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28卷 09期
刊出日期:2008-09-29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53 近红外波段CO2分子弛豫动力学效应对光声信号的影响
李劲松1,刘锟1,张为俊1,陈卫东2,高晓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53-05
介绍了一种基于低功率的分布反馈式(DFB)半导体激光器和自行设计的一阶纵向共振光声池构成的共振光声光谱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通过对光声池的性能进行的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系统地研究了近红外1.573 μm附近分子弛豫效应对光声探测CO2信号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表明利用分子弛豫效应可有效地提高系统探测灵敏度。
2008 Vol. 28 (09): 1953-1957 [摘要] ( 1468 ) PDF (1492 KB)  ( 608 )
1958 Cs-Ar混合蒸气中6S1/2→6P3/2激光激发的速度选择粒子数密度和饱和效应
刘静1,2,周恒伟2,3,张国良2,3,戴康2,沈异凡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58-04
利用一步激发的饱和吸收光谱技术测量了激发态Cs(6P3/2)态的原子密度。室温下的Cs-Ar混合蒸气被852 nm激光激发,在6S1/2→6P3/2跃迁线轮廓接近纯Doppler增宽线型、激光线宽远小于非均匀的Doppler线宽而与均匀Lorentz线宽相比的条件下,可以确定基态Cs原子中可能被激光吸收的具有速度分量vz的粒子数密度Nvz)。在激光功率20 μW至2.5 mW的范围内,测量了吸收系数,得到了6P3/2态的速度选择布居数密度。利用从Cs空心阴极灯发出的8S1/2→6P3/2窄谱线的吸收测量,也可以测得6P3/2态的原子密度,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符合得很好。Cs-Ar碰撞的谱线增宽增加了有效泵浦率,有5%的基态原子被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激发到6P3/2态。由测量不同6P3/2态原子密度时的共振852 nm荧光,也证实了饱和吸收测量激发态原子密度方法的可靠性。
2008 Vol. 28 (09): 1958-1961 [摘要] ( 2057 ) PDF (1195 KB)  ( 603 )
1962 基于子谱分析的白光频域OCT
林凌1,张泰石1,2,郑羽1,李刚1,任钊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62-06
为了提高频域OCT系统轴向分辨率和信噪比,提出了一种采用白光光源的频域OCT系统,研究了所用的CCD相机的横向像素数、白光光源的光谱与系统轴向分辨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基于子谱分析的白光频域OCT系统。通过选择所需的白光光源及其接收频段,既能保证最大探测深度和高轴向分辨率,又能提高信噪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光源的相干长度和系统及图像轴向分辨率测量方法,证明了白光频域OCT的可行性。
2008 Vol. 28 (09): 1962-1967 [摘要] ( 2080 ) PDF (2025 KB)  ( 751 )
1968 颗粒系的可见消光光谱分析及最佳波长的选择
孙晓刚,唐红,原桂彬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68-06
在光全散射法颗粒粒径测量中,被测颗粒系的消光光谱包含有颗粒粒径、折射率等信息。对常用的单峰及双峰R-R分布的可见消光光谱进行模拟,分析了可见消光光谱随粒径和相对折射率变化的规律。选取二阶微分可见消光光谱不连续点对应的波长作为测量波长,并将可见光边界波长同时作为测量波长,在非独立模式下,采用遗传优化算法反演粒径分布。仿真计算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消光光谱分析,可以预先确定被测颗粒系的分布状况,缩小优化算法中反演参数的搜索范围。结合最佳波长选择方法,使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对测量光谱加入1%随机噪声时,单峰及多峰分布粒径反演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008 Vol. 28 (09): 1968-1973 [摘要] ( 1347 ) PDF (2048 KB)  ( 657 )
1974 固态阴极射线器件复合加速层的研究
李远,赵谡玲*,徐征,张福俊,黄金昭,赵德威,姜薇薇,闫光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74-05
固态阴极射线器件的加速层,是提高固态阴极射线性能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加大电子能量,倍增电子数量。其中增加注入电子从而提高过热电子的数量,是提高固态阴极射线器件性能的关键。为此 ,文章尝试将加速层复合,兼顾加速与电子注入性能。首先将SiO2,ZnS和ZnO分别与有机聚合物MEH-PPV组合,确定较适合的复合加速层的组合:SiO2/ZnS和 ZnO/SiO2。然后将这两种复合加速层的性能对比,发现SiO2/ZnS的性能更优越,因为电子注入性能ZnS和ZnO相当,而电子加速倍增性能ZnS明显优于ZnO,其中 SiO2为主要的加速层,而ZnS起到降低注入势垒变成阶梯势垒的作用。最后又将复合加速层结构的固态阴极射线器件和传统的SiO2夹层固态阴极射线器件对比,发现这种复合 加速层结构,尤其在高场下,可提高固态阴极射线的初电子源和过热电子的数目,从而提高其发光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2008 Vol. 28 (09): 1974-1978 [摘要] ( 182 ) PDF (1689 KB)  ( 587 )
1979 水溶液中金属元素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检测分析
吴江来1,傅院霞2,李颖1,卢渊1,崔执凤2,郑荣儿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79-04
文章对竖直流动的CuSO4和Pb(NO3)2水溶液样品表面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简称LIBS)特性进行了观测分析。实验中采用的烧蚀激光波长为532 nm,脉冲宽度为10 ns,重复频率为10 Hz;LIBS信号的探测通过一色散相加型双光栅单色仪、Boxcar和PMT的组合来完成。通过对水溶液中金属元素的LIBS信号随时间和能量演化规律的分析,初步确定了系统 的最佳烧蚀能量和最佳探测延时。受样品表面附近空气击穿时氧元素信号的影响,实验对Cu和Pb各自的击穿位置进行了优化。在分析影响LIBS光谱探测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系统的工作条件和探测 参数。通过对不同浓度下LIBS信号的探测分析,初步确定了系统对Cu与Pb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约为31,50 ppm(μg·mL-1)。文章还对将LIBS技术运用到海水中重金属的实时在线检测的可 行性进行了讨论。
2008 Vol. 28 (09): 1979-1982 [摘要] ( 2749 ) PDF (1322 KB)  ( 684 )
1983 甲醇交流放电产物的光谱研究
孙殿平,杨晓华,刘煜炎,陈扬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83-04
利用浓度调制光谱技术测量甲醇交流放电分解产物的发射光谱,在300~700 nm之间主要观测到激发态CO分子的B 1Σ+A1Π Angstrōm跃迁带、激发态CH分子430 nm附近的A 2ΔX 2Π跃迁带系和390 nm附近的B 2Σ-X 2Π跃迁带系以及CHO(329.82 nm),CH2O(369.8 nm),CH3O(347.8 nm),H(巴末耳线系)的发射谱线。通过光谱强度分析得到,CO激发态B 1Σ+的振动温度达1 638 K,CH激发态A 2Δ的振动和转动温度分别为4 200和1 100 K。改变放电电压和样品气压,测量CO,CH和H的发射光谱强度的变化关系,发现增加放电电压或减少样品气压,CO(B 1Σ+)和H(656 nm) 的发射光谱强度比CH(A 2Δ)发射光谱强度增加得快,从而进一步讨论了甲醇交流放电解离通道和产氢机制。
2008 Vol. 28 (09): 1983-1986 [摘要] ( 421 ) PDF (1258 KB)  ( 1338 )
1987 兼容型低目标特征涂层
黄巍,高海潮,戴松涛*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87-03
掺锡氧化铟(ITO)薄膜同时具备在近红外波段的低反射和红外波段的高反射特性,其介电常数可由Drude自由电子模型描述。SiO薄膜在特定的红外波长处有很强的吸收。将二者结合,可实现特定的光谱选择性。本文对SiO/ITO膜系的光谱选择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膜系结构对反射光谱的影响。通过用特征矩阵计算反射光谱,发现适当调整膜系的组合方式及选择膜层参量,用SiO/ITO膜系可以做成兼容型红外低目标特征涂层。
2008 Vol. 28 (09): 1987-1989 [摘要] ( 2501 ) PDF (1303 KB)  ( 856 )
1990 核苷混合物的太赫兹谱定量分析
张增艳,肖体乔*,赵红卫,余笑寒,席再军,徐洪杰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90-04
以物质的太赫兹吸收全谱为特征指纹可以进行混合物的成分分析。生化物质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变性,使用光子能量只有毫电子伏特的太赫兹波来分析物质成分不会带来有害的电离辐射。文章使用太 赫兹谱成分分析法对腺苷、胸苷、鸟苷、胞苷、尿苷的混合物做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这几种核苷混合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相对误差在10%以内,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做了简 要分析。该项研究表明,此方法简单有效而且对样品无损。有可能成为生化物质成分分析的一种新手段,从而进一步拓展太赫兹谱的应用领域。
2008 Vol. 28 (09): 1990-1993 [摘要] ( 1819 ) PDF (1815 KB)  ( 653 )
1994 基于波段带宽的谱段测温法的测温范围分析
符泰然1,程晓舫2,钟茂华3,杨臧健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94-04
基于窄波段内普适性的线性发射率模型,将三波长(单色)辐射温度测量拓展到谱段辐射温度测量。在谱段测量中,为实现非失真的有效测量,文中结合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及最低灵敏度等特性参数 ,考虑多路信号的耦合关系,讨论了有效温度测量的相应限制条件。从而针对具有已知辐射物性的被测物体,通过数值模拟给出谱段测温的有效测温范围相对于传感器的波段带宽的变化趋势。理论上明确 了实现有效温度范围测量对传感器的波段带宽的要求。文章分析将为辐射传感器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008 Vol. 28 (09): 1994-1997 [摘要] ( 1936 ) PDF (1089 KB)  ( 647 )
1998 发射光谱研究多针对板正电晕放电形貌
宿鹏浩,朱益民*,陈海丰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1998-05
利用光学发射光谱(OES)法检测N2发射光谱,研究了常压下多针对板正电晕放电中辉光放电和击穿流光放电的高能电子分布,并与相同电极结构下负电晕放电进行了比较。根据N2第二正态激发谱峰ISPB在空间的分布,较精确地确定了辉光放电电离区形貌和击穿流光放电电通道形貌,体积分辉光放电中ISPB获知ISPB与放电电流I之间的关系。辉光放电中,电离区范围和ISPB比负电晕放电小,电子雪崩沿针径向比沿轴向发展范围大;随着U升高,电离区范围只沿针轴向小幅度增大;ISPB的积分值与I近似成二阶线性关系。击穿流光放电中,针板之间形成放电通道;针尖周围ISPB较强的区域成“子弹状”,距离针尖较远的放电通道内高能电子密度沿针轴向分布比较均匀,沿针径向先略有增大后减小。
2008 Vol. 28 (09): 1998-2002 [摘要] ( 1616 ) PDF (1524 KB)  ( 607 )
2003 闪电放电通道等离子体成分及相关特性的研究
王杰1,袁萍1,2*,张华明1,申晓志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03-06
以无狭缝摄谱仪获得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云对地闪电回击过程的光谱,依据谱线波长和相对强度等信息,结合等离子体相关理论,得到了放电通道温度和电子密度;在此基础上,根据Saha方程、电荷守恒方程和粒子数守恒方程计算了闪电通道主要元素各级电离的离子数密度,进而得到通道质量密度、压强及平均电离度, 并分析了不同强度闪电放电通道的电离度、粒子数密度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回击通道接近于完全电离,一次电离离子占主要地位,且NⅡ离子数密度最高;不同强度的闪电放电通道中,NⅡ和OⅡ离子的相对浓度值变化不大;计算过程中考虑带电离子间库仑相互作用以后,原子电离能的计算值降低,中性原子以及一次电离离子数密度的计算值变小,高次电离离子数密度的计算值变大。
2008 Vol. 28 (09): 2003-2008 [摘要] ( 1899 ) PDF (1728 KB)  ( 791 )
2009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
谭琨,杜培军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09-05
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理论出发,针对高光谱数据的特点,设计了有效的特征提取模型,再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连接,建立了一个新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模型,并用国产OMISII传感器获得的64波段数据进行试验。首先进行了最小噪声分离变换,提取了1~20个分量的数据,使用提取后的数据(20维)、提取后数据的纹理变换(20维)和主成分分析的前(20维),组成了60维向量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这种分类器结构简单、容易训练、收敛速度快,其分类精度达到69.27%,高于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51.20%)以及常用的最小距离分类(MDC)算法(40.88%)。通过对结果和过程进行分析,实验证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在高光谱遥感分类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008 Vol. 28 (09): 2009-2013 [摘要] ( 1461 ) PDF (2105 KB)  ( 648 )
2014 叶片光化学植被指数(PRI)的修正及其敏感性分析
吴朝阳1,2,牛铮1,汤泉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14-05
光化学植被指数(PRI)被成功的应用于估算不同叶片生化组分的光能利用率(LUE),这些生化组分包括叶片含水量、氮元素浓度等。以往的研究中已经成功建立了叶片、冠层和景观尺度PRI和LUE的相关关系。但是,为了利用PRI更加准确地估算叶片LUE,很多问题仍然亟需解决,比如当LUE高于0.03 mol CO2 mol-1 PPFD(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PRI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饱和区域以及PRI和LUE关系会随季节发生较大变化。文章对PRI进行了修正,并基于PROSPECT模型对这一修正形式进行了4个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SR-PRI(Simple ratio PRI) 对叶肉结构参数(N)、叶绿素浓度(cab)敏感性要高于叶片的等效水厚(cw) 和干物质浓度(cm)。因此叶肉结构参数(N) 和叶绿素浓度(cab)的微小变化都会造成SR-PRI的较大变化,进而影响到LUE的估算精度。对SR-PRI的实证实验表明,这一指数也能够很好地用来估算叶片的光能利用率并且结果要优于PRI和LUE之间的相关关系。SR-PRI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其更清晰的物理意义和对531 nm处反射率变化的敏感性,因为这一波段位置的反射率变化是评价光能利用率的核心参数。
2008 Vol. 28 (09): 2014-2018 [摘要] ( 2522 ) PDF (1319 KB)  ( 516 )
2019 激光感生击穿光谱技术(LIBS)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袁冬青,周明*,刘长隆,言峰,戴娟,任乃飞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19-05
激光感生击穿光谱技术(LIBS)具有不需制备样品,快速分析,可进行实时控制的特点显示了巨大实际应用价值,文中介绍了激光感生击穿光谱技术(LIBS)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其原理。同时通过重复频率为20 Hz,最高单脉冲能量为50 mJ的纳秒激光(10 ns,1 064 nm)研究了在不同激发条件下Cr和Co薄膜产生的光谱信号。得出对于Cr膜当激发能量小于10 mJ时,信号差异不明显。但是当激发能量超过10 mJ时将产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了激光特性、延迟时间、实验装置、环境气体的种类及压力、单/双脉冲、以及采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对LIBS探测结果的影响。
2008 Vol. 28 (09): 2019-2023 [摘要] ( 358 ) PDF (1279 KB)  ( 746 )
2024 稀土配合物掺杂凝胶的原位光声光谱研究及其共发光效应
杨跃涛,陈万松,李俊嘉,张淑仪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24-04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Ln(Sal)3·H2O(Ln3+∶La3+, Nd3+, Tb3+; Sal: 水杨酸) 稀土配合物掺杂的二氧化硅凝胶样品。首次采用光声光谱对稀土配合物在凝胶中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110 ℃热处理后,Tb3+, La3+和Nd3+配合物掺杂的凝胶样品在配体吸收处的光声强度依次明显增强;而对仅在室温陈化、干燥的湿凝胶样品,其配体吸收处的光声强度几乎完全相同。研究发现,未经适当的热处理过程凝胶样品中稀土配合物尚不能形成。结合荧光光谱,分析了凝胶中稀土离子配位环境的变化和稀土配合物的形成。首次发现了稀土芳香羧酸配合物掺杂凝胶的共发光效应,考察Tb0.8Gd0.2(Sal)3·H2O和Tb0.8Nd0.2(Sal)3·H2O配合物掺杂的凝胶样品,发现Gd3+离子的引入了增强了凝胶样品中Tb3+的发光效率,而Nd3+离子的引入明显减弱了凝胶中Tb3+的发光,并对共发光效应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2008 Vol. 28 (09): 2024-2027 [摘要] ( 445 ) PDF (1400 KB)  ( 650 )
2028 磁控溅射制备ZnO薄膜的结构及发光特性研究
徐小丽1,马书懿1*,陈彦2,张国恒2,孙小菁1,魏晋军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28-05
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具有c轴高择优取向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探针显微镜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长温度对ZnO薄膜微观结构及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衬底温度有利于提高ZnO薄膜的结晶质量;在室温下测量样品的光致发光谱(PL),观察到波长位于400 nm左右的紫光、446 nm左右的蓝色发光峰及502 nm左右微弱的绿光峰,随衬底温度升高,样品的PL谱中紫光及蓝光强度逐渐增大,同时,绿光峰的强度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经分析得出紫光应是激子发光所致,而锌填隙则是引起蓝光发射的主要原因,502 nm左右的绿光峰应该是氧的深能级缺陷造成的。此外,还测量了样品的吸收谱,并结合样品吸收谱的拟合结果对光致发光机理的分析作了进一步的验证。
2008 Vol. 28 (09): 2028-2032 [摘要] ( 2740 ) PDF (1510 KB)  ( 624 )
2033 锗/多孔硅和锗/氧化硅薄膜光致发光的比较研究
孙小菁,马书懿*,魏晋军,徐小丽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33-05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以锗为溅射靶,在多孔硅上沉积锗薄膜,沉积时间分别为4,8和12 min,及以锗-二氧化硅复合靶为溅射靶,在n型硅衬底上沉积了含纳米锗颗粒的氧化硅薄膜,锗与总靶的面积比分别为5%,15%,30%。各样品在氮气氛中分别经过300,600及900 ℃退火30 min。对锗/多孔硅和锗/氧化硅薄膜进行了光致发光谱的对比研究,用红外吸收谱分析了锗/多孔硅的薄膜结构。实验结果显示,锗/多孔硅薄膜的发光峰位于517 nm附近,沉积时间对发光峰的强度有显著影响,锗层越厚峰强越弱。锗/氧化硅薄膜的发光峰位于580 nm附近,锗与总靶的面积比对发光峰的强度影响较大,锗/氧化硅薄膜中的锗含量越高峰强越弱。不同的退火温度对样品的发光峰强及峰位均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认为锗/多孔硅的发光峰是由多孔硅与孔间隙中的锗纳米晶粒两者界面的锗相关缺陷引起的,而锗/氧化硅的发光峰来自于二氧化硅的发光中心。
2008 Vol. 28 (09): 2033-2037 [摘要] ( 2060 ) PDF (1554 KB)  ( 830 )
2038 TBP-Pd(Ⅱ)-HCl萃取体系微乳的生成及溶液聚集态的谱学研究
黄昆1,齐剑1,刘学新2,刘玉峰1,李维红1,杨展澜1,翁诗甫1,徐怡庄1,吴瑾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38-06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31P-/1H NMR)等谱学技术,研究了TBP-Pd(Ⅱ)-HCl萃取有机相中微乳的形成以及溶液聚集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伴随钯的萃取,TBP萃取有机相中形成微乳。(2)萃取有机相中酸含量的变化导致溶液结构发生相应改变:胶团聚集体平均流体力学半径随有机相中酸含量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又减小。微乳“内核水”的O—H伸缩振动吸收谱带逐渐宽化,与邻近的C—H伸缩振动区形成交迭,且有机相含酸量越高,交迭程度越大。水分子O—H—O弯曲变角振动吸收峰形也发生很大变化。TBP的PO伸缩振动明显向低频移动。核磁共振31P化学位移与活泼氢1H化学位移变化行为相反,说明TBP分子与酸和水分子发生缔合,形成RP=O·H+或RP=O·H3O+,并与PdCl2-4存在相互作用。(3)有机相形成微乳水团后,由于大量H+的进入,微乳水团中酸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增浓效应”。微乳水池内部微观环境的改变是导致钯萃取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8 Vol. 28 (09): 2038-2043 [摘要] ( 2116 ) PDF (2029 KB)  ( 506 )
2038 TBP-Pd(Ⅱ)-HCl萃取体系微乳的生成及溶液聚集态的谱学研究
黄昆1,齐剑1,刘学新2,刘玉峰1,李维红1,杨展澜1,翁诗甫1,徐怡庄1,吴瑾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38-06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31P-/1H NMR)等谱学技术,研究了TBP-Pd(Ⅱ)-HCl萃取有机相中微乳的形成以及溶液聚集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伴随钯的萃取,TBP萃取有机相中形成微乳。(2)萃取有机相中酸含量的变化导致溶液结构发生相应改变:胶团聚集体平均流体力学半径随有机相中酸含量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又减小。微乳“内核水”的O—H伸缩振动吸收谱带逐渐宽化,与邻近的C—H伸缩振动区形成交迭,且有机相含酸量越高,交迭程度越大。水分子O—H—O弯曲变角振动吸收峰形也发生很大变化。TBP的PO伸缩振动明显向低频移动。核磁共振31P化学位移与活泼氢1H化学位移变化行为相反,说明TBP分子与酸和水分子发生缔合,形成RP=O·H+或RP=O·H3O+,并与PdCl2-4存在相互作用。(3)有机相形成微乳水团后,由于大量H+的进入,微乳水团中酸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增浓效应”。微乳水池内部微观环境的改变是导致钯萃取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8 Vol. 28 (09): 2038-2043 [摘要] ( 668 ) PDF (2029 KB)  ( 664 )
2044 Co-Mo/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及应用研究
袁蕙,孙淑玲,郑爱国,徐广通*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44-04
燃油的无硫化成为车用燃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开发高性能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文章采用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法对系列还原态Co-Mo/Al2O3催化剂和高活性工业剂进行了表征,并将表征结果与微反加氢脱硫活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随金属负载量的变化CO吸附的光谱特征发生变化,当MoO3负载量达20%、助剂CoO量为4.16%时,在2 179 cm-1出现一个新的CO特征吸收峰,该活性中心的出现明显有利于加氢脱硫(HYD)的反应。在相同金属负载量的情况下,与采用化学处理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较,后者对应的2 179 cm-1的特征吸收明显增强,微反评价显示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特别是HYD反应活性明显提高。
2008 Vol. 28 (09): 2044-2047 [摘要] ( 176 ) PDF (1428 KB)  ( 715 )
2048 PVP对Nylon 6形貌及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郝超伟1,3,4,赵莹1*,李万利1,3,徐怡庄2,王笃金1,徐端夫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48-05
采用变温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等方法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尼龙6(nylon 6)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ylon 6热行为及结晶形貌的影响。DSC结果表明PVP的加入明显影响了nylon 6的熔融和结晶行为:随着PVP含量增加,PVP/nylon 6共混物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及结晶度均逐渐降低;POM观察显示:随着PVP含量增多,nylon 6的球晶尺寸变小、球晶逐渐变得不完善。变温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无定形PVP分子的羰基能够与nylon 6分子的N—H基团形成新的氢键,部分破坏了nylon 6分子之间的氢键结构,从而阻碍了nylon 6分子的规整排列,使其结晶度降低并导致nylon 6结晶形貌的变化。
2008 Vol. 28 (09): 2048-2052 [摘要] ( 778 ) PDF (1651 KB)  ( 776 )
2053 激光刻蚀法制备Pd纳米颗粒及其光谱特性初探
丁丽1,郭浩1,张建奇2,张燕珂1,贺廷超1,莫育俊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53-05
用Nd∶YAG脉冲激光器1 064 nm 激发光在二次去离子水中制备了Pd胶体。此体系中Pd颗粒表面不存在杂质离子,为“化学纯净”。刻蚀后将Pd胶体沉积在铝基底上形成一层Pd岛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Pd胶体在200~800 nm测量范围内没有出现特征吸收峰,说明Pd胶体的吸收光谱并不能反映Pd胶体中Pd颗粒的粒径分布等信息。SEM显示Pd岛膜由Pd纳米颗粒组成,其平均粒径在200 nm左右。以10-3 mol·L-1的4-巯基吡啶(4MPY)为探针分子对Pd胶体和Pd岛膜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Pd胶体中没有获得4MPY 的SERS信号;Pd岛膜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活性增强基底,从实验数据估算得出其增强因子约为8.7×104。SERS光谱分析显示4MPY分子通过S原子以倾斜的方式吸附于Pd岛膜表面;与Pd岛膜表面相比,4MPY分子在Ag岛膜上更趋于采用垂直于表面的吸附取向。
2008 Vol. 28 (09): 2053-2057 [摘要] ( 2016 ) PDF (1390 KB)  ( 567 )
2058 疏水表面上吸附态溶菌酶的DSC和FTIR研究
雷祖猛1,耿信鹏1*,戴丽1,耿信笃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58-04
联合差示扫描量热 (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别研究了鸡蛋白溶菌酶(Lyz)在适度疏水吸附剂(PEG-600)表面上吸附和折叠时,不同盐(硫酸铵)浓度、表面覆盖度和变性剂(盐酸胍)浓度对无水环境的吸附态天然和变性溶菌酶构象变化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硫酸铵浓度和溶菌酶表面覆盖度的增加,吸附态天然和变性溶菌酶的吸热峰温度都逐渐降低,同时在较高温度下的微扰也增多。吸附发生后,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增多。在FTIR图谱中,吸附态变性溶菌酶在1 400~1 425 cm-1处的C—C拉伸振动峰和1 650~1 670 cm-1处的酰胺Ⅰ带特征峰都能明显观测到。但是,与之相比,相同条件下吸附态天然溶菌酶在1 650~1 670 cm-1处特征峰却几乎看不到。吸附态天然溶菌酶发生了结构丢失,表现得更加不稳定。
2008 Vol. 28 (09): 2058-2061 [摘要] ( 2395 ) PDF (1524 KB)  ( 719 )
2062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预测紫花苜蓿茎组分营养价值的研究
齐晓1,韩建国1*, 聂志东1,刘富渊2,张泽宏2,李曼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62-05
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全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信息,建立能够预测其茎组分营养价值的校正模型的可行性。将66份不同年份、品种、茬次和生育期的紫花苜蓿全株样品徒手分离茎叶后,按一定的茎叶比重新混合成198份实验样品(建模样品138份,检验样品60份)。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FT-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茎组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CA)和体外可消化干物质(IVDDM)含量的预测模型。除NDF含量的预测模型外,其他4个指标预测模型的建模效果和实际预测均较好,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为0.852 3~0.900 7,交叉检验标准误差(RMSECV)为0.72%~3.96%,检验样品的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r)为0.925 5~0.951 2。而NDF含量预测模型的RCV,RMSECV,r分别为0.821 4,3.70%和0.902 0,模型只可用作粗略估测。
2008 Vol. 28 (09): 2062-2066 [摘要] ( 2034 ) PDF (1391 KB)  ( 664 )
2067 静态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机理及干涉条纹的校正
林凌,任钊,李刚*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67-06
针对高速、瞬时光谱测量要求光谱仪的结构简单、装备方便、实时性强的特点,文章介绍了一种静态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并对其原理进行了推导与剖析。针对其调整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的倾斜校正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干涉条纹模型的数学推导,得出倾斜镜旋转参数和光学元件最小通光口径之间的数学关系,以及倾斜镜旋转参数和干涉条纹旋转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利用Matlab7.0数学工具,对所总结推导的干涉条纹模型进行模拟,对所得的各种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据此数学关系所求得的β角校正精度达到1.4%,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校正方法。
2008 Vol. 28 (09): 2067-2072 [摘要] ( 1418 ) PDF (1714 KB)  ( 599 )
2073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研究4-氨基吡啶/甲基丙烯酸分子间相互作用
刘学涌1,周涛2,常昆1,王蔺1,郑敏侠1,罗毅威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73-04
采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4-氨基吡啶和甲基丙烯酸分子间相互作用。一维红外光谱难以直接反映4-氨基吡啶和甲基丙烯酸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键的关联,而二维相关分析结果清晰表明4-氨基吡啶和甲基丙烯酸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发现1 298和1 202 cm-1归属于甲基丙烯酸的—OH伸缩振动峰与1 531 cm-1 4-氨基吡啶的CN伸缩振动峰存在同步交叉正峰,3 382和3 212 cm-1归属于4-氨基吡啶的氨基N—H伸缩振动峰与1 705 cm-1归属于甲基丙烯酸的羰基伸缩振动峰存在同步交叉正峰。根据二维相关规则,4-氨基吡啶的CN峰与甲基丙烯酸的-OH峰、4-氨基吡啶的氨基N—H峰与甲基丙烯酸的羰基峰有很强协同作用。结果表明4-氨基吡啶的CN与甲基丙烯酸的—OH存在静电作用,4-氨基吡啶的氨基与甲基丙烯酸的羰基存在氢键作用。二维红外光谱是研究分子内、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2008 Vol. 28 (09): 2073-2076 [摘要] ( 1792 ) PDF (1440 KB)  ( 983 )
207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非线性多点定标方法研究
刘志明,高闽光,刘文清,陆亦怀,张天舒,徐亮,魏秀丽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77-04
给出了线性定标和非线性多点定标的具体算法,并且应用加拿大BOMEM公司的MR-15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液氮制冷型中红外MCT探测器测量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HFY-300A型黑体在几种不同温度下的辐射谱,其中的一些辐射谱用于定标,用其中的一个特定温度下的辐射谱来检验定标结果。结果表明这种非线性多点定标方法非常可靠,理论辐射谱与定标后辐射谱相对偏差集中在0.2%附近,最大相对偏差仍小于0.4%。
2008 Vol. 28 (09): 2077-2080 [摘要] ( 1347 ) PDF (1726 KB)  ( 875 )
2081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FTIR不同地理居群香果树多样性分化研究
张志祥1,刘鹏1*,康华靖1,廖承川2,陈子林3,徐根娣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81-06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了浙江省7个不同地区香果树茎和叶的红外光谱,以721~3 366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吸光度为指标,以红外光谱图为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比较了7个不同地理居群香果树茎和叶在红外光谱图上的差异程度,即各吸收峰所对应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香果树茎和叶的红外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叶在聚类分析中所表现出来的居群间的距离系数和主成分分析三维排序图中各居群的相对位置都较大,在研究植物不同地理距离居群多样性分化方面具有比茎更好的效果。与其他地区地理距离相对较远的大盘山和古田山香果树居群红外光谱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分化显著。九龙山、乌岩岭和松阳的香果树居群红外光谱图各有其特点,在三维排序图上的位置差异不大,聚类分析也显示这几个居群间距离系数很小,说明这几个地区香果树居群在植物化学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居群多样性分化不显著。发现基于FTIR的主成分分析排序图和聚类分析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植物不同地理居群间多样性的分化,这也表明,FTIR在应用于濒危植物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8 Vol. 28 (09): 2081-2086 [摘要] ( 2116 ) PDF (1647 KB)  ( 655 )
2087 短波近红外光谱在现场安检中的应用研究
武娟,杜振辉*,刘瑾,徐可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87-03
快速、准确、高效的现场检测方法对于控制液态危险物的非法输运、使用,进而保证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短波段近红外光对包装物和液体的很强穿透能力,测量了无水乙醇、无水甲醇、氨水、松节油、汽油、柴油、煤油等易燃液态危险物和部分白酒、饮料在近红外短波段范围内(667~1 000 nm)的吸收光谱;对测得的原始光谱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压缩预处理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判别分析寻求特征点波长,并以选定的特征波长建立了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3个波长(881,935和981 nm)就可以对易燃液体准确判别,据此可以构建廉价光谱装置实现对易燃液体的无损、快速现场安全检查。
2008 Vol. 28 (09): 2087-2089 [摘要] ( 611 ) PDF (1153 KB)  ( 693 )
2090 葡萄浆果糖度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的研究
吴桂芳1,2,黄凌霞3*,何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90-04
针对可见/近红外光谱与水果糖度存在非线性相关的特点,利用漫反射光谱测定方法获取了葡萄浆果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提出了应用偏最小二乘(PLS)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葡萄浆果糖度的预测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交叉检验的最佳主因子数为3,并将3个主因子的得分作为三层BP神经网络的输入。通过定标集样本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用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预测集样本进行预测。PLS-ANN模型对样本的预测模型检验参数r2为0.908,RMSEP为0.112,Bias为0.013,好于只使用PLS模型的预测模型检验参数r2为0.863,RMSEP为0.171, Bias为0.024。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葡萄浆果糖度等内部品质是可行的,为今后进一步分析建立浆果内部品质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
2008 Vol. 28 (09): 2090-2093 [摘要] ( 1993 ) PDF (1150 KB)  ( 705 )
2094 燕麦干草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赵秀芳1,2,李卫建3,黄伟1,曹喆1,戎郁萍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94-04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分析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建立了适合不同品种类型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NIRS测定燕麦全株干草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的稳定校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导数(2st Deriv)+平滑处理(Norris)、多元散射校正(MSC)+二阶导数(2st Deriv)+平滑处理(Norris)、多元散射校正(MSC),分析谱区为9 668~4 518,9 550~5 543,8 943~4 042 cm-1建立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校正模型,其校正和预测效果最佳。其中CP与NDF的建标决定系数(r2cal)和交叉检验的决定系数(R2cv)均在0.95以上,各项误差均小于3%,RPD值均大于3,逼近了化学分析的精确度,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ADF的建模效果较CP与NDF差,其建标决定系数和交叉检验决定系数分别为0.912 0,0.855 3,建标误差(RMSEC)和检验误差(RMSECV)分别为2.33%,2.62%,接近了化学分析的精确度,且RPD值大于2.5,说明所建的ADF模型也可用于近红外预测。
2008 Vol. 28 (09): 2094-2097 [摘要] ( 244 ) PDF (1094 KB)  ( 615 )
2098 基于可见/近红外能量光谱的苹果褐腐病和水心鉴别
王加华1,孙旭东2,潘璐1,孙谦1,韩东海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098-05
快速无损鉴别苹果内部品质的优劣是当前苹果行业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直接采用可见-近红外能量光谱对苹果褐腐病、水心鉴别的新方法,考察了不同判别分析方法对苹果类别判定的准确性。在能量光谱经MSC或者一阶导数处理后,分别采用了峰面积判别法(PADA)、主成分分析判别法(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建立判别模型。结果显示, 三种方法对褐腐病苹果判别正确率都为100%;对水心苹果分别是79.2%, 95.0%和96.7%;对正常苹果分别是88.6%, 98.2%和98.8%。其中,PCADA和PLSDA明显优于PADA,而PLSDA总判别率最高,达到98.1%, 其建模标准差RMSEC为0.449,预测标准差RMSEP为0.392, 说明可见-近红外能量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可以快速、无损鉴别苹果褐腐病和水心。
2008 Vol. 28 (09): 2098-2102 [摘要] ( 464 ) PDF (1465 KB)  ( 638 )
2103 分子束外延n-GaAs/SI-GaAs薄膜材料的拉曼光谱研究
王斌1,2,徐晓轩1,2,秦哲1,2,宋宁1,2,张存洲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03-04
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 在GaAs(100)衬底上生长了不同Si掺杂浓度(从1016 cm-3到1018 cm-3)的n-GaAs薄膜。通过在室温下拉曼光谱的测量对n-GaAs薄膜的谱形进行了分析,拉曼位移出现了明显的移动,光学横模TO峰相对的增强,光学纵模LO峰相对的减弱。文章分析了原因这是由于Si掺杂浓度不断的提高,致使界面失配位错不断地提高造成的,内部应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原来的晶格振动平衡被破坏,四价Si替代了三价Ga致使谱线移动。并且由于横声子模具有Raman活性,横声子模被相对的增强了。实验结果与理论是互相吻合的。
2008 Vol. 28 (09): 2103-2106 [摘要] ( 663 ) PDF (1007 KB)  ( 745 )
2107 绿松石显微拉曼光谱及产地意义初步分析
佘玲珠1,秦颍1*,冯敏2,毛振伟1,许存义3,黄凤春4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07-04
运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RM)分析了实地采集的我国湖北、安徽两地的4件现代绿松石样品,发现处于同一绿松石成矿带内、成矿背景和成因类型相同的3件湖北绿松石样品,尽管颜色上有差异,但其拉曼图谱保持基本一致,而与成矿背景和含矿岩系明显不同的安徽马鞍山绿松石拉曼图谱在900~100 cm-1区域差别很大,且荧光背景强度和光谱特征也有明显区别;同时选取了2件古代绿松石样品用激光拉曼光谱进行原位无损分析,通过与已知产地绿松石样品(所有样品均为实地采集)拉曼图谱的对比,探讨利用已知产地绿松石样品的拉曼图谱作为“指纹”示踪古代绿松石产地的可行性。
2008 Vol. 28 (09): 2107-2110 [摘要] ( 2706 ) PDF (1649 KB)  ( 721 )
2111 己酸乙酯分子的振动光谱研究
蔡志鹏,杜亚冰,张玲,李朋伟,贾廷见,莫育俊*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11-04
采用B3LYP混合泛函和6-31G基函数组,并对重原子和轻原子使用离散函数和极化函数,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简称DFT)计算了己酸乙酯的分子振动光谱,并以此为依据,首次对实验测得的己酸乙酯(Ethyl hexanoate)分子的正常拉曼光谱(NRS)和红外光谱(IR)进行了指认,对己酸乙酯分子的振动模式进行了归属。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理论计算结果的拉曼和红外各振动峰位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得较好。最后,分别把拉曼光谱和红外吸收谱中较强的峰位指认为己酸乙酯分子的拉曼特征峰和红外吸收的特征峰。己酸乙酯分子振动光谱的上述研究,可能在白酒调香,化工和生物等领域的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对进一步拓宽己酸乙酯分子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 Vol. 28 (09): 2111-2114 [摘要] ( 1563 ) PDF (1150 KB)  ( 799 )
2115 三价铕荧光络合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复合物研究
郝超伟1,3,4,赵莹1*,徐怡庄2,王笃金1,徐端夫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15-04
为研究稀土荧光络合物与高分子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与发光性能间的关系,利用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与氯化铕(EuCl3)分别制备了Eu(TTA)3·2H2O和Eu(TTA)3·(TPPO)2络合物,及其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Eu(TTA)3·2H2O与PVP K30结构单元摩尔比为1∶35的PVP/Eu(TTA)3·2H2O复合物的612 nm发射峰的荧光强度较Eu(TTA)3·2H2O络合物有显著提高。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络合物的Eu3+与PVP分子的羰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位作用,并且存在多种配位方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复合物具有微相分离结构,其中的稀土络合物为无定形结构,这进一步表明PVP与络合物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2008 Vol. 28 (09): 2115-2118 [摘要] ( 237 ) PDF (1460 KB)  ( 1254 )
2119 钝顶螺旋藻藻胆体低速离心制备过程的光谱表征
樊守金1,张熙颖2*,张玉忠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19-03
采用低速离心的简易方法制备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藻胆体,对每次离心所得藻胆体粗提液进行吸收光谱测定。光谱分析表明藻胆体粗提液经3~4次低速离心(13 000 rpm)后,紫外吸收峰位于263 nm,且在400~450 nm有叶绿素的特征吸收,表明藻胆体溶液纯度不高,含微量的Triton X-100及叶绿素。藻胆体溶液经高浓度钾盐沉淀后,其紫外吸收峰由263 nm红移至277 nm,吸收光谱中也未出现叶绿素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藻胆蛋白溶液中已不含Triton X-100及叶绿素。所得藻胆体进一步经层析纯化,纯化的藻胆体的室温荧光发射峰为680 nm,表明已获得均一性高的完整的藻胆体。
2008 Vol. 28 (09): 2119-2121 [摘要] ( 2297 ) PDF (1183 KB)  ( 590 )
2122 荧光探针技术研究阿特拉津与ct-DNA的相互作用
马婧2,孟庆翔1,任丽萍1*,张涛2,牟豪杰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22-04
利用分子荧光探针和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阿特拉津(Atrazine)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中选用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考察了阿特拉津浓度、磷酸盐、离子强度以及碘化钾对系统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存在猝灭现象,并同时存在静态和动态两种猝灭方式。KI对ct-DNA-Atrazine体系的荧光猝灭及阿特拉津使ct-DNA紫外吸收的增色和红移现象表明阿特拉津与ct-DNA之间存在嵌插作用。磷酸盐、离子强度对ct-DNA-EB-Atrazine体系的荧光强度影响表明,阿特拉津与ct-DNA的磷酸基之间存在非特征性的静电作用,并且高离子强度不利于这种作用。
2008 Vol. 28 (09): 2122-2125 [摘要] ( 2706 ) PDF (1391 KB)  ( 552 )
2126 纳米银/丝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艾仕云1,高吉刚1,朱鲁生2*,马治军1,李晓晨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26-04
开发可靠、生态友好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是当今纳米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天然生物材料如丝素蛋白原位合成来制备纳米贵金属溶胶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方法之一。文章在室温下以丝素原位还原硝酸银制得了纳米银/丝素复合溶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荧光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对其制备过程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丝素链中的酪氨酸残基对AgNO3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起了主要作用,制得的纳米银粒子均匀地包埋在丝素胶体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长期保存。丝素蛋白与纳米银复合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加,证明了丝素蛋白与纳米银表面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化学吸附,在银表面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络合物致密层。同时利用共振散射光谱分析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纳米银粒子的形成。
2008 Vol. 28 (09): 2126-2129 [摘要] ( 605 ) PDF (1285 KB)  ( 757 )
2130 {(Eu(PW11)2)m/PEI}多层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和光谱表征
王力1,3,王芳2,刘宗瑞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30-04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功能性分子材料的设计和获得是科学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多金属氧酸盐因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优越的光、电和磁等物理化学性质,已经成为构造新型功能材料的重要无机构筑块。借助于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将多金属氧酸盐引入到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中,利用无机和有机组分的协同作用来诱导和产生新的功能特性,必定会给这种无机构筑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创造更多的机会。静电沉积技术是制备有机-无机超薄膜的一种有效方法,人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各种无机材料的组装,它们在非线形光学、导电膜、电致发光器件和传感器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层层自组装法(layer by layer self assembly, LBL),制备出有序且稳定的多金属氧酸盐Eu(PW11)2 的多层膜。应用紫外光谱研究其层层组装过程,观察到层层组装是一个均一过程。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含稀土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的多层膜, 通过调节膜的厚度、组成和结构,多层膜具有Eu3+的特征发射。这一结果为发光器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2008 Vol. 28 (09): 2130-2133 [摘要] ( 2490 ) PDF (1487 KB)  ( 580 )
2134 包埋不同淡水耗氧菌BOD传感膜的光谱响应特征研究
郭光美1,3,辛玲玲3,王旭东3,赵赟3,陈曦2,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34-05
利用四甲氧基硅烷(TMOS)、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iMeDMOS)与聚乙烯醇(PVA)构成的有机改性材料分别包埋五种不同淡水耗氧菌,制备光化学生物耗氧量(BOD)的传感敏感膜,并在自行构建的BOD测定仪上考察其光谱响应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包埋五种淡水耗氧菌和它们混合菌种的BOD传感膜对BOD的荧光强度响应范围为0~60 mg·L-1至0~120 mg·L-1,线性相关系数为0.976~0.997,响应时间为0.5~8.7 min,传感敏感膜可连续使用30 d以上。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如温度和测定体系的pH对BOD传感膜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4 ℃下保存12个月后,BOD传感膜仍保持原有响应值的85%以上,显示出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初步应用结果表明,BOD传感膜可应用于地表水中的BOD检测。
2008 Vol. 28 (09): 2134-2138 [摘要] ( 651 ) PDF (1407 KB)  ( 549 )
2139 头孢呋辛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特征研究
吴刚珂1,颜承农2*,刘义2,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39-05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头孢呋辛酯(CFA)的浓度在1.959×10-6至13.71×10-6 mol·L-1范围内,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浓度为2.0×10-6 mol·L-1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照Sterm-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计算了表观作用常数(KLB: 3.907×106 L·mol-1),热力学参数的平均值(焓变ΔH:-13.43 kJ·mol-1,熵变ΔS:81.90 J·K-1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θ:-38.34 kJ·mol-1),测定了作用位点数(n: 1.042),讨论了CFA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机理。BSA和CFA作用可能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物,猝灭作用主要属于静态猝灭。认可热力学参数ΔH≈0, ΔS>0和ΔGθ<0,反应力主要是熵驱动力和静电作用力。在同步荧光光谱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峰波长明显红移;在三维荧光光谱中,在加入CFA后二峰的发射波长蓝移;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中,三体系的最大吸收明显不同,这些均显现色氨酸和酪氨酸所处的微环境的变化,同时说明了加入CFA后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这为讨论BSA的构象变化,阐明CFA的药理作用和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等提供重要信息。
2008 Vol. 28 (09): 2139-2143 [摘要] ( 2641 ) PDF (1787 KB)  ( 713 )
2144 二苯乙烯类侧链的苯乙烯衍生物单体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叶振兴,夏雪伟*,路建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44-04
用三苯基4-乙烯基苄基氯化季膦盐和三种芳醛的Wittig反应合成了具有二苯乙烯类侧链的三种苯乙烯衍生物:4-乙烯基二苯乙烯(VS), 4’-N,N-二甲氨1基-4-乙烯基二苯乙烯(DMAVS)和4-(2-(9-蒽基))-乙烯基苯乙烯(AVS)。这三种物质都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随取代基的不同,光致发光光谱的最大发射位置从375到530 nm,强度也随着共轭程度的加大和推电子基团的引入而大幅度增强。
2008 Vol. 28 (09): 2144-2147 [摘要] ( 1775 ) PDF (1341 KB)  ( 714 )
2148 p-HPcZn与肌红蛋白结合性能的研究
魏少华,卢珊.季春,林云,周家宏,沈健*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48-04
利用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β-四(羧基苯氧基)锌酞菁(p-HPcZn)与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p-HPcZn能够显著地猝灭肌红蛋白的荧光,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变温荧光光谱实验的结果确证该作用可以导致p-HPcZn分子和肌红蛋白分子之间形成复合物,使得p-HPcZn可以通过静态猝灭有效地猝灭了肌红蛋白的荧光。通过对荧光光谱的数据进行处理得知,p-HPcZn分子和肌红蛋白分子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为2.481×105,结合位点n为0.444。另外,p-HPcZn和肌红蛋白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还使肌红蛋白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
2008 Vol. 28 (09): 2148-2151 [摘要] ( 2678 ) PDF (1493 KB)  ( 553 )
2152 CdTe量子点的光谱特性及其应用
王素梅,蒋治良,梁爱惠*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52-04
研究了水相CdTe量子点的共振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量子点粒径(d)的增大,CdTe量子点的荧光峰(λF)发生红移,吸收峰也发生红移,且吸收峰(λA)的峰形变宽、吸光度(A)降低,λ与ln(d)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函数关系为λA =126.74 ln(d)+395.92和λF=155.01 ln(d) +415.5。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表明, 共振散射波长λR与CdTe量子点粒径(3.8~8.6 nm)的对数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λR=148.37 ln(d)+418.08, 相关系数为0.995 2,而且同一粒径的CdTe量子点,共振散射强度与CdTe量子点的浓度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粒径为3.8 nm的CdTe量子点在波长597 nm处的线性范围,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22.5~180.0 μmol·L-1I597 nm=0.572 1c+5.884,0.997 5。共振散射光谱法作为检测CdTe量子点粒径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及较好的应用价值。
2008 Vol. 28 (09): 2152-2155 [摘要] ( 2060 ) PDF (1164 KB)  ( 610 )
2156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径向基网络的水稻胡麻斑病严重度估测
刘占宇1,黄敬峰1*,陶荣祥2,张红志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56-05
对植被病害严重度的精确预测是采取植保措施的关键,同时对减少农药使用量也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首先对叶片光谱反射数据进行重采样和求一阶、二阶微分,再用主成分分析PCA技术对上述变换光谱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对水稻胡麻叶斑病严重度进行预测。将全部的光谱数据和病害严重度分为两组,75%用于网络训练,25%用作网络性能测试。文中对预测结果准确性有重要影响的径向基函数扩展速率和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一阶微分光谱经PCA压缩后,获得主分量光谱,输入RBN,病害严重度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仅有7.73%。表明:主成分分析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PCA-RBFN)相结合,可以对水稻胡麻斑病严重度进行快速、精确的估算。
2008 Vol. 28 (09): 2156-2160 [摘要] ( 1232 ) PDF (1343 KB)  ( 636 )
2161 内蒙古地区沙生植物饲用养分含量分析研究
刘颖1,2,冯金朝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61-04
利用化学和仪器方法,测定了内蒙古地区七种沙生植物叶、茎、株作为饲养成分的含量(干物质百分率):钙0.73~3.89,磷0.043~0.34,硒0.026~2.8,粗蛋白质3.38~13.92,粗脂肪3.97~15.03,总糖14.89~35.78,灰分0.61~14.33,中性洗涤纤维26.66~79.72,酸性洗涤纤维27.03~69.01,七种沙生植物叶、茎氨基酸总含量变动范围为2.30%~11.26%。除沙枣外,其余六种沙生植物叶、茎钙/磷均高于苜蓿叶粉和茎粉;硒含量均比植物中一般硒含量高;粗蛋白质达到了优质禾谷类粮食蛋白含量的水平;叶、茎、全株粗脂肪含量均高于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叶中总糖含量均大于其茎和株;灰分含量高;叶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苜蓿叶粉,茎中性纤维均高于苜蓿叶粉;除梭梭外,其余植物茎酸性洗涤纤维均高于苜蓿茎粉。实验表明,七种沙生植物适宜于家畜饲养的要求,是沙区发展草地畜牧业优质的饲草资源。
2008 Vol. 28 (09): 2161-2164 [摘要] ( 2666 ) PDF (942 KB)  ( 422 )
2165 香豆素衍生物的光谱性质研究及痕量Fe3+的测定
李芳,孙向英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65-04
对比考查了水与乙醇溶液中不同浓度下丁二酸(7-羟基香豆素)单酯(SCE)的荧光光谱特性,基于溶剂本身的性质及SCE在氢键溶剂中的二聚作用对其光谱进行了讨论。同时基于不同pH值水溶液中荧光光谱的变化,计算得到该试剂激发态分子的酸离解常数pK*a=2.03。研究发现在pH 3.3盐酸介质中,Fe3+可使SCE的荧光猝灭,且其荧光猝灭程度与Fe3+的加入量呈线性关系。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66~6.59 μg·L-1,方法检测限为51 ng·L-1,对比母体7-羟基香豆素对Fe3+的检测,SCE测定的灵敏度提高了104倍,从而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Fe3+的新方法。
2008 Vol. 28 (09): 2165-2168 [摘要] ( 1878 ) PDF (1748 KB)  ( 557 )
2169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李忠琴1,2,许小平1,2*,王武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69-04
依据黄嘌呤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的特征,研究了以黄嘌呤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为反应显色体系,建立了检测血清和组织中次黄嘌呤浓度的新方法。通过对该测定体系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黄嘌呤氧化酶(XO, EC 1.2.3.22) 0.32 U·mL-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7.0U·mL-1,4-氨基安替比林(AAP) 1 mmol·L-1,苯酚(PA) 6 mmol·L-1溶于10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pH 8.3);反应温度为37 ℃,保温时间为8 min;检测波长为508 nm。测定次黄嘌呤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3.0 mmol·L-1,线性关系良好(r=0.997 9),检测限为0.05 mmol·L-1。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应用于普通实验室和常规临床血液生化检测。
2008 Vol. 28 (09): 2169-2172 [摘要] ( 1953 ) PDF (1263 KB)  ( 772 )
2173 普通/ORS模式-ICP-MS法测定动物血液和组织中硒的比较
王英锋1,刘翠梅1,刘少轻1,施燕支1*,陈玉红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73-04
采用ICP-MS法测定动物血液和组织中硒,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检出限低。实验比较了样品消解方法、同位素的选择以及普通模式和ORS模式的差异,为同类样品的测定提供了参考。普通模式通过采用干扰方程,有效消除了82Kr+82Se产生的干扰,选用82Se测定,测定结果准确可靠;ORS模式通过H2-碰撞反应池有效地消除了分子离子干扰,选用78Se测定,大大降低了检出限。普通模式的检出限为0.024 ng·g-1 ,ORS模式的检出限为0.004 6 ng·g-1。两种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8%~5.5%范围内, 回收率为90.8%~107.2%。
2008 Vol. 28 (09): 2173-2176 [摘要] ( 1293 ) PDF (1124 KB)  ( 551 )
2177 ICP-AES法测定柚子不同部位中多种微量元素
万益群1,2,肖丽凤2,柳英霞2,黄子娟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77-0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柚子中多种微量元素,考查了广东、广西及赣州三种产地的柚子中15种元素的含量以及它们在果肉、表皮、内皮及籽中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5.01%, 平均回收率在87.0%~115.0%之间。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灵敏度高,且多元素可同时测定,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实验表明, 柚子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Ca,Mg,Fe,Zn,Mn,Cu和Na等元素, 相对有害元素Be,Pb,Bi,Cd和As含量很少。不同产地的柚子及柚子的不同部位其元素含量存在差异, 大部分元素在果肉中的含量相对柚子中其他部位的含量较低;B,Ba,Ca,Sr和Mn在果皮的含量总体相对高;Cu,Zn和Mg在籽中含量最高, 其中各元素在表皮与内皮中的含量差异不大。这种差异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外在环境和土壤类型有关, 如土壤的pH值、本身所含的矿物质及后天灌溉所施肥料、水分等。用ICP-AES测定柚子中微量元素对此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 Vol. 28 (09): 2177-2180 [摘要] ( 2436 ) PDF (932 KB)  ( 569 )
2181 ICP-MS法测定大鼠血清和果蔬发酵液中的微量元素
李香云1,2,练鸿振2,陈逸珺2,胡忻2,茅力1*,卢明1,蔡云清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81-06
为探讨果蔬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建立了ICP-MS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果蔬发酵液中1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经用标准物质牛血清(GBW(E)090006)和茶叶(GBW070605)验证,该法得到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基本吻合。大部分测定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10%和15%(相对标准偏差)。大鼠血清和果蔬发酵液中大多数元素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110%和90%~120%。方法快速、灵敏、尤其适合于样品量小,且元素含量差异大的生物样品。用该方法测定了经诱癌剂诱导肝癌、同时用不同剂量果蔬发酵液灌胃的大鼠血清中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初步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中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果蔬发酵液可能具有抑瘤作用。
2008 Vol. 28 (09): 2181-2186 [摘要] ( 2415 ) PDF (1024 KB)  ( 683 )
2187 染发对头发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魏振林1,芮玉奎2*,申琳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87-02
化妆品和染发剂是重金属的污染源之一。应用ICP-MS对经常染发的人群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与不染发人群作了比较。结果显示,长期染发对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影响,但是不同重金属变化不同。染发人群头发中重金属Mn,Fe,Ni,Cu,Cd和Sb含量明显增加,As,Cr,Zn,Ag,Pb和 Hg等重金属含量却明显减少。分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染发剂中含Mn,Fe,Ni,Cu,Cd和Sb偏多,含As,Cr,Zn,Ag,Pb和Hg等重金属少,而经常染发有可能影响人体对重金属As,Cr,Zn,Ag,Pb和Hg的代谢。
2008 Vol. 28 (09): 2187-2188 [摘要] ( 250 ) PDF (900 KB)  ( 829 )
2189 人发中痕量汞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
吴颖娟,陈永亨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89-03
在常规和高温高湿环境下,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了人发中的痕量汞,研究了样品处理、仪器分析和快速消除不良记忆的方法。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选择稍高的负高压并控制标准空白的荧光度,能缓和Hg的不稳定性对测量的影响,而标准曲线的线性、样品和标样的测量值与常规条件无显著差异。还原剂浓度以1.5%~2.5%为好,过高或过低时常有信号溢出或无信号现象,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不易平衡。H2SO4残留导致样品空白的荧光度高于标准空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尤为明显,故样品处理时慎用H2SO4。负高压校正和优化线性校正能快速消除不良记忆对测量的影响。该方法快速、准确,精密度≤1.1%,检出限为0.006 ng·mL-1
2008 Vol. 28 (09): 2189-2191 [摘要] ( 2243 ) PDF (919 KB)  ( 577 )
2192 五种郁金无机元素比较及样品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田玉梅,周丹,张玮,程存归*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92-04
中药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特别是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含量较高。在样品中加入混酸,再用微波消解技术消化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五种不同品种郁金(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和川郁金)所含有的八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无机元素——钾、钙、钠、镁、锌、铁、铜和锰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郁金类中药材含有相近的元素成分,不同来源的品种在个别元素含量上存在差异。基于各样品所含无机元素采用聚类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药典所收载四种郁金(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和蓬莪术)聚为一类,与非正品川郁金有所区别,该聚类结果与依据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学结果一致。测定结果可为郁金中无机元素与其药效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2008 Vol. 28 (09): 2192-2195 [摘要] ( 1717 ) PDF (973 KB)  ( 678 )
2196 茶树叶与根表面的XPS表征
房江育1,2,3,宛晓春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196-05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茶树叶与根的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茶树表面主要由C, O, N和Al等四种元素组成,在茶树叶远轴面还有少量的P和F。通过查阅标准图谱数据库、参照木材表面XPS分析结果,对茶树表面测得的C1s结合能采用曲线拟合与分峰,得到三种形态:结合能为285 eV的是C1,来自C—C或C—H,代表角质、蜡质等脂类化合物;C2的结合能在286.35 eV(近轴面)和286.61 eV(远轴面),是能够与氧形成单键的C—O,主要源于表面的纤维素;C3的结合能为288.04 eV(近轴面)和288.09 eV(远轴面),为CO基团标志,综合N(1s)的结合能(399~401 eV)和O(1s)的分峰情况,为蛋白质的酰基标志。茶树根表面除含有与叶表面相同的C1(结合能285 eV)、C2(结合能286.49 eV)和C3(结合能288.78 eV)所代表的角质、蜡质、纤维素和蛋白质之外,还出现了结合能为283.32 eV的C5。由于其结合能低于C1,推测为茶树根表面的有机金属形态。茶树叶和根表面没有木材表面具有的羧基C4,说明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游离存在于根表面。对茶树表面O(1s)图谱的拟合结果与C(1s)结果相吻合。计算不同C和O形态所占的比例得知,茶树叶面远轴面含氧基团多于近轴面,呈较高的氧化状态,因此远轴面化学性质较活泼;与叶相比,茶树根的角质和蜡质含量显著降低,含氧基团相对增多,因此化学性质较活泼,适于水分子和其他溶质分子通过。由于蛋白质含量为根表面>远轴面>近轴面,表明根表面的湿润度高于叶表面,而远轴面湿润度高于近轴面。存在于茶树表面Al的结合能均大于单质铝72.7 eV,在73.50 eV以上,为Al2O3形态,这将增大茶树表面的吸附作用。由于根表面Al2O3含量高于叶面,显示根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2008 Vol. 28 (09): 2196-2200 [摘要] ( 1997 ) PDF (1760 KB)  ( 538 )
2201 直肠组织的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高秀香1,贺文义2,姚宏伟3,杜俊凯4,赵梅仙1,5,齐剑1,李慧珍1,6,徐怡庄1*,吴瑾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08)09-2201-06
文章对6例直肠癌变及正常组织进行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结果显示直肠癌变和正常组织的核磁共振氢谱存在明显差异。这可以通过特征峰面积与0.88处峰积分面积的比值上的差异看出:(1)在化学位移0.75~1.55之间,癌组织各种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2/I1),癌组织乳酸盐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4/I1)都明显增大。(2)在化学位移1.55~2.90之间,癌变组织中亮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7/I1), 谷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琥珀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9+I11)/I1)、天冬氨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12+I14)/I1)都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大。(3)在化学位移2.90~3.49之间,癌变组织氨基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15/I1)、胆碱类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16+I17)/I1)、牛磺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18+I19)/I1)都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大。(4)在化学位移3.49~4.50之间,其他代谢物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20/I1),以及甘油基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22/I1)在癌变组织中都有增大的趋势。(5)化学位移4.5~10之间,癌变组织的核苷酸发生了变化,癌变组织的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甲基的比值(I24/I1)明显减小。(6)在化学位移-8~0.75之间,癌变组织的谱峰有减少的趋势。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癌变与正常组织代谢物NMR谱峰的差异,可以区分癌变和正常组织。说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诊断直肠癌的新方法。
2008 Vol. 28 (09): 2201-2206 [摘要] ( 289 ) PDF (1621 KB)  ( 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