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28卷 08期
刊出日期:2008-08-29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697 相干布居数囚禁原子频标的实现及相关实验参数研究
杜润昌1,2,刘国宾1,2,陈杰华1,2,王谨1,3,刘朝阳1,顾思洪1,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2
原子频标要求高信噪比和窄线宽的鉴频信号,但对于被动型相干囚禁态原子频标(CPT频标), 改善鉴频信号信噪比以增加线宽为代价,因此选择合适的信噪比和线宽组合是研制CPT原子频标频标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了用桌面CPT频标系统地研究了鉴频信号与温度、光强等参数的关系所获得的研究结果,由此获得了合适选取的信噪比与线宽组合的依据。文章还给出了关于光源非理想偏振导致的消相干效应对CPT频标的影响所开展的实验结果。文章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不仅帮助我们研制成功了CPT频标,而且对于CPT物理现象研究和其他CPT频标的研制也有参考价值。
2008 Vol. 28 (08): 1697-1700 [摘要] ( 2131 ) PDF (1495 KB)  ( 1304 )
1701 金属-砷化镓界面的电调制反射光谱与Franz-Keldysh效应研究
王斌1,2,徐晓轩1,2,秦哲1,2,宋宁1,2,张存洲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5
通过调制光谱这种基础的光学方法来研究Au-GaAs,Al-GaAs,Ni-GaAs的金属半导体界面的一些电学性质,并且加以比较,其中包括电场、费米能级扎钉和界面态密度等情况。这些界面是通过在SIN+ GaAs样品上沉积金属(Au,Al,Ni)生长成的。通过观察电反射谱来研究金属GaAs的界面电场和费米能级扎钉的情况,然后通过傅里叶变换这些所取得的电反射谱来分析这些材料的界面性质。通过测量氦氖激光器诱导产生的光电压和激光器光强之间的关系来得到这些材料的界面态密度情况,从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008 Vol. 28 (08): 1701-1704 [摘要] ( 1887 ) PDF (1340 KB)  ( 746 )
1705 CaZrO3∶Mn4+晶体g因子及光谱的研究
吴晓轩1,,冯文林2,3,郑文琛3,4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8
推导了晶体中立方(Oh对称)的3d3八面体基团的g因子的高阶微扰公式;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晶场机制(涉及与dd跃迁光谱有关的晶场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作用)的贡献,也包括了以前在晶体场理论中被忽略的荷移机制(涉及与电荷转移光谱有关的荷移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作用)的贡献。采用这个公式和由CaZrO3∶Mn4+晶体光谱所得的参量,文章计算了该晶体的g因子(也包括了dd跃迁光谱),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能很好地吻合一致。计算中发现,荷移机制对g因子移动Δg(≈g-2.002 3)的贡献在符号上与晶场机制的贡献相反,但大小已达到晶场机制贡献的62%。这表明,对晶体中高价态的3d3离子(如Mn4+和Fe5+)八面体基团,合理地解释其g因子(或其他电子顺磁共振谱参量)应同时考虑晶场机制和荷移机制的贡献。
2008 Vol. 28 (08): 1705-1707 [摘要] ( 2664 ) PDF (946 KB)  ( 923 )
1708 利用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对光路上气体温度分布的测量
李宁,严建华,王飞*,池涌,岑可法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1
利用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扫描多条吸收谱线以实现气体温度分布的测量。文章给出了温度分布测量的原理和方程离散化的方法,在气体浓度和压力均匀时,利用带约束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温度分布。根据HITRAN中6 330 cm-1附近的4条CO谱线的参数,建立了温度在300和600 K时,路径长度均为55 cm的两段温度分布模型,模拟了测量误差与温度区间长度约束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测量误差的增大和约束条件的减弱,计算结果误差相应增大。在5%的测量误差下,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为11%,平均误差为2.2%。以管式炉中的高温段和室温下的低温段作为两段温度分布模型进行试验。利用6 330 cm-1处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二极管(VCSEL)扫描得到的4条CO谱线,通过背景信号的三次多项式拟合得到基线,求出温度分布计算所需的光谱吸收率积分值。在四种情况下, 计算温度分布结果与模型误差分别为7.3%,6.5%,4.7%和2.7%。
2008 Vol. 28 (08): 1708-1712 [摘要] ( 2395 ) PDF (1380 KB)  ( 1408 )
1713 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的大气粒子激光电离质谱数据分析
郭晓勇,方黎,赵文武,顾学军,郑海洋,张为俊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2
实验室自行研制了一台大气气溶胶飞行时间激光质谱仪(ATOFLMS),它可以在线地对气溶胶单粒子进行物理和化学特性分析,利用双束连续激光对单个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进行测量,并通过飞行时间完成单粒子化学成分的检测。该仪器在运行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快速、自动处理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整机系统的关键之一。文章介绍模糊聚类算法FCM(fuzzy c-means)在大气气溶胶单粒子聚类分析中的成功运用。利用该算法对连续24 h采集的室内空气气溶胶单粒子质谱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在得到的5个聚类结果中包含了无机的海盐粒子、矿物质粒子以及其他的三种二次气溶胶成分粒子类型。在对室内空气气溶胶粒子的粒径进行实时检测的结果表明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以细粒子为主,其中大于1 μm的粒子所占比重较小。小于1 μm的粒子均占95%以上, 在0.4~0.8 μm之间的粒子占据主要部分。
2008 Vol. 28 (08): 1713-1717 [摘要] ( 2098 ) PDF (1849 KB)  ( 754 )
1718 吡虫啉的太赫兹(THz)光谱研究
颜志刚,侯迪波*,曹丙花,张光新,周泽魁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3
由超短激光脉冲产生的脉冲波是具有较宽频带的电磁辐射,属于远红外波段,该波段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章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测量了室温下吡虫啉在0.2~2.0 THz范围内的吸收谱和折射率谱。结果表明吡虫啉在此波段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且吸收系数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折射率也随频率的增加而有所增大,其平均折射率为1.65。实验研究的同时,运用半经验理论计算了吡虫啉分子的结构及其在太赫兹波段的振动频率,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解析。计算结果与实验光谱吻合得很好,实验光谱的特征吸收峰是由分子的集体振动及扭转形成, 不同的吸收峰位对应分子不同的振转模式。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对比表明:分子的远红外吸收特征对于分子的结构和空间排列非常敏感,THz-TDS是研究生物分子集体振动模式和构象结构的好方法。
2008 Vol. 28 (08): 1718-1721 [摘要] ( 1883 ) PDF (1618 KB)  ( 679 )
1722 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王丽琴1,2,党高潮3,赵静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4
文物颜料成分分析鉴定是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自行研制的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对唐代彩绘陶器和壁画上的颜料成分进行了无损分析鉴定,通过比较彩绘文物颜料和标准颜料的反射光谱曲线的形状以及特征峰或一阶导数峰来完成颜料的鉴定工作。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鉴定出西安市唐代彩绘文物1#样品墓葬壁画上的深红色颜料是纯度较高的土红;2#样品陶器残片上的绿色颜料为石绿;3#样品陶缸残片上的橙红色和朱红色颜料分别是由大量铅丹和微量土红及大量朱砂和微量土红的混合物所组成。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鉴定彩绘文物颜料成分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提供了一种文物颜料无损分析的简捷方法。
2008 Vol. 28 (08): 1722-1725 [摘要] ( 465 ) PDF (1274 KB)  ( 794 )
1726 没食子酸还原法制备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及其吸收光谱研究
王文星,黄玉萍,陈启凡,徐淑坤*,杨冬芝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6
用没食子酸一步液相还原制备粒度均匀和性质稳定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研究在不同反应温度和Au/Ag摩尔比下Au-Ag合金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仅有1个吸收峰,介于纯Ag和纯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之间,且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合金纳米粒子的最大吸收峰位逐渐蓝移,吸光度增加,半峰宽变窄。随着Au/Ag摩尔比的增加,合金纳米粒子的最大吸收峰位红移,且与其所含Au摩尔百分数呈线性关系。HRTEM表征结果说明制备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近球形、粒度均匀、无包覆现象。EDX分析结果证实单个纳米粒子由Au和Ag组成,其元素组成比与参加反应的Au/Ag摩尔比接近。
2008 Vol. 28 (08): 1726-1729 [摘要] ( 2889 ) PDF (1489 KB)  ( 901 )
1730 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35)Yb(5)∶FOV的上转换发光
陈晓波1,王亚非1,Naruhito Sawanobori3,杨国建1,崔建生1,何琛娟1,陈志坚2,刘大禾1,彭芳麟1,宋增福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3
研究了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35)Yb(5)∶FOV在975 nm半导体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发现了位于363.6,(462.6, 477.0), 648.7,(699.7, 680.7)和(777.6, 800.7 nm)的几条上转换发光线,它们是Tm3+离子的1D23H61G43H6, 1G43F4,3F33H63H43H6的荧光跃迁。为了确认它们的上转换机理,还测量了上转换发光强度F随975 nm泵浦激光功率P改变的双对数曲线,结果证实了1D2能级的上转换发光部分是五光子上转换发光,而1G4能级和3H4能级的上转换发光则是三光子和双光子上转换发光。
2008 Vol. 28 (08): 1730-1733 [摘要] ( 242 ) PDF (1227 KB)  ( 602 )
1734 钕有机框架配合物Nd(BTC)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
徐绘,金润植,邬春阳,杨雨*,钱国栋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1
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和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是材料学、化学等学科近年来的两大研究热点,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其中,基于稀土元素Nd3+的配合物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上转换荧光材料。文章表征了通过溶剂热法合成的稀土有机框架配合物Nd(BTC)的吸收和荧光等光谱性能,发现在808 nm的激光激发下,Nd(BTC)的荧光峰位于1 064 nm左右;在580 nm的激光激发下,获得了位于450 nm左右的上转换荧光峰,其上转换发光机理可归结于激发态吸收和能量传递上转换。上述结果表明,该框架配合物可作为一种上转换发光材料,有望应用于生物荧光标记、荧光显示等多个领域。
2008 Vol. 28 (08): 1734-1736 [摘要] ( 1537 ) PDF (1241 KB)  ( 632 )
1737 (Sr,Ba)Al12O19∶RE3+(RE=Ce, Tb)的VUV发光及Ce3+→Tb3+的能量传递
张忠义1,2, 张韫宏1*, 李晓丽2,沈雷军2,韩莉2,周永勃2,徐建华3, 黄艳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7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磁铅矿型(Sr, Ba)Al12O19∶RE3+(RE=Ce, Tb)发光材料,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生成单一磁铅矿型结构。Ce3+产生302 nm的发射峰和340 nm左右的不太明显的肩,分别对应于5d2F5/2和5d2F7/2跃迁;激发光谱显示两个宽带峰,158 nm峰对应于基质吸收,260 nm峰是由4f-5d跃迁引起的。Tb3+的发射光谱显示特征的5D37Fj(j=2,3,4,5)和5D47Fj(j=4,5,6)跃迁;在激发光谱中,160 nm左右的峰是由基质吸收和Tb3+-O2-电荷迁移带交迭产生的,193 nm峰是Tb3+的4f-5d自旋允许跃迁引起的,233 nm弱的峰是自旋禁戒4f-5d跃迁产生的。Ce3+的发射和Tb3+的f-f跃迁吸收(~320 nm)完全交迭,并且Tb3+的发光强度随Ce3+的浓度增加而增强,从激发光谱看出,Tb3+发光部分来自于Ce3+的吸收,具有Ce3+→Tb3+能量传递。
2008 Vol. 28 (08): 1737-1740 [摘要] ( 238 ) PDF (2979 KB)  ( 613 )
1741 新型共轭聚合物PFO-BT15发光二极管的电老化研究
秦哲1,许伟2,林海波1,王斌1,孙秀峰1,徐晓轩1,俞钢1,张存洲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4
PFO-BT15是一种电致发光中心波长为550 nm的新型共轭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将其制成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为ITO玻璃/聚合物PEDOT(120 nm)/有机聚合物PFO-BT15(80 nm)/Ba(4 nm)/Al(200 nm),用环氧树脂对阴极侧进行了封装,以减少氧气和水分的进入,从而影响器件的发光性能。在室温环境下对同样的器件进行不同电流密度的电老化处理,记录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再对老化的样品做电致发光和喇曼光谱测试。实验发现:一方面,通过器件恒定电流的大小影响器件的电压变化速度;另一方面,器件经过一定长时间的电老化,电致发光中心波长变化较小。通过啦曼光谱的测试,推断是因为PEDOT阳极的破损导致了器件的最终发光失败,而器件发光层材料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这种结构的聚合物有着相对稳定的光电性能,对于提高材料发光的稳定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其他高效发光材料的合成以及稳定性的提高。
2008 Vol. 28 (08): 1741-1744 [摘要] ( 1445 ) PDF (1280 KB)  ( 690 )
1745 新型酞菁的光致发光性质研究
夏道成1,2,高福斌3,马春雨1,于书坤3,纪冬梅3,杜锡光4,杜国同1,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2
研究了2,3-四-(2-异丙基-5-甲基苯氧基)氢酞菁在10, 77, 177和300 K下石英衬底上的浇铸膜和单晶硅衬底上真空镀膜(约200 nm厚)在300 K下光致发光光谱。氢酞菁的浇铸膜光致发光光谱在上述温度下均出现荧光发射和磷光发射峰,在177和300 K下出现了1 673 nm激基缔合物峰。该峰的出现与分子抗聚集能力的强弱有关,在300 K激基缔合物峰比在177 K下的峰强,从氢酞菁分子结构特点讨论了形成激基缔合物的原因。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以观察到荧光发射峰渐渐减弱而激基缔合物峰变强。由于浇铸膜和真空镀膜的酞菁分子聚集态不同导致了斯托克司位移的差异,真空镀膜的发光峰峰值在1 140 nm左右,与酞菁浇铸膜的峰值差别较大。浇铸膜的发光峰的半高宽为300 nm, 而真空镀膜发光峰的半高宽为100 nm左右。
2008 Vol. 28 (08): 1745-1748 [摘要] ( 243 ) PDF (1211 KB)  ( 633 )
1749 杨木和桉木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黄安民1,周群2,费本华1*,孙素琴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8
采用红外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分析技术,对两种速生阔叶树杨木和桉木进行了快速鉴别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一维红外光谱图上差别不明显,而二维相关红外谱图具有较大的差别。在800~1 500 cm-1波段范围内,二者的同步二维相关光谱图还比较类似,都在1 221,954,879 cm-1处出现较强的自动峰,在1 470, 1 150,1 1 05, 1 008 cm-1处出现微弱的自动峰。在1 500~1 800 cm-1波段范围内,杨木在1 655 cm-1处有一个非常强的自动峰,在1 600 cm-1附近有一个很弱的自动峰,二者形成了一对正的交叉峰;桉木在1 725,1 650和1 600 cm-1处均出现较强的自动峰,并形成一个较强的3×3峰组。除此之外,桉木还在1 580和1 510 cm-1出现2个弱的自动峰,其中1 580 cm-1和其余4个自动峰形成了较弱的负交叉峰,1 510 cm-1和其他3个自动峰形成正的交叉峰。这说明,桉木在1 500~1 800 cm-1波段对应的官能团比杨木相应的官能团对热微扰更为敏感,杨木和桉木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差别,快速鉴别这两种木材的。
2008 Vol. 28 (08): 1749-1752 [摘要] ( 2736 ) PDF (5170 KB)  ( 728 )
1753 T-FTIR研究大气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
介崇禹,陈忠明*,李爽,王红丽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8
大气颗粒物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已成为目前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现有的研究手段存在很多不足,目前人们对大气中痕量气体物质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动力学和机理了解得还很有限。 文章开发了基于透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FTIR)的研究颗粒物表面反应的方法,可以从分子水平观测颗粒物表面的物理化学变化。通过对一个大气模型反应体系即常温常压下甲基丙烯醛(MAC)在二氧化硅颗粒物表面反应的表征,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定性和定量表征颗粒物上的非均相反应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反应过程的红外谱图信号清晰,表征灵敏;红外光能量较低,不会损害样品,可以实现对反应的原位观测。经HPLC分析结果证明,T-FTIR表征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即使在湿度存在条件下其定性和定量也是可靠的。该方法为实验室模拟研究实际大气条件下的非均相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2008 Vol. 28 (08): 1753-1757 [摘要] ( 579 ) PDF (1222 KB)  ( 672 )
1758 显微红外光谱法研究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光氧化降解
李吉芳,杨睿*,于建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1
采用显微红外(AIM)光谱法,结合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聚丙烯/碳酸钙(PP/CaCO3)和聚丙烯/二氧化硅(PP/SiO2)纳米复合材料中光氧化降解沿深度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纯聚丙烯还是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试样的光氧化降解都是氧扩散控制过程,由表面逐渐向内部发展。纳米碳酸钙和纳米二氧化硅的加入都显著地促进了PP基体的光氧化降解,二氧化硅的影响更为严重。纳米填料的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的氧化程度也越高,但氧化层的厚度却基本不变,都在200 μm左右,当样品表面严重老化至表面脱落后,氧化继续向内部进行。氧化层的厚度主要是由试样成型过程中形成的表面过渡区的厚度决定的。
2008 Vol. 28 (08): 1758-1762 [摘要] ( 1995 ) PDF (2260 KB)  ( 714 )
1763 扫描次数对番茄叶漫反射光谱和模型精度的影响研究
蒋焕煜,彭永石,谢丽娟,应义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5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因其诸多优点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技术之一,它是依据有机分子中的含氢基团(C—H, O—H, N—H)振动的合频与各级倍频的吸收获得信息。但是,近红外光谱易受到光谱仪的工作状态和扫描时各种参数的设置,如波长的准确性、仪器的分辨率、噪声、扫描次数、样品粒度的均匀性等的影响。为了给建立实际模型时选择最佳的测量条件提供依据,文章以番茄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扫描次数对番茄叶漫反射光谱和叶绿素定量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扫描次数对番茄叶漫反射光谱和模型精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近红外光谱的均方根噪声的方差值逐渐变小。扫描次数越多,光谱的质量较高,但是仪器产生的系统误差也会增大;扫描次数越少, 光谱的质量较差,但是光谱较为光滑,系统的误差较小。在128次扫描次数下,叶绿素定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较高,但是模型不稳定。当扫描次数为32时,模型的决定系数较低,但该模型比较稳定,检测时间也较短。同时,不同扫描次数下所建模型都用于预测叶绿素含量,发现没有显著差异(α=0.05)。在采集光谱建立模型时,应考虑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扫描次数。
2008 Vol. 28 (08): 1763-1766 [摘要] ( 768 ) PDF (953 KB)  ( 717 )
1767 鲜肉水分近红外漫反射方法及实验研究
姬瑞勤1,2,黄岚1,刘莉1,王忠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9
研究鲜肉深层水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并用于鲜肉深层水分检测仪器的研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市场迫切的需求。以猪鲜肉为样品,采用近红外离散式光源,应用基于稳态空间分辨方法的漫反射方式解决了检测深度问题,测量鲜肉水分含量,得到了比较好的实验结果,r均达到0.90以上。用变异系数calculation of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CV)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 class correlation(ICC)检验测量的可靠性,CV≤5%,ICC达到0.83,表明方法稳定可靠。
2008 Vol. 28 (08): 1767-1771 [摘要] ( 233 ) PDF (1409 KB)  ( 763 )
1772 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测量中背景扣除方法的研究
刘蓉,谷筱玉,徐可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6
在近红外光谱人体血糖无创检测中,由于葡萄糖在体内含量非常低,而光谱中的噪声组成复杂且变化幅度大,从而导致测量的信噪比较低。背景扣除是提高测量信噪比的有效预处理手段之一。文章首先对常用的背景扣除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进一步考虑不同样品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的样品本身特性变化,提出了相近背景扣除的方法,即选择与样品的光学特性变化相似的样品作为背景,能更有效地消除样品特性变化和仪器漂移的影响。并在纯吸收和散射介质中分别加入葡萄糖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血浆溶液和Intralipid-2%溶液的葡萄糖实验中,选用与样品特性更接近的样品作为背景时,葡萄糖浓度的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25.9%和40.1%。
2008 Vol. 28 (08): 1772-1775 [摘要] ( 1368 ) PDF (1100 KB)  ( 720 )
1776 基于前向近红外散射光谱测量雾和雨天大气消光的应用研究
王缅,刘文清,陆亦怀,赵雪松,宋炳超,张玉钧,王亚萍,连翠华,陈军,程寅,刘建国,魏庆农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5
在可见和近红外区,由于大气的吸收作用忽略不计,大气消光由散射决定,主要贡献来自于雾滴、雨滴、其他形式降水和小粒子。基于前向近红外散射光谱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FVM)采用近红外的LED光源照射到约100 mL的空气体积上,并测量前向30°~36°范围内的粒子的散射光强。由于该前向角范围内,雾滴和霾粒子的散射相函数不受粒子尺寸分布的影响,经过波长校正后,散射强度与大气消光系数成正比,该散射消光比通过对比标准人工观测值获得。然而,在把雾和霾的散射消光比应用到雨天测量时,会产生难以接受的误差。要得到雨天消光的准确测量,就需要找到适合雨滴的散射消光比。基于Mie散射理论计算了不同尺寸分布下的雾滴和雨滴的散射相函数,并对雾天和雨天下FVM的测量值与人工实际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FVM在雨天的消光要比人工观测值高出约20%~60%。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定出FVM在雨天测量的校准系数,因此,基于前向近红外散射光谱的FVM不仅能够测量雾天的大气消光,还能对雨天的消光进行较准确的估算
2008 Vol. 28 (08): 1776-1780 [摘要] ( 868 ) PDF (1756 KB)  ( 797 )
1781 多条转动拉曼谱线雷达测量对流层大气温度
苏嘉1,2,张寅超3,胡顺星1,曹开法1,赵培涛1,汪少林1,谢军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7
由于对流层大气中气溶胶的存在,传统的利用大气中瑞利散射和振动拉曼散射测量大气温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利用大气N2和O2分子的的转动拉曼信号获得大气温度信息的方法不受对流层大气中气溶胶的影响。因此利用N2和O2分子纯转动拉曼散射激光雷达开展了测量对流层下部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现有的转动拉曼雷达系统基本上是通过获取单一的转动拉曼谱线来反演大气温度,这就导致了系统的信噪比低,不能很好的反演温度。作者在双光栅单色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雷达信号分光系统。这种新的分光系统的每条通道所获得的信号并不是单独的转动拉曼谱线,而是多条转动拉曼谱线之和,这样就能提高整个系统的信噪比。在较小的激光能量和小口径望远镜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方法,雷达系统可以在几公里内获得较好的信噪比。最后实验得到了对流层0.3~5 km高度内的大气温度分布, 它与球载无线电探空仪比较, 二者一致性较好。
2008 Vol. 28 (08): 1781-1785 [摘要] ( 284 ) PDF (1609 KB)  ( 839 )
178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探测器仪器响应函数研究
刘志明,高闽光,刘文清,陆亦怀,张天舒,徐亮,魏秀丽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4
由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探测器在各个波段的仪器响应不相同,在应用过程中无论是利用光谱的绝对强度还是相对强度,都需要应用标准黑体对仪器进行定标,找出仪器响应函数。该文对加拿大BOMAN公司MR154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议配带的两个红外探测器(锑化铟InSb、碲镉汞MCT)的仪器响应函数进行了研究,并找出了它们随黑体温度(辐射亮度)的变化规律。该规律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定标和保证所测辐射谱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2008 Vol. 28 (08): 1786-1789 [摘要] ( 260 ) PDF (1850 KB)  ( 800 )
1790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信息分解的数量分析
张文娟1,张录达2*,李军会1,赵龙莲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8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中,一直认为近红外光可获取样品内部的物质信息,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包含样品内部信息量究竟是多少,一直未给出准确的数量描述。该研究以烤烟样品为实验材料设计样品,每个实验样品分别由表层片状烤烟与内部烤烟粉末两部分组合而成,测定样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提取光谱主成分信息(principal component, PC),将所提取的各主成分的不同组合作为统计指标,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初步给出了样品不同深度光谱信息分解量的描述。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第1和第2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约占总信息的98%,反映样品表层信息;第3和第4主成分约占1.5%,表征样品内部信息。这一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对近红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时主成分信息的选择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2008 Vol. 28 (08): 1790-1794 [摘要] ( 243 ) PDF (1368 KB)  ( 789 )
1795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支持向量机的纸浆卡伯值在线测量
杨春节,何川,宋执环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9
提出了用近红外光谱漫反射技术和支持向量机建模方法实现纸浆卡伯值在线测量的新方法。采集45份松木浆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选择各样品15个振动吸收峰对应的吸收率,采用动态独立分量分析(DICA)对输入样本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纸浆卡伯值预测模型。45份样品中选择35份组成校正集,另10份作为预测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纸浆卡伯值预测模型外部验证均方差和确定系数分别为0.26和0.93;基于线性回归的纸浆卡伯值预测模型外部验证均方差和确定系数分别为0.45和0.81。研究结果不仅表明纸浆卡伯值近红外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验证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纸浆卡伯值预测模型比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008 Vol. 28 (08): 1795-1798 [摘要] ( 307 ) PDF (1287 KB)  ( 927 )
1799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在聚丙烯的表面改性的应用
陈汉佳1,2,祝亚非3,张艺2,许家瑞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6
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 对聚丙烯共混薄膜的表面组成进行了测试。通过比尔定律的验证,确认1 103和1 733 cm-1可以分别用于含聚乙二醇和含羰基结构单元的改性剂共混体系的定量计算 。利用ATR 校正程序, 以相应的特征峰峰面积比作为定量测定的基准, 可以减少测试误差。通过工作曲线法, 定量地分析了聚丙烯共混物薄膜表层中改性剂的含量。此外,利用变角全反射,通过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可以测定不同深度的改 性剂含量,剖析改性剂在PP共混薄膜的表层分布。
2008 Vol. 28 (08): 1799-1802 [摘要] ( 2096 ) PDF (1182 KB)  ( 829 )
1803 FTIR聚类分析法应用于菟丝子真伪的鉴别
洪庆红1,2,成则丰2,李群力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0
采用水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了菟丝子及其伪品的FTIR,从化学成分方面比较了正伪品之间的差异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菟丝子正伪品4个样品亲缘关系进行研究,FTI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品分为3组, 发现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聚类分析在反映菟丝子及其伪品化学组成差异程度上具有应用价值。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菟丝子的质量分析。
2008 Vol. 28 (08): 1803-1805 [摘要] ( 1840 ) PDF (1247 KB)  ( 851 )
1806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玉米品种鉴别方法研究
陈建1,陈晓1,李伟1*,王加华2,韩东海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6
提出了一种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对玉米品种进行鉴别的方法。在3 800~10 000 cm-1(波长1 000~2 632 nm)范围内采集四种玉米单粒完整籽粒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经Savitky-Golay平滑和多重散 射校正预处理后,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再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品种鉴别。主成分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9.602%。以前8个主成分作为网络输入,品种类型作为输出,建立三层LMBP神经网络模型。每个品种 各取30粒共120个样本用于建模,10粒共40个样本用于预测。模型对建模集120个样本鉴别率为100%,对预测集40个样本的鉴别率为95%。实验结果说明该方法能快速无损地鉴别玉米品种,为玉米的品种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8 Vol. 28 (08): 1806-1809 [摘要] ( 3149 ) PDF (1113 KB)  ( 1376 )
1810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果醋糖度
王莉1,李增芳2,何勇1*,刘飞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1
为了对果醋糖度值进行快速准确检测,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析方法建立了果醋糖度检测模型。应用近红外透射光谱获取五种类型共计300份果醋样本的光谱透射曲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光谱数 据进行降维处理,根据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选取6个主成分。选取的主成分即作为光谱优化特征子集以替代原来复杂的光谱数据。随后将300份果醋样本数据随机分为定标集和预测集,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225个定标集样本数据基础 上建立起果醋糖度预测模型,应用此模型对75个预测集样本进行糖度预测。根据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利用此模型得到的样本糖度预测值r=0.993 9,RMSEP=0.363, 均达到了较好的预测 效果。
2008 Vol. 28 (08): 1810-1813 [摘要] ( 1358 ) PDF (1133 KB)  ( 957 )
1814 近红外光谱法同时快速测定五种抗结核药物的主成分含量
滕乐生,王迪,宋佳,张益波,郭伟良,滕利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利福平片、异烟肼片、吡嗪酰胺片、异福片和异福酰胺片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文章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同时测定上述五种抗结核药 物中的利福平(RMP)、异烟肼(INH)和吡嗪酰胺(PZA)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原始光谱建立模型测定以上抗结核药物中各组分含量时,测定RMP含量的最有效的波长范围为1 981~2 195 nm,测定INH含量的最有效波长 范围分别是1 540~1 717 nm和2 086~2 197 nm,测定PZA含量的最有效波长范围分别是1 460~1 537 nm, 1 956~2 022 nm和2 268~2 393 nm,最优模型测定RMP, INH和PZA含量的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49 4, 0.025 7和0.030 7,模型对预测集样品中的RMP, INH和PZA含量预测,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34 9, 0.016 6和0.013 4,预测相关系数(rp)分别达到0.986 4,0.998 9和0.999 3,表明模型预测准确可靠,该研 究对抗结核药物生产中质量检验和在线检测有重要的意义。
2008 Vol. 28 (08): 1814-1818 [摘要] ( 2494 ) PDF (1531 KB)  ( 864 )
1819 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皮芯结构随热处理温度的演变规律
刘福杰1,2,范立东1,王浩静1*,朱珍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4
用Raman光谱研究碳纤维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其皮芯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碳纤维表面和内部的Raman光谱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同时,表征碳纤维表面和内部石墨化程度的RsRc值均越来越小,且Rs值减小得更快,说明碳纤维的石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表面的石墨化程度提高的更快,这是因为碳纤维表面和内部的碳有着不同的石墨化物性。前者接近于软碳,易于石墨化;后者接 近于硬碳,难于石墨化,可能是树脂碳。文章提出并采用皮芯结构因子Rsc(=Rs/Rc)来表征了碳纤维的皮芯结构程度。当Rsc等于1时,碳纤维是完全均质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 高,碳纤维的Rsc趋向于零,说明其皮芯结构越来越严重。碳纤维的皮芯结构加重是最终导致其抗拉强度不断降低的原因之一。
2008 Vol. 28 (08): 1819-1822 [摘要] ( 2791 ) PDF (1455 KB)  ( 827 )
1823 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评价竹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
郭雪峰,岳永德*,汤锋,王进,姚曦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7
通过对邻苯三酚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对自氧化速率及邻苯三酚浓度和缓冲液pH值对反应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光光度法测定邻苯三酚反应体系的检测波长为319.5 nm,反应体系体积10 mL,反应时间为9 min,3 mmol·L-1邻苯三酚加入量为0.3 mL,Tris-HCl缓冲液pH值为8.2,自氧化速率为0.035;用上述方法研究合成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竹叶提取物样品浓度和清除率的关系,以IC50值(清除率为50%时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指标,测得TBHQ和效果最好样品的IC50值分别为TBHQ(95.01 mg·L-1)和M40(298.69 mg·L-1),M40等竹叶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2008 Vol. 28 (08): 1823-1826 [摘要] ( 773 ) PDF (1295 KB)  ( 1102 )
1827 作物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朱 蕾1,2,徐俊锋1,3,黄敬峰1,3,王福民1, 3*,刘占宇1, 2,王渊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1
通过大田试验,使用ASD光谱仪测量了油菜、玉米、水稻三种作物不同覆盖度水平下的冠层光谱,同时拍照获取植被图片并用计算机求算了植被覆盖度。利用三种作物光谱求算“红边”变量,并对波段两两组合求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这些光谱变量与覆盖度之间的估算模型,得到适用于三种作物的最优估算模型和最佳的NDVI波段组合。另外,利用响应函数模拟了TM归一化植被指数,同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方程的R2达到0.80,并通过了预留数据的检验,为TM数据植被覆盖度估算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2008 Vol. 28 (08): 1827-1831 [摘要] ( 302 ) PDF (1623 KB)  ( 841 )
1832 一种基于光谱奇异值检测的高光谱遥感小目标探测方法
李庆波,李响,张广军*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2
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借助丰富的地物图像和光谱信息,反映目标地物与背景地物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将其区分开来。目前的小目标探测算法多侧重于从图像处理方面着手,文章则从光谱维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利用光谱分析中的奇异值检测方法探测小目标,首先对关注区域的地物像元光谱进行连续统去除和正交变换等预处理;然后将每个像元的光谱对该区域平均光谱进行光谱匹配求其相似性,并实现高光谱数据降维;而后通过光谱角匹配值的马氏距离进行奇异值检测,将马氏距离大于自适应阈值的像元判定为小目标。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先验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运算量较小,运算速度快,并有较好的小目标探测准确度。
2008 Vol. 28 (08): 1832-1836 [摘要] ( 1440 ) PDF (1824 KB)  ( 799 )
183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稻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研究
杨晓华1,3,黄敬峰1,王秀珍2,王福民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3
为了研究支持向量机(SVM)对于作物农学参数高光谱估算的能力,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测定了2个品种、3个供氮水平处理的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350~2 500 nm)。依据Ladsat-5的TM传感器波段宽度,将高光谱反射率转换为10种不同的植被指数。利用所有样本的植被指数和水稻叶面积指数(LAI),通过不同统计模型的模拟分析,依据模型的R2选取了三种相关性较高的统计关系(包括NDVIgreen的指数关系、TCARI/OSAVI的乘幂关系和RVI2的乘幂关系)。对这三种关系,通过具有不同核函数的SVM模型和相应统计模型对LAI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所有的SVM模型都具有较低的均方根误差值,估算精度都高于相应的统计模型;基于TCARI/OSAVI的POLY核SVM具有最高的估算精度,其RMSE比相应的统计模型降低近11个百分点。因此,SVM方法用于水稻LAI高光谱估算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鲁棒性。
2008 Vol. 28 (08): 1837-1841 [摘要] ( 2407 ) PDF (1394 KB)  ( 824 )
1842 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研究进展
房世波1,刘华杰2,张新时3,董鸣3,刘建栋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8
介绍了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特性和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的变异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分析了生物结皮对区域植被遥感解译的影响。干湿生物结皮的光谱差异以及土壤浅表层水分的更替会造成植被动态的错误解译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过高估计,经研究得出,100%盖度的干湿苔藓结皮NDVI之差大约0.35(干苔藓结皮0.30,而湿苔藓结皮0.65),100%盖度干湿藻类结皮NDVI之差大约0.15(干藻类结皮0.15,而湿藻类结皮0.30),最大值合成法(max value composite, MVC)会使分布有相当盖度的苔藓结皮的区域的NDVI求解受降水的影响很大,会造成该区域短时间内NDVI不稳定性,而影响植被动态解译。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生物结皮研究中,除了考虑不同土壤水分下生物结皮的光谱外,还应考虑生物结皮光谱的季节差异。
2008 Vol. 28 (08): 1842-1845 [摘要] ( 815 ) PDF (1002 KB)  ( 1076 )
1846 DWT-iPLS在烃源岩漫反射光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宋宁1,3,徐晓轩1,3,武中臣2,张存洲1,3,王斌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9
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粉末样品的定性、定量测量中。但是由于粉末样品自身的特点,颗粒度、密度、表面粗糙程度等几何参数的影响,使得漫反射光谱数据的信噪比很低、背景干扰很大。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漫反射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来提高信噪比,消除背景干扰。文章采用了离散小波变换对红外漫反射光谱进行了预处理,有效地消除了光谱中的高频噪声和低频背景的干扰,并结合iPLS(间隔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用于复杂样品体系组分分析的建模方法(DWT-iPLS)。并以烃源岩的红外漫反射光谱为例,将DWT-iPLS应用于数据的预处理及建立数学模型,其结果与未用DWT预处理的方法相比较,准确度有明显的提高,证明了此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定量分析的建模方法。
2008 Vol. 28 (08): 1846-1850 [摘要] ( 137 ) PDF (1700 KB)  ( 521 )
1851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中自由基的光谱研究
严建华,戴尚莉,李晓东,屠昕,刘亚纳,岑可法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57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低温等离子体废水处理技术,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为了认识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降解有机废水的机理,用发射光谱法对气液两相滑动弧在空气中放电所产生的主要自由基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自由基持续再生的化学过程。通过对光谱线强度变化的分析,得到了OH和NO自由基谱线强度在放电反应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输入电压和液相(水)流量因素对OH和NO自由基产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OH是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的主导自由基;OH和NO自由基谱线强度沿着电极中轴均先增后减;在非平衡区域,自由基谱线强度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增大;OH自由基谱线强度随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NO自由基谱线强度则随着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2008 Vol. 28 (08): 1851-1855 [摘要] ( 2249 ) PDF (1936 KB)  ( 732 )
1856 双酰胺配体铕和铽混合固态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崔海霞1,2,陈建敏1*,周惠娣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3
在氯仿和乙酸乙酯溶液中合成了以1,6-二[(2’-苄胺甲酰基)苯甲氧基]己烷(L)为配体的硝酸铕和硝酸铽配合物,以及不同摩尔比的铕和铽的共沉淀配合物,又按不同的摩尔比将单一的硝酸铕和硝酸铽配合物通过研磨混合,得到混合固态的铕铽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PS 光电子能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一稀土硝酸盐与配体形成的是2∶3型的配合物;所有的配合物都具有相似的配位结构;与单一稀土配合物相比,相同摩尔比的混合配合物的紫外吸收有所降低;混合配合物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键合作用,电子结合能有变化。通过荧光光谱对这些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表明与单一的铕和铽配合物相比,两种混合固态配合物无论是荧光发射峰位还是荧光强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铽对铕的荧光强度有很强的敏化作用,铕对铽的荧光强度有猝灭作用。在紫外灯的照射下,共沉淀配合物的荧光颜色随着摩尔比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008 Vol. 28 (08): 1856-1861 [摘要] ( 1557 ) PDF (1409 KB)  ( 547 )
1862 高效抗HIV-1膜融合多肽C22的光谱学研究
史钧1,2,何娇娟1,汪世龙1*,孙晓宇1,陈庆榆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2
艾滋病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文章以HIV-1膜融合糖蛋白gp41的C端序列为参照,设计合成了C22多肽的基因序列,经PCR放大以后,通过pTMHa30-51质粒转导进E.coli BL21 (DE3)中进行表达,纯化后得到了C22多肽,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和质谱验证。结果表明:C22多肽具有很好热稳定性,良好的HIV-1入侵细胞抑制活性和水溶性,在实验浓度下对细胞无毒性。通过圆二色谱技术对C22的二级结构进行了检测,C22溶液在37 ℃条件下,α螺旋比例增加,而在80 ℃条件下,α螺旋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在不同pH值条件下,C22峰值变化较大,在向酸碱两性方向变化时,C22的α螺旋结构比例均相对有所减少,无规则卷曲增加,结构趋向松散。这也表明,在pH 6条件下,C22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该研究为此类多肽的光谱学性质研究和设计新的HIV-1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8 Vol. 28 (08): 1862-1865 [摘要] ( 1930 ) PDF (1568 KB)  ( 619 )
1866 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作用机理探讨
黄金莉,肖玉梅,刘吉平,付滨,吴燕华,任文华,李楠*,覃兆海*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4
探讨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的作用机理, 可进一步了解农药在土壤中腐殖酸催化下降解的行为过程。将市售腐殖酸进行逐级分离,获得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的固态或溶液状态,而后分别与农药丁吡吗啉进行作用,利用红外,荧光两种分析方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三组分与丁吡吗啉之间广泛存在范德华力、次级键等弱作用力。黄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存在氢键和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棕腐酸与丁吡吗啉存在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黑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最弱,即依照黄腐酸、棕腐酸、黑腐酸三组分平均分子量依次递增的顺序,与农药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依次降低。
2008 Vol. 28 (08): 1866-1869 [摘要] ( 1857 ) PDF (1510 KB)  ( 637 )
1870 特征荧光光谱法定量检测水质的研究
贺俊华1,程永进1*,韩艳玲1,张昊1,杨涛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3
讨论了一种可同时检测自然水体中有机物和叶绿素a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以武汉东湖水为样品,采用激光诱导荧光(LIF)的方法测量了水体的总荧光光谱(TLS);并用特征光谱荧光标记(SFS)技术对水体中溶解的有机物(DOM)及叶绿素a (Chl-a)的荧光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指认。并利用水的拉曼散射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的方法,分别得到较低浓度腐殖酸和叶绿素a的特征光谱归一化荧光强度以及它们在水体中浓度的标定曲线和线性关系式。另外, 对于较高浓度的腐殖酸溶液,确定了其特征光谱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特征光谱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仍然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在自然水体质量的检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能快速识别水体中的污染物,定量测量它们在水体中的含量,实现对自然水体的质量状况进行大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
2008 Vol. 28 (08): 1870-1874 [摘要] ( 2674 ) PDF (1417 KB)  ( 908 )
1875 同步荧光光谱比率法检测过氧亚硝酸根及其清除剂的研究
杜俊鸥,郭祥群*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0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建立了一种新的荧光比率法检测过氧亚硝酸根(ONOO)及评价其清除剂的方法。酪氨酸自身有荧光,在pH 8.5的磷酸缓冲溶液中,酪氨酸与CO2和ONOO反应生成强 荧光的酪氨酸二聚体,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 在荧光发射光谱中能同时获得酪氨酸单体(λem=364 nm)与二聚体的荧光峰(λem=406 nm),且两峰的荧光强度的比值与ONOO的浓度呈计量相 关。结果表明荧光强度的比值不受实验参数改变的影响,与传统的荧光法相比,有利于扩大检测的线性范围,提高灵敏度。荧光强度的比值与ONOO的浓度在1.60×10-7 mol·L-1~6.00× 10-6 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检测限为1.84×10-8 mol·L-1。对浓度为1.00×10-6 mol·L-1 ONOO- 平行测定8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4%。利用该法测得抗癌药米托蒽醌的IC50为0.065 μg·mL-1。方法简便易行,试剂廉价易得,体系稳定,可作为一种检测ONOO-及筛选其清除剂的方法。
2008 Vol. 28 (08): 1875-1878 [摘要] ( 2149 ) PDF (1381 KB)  ( 1041 )
1879 人血清血卟啉荧光光谱的双正交样条小波识别
朱殿明1,2,金万祥1,骆晓森2,刘莹2,沈中华2,陆建2,倪晓武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7
人血清中血卟啉含量很低,其荧光光谱强度很弱,往往呈肩峰形态,难以识别其位置和荧光强度。双正交样条小波可实现对其弱信号的分辨。在血清背景荧光光谱上叠加血卟啉荧光信号,并改变其荧光强度,得到一系列强度改变的 血清血卟啉荧光光谱。用双正交样条小波bior5.5对获取的荧光光谱通过7次小波分解,将背景与卟啉荧光信号分离,得到了离散逼近信号(a1a7)和离散细节信号(d1d7)。结果 表明,信号频率随着分解次数的增加逐步降低。当分解到第7次时,出现了血卟啉荧光特征峰。信号峰的位置随着信号强度的下降蓝移约2.5 nm,而通过小波滤波器提取的信号峰的位置不变。随着信号的强度降低,信号峰的位置逐渐消失 ,因而其荧光强度与荧光峰的位置无法确定,而通过小波滤波器提取的信号则不受影响,且灵敏度高,从而实现了用双正交样条小波对人血清血卟啉荧光光谱的识别。由于小波变换是线性变换,离散细节信号保持信号原有的线性关系,可 以用来对血清中所含血卟啉的准确成份和定量信息,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血清荧光光谱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方法。
2008 Vol. 28 (08): 1879-1882 [摘要] ( 2172 ) PDF (1589 KB)  ( 767 )
1883 (EuxRE1-x)(β-NTA)3Phen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
王连蒙1,赵永亮1,2*,张梅1,高德青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9
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合成了以铕及铕掺入不同比例的Y3+ 或Tb3+为中心,以β-萘基甲酰三氟丙酮(β-NTA)和邻菲咯啉(phen)为配体的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核磁共振氢谱、差热-热重 、红外光谱分析及荧光性能的研究。其化学组成式为(EuxY1-x)(β-NTA)3Phen及(EuxTb1-x)(β-NTA)3Phen(x=0.1;0.3;0.5;0.7;0.9);摩尔电 导测试数据表明,所有配合物均为非电解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表明,配体β-NTA通过烯醇式氧负离子采用双齿配位的形式与稀土离子配位,Phen的两个氮原子也与稀土离子双齿配位;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激发光谱都为一 宽带峰,配体能很好的吸收能量,在惰性不发光Y3+的含量x小于0.3,发光Tb3+的含量小于0.5时,可以使Eu3+的特征荧光发射得到一定程度增强,这表明两种不同的离子都可以敏化 Eu3+。
2008 Vol. 28 (08): 1883-1886 [摘要] ( 296 ) PDF (1211 KB)  ( 672 )
1887 邻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黄应平1,顾 彦2,方艳芬1,刘玉良1,朱圣姬1,罗光富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3
研究了邻羟基苯基荧光酮(o-HPF)荧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反应条件,在pH 7.90的B-R缓冲溶液中,o-HPF与BSA作用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导致体系荧光猝灭,依据其荧光猝灭程度与外加BSA量的关系建立了定量测定BSA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实验操作简单,干扰少,灵敏度较高,测定BSA线性范围为1.32~18.54 μg·mL-1,回归方程为ΔF=431.51c(10-7 mol·L-1)+457.78,相关系数r=0.997。测定方法中重金属离子如Pb(Ⅱ)等对BSA测定允许量较低,其他物质的存在对BSA的测定干扰较小。通过对o-HPF与BSA作用荧光猝灭常数的测定及热力学常数计算,讨论了o-HPF与BSA的作用机理,表明o-HPF与BSA作用方式主要为静电引力的非共价作用,BSA对o-HPF荧光猝灭为分子间形成了结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2008 Vol. 28 (08): 1887-1890 [摘要] ( 1783 ) PDF (1238 KB)  ( 663 )
1891 玄参汤剂的荧光光谱分析
闫立华1,宋峰1*,韩娟2,苏静1,曲菲菲1,宋宜展1,胡柏林1,田建国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30
测量了相应的激发光谱以及溶液的pH值,发现同种玄参汤剂中的荧光峰值波长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加而增加;冷浸玄参汤剂的荧光峰为441 nm,而沸煮玄参汤剂的为532 nm;相应激发光谱由双峰结构向单峰结构转变,并且激发峰值也有明显的红移;同时其pH值由5.5变化到4.1。结合有机物混合体系中的荧光产生机理,解释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玄参汤剂中的不同荧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同荧光分子内部的能量转移;加热所导致的荧光大分子含量的增加和荧光分子间氢键二聚体的形成。文章对中药玄参的药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玄参汤剂质量鉴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
2008 Vol. 28 (08): 1891-1894 [摘要] ( 1868 ) PDF (1289 KB)  ( 637 )
1895 黄芩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李云霞2,索全伶1*,贺文智1,李春萍1,黄延春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25
以聚酰胺为柱层析吸附剂,以乙醇-氯仿混合溶剂梯度洗脱,从中药黄芩的甲醇提取液中分离出有效成分黄芩素的粗品。 通过对有效成分进行重结晶等纯化处理,得到了一种黄色短棱柱晶状产物。 利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质谱(MS)、氢谱(1H-NMR)及碳谱(13C-NM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产物的结构中含有共轭芳香体系和单取代苯;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表明,产物为黄酮而非黄酮苷化合物,A环上含有三个酚羟基, B环无羟基和其他基团取代;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表明,产物的结构中含15个碳原子, 三组羟基质子。 同时,文章还对所有1H-NMR和13C-NMR信号进行了归属,对FTIR光谱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及其振动形式进行了指认,给出了化合物及碎片离子在质谱中的裂解方式,最终将黄色短棱柱晶状产物鉴定为5,6,7-三羟基黄酮,即黄芩素,分子式为C15H10O5
2008 Vol. 28 (08): 1895-1899 [摘要] ( 365 ) PDF (1410 KB)  ( 879 )
1900 微波促进含铬废渣催化H2O2降解甲基橙溶液研究
刘作华1,2,刘仁龙1,牟天明3,左赵宏1,陶长元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8
偶氮染料废水中含有铬等重金属和偶氮类难降解有机物,使废水的色度大、可生物降解性低,从而形成了难处理的复合污染废水。文章研究了微波辐射下铬渣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溶液中COD去除率和脱色率,探索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pH值、铬渣用量、H2O2浓度、甲基橙浓度等对降解性能的影响,并测定了甲基橙溶液处理前后的紫外-可见光谱图。微波促进铬渣催化甲基橙溶液脱色是羟基自由基破坏偶氮键结构。有机废水中的某些过渡金属离子可作为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催化剂,可减少化学处理药剂的使用量,降低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成本。铬渣中溶解性铬离子与H2O2形成类Fenton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OH)矿化甲基橙。利用微波加热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能大大促进有机物的矿化速率。微波辐射能提高催化过程中H2O2的利用效率,减少氧化剂的使用量。酸性条件有利于类Fenton试剂产生羟基自由基。在微波频率2 450 MHz、微波功率700 W、微波辐射时间3 min、pH值为3、铬与H2O2的摩尔浓度比为1∶56.8的实验条件下,降解1 000 mg·L-1的甲基橙溶液,其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8%和85%。
2008 Vol. 28 (08): 1900-1904 [摘要] ( 2130 ) PDF (1600 KB)  ( 615 )
1905 染料木素及其葡萄糖苷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李华1,余燕影1*,胡昕1,曹树稳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5
在pH 7.2 Tris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荧光、粘度等方法研究了染料木素、染料木素葡萄糖苷、染料木素7,4’-二-O-β-D-葡萄糖苷与小牛胸腺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在ctDNA存在下,染料木素及其葡萄糖苷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均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三种化合物的加入均能有效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而猝灭方式并不唯一。另外,ctDNA溶液的粘度也都随三种化合物的加入而增大。据此推断,染料木素及其葡萄糖苷与ctDNA之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可能以部分插入及氢键作用与ctDNA结合,其作用强弱顺序为染料木素葡萄糖苷>染料木素7,4’-二-O-β-D-葡萄糖苷>染料木素。结果提示染料木素的7位或4’位葡萄糖基化修饰有望作为抗癌活性候选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08 Vol. 28 (08): 1905-1909 [摘要] ( 1384 ) PDF (1498 KB)  ( 611 )
1910 山姜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识别研究
张国文,阙青民,潘军辉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1
应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 7.4)山姜素(ALP)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考察了不同温度下(25,32和39 ℃),DNA对山姜素荧光猝灭情况。实验发现, DNA能猝灭山姜素的内源性荧光,随着温度的升高,荧光猝灭常数KSV逐渐减小(KSV分别为3.288×103, 2.923×103和2.467×103 L·mol-1),并且DNA对山姜素的猝灭速率常数Kq要大于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最大扩散所控制的碰撞猝灭常数,得出DNA对山姜素的荧光猝灭是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DNA与山姜素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显示,DNA不能使得山姜素的吸收峰发生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而山姜素也不能使溴化乙锭-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及最大荧光峰位置发生变化,即山姜素不和溴化乙锭竞争与DNA的结合位点。DNA热变性实验发现,解链DNA对山姜素的荧光猝灭程度要大于正常DNA的猝灭程度,由此推断山姜素与DNA不存在嵌插作用。同时,I-离子效应和盐效应表明,山姜素与DNA之间主要以沟槽模式相结合。
2008 Vol. 28 (08): 1910-1913 [摘要] ( 1872 ) PDF (4914 KB)  ( 726 )
1914 金匮肾气丸的紫外光谱-质谱/质谱研究
李文兰1,2,孙志1,程斌1,季宇彬1,白晶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0
在建立金匮肾气丸的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采用紫外光谱-质谱/质谱联用的方法鉴别了主要指纹峰的化学结构。采用Symmetry ShieldTM RP18(5 μm, 4.6 mm×15 mm)色谱柱, 乙腈-1%冰醋酸梯度洗脱, 流速1.0 mL·min-1, 检测波长248 nm的色谱条件建立不同样品的指纹图谱,确定不同样品的共有指纹峰。不同样品之间的相似度使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开发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研究版(2004A)计算。质谱仪所用离子源为大气压电喷雾电离源(ESI),柱后分流0.5 mL·min-1, 雾化气压力:0.33 MPa;干燥气流速9.0 L·min-1;毛细管电压4 kV;传输电压70 V。选择负离子扫描方式, 扫描范围(m/z) 100~2 000,再利用离子阱对准分子离子峰及选定的碎片离子进行二级质谱(MS2)分析,记录总离子流(TIC)色谱图及二级质谱图。结果显示, 金匮肾气丸的主要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不同样品相比相似度有所差异,但均具有相同的色谱特征峰,共标定出19个指纹峰。根据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图,鉴别出马钱苷、桂皮醛、丹皮酚三个指纹峰的化学成分。根据紫外光谱-质谱/质谱多维联用技术获得的各指纹峰的分子量及结构信息,进一步推测出1,2,3,3-O-没食子酰葡萄糖、马钱苷、芍药苷、1,2,3,6,4-O-没食子酰葡萄糖、大豆脑苷、山茱萸裂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苷、苯甲酰羟基芍药苷等10个指纹峰的可能化学成分。所建立的金匮肾气丸指纹图谱特征性强、重现性较好, 信息量丰富, 对金匮肾气丸的化学表征及质量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 Vol. 28 (08): 1914-1918 [摘要] ( 2325 ) PDF (1147 KB)  ( 614 )
1919 用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悬浮土壤颗粒物
郭晓勇,赵文武,林莺,顾学军,郑海洋,方黎,张为俊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46
在自行研制的气溶胶飞行时间激光质谱仪(ATOFLMS)上实时探测单个悬浮土壤颗粒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利用双束连续激光对单个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进行测量,并用266 nm的Nd∶YAG激光器对气溶胶单粒子进行解吸附电离作用,产物离子通过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无场漂移区后完成单粒子化学成分的检测。本实验中使用了4个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在实验室内对分析的样本进行预处理和再悬浮,通过导管引入ATOFLMS进行测量,得到大量单粒子的粒径和质谱数据。发现在众多的单粒子的阳离子质谱中,金属成分以地壳元素(Fe, K, Al, Ca)为主,在其他阳离子质谱中包含了Mg和Na等。对悬浮土壤粒子的粒径进行实时检测的结果表明这些粒子多以粗粒子为主, 粒径主要集中在1~2 μm。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在大气气溶胶环境监测及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008 Vol. 28 (08): 1919-1922 [摘要] ( 744 ) PDF (1335 KB)  ( 1074 )
1923 磁化溶液样品对ICP发射光谱的增敏效应
陈金忠,周永利,郭庆林,怀素芳,魏艳红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2
利用磁感应强度为0.24T的磁场处理含乙醇的水溶液,研究了样品溶液的物理性质和雾化特性以及样品溶液中元素的谱线强度随磁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且讨论了磁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磁处理时间的延长,分析样品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当样品中加入乙醇时,元素的谱线强度较早地出现了峰值。在磁化时间为2 h的条件下,不含乙醇的样品溶液中,元素Zn, Pb, Cd, Fe, Si, Cu, Cr和Sr的谱线强度比溶液未磁化时分别提高了22.9%, 38.8%, 25.6%, 48.3%, 52.4%, 6.0%, 22.3%和22.7%;含6%乙醇的样品溶液中,元素Zn, Pb, Cd, Fe, Si, Cu, Cr和Sr的谱线强度比溶液未磁化时分别增加了22.4%, 42.6%, 39.4%, 43.9%, 72.4%, 9.7%, 16.1%和17.1%。样品溶液磁化后进行分析, 有利于降低光谱分析检出限。
2008 Vol. 28 (08): 1923-1927 [摘要] ( 1438 ) PDF (1788 KB)  ( 695 )
1928 冬枣果实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研究
芮玉奎1,申琳2,生吉萍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09
食品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已经成为食品研究中的两个热点。文章选用鲜冬枣果实作为材料,通过ICP-MS研究了冬枣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显示,冬枣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钙(126.67 μg·g-1·FW)、镁(68.04 μg·g-1·FW)、锶(1691.39 ng·g-1·FW)、锌(787.26 ng·g-1·FW)、铁(512.84 ng·g-1·FW)、锰(495.42 ng·g-1·FW)和钼(33.38 ng·g-1·FW)等,这些元素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长寿具有积极作用。重金属含量普遍较低,符合国家相关行业标准。所以冬枣果实如果在无污染的地区种植,是一种营养丰富和安全的鲜食食品。
2008 Vol. 28 (08): 1928-1930 [摘要] ( 671 ) PDF (924 KB)  ( 1003 )
1931 应用ICP-MS测定野生肉苁蓉中的稀土元素
焦传珍1,魏振林1,田志环1,曲桂芹2,芮玉奎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4
中药材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应用ICP-MS分析了新疆产野生肉苁蓉中稀土元素的含量, La,Ce,Pr,Nd,Sm,Eu,Gd,Tb,Dy,Ho,Er,Yb,Lu,的浓度范围在1~260 ng·g-1之间,稀土元素之间含量差异比较大。在各种稀土元素中,新疆野生肉苁蓉含量超过100 ng·g-1的有三种,分别是La(144.89 ng·g-1,DW),Ce(259.75 ng·g-1,DW)和Nd(133.25 ng·g-1,DW);含量最少的三种是Eu(6.10 ng·g-1,DW),Ho(3.42 ng·g-1,DW)和Lu(1.15 ng·g-1,DW)。稀土元素在野生肉苁蓉中的分配除了自身的吸收分配特性以外,还要受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分配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8 Vol. 28 (08): 1931-1932 [摘要] ( 1554 ) PDF (907 KB)  ( 649 )
1933 微波消解ICP-AES法检测动物毛被中微量元素的方法研究
侯天平1,2,3,王松君2*,曹林3,常平4,侯悦5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7
针对动物毛被样品的复杂基质,对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利用民用微波炉代替专业微波反应器,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利用试剂的不同特点,分别对试剂硝酸、过氧化氢、盐酸和水的配比及试液体积进行试验,对不同的反应功率和反应进行所需的时间都进行了条件试验的研究,优化实验条件,确定选择HNO3-H2O2-HCl-H2O酸溶体系,四种试剂配比为8∶1∶1∶5,输出功率360 W条件下加热5 min,进行试样密闭消解处理动物毛被样品,采用标准溶液基体匹配法消除动物毛被样品复杂的基体干扰,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检测18个动物毛被样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该方法经国家人发标准物质GBW07601验证,测得方法相对误差在0.83%~9.5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81%~5.20%之间,该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各项检测指标在动物毛被实际样品分析中得到验证,均能满足生物样品检测要求。
2008 Vol. 28 (08): 1933-1937 [摘要] ( 2049 ) PDF (1016 KB)  ( 724 )
1938 抗缺氧藏药中微量及宏量元素的测定
吴启勋1,冀兰1,库进良2,宋萍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5
用HNO3-HClO4(4∶1) 混酸作消化液对红景天胶囊、安神散、五味石榴散、章松八味沉香散、十六味杜鹃散、二十五味余甘子丸、二十五味竹黄胶囊、十五味龙胆丸、秘诀清凉散、七十味珍珠丸、八味沉香散、六味丁香散和七味葡萄散等13种抗缺氧藏成药进行消化,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法测定了其中银、铝、镉、钴、铬、铜、铁、汞、镁、锰、镍、铅、锡和锌等14种微量及宏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抗缺氧藏成药中含有比较丰富的铁、镁、铜、铬、锌及锰等微量元素。为探讨微量、宏量元素与藏成药抗氧化作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2008 Vol. 28 (08): 1938-1941 [摘要] ( 1770 ) PDF (996 KB)  ( 719 )
1942 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高秀香1,徐怡庄1*,赵梅仙2,齐剑1,李慧珍1,吴瑾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8.016
在介绍肿瘤样品代谢物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离体组织和活体组织两个方面综述核磁共振波谱(NMR)在诊断肿瘤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它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前景。在离体组织方面,人们通过1H和31P-NMR谱观测病人的体液样品、培养的细胞、切除的组织等来研究脂质、磷脂等代谢物的分布,观测肿瘤与对照组织之间的差别。其中利用组织提取物的方法能够得到分辨率较高的图谱,非常适合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高分辨魔角旋转(HR-MAS)的方法在肿瘤诊断研究方面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利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技术可以直接得到组织细胞中很多分子水平的代谢物结构和组成信息,因此它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前景。在活体核磁共振波谱诊断肿瘤方面,主要应用1H和31P核磁共振波谱,结合MRI为非侵入性肿瘤分析提供了一种临床可用的方法。MRI与MRS技术的结合将使核磁共振波谱在医学领域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2008 Vol. 28 (08): 1942-1950 [摘要] ( 2114 ) PDF (1017 KB)  ( 7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