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测定四种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的研究
王潇潇, 李军涛, 孙祥丽, 韩苗苗, 陈义强, 张丽英*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通讯联系人 e-mail: zhangliying01@sina.com

作者简介: 王潇潇, 女, 1990年生,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xxw_jupiter@sina.com

摘要

试验探讨了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大豆制品中寡糖(蔗糖、 棉籽糖及水苏糖)含量的可行性。 2012年—2014年, 从国内20个代表性大豆制品加工厂收集并筛选了160个大豆制品(包括去皮豆粕、 膨化豆粕、 发酵豆粕及膨化大豆各40个), 同时为使样品集中的寡糖含量均匀分布, 采用发酵豆粕和普通豆粕混合的方法, 配制人工混合豆粕样品40个, 使用偏最小二乘法, 采用不同导数或去散射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并建立近红外定标模型。 在光谱预处理中, 针对不同寡糖, 导数处理、 多元散射校正及矢量归一化方法得到良好的预测效果。 所建立的近红外定标模型的蔗糖、 棉籽糖和水苏糖的定标决定系数(Rcal2)分别为0.99, 0.95和0.98, 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cv2)分别为0.98, 0.94和0.97, 交互验证RPDcv值分别为7.24, 4.13和5.98, 表明适用于大豆制品(除发酵豆粕外)中寡糖的日常检测。

关键词: 大豆制品; 近红外反射光谱; 寡糖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Rapid Determin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in Soybean Products by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WANG Xiao-xiao, LI Jun-tao, SUN Xiang-li, HAN Miao-miao, CHEN Yi-qiang, ZHANG Li-y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NIRS)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including sucrose, raffinose and stachyose in soybean products. One hundred and sixty samples (de-hulled soybean meal, extruded soybean meal, extruded full-fat soybean and fermented soybean meal) were collected and screened, and furthermore forty artificial soybean meal samples were prepared. Calibr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partial least squared algorithm with different derivatives, 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or normalization vector spectral pretreatment. The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for calibration (Rcal2),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for cross validation (Rcv2) and RPDcv in models were 0.99, 0.95, 0.98; 0.98, 0.94, 0.97; 7.24, 4.13, 5.9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upposed that NIRS can be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oligosaccharides in soybean products except fermented soybean meal.

Keyword: Soybean products;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Oligosaccharides
引 言

大豆制品包括膨化大豆、 大豆粕、 发酵豆粕等, 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 是目前养殖动物日粮中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然而, 由于其中含有棉籽糖和水苏糖等非可消化寡糖物质, 可导致动物发生过敏性腹泻, 降低养分的利用效率[1], 因此在大豆制品的质量安全评估中, 大豆寡糖已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目前大豆制品中大豆寡糖的测定主要采用比色法[2]、 气相色谱方法[3]和液相色谱法[4]等。 这些方法尽管准确、 灵敏, 但耗时耗力,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

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以其快速、 高效、 环保、 可同时检测等特点[5]成为饲料检测中一种日常手段, 并已在饲料工业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有关NIRS技术在饲料中常规养分和氨基酸等快速预测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6, 7, 8, 9]。 然而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快速预测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试验旨在建立了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的近红外反射光谱预测模型, 并探讨样品特性对预测效果的影响, 以实现对其寡糖含量的快速预测。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本试验于2012年— 2014年, 从国内20个代表性大豆制品加工厂收集了去皮豆粕、 膨化豆粕、 发酵豆粕以及膨化大豆样品各90个, 所有采集的样品在生产年份和生产工艺类型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样品使用旋风磨Cyclotec Sample Mill1903(Tecator, Sweden)粉碎至60目(0.25 mm), 并密封储存于-18 ℃冷库中。 扫描前, 样品置于室温状态平衡24 h以上。 每类大豆制品利用近红外光谱, 通过PCA因子化的得分结果, 筛选出40个代表性样品, 共计160个样品, 用于模型构建。 此外, 为使样品集中的寡糖含量呈较均匀分布, 采用发酵豆粕和普通豆粕混合的方法, 配制人工混和豆粕样品40个。

1.2 参比值分析

水分分析采用ISO 6496:1999方法进行测定。 寡糖分析采用本实验室建立优化的离子色谱法。 样品采用0.1 mol· L-1的碳酸钠溶液超声提取后, 稀释经0.1 μ m微孔滤膜过滤后上机。 色谱条件: 温度为30 ℃; 流速为1 mL· min-1; 检测器为ED3000脉冲安培检测, Au工作电极, Ag/AgCl参比电极模式, 四电位波形检测; 分析柱: CarboPac PA10 (250 mm× 4 mm); 淋洗液条件: A(NaOH溶液)+B(纯水)=55+45; 用外标法计算糖组分含量。 每个样品做平行分析2次, 以平均值为样品的参比值。 人工混合样品中寡糖含量按照混合用样品比例和实测值计算获得。 根据Kovalenko等[10]的计算公式得到本试验中样品的实验室检测误差(SEL), 相对实验室检测误差(RSEL)以SEL/mean× 100%表示。

1.3 仪器

使用Bruker公司生产的MPA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析仪(Bruker, Germany)进行光谱采集, 仪器配备旋转器和大石英杯。 样品装载于10 cm石英杯中, 采用积分球漫反射方式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以空气为参比, 扫描范围12 800~4 000 cm-1, 分辨率16 cm-1, 扫描次数64次。 每个样品平行扫描装样2次, 以平均值吸光度记录光谱数据。 使用化学计量学软件OPUS 7.2进行仪器操作和定标模型建立。

1.4 模型建立与验证

样品按照3:1比例, 随机分为样品集1(N=150)和样品集2(N=50), 其中样品集1为定标集, 样品集2为外部验证集。

使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定标模型, 其中光谱的预处理采用了矢量归一化(SNV)、 多元散射校正(MSC)、 一阶导数以及二阶导数处理相结合的多种方法, 以消除光谱信号的基线漂移、 随机噪声和不均匀散射。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 根据最小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确定最佳维数, 以最大交互验证决定系数( Rcv2)和最小RMSECV确定最佳定标模型。 此外, 定标决定系数( Rcal2)和定标均方根误差(RMSEE)也是衡量模型定标效果的参数。

模型内部使用交互验证, 并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 衡量模型的预测效果参数有验证决定系数( Rval2)、 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 相对分析误差(RPD)。 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的RPD分别表示为RPDcv和RPDval, 当RPD≥ 2.50时, 模型适于日常分析(AACC 39-00)[11]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分布

不同种类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分布如表1。 与其他大豆制品相比, 发酵豆粕的各种寡糖含量较低, 主要是由于在发酵过程中, 部分糖分子被分解[12]所造成。

表1 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干物质基础, g· kg-1) Table 1 Oligosaccharides contents of soybean products (as dry-matter basis, g· kg-1)

表2列出了大豆制品的全集、 校正集和验证集中的寡糖, 即蔗糖(sucrose)、 棉籽糖(raffinose)和水苏糖(stachyose)含量。 由于所采集的大豆制品来源、 加工工艺和年份的不同、 寡糖含量差异较大、 含量分布范围广,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实验室检测误差及相对实验室检测误差较小, 表明化学分析的准确度比较高。 此外, 各样品集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差(SD)相差较小, 具有相似的样品分布, 这有利于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

表2 不同样品集大豆制品中寡糖含量(干物质基础, g· kg-1) Table 2 Oligosaccharides contents of soybean products in different sample sets (as dry-matter basis, g· kg-1)
2.2 大豆制品的近红外反射光谱及光谱预处理的影响

200个大豆制品的近红外反射光谱如图1所示。 样品的原始光谱在近红外谱区的吸收如[图1(a)], 但其存在y轴的基线漂移。 使用多元散射校正(MSC)、 导数处理[图1(b, c)]等方法, 以消除固体颗粒大小[13]、 表面散射以及光程变化对近红外漫反射光的影响, 使得光谱的漂移现象降低, 并且出现更明显的吸收峰, 加大光谱间差异[图1(b)]。 有研究表明, 导数处理可以产生更明显的光谱差异[14]

图1 不同光谱预处理下大豆制品近红外反射谱图
(a): 原始谱图; (b): 一阶导数结合多元散射校正; (c): 多元散射校正
Fig.1 Reflectance spectra of soybean products
(a): Raw spectra; (b): 1st derivative+MSC; (c): MSC

2.3 近红外模型的确立和验证

表3列出了使用校正集(N=150)时建立的最优模型的定标效果和交互验证效果。 蔗糖、 棉籽糖和水苏糖的定标决定系数( Rcal2)分别为0.99, 0.95和0.98, 交互验证决定系数 ( Rcv2)分别为0.98, 0.94和0.97, 交互验证RPDcv值均高于2.50, 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日常检测。

表3 大豆制品中寡糖模型的定标和交互验证效果 Table 3 Calibration and cross-validation statistics of models of oligosaccharides of soybean products

表4和图2列出了用检验集(N=50)对所建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的验证效果, 各寡糖的RPDval均高于2.50, 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但根据模型的预测值来看, 相比于其他豆粕制品, 发酵豆粕的寡糖含量很低, 因此在预测发酵豆粕的各个寡糖含量时出现较大误差, 表明此样本数量的模型并不适用于发酵豆粕, 可能加大定标集中发酵豆粕样本数量的方法会改善模型的预测效果。

表4 大豆制品寡糖模型外部验证效果 Table 4 External validation statistics of models of oligosaccharides of soybean products

图2 大豆制品中寡糖实测值与近红外预测值相关图
(a): 蔗糖; (b): 棉籽糖; (c): 水苏糖
Fig.2 Plot of analyzed value versus NIRS predicted value of oligosaccharide of soybean products
(a): Sucrose; (b): Raffinose; (c): Stachyose

2.4 样品的特性和波长选择对模型的影响

大豆制品中各个寡糖的定标和预测效果不相一致(表3表4)。 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定标和光谱预处理的方法、 波长的选择以及定标样品数量等。 此外, 样品的本身特性, 如含量高低和变异的程度[15]也会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 本试验中, 由于发酵豆粕中寡糖含量很低, 尽管总的模型预测效果很好, 但模型预测数据表明, 本模型在发酵豆粕的预测上存有欠缺, 表明校正集中发酵豆粕样品只增大了定标集样品的变异范围, 但并不适用于最终的预测。 利用不同波长范围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不尽相同, 表明波长选择也是影响模型预测效果的因素之一。

3 结 论

试验探讨了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大豆制品中寡糖(蔗糖、 棉籽糖及水苏糖)含量的可行性, 得出以下结论。

建立的蔗糖、 棉籽糖和水苏糖预测模型的定标决定系数( Rcal2)分别为0.99, 0.95, 0.98, 交互验证决定系数( Rcv2)分别为0.98, 0.94, 0.97, 交互验证RPDcv值分别为7.24, 4.13, 5.98, 适用于大豆制品去皮豆粕、 膨化豆粕和膨化大豆中寡糖的日常检测。 对于寡糖含量较低的发酵豆粕, 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加定标集中该类样品的数量, 从而改善模型的预测效果。

在光谱的预处理方法上, 针对不同寡糖, 导数处理、 多元去散射校正方法得到良好的预测效果, 但不同寡糖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Karr-Lilienthal L K, Kadzere C T, Grieshop C M, et al. 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 2005, 97: 12. [本文引用:1]
[2] Tanaka M, Thananumkul D, Lee T C, et 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75, 40: 1087. [本文引用:1]
[3] ZHANG Li-ying, QIAO Shi-yan, LI De-fa, et al(张丽英, 谯仕彦, 李德发, ).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动物营养学报), 2004, 16: 20. [本文引用:1]
[4] WANG Yu-jun, JI Wei-dong, LI Yong-ping, et al(王玉军, 纪伟东, 李永平, ).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现代食品科技), 2010, 26: 750. [本文引用:1]
[5] Givens D I, DeBoever J L, Deaville E R. 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 1997, 10: 83. [本文引用:1]
[6] Zhou L J, Zhang L Y, Zhang E X, et al.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75: 198. [本文引用:1]
[7] Garnsworthy P C, Wiseman J, Fegeros K.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0, 135: 409. [本文引用:1]
[8] Chen G L, Zhang B, Wu J G, et al.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65: 111. [本文引用:1]
[9] Montes J M, Utz H F, Schipprack W, et al. Plant Breeding, 2006, 125: 591. [本文引用:1]
[10] Kovalenko I G, Rippke G R, Hurburgh C R. Journal of Agir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2006, 54(10): 3485. [本文引用:1]
[11] AACC, Near-Infrared Methods-Guidelines for Model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AACC 39-00. [本文引用:1]
[12] HU Ting, LU Wen-qing, WANG Xiang, et al(胡婷, 陆文清, 王翔, ). Feed and Husband ry(饲料与畜牧), 2008, 10: 30. [本文引用:1]
[13] Norris K H, Williams P C. Cereal Chemistry, 1984, 61(2): 158. [本文引用:1]
[14] Norris K H, Barnes R F, Moore J E, et al.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1976, 43: 889. [本文引用:1]
[15] Windham W R, Morrison W H.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1998, 6: 22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