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24卷 12期
刊出日期:2004-12-2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489 皮秒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光谱仪的核心技术
张秀峰1,3, 宋克菲2, 于 涛3, 韩炳冬1,3, 盛翠霞4, 林久令 1, 5*
研制的皮秒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光谱仪利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技术,采用了具有分光时间弥散动态和静态补偿特性的光栅分光系统,解决了传统分光系统的光信号时间弥散问题;使用多道谱分析仪开设时间窗口,测量荧光衰减曲线和时间分辨光谱;用荧光衰减曲线的多指数拟合方法处理数据。给出了光谱仪的原理和总体方案,介绍了系统的集成和工作流程。通过各种标准样品的试验数据分析和对比,得出系统所测荧光寿命可达到ps量级,而且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单光子计数,时间分辨率达到8.8 ps。
2004 Vol. 24 (12): 1489-1493 [摘要] ( 1658 ) PDF (1132 KB)  ( 985 )
1494 铈原子偶宇称自电离态激光共振电离光谱
李志明, 朱凤蓉, 张子斌, 任向军, 邓 虎,翟利华,张利兴
给出了利用三色三光子激光共振电离光谱技术研究铈原子偶宇称自电离态的结果。27个有较大跃迁截面高奇宇称激发态被用作第二激发态。第三台染料激光波长在634~670 nm范围内扫描,发现了141个偶宇称自电离态能级。为了寻求最佳电离方案,对有较大自电离态能级跃迁截面的各电离路径进行了初步的判定,推荐了8条较佳的电离路径。
2004 Vol. 24 (12): 1494-1498 [摘要] ( 1134 ) PDF (1003 KB)  ( 487 )
1499 KCl晶体瞬态辐射谱时间分辨多道测量研究
程 娟1,贺应红1,左浩毅1,冉瑞江1,薛 康1,杨经国1*,谭 华2,胡绍楼2,汪小松2
报道了采用多通道光纤延迟和光学多道分析技术采集KCl晶体瞬态冲击辐射时间分辨光谱的新方法。多光纤延时耦合器由5条长度不等的光纤组成,光纤长度差决定延时时差,光纤出射光由透镜耦合进入多色仪,经色散后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与信号光纤一一对应的光谱图形,经计算机处理获得该信号光的空间-时间分辨光谱。建立了实验装置,实现了KCl晶体冲击辐射谱时间分辨多道测量,时间分辨率达到20 ns,谱强度分辨率1/18 bit。
2004 Vol. 24 (12): 1499-1501 [摘要] ( 653 ) PDF (1056 KB)  ( 436 )
1502 CF4/Ar微波放电与CS2反应的可见化学发光研究
张先燚1, 2, 罗晓琳1, 孔祥蕾1,张 伟1,李海洋1*
利用交叉分子束-化学发光研究方法,研究了气相条件下不同反应压力时CF4/Ar微波放电的产物与二硫化碳CS2的交叉反应在可见区(300~900 nm)的化学发光,利用密度泛函B3LYP和二阶微扰MP2理论分别在6-311++G(3df,2pd)和6-311+G(d,p)基组下计算了可能的反应产物电子基态的构型和振动频率,将得到的光谱标识为F2S2电子激发态的发射谱,通过对光谱和产物的分析,认为微波放电得到的亚稳态的Ar原子与CS2发生碰撞反应使CS2解离为S原子和CS,解离得到的S原子与微波放电产生的F原子发生多步反应得到了F2S2的激发态。
2004 Vol. 24 (12): 1502-1505 [摘要] ( 1082 ) PDF (964 KB)  ( 350 )
1506 Eu3+摩尔浓度对Y2O2S:Eu3+, Mg2+, Ti4+红色长余辉材料光谱的影响
杨志平,郭 智,朱胜超,王文杰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2O2S:Eu3+, Mg2+, Ti4+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该材料的余辉曲线,余辉时间为1 h以上;由X射线衍射得到晶体结构为Y2O2S。测量了不同Eu3+摩尔浓度下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得到从5DJ(J=0, 1, 2, 3)-7FJ(J=0, 1, 2, 3, 4,5)的发射谱线,并得到位于260, 345, 468和540 nm激发峰。由于激活剂饱和效应,Y2O2S:Eu3+, Mg2+, Ti4+发射光谱中513.6, 540.1, 556.4, 587.3和589.3 nm属于从5D25D17FJ(J=0, 1, 2, 3, 4)跃迁的发射峰随Eu3+摩尔浓度的增加相对削弱;激发谱包括位于350 nm左右属于电荷转移态吸收(Eu3+—O2-, Eu3+—S2-)的激发主峰和在可见光区位于468,520和540 nm属于Eu3+离子4f-4f吸收的激发峰。随着Eu3+摩尔浓度的增加,位于468,520和540 nm的激发峰相对增强。
2004 Vol. 24 (12): 1506-1510 [摘要] ( 974 ) PDF (1031 KB)  ( 332 )
1511 铽配合物与PVK混合体系的发光研究
徐登辉1,邓振波1*,张志峰1,张梦欣1,梁春军1,王瑞芬2
研究了铽配合物[Tb(m-MBA)3phen]2·2H2O与PVK共掺杂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光谱,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能量转移,由于PVK的发射光谱和铽配合物的激发光谱重叠很小,两者之间发生Frester能量传递的几率很小,铽的发光主要是由于铽配合物的配体俘获了电子-空穴对使配体受到激发而导致的,在电致发光中, PVK的发光完全被抑制, 与光致发光的表现不同, 这是由于两种发光(光致和电致)机理不同造成的。
2004 Vol. 24 (12): 1511-1513 [摘要] ( 1003 ) PDF (972 KB)  ( 348 )
1514 6种不同取代基的双吖啶类探针的化学发光性质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
庄惠生1,王琼娥2,陈国南3,黄金陵3
研究了10,10’-二甲基-9,9’-双吖啶二硝酸盐(DMBADN);10,10’-二甲基-3,3’-二磺酸基-9,9’-双吖啶(DMDSBA);3,3’-二磺酸基-9,9’-双吖啶二硝酸盐(DSBADN);10,10’-二乙羧基-9,9’-双吖啶硝酸盐(DEBADN);10,10’-二甲基-3,3’-二氨基-9,9’-双吖啶(DMDABA)和10,10’-二(4-氨基丁基)-9,9’-双吖啶硝酸盐(DABADN)等6种9,9’-双吖啶类探针的化学发光性质,获得了9,9’-双吖啶类探针的结构与化学发光性质之间的某些关系,为设计合成新型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高发光效率的9,9’-双吖啶类探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2004 Vol. 24 (12): 1514-1517 [摘要] ( 1087 ) PDF (1257 KB)  ( 467 )
1518 铕-吡哌酸敏化化学发光法的研究
李 夏1,强 洪1,王小丽2,陈世稆2,赵慧春2
利用流动注射技术,研究了Eu3+-KMnO4-Na2S2O4-PPA化学发光体系,探讨了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各种因素,建立了测定喹喏酮类抗菌消炎药物吡哌酸(Pipemidic acid, PPA)的新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测定吡哌酸的最佳反应条件。药片中含量较大的淀粉、糊精对发光信号没有干扰。方法的线性范围为7.00×10-9~9.00×10-7,检出限为4.09×10-9 mol·L-1。测定了药片中吡哌酸的含量和回收率以及尿液中的PPA的含量和回收率,并对化学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
2004 Vol. 24 (12): 1518-1520 [摘要] ( 1562 ) PDF (1262 KB)  ( 350 )
1521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间苯三酚
谢成根,李淮芬
基于在甲醛存在条件下,高锰酸钾在酸性介质中氧化间苯三酚而直接产生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间苯三酚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法测定间苯三酚的线性范围为5.0×10-9~5.0×10-5 mol·L-1,检出限为3.0×10-9 mol·L-1,相对标准偏差为2.5%(1.0×10-6 mol·L-1间苯三酚,n=11)。该法应用于测定在几种实际水样中加入的间苯三酚,回收率令人满意。
2004 Vol. 24 (12): 1521-1523 [摘要] ( 1029 ) PDF (1263 KB)  ( 586 )
1524 2(8-羟基喹啉)-2(苯酚)合锆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郝玉英1,郝海涛2,王 华2,周禾丰2,刘旭光2,许并社2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2(8-羟基喹啉)-2(苯酚)合锆(Zr(OPh)2q2),制备了Zr(OPh)2q2薄膜,并利用红外光谱、差热-热重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谱、UV吸收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其晶态、热稳定性、能带结构以及光致发光机理。结果表明,Zr(OPh)2q2的熔点为381.2 ℃,分解温度为467.1 ℃,具有非常高的热稳定性,利用真空热蒸镀方法很容易在经过净化处理的玻璃基底上形成高质量、无定形纳米级薄膜,在390 nm紫外光的激发下,Zr(OPh)2q2薄膜产生发光峰为525 nm、半峰宽度为107.6 nm的强黄绿色荧光,其粉体产生强黄色荧光,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电致发光材料。
2004 Vol. 24 (12): 1524-1527 [摘要] ( 1030 ) PDF (1761 KB)  ( 478 )
1528 老化丝织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研究
张晓梅, 原思训
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了解丝织品的保存状况及保护方法的选择与改进,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丝织品老化原因及程度进行了研究。样品为经光老化、热老化和水解老化的白色丝织品和出土于湖北、内蒙古、青海的古代丝织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显微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虽然只是提供半定量分析,但是对于发生了水解老化的丝织品来说,由于羧基含量的增加,红外分析能很容易提供定性及较好的半定量的分析结果,因此对于出土古代丝织品保存状况及老化机理的研究来说很有实用价值。
2004 Vol. 24 (12): 1528-1532 [摘要] ( 1509 ) PDF (1308 KB)  ( 544 )
1533 硬脂酸稀土对PVC热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研究
郑玉婴,蔡伟龙,傅明连,孙瑞卿
采用FTIR及XRD对硬脂酸稀土稳定剂进行结构表征,可知硬脂酸稀土中硬脂酸酸根与稀土离子间的作用主要是离子键性质的,且硬脂酸稀土具有层状晶体结构,晶层中稀土离子倾斜于基面。刚果红法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硬脂酸稀土用量增加,PVC的热稳定时间呈现增加的趋势,4种不同稀土硬脂酸盐稳定能力大小顺序为Last>Ndst>Yst>Dyst。通过FTIR对PVC稀土稳定体系稳定机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Last和Ndst两种稀土稳定剂能取代不稳定的Cl原子,阻止PVC分子链上脱HCl反应,改变构象使其达到稳定的效果。Yst和Dyst在改变构象方面贡献较不明显。
2004 Vol. 24 (12): 1533-1536 [摘要] ( 1821 ) PDF (996 KB)  ( 651 )
1537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海面溢油
王 丽1,卓 林1,何 鹰1, 2*,赵 英1,李 伟1,王小如2,Frank Lee2
为快速了解和掌握海面溢油的种类,以便采取应急措施,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鉴别海面溢油的方法。自行配制了56个汽油、柴油、润滑油的模拟海水样品,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海水中的溢油后记录其近红外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MSC)和Norris一阶导数平滑预处理后,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不同种类溢油样品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马氏距离建立溢油样品的识别模型。研究了光谱预处理对溢油鉴别的影响;探讨了马氏距离阈值的确定。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可将原始数据压缩而马氏距离判别可给出离群点的阈值,本文建立的校正模型能正确判别浓度在0.4 μL·mL-1以上的溢油类别,为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进行海面实际溢油样品的分类提供了思路。
2004 Vol. 24 (12): 1537-1539 [摘要] ( 1894 ) PDF (971 KB)  ( 1180 )
1540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复杂植物样品中无机离子测定的新方法
王国庆, 王 芳, 陈 达, 苏庆德, 邵学广*
植物样品中的无机离子以一定形式与具有近红外吸收的有机基团结合, 因而可以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其含量。对烟草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及其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小波系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预测其中钾离子的含量,建立了小波变换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用于复杂植物样品中无机离子测定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数据压缩为原始大小的3.3%,基本上没有光谱信息的丢失; 基于小波系数的模型优于传统的全谱模型,对于无机离子的测定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004 Vol. 24 (12): 1540-1542 [摘要] ( 1503 ) PDF (966 KB)  ( 671 )
1543 鼻咽癌患者指甲的红外光谱研究
董 勤1,刘 刚2,刘天惠3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了20例正常人和3例鼻咽癌患者手指甲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癌指甲样品与正常指甲样品的红外光谱在峰形、峰强度、峰频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它们的最大区别是:酰氨Ⅱ带峰形的变化,δs(CH3)峰的消失,以及874.0 cm-1附近有无吸收峰。还着重研究了磷酸二酯基团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以及C—O基团伸缩振动峰的变化。并从蛋白质、核酸氢键的角度以及膜脂碳氢链排列及构像变化角度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变化的原因。磷酸二酯基团的对称伸缩振动峰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即癌样品由1 080.0位移到1 077.6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由1 239.4位移到1 238.4 cm-1, 表明指甲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骨架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另外, 膜脂分子中的CH2弯曲振动 δ(CH2)的波数也有些改变, 即癌样品由1 453.1位移到1 453.7 cm-1。而且,峰的强度也有所增强, 说明癌患者指甲的膜脂中亚甲基链的无序状态较正常人的大。
2004 Vol. 24 (12): 1543-1545 [摘要] ( 1500 ) PDF (972 KB)  ( 447 )
1546 平滑、导数、基线校正对近红外光谱PLS定量分析的影响研究
郑咏梅1,张铁强1,张 军2,陈星旦2,申铉国1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利用平滑、导数、基线校正预处理手段,对近红外光谱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了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预处理方法的PRESS值和RMSEC的值,比较并选取了最佳预处理方法。在平滑预处理方法中,比较了不同平滑点数对预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平滑点数,通过采用PLS回归分析,与原始光谱数据回归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2004 Vol. 24 (12): 1546-1548 [摘要] ( 1594 ) PDF (956 KB)  ( 769 )
1549 小波消噪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的质量优化
詹达琦,孙素琴*,周 群,秦 竹
采用小波变换消噪技术首次应用到中药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中。结果表明,经过消噪处理后,可以有效地去除噪声对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同步图的影响,优化谱图的质量。该技术的应用既增强了同步图中的信号峰,又分离了消噪前的重叠峰;不但提高了谱图的分辨率,而且还获得了更多的光谱信息。
2004 Vol. 24 (12): 1549-1552 [摘要] ( 1413 ) PDF (1080 KB)  ( 391 )
1553 AC发泡剂中一种助发泡剂的鉴定
何文绚1, Robert Shanks2
目前国内外通过在AC发泡剂中添加各种促进剂进而获得改性AC的方法已成为一种趋势。添加何种改性剂无疑是研究改性AC的关键。因此定性分析AC中的改性剂,对改性AC的研发将有极大的帮助。文章应用由作者在Vibrational Spectroscopy上首次提出的薄层色谱显微傅里叶红外联用的方法,鉴定出某改性AC中一种罕见添加剂的官能团,结合元素分析及化学物性分析等, 推测出此添加剂的结构。通过对推测物质碎裂机理的解释和未知添加剂质谱图的分析,进一部验证了该添加剂为所推测的物质。这种鉴定方法同样适用于AC中其他无标准图谱的改性剂分析。
2004 Vol. 24 (12): 1553-1555 [摘要] ( 976 ) PDF (987 KB)  ( 354 )
1556 SO2在CaCO3颗粒表面转化的DRIFTS研究
李 雷, 陈忠明*, 丁 杰, 朱 彤, 张远航
碳酸钙(CaCO3)是大气中矿物颗粒物的重要组分,其非均相大气化学行为很不清楚。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DRIFTS)研究了二氧化硫(SO2)在CaCO3颗粒物表面的转化情况。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的原位光谱,探讨了SO2在CaCO3表面氧化中臭氧(O3)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DRIFTS原位分析反应器研究CaCO3表面硫酸盐的生成是可行的。在存在O3条件下,SO2在CaCO3表面能够被氧化成硫酸盐,反应分为吸附和氧化两个步骤进行。
2004 Vol. 24 (12): 1556-1559 [摘要] ( 1376 ) PDF (1033 KB)  ( 371 )
1560 半叶马尾藻多糖的提取和分析
孟庆勇, 刘志辉, 徐美奕, 东野广智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半叶马尾藻多糖[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er) C.Ag. polysaccharides, SHP],并对其理化性质、提取率、含量、组成和性质进行了研究。SHP呈灰白色粉末状,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碘-碘化钾反应呈阴性,说明提取物为非淀粉性多糖。提取率为7.04%,总糖含量为82.9%。紫外扫描结果表明多糖几乎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红外光谱显示SHP主要为吡喃多糖,并显示多糖分子结构中存在β-糖苷键。薄层层析结果提示该多糖可能为木聚糖。上述结果不仅说明该方法提取的物质是多糖,而且纯度好,提取效率高。
2004 Vol. 24 (12): 1560-1562 [摘要] ( 1503 ) PDF (1332 KB)  ( 674 )
1563 近红外光谱的数据预处理研究
高荣强1,范世福1*,严衍禄2,赵丽丽2
进行了小麦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研究, 一般仪器记录的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中包含有一系列噪声和干扰信号,因此适当的预处理是进行后续光谱定标、建模及模型传递的基础,对可靠地获得准确分析结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小麦样品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分析工作,对由近红外光栅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别记录的66种小麦样品光谱数据,采用高斯一阶、二阶导数小波变换方法进行了预处理。对比常用的一阶差分预处理,证明高斯函数导数小波变换方法是十分有效、实用的,预处理后光谱曲线非常光滑、噪声消除效果明显,富含有用光谱分析信息的区域更加清晰显示,因而非常有助于后续的光谱定标、建模和模型传递工作。
2004 Vol. 24 (12): 1563-1565 [摘要] ( 1478 ) PDF (998 KB)  ( 946 )
1566 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系数法提高苯及其同系物含量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武中臣1,徐晓轩1,杨仁杰1,俞 钢2,张存洲1
采用短波近红外光谱法对苯及其同系物进行了检测,研究了多组分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的特点和物理意义。指出前几个主成分和此多组分混合物的相关系数曲线十分相似,给予理论证明并指出了成立的条件。主成分结合相关系数法可以鉴别出系统高频噪声,扣除这部分噪音可有效地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度。
2004 Vol. 24 (12): 1566-1570 [摘要] ( 1691 ) PDF (1065 KB)  ( 451 )
1571 2-噻吩乙醛酸-邻菲罗啉-铕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能的研究
于 斌1, 孙 波1*, 赵 莹2, 阎晓琦1
合成了铕与2-噻吩乙醛酸(HL)和邻菲罗啉(phen)的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测定了配合物的分子式为[EuL2phen·(H2O)3]NO3; 配合物中的Eu(Ⅲ)离子与2-噻吩乙醛酸和水分子中的O原子以及邻菲罗啉中的N原子配位。在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配合物中Eu(Ⅲ)离子的5D0-7F15D0-7F2跃迁分别位于592和618 nm。该固体配合物于室温下被紫外光激发可以发出强的特征红色荧光。IR光谱中,2-噻吩乙醛酸的特征吸收峰νCO(1 719 cm-1),νC—O(1 232 cm-1),δO—H(909 cm-1)在形成配合物后消失。在配合物中出现—COO-的反对称νas(1 642 cm-1)和对称νs(1 408 cm-1)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H NMR谱图中,2-噻吩乙醛酸环上的3个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形成配合物后移向高场, 邻菲罗啉环上4种不同环境的质子峰的化学位移形成配合物后向低场移动。从TG曲线可以看出,此配合物在常温至250 ℃以下是稳定的。
2004 Vol. 24 (12): 1571-1574 [摘要] ( 1099 ) PDF (1022 KB)  ( 444 )
1575 SERS标记免疫金溶胶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淑瑾,仇立群,曹佩根,顾仁敖*
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高度灵敏性应用于标记免疫检测,具有很大的意义[1]。在“固相抗体-待测抗原-标记抗体”夹心复合物体系中,以(SERS)标记的金溶胶与抗体结合,制备标记抗体。以芳香族化合物苯硫酚为标记分子,与一定大小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形成S—Au键,生成带有SERS信号的标记金溶胶。表面带负电荷的标记金溶胶与带有正电荷基团的抗体形成牢固的标记免疫金溶胶。从金纳米粒子粒径的选择、在金溶胶中加入苯硫酚的量及反应时间、抗体对标记金溶胶标记分子的SERS信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004 Vol. 24 (12): 1575-1578 [摘要] ( 1147 ) PDF (2566 KB)  ( 478 )
1579 1,3-二甲基尿嘧啶的拉曼光谱及其量子化学从头算(DFT)研究
刘扬涛1,吕选忠1*,于 宙2,黑晓明1,宋钦华1
研究了1,3-二甲基尿嘧啶(DMU)的激光拉曼光谱,并且利用量子化学方法B3PW91/6-31G计算了DMU分子的拉曼光谱。对计算和实验的光谱进行比照以及对DMU分子进行的振动分析结果表明,和尿嘧啶比较而言,利用DMU分子作为生物碱基的模型化合物用于拉曼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DMU和1,3-二甲基尿嘧啶的环丁烷二聚体(DMUD)为模型化合物,研究它们的拉曼光谱和振动动力学,期望获得的信息能够有助于对DNA和RNA的碱基的紫外光损伤的拉曼光谱分析,并且能够对相应类似体系的拉曼光谱的变化从理论和试验上给出有益的信息。同时该研究也是对已有的关于1,3-二甲基尿嘧啶的拉曼光谱研究的有益补充。
2004 Vol. 24 (12): 1579-1583 [摘要] ( 396 ) PDF (981 KB)  ( 345 )
1584 甲醇的高压拉曼光谱研究
乔二伟,郑海飞*,孙 樯
研究了甲醇在温度301 K、压力169.2~713.8 MPa下的拉曼特征。其中νCH区伸缩振动随压力增大,拉曼位移向高频方向移动,说明C—H键键能在增大;而νOH区伸缩振动随压力增大,拉曼位移则向低频方向移动,表明氢键对O—H基团的影响大于压力效应。另外,O—H伸缩振动峰的相对面积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对C—H键而言,O—H键总强度是减弱的。
2004 Vol. 24 (12): 1584-1587 [摘要] ( 1043 ) PDF (1008 KB)  ( 545 )
1588 C72O3的结构和光谱的理论研究
王洪霞,米卫红,高 岩,刘颐静,赵文娟,郝 策*
采用AM1方法理论研究了C70五元环酸酐衍生物C72O3的8种可能异构体的结构和稳定性;以各异构体稳定构型为基础,分别用AM1和ZINDO/CI方法计算了它们的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结果表明,酸酐基团—C2O3主要加成在C-C(异构体A)和C-C(异构体B)键上形成闭环结构,异构体B的稳定性与实验已证实存在的异构体A十分相近;异构体A的振动光谱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B的振动光谱理论计算值与A相似;对C72O3各异构体的电子跃迁进行了理论指认,讨论了其电子光谱的红移现象;其他异构体的振动和电子光谱属于理论预测。
2004 Vol. 24 (12): 1588-1593 [摘要] ( 1620 ) PDF (1004 KB)  ( 326 )
1594 Ni2+:RbMgF3的电子顺磁共振谱的研究
许长谭
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晶体的光学吸收谱、零场分裂D值和g因子与晶体结构有密切关系,应用Ni2+的参量化d轨道和三角晶场中d8电子组态的强场能量矩阵,通过建立完全对角化方法,精确地计算了具有C3v和D3d两种对称的Ni2+:RbMgF3的电子顺磁共振谱,分析了Ni2+:RbMgF3的零场分裂D值和g因子与晶体结构参量R和θ的依赖关系。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2004 Vol. 24 (12): 1594-1596 [摘要] ( 1588 ) PDF (951 KB)  ( 343 )
1597 发光标记物——异硫氰酸曙红荧光的介质效应
吴娅兰1,李隆弟1*,刘佳铭2,朱国辉2
详细研究了介质(pH、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 对异硫氰酸曙红(Eosin-NCS)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的pH和极性是影响Eosin-NCS荧光的两个主要因素。Eosin5-NCS在弱酸性介质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在弱碱性介质中的荧光强度,但荧光强度随溶液pH的变化较敏感,需要小心控制。表面活性剂与Eosin5-NCS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电性选择性, CTMAB对Eosin-NCS荧光的影响存在着单分子猝灭和胶束增敏作用两个过程; 当有CTMAB胶束存在时,Eosin-NCS在弱碱性介质中荧光强度可达到甚至超过其在弱酸性介质中的荧光强度。在高含量有机溶剂存在时,Eosin5-NCS荧光亦可显著增强,应充分利用这些特性。
2004 Vol. 24 (12): 1597-1600 [摘要] ( 415 ) PDF (998 KB)  ( 338 )
1601 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标记技术研究
潘利华1,周誓红1, 孙文伟2,谢文兵1,赵 超1
通过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双功能螯合剂4,7-二氯磺基苯-1,10菲罗啉-2,9-二羧酸标记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IgG实验,对于BCPDA标记蛋白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PDA在相对温和条件下能与蛋白质反应,反应后蛋白质的相对生物活性高于78%,标记比为23~55,蛋白回收率达60%以上。在一定条件下与铕离子形成稳定的BCPDA-Eu3+-(HBsAb)IgG标记物。利用自建的分析方法,测定了标记过程的有关参数。并对标记物的某些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2004 Vol. 24 (12): 1601-1604 [摘要] ( 1069 ) PDF (1289 KB)  ( 395 )
1605 Tb3+荧光离子探针检测三链DNA的形成
周文骏,沈鹤柏*,杨永桃,袁联群
Tb3+本身具有荧光,Tb3+和DNA结合后仍具有荧光,荧光强度不仅与DNA中碱基的种类有关,而且还与DNA是单链、双链还是三链有关。文章用Tb3+离子作为荧光探针,检测了三链DNA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polydA和Tb3+结合后的荧光强度大于polydT和Tb3+结合后的荧光强度。说明荧光强度和碱基的种类有关。实验结果还显示Tb3+在与三链DNA作用后的荧光光谱的谱峰位置与单链及双链DNA的荧光光谱的谱峰位置基本相同,但是其强度差异明显。Tb3+与单链DNA作用后的荧光强度最大,三链次之,Tb3+与双链DNA作用后的荧光强度最弱。通过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研究了三链DNA的形成和pH、金属离子对形成三链DNA的影响。pH中性和高价阳离子的存在有利于三链DNA的形成。
2004 Vol. 24 (12): 1605-1608 [摘要] ( 1066 ) PDF (1291 KB)  ( 310 )
1609 金纳米薄膜的荧光光谱特性
赵军武,王永昌,朱 键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胶体金纳米球状颗粒, 并利用自组装方法在石英玻璃衬底上镀制了金纳米薄膜。在室温下测得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在吸收光谱中观察到两个吸收峰,其中610 nm处的吸收峰来源于凝聚金纳米颗粒纵向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荧光发射光谱中也观察到与纵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有关的长波段的发射峰。增加激励光强度或增加薄膜中金粒子数密度都将导致新荧光发射峰的产生,这表明金纳米薄膜中存在循环多重散射,并由此引发了荧光发射峰数目和强度的变化。
2004 Vol. 24 (12): 1609-1611 [摘要] ( 1429 ) PDF (986 KB)  ( 573 )
1612 稀土铽离子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荧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童裳伦,项光宏,陈萍萍
实验发现稀土铽离子能与去甲肾上腺素发生络合反应,并发射出铽离子的特征荧光。在对铽离子与去甲肾上腺素的络合发光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检测去甲肾上腺素的新方法。在激发波长为300 nm, 发射波长为545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在0.01~50 μg·mL-1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0,检出限为 1.0 ng·mL-1(S/N=3)。该法应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药物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4 Vol. 24 (12): 1612-1614 [摘要] ( 1405 ) PDF (1257 KB)  ( 333 )
1615 诺氟沙星的荧光光谱研究及其应用
徐莉英,俞文清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在不同pH条件下的光谱行为,发现诺氟沙星在pH 3.04的水溶液中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与中性介质相比荧光发射光谱红移了30 nm。据此分别建立了药物制剂中和人体尿液中诺氟沙星的荧光光谱法和同步-导数荧光光谱法。经样品测定,其线性范围为0.016~0.96 μg·mL-1,检出限为0.016 μg·mL-1, 回收率为99.7%~100.94%, 相对标准偏差为1.65%~2.86%。
2004 Vol. 24 (12): 1615-1617 [摘要] ( 1662 ) PDF (1264 KB)  ( 448 )
1618 胱氨酸与烟草多酚氧化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肖厚荣,徐小龙,解永树,张艳鸽,彭墩耕,刘清亮*
研究了胱氨酸与烟草多酚氧化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胱氨酸对烟草多酚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胱氨酸中的硫醚与酶活性中心铜离子配位,但反应物或产物均抑制这种络合;胱氨酸还可以与产物结合生成无色复合物;当胱氨酸与多酚氧化酶的分子比达到16 000∶1时,就完全抑制了酶活性;对于荧光光谱,当分子比为75∶1时,多酚氧化酶的荧光就不再发生变化;烟草多酚氧化酶中的色氨酸残基位于比较疏水的环境。
2004 Vol. 24 (12): 1618-1622 [摘要] ( 124 ) PDF (1317 KB)  ( 454 )
1623 氯冉酸为受体的荷移荧光光谱法测定洛美沙星
杜黎明,周 静,袁建梅
研究了电子受体氯冉酸与电子给体洛美沙星之间的荷移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丙酮-甲醇介质中于室温下即可生成稳定的n-π络合物,其荧光发射较洛美沙星有显著的增敏效应。研究并优化了影响反应的不同的条件和参数,据此建立了一种基于荷移反应简便可靠地测定洛美沙星的荧光光谱新方法,同时还研究了药物制剂的共存体的干扰,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纯品和制剂中洛美沙星含量的测定,其准确度和精密度令人满意。最低检出限为0.04 mg·L-1,回收率为97.4%~99.3%,相对标准偏差为1.3%~2.6%。还对荷移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2004 Vol. 24 (12): 1623-1625 [摘要] ( 1078 ) PDF (959 KB)  ( 458 )
1626 肿瘤细胞中表达的GFP蛋白的荧光漂白特性的研究
金 鹰,邢 达*
GFP作为生物源性荧光探针具有其他荧光标记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利用常规转染方法将带有EGFP基因的质粒载体导入人肺腺癌肿瘤细胞(ASTC-a-1),并得到GFP稳定表达的细胞株。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中表达的GFP长时间暴露于强激发光中会发生非常强列的荧光漂白作用,并且这种漂白作用是不可恢复的。对不同强度的激发光(饱和光源、阻断片ND4/ND8/ND16)对GFP的漂白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冷冻保存样品的光漂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4 Vol. 24 (12): 1626-1629 [摘要] ( 1001 ) PDF (1157 KB)  ( 306 )
1630 碘金酸-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缔合微粒体系的吸收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
罗杨合,蒋治良*
在0.01 mol·L-1 HCl介质中,[AuI4]-在350 nm处有一吸收峰;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与[AuI4]-共存时体系呈红紫色,在520 nm处产生一新的吸收峰。CTMAB浓度在0~7.0×10-5 mol·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回归方程为A520 nm=0.989×104cCTMAB+0.013 8,相关系数R为0.999 7,摩尔吸光系数ε为1.058×104 L·mol-1·cm-1,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分光光度新方法,并用于合成样品和新洁尔净样品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结果满意。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表明,+与[AuI4]-可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疏水性的(AuI4-CTMAB)缔合物分子,并进一步聚集形成稳定的 (AuI4-CTMAB)n缔合纳米微粒。由于该缔合纳米微粒在580和470 nm处产生共振散射效应,故体系呈红紫色。
2004 Vol. 24 (12): 1630-1633 [摘要] ( 1007 ) PDF (976 KB)  ( 422 )
1634 奎宁-[PtI6]2-缔合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及分析应用
蒋治良1,邹节明2,康彩艳1,王力生2
在0.02 mol·L-1 HCl介质中,红色[PtI6]2-配合物离子与奎宁作用生成紫红色PtI6-奎宁缔合微粒,在310,400,470,610 nm处产生4个瑞利散射峰;在350~700 nm波长范围的吸光度值均增大,450 nm荧光峰猝灭。在选定条件下,奎宁浓度在0~40×10-6 mol·L-1范围内与A620 nm成正比,摩尔吸光系数ε620 nm为1.31×104 L·mol-1·cm-1。实验结果表明,奎宁缔合微粒的形成是导致瑞利散射信号增强和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而缔合微粒的颜色是共振散射所致。
2004 Vol. 24 (12): 1634-1636 [摘要] ( 1063 ) PDF (962 KB)  ( 486 )
1637 双水相体系中Cu(Ⅱ),La(Ⅲ),U(Ⅵ),Ce(Ⅳ)光谱行为及萃取分离
邓凡政, 魏 迎, 陈 影, 石 影
利用聚乙二醇2000(PEG)-(NH)2SO4-萃取剂(铜试剂)双水相体系,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研究了PEG相、单纯水相中金属离子络合物及萃取剂的光谱行为, 探讨了金属离子络合物在PEG相中存在形态及萃取机理。同时实验了在不同酸度,不同盐用量,不同萃取剂用量,以及在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下,铜、镧、铀、铈的萃取率,通过控制一定条件, 实现了Cu(Ⅱ)与La(Ⅲ) ,Cu(Ⅱ)与Ce(Ⅳ)之间的定量萃取分离。
2004 Vol. 24 (12): 1637-1639 [摘要] ( 989 ) PDF (1254 KB)  ( 368 )
1640 小檗碱-[AuI4]-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吸收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
王力生1,邹节明1,蒋治良2*,廖祖荷2,潘宏程2
在0.008 mol·L-1HCl介质中,Au(Ⅲ)与I-形成[AuI4]-;[AuI4]-和小檗碱(BB)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疏水性的(AuI4-BB)缔合物分子。由于(AuI4-BB)缔合物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橙黄色(AuI4-BB)n缔合纳米微粒,在520 nm处产生一个共振散射峰;其吸收峰仍位于[AuI4]-的吸收峰350 nm处,但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光度增大。在选定条件下,BB浓度在0.8×10-6~20×10-6 mol·L-1范围内与A450 nm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uI4-BB)n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是产生共振散射的根本原因。
2004 Vol. 24 (12): 1640-1642 [摘要] ( 972 ) PDF (1276 KB)  ( 610 )
1643 利用协同催化效应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铬
孙登明,游永俐
研究了在pH 5.5的HAc-NaAc介质中,利用Fe(Ⅲ),Cr(Ⅵ)对H2O2氧化邻氨基酚的协同催化作用,用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水相中邻氨基酚的浓度及协同催化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测量424 nm下有机相的吸光度,建立了协同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铬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 0~0.90 mg·L-1,检出限为5.0×10-6g·L-1。用于自来水和废水中铬的测定,结果满意。
2004 Vol. 24 (12): 1643-1645 [摘要] ( 1046 ) PDF (1255 KB)  ( 420 )
1646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蒙药和发样中痕量锌(Ⅱ)
莎 仁,宝 迪,乌 地,额尔登桑
研究了在微酸性介质中,过氧化氢氧化钙试剂的褪色反应受Zn(Ⅱ)的催化而加速,据此建立了锌的新催化光度法,考察了该催化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动力学性质。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68 μg·L-1,表观活化能为Ea=45.1 kJ·mol-1,反应速率常量为k=5.80×10-3s-1,测定范围0.80~40.00 μg·L-1,成功用于蒙药和发样中锌的测定。
2004 Vol. 24 (12): 1646-1648 [摘要] ( 935 ) PDF (947 KB)  ( 705 )
1649 化妆品中草药添加剂的光谱特性研究
黄 翀1,欧阳艳东1*,方奕文2,余云鹏1,林舜辉1
中草药作为化妆品天然添加剂,既能保持化妆品的特色,又有养护、保健和治疗的效果。某些中草药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而且有修复晒伤的作用。文章主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化妆品几种中草药添加剂的光谱特性,分析其对紫外光的吸收作用。说明野生绞股蓝对紫外光有较好的吸收作用,完全可以作为较好的防晒和保健化妆品的天然添加剂;党参、野菊花、黄芩和甘草对紫外光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可以作为一般化妆品的天然添加剂。川芎对紫外光吸收较差,不能作为防晒添加剂。
2004 Vol. 24 (12): 1649-1651 [摘要] ( 342 ) PDF (957 KB)  ( 491 )
1652 甲基麝香草酚兰-Mn(Ⅱ)-H2O2催化体系测定痕量锰
乌 云,李景峰,嘎日迪
硼砂-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利用锰(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甲基麝香草酚兰褪色为指示反应,建立了测定锰的动力学光度新方法。方法的测定范围是0.20~40.00 μg·L-1,表观活化能E=73.24 kJ·mol-1,表观速率常数k=5.62×10-4·s-1, 方法检出限为6.4×10-10 g·mL-1。结合离子交换分离用于蒙药样品中痕量锰的测定,结果满意。
2004 Vol. 24 (12): 1652-1654 [摘要] ( 1347 ) PDF (949 KB)  ( 550 )
1655 杜仲中活性成分分析条件的优化研究
彭密军1,2,周春山2*,刘建兰1,张 敏1,雷启福2
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测定桃叶珊瑚甙的显色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测定桃叶珊瑚甙的高灵敏方法(ε=4.3×104 L·mol-1·cm-1),线性范围为4.5~45 μg·mL-1,其灵敏度较文献报道提高2.5倍。研究了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显色温度、酸用量等因素对桃叶珊瑚甙显色反应的影响。该法应用于杜仲提取物中桃叶珊瑚甙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4 Vol. 24 (12): 1655-1658 [摘要] ( 1394 ) PDF (1262 KB)  ( 362 )
1659 罗丹明B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魏永巨1,康志敏2,刘翠格1,兰瑞家1,王惠英1
研究了罗丹明B(RhB)的共振光散射的特性与机理。在pH=-0.38至pH 4.10的酸性溶液中,共振光散射信号随pH值增大而增强,近中性时散射强度达到最大。散射强度随波长的变化不符合瑞利散射定律。RhB的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有部分重叠,共振散射峰处于荧光激发峰和荧光发射峰之间。在三维荧光等高线光谱图中,瑞利散射线与荧光等高线相交。在光偏振实验中,测得共振散射光的偏振度P≈0.1。上述实验结果揭示RhB的共振散射光主要是共振荧光。共振光散射信号随pH值增大而增强的机理是RhB酸碱平衡移动导致荧光型体的形成。RhB的共振散射峰位于吸收曲线轮廓之中,共振光散射受光吸收的影响,因此,散射光强度与浓度之间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
2004 Vol. 24 (12): 1659-1662 [摘要] ( 1108 ) PDF (1013 KB)  ( 574 )
1663 ICP-AES法测定酸枣仁汤中多种金属元素
张胜帮,郭玉生
为了探讨中药方剂酸枣仁汤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采用湿法HNO3-H2O2对试样进行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同时测定酸枣仁汤的中药方剂(酸枣仁、茯苓、甘草、知母、川芎)中钙、铬、铝、铁、钾、镁、锰、锌等元素的含量,各元素回收率在95.5%~106.8%之间,变异系数为1.7%~3.9%。应用本方法测定实际样品,结果令人满意。
2004 Vol. 24 (12): 1663-1665 [摘要] ( 1071 ) PDF (1240 KB)  ( 361 )
1666 ICP-AES法测定锰铁中硅和磷方法研究
莫庆军1,宋兰会1,王秀艳2
对ICP-AES法测定锰铁中硅和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微波消解试样及分析方法的各种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溶样酸的选择,溶样温度和压力的控制,分析谱线的选择,试样基体、分析酸度和干扰元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各种分析参数的优化选择实现了锰铁中硅和磷的同时测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线性相关系数:Si=0.999 8, P=0.999 6, 检测限为:Si 0.006 0%,P 0.030%,硅的加标回收率在97.0%~101%。分析方法准确快速,试剂用量少,线性范围宽,适用于低碳、中碳及高碳锰铁中硅、磷的测定。
2004 Vol. 24 (12): 1666-1668 [摘要] ( 1316 ) PDF (1239 KB)  ( 347 )
1669 不同季节的虎杖根茎中8种矿质元素的光谱测定
张 敏,于华忠,曹 庸,卜晓英,卢成英,杜亚填,黄荣芳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虎杖根茎的K, Ca, Na, Mg, Fe, Zn, Mn, Cu等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对测定条件进行了实验,选择了最佳电离抑制剂和酸性介质。实验以氯化铯为电离抑制剂,盐酸浓度控制在2%以内,用氯化锶消除磷对Ca的干扰,使吸光值稳定,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测定,获得了满意效果。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加标回收率为90.5%~108.2%,相对偏差为0.3%~0.7%,适合于植物矿质元素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虎杖根茎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以K, Ca元素含量最高。这与虎杖的药用效果相符。同时,每种元素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2004 Vol. 24 (12): 1669-1671 [摘要] ( 366 ) PDF (1242 KB)  ( 454 )
1672 微波消解-AAS法测芦荟中微量金属元素锌、锰、镉、铅
杨 屹1,侯翔燕1,王书俊1,贾前岭1,李 智1,郭振库2
应用具有压力控制附件的MSP-100D型微波样品制备系统,进行新鲜芦荟叶外皮及凝胶中锌、锰、镉、铅元素的微波消解研究,并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元素的含量。讨论了混合酸体系、混酸配比、固液比和微波消解时间对于微波消解结果的影响。在混合酸体系HNO3-HCl中,当混酸HNO3-HCl配比为8∶3、固液比为1∶12、最高功率时微波消解时间为6 min的条件下,消解结果最佳。在微波消解最佳条件下,进行了精密度实验和回收率实验,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0.3%~6.2%之间,回收率在95.0%~110.0%之间。结果表明,微波消解法处理新鲜芦荟叶片,具有快速、简便、节省试剂、消解完全等特点,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令人满意。
2004 Vol. 24 (12): 1672-1675 [摘要] ( 1064 ) PDF (947 KB)  ( 772 )
1676 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核酸的研究进展
冯 硕1,李正平1, 2*,张淑红1,方 正1
核酸分析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主要是应用核酸内源紫外吸收光谱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基于荧光探针分子与核酸相互作用的荧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低,荧光分光光度法试剂昂贵,有毒性。近年来,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核酸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可以用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应用安全、便宜的试剂获得很高的灵敏度。简要介绍了共振光散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对近年来利用共振光散射技术分析核酸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内容主要包括利用有机染料分子作为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探针的分析方法;基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金属离子及其络合物以及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核酸形成大粒子的散射分析方法。
2004 Vol. 24 (12): 1676-1680 [摘要] ( 1075 ) PDF (977 KB)  ( 550 )
1681 变化的理论α影响系数在校正Cr-Fe-Ni不锈钢基体效应中的应用
应晓浒,王 谦,曹国洲,郁明芳
通过Spectra Plus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软件计算了7个不锈钢标准样品中的其它元素对Cr的理论α影响系数,发现对Cr有二次激发的增强元素的理论α影响系数随着元素含量的变化变动较大。采用随元素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α影响系数校正不锈钢中的基体效应,较好地校正了其他元素对Cr的增强效应,并使不锈钢和低合金钢中的Cr含量(0.3%~20.8%)可以通过一条校准曲线进行测量。变化的理论α影响系数可以校正含量变化较大的元素的基体效应,可以适当延伸校准曲线的含量分析范围。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不锈钢中的Al,Si,P,S,Ti,Cr,Mn,Co,Ni,Cu,As,Mo,Sn,W,Pb等15个元素的含量,用变化的理论α影响系数校正基体效应,测量结果与湿法化学分析结果相符。
2004 Vol. 24 (12): 1681-1683 [摘要] ( 1892 ) PDF (959 KB)  ( 371 )
1684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第24卷)总目次(第1~12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4 Vol. 24 (12): 1684-0 [摘要] ( 735 ) PDF (1341 KB)  ( 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