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30卷 09期
刊出日期:2010-09-0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305 碰撞诱导振动能量转移K2[11Σ+u(v′=2)]+He,H2→K2[11Σ+u(v′=1,3)]+He,H2
王淑英1, 2,刘 静2,戴 康2,沈异凡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05-04
在样品池条件下,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方法研究了K2[11Σ+u(v′=2)]+He,H2→K2[11Σ+u(v′=1,3)]+He,H2的碰撞能量转移。池温保持在420 K,He和H2气压在40~250 Pa之间变化。脉冲激光激发K2基态至11Σ+u(v′=2)态,荧光中含有直接和碰撞转移荧光成分,记录直接11Σ+u(v′=2)→11Σ+g(v″=0)荧光发射的时间分辨强度。在发射开始时v′=2能级的布居未受v′=1,3→v′=2碰撞转移的影响,因此光强为一纯指数曲线,从强度的对数值给出的直线斜率得到有效寿命,由Stern-Volmer方程得到v′=2→v″=0的辐射寿命为(36±7)ns,v′=2与He和H2碰撞的总的转移截面分别为(3.0±0.5)×10-16cm2和(6.4±1.2)×10-15cm2。在不同的He和H2气压下,测量v′=1,2,3→v″=0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结合11Σ+u(v′=1,3)能量辐射率的测量,得到了v′=2→v′=1和v′=2→v′=3的碰撞转移面分别为(1.4±0.5)×10-16cm2,(1.2±0.4)×10-16cm2(对K2+He)和(3.2±1.0)×10-15cm2,(2.6±0.9)×10-15cm2(对K2+H2)。
2010 Vol. 30 (09): 2305-2308 [摘要] ( 809 ) PDF (1415 KB)  ( 799 )
2309 空心针板放电等离子体气体温度和振动温度研究
董丽芳,刘为远,杨玉杰,王 帅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09-03
使用空心针板放电装置,以氩气作为导入气体,在大气环境下产生了1.6~3 cm波长的等离子体炬。利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等离子体炬弧根和弧梢处的气体温度和振动温度, 以及它们随气体流量的变化。等离子体气体温度通过对OH基309 nm附近的谱带进行拟合得到,等离子体振动温度由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 3ΠB 3Πg计算得到。实验发现弧根和弧梢处的气体温度相等,并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而下降。当气体流量从3.0 mL·min-1增大到6.5 mL·min-1时,气体温度由350 K下降到300 K。当气体流量较小(如3.0 mL·min-1)时,弧梢处的振动温度(1 950 K)高于弧根处的振动温度(1 755 K)。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弧梢处与弧根处的振动温度均下降,但弧梢处下降速率较快。当气体流量较大时,二者趋于相等。
2010 Vol. 30 (09): 2309-2311 [摘要] ( 659 ) PDF (1382 KB)  ( 563 )
2312 Eu3+/Yb3+共掺杂ZrO2粉末的制备和发光性质研究
程学瑞, 韦先涛 , 陈永虎*, 尹 民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12-05
利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Eu3+/Yb3+单掺和共掺的ZrO2粉体材料,研究了煅烧温度和掺杂浓度对结构和发光性质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所制备单掺样品含有单斜相和四方相2种不同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四方相向单斜相转变,经1 150 ℃处理后,四方相消失,呈现单一的单斜相;Yb3+离子的掺入有稳定ZrO2四方相的作用,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单斜相转变为四方相。由于晶相的不同,Eu3+处在四方相和单斜相2种发光中心,二者发光性质不同。Eu3+/Yb3+共掺后,在270 nm激发Eu3+时,观测到了Yb3+在近红外波段(980 nm)的发光,同时证实Eu3+的激发光谱和Yb3+的激发光谱相一致,表明存在Eu3+到Yb3+的能量传递,交叉弛豫和共合作能量传递过程是其可能的能量传递机理。
2010 Vol. 30 (09): 2312-2316 [摘要] ( 1170 ) PDF (1895 KB)  ( 407 )
2317 Li+共掺杂GdTaO4∶Eu3+发光增强效应的研究
傅尚怡,顾 牡*,刘小林,倪 晨,刘 波,黄世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17-04
测量了不同浓度Li+共掺杂下GdTaO4∶Eu3+荧光粉材料的X射线衍射谱(XRD)、发射光谱以及红外透射谱,并应用Judd-Ofelt理论,由发射光谱得到Eu3+的光谱跃迁强度参数Ω2。发现Li+共掺杂有助于提高GdTaO4∶Eu3+的发光强度,当x=0.06和0.10时,612 nm处的发光强度分别被提升了1.7倍和1.5倍。发光增加的原因是因为Li+的助熔剂效应有效提高了GdTaO4材料的结晶性能,并抑制了Gd2O3和Ta2O5杂相的产生,而非所推测的掺Li+引起了配位场对称性降低,从而导致宇称禁戒的放宽。此时Gd0.92-xLixTaO4∶Eu3+0.08材料不仅结晶性能较好,而且Gd2O3和Ta2O5杂相也相对较少,故而发光增强最为明显。
2010 Vol. 30 (09): 2317-2320 [摘要] ( 1788 ) PDF (1338 KB)  ( 448 )
2321 Tm3+/Dy3+共掺硫卤玻璃中红外发光和能量传递研究
张鹏君1,戴世勋1, 2*,曹 莹1,彭 波2,徐铁峰1,聂秋华1,章向华1, 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21-05
用熔融急冷法制备了系列Tm3+/Dy3+共掺0.9(Ge25Ga5S70)-0.1CsI硫卤玻璃,测试了样品的吸收光谱以及800 nm激光泵浦下中红外荧光光谱特性。结果表明:Tm3+离子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Dy3+离子2.9 μm中红外荧光强度。当Tm3+离子掺杂浓度固定,随着Dy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Tm3+3F43H6跃迁产生的1.8 μm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明显单调下降,Tm3+3F4→Dy3+6H11/2能量传递为Tm3+/Dy3+之间能量转移的主要途径。由于Tm3+:1.8 μm荧光发射光谱与Dy3+6H15/26H11/2的吸收光谱之间存在较大的重叠区,Tm3+/Dy3+之间有效的能量传递主要来源于Tm3+3F4能级向Dy3+6H11/2能级的共振能量传递。
2010 Vol. 30 (09): 2321-2325 [摘要] ( 452 ) PDF (1637 KB)  ( 762 )
2326 铕(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周禾丰1,2,张 婷1,2,郝玉英1,3,许慧侠1,2,王 华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26-05
分别以1,10-邻菲咯啉、三苯基氧磷、2,2’-联吡啶为第二配体,以苯甲酰丙酮为第一配体,合成了3种铕(Ⅲ)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初步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的第二配体对铕(Ⅲ)配合物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分子内能量传递模型。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对紫外光都有强烈吸收,所有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均能发射Eu3+的特征荧光;第二配体与Eu3+间的能级差以及第一配体与第二配体间的能级差都会影响铕(Ⅲ)配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
2010 Vol. 30 (09): 2326-2330 [摘要] ( 1967 ) PDF (1700 KB)  ( 815 )
2331 微波法制备Mn2+掺杂ZnSe纳米材料及谱学性能研究
韩冬梅1,2,宋春风1,李效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31-04
过渡金属掺杂的Ⅱ-Ⅳ族纳米材料有望替代CdSe类量子点作为新型的荧光标记物而受到广泛关注。利用微波加热法的体加热特点,以不同有机胺为配体溶剂,控制反应条件,制备了Mn2+掺杂的ZnSe纳米材料,并分别利用TEM、EDS、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探索。Mn2+掺杂的纳米ZnSe粒子为200~500 nm的球形粒子,表面平整,为单晶的纤锌矿结构。掺杂后纳米粒子的发射峰显示Mn2+的跃迁发射,但不同的配体溶剂和掺杂量对产物的发光性能有明显影响。
2010 Vol. 30 (09): 2331-2334 [摘要] ( 1209 ) PDF (1467 KB)  ( 773 )
2335 新型不对称酞菁的电致发光性质研究
夏道成1,3,李万程2*,韩 双1,程传辉4,李泉泉1,王 进1,张 伟1,李 珠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35-05
制作了以3种新型不对称酞菁铜为发光层的电致发光器件并研究了其电致发光性质。3种新型不对称酞菁铜为2(3)-(对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铜(1), 2(3),9(10),16(17)-三-(对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铜(2)和2(3),16(17)-二-(对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铜(3)。其中以(1)和(3)为发光层的器件结构ITO/NPB (40 nm)/Phthalocynine(Pc)(30 nm)/AlQ(43.8 nm)/LiF(0.5 nm)/Al(120 nm)。其中以(2)为发光层的器件结构为:ITO/NPB(30 nm)/Pc(30 nm)/BCP(20 nm)/AlQ(30 nm)/LiF(0.5 nm)/Al(120 nm)。以(1),(2)和(3)为发光层与Q带相关联的发射波长分别出现在869和1 062 nm;1 050和1110 nm;和1 095和1 204 nm。上述发射波长的不同是因为取代基的数目和真空镀膜的分子聚集态不同造成的,所以3种不对称酞菁铜的发射峰值和半峰宽差别较大,而且由此也引起斯托克司位移的不同。
2010 Vol. 30 (09): 2335-2339 [摘要] ( 1595 ) PDF (1995 KB)  ( 537 )
2340 FTIR分析脉冲电场和热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变化
刘燕燕1,曾新安1*,陈晓东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40-05
采用自行研制的脉冲电场设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较研究了脉冲电场(PEF)和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0 kV·cm-1的脉冲场强处理引起SPI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增强,分子中C—O—O糖苷键伸缩振动和PO,P—O—C伸缩振动增强,且其增加值与PEF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研究发现较短时间(1 600 μs)PEF处理导致了SPI分子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减少了5.9%和0.7%,β-转角和侧链结构分别增加了7.5%和9.6%;处理时间延长至2 400 μs,其α-螺旋和β-折叠减少量增至6.0%和5.6%。对比而言,热处理对SPI分子结构中C—O—O糖苷键伸缩振动和PO,P—O—C伸缩振动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影响程度较小:90 ℃热处理30 min,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减小5.1%和6.6%,β-转角结构增加19.1%。由此可以认为PEF和热处理对SPI的影响机理是不一样的。
2010 Vol. 30 (09): 2340-2344 [摘要] ( 1815 ) PDF (1519 KB)  ( 807 )
2345 红外光谱法研究低温焚烧稻壳灰对Cr(Ⅵ)的吸附机理
范春辉1,张 颖1*,张颖超1,李 晶1,Benny Chefetz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45-05
采用Boehm滴定法量化了低温焚烧稻壳灰表面官能团,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和温度对吸附效能的影响,借助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研究了稻壳灰对Cr(Ⅵ)的吸附性能,利用红外图谱、扫描电镜表征了稻壳灰的表面形貌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值为5时,稻壳灰对Cr(Ⅵ)取得最优去除效果,吸附前后溶液pH值变化很小。稻壳灰对Cr(Ⅵ)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对于20 mg·L-1的Cr(Ⅵ)溶液,最高去除率能达到95%左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2级标准。吸附过程能更好地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饱和吸附容量可达3.277 6 mg·g-1。红外光谱表明酰胺Ⅱ带、Si—O—Si、O—Si—O等在Cr(Ⅵ)吸附过程中可能有重要贡献。扫描电镜图片表明吸附Cr(Ⅵ)后,稻壳灰表面分布有众多的光亮沉积物,有条带状或不规则点斑出现,推测无机微沉淀和氧化还原机理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稻壳灰是一种价格低廉、有应用潜力的高效吸附剂,可以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
2010 Vol. 30 (09): 2345-2349 [摘要] ( 2819 ) PDF (1711 KB)  ( 507 )
2350 尿酸结石患者尿液中的微晶组分及其与结石形成的关系
黄志杰,谈 金,欧阳健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50-05
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10例尿酸结石患者尿微晶的组分、Zeta电位、形貌及其与尿酸结石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尿酸结石患者的尿pH值较低,大都在4.8~5.7之间;尿微晶的主要成分为尿酸,其粒度分布很不均匀,从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不等,并有聚集现象。相比健康对照者尿纳米微晶的Zeta电位(-10.1 mV),尿酸结石患者的Zeta电位负值更小(-6.02 mV)。对这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服用柠檬酸钾)后,尿pH可上升到6.5左右,此时尿液中的大部分尿酸转变为溶解度显著增加的尿酸盐,因此,尿酸结石形成的危险性显著降低。本文结果表明,尿石组分、尿微晶组分及尿pH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2010 Vol. 30 (09): 2350-2354 [摘要] ( 1205 ) PDF (1693 KB)  ( 766 )
2355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径/弦切面粗皮桉木材微纤丝角
赵荣军1,张 黎2,霍小梅1,任海青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55-05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不同切面粗皮桉木材的微纤丝角进行快速预测研究。使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粗皮桉木材生长锥无疵小试样的微纤丝角,并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试样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粗皮桉木材径切面和弦切面原始光谱进行二阶导数预处理并选择一定光谱段建立回归模型。以至少159个试样作为校正集建立木材微纤丝角的偏最小二乘法校正模型,使用交互验证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个切面粗皮按木材的微纤丝角与近红外光谱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切面粗皮桉木材无疵小试样微纤丝角的快速预测。
2010 Vol. 30 (09): 2355-2359 [摘要] ( 1697 ) PDF (1828 KB)  ( 502 )
2360 基于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组织特性研究
胡光霞1, 钱志余1*, 孙 涛2, 杨天明3, 王文宏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60-05
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it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模型的脑组织功能特性。通过小动物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对PD大鼠模型进行影像学研究,用fNIRs系统测试大鼠模型脑组织纹状体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PD大鼠脑部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变化;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 μs)、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在PD大鼠的纹状体部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别;fNIRs测量参数(μs、CBV)与CT灌注(CTP)测定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fNIRs可以作为PD研究的重要参考手段。
2010 Vol. 30 (09): 2360-2364 [摘要] ( 1793 ) PDF (1766 KB)  ( 647 )
2365 利用近红外光谱鉴别纺织用竹纤维和麻纤维
王 戈1,黄安民2*,胡小霞3, 陈复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65-03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竹原纤维、竹粘胶纤维和苎麻纤维进行了快速定性鉴别研究。首先扫描3种纤维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对谱图进行一阶导数预处理,建立不同纤维的光谱数据库,并分别建立竹原纤维、竹粘胶纤维和苎麻纤维的判别模型。利用判别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判别。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可以快速鉴别竹原纤维、竹粘胶纤维和苎麻纤维。
2010 Vol. 30 (09): 2365-2367 [摘要] ( 1222 ) PDF (1676 KB)  ( 418 )
2368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中药麝香的真伪
周 健1, 2,金 城1,罗 云1, 3,武彦文4,李建宇1,罗永明2,肖小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68-04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技术,测定了中药天然麝香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天然麝香的主要特征峰为3 284,2 923,2 851,1 655,1 546,1 400,1 038 cm-1等吸收峰,分别代表蛋白质、大环酮类和甾体类等主要成分;与天然麝香相比,麝香伪品的红外光谱的吸收的位置和强度有明显差异,可被容易区分;天然麝香、市售麝香及人工麝香的谱图相似性较高,尤其是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极其相似,难以区分;采用傅里叶二阶导数谱,提高了谱图分辨率,可直观有效地鉴别正品麝香。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直观、无损等特点,可为名贵药材的来源与真伪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2010 Vol. 30 (09): 2368-2371 [摘要] ( 1220 ) PDF (1406 KB)  ( 911 )
2372 实用化商品玉米籽粒的近红外光谱品种判别方法研究
郭婷婷<sub>1, 2,王守觉1,王红武3,胡海晓4,安 冬5,邬文锦5,夏 维5,翟亚锋6*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72-05
近年来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农作物品种判别成为农产品检测的一个新兴方向。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新的实用化商品玉米品种判别系统,此系统既能对系统学习过的品种做出准确判别也能对未学习过的品种做出准确拒识。首先采用一阶导数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光谱数据经主成分分析后,根据仿生模式识别理论建立判别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文章使用了基于二维单形的Ψ-3神经元作为覆盖单元,并提出了包含指数的概念以辅助判定样品的唯一归属。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参与建模的品种有较强的判别能力,即使建模品种达到34个时系统平均正确判别率仍达到91.8%。同时对于未参与建模的品种也有较强的拒识能力,平均正确拒识率达到95%以上。
2010 Vol. 30 (09): 2372-2376 [摘要] ( 2184 ) PDF (972 KB)  ( 610 )
2377 近红外光谱检测蜂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水分的应用研究
李水芳1,张 欣2,单 杨2*,李忠海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77-04
提出了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分析蜂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新方法,同时对蜂蜜中的水分也进行了研究。在不同光谱范围内,通过对原始光谱的不同预处理,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SSC和水分的近红外透反射光谱校正模型,所有模型都有高的的预测精度和水分的最优模型都为在全谱范围内,光谱预处理采用Norris平滑+一阶微分+多元信号校正,SSC模型的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CV)、交互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验证集决定系数(R2p)、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P)SSC模型分别为0.998 6, 0.190, 0.998 5和0.127,水分模型分别为0.998 4, 0.187, 0.998 6和0.125。近红外光谱能实现蜂蜜中SSC和水分的准确测定。水分模型预测结果略好于相关文献的报道。
2010 Vol. 30 (09): 2377-2380 [摘要] ( 1813 ) PDF (1174 KB)  ( 541 )
2381 利用多光程光谱法检测血液多种成分含量的研究
李 刚1,赵 喆1,刘 蕊1, 2,王慧泉1,吴红杰1,林 凌1
为研究利用血清多光程光谱信息检测血液成分含量的可行性,通过设计自动微位移测量装置实现了对200份血清样品0~4.0 mm(间隔0.2 mm)近红外多光程光谱的测量。利用多光程光谱的非线性特性,使用血清多光程光谱共同参与建模的方法,对血清样品的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四种成分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160个血清样本的多光程近红外吸收谱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得到的生化分析结果建立校正模型,并对预测集40个样本进行预测。4种血液成分预测值与生化分析结果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2 0,0.971 2,0.946 2和0.948 3。研究结果证明多光程光谱法建模方法用于血液成分含量分析的可行性,为利用多光程光谱法实现方便、快捷的检测血液以及其他液体成分含量奠定了基础。
2010 Vol. 30 (09): 2381-2384 [摘要] ( 1770 ) PDF (1553 KB)  ( 803 )
2385 谐波分量提高动态光谱法无创血液成分检测精度
李 刚,王慧泉,赵 喆,林 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85-05
为增加动态光谱数据的信噪比,提高预测模型稳定性和预测精度,提出将多次谐波分量计入动态光谱数据频域数据处理的改进方法。对110名志愿者进行临床采集,依据其脉搏波信号质量和谐波分布状况,确定其中60例样本为研究对象。在提取样本动态光谱时,以是否加入谐波分量为标准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建立两组动态光谱和人体血红蛋白含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实验组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1,远大于对照组预测集相关系数0.80,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实验证明利用谐波分量可提高动态光谱数据信噪比,有利于推动基于动态光谱的无创血液成分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010 Vol. 30 (09): 2385-2389 [摘要] ( 1207 ) PDF (1929 KB)  ( 802 )
2390 硅油作为压力计的拉曼光谱研究
刘 锦,孙 樯*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90-03
在金刚石压腔中,硅油作为传压介质,红宝石作为压标,在298.1 K,0.1~5 140.2 MPa下对硅油C—H伸缩振动ν2 906ν2 967进行了拉曼光谱的原位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压力范围内,硅油ν2 906ν2 967的拉曼位移与压力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此外,探讨了在实验条件内利用压力介质硅油ν2 906ν2 967的拉曼位移作为压力计的可行性,并且得到了硅油在298.1 K下的压力标定公式: p=0.14[(Δνp)2 906]2+81.92(Δνp)2 906+92.01,R2=0.99和p=-0.05[(Δνp)2 967]2+73.07(Δνp)2 967+91.54,R2=0.98(0.1~5 140.2 MPa)。
2010 Vol. 30 (09): 2390-2392 [摘要] ( 1146 ) PDF (1493 KB)  ( 482 )
2393 拉曼光谱研究人参皂苷Rb1与DPPC双层膜的作用
惠 歌1,赵 雨2,张 巍1,谢云飞1,杨竞秀1,赵大庆2,赵 冰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93-04
为深入了解人参皂苷的分子药理学特性,阐明人参皂苷与细胞膜的作用机制,利用拉曼光谱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b1与DPPC(二棕榈酰磷脂酸胆碱)双层膜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1没有改变DPPC的极性头部O—C—C—N+的稳定构象,极性头仍然平行于膜表面。并且,拉曼峰值比I1 096/I1 126I1 096/I1 062I2 848/I2 880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相应的变大,说明Rb1增加了烃链的无序度,增强了双层膜的流动性。由此推测该药物与DPPC的作用可能由于皂苷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氢键与磷脂双层膜的极性头部相作用而停留在膜的表面。
2010 Vol. 30 (09): 2393-2396 [摘要] ( 2121 ) PDF (1384 KB)  ( 625 )
2397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差分拉曼光谱的研究
李 静1,2,查 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397-04
拉曼微探针分析法对单个气液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相态的无破坏性测量来说,目前几乎是唯一最好的方法。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矿物具有较强荧光时,提高信噪比的问题急待解决。本工作对碳酸盐岩储层包裹体样品制成的薄片进行了显微观察、荧光测试及拉曼分析,并进行了空间上横向XY扫描、纵向上深度剖析(Z扫描)和冷热台上变温的流体包裹体差分拉曼光谱测量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差谱揭示了包裹体更真实的光谱曲线,消除了主矿物对包裹体的干扰,以较高的信噪比显现出包裹体中流体(-170 ℃温度下的冰)位于位移波数3 098 cm-1附近的宽拉曼散射峰,明显的改善了信噪比。
2010 Vol. 30 (09): 2397-2400 [摘要] ( 1157 ) PDF (1333 KB)  ( 516 )
2401 罗丹明6G在银纳米线阵列上的SERS光谱研究
孙献文,王 蓓,莫育俊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01-04
制备出有序、均匀的活性衬底一直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研究中的关键。阳极氧化法制备的多孔氧化铝膜的结构有序、均匀, 为纳米金属SERS基底的制备提供了模板。以沉积了银的多孔氧化铝组装体为衬底, 研究了罗丹明6G(Rh6G)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结果表明,沉积了银的多孔氧化铝模板是很好的SERS衬底,Rh6G分子在此衬底上的SERS谱强度与银纳米线在表面的显露高度有关, 而其拉曼频移未受表面状态的影响,而PO3-4离子的存在使SERS强度得到很大提高。
2010 Vol. 30 (09): 2401-2404 [摘要] ( 1187 ) PDF (1339 KB)  ( 528 )
2405 便携式拉曼光谱用于文物及文物保护材料光老化作用的快速评价
罗曦芸1, 2,叶 菲3,吴来明2,袁胜伟1,张维冰1,杜一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05-04
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者最为关心的是从文物中无损提取各种有用信息,了解文物老化状况,以便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文章选用桑蚕丝、书画和彩绘文物常用材料印章、胭脂、朱砂、朱膘国画颜料为样品,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检测样品在紫外光辐照前后光谱变化, 进行文物光老化研究。结果表明, 在360 nm波长,照度0.68 W·m-2的紫外光下,蚕丝样品47 h发生明显降解现象;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采集的光谱能清晰鉴别出印章印泥种类和来源,灵敏检测出印泥和其他国画颜料经163 h紫外辐照后发生氧化分解及颜料分子结构的变化。该工作为文物现场检测、研究实际环境因素对文物影响作用,为研究文物衰变规律提供了一种便捷检测手段。
2010 Vol. 30 (09): 2405-2408 [摘要] ( 2126 ) PDF (1449 KB)  ( 793 )
2409 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拉曼光谱定性分析
王 成1,黎绍发1,吴正洁2,何 凯1,黄耀熊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09-04
通过对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PCNN)和拉曼光谱定性分析的研究,提出了基于PCNN的拉曼光谱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PCNN神经元的疲劳与不应期特性将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编码;然后,基于改进的Horspool算法将检测样品对应编码与基码数据库中的所有基码逐一匹配,并得到各对应的匹配相似度,进而判定样品类别。相关实验和数据分析证明了该文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该文方法避免了目前基于谱模版定性分析方法中待测样品拉曼光谱特征谱峰难以确定以及匹配分析冗余度高等不足,且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仅为后者的5.8%。
2010 Vol. 30 (09): 2409-2412 [摘要] ( 1135 ) PDF (1319 KB)  ( 759 )
2413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雨水中CDOM的光学特性
程远月1,2, 郭卫东2*,龙爱民1, 陈绍勇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13-04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EEMs)技术并结合吸收光谱初步研究了2007年厦门梅雨季节期间雨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雨水CDOM的吸收光谱随波长呈指数衰减,代表雨水CDOM相对含量的吸收系数a(300)范围在0.27~3.45 m-1,均值为1.08 m-1;且降雨初期CDOM含量高于降雨后期。这表明人类活动和当地的大气污染或空气质量对雨水中CDOM的贡献。雨水CDOM的EEMs光谱揭示出2类4个主要荧光峰(2个类腐殖质荧光A和C与2个类蛋白质荧光B和S)的存在。其中2个类腐殖质荧光A和C之间以及2个类蛋白质荧光B和S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其具有相同来源或存在某种内部联系。2个类腐殖质荧光与吸收系数a(300)之间的强正相关性,说明其控制吸收特性的基团可能与控制其荧光特性的基团具有相似性质。结果表明雨水CDOM高吸收和荧光特性在大气化学中的作用不容轻视,在受大气水体影响的太阳辐射的光谱衰减中可能起着潜在的重要作用。
2010 Vol. 30 (09): 2413-2416 [摘要] ( 1041 ) PDF (1580 KB)  ( 856 )
2417 单丛茶水提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光谱学研究
郑善元1,陈填烽2, 3*,郑文杰2,黄荫成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17-07
研究了白叶和凤凰两种单丛茶水提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及其光谱学特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丛茶水提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测定波长为734 nm,体系稳定时间为6 min;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波长为515 nm,体系稳定时间为30 min。单丛茶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快速地抑制溶液中DPPH和ABTS自由基的形成及其特征吸收峰。在选定的反应体系中,白叶单丛茶(Ⅰ,Ⅱ)、凤凰单丛茶(Ⅲ,Ⅳ)和标准抗氧化剂Trolox对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6.9,25.5,28.0,31.7和85.2 μg·mL-1,说明单丛茶水提物的总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Trolox。对于DPPH自由基,4种单丛茶的IC50值分别为49.8,41.6,47.3和64.5 μg·mL-1。实验结果显示,单丛茶水提物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活性,且对水溶性自由基的抑制率明显高于脂溶性自由基,作为功能食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2010 Vol. 30 (09): 2417-2423 [摘要] ( 2475 ) PDF (3069 KB)  ( 525 )
2424 新型苯基吡唑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研究
于建宁1,郝玉英1*,郭晓霞1,雷利平1,许慧侠2,许并社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24-04
合成了4种新型铱配合物(ppz)2Ir(LX)(ppz=1-苯基吡唑,LX=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BTZ),2-(3’-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3-MeBTZ),2-(4’-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4-MeBTZ),2-(4’-三氟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4-TfmBTZ)),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配合物的最大发光峰分布在583~615 nm,并都在400 nm左右出现一个弱发射带。400 nm的弱发射被认为是金属离子微扰的辅助配体BTZ的单重态激子的辐射跃迁,长波段的光发射被认为是Ir(BTZ)的3MLCT三重态激子的辐射跃迁。而Ir(ppz)23MLCT的三重态激子在室温下被猝灭。最强激发带位于250~310 nm,表明这些配合物的发射主要源于ppz和BTZ配体的跃迁,而不是3MLCT跃迁。与Ir(ppz)3相比,不仅实现了室温磷光,也通过第二配体的修饰实现了对发光颜色的调制。
2010 Vol. 30 (09): 2424-2427 [摘要] ( 1755 ) PDF (1474 KB)  ( 809 )
2428 椰子花粉过敏原profilin蛋白体外重折叠过程的光谱学研究
罗海梅1,肖 杰1,邬玉兰2,刘志刚2,Jun Lu3,徐 宏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28-05
在基因工程技术中,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的重组蛋白通常都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利用圆二色性光谱、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对尿素诱导的重组椰子花粉泛过敏原profilin蛋白包涵体的复性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光谱学研究,得到了profilin蛋白复性过程的光谱学特征;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对profilin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预测,进一步分析了复性过程中profilin蛋白构象变化的特点,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重组变应原蛋白复性程度的光谱学实验方法,为重组蛋白包涵体复性机理的深入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0 Vol. 30 (09): 2428-2432 [摘要] ( 624 ) PDF (1402 KB)  ( 380 )
2433 基于Top-Hat变换的高光谱吸收特征增强方法
李 慧1,2,3,蔺启忠1,2,王钦军1,2,刘庆杰1,2,陈 玉1,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33-05
对地物高光谱进行特征分析是高光谱影像用于目标识别和地物分类的基础。基于数学形态学的Top-Hat变换提出了一种光谱吸收峰增强算法。该方法在增强吸收峰的同时还保持了吸收谱带的波形特征。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光谱数据库选取的11条不同矿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对其吸收峰增强曲线和原始光谱曲线进行了K-mean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吸收峰增强曲线的聚类结果在波形上和地质背景上都优于原始光谱曲线;且将吸收峰增强曲线的聚类的结果用矿物光谱的ASTER影像采样光谱曲线显示时,能总结出各组矿物的ASTER光谱典型特征。说明吸收峰增强曲线很好地增强了矿物光谱的吸收特征,提高了高光谱的可分性,同时还能为基于多光谱数据的遥感信息提取提供参考,是十分有用的高光谱分析方法。
2010 Vol. 30 (09): 2433-2437 [摘要] ( 717 ) PDF (2016 KB)  ( 665 )
2438 水中石油类含量对后向散射系数光谱的影响
宋庆君1, 2,黄妙芬2,唐军武1,王晓梅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38-05
根据2008年5月和2009年8月在辽宁省盘锦市石油类污染水体配比试验和现场试验获取的光学特性数据及生物化学特性数据,分析了石油类含量和后向散射系数数据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口区的后向散射系数幂律指数遵循随着悬浮物浓度增加而减小的对数变化规律;440~856 nm波长范围内单位后向散射系数在0.006~0.035 m2g-1之间, 并且随波长增加而减小;石油类含量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石油类单位后向散射系数(单位石油类含量的后向散射系数)上,石油类单位后向散射系数与石油类含量呈乘幂变化规律,且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石油类含量对后向散射系数幂律指数影响小。
2010 Vol. 30 (09): 2438-2442 [摘要] ( 1210 ) PDF (1343 KB)  ( 574 )
2443 光诱导下系列钴配合物的表面电子行为对比研究
李 雷,金 晶,史忠丰,邢永恒,牛淑云*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43-04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6种Co(Ⅱ/Ⅲ)配合物Co(H2O)6·H2btec(1); {[Co2(HCOO)6]·CH3OH}n(2); {[Co(4,4’-bipy)2(H2O)4]·suc·4H2O}n(3); Co(NA)2(H2O)4(4); [Co(mal)(4,4’-bipy)H2O]n(5); [Co(HCOO)4Co(H2O)4]n(6) (H4btec=均苯四甲酸,H2suc=丁二酸,HNA=烟酸,H2mal=丙二酸,bipy=联吡啶)},测试了配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它们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在300~800 nm范围内均表现出正的光伏响应,并将其与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SPS中表面光伏响应带与UV-Vis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比6种配合物的SPS可以看出,中心金属离子的价态、配位模式及配位微环境均对SPS响应带的位置和形状有一定影响。
2010 Vol. 30 (09): 2443-2446 [摘要] ( 1123 ) PDF (1365 KB)  ( 375 )
2447 应用数字图像技术对有机肥施用后玉米氮营养诊断研究
孙钦平,李吉进*,邹国元,向成材,罗一鸣,刘本生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47-04
目前常规的应用于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方法需要大量的破坏性取样,并需要较长时间的室内测定,时效性和便捷性存在不足。该文设置了施用不同类型和用量的有机肥玉米盆栽试验,利用数码相机获取玉米十叶期冠层的数字图像,试图研究利用数码相机的可见光光谱进行施用有机肥后玉米氮营养诊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绿光值、红光值都与玉米叶片的SPAD值、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吸氮量都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蓝光值则与上述玉米营养指标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其中,绿光值与玉米叶片的SPAD值、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的相关系数在0.40~0.45之间;而红光值与玉米上述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达到了0.45~0.53之间,高于绿光值与相应指标的相关系数。综合比较,利用可见光光谱形成的数字图像可以用来对施用有机肥后的玉米氮营养进行诊断,图像的红光值是较好的进行营养诊断的数字图像指标。
2010 Vol. 30 (09): 2447-2450 [摘要] ( 2069 ) PDF (1284 KB)  ( 346 )
2451 水热合成ZnS∶Cu, Al纳米晶体及其全色发射光谱特性
新 梅1,曹望和2,罗昔贤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51-05
报道了水热法(200 ℃)直接合成的ZnS∶Cu,Al纳米晶及其发光特性。ZnS∶Cu,Al纳米晶粒径约15 nm,尺寸分布窄,分散性好,具有纯立方相的类球形结构。借助X射线能谱法(EDX)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研究了样品中S, Zn和Cu的含量并详细研究了光致发光(PL)光谱的特性。结果证明存在大量Zn空缺,Cu离子经过水热处理后已掺入到ZnS基体中。PL光谱特性为:样品的激发谱为宽带谱,337 nm激发时样品发出很强的绿光,370~420 nm之间任意波长激发时,发射谱均为宽带谱,且它们基本重合。表明此材料作为近紫外(370~410 nm)发光二极管((n)-UV(370~410 nm)LED)用荧光粉及全色荧光粉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样品在375 nm激发下全色宽带发射谱是460, 510和576 nm带光谱的高斯叠加。当Cu/Zn,Cu/Al和S/Zn分别为3×10-4,2和3.0时,于室内照明条件下肉眼可观察到白色发光。
2010 Vol. 30 (09): 2451-2455 [摘要] ( 337 ) PDF (1849 KB)  ( 489 )
2456 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谐振光谱调制的氨氮降解监测研究
刘宏月1, 梁大开1, 曾 捷1,曹志斌2,曾建民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56-04
从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谐振透射光谱随外界环境折射率变化敏感特性的角度,详细研究了LPFG氨氮降解监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LPFG谐振峰波长与氨氮溶液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LPFG透射光谱检测技术,获得7种不同浓度氨氮溶液所对应的LPFG透射光谱曲线族,其谐振峰波长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向长波方向偏移,波长变化量从2.707 nm减至0.068 nm,且变化量与溶液浓度值呈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响应度为52.78 pm·mg-1·L。通过监测LPFG光谱变化获取氨氮溶液的浓度,进而判断氨氮溶液的降解过程及程度。该方法对溶液直接进行监测,简单易行,测量及传导光路实现全光纤化,无需化学试剂标记,可实现对氨氮溶液降解过程的在线、精确及远距离遥测。
2010 Vol. 30 (09): 2456-2459 [摘要] ( 2553 ) PDF (1540 KB)  ( 774 )
2460 4,4’-二环己基甲烷二氨基甲酸丁酯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高 伟,赵新强*,王 晶,安华良,贾春瑶,王延吉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60-04
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了4,4’-二环己基甲烷二氨基甲酸丁酯(H12MDU),得到两种固体产物(A和B);分别利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技术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固体A和B均为目标产物H12MDU。固体A为反-反结构H12MDU,固体B为H12MDU不同异构体的混合物,不仅含有反-反结构H12MDU,并且至少含有顺-反和顺-顺结构H12MDU中的一种。
2010 Vol. 30 (09): 2460-2463 [摘要] ( 1189 ) PDF (1500 KB)  ( 793 )
2464 利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反演对流层NO2
徐 晋,谢品华*,司福祺,窦 科,李 昂,刘 宇,刘文清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64-06
介绍了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反演对流层NO2的方法。利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扣除太阳夫琅和费结构及Ring效应的影响,拟合得到了大气中NO2的差分斜柱浓度dSCD,结合不同观测方向的测量结果分析得到了对流层大气中NO2的差分斜柱浓度(ΔSCD),结合辐射传输模型SCIATRAN计算得到了大气质量因子(AMF),并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对流层NO2的垂直柱浓度(VCD)信息。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将计算结果与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仪(LP-DOAS)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40 27和0.969 24。
2010 Vol. 30 (09): 2464-2469 [摘要] ( 1751 ) PDF (2877 KB)  ( 525 )
2470 喀斯特典型地物混合光谱与复合覆盖度关系研究
刘 波1,岳跃民2,5,李 儒3,王克林4,张 兵4,童庆禧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70-05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岩石裸露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是石漠化主要的地面表现特征,也是评价石漠化的关键指标。由于喀斯特地区复杂的地貌情况,使得评价石漠化需要多种地物类型覆盖度信息。该文在实测光谱支持下,构建了系列光谱指数,初步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典型地物混合光谱与复合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谱指数与覆盖度的相关性远远高于光谱反射率与覆盖度的相关性。植被指数和绿色植物(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 PV)覆盖度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该文构造的光谱指数和干枯植被覆盖度(non-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 NPV)、土壤覆盖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可决系数分别达0.70和0.73,显示了有估算NPV和土壤覆盖度的潜在能力。而光谱指数和裸岩率的相关系数稍低,最高达0.55,可以提供一定的裸岩率信息。所构建的4种指数形式中,表征光谱吸收特征深度的指数形式和NPV、土壤覆盖度以及裸岩率均拥有最高的相关性。这为高光谱遥感在喀斯特石漠化信息提取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010 Vol. 30 (09): 2470-2474 [摘要] ( 2580 ) PDF (1191 KB)  ( 458 )
2475 稀土荧光螯合物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
李云辉1,狄燕清1,杨秀云1,潘利华2*,李俊玲2, 王云磊2,李海燕1,常 宇2,刘文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75-04
以提高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灵敏度为目的,在自行研制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样机和合成新荧光化合物的基础上,首先对新合成的4,4′-二溴-6,6′-二(N,N-二(乙氧基羰基)氨甲基)-2,2′-联吡啶-Eu(Ⅲ) 螯合物的荧光性质及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对 Eu-TTA-phen和Eu-β-NTA-TOPO等化合物进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分析检测。
2010 Vol. 30 (09): 2475-2478 [摘要] ( 1143 ) PDF (1264 KB)  ( 416 )
2479 水培番茄施氮量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研究
韩小平1,左月明1*,李灵芝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79-05
通过小波变换去除了可见光区(350~560 nm)的噪声,提取出了叶酸的特征波段366 nm和与叶绿素有关的特征波段380,414,437,554 nm。在560~2 500 nm的波长范围内,去除噪声后的最大误差低于1.47%;在特征峰谷处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11%。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番茄施氮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在用植物探头获取番茄叶片光谱数据并去噪的条件下,用554,673,1 440,1 940 nm处的吸光度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的番茄施氮量的预测模型有很高的预测精度,有极大的潜力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对研究大田有效养分的预测模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0 Vol. 30 (09): 2479-2483 [摘要] ( 2028 ) PDF (1536 KB)  ( 636 )
2484 大鼠肾脏糖胺聚糖的种类及二糖组成分析
王 皓,于广利*,赵 峡,郝 翠,李广生,王培培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84-04
采用两步酶解和离子交换色谱从Wistar大鼠肾脏中提取糖胺聚糖,以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糖胺聚糖种类,以弱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各种糖胺聚糖。纯化后的糖胺聚糖分别经特定糖胺聚糖酶裂解,采用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SAX-HPLC)紫外检测分析其二糖组成。结果表明,Wistar大鼠肾脏糖胺聚糖主要由硫酸乙酰肝素和少量硫酸皮肤素组成。硫酸乙酰肝素含有8种二糖,其中含有乙酰基二糖总含量高达77.6%,非硫酸化二糖(Ⅳ-A)含量为59.7%;硫酸皮肤素含有6种二糖,其中单硫酸化二糖总含量为54.8%,非硫酸化二糖含量为32.9%。
2010 Vol. 30 (09): 2484-2487 [摘要] ( 1611 ) PDF (1384 KB)  ( 618 )
2488 玉米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检测研究
孙 红,李民赞*,张彦娥,赵 勇,王海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88-05
分析了在正常、偏低、偏高等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生长期冠层反射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叶绿素含量检测的敏感期为拔节期和喇叭口期。正常施氮水平下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相关关系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即r正常>r偏高>r偏低。整个生长期由苗期开始二者相关系数绝对值满足先上升后下降,于开花吐丝期达最低后回升的趋势,其中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冠层反射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选取558,667,714和912 nm,分别对玉米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建立了MLR和PLSR检测模型,经比较,虽然PLSR模型复相关系数较MLR模型有所降低,但模型鲁棒性得到增强。分析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各种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关系,表明DVI优于其他指数,且拔节期DVI与叶绿素含量呈二项式相关,喇叭口期二者呈指数相关。
2010 Vol. 30 (09): 2488-2492 [摘要] ( 699 ) PDF (1284 KB)  ( 480 )
2493 超微弱发光用于番茄果实冷害发生程度的无损监测
赵丹莹1, 2, 生吉萍1,3*,丁 洋1, 申 琳1, 范 蓓3, 刘 灿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93-03
超微弱发光测定法可快速、灵敏地反映生物体在逆境下的生理状态,已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但有关其在采后园艺产品冷害发生监测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文章通过分析番茄果实在不同冷害状态下的超微弱发光规律,及其与冷害程度间的关系,探讨超微弱发光测定法在监测采后番茄果实冷害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果实超微弱发光强度随冷害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且在表现冷害症状前,冷害果实的超微弱发光值已显著高于正常果实(P<0.01)。不同冷害程度下果实的冷害发病率、冷害指数分别与超微弱发光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01 6和0.957 7(P<0.01),证明超微弱发光可以准确反映番茄果实冷害程度。
2010 Vol. 30 (09): 2493-2495 [摘要] ( 1704 ) PDF (1285 KB)  ( 679 )
2496 应用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发动机润滑油的粘度值
赵 芸1, 2,蒋璐璐3, 张 瑜3,谈黎虹3,何 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496-04
提出了一种应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发动机润滑油动力粘度值的新方法。对5种不同粘度的润滑油共150个样本进行光谱扫描,经过光谱预处理后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润滑油动力粘度值的预测模型,并提取出前6个有效主成分作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相应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测模型,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作为核函数,超参数γ和RBF核函数参数σ2的最佳组合为γ=27.321 2和σ2=3.229 5。用125个样本建模,25个样本验证。实验结果表明,LS-SVM模型比PLS模型能获得更满意的预测效果。说明应用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发动机润滑油动力粘度值的快速无损检测。
2010 Vol. 30 (09): 2496-2499 [摘要] ( 1606 ) PDF (1210 KB)  ( 764 )
2500 荒漠植物含水量的光谱特征分析
赵 钊1,李 霞1*,尹业彪2,唐 金1,周生斌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00-04
用美国SVC的HR-768便携光谱仪现地测定了9种荒漠植物的高光谱并在实验室使用烘干法测定相应植物的含水率,对测定的光谱数据使用ENVI软件去除包络线,运用相关系数法分析植物含水率与反射光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978~1 030 nm 波段与植物含水率相关性一般,1 133~1 266 nm波段与植物含水率相关性较好,1 374~1 534 nm波段与植物含水率相关性最好,是表达植物含水率大小的特征波段。对1 374~1 534 nm波段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测定的植物划分为含水率较高(>70%)、中等(50%~70%)、较低(<50%)3个等级。以上研究揭示了荒漠植物含水量大小和光谱数据之间的关系,为荒漠区生境分析和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荒漠植物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0 Vol. 30 (09): 2500-2503 [摘要] ( 278 ) PDF (1576 KB)  ( 774 )
2504 茶籽油油学性质的光谱分析研究
史云东1,贾 琳1,李 祥2,马建中2,刘 飞1,申太波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04-04
用气相色谱测定了思茅地区普洱茶果油中的脂肪酸的组成,并将其与花生油、菜籽油、油茶籽油、橄榄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发现普洱茶果油中油酸的质量分数高于花生油、菜籽油,低于油茶籽油、橄榄油,芥酸的质量分数低于花生油、菜籽油及油茶籽油,略高于橄榄油,故普洱茶果是一种理想的油料资源。用气-质联用从普洱茶果油挥发性物质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醇、醛、酮、酯类物质,并且多数同时含有不饱和键,国内鲜见报道。
2010 Vol. 30 (09): 2504-2507 [摘要] ( 1118 ) PDF (1092 KB)  ( 452 )
2508 光谱分析在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李 娜1,吕建升2*,Altermann W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08-04
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矿山废弃物中大量的重金属元素,严重污染土壤,影响了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矿山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地物波谱特征的遥感技术,能克服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成为环境污染监测的有力手段。并以德兴铜矿为研究区,以盐肤木为研究植被,样品采集与波谱采集同步进行,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相互结合,建立了由光谱参数到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方程和反演模型,提出了利用光谱分析技术监测重金属含量的方法,证明了高光谱遥感的光谱分析法应用在环境污染监测上的可行性。
2010 Vol. 30 (09): 2508-2511 [摘要] ( 311 ) PDF (1152 KB)  ( 732 )
251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分析化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赵燕芳, 张 诺, 魏 琴*, 韩颜颜, 毛珂霞, 蔡燕燕, 李 茹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12-06
近年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作为一种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分析成本低、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的分析方法,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作为一种痕量分析方法,它已经渗透到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首先阐述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原理和特点,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化学发光的体系;接着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该方法在分析化学领域中药物分析、环境和生命科学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测定样品、反应介质、发光体系、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等诸方面总结和概括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应用情况;最后针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了建议,并对该方法在药物分析、免疫分析、矿物分析、环境监测、临床医药、生命科学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2010 Vol. 30 (09): 2512-2517 [摘要] ( 1189 ) PDF (1119 KB)  ( 461 )
2518 ASTER和Landsat-7 ETM+两种多光谱传感器影像的交互对比
李春华1,2,徐涵秋1*,陈荔聪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18-07
20世纪末以来,多种新型传感器的升空使得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互为比较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是ASTER和Landsat-7 ETM+传感器多光谱数据之间的全面对比在国内外尚未报道, 为此,该文对ASTER和Landsat-7 ETM+传感器影像数据进行了对比互补研究。文章从传感器的轨道特征、扫描方式、光谱范围和光谱响应特征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机理上的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基于3对同步过空的影像对和大面积同质感兴趣区的实验和统计分析,研究了ASTER与Landsat-7 ETM+传感器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各对应光谱波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对应波段相互转换的关系方程式,验证了所求的关系方程的有效性。最后对两种传感器影像对应光谱波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求的关系转换方程具有较高的精度。
2010 Vol. 30 (09): 2518-2524 [摘要] ( 2298 ) PDF (2386 KB)  ( 600 )
2525 ZnO纳米晶的室温紫外受激发射特征
贾继扩1,罗 莉1*, 张 伟1, 黄方映1,戴强钦1,丁才蓉2,汪河洲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25-04
ZnO的激子特性对制备氧化锌基的光电子器件至关重要,因此对ZnO量子点中激子的发光性质及其跃迁过程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O纳米晶,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样品具有六角纤锌矿多晶结构。研究了在不同泵浦功率激发下ZnO纳米晶的紫外发射的时间积分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谱,观察到自由激子发光,激子-激子碰撞和电子-空穴等离子体引起的受激发射,研究了在不同泵浦功率激发下自由激子及激子-激子碰撞随泵浦功率依赖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对理解激子带边发射有一定帮助,对ZnO材料在短波长半导体光电器件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0 Vol. 30 (09): 2525-2528 [摘要] ( 1672 ) PDF (1379 KB)  ( 413 )
2529 ETM图像大气邻近效应校正
刘成玉1,陈 春1*,张树清2,高箕悦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29-04
准确地利用所获遥感图像反演地物的反射率,是提高遥感图像后续产品的质量和遥感定量化应用的前提。然而,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星载传感器所接收到的被观测目标的电磁辐射信号包含了来自背景地物的贡献,产生了邻近效应,使得所获遥感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降低,反演的地物反射率精度下降,从而降低了遥感图像后续产品的质量和定量遥感的精度。以ETM图像为实验数据,根据大气辐射传输模型,采用点扩散率函数法进行了ETM图像大气邻近效应校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大气邻近效应校正后,ETM图像的对比度明显增大,图像清晰,可识别细节增加,反演的地物反射率更加准确。
2010 Vol. 30 (09): 2529-2532 [摘要] ( 1223 ) PDF (1237 KB)  ( 740 )
2533 基于面向对象的QuickBird影像退耕地树冠信息提取
吴 见, 彭道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33-04
分割算法的改进和特征空间的优化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提高退耕地树冠信息提取精度的关键,也是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树冠信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光谱阈值对QuickBird多光谱影像进行一级分割,获得了植被区域,并采用改进的基于边缘的算法对非线性滤波处理后的全色影像进行二级分割,选取光谱、形状和纹理特征组成的特征空间对退耕还林地树冠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提取总体精度为84.67%,较传统方法提高17%,KAPPA系数为0.795 3,较传统方法提高0.168。该研究方法能实现较为精确的树冠信息提取,可为管理部门实施准确的监测提供依据,对快速评价退耕还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0 Vol. 30 (09): 2533-2536 [摘要] ( 1651 ) PDF (1320 KB)  ( 735 )
2537 高氯酸根及其离子对光谱指认的量子化学研究
轩小朋,谢友海,赵 扬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37-04
利用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了不同浓度下高氯酸锂在N,N-二甲基甲酰胺、乙腈、四氢呋喃、丙酮、二甲亚砜、乙酸甲酯等有机溶剂中的缔合情况,分析了高氯酸根ν1谱带的变化,指认了溶液中光谱自由离子、直接接触离子对和离子对二聚体。使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不同结构直接接触离子对和离子对二聚体的稳定构型和光谱行为,并和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溶剂化模型、溶剂分子对直接接触离子对或离子对二聚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了量子化学方法指认离子对的可能性和正确性。
2010 Vol. 30 (09): 2537-2540 [摘要] ( 1115 ) PDF (1288 KB)  ( 365 )
2541 厦门港国际船舶压舱水交换的CDOM示踪研究
李 超,张延颇,郭卫东*,祝 跃,徐 静,邓 荀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41-05
通过对2007年10月—2008年4月经停厦门港的不同航线9条国际船舶29个压舱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分析,探讨了利用CDOM光谱参数检验进出我国港口的国际船舶是否进行了远洋压舱水交换(BWE)国际公约规定的可行性。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对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解谱,共鉴别出压舱水CDOM具有2个类腐殖质及2个类蛋白质荧光组分,其中长波类腐殖质组分C2(250,345/458 nm)可作为判断压舱水是否进行BWE的合适指标。压载舱中各荧光组分垂直分布基本均匀。利用C2组分结合吸收光谱斜率比值SR、盐度等指标,对上述船舶是否进行BWE作出了准确判断。研究结果表明,3类指标的综合应用将能更有效地对国际船舶是否进行BWE进行可靠的检验,对今后在厦门港乃至国内其他港口开展压舱水水源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 Vol. 30 (09): 2541-2545 [摘要] ( 2413 ) PDF (2420 KB)  ( 668 )
2546 使用非侵入性的组织识别成像术于真皮组织与水晶矿石之深层造影
杨伯温1, 杨宝赓1, 张元硕2, 陈信昌2, 施文慈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46-04
欲了解皮肤深层的状况,使用三维医学影像技术实属必要,作者提出(组织识别成像术)的新技术,以减低扫描光源对组织之侵入性。先建立皮肤内各种不同组织如黑色素、胶原蛋白、血红素的反射光谱以组成组织数据库;于实际扫描待测皮肤时,依序读出样本组织深层中各空间点的反射光谱,将各点的反射光谱与组织数据库中各种组织的反射光谱做交叉相关程度之运算,可侦测出扫描的各点属于肌肤中的何种组织。其次,再于成像程序中依序给予各点以各对应组织的颜色,即可产生彩色的肌肤深层显像。组织识别成像术具有系统简单、成本低廉、彩色成像等优点,且对组织达到真正的非侵入性,将可将之微小化成为个人式、可携式的肌肤检测仪,对于美容市场极具潜力。
2010 Vol. 30 (09): 2546-2549 [摘要] ( 1098 ) PDF (1343 KB)  ( 347 )
2550 热加工对花生过敏原Ara h 2抗原性及构象的影响
胡纯秋1, 2,高金燕1, 3,陈红兵1, 2*,罗春萍1, 2,闫 飞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50-05
从花生种子中分离纯化花生过敏原Ara h 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圆二色谱(CD)、ANS荧光探针及紫外可见(UV-Vis)光谱等方法,系统研究热加工对Ara h 2抗原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ra h 2蛋白经55或70 ℃处理后其抗原性略有升高,经85,100或115 ℃处理后,其抗原性显著降低,且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其抗原性均不断降低。CD色谱分析表明,Ara h 2经热处理后其二级结构发生变化;ANS荧光探针光谱显示,不同的热处理均导致Ara h 2表面疏水性增加。紫外光谱显示,不同温度对Ara h 2处理30 min后(除55 ℃外),其紫外吸收值均升高。Ara h 2经100 ℃处理不同时间后,其紫外吸收值均有增加。由此推断,花生过敏原Ara h 2的构象改变导致了其抗原性的降低。
2010 Vol. 30 (09): 2550-2554 [摘要] ( 661 ) PDF (1774 KB)  ( 827 )
2555 Humidity-Induced Spectral Shift in a Cross-Dispersion Echelle Spectrometer and Its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LIU Ke-ling1, HUANG Mao2, Hieftje Gary M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55-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H and the position shift of a spectral line was investigated both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An echelle-based ICP emission spectrometer equipped with a CID detector was used for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derived model. The shift of a spectral line i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by two defined spectral shift functions: Δλx(x, λ, H) (in the x direction of the CID detector) and Δλy(y, λ, H) (in the y direction of the CID detector).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Δλx(x, λ, H) does not change with a variation in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but Δλy(y, λ, H) does. A spectral shift equation, i.e. an empirical second-order polynomial equation,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Δλy(y, λ, H) and H. Based on the classical dipole model,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electrodynamics the empirical spectral-shift equation involving Δλy(y, λ, H) and H was theoretically deduced. The theoretical resul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empirical spectral-shift equation are related to the basic physic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and the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of the echelle CID ICP-AES, and also provide physical meaning to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empirical shift equation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2010 Vol. 30 (09): 2555-2559 [摘要] ( 1244 ) PDF (1234 KB)  ( 328 )
2560 ICP-OES和ICP-MS应用于石膏多元素分析时的样品微波消解方法研究
王 珲,宋 蔷,杨锐明,姚 强,陈昌和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60-04
分别采用HNO3,HNO3/HF和HNO3/HF+H3BO3三种不同消解用酸微波消解石膏样品。用ICP-OES检测石膏中的Al,Ca,Fe,Mg,K,Na,S,Ti,Si和Sr,用ICP-MS检测石膏中的V,Cr,Mn,Zn,Se和Ce。采用GBW03109a, GBW03110和FGD-2作为石膏标准物质。检测值与样品标准值的对比结果表明,使用HNO3/HF+H3BO3样品消解最完全。建立了用9 mL HNO3和1 mL HF分解0.2 g石膏,再加入10 mL 4%(ρ)的H3BO3中和过量的HF及氟化物沉淀的两步微波加热消解方法。该方法检测3种石膏标准物质时,元素回收率为88%~112%,RSD均小于3%。利用该方法测定了3种实际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样品中的元素含量。
2010 Vol. 30 (09): 2560-2563 [摘要] ( 1391 ) PDF (1227 KB)  ( 844 )
2564 ICP-AES法测定模拟M3土壤浸出液中养分的最佳条件研究
王晓丽,崔建宇,唐傲寒,韩文轩*,江荣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64-03
土壤有效养分的分析测试是测土施肥的关键内容,其测定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倍受关注。该研究以混合标准溶液模拟可同时提取多种有效养分的Mehlich 3(M3)土壤浸提液,结合能够同步测定多种元素含量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ICP-AES的最佳工作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载气流量在0.80 L·min-1、观察高度15 mm、功率为1200 W时,各元素的测定结果较为稳定,对溶液中20种有效养分P, K, Ca, Mg, Na, Fe, Mn, Cu, Zn, Cd, Cr, Pb, Ni, Al, B, Mo, S, Si, Se, As进行准确高效的测定。该研究将为进一步建立我国土壤通用浸提剂养分测定方法提供试验依据。
2010 Vol. 30 (09): 2564-2566 [摘要] ( 500 ) PDF (1038 KB)  ( 619 )
2567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嗜热四膜虫对阿散酸饲料添加剂及其环境降解物的砷吸收
韩晶晶1,徐 芳1*,孙 群2,边 静1,李玲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67-04
用以单细胞原生动物嗜热四膜虫对阿散酸及其降解物的砷吸收模型,研究了饲料添加剂阿散酸及其环境降解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四膜虫在含有阿散酸及其降解物的培养基中培养72 h后,洗去培养基,收集细胞。将虫体裂解,分离细胞膜和细胞内质液,经消解,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测定了细胞膜上和细胞膜内的砷。结果表明,阿散酸及其环境降解物可被细胞膜吸收并进入细胞内,且降解产生的无机砷比阿散酸更易被吸收,生物体通过细胞的砷吸收引起毒害。
2010 Vol. 30 (09): 2567-2570 [摘要] ( 1220 ) PDF (1255 KB)  ( 736 )
2571 5种鹿茸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赵 磊1,李继海2,朱大洲3,籍保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71-05
对梅花鹿茸、马鹿茸、花马杂交鹿茸、麋鹿茸及驯鹿茸等五种鹿茸的常规成分、无机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15种无机元素的含量;使用氨基酸分析仪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五种鹿茸不同部位的17种氨基酸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鹿茸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品种鹿茸的差异及特征成分。结果表明,粗蛋白、Ca、P、Na、Fe、Ba、Sr、谷氨酸及甘氨酸是鹿茸的特征成分,与鹿茸品质特征密切相关。根据无机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得分图,可将梅花鹿茸、麋鹿茸与其他3种鹿茸区分,而常规成分和氨基酸的主成分得分图不能明显表征五种鹿茸的差异。主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鹿茸在营养成分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本研究为鹿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0 Vol. 30 (09): 2571-2575 [摘要] ( 674 ) PDF (1683 KB)  ( 906 )
2576 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中国古代玻璃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刘 松1,李青会1*,干福熹1,2,顾冬红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76-05
中国古玻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古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它为中国古玻璃的起源和技术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发展新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portable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analysis,PXRF)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便携性,可以对不可移动或难以移出博物馆的文物进行科技分析。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与日本OURSTEX公司合作改进的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分析过程等,列举了将其应用于新疆出土古玻璃样品的测试结果,并与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所获结果进行了比较。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现场分析方面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0 Vol. 30 (09): 2576-2580 [摘要] ( 2299 ) PDF (1238 KB)  ( 482 )
2581 阿达玛光谱仪的入射狭缝选择方法研究
范 玉1,2,吴一辉1,宣 明1,张 平1,周连群1,2,刘永顺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81-05
为了确定光谱仪的入射多狭缝结构设计的可靠依据,研究了4种阿达玛S型狭缝阵列发生衍射后的光强分布。采用MEMS加工技术制作出最小狭缝单元为6 μm×6 μm的一体式微硅片阿达玛狭缝阵列,对3种S7型狭缝和一种S15型狭缝进行比较。首先利用阿达玛矩阵构造狭缝阵列的孔径函数,得到了衍射后的光强分布函数;然后运用Matlab软件对光强分布函数仿真,获得了各种狭缝衍射后的光强分布图及光通量对比。搭建了试验装置进行验证,试验表明实际衍射光强分布及光通量间的比值都与仿真结果相符。最后分析了狭缝结构参数对光强分布的影响,总结了S型狭缝阵列衍射规律。所提出的衍射光强分布方法,为光谱仪中入射狭缝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10 Vol. 30 (09): 2581-2585 [摘要] ( 1436 ) PDF (1858 KB)  ( 368 )
2586 便携式多源光谱融合水质分析仪的研制
穆海洋1,2,李艳君2*,单战虎1,吴铁军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0)09-2586-05
采用光谱信息融合理论,研制了一种新型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自行设计了仪器的分析方法、硬件结构、内部工作原理及软件功能。可作为一种无须化学试剂、体积小、快速、易于野外现场作业的绿色水质检测工具。通过对少量水质样品的光谱测量分析,快速检测了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等6类水质有机污染物指标。实际测量结果表明,本仪器采用的基于多源光谱信息融合的水质分析方法测量精度显著优于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的常规紫外吸收光谱法。
2010 Vol. 30 (09): 2586-2590 [摘要] ( 1285 ) PDF (1892 KB)  ( 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