF)方法对几种不同水体中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给出了不同浓度腐殖酸的归一化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可用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水体质量监测。
2005 Vol. 25 (07): 1077-1079 [摘要] ( 1734 ) PDF (407 KB)  ( 469 )
1080 吖啶橙-罗丹明6G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维生素B12
刘保生,高 静,杨更亮
研究了吖啶橙(AO)与罗丹明6G(R6G)间发生能量转移的最佳条件,在pH 5.0的Na2HPO4-柠檬酸缓冲溶液,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介质中,AO-R6G间发生有效能量转移,使R6G荧光大大增强。维生素B12(VB12)的加入使AO-R6G体系的荧光猝灭,以此建立了利用AO-R6G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维生素B12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维生素B12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 0~3.0×10-5 mol·L-1;检出限为: 4.8×10-7 mol·L-1;平行6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51%~0.64 %;回收率为98.40%~103.62%。该方法的稳定性好,选择性高,用于维生素B12注射液中维生素B12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2005 Vol. 25 (07): 1080-1082 [摘要] ( 1607 ) PDF (339 KB)  ( 389 )
1083 荧光光谱及其成像技术在光活检中的应用
李步洪,谢树森
分析了人体组织自体荧光的主要物质来源和荧光特性,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常见的第二代新型光敏剂及其临床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了各种应用于早期肿瘤光活检的荧光光谱及其成像技术,并重点讨论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现状,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5 Vol. 25 (07): 1083-1087 [摘要] ( 1109 ) PDF (608 KB)  ( 422 )
1088 荧光光谱法研究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DNA相互作用
李来生,黄志兵,王宇晓,刘 旭,李艳萍,葛小辉
首次采用阿霉素作荧光探针研究了水溶性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简称杯[8]胺或CX8)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并考察了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及解链DNA对DNA和杯[8]胺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发现,DNA能猝灭阿霉素的荧光,向该体系中加入杯[8]胺时荧光又逐渐增强,这说明杯[8]胺能与DNA的磷氧负离子强烈作用。通过Scatchard图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杯[8]胺对DNA-阿霉素的影响表现为混合模式,一方面,在中性或酸性的条件下,杯[8]胺能中和DNA上的磷氧负离子,导致DNA收缩,从而影响DNA的构象,使嵌入的阿霉素从DNA中部分游离出来,荧光增强;另一方面,杯[8]胺与阿霉素也存在静电位点竞争。
2005 Vol. 25 (07): 1088-1091 [摘要] ( 1639 ) PDF (525 KB)  ( 507 )
1092 液相硫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章表明1,蒋治良1*,翟好英1,何佑秋2,刘绍璞2
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硫代乙酰胺(TAA)存在下,Ag+和S2-反应生成较稳定的Ag2S纳米微粒。它在470 nm处产生1个较强的荧光峰,在470 nm处产生1个共振散射峰。TAA和Ag+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与此两种物质浓度对共振散射强度的影响一致,随着Ag+浓度(0~8.0×10-5 mol·L-1)增大荧光和共振散射光强度均线性增大。实验结果表明,荧光与共振散射之间存在相关性。此荧光为液相Ag2S纳米微粒产生的固液界面荧光。
2005 Vol. 25 (07): 1092-1094 [摘要] ( 1710 ) PDF (379 KB)  ( 364 )
1095 利用CuS/Cu2+纳米溶胶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检测γ-球蛋白
许发功, 王 伦*, 汪乐余, 陈红旗, 张 莉, 刘金水
利用超声制备了无机纳米溶胶CuS/Cu2+, 研究了该种纳米粒子的大小和性质, 其共振光散射峰λCuS/Cu2+=341 nm很强且稳定。发现γ-球蛋白与之结合后共振光散射有很强的增敏现象, 为此建立了以CuS/Cu2+无机纳米溶胶为探针的共振光散射法检测γ-球蛋白, 此法简单, 操作简便, 在0.1~1.5 mg·L-1范围内呈现较好的线性, 检测限为0.064 6 mg·L-1
2005 Vol. 25 (07): 1095-1098 [摘要] ( 1092 ) PDF (670 KB)  ( 387 )
1099 碲锌镉(Cd1-yZnyTe)晶体Zn组分的显微荧光光谱研究
黄 晖,潘顺臣
利用激光显微Raman光谱仪测量了5块碲锌镉晶片的显微荧光光谱,通过对来自碲锌镉材料带隙的荧光峰进行拟合,得出碲锌镉材料Eg值,从而可以计算出材料的Zn组分值;利用激光显微Raman光谱仪的定峰位X-Y平面扫描技术,可以便捷和无损伤地给出碲锌镉晶片的Zn组分分布图。
2005 Vol. 25 (07): 1099-1102 [摘要] ( 1100 ) PDF (509 KB)  ( 418 )
1103 单(6-对氨基苯甲酸-6-脱氧)-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对Cr(Ⅵ)的荧光识别
章 丽, 佘世科, 高 峰, 周运友, 朱昌青,王 伦*
合成了新型荧光探针单(6-对氨基苯甲酸-6-脱氧)-β-环糊精(ACD)。探讨了与Cr2O2-7的识别反应。在pH 4.90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Cr2O2-7能使ACD的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测定Cr(Ⅵ)的新方法,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5.20~1 040 μg· L-1,检出限1.26 μg· L-1。22种常见离子干扰实验结果表明该试剂对Cr2O2-7有较高的选择性识别效果。此法用于电镀液、电镀废液中痕量Cr(Ⅵ)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5 Vol. 25 (07): 1103-1105 [摘要] ( 1781 ) PDF (363 KB)  ( 384 )
1106 铕-苯甲酸-邻菲咯啉掺杂配合物体系的合成与荧光性能研究
王正祥1,陈 洪1,2,谭美军1, 舒万艮1
合成了Eu1-xLnx(BA)3 Phen(Ln: Gd,La,Y;BA: 苯甲酸;Phen: 1,10-邻菲咯啉)系列固体粉末配合物。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该系列配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荧光光谱表明该类配合物均能发出强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并且掺杂元素能增强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起到共发荧光作用。
2005 Vol. 25 (07): 1106-1109 [摘要] ( 1102 ) PDF (406 KB)  ( 386 )
1110 微乳液介质-配合物光谱探针高灵敏光度法测定微量蛋白质的研究
杜 斌1,李 燕1,张 慧1,吴 丹1,魏 琴1,李在均2
研究了在OP微乳液介质中钼(Ⅵ)-邻氯苯基荧光酮(o-CPF)-蛋白质体系的相互作用和吸收光谱情况。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摩尔吸光系数ε533 nm=6.12×106 mol-1·cm-1,牛血清蛋白质含量在0~14 μg·mL-1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同时采用摩尔比法和斜率比法测得配合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数n=91。初步探讨了蛋白质与o-CPF-Mo(Ⅵ)配合物相互作用机理。将OP微乳液引入到蛋白质的测定中,显著地提高了体系的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 此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可直接用于尿样的定量测定。
2005 Vol. 25 (07): 1110-1113 [摘要] ( 1603 ) PDF (537 KB)  ( 404 )
1114 BPR氧化减色法测定过氧化氢亨利常数
陈忠明,屈小草
利用冷阱收集气-液平衡管出来的气相过氧化氢,以及氯化血红素(Hemin)催化下溴邻苯三酚红(bromopyrogallol red,BPR)被过氧化氢氧化减色的分光光度法检测,测定了温度依赖的过氧化氢亨利常数。在10~35 ℃的范围内,过氧化氢亨利常数KH(mol·L-1·atm-1)表达为 ln KH=a/T-b,其中a=7 269±22,b=13.26±0.08,T为温度(K)。过氧化氢溶解焓ΔH为60.43±0.18 kJ·K-1·mol-1
2005 Vol. 25 (07): 1114-1117 [摘要] ( 1655 ) PDF (443 KB)  ( 357 )
1118 多种阴离子对声致发光的影响
刘 岩1,王 军2
采用声源频率为1.1 MHz的超声波引发被空气自然饱和溶解的含有5种阴离子(Cl-,HCO-3,NO-3,SO2-4,F-)的水溶液中的声致发光。发现只有F-离子在浓度为0~20 mg·L-1时会对声致发光产生猝息效应。文章对猝息机理进行了分析。
2005 Vol. 25 (07): 1118-1120 [摘要] ( 283 ) PDF (289 KB)  ( 394 )
1121 新型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技术对血红蛋白的光谱分析
阮 萍1, 黄耀熊2, 李 丹3
用新型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MMSP)技术,在生理环境(pH、温度、氧分压和渗透压)改变下,对单个活态人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子的吸收光谱进行监测。发现生理环境的改变,引起血红蛋白吸收光谱曲线540,575 nm特征吸收峰的峰高、峰位和峰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MMSP技术提示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浓度和功能与上述生理环境密切相关。
2005 Vol. 25 (07): 1121-1124 [摘要] ( 1718 ) PDF (491 KB)  ( 415 )
1125 船舶机械油液检测光谱分析的特征参数研究
魏海军1,王宏志1,孙培廷1,于洪亮1,关德林1,胡庆存2,尹 峰1
通过对机械设备润滑油的长期光谱跟踪检测分析,建立基于光谱分析的润滑油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数学模型。通过实验研究和机械设备润滑油油样的实际光谱检测分析相结合,根据不同机械设备的磨损特征元素确定机械设备基于油液检测光谱分析故障诊断的特征参数,以确定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时间,从而避免重大故障的突发,为机械设备实现视情维修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故障诊断实例证明,此特征参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油液检测的故障诊断中。
2005 Vol. 25 (07): 1125-1127 [摘要] ( 1695 ) PDF (306 KB)  ( 399 )
1128 部分单元素空心阴极灯的发射光谱研究
赵云斌,刘 敏,刘 嵩
报道了13种元素的19支单元素空心阴极灯(HCL)的发射光谱。发现部分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发射线与其他元素的共振线或非共振线存在谱线重叠现象。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提出这些单元素灯在理论上可用于多个元素的测定,并且可用作多元素同时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
2005 Vol. 25 (07): 1128-1130 [摘要] ( 1090 ) PDF (248 KB)  ( 411 )
1131 ICP-AES研究纳米TiO2材料对Ga, In, Tl的吸附性能
杭义萍1,2,秦永超1*,江祖成1,胡 斌1
研究了纳米TiO2材料对Ga,In,Tl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动力学、最佳酸度、富集倍数和吸附容量,确定了待测金属离子的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最佳pH条件下,Ga, In, Tl能定量、快速地被吸附在纳米TiO2材料上;其静态吸附容量为: Ga 48.6 mg·g-1,In 46.6 mg·g-1和 Tl 23.4 mg·g-1;被吸附在纳米TiO2上的金属离子能采用 0.1 mol·L-1 EDTA+1.0 mol·L-1 HNO3混合溶液定量洗脱, 其回收率均大于92%。当富集倍数为12.5时,本法对Ga(Ⅲ),In(Ⅲ),Tl(Ⅰ)的检出限分别为3.0, 6.0, 13 ng· mL-1。计算了相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85%, 1.96%, 3.40%,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地质样品中痕量Ga(Ⅲ),In(Ⅲ),Tl(Ⅰ)的测定, 结果满意。
2005 Vol. 25 (07): 1131-1134 [摘要] ( 1225 ) PDF (445 KB)  ( 408 )
1135 冷蒸气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烟草中镉和汞
石玮玮,淦五二*,苏庆德
采用硼氢化钾与镉和汞在雾化器喷口处反应生成原子蒸气,然后直接进入石英T形管中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该方法减少了镉和汞的蒸气在水溶液和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和精密度。对各种实验参数进行了研究,镉和汞的检出限(K=3,n=11)分别为21和8 ng·L-1。利用该方法成功测定了烟草样品中镉和汞,回收率均在92%以上。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好。
2005 Vol. 25 (07): 1135-1138 [摘要] ( 1628 ) PDF (578 KB)  ( 379 )
1139 金光杏梅果实发育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光谱测定
张传来1,范文秀2,高启明1,荆瑞俊2,林紫玉1
利用WFX-11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杏梅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时期Ca,Fe,Zn,Mn和Cu五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在各元素工作曲线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8%~105%之间,结果较为满意。这五种微量元素的总量随果实的生长逐渐增加,而浓度与果实和果核的生长发育有关,这为指导合理施肥提供了有用数据。成熟杏梅果实中Zn,Fe,Ca等人体必需生命元素含量较高,说明金光杏梅果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05 Vol. 25 (07): 1139-1141 [摘要] ( 1007 ) PDF (393 KB)  ( 386 )
1142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中的铬
王 建,贾 斌,郭丽萍,林秋萍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3078—2001规定了饲料中铬的限量。文章针对饲料中铬含量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GB/T 13088—1991的不足,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FAAS)法测定饲料中铬含量的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的乙炔流量、燃烧器高度和干扰抑制剂氯化铵的添加量对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测定灵敏度的影响;比较了用Cr(Ⅲ)和Cr(Ⅵ)标准曲线测定饲料样品中铬的结果,两组测定的平均值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FAAS法测定铬的灵敏度为0.014 μg·mL-1;检出限为0.70 mg·kg-1,标准添加回收率为94.4%~104.9%,同一样品重复测定(6~7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0%~4.08%。该方法与GB/T 13088—1991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其检出限满足GB 13078—2001规定的饲料中铬的限量要求。
2005 Vol. 25 (07): 1142-1144 [摘要] ( 1132 ) PDF (374 KB)  ( 391 )
1145 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EDXRF线扫描分析
凌 雪1,毛振伟1,冯 敏1,胡耀武1,王昌燧1,刘洪淼
具有悠久瓷器生产历史的巩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制白瓷的3个代表性窑口之一。在唐代早期,为了掩盖瓷胎表面的粗糙状态和较深的胎体颜色,提高瓷器的质量和白度,巩窑白瓷在胎的表面施加了一层装饰层——化妆土。用能量色散X射线探针技术对这些白瓷碎片的剖面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 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化妆土使用了不同的原料,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另外,白瓷釉可能是加有草木灰的钙釉。
2005 Vol. 25 (07): 1145-1150 [摘要] ( 1056 ) PDF (771 KB)  ( 387 )
1151 酶电极上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的X射线微区分析
李 彤,姚子华*,仇满德,安 伟,史大刚
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 对二氧化硅溶胶-凝胶包埋于普鲁士蓝修饰玻碳电极上的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进行了分析; 以Ce(NO3)3为捕捉剂, 底物葡萄糖经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产生过氧化氢,后者与捕捉剂反应生成沉淀于酶的活性部位。从X射线微区分析结果表明: 酶电极表面固定化酶的分布均匀,且保存较高的酶活,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酶电极的性能与酶电极表面酶活分布的关系。此法制备的葡萄糖氧化酶电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稳定性,这与电化学测试结果是一致的。
2005 Vol. 25 (07): 1151-1154 [摘要] ( 1040 ) PDF (868 KB)  ( 346 )
1155 一种基于交叉相关的类星体的红移测量方法
刘 蓉1,段福庆2*,罗阿理3
给出了一种新的类星体光谱的红移测量方法。首先,利用提取出的发射谱线信息确定一组红移候选;然后,按这些红移候选将静止模板光谱红移,计算所得光谱与目标光谱的相关值;最后,确定最大相关值对应的红移候选为目标光谱的红移。相对于已有的基于谱线匹配的方法,此方法的性能受谱线提取效果的影响较小。实验结果表明: 此方法的鲁棒性较好,性能优于基于谱线匹配的方法。
2005 Vol. 25 (07): 1155-1157 [摘要] ( 1107 ) PDF (404 KB)  ( 383 )
1158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晚型星自动识别方法
刘中田1,赵瑞珍2,赵永恒3,吴福朝1
我国正在执行的大型巡天计划(LAMOST计划),急需晚型星的自动识别系统。然而,在文献中尚未见到关于对晚型星有效自动处理方法的报道。文章旨在探索研究对晚型星自动处理的有效方法。在文章中,晚型星主要是指具有较强分子吸收带的恒星,主要包括富氧的M, L和T型星以及富碳的C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对晚型星光谱进行5层小波变换后,第5层小波系数的频谱具有单峰分布的特性,其能量主要集中在以单峰为中心的特征区间内;对于其他类型的光谱,相应的频谱具有多峰分布的特点,其频谱能量比较分散,它们在晚型星特征区间内的频谱能量非常有限。基于上述发现,给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晚型星自动识别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具有相当好的鲁棒性。
2005 Vol. 25 (07): 1158-1161 [摘要] ( 1978 ) PDF (478 KB)  ( 409 )
1162 车号识别中的补偿光源
喻春雨,常本康,王庆宝
公路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车辆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以视觉监控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车牌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对车辆的监控是全天候的,车牌识别系统必须满足这种工作要求。在监控过程中存在自然光线不足的情况(夜晚,阴雨天等),也就是存在逆光环境中对车牌的识别问题,这样就需要补偿光源。目前大多采用大功率泛光灯作补偿光源。由于泛光灯自身的特点,使效果不能达到理想。文章从汽车车灯的光谱及人眼的光谱光视效率曲线等方面详细分析了逆光条件下车牌识别中补偿光源的选取。并经实验证明此选取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
2005 Vol. 25 (07): 1162-1164 [摘要] ( 2021 ) PDF (369 KB)  ( 368 )
1165 激发单色仪波长校准的标准物质的探索
陈晓波,康栋国,赵承易,李 崧,吴正龙,马 辉,刘忠敏, 郑 喆
找到了一种用于荧光光谱仪的激发单色仪波长校准用的标准物质。用光激发氧化钬滤光片标准物质GBW(E)130112时,能发射547.7 nm的荧光谱线。测量547.7 nm荧光的激发谱,发现激发谱峰的波长测量值为333.56, 360.43,418.39 nm,与上述标准物质证明材料所给出的真值333.8, 360.9,418.5 nm吻合得较好,说明用氧化钬滤光片标准物质GBW(E)130112可以用来作为荧光光谱仪的激发单色仪校准用的标准物质。如果选用发光效率高的材料作为稀土离子掺杂的基质和有效地提高样品的纯度、减小交叉弛豫,那么,氧化钬滤光片作为荧光光谱仪的激发谱波长校准用的标准物质的性能还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005 Vol. 25 (07): 1165-1167 [摘要] ( 522 ) PDF (305 KB)  ( 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