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 English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简则   |   投稿须知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   影响因子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专利保护知识问答   |   版权转让协议   |   介绍信(格式)   |   保密审查单   |   投稿模板
编辑部公告
22 第三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22 期刊引证信息快报
22 祝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常俊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2 本刊声明
22 投稿注意事项
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稿件流程
22 期刊社决定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22 敬告读者——本刊全文上网

ScholarOne Manuscripts 登录

用户ID:

密码:

忘记密码?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取回您的帐号信息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预出版文章摘要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 中国光学学会
22 中国知网(CNKI)
22 万方数据
22 中国化学会
22 中国光谱网
22 中国物理学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6年 36卷 02期
刊出日期:2016-02-0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305 基于光偏振旋转效应的碱金属气室原子极化率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尚慧宁,全 伟*,陈 瑶,李 洋,李 红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05-05
利用原子自旋效应能够实现超高灵敏度的惯性和磁场测量。一类操控原子自旋处于无自旋交换弛豫态的器件可以进行物理参数测量。碱金属气室为该类器件的敏感表头。碱金属原子密度与原子极化率是碱金属气室的重要参数,对研究原子自旋处于无自旋交换弛豫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光的偏振效应在量子计算和原子物理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光的偏振效应能够实现对碱金属原子密度与原子极化率的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光偏振旋转效应的碱金属原子极化率测量方法。首先对碱金属气室加恒定磁场,利用激光作为检测光,根据光偏振旋转原理,检测通过气室的偏振光的法拉第旋转角,得到碱金属气室原子密度。然后将碱金属原子抽运,利用激光作为检测光,检测通过气室的偏振光的偏转角,得到碱金属原子极化率。该方法在测量原子极化率的过程中也测量了碱金属原子密度,实现利用一套系统测量两个重要参数,具有快速测量和高灵敏度等特点,简化了实验设备及过程。对两种偏转角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该方法实验时检测激光波长变化对偏转角的影响,根据仿真图得到检测激光波长的可取范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分析激光器波长波动与磁场波动对其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实验对激光器与磁场的要求。
2016 Vol. 36 (02): 305-309 [摘要] ( 485 ) PDF (2574 KB)  ( 352 )
310 大气对星载被动微波影响分析研究
邱玉宝1,石利娟2,4,施建成2,赵少杰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10-06
被动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大气状态下被动微波遥感受大气的影响不同。为了研究大气对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入瞳亮温的影响,分别采用晴空和典型层云大气数据作为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输入,进行大气微波辐射信号的模拟工作并分析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晴空下大气水汽是引起大气辐射的主要因素,晴空条件下大气对典型被动微波传感器低频的(<18.7 GHz)透过率大于0.98,在整个辐射传输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36.5和89 GHz的大气透过率在晴空下分别为0.896和0.756,在用微波高频通道进行陆表参数反演时需进行大气水汽影响的校正; 云覆盖条件或者阴天情况下云中液态水是引起大气辐射的主要因素,典型层云覆盖下大气的透过率在10.7,18.7和36.5 GHz分别为0.942,0.828和0.605。与晴空相比,由层云中液态水引起的大气下行辐射的增量在36.5 GHz最大达到75.365 K。表明在云覆盖时大气影响的校正过程中云层的影响是校正重点。最后利用大气探空数据计算了内蒙古海拉尔地区2013年夏季7月份的大气透过率,结果显示C、X波段的大气透过率接近1,89 GHz受水汽影响较大,其地球表层大气透过率不超过0.7。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夏季大气透过率具有较为稳定的值,但是随着局部水汽的变化具有0.1左右的波动。
2016 Vol. 36 (02): 310-315 [摘要] ( 486 ) PDF (4033 KB)  ( 443 )
316 偏最小二乘法和THz-TDS在正品大黄鉴别中的应用
汪景荣1,张卓勇1*,张振伟2,相玉红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16-06
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应用于热点。中草药大黄的品质鉴定对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大黄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对基于41个正品和非正品大黄的中草药鉴别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采集大黄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信号,然后将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这些大黄样品太赫兹光谱的信号处理与建模,再建立基于太赫兹光谱的大黄品质鉴定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方法。应用S-G一阶导数、去趋势、标准正态变换、自标度化、均值中心化等方法对原始时域谱预处理再与未经预处理的结果相比,偏最小二乘(PLS)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从80%明显提高到90%。在模型建立和模型检验中,采用留一法(LOO)选取训练集和检验集样本。利用留一法交叉验证确定了PLS模型的最佳主因子数。结果表明,当采用均值中心化方法时,PLS模型的RMSECV和RMSEP的值均达到了最小,分别为0.076 6和0.169 0。研究结果表明,THz-TD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大黄的真伪进行鉴别,直接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而不使用计算后的吸收谱有两个优点: (1)在分频测定和光谱信号处理时无需考虑样品的厚度;(2)使光谱信号处理过程得到简化。该技术也可以对其他中草药进行鉴别和质量控制。该法快速、简单、无污染、无需样品预处理,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中草药无损检测方法。
2016 Vol. 36 (02): 316-321 [摘要] ( 512 ) PDF (1437 KB)  ( 325 )
322 外差式相干探测时域光谱仪对磷化铟(InP)晶片的超宽频带太赫兹光谱的探测
张亮亮1,张 锐2,徐晓燕1,张存林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22-04
磷化铟(InP)属于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在毫米波的应用中展示出了高性能,在非线性太赫兹器件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前关于InP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太赫兹频率在0.1~4 THz的频率范围内,在4~10 THz频率范围内InP的太赫兹光学数据还是空白。该研究利用空气等离子体相干探测太赫兹波的时域光谱系统研究了无掺杂的InP晶片在超宽THz频率范围(0.5~18 THz)内的光学特性, 实验中用电离的空气作为太赫兹的发射器和探测器, 利用可以调制的局部偏压诱导二次谐波产生,使在气体中太赫兹波的相干探测成为可能,明显提高了系统的动态范围和灵敏度。产生的太赫兹频谱宽度主要被激光脉冲持续时间所限制,太赫兹脉冲通过InP晶片后相对于参考脉冲会延迟,同时振幅会降低。另外,太赫兹信号的频谱振幅在6.7~12.1 THz范围内下降到本底噪声。同时还可以看出InP晶片在6.7~12.1 THz频率范围内不透光,在0.8~6.7 THz以及12.1~18 THz频率范围内InP的吸收系数相对较低,特别是在15~17.5 THz范围内吸收系数很低并且保持相对稳定,与此同时它的折射率单调增加。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基于InP晶片的非线性太赫兹器件设计。
2016 Vol. 36 (02): 322-325 [摘要] ( 532 ) PDF (1751 KB)  ( 569 )
326 沉积压力对氢化非晶硅薄膜特性的影响
袁俊宝1,杨 雯1,陈小波1,2,杨培志1*,宋肇宁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26-05
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以乙硅烷和氢气为气源,普通钠钙玻璃为衬底制备了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研究了沉积压力对非晶硅薄膜的沉积速率、光学带隙以及结构因子的影响。采用台阶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分别表征了a-Si∶H薄膜的沉积速率,光学带隙、结构因子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 随着沉积压力的增加,沉积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光学带隙不断下降。当沉积压力小于210 Pa时,以SiH键存在的H原子较多,而以SiH2或SiH3等形式存在的H较少; 当沉积压力大于210 Pa时,以SiH2,(SiH2)n或SiH3等形式存在的H较多。通过结构因子的计算,发现沉积压力在110~210 Pa的范围内沉积的薄膜质量较好。
2016 Vol. 36 (02): 326-330 [摘要] ( 479 ) PDF (2070 KB)  ( 397 )
331 复合阴极缓冲层Alq3∶CsF对CuPc/C60电池性能的影响
赵焕斌,孙钦军*,周 淼,高利岩,郝玉英*,史 方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31-05
通过Alq3∶CsF复合阴极缓冲层来优化CuPc/C60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当Alq3∶CsF厚度为5 nm,CsF的掺杂比例为4% 时,加入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较Alq3阴极缓冲层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了49%,到达0.76%,并且在室温、大气的条件下,器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持,与未加阴极缓冲层的器件相比,半衰期提高了6倍,达到9.8 h。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外量子效率和单载流子传输器件等研究了器件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掺入CsF后,调节界面能级,改善了Alq3的电子传输特性,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比较分析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于空气中放置不同的时间的电流电压曲线,表明Alq3∶CsF可以保持Alq3的良好稳定性,可以很好地阻挡氧气与水分的扩散,提高器件的寿命。
2016 Vol. 36 (02): 331-335 [摘要] ( 428 ) PDF (2376 KB)  ( 252 )
336 M′型LuTaO4∶Eu3+透明闪烁厚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邱志澈,顾 牡*,刘小林,刘 波,黄世明,倪 晨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36-04
X射线成像在生命科学和物质微结构分析等许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X射线成像仪器核心部件之一为X射线-可见光转换屏。透明闪烁薄膜是实现高空间分辨率X射线成像的一条有效途径。铕掺杂M′型LuTaO4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闪烁材料,其密度高达9.75 g·cm-3,化学性质稳定,辐照硬度大,有望制备成透明薄膜型高空间分辨率X射线转换屏。以2-甲氧基乙醇为溶剂、PVP为胶粘剂,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M′型LuTaO4∶Eu3+透明闪烁厚膜,并对透射率、光致发光、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和空间分辨率等一系列的薄膜性能进行表征。经过8次旋涂之后,膜层均匀、无裂纹,厚度为2.1 μm,发光波段的透射率为70%以上,成像空间分辨率达到1.5 μm。将厚膜作为X射线-可见光转换屏,成功对果蝇进行了X射线成像,其复眼结构清晰可见。此外,紫外和X射线激发下闪烁膜的发光特性研究表明,该厚膜具有优良的发光性能,已基本满足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的要求,有望在显微X射线成像方面获得很好应用。
2016 Vol. 36 (02): 336-339 [摘要] ( 513 ) PDF (2021 KB)  ( 461 )
340 发光材料BaSrMg(PO4)2∶Eu3+的水热法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胡青松,朱澄静,夏悦怡,王丽丽,刘文涵,潘再法*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40-05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可用于白光LED的红色发光材料BaSrMg(PO4)2∶Eu3+。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测试表征,研究了不同pH值(5, 6, 7和8)和不同反应温度(120, 140, 160, 180和 200 ℃)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从XRD的结果可以看到,当pH 6时合成的样品的衍射峰为较高强度的锐锋,FESEM扫描图像也显示该制备条件下获得了立方体形状的规则晶体。在pH值分别为5, 7, 8时所制备的样品XRD图谱中大多是强度很弱的宽峰叠加了极少的锐锋,表明样品为固熔体或者含有混合相,这与FESEM扫描图像所显示的无定形态颗粒的结果相一致。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在394 nm波长光的激发下产生的发射谱包含了以下6组发射峰536 nm(5D17F1),578 nm(5D07F0),590 nm(5D07F1),613 nm(5D07F2),646 nm(5D07F3)和696 nm(5D07F4)。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分别由361 nm(7F05D4),380 nm(7F05L8), 394 nm(7F05L6)和464 nm(7F05D2)四组激发峰组成。经过条件优化后制备的荧光粉的主要激发峰在394 nm(7F05L6),该荧光粉在394 nm波长光激发下产生的发射峰主峰在613 nm(5D07F2)。发射峰的劈裂随着pH值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现象说明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质与它的晶体结构和颗粒形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016 Vol. 36 (02): 340-344 [摘要] ( 499 ) PDF (2213 KB)  ( 245 )
345 2-磺酸对苯二甲酸铕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及对苯甲醛的检测
李佳佳,李 睿,马 雪,樊婷婷,林一青,宋宇婷,韩婧祺,李 夏*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45-04
水热法合成了新的配位聚合物,[Eu(2-stp)(2,2’-bipy)(H2O)]·H2O (2-stp=2-磺酸对苯二甲酸根,2,2’-bi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为一维平行双链结构。Eu3+与2-磺酸对苯二甲酸根的六个氧原子,2,2’-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荧光性质的研究,发射光谱中出现了Eu3+的五个特征峰,分别位于581,594,619,654和698 nm,对应于Eu3+5D07FJ (J=0~4)跃迁。位于619 nm的最强发射峰是由5D07F2跃迁产生的。不同有机溶剂对该配合物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苯甲醛对该配合物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故该配合物可作为苯甲醛的荧光感应探针。
2016 Vol. 36 (02): 345-348 [摘要] ( 461 ) PDF (2267 KB)  ( 419 )
349 基于CdSe/ZnS量子点光转化层的高稳定性白光LED器件
曹 进2,周 洁1,谢婧薇1,陈安平1,张 雪1,殷录桥2,张建华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49-06
采用一步法合成了510,550和630 nm三种峰值的高稳定性、高量子效率核壳结构CdSe/ZnS量子点材料,其量子产率分别达到82%,98%,97%。将该量子点材料取代传统的荧光粉材料,与硅胶均匀混合后作为光转换层涂覆到蓝色InGaN LED芯片上,制备了白光LED器件。通过依次添加不同颜色量子点制备的量子点光转换层,考察了510,550和630 nm三色CdSe/ZnS量子点在硅胶中的不同配比对白光LED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颜色量子点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利用量子点对白光光谱及其色坐标的影响机制,得到优化的白光器件结果及其三色量子点的配比,结果表明,当绿色、黄绿色、红色三种量子点之间的配比为24∶7∶10时,得到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正白光器件特性,在电流20~200 mA范围内,色温变化为4 607~5 920 K,色坐标变化为(0.355 1,0.348 3)~(0.323 4,0.336 1),显色指数变化为77.6~84.2,器件最高功率效率达到31.69 lm W-1@20 mA。另外,为了进一步考察器件性能稳定的原因,研究了时间、温度以及UV处理对CdSe/ZnS QDs/硅胶混合光转换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器件的高稳定性可归因于所采用的一步法合成的核壳结构量子点材料本身的稳定性,研究的优化器件结果是一种低能耗的优质白光光源,可使人们真实地感知物体的原貌,在正白光光源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6 Vol. 36 (02): 349-354 [摘要] ( 542 ) PDF (2328 KB)  ( 268 )
355 炮体表面瞬态温度分布的散斑干涉测试研究
郎文杰1,陈国光2,田晓丽2,辛长范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55-04
为了可以实现对炮体表面瞬态温度分布变化的实时监测,同时克服传统瞬态高温测试仪器单点探测以及热惯性大等局限性,设计了基于散斑干涉与光谱频域分析相结合的瞬态温度分布测试系统。系统采用散斑干涉技术将炮体瞬态温度变化引发的微小形变转换成散斑干涉条纹,再由傅氏变换完成干涉条纹形变到光谱分布的函数转换,从而通过光谱分布函数反演任意采样时刻上的温度分布。实验采用ZX-FB1型光纤测温仪测试单点位置上瞬态温度作为标准值,再由555 nm激光器与面阵CCD采集散斑干涉条纹,分别使用图像识别法与傅氏变换法完成干涉条纹与瞬态温度的算法匹配,从而反演瞬态温度。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实现瞬态温度检测,但基于傅氏变换频谱分析的散斑干涉法精度更高,并且可以有效地克服由表面瑕疵、漆面磨损等问题造成的粗大误差。
2016 Vol. 36 (02): 355-358 [摘要] ( 415 ) PDF (1304 KB)  ( 563 )
359 空气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测量及放电过程粒子分析
沈双晏,金 星*,张 鹏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59-05
发射光谱是对等离子体进行检测和诊断最常见的应用方法,提供了等离子体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丰富的信息,放电过程中等离子的动力学行为的分析研究对于气体放电机理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了一套介质阻挡空气放电光谱测量装置,测量了在实验条件下的发射光谱数据,通过发射光谱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粒子演化。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耦合了密度方程、能量传递方程以及Boltzmann方程,对于介质阻挡空气放电过程中的各种粒子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发射光谱的特征。结果表明,约化场强越大,激发的粒子数的浓度越大。对于40,60与80 Td的约化场强,同一时刻同种粒子数的浓度会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差距。电场的激发产生了大量的N2(A3),N2(B3)与N2(C3)的粒子,但是由于其能级较高,而迅速发生了转化,并且在放电的10-6 s后,这些粒子的产生与转化达到了平衡。相比激发态氮分子,O2(A1) O2(B1)与O2(A3Σ+u)的峰值浓度并不低,这些粒子的能量相对较低,跃迁产生的谱线波长较长,光谱仪并未清晰捕捉到氧分子的发射光谱。O粒子的峰值浓度较小,因此其跃迁产生的发射光谱较弱。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较为稳定的O3浓度持续增加,NO2的浓度达到峰值后也不会下降。建立的模型计算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实验中测量得到的发射光谱数据。
2016 Vol. 36 (02): 359-363 [摘要] ( 498 ) PDF (3539 KB)  ( 530 )
364 介质阻挡放电中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的光谱研究
刘 莹,董丽芳*,牛雪姣,张 超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64-04
采用双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空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中,首次研究了由中心亮点和暗点组成的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通过观察斑图照片,可以发现暗点位于周围其他三个亮点的质心处,并且亮点和暗点的亮度有所不同,这说明亮点和暗点的等离子体状态可能不同。利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中亮点和暗点的等离子体参量随氩气含量的变化趋势。首先通过采集氮分子(N2)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发射谱线,计算出了亮点和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 之后利用氮分子离子391.4 nm和氮分子394.1 nm两条发射谱线的相对强度之比,得到了此斑图中亮点和暗点的电子平均能量; 最后通过氩原子696.57 nm(2P2→1S5)谱线的展宽,研究了此斑图中亮点和暗点的电子密度。实验结果发现: 在同一氩气含量下,亮暗点超六边形斑图中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电子平均能量和电子密度均高于亮点的相应等离子体参量; 保持其他实验参数不变,随着氩气含量从70%变化到95%,亮点和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密度均是逐渐增大的,而电子平均能量则是逐渐减小的。亮点和暗点的等离子状态的不同,说明二者的放电机制可能不同。进一步采用高速录像机对斑图进行短曝光拍摄,发现亮点存在沿面放电,这些沿面放电交汇形成暗点。
2016 Vol. 36 (02): 364-367 [摘要] ( 408 ) PDF (2253 KB)  ( 488 )
368 介质阻挡放电中超四边斑图沿面放电的光谱研究
牛雪姣,董丽芳*,刘 莹,王 谦,冯建宇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68-04
利用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氩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首次观察到了超四边斑图沿面放电,它是由中心点和暗点组成的。通过观察普通相机的斑图照片,可以发现中心点位于周围四个暗点的中心处。利用高速录像机对斑图进行短曝光拍摄,观察发现中心点对应体放电,暗点对应沿面放电,暗点由这些沿面放电形成。中心点和暗点的亮度有所不同,这说明中心点和暗点的等离子体状态可能不同。采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超四边斑图沿面放电的的中心点和暗点的等离子体参量随氩气含量的变化趋势。利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发射谱线,计算得出了中心点和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 然后通过氩原子696.57 nm (2P2→1S5)谱线的展宽,研究了中心点和暗点的电子密度。实验结果表明: 在相同氩气含量下,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密度均高于中心点的相应等离子体参量; 在其他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氩气含量从90%增大到99.9%,中心点和暗点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密度均逐渐增大。结果表明中心点和暗点的等离子状态不同,说明二者的放电机制可能不同。
2016 Vol. 36 (02): 368-371 [摘要] ( 548 ) PDF (2037 KB)  ( 542 )
372 胶体金核壳型沙丁胺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光谱特征分析
任慧鹏,管毓渝,戴荣华,刘国艳,柴春彦*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72-07
为了解决饲料和动物产品中沙丁胺醇残留现场快速检测的难题,开发以分子印迹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沙丁胺醇的新方法,使用沙丁胺醇做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 MA)作为功能单体,以本体聚合法为基础合成常规SAL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s)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on imprinted polymer NIPs)。在此基础上,以胶体金粒子为引发核,制备出新型的核壳型沙丁胺醇MIPs。应用紫外吸收光谱(UV spectra)、傅里叶红外光谱(IR spectra)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技术手段获得两种印迹物及各种相关化合物的光谱图、电镜图等表征图像。由实验结果可知,SAL和MA上的羧基形成稳定又容易洗脱的1∶1型氢键配合物,化学结合常数K=-0.245×106 L2·mol-2。与MA的—COOH中氢原子形成氢键的可能结合位点是SALCO中的氧原子。MIPs与MA中—OH的吸收峰比较可知,前者明显红移; 证明SAL作为模板分子与MA之间发生特定结合。未洗脱MIPs的CO的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红移; 即能量损失明显,可知MA中—COOH的氢原子如果要生成氢键,可能的结合位点就是SAL分子内CO中的氧原子。MIPs和NIPs中CC, CO, —OH等吸收明显的官能团峰型大致相同。将MIPs洗脱掉作为模板分子的SAL后,留下了含有特殊且确定结构官能团化学及空间构成均与SAL高度匹配的空穴, 可与待测液中的目标检测分子SAL发生特异性识别和专一结合作用。而胶体金核壳型MIPs与常规MIPs相比,除具有以上相同特点外,其表面更加松散,表面孔穴明显增多。由此增加了吸附目标分子的有效面积,具有更优良的吸附性能。这两种印迹物的合成及光谱特征分析为建立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快速检测SAL新方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016 Vol. 36 (02): 372-378 [摘要] ( 566 ) PDF (3028 KB)  ( 282 )
379 用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区分不同品质的建筑涂料
蒋金豹,乔小军,何汝艳,田奋民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79-05
市场上出售的建筑涂料品种繁多,型号和品质不尽相同。利用高光谱技术区分不同品质的建筑涂料。获取同一颜色四个不同品质、不同品牌建筑涂料(品牌A,B,C,D)的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利用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方法发现1 283和2 447 nm为区分四个品牌涂料的最优波段。构建比值指数R1 283/R2 447并对其结果进行阈值分割,将分割结果与最大似然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品牌C与D之间J-M距离外,其他涂料间J-M距离均大于1.8; 而R1 283/R2 447指数分割精度最低为87.54%,相应最大似然分类精度为95.63%,其他品牌涂料阈值分割与最大似然分类精度均达到90%以上。因此,R1 283/R2 447指数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品牌的建筑涂料。该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涂料识别、装修质量验收、合格评定提供技术支持。
2016 Vol. 36 (02): 379-383 [摘要] ( 465 ) PDF (1653 KB)  ( 292 )
384 净信号的局部建模算法及其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张红光,卢建刚*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84-04
提出了一种基于净信号分析的局部建模算法,以克服光谱定量分析中样本间差异性过大和样本待测性质与光谱之间存在非线性等问题。首先利用净信号分析方法得到校正样本和待测样本的净信号,然后用待测样本净信号和校正样本净信号之间的欧式距离作为样本相似性判据,选取一定数量的与待测样本最相似的校正样本组成局部校正子集,建立局部PLS回归模型。针对一组猪肉近红外光谱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显著优于全局建模方法和基于光谱欧式距离的局部建模方法。
2016 Vol. 36 (02): 384-387 [摘要] ( 454 ) PDF (1610 KB)  ( 192 )
388 药用植物川东獐牙菜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别
狄 准1, 2,赵艳丽2,左智天2,龙 华1,张 雪3,王元忠2*,李 鹂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88-06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快速鉴别不同产地川东獐牙菜(Swertia davidi Franch)。采集4个不同地区70株样品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数据,原始光谱数据经预处理(自动基线校正,自动平滑,一阶求导,二阶求导)后导入OMNIC 8.2,比较吸收峰的差异; 用SIMCA-Pa+10.0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以前三个主成分三维得分图比较产地鉴别效果; 红外光谱数据导入SPSS 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CA),通过树状图比较不同部位分类效果。结果显示,(1)不同产地根的光谱图在1 739,1 647,1 614,1 503,1 271,1 243,1 072 cm-1附近的吸收峰有差异,不同产地茎的光谱图在1 503,1 270,1 246 cm-1吸收峰附近有差异; (2)相同产地不同部位的光谱特征峰有差异; (3)PLS-DA分析结果显示自动基线校正+自动平滑+二阶求导这种预处理方式分类效果最好,根的红外光谱数据产地鉴别效果最佳; (4)HCA的树状图,显示根的聚类分析结果正确率83%,茎的聚类分析结果正确率49%,叶的聚类分析结果正确率70%。FTIR技术结合PLS-DA与HCA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产地川东獐牙菜,不同部位产地鉴别效果有差异,根的光谱数据产地鉴别效果最佳,二阶求导处理增强了样品的特异性,使PLS-DA的三维主成分得分图分类效果更明显。
2016 Vol. 36 (02): 388-393 [摘要] ( 441 ) PDF (3812 KB)  ( 466 )
394 近红外光谱信息筛选在玛咖产地鉴别中的应用
王元忠,赵艳丽,张 霁,金 航*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394-07
食药植物玛咖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极具药用价值。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采自秘鲁及云南共139份玛咖样品进行产地鉴别。采用多元信号校正结合二阶导数和Norris平滑预处理光谱,利用光谱标准偏差初步选择光谱波段(7 500~4 061 cm-1),结合主成分-马氏距离(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ahalanobis distance,PCA-MD)筛选出适宜的主成分数为5。基于所筛选的光谱波段及主成分数,利用“模群迭代奇异样本诊断”方法剔除2个异常样品后,分别采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onte carlo-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MC-UVE)、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子窗口重排(subwindow permutation analysis,SPA)四种方法筛选光谱变量信息,利用模型集群分析(model population analysis,MPA)思想对所筛选的光谱变量信息进行评价。结果显示,RMSECV(SPA)>RMSECV(CARS)>RMSECV(MC-UVE)>RMSECV(GA),分别为2.14,2.05,2.02,1.98,光谱变量数分别为250,240,250和70。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四种方法筛选的光谱变量建立判别模型,随机选择97份样品作为建模集,其余40份样品作为验证集。通过R2,RMSEC和RMSEP分析可知,R2: GA>MC-UVE>CARS>SPA,RMSEC和RMSEP: GA<MC-UVE<CARS<SPA,且GA,MC-UVE,CARS和SPA四种方法筛选的光谱信息所建立的产地判别模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5.0%,92.5%,90.0%和85.0%。四种方法筛选的光谱信息所建立的产地判别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其中GA法所筛选的光谱信息建立的判别模型更准确。该方法的建立旨在为中药材鉴别和品质评价奠定基础。
2016 Vol. 36 (02): 394-400 [摘要] ( 474 ) PDF (3236 KB)  ( 371 )
401 拉曼光谱法鉴定文物及艺术品中染料的研究进展
何秋菊1, 2,王丽琴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01-07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染色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及艺术品中的有机染料蕴含着制作年代、原料来源、染色工艺及保存状况等丰富的信息,但因染料成分复杂、含量低、易于降解,其鉴定一直是文物分析领域的难点。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指纹光谱在文物及艺术品中染料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系统阐述了显微拉曼光谱法(MRS/μ-Raman)、近红外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NIR-FT-Raman)、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共振拉曼光谱(RRS)法的原理、特点、局限性以及在染料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分类归纳总结出了黄栀子、姜黄等染料的拉曼光谱特性; 对比分析了紫茜素在采用不同波长激光器激发下的荧光现象; 介绍了以自制的灰绿色银胶颗粒为基底,联合薄层色谱(TLC) 分离技术及SERS鉴定茜草中的色素,表明银溶胶微粒产生的表面增强效应可显著降低拉曼光谱荧光背底。指出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结构定性测试手段在文物和艺术品染料分析中应用前景广阔,提出多种拉曼光谱技术相结合、拉曼光谱技术与分离技术相结合以及拉曼光谱技术与远距离传导技术相结合是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6 Vol. 36 (02): 401-407 [摘要] ( 640 ) PDF (1722 KB)  ( 785 )
408 环丁醇温致相变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张焕君,程学瑞*,任宇芬,朱 祥,袁朝圣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08-05
采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解析了常温条件下环丁醇的各个振动模式及其与分子构象间的关联,结果表明液态环丁醇以赤道–反式构象为主,并含有少量的赤道间扭式构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和变温拉曼光谱,原位研究了环丁醇的温致相变过程和分子构象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冷却至140 K的过程中,环丁醇并未结晶固化,而是保持亚稳定的无序液体状态,即出现过冷现象,继续降温至138 K出现玻璃化转变。升温过程中,在170 K时出现放热峰,同时有新的拉曼峰出现,并且拉曼峰的半高宽和强度发生明显的突变,表明环丁醇由无序结构转变为有序的结晶相。因此,我们获得了环丁醇的温致相变序列: 液态→过冷液体→玻璃态→结晶态→液态。通过对环丁醇不同分子构象的拉曼特征峰的定量分析,证实环丁醇在降温过程中,反式构象和间扭式构象的比例未发生明显改变,即没有发生构象变化。然而升温时,伴随170 K时结晶态的转变,反式构象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减小,表明部分分子由赤道–反式构象转变为赤道–间扭式构象。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其他有机小分子的温致相变和构象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2016 Vol. 36 (02): 408-412 [摘要] ( 439 ) PDF (1523 KB)  ( 410 )
413 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毛竹细胞结构和成分研究
李晓丽1,周斌雄1,张 怡2,姚炎明3,何 勇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13-06
采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对毛竹薄壁细胞、薄壁纤维过渡细胞和纤维细胞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PLS)定量区分模型来对这三种细胞中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分模型的建模和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10和0.80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23和0.332。根据这一模型的回归系数,发现三种细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 095,1 319和1 636 cm-1三个波数,这三个波数分别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指纹特征峰。以这三个波数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该回归模型的建模和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4和0.643,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442和0.443,表明三种细胞在这三个波数处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小波变换基线消除后的拉曼光谱信号进行化学成像分析,结果显示,纤维素微纤维与纤维轴成一个很大的角度,这一结构有利于提高细胞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纤维通过氢键相连,并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拉曼化学成像中可以看到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三种细胞的细胞角和胞间层都高度的木质化,从细胞壁外层到内层木质化程度逐渐降低,表明细胞壁的木质化从细胞角和胞间层开始,且木质化程度并不完全。
2016 Vol. 36 (02): 413-418 [摘要] ( 526 ) PDF (5257 KB)  ( 695 )
419 通过向量角转换校正拉曼光谱中乘性干扰
姚志湘1, 3,孙增强1, 3,粟 晖1, 3,袁洪福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19-05
拉曼光谱强度与物质量存在的线性关系会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破坏,包括激发光源、聚焦、散射、折射等,导致定量效果不佳。各种因素的干扰效应,总体上分成加性和乘性效应,而消除乘性效应的难度会更大一些。光谱序列信号可视为向量,信号强度对应向量的模量,而体现向量本质的方向属性不会受模量变化的影响。根据这一原理,利用向量的方向确定性,将信号的强度度量转换成空间角度度量,建立了一种消除乘性效应的方法。首先,选择一个与待定量组分相近而与背景空间近似正交的基准向量,并定义移动窗口; 然后,计算移动窗口内的光谱向量与基准向量的夹角,所得值存储为矩阵,完成角度描述转换。角度矩阵消除了乘性效应的干扰,而定量关系仍然近似线性,只要将该矩阵的秩满足多元统计建模要求,就可以用于多元校正,并得到良好结果。研究采用甲醇-乙醇-异丙醇混合体系,验证了消除乘性效应后改进的定量效果,对于积分时间波动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直接PLS方法的相关系数r为0.911 9,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110 2; 采用MSC预处理的r为0.906 0,RMSEP为0.100 8; 而本文提出的VAPLS的r为0.998 7,RMSEP为0.015 2。结果表明向量角转换度量处理后,光谱的乘性干扰得到了有效校正,拉曼定量分析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2016 Vol. 36 (02): 419-423 [摘要] ( 422 ) PDF (1604 KB)  ( 321 )
424 EMD时频分析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
赵肖宇1,方一鸣2,谭 峰1,佟 亮3,翟 哲4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24-06
用时频方法分析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经验模态分解光谱成为特征模态分量,模态分量比重计算显示拉曼光谱能量均匀分布于各个分量,而近红外光谱的低阶特征模态分量只承载了较少的原光谱有效信息。真实光谱和数值实验均显示,经验模态分解视拉曼光谱为调幅信号,具有高频能量吸附特性; 视近红外光谱为调频信号,在一阶特征模态分量中可以较好实现高频窄带解调。一阶特征模态分量希尔伯特变换显示,经验模态分解拉曼光谱时易出现模态混叠现象。进一步在时频域分析玉米叶片近红外光谱,经验模态分解后截掉低能量的一、二阶分量,用剩余特征模态分量重构光谱信号,均方根误差为1.001 1,相关系数为0.981 3,两个指标反映出重构精度较高; 分解趋势项表明在近红外光波段,吸光度随着波长的减小呈现递增趋势; 特征模态分量的希尔伯特变换显示,657 cm-1是碱胁迫光谱特有频率,可作为碱胁迫光谱特征频率来辨识。
2016 Vol. 36 (02): 424-429 [摘要] ( 423 ) PDF (4360 KB)  ( 508 )
430 水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拉曼光谱定量分析
王乾乾,孙 樯*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30-06
拉曼光谱因其具有无损、非接触以及原位的技术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但是,当前拉曼光谱主要应用于定性研究,即根据拉曼波数偏移进行物质分子的鉴别,相比之下,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则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拉曼光谱定量方面的研究。根据拉曼光谱原理分析可知,拉曼光谱定量研究应当根据相对强度比进行,也就是在定量化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可以分为内标法和外标法。拉曼光谱定量可以根据被测分子与该参考系的拉曼强度比值进行,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消除测试条件的影响。对水溶液而言,可将液态水的OH伸缩振动作为内标,进行拉曼光谱定量分析。本文研究了Na2SO4-H2O,K2SO4-H2O以及NaCl-Na2SO4-H2O体系的拉曼光谱特征。通过将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2 750~3 900 cm-1附近)拟合为两个高斯谱峰,并以ISO2-4/IW为参数来确定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浓度,其中ISO2-4为硫酸根离子的特征峰强度,IW为水的两个高斯谱峰强度之和。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液中SO2-4浓度与拉曼强度比ISO2-4/IW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中,R2=0.997 73,符合定量要求。据此,本文应用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建立了一种相对快速、准确测量水溶液中SO2-4浓度的方法。
2016 Vol. 36 (02): 430-435 [摘要] ( 667 ) PDF (2836 KB)  ( 978 )
436 Fe3O4-β-环糊精聚合物固相萃取紫外可见光谱法分离分析孔雀石绿
冯 刚1,2, 平文卉1,朱霞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36-06
合成并以元素分析、红外及电镜等方法表征Fe3O4/羟丙基-β-环糊精聚合物磁性纳米材料(CM-HP-β-CDCP-MNPs),以此作为固相萃取剂,建立磁性固相萃取-紫外可见光谱法分离分析孔雀石绿的新方法。考察影响吸附和洗脱的条件(pH, 萃取剂用量,洗脱剂类型用量,萃取用洗脱时间等)。结果表明: 室温下,pH 7.0时,CM-HP-β-CDCP-MNPs能快速定量吸附孔雀石绿(吸附率92%); 乙醇在30 min内可脱附孔雀石绿(脱附率90%); CM-HP-β-CDCP-MNPs可重复使用5次。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富集倍数为7.5,检出限为5.6 ng·mL-1,线性范围为0.08~8.00 μg·mL-1,测定样品中的孔雀石绿结果令人满意。利用红外光谱初步讨论Fe3O4/羟丙基-β-环糊精聚合物纳米材料吸附机理。
2016 Vol. 36 (02): 436-441 [摘要] ( 448 ) PDF (2816 KB)  ( 462 )
442 一种基于紫外光谱法的海水硝酸盐在线监测系统
李 丹1,冯巍巍2*,陈令新2,张 骏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42-03
硝酸盐含量是水体质量指标之一,对于水质质量监测尤其重要。本文搭建了一种水体中硝酸盐在线原位监测系统,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190~240 nm)计算水样吸光度,并通过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测定硝酸盐浓度,可用于海洋,河流,湖泊等多种水体。该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不需要进行水样预处理,无二次污染,能够快速,可靠,灵敏地直接测定现场水样的硝酸盐含量。本系统使用光程为1cm的流通式样品池,并采用参考光路消除系统误差。将系统测量模型得到的不同水样的硝酸盐浓度值与实验配制浓度值相比较,结果表明二者的线性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0.999 98,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采集的浓度数据进行系统误差分析,得到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65%,说明系统精确度高,并且稳定性很好。还通过对烟台海岸进行的现场海水测试,其海水硝酸盐含量约为0.2 mg·L-1左右,以及在水样加标回收实验中,加标回收率皆在 95%~110%内,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用于实际水体硝酸盐监测。
2016 Vol. 36 (02): 442-444 [摘要] ( 503 ) PDF (1181 KB)  ( 390 )
445 基于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的原油识别方法研究
韩晓爽1, 2,刘德庆1,栾晓宁1,郭金家1,刘永信2,郑荣儿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45-04
在柴油、汽油、重质燃料油等成品油和原油等溢油油源的区分方面,荧光光谱结合模式识别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虽然能够获得溢油样品丰富的成分信息,但难以适应现场应用的要求,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检测的阶段。发展适用于现场应用的原油识别方法,对于海洋溢油污染的快速响应与处理意义重大。面向激光雷达的需要,发展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手段、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原油识别方法,从时间和波长两个不同维度出发,通过对时间窗口和波长范围的选取进行优化,获得了理想的油种识别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选取ICCD探测延时为54~74 ns可以将分类正确率从全谱线数据的83.3%提高到88.1%。通过选取波长范围为387.00~608.87 nm的谱线数据,可将疑似油种的分类正确率从全谱线数据的84%提高到100%。激光荧光雷达在实际工作中,受波浪、运载平台晃动等因素的影响,探测延时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本文介绍的分类识别方法通过时间和波长两个维度的筛选,更加适用于现场探测数据的识别,并进一步凸显了原油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特征,为疑似油种分类识别过程中数据量的压缩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6 Vol. 36 (02): 445-448 [摘要] ( 440 ) PDF (2091 KB)  ( 514 )
449 三种多环芳烃混合溶液二维荧光相关谱解析
周长宏1,2,赵美蓉1*,杨仁杰2*,朱文碧3,董桂梅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49-05
多环芳烃为优先控制污染物,但是由于其含量很低,多组分多环芳烃荧光峰相互重叠,所以常规荧光光谱法无法对其荧光峰进行有效解析。采用二维荧光相关分析方法对三种多环芳烃,蒽、菲和芘的混合溶液进行荧光峰解析。根据研究目标,按照三种多环芳烃浓度比的不同配制了三种混合物体系,共27个样本,每种体系的三种溶液浓度彼此间按规律递增和递减。在此基础上,以浓度为外扰,构建了各体系的同步和异步二维荧光相关谱。同步谱中,在425,402,381,373,365,393及347 nm处产生自相关峰。以未被覆盖的菲在347 nm处荧光峰为线索,通过其与各波长处荧光交叉峰的正负,判断出了402,381,425和452 nm处荧光峰源于混合溶液中的蒽; 373与393 nm处荧光峰源于混合溶液中的芘; 365,356及347 nm处荧光峰源于混合溶液中的菲。通过异步谱解析出菲的385 nm处荧光峰,证明了异步谱比同步谱具有更好的光谱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二维荧光相关方法对光谱严重重叠的多组分多环芳烃的解析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推广到对环境中其他污染物质的检测。
2016 Vol. 36 (02): 449-453 [摘要] ( 459 ) PDF (3661 KB)  ( 422 )
454 基于RSP的植被多角度偏振特性研究
焦健楠,赵海盟,杨 彬,晏 磊*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54-05
偏振探测能够获取新的反应目标属性的信息。相对于传统遥感观测,多角度偏振信息具有更稳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植被是地表最典型的地物之一,利用光与植被相互作用后表现出的偏振特性可以进行植被相关性质研究。RSP(research scanning polarimeter)是美国研制的星载偏振遥感探测器APS(aerosol polarimetery sensor)的原型样机,提供有九个光谱偏振通道,通过对航空飞行试验获取的扫描偏振数据预处理得到的稳定的多角度、多波段偏振探测信息分析,可以得到植被的光学特性和微物理特性。以植被密集区、植被稀疏区(接近裸地)为研究对象,根据仪器飞行时姿态信息进行配准,对比分析了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在-30°和65°观测天顶角下的强度反射特性和偏振反射特性。结果表明,植被密集区和植被稀疏区在不同的观测角度均表现出规律的偏振度特性,偏振反射在接近热点区域能量小,相比于常规强度反射在接近热点区域反射能量大,可有效防止因反射能量过强影响探测器的稳定性,根据在可见光波段植被密集区偏振度高于植被稀疏区,在近红外波段植被密集区偏振度低于植被稀疏区的反射特性,说明探测器在研究区域的植被密集区接收的可见光波段信号以单次散射为主而在近红外波段以多次散射为主。
2016 Vol. 36 (02): 454-458 [摘要] ( 413 ) PDF (4319 KB)  ( 284 )
459 低变质煤-循环煤气微波共热解研究
周 军1, 2,杨 哲1,刘晓峰3,吴 雷4,田宇红1, 2,赵西成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59-07
低变质煤干馏热解生产兰炭、煤焦油、煤气被认为是其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的最佳途径。现有主流生产工艺普遍对原煤具有一定的粒度要求,煤焦油产量较低、质量不高,煤气中H2,CH4,CO等有效组分含量较低。为进一步提高低变质煤热解时煤焦油收率和质量,提出将微波热解低变质煤产生的煤气循环通入微波热解反应器中,进行低变质煤-循环煤气微波共热解。结合FTIR及GC-MS等对热解产品的分析表征,系统考察了微波功率、热解时间、煤样粒度对热解产品收率及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低变质煤在循环煤气流量为0.4 L·min-1、微波功率为800 W、热解时间为40 min、煤样粒度为5~10 mm的工艺条件下热解,所得固体产品兰炭收率达62.2%,液体产品(煤焦油和热解水)收率达26.8%。不同微波功率及热解时间下所得兰炭红外谱线基本重合; 不同粒度煤样热解所得兰炭中—OH,CO, CC和C—O官能团含量差别较大。提高微波功率、延长热解时间、减小煤样粒度均有利于煤焦油的轻质化。
2016 Vol. 36 (02): 459-465 [摘要] ( 407 ) PDF (3195 KB)  ( 499 )
466 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SO2弱吸收的测量
段 俊1,秦 敏1*,方 武1,胡仁志1,卢 雪1,沈兰兰1,王 丹1,谢品华1, 2,刘建国1, 2,刘文清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66-05
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作为高灵敏检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大气痕量气体浓度的测量。根据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测量原理可知,若已知测量气体准确浓度,镜片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有效吸收长度、光学腔内有无测量气体吸收前后的光辐射变化,可测量出待测气体的吸收截面。SO2由于a3B1X1A1自旋禁阻跃迁,在345~420 nm波段吸收截面较低(~10-22 cm2/molecule),其测量有一定难度,而准确的弱吸收截面对于卫星反演大气痕量气体浓度以及大气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采用365 nm LED光源的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实验装置测量357~385 nm波段范围SO2的弱吸收,获得该波段SO2弱吸收截面,并与已公开发表的SO2吸收截面进行对比,相关系数r为0.997 3, 验证了非相干光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准确测量气体弱吸收截面的适用性。
2016 Vol. 36 (02): 466-470 [摘要] ( 459 ) PDF (2640 KB)  ( 553 )
471 基于光谱反演的青藏高原1982年到2014年植被生长趋势分析
王志伟1, 2, 3,吴晓东1,岳广阳1,赵 林1*,王 茜1, 3,南卓铜1, 秦 彧1,吴通华1,史健宗1,邹德富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71-07
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演产生的NDVI,则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最有效工具之一。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2000年到2014年的MODIS资料将GIMMS NDVI数据集从1982到2006年的时间序列扩展至2014年。相比已有的研究,因考虑了尺度变化引起的残差,NDVI扩展数据集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可以为今后不同NDVI数据集耦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利用1982年到2014年的NDVI新数据集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生长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0.000 4 yr-1, r2=0.585 9, p<0.001),春、夏和秋季的增长率分别为0.000 5(r2=0.295 4,p=0.001),0.000 3(r2=0.105 3,p=0.065)和0.000 6(r2=0.436 7,p<0.001)。因高原植被生长,促进该区域碳积累效应,故青藏高原植被在1982到2014年间是一个稳定的碳吸收区。结合高原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植被生长状况增长的原因,虽二者都具有增长趋势,不过生长季及春、夏和秋季的NDVI变化状况同温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域植被增长趋势同温度、降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2016 Vol. 36 (02): 471-477 [摘要] ( 514 ) PDF (5119 KB)  ( 703 )
478 硫醇衍生化的纳米金与癌胚抗原相互作用的光学分析
曾红娟,赵然琳,王德舜,李彩霞,刘贻尧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78-04
纳米金已在在药物靶向传输体系、疾病检测、分子识别、生物标签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纳米金的表面效应,大量的表面原子具有巨大剩余成键能力,使得纳米金粒子较容易团聚、沉聚,影响了其稳定性。为了实现对肿瘤靶标之一-癌胚抗原的痕量检测,需要制备出对癌胚抗原检测具有良好的增色效应与荧光增敏效应的纳米材料。该工作采用纳米金的硫醇衍生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硫醇衍生化的纳米金材料,并对此新型硫醇衍生化的纳米金材料的特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新的配体乙二硫醇存在下,有更多的电子从配体的轨道跃迁到与中心离子相关的轨道上,导致荧光增强。这种新型硫醇衍生化的纳米金与癌胚抗原作用时表现出增色效应与荧光增敏效应,而纳米金与癌胚抗原作用时看不到这种增色效应与荧光增敏效应。红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材料的蛋白增色机理为当硫醇衍生化纳米金与癌胚抗原蛋白作用时,体系中蛋白的—OH表现出更多的面外弯曲振动,有利于电子从硫醇衍生化纳米金配合物向蛋白转移而导致其增色和荧光增敏效应。因而这种新的硫醇衍生化纳米金材料比纳米金将具有更好的生物检测应用价值。
2016 Vol. 36 (02): 478-481 [摘要] ( 467 ) PDF (1793 KB)  ( 560 )
482 基于改进标准加入法的碳酸饮料中防腐剂和甜味剂高通量筛查分析
王素方1,2,刘 云1,弓丽华1,董春红3,符德学3,王国庆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82-05
利用正交设计分别配制含有三种防腐剂、四种甜味剂的模拟水样,采用核独立成分分析(KICA)处理模拟水样与加入不同含量标准品的饮料样品的紫外光谱(UV)数据,得到其中待测添加剂或背景成分的UV轮廓的独立组分(IC)信息,以IC的系数矩阵进行支持向量回归(SVR)分析,建立模拟样品中防腐剂与甜味剂的UV-KICA-SVR预测模型。添加不同含量水平添加剂的碳酸饮料样品,采用KICA处理其测试得到的UV光谱数据,得到与添加剂对应的IC信息及量,加入量与预测量线性回归方程截距即为饮料中添加剂含量。利用化学计量学“盲源信号分离”方法提取饮料样品中的待测添加剂IC信息与样品基质信息,利用SVR对解析得到的IC信号回归分析建模,改进传统单一组分测定的标准加入法,建立了碳酸饮料样品中防腐剂和甜味剂高通量筛查分析的新方法。方法用于测定碳酸饮料中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三种防腐剂与糖精钠、安赛蜜,阿斯巴甜和甘草酸铵四种甜味剂含量,检测限(LOD)为0.2~1.0 mg·L-1,测定结果与传统的色谱方法相当。
2016 Vol. 36 (02): 482-486 [摘要] ( 483 ) PDF (1230 KB)  ( 350 )
487 清代工笔云龙水波纹绘画颜料及技法研究
郝生财1,施继龙1,王纪刚1,何秋菊2,齐晓堃1,周 忠1,3,周文华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87-04
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对一幅清代工笔画中云龙纹、水波纹所用颜料及技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画作中人物衣服首先以人工合成颜料巴黎绿(Paris green,Cu(CH3COO)2·3Cu(AsO2)2)整体填色,再用铁红(Hematite,α-Fe2O3)描绘出云龙纹、水波纹,绿色、红色颜料共同呈现纹饰内区的暗黄色,此后再以Cu-Zn-Pb合金黄铜粉末勾描出“金边”。此外在画作中还发现了人工合成的群青(Ultramarine,(Na, Ca)7-8(Al, Si)12(O, S)24[SO4, Cl2(OH)2]),结合巴黎绿、群青合成成功的年份,确定了画作完成的时间上限。
2016 Vol. 36 (02): 487-490 [摘要] ( 526 ) PDF (2692 KB)  ( 492 )
491 光谱技术结合BiPLS-GA-SPA和ELM算法的生菜冠层氮素含量检测研究
高洪燕,毛罕平*,张晓东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91-05
氮素是影响生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光谱技术是检测作物氮素含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生菜冠层的反射光谱,对其进行FDSGF(first-order derivative based savitzky-golay filt)滤波后,利用后向区间偏最小二乘算法(BiPLS)、遗传算法(GA)及连续投影算法(SPA)对特征波长进行梯度提取,最终从2 151个波长点中提取了8个与生菜氮素最为相关的特征波长。分别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及极限学习机(ELM)三种算法建立了基于特征波段或特征波长的8个生菜冠层氮素含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 BiPLS-GA-SPA-ELM模型(RMSEC=0.241 6%,Rc=0.934 6,RMSEP=0.284 2%,Rp=0.921 8)的预测结果优于其他模型,为指导合理施肥和开发便携式仪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6 Vol. 36 (02): 491-495 [摘要] ( 477 ) PDF (2177 KB)  ( 273 )
496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宫颈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研究
吴 正,曾立波*,吴琼水*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496-06
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有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法和细胞DNA定量分析法两种,而同时利用多重染色方法在同一张细胞涂片上对细胞质进行巴氏染色和对细胞核进行Feulgen染色进行宫颈癌筛查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多重染色筛查方法的难点在于非DNA物质的吸光度会干扰DNA物质的吸光度。因此建立了一套多光谱成像系统,并基于吸光度的线性叠加特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吸光度剥离模型,通过该模型成功地将DNA物质的吸光度剥离出来进行DNA定量分析,实现了两种常用方法的完美结合。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利用模型剥离出的DNA物质的吸光度与实测的DNA物质的吸光度在检验水平为1%的情况下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实际应用测试中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使用该分析方法筛查得到的四倍体细胞的DNA指数的置信区间与癌细胞的DNA指数判别区间没有交集,验证了这种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多重染色的DNA定量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在宫颈癌乃至其他癌症的早期诊断和筛查中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6 Vol. 36 (02): 496-501 [摘要] ( 477 ) PDF (2864 KB)  ( 600 )
502 舟曲泥石流源区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探测模型
王钦军1,2,魏永明1,陈 玉1,2*,陈家阁3,蔺启忠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02-09
通过开展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测量实验,首次明确了舟曲泥石流源区土壤分散性敏感波段位置、建立了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探测模型、探讨了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探测机理。结果表明,(1)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光谱从时间域转换为频率域,实现对光谱信号与噪声的分离。通过开发矿物组分精细鉴别系统,实现了光谱去噪,为构建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探测模型提供了高保真数据源; (2)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的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探测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所确定的敏感波段位置及其反射率与土壤分散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3)分析矿物光谱结果表明,土壤分散性高光谱探测的敏感波段位置实际上反映了土壤矿物组分及其所吸附的离子类型,揭示了导致土壤分散的深层原因: 与舟曲泥石流源区土壤分散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钠离子,其次是方解石、蒙脱石和伊利石,与绿泥石、高岭石、pH值、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等的相关性较弱。其原因主要是与钠离子所具有的离子价低、半径小、水化力强的特点,方解石所具有的水溶性特点,蒙脱石所具有的层间结合力极弱、易吸附钠离子的特点,伊利石在高PH值条件下所具有的强吸附阳离子、高土壤分散性的特性有关。
2016 Vol. 36 (02): 502-510 [摘要] ( 431 ) PDF (2835 KB)  ( 289 )
511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玉米种子可视化鉴别研究
吴 翔,张卫正,陆江锋,裘正军*,何 勇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11-04
种子纯度是衡量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874~1 734 nm)高光谱技术实现玉米种子可视化鉴别的方法。采集4个品种共384个玉米种子样本的高光谱图像数据,随机选择288个样本作为建模集,剩余96个样本作为预测集。对玉米种子光谱曲线进行分析后,通过连续投影算法(SPA)选取7个特征波段作为输入,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对预测集进行预测,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其中RC=0.917 7,RMSECV=0.444 2; RCV=0.911 5,RMSECV=0.459 9,建模集和预测集的总体鉴别率分别为78.5%和70.8%。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高光谱图像中每个玉米颗粒的平均光谱数据,输入建立的SPA-PLS-DA模型,在计算生成的鉴别图中以不同颜色标识不同类别,实现了混杂玉米种子样本的可视化鉴别。对3份不同组成的混杂种子样本进行鉴别,达到了较好的可视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可视化鉴别技术,可以直观方便地观察混杂种子样本中不同品种种子的分布和数量,为农业生产中种子的纯度鉴别和筛选提供了帮助。
2016 Vol. 36 (02): 511-514 [摘要] ( 588 ) PDF (2331 KB)  ( 836 )
515 高光谱技术诊断马铃薯叶片晚疫病的研究
胡耀华1,平学文1,徐明珠1,单卫星2,何 勇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15-05
鉴于晚疫病可对马铃薯造成毁灭性灾害,对受晚疫病胁迫的马铃薯叶片进行了高光谱图像特征研究。旨在探索马铃薯叶片的高光谱图象特征与晚疫病害程度的关联,以实现准确、快速、无损的晚疫病诊断。采用60片马铃薯叶片,对其中48片采用离体方式接种晚疫病菌,所剩12片作为对照,染病前后连续观测7天,得到染病和健康样本。健康和染病样本按照染病时间和染病程度不同采用374~1 018 nm波段范围的可成像高光谱仪分别采样,基于ENVI软件处理平台提取图像中感兴趣区的光谱信息,并采用移动平均平滑、导数处理、光谱变换、基线变换等预处理方法提高信噪比,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识别模型。9个模型中,基于原始光谱(不预处理)和光谱变换预处理后的数据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识别率均达到了94.87%。表明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实现晚疫病胁迫下马铃薯病害程度的有效区分。
2016 Vol. 36 (02): 515-519 [摘要] ( 541 ) PDF (1316 KB)  ( 849 )
520 不同耐热型春玉米品种对高温的光谱特征响应
陶志强1, 2,陈源泉1,邹娟秀1, 4,李 超3,袁淑芬1,闫 鹏1,师江涛3,隋 鹏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20-07
运用两种光谱仪(SPAD-502叶绿素仪与Sunscan植物冠层分析仪)分析了华北平原不同耐热型春玉米品种的光合性能对灌浆期高温的光谱学特征响应。田间试验于2011年—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进行。品种选用天玉198、兴玉998与天润606,设置2个播种期(4月15日与4月25日),于灌浆期测定3个光谱特征值,即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结果表明,播种期4月15日与4月25日相比,春玉米灌浆期≥33 ℃日最高气温的天数与日均温分别增加了3.5 d和0.8 ℃,而日照时数、降雨量、气温日较差及生育期长短均相似; 天玉198与兴玉998、天润606相比,耐热指数(stress tolerance indices, STI)分别高2.9%,11.0%; 根据STI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天玉198、兴玉998与天润606分别定为耐热型、较耐热型与不耐热型品种; 播种期4月15日,天玉198比兴玉998、天润606的产量分别高4.1%,13.7%,SPAD分别高12.5%,19.6%,LAI分别高5.3%,5.6%,PAR分别高4.0%,14.0%; 播种期4月25日,产量分别高1.3%,2.8%; SPAD分别高3.5%,6.0%,LAI分别高1.7%,4.1%,PAR分别高-4.4%,0.9%; 三个品种在高温胁迫环境下产量差异显著,耐热型品种具有显著的产量、SPAD与LAI优势(p<0.05)。播种期4月15日相对于4月25日,天玉198、兴玉998、天润606的产量分别降低了3.2%,5.9%,12.6%; SPAD分别降低了8.6%,12.4%,15.7%; LAI分别降低了11.7%,17.6%,19.8%; PAR分别降低了3.4%,11.3%,14.5%; STI与SPAD的降幅(r=-0.883,p<0.05)、LAI的降幅(r=-0.853,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与PAR的降幅(r=-0.923,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 SPAD的降幅与PAR的降幅(r=0.872,p<0.05)呈显著正相关; LAI的降幅与PAR的降幅(r=0.943,p<0.05)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耐热型春玉米品种在灌浆期受高温胁迫时,能够在个体层面保持相对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在群体层面保持相对较高的叶面积,进而保持了较高的光能截获与利用,削弱了高温对光合的抑制程度,缩小了产量降幅,实现了高产与稳产; 品种的耐热性可以通过其光谱特征(SPAD,LAI和PAR)对高温的响应作为鉴定与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为利用光谱特征研究玉米耐热性提供了依据。
2016 Vol. 36 (02): 520-526 [摘要] ( 454 ) PDF (1654 KB)  ( 397 )
527 三重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植源性中药材中总硫含量
王晓伟1,刘景富2,关 红3,王小艳1,邵 兵1*,张 晶1,刘丽萍1,张妮娜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27-05
针对日益严重的植源性中药材中二氧化硫(SO2)浓度超标问题,研究基于最新的三重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快捷、准确的二氧化硫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背景中多原子离子的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与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使用氧气作为反应气,对32S16O2-434S16O2-4的检出限分别为5.48和9.76 μg·L-1,线性范围0.02~100 mg·L-1(r> 0.999)。0.5 g中药样品加入6 mL硝酸和2 mL双氧水,使用微波消解方式对样品进行消解。选用柑橘叶标准参考物质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样品平行处理测定6次后所得浓度值在标准值范围内。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实现中草药中SO2浓度的准确测定,样品处理过程以及样品中背景元素不会对定量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干扰。
2016 Vol. 36 (02): 527-531 [摘要] ( 536 ) PDF (2487 KB)  ( 481 )
532 多元校正结合质谱数据进行四种有机物快速含量分析研究
李倩倩1,2,田旷达2,唐 果2,熊艳梅2,闵顺耕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32-05
质谱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对混合物中苯甲醛,异辛烷,乙酸丁酯,苯乙酮四种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将混合物的质量色谱图数据分别用特征选择-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全谱-偏最小二乘法(PLS)这两种方法对四种物质进行定量分析。苯甲醛特征选择和全谱建模的RMSEP分别为0.062和0.091; 异辛烷特征选择和全谱建模的RMSEP分别为0.048和0.057; 乙酸丁酯特征选择和全谱建模的RMSEP分别为0.021和0.020; 苯乙酮特征选择和全谱建模的RMSEP分别为0.010和0.032。结果表明苯甲醛,异辛烷,苯乙酮特征选择的结果均优于全谱建模的结果,乙酸丁酯特征选择的结果和全谱建模的结果相近。
2016 Vol. 36 (02): 532-536 [摘要] ( 471 ) PDF (2166 KB)  ( 394 )
537 氮胁迫下水稻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特性
杨 健1,史 硕1,2,3*,龚 威1,2,杜 霖1,4,祝 波1,马盈盈1,2,孙 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37-04
为了指导水稻的田间施肥,解决因过量施肥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搭建了基于紫外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荧光光谱探测系统,以研究水稻叶片的氮水平与荧光强度的相关性。文中先用植物营养测定仪(TYS-3N)测定水稻叶片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样本为水稻分蘖期的倒二叶,采集于中国江汉平原地区),再用搭建的测量系统采集了不同氮水平的荧光光谱。获得了不同氮水平下水稻叶片的荧光光谱数据库,分析了荧光光谱参数F740/F685(为峰值740,685 nm处的荧光强度比)与氮水平的相关性,发现氮含量的变化对水稻叶片荧光光谱特性影响明显。通过该实验验证了荧光参数的峰值比F740/F685与氮含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71 8,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6 82。实验表明采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探测技术具有快速无损等优点,且有一定潜力用于定量测量植被营养元素的含量,为采用荧光技术对农作物施氮管理提供了支持。
2016 Vol. 36 (02): 537-540 [摘要] ( 465 ) PDF (1198 KB)  ( 375 )
541 利用Far-IR和THz-TDS光谱法测定大米中西维因
孙 彤,张卓勇*,相玉红,朱若华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41-04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和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Far-IR)技术研究了大米中西维因在太赫兹频段的吸收光谱特征,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米中西维因进行了测定。样品的制备采取待测农药西维因与大米粉末混合压片的方法模拟真实检测情景,无需样品的分离富集。分别将样品在1.8~6.3 THz特征波段内的Far-IR吸收光谱数据和在0.5~1.5 THz特征波段内的THz-TDS吸收光谱数据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将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预测相关系数(Rv)作为模型性能评判的依据,RMSECV,RMSEP越小,Rv越大,则所建立的模型越好。两种检测技术均得到较好的结果。其中,运用Far-IR技术所得数据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相关系数(Rv)为0.99,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07 7, 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08 6; 运用THz-TDS技术所得数据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相关系数为0.98,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02 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04 4。该研究为定量检测粮食中的农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16 Vol. 36 (02): 541-544 [摘要] ( 408 ) PDF (1434 KB)  ( 367 )
545 小波变换基线扣除对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温度计算的改善
刘 莉,肖平平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45-05
温度是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特性研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为降低光谱连续背景对Boltzmann平面法计算等离子体温度的精密度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对等离子体光谱进行分解,并采用软阈值法对代表光谱基线的低频信号进行扣除。选择合适的小波分解层数L及阈值系数α能有效提高Boltzmann图的线性相关度,即有更高的拟合系数R2,从而提高等离子体温度的计算精密度。对低合金钢样品417~445 nm波段LIBS光谱采用db4小波函数进行分解、基线扣除和信号重构,选用12条Fe原子谱线建立Boltzmann图,由Boltzmann图拟合直线的斜率计算得到等离子体温度。对Lα系数进行了优化选择,研究发现,采用8层小波分解时Boltzmann图具有较高的R2,而α的选择与时延td有关,td≤4.0 μs时,α=0.3可获得最佳R2值,之后随td的增大,α逐渐减小; 在td≥6.5 μs后,α=0,即光谱低频信号被完全扣除,说明基线对光谱特征谱线的干扰随时延的增加逐渐减弱。基线扣除后各时延的等离子体温度降低约2 000~3 000 K,温度随时延的增加逐渐降低,与等离子体膨胀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的物理过程相吻合,且变化过程中的波动变小。
2016 Vol. 36 (02): 545-549 [摘要] ( 522 ) PDF (2411 KB)  ( 878 )
550 一种基于热释电效应的X射线荧光分析谱仪
董亦凡1, 2,樊瑞睿1,郭东亚1, 2,张春雷1,高 旻1, 汪锦州1,刘雅清1,周大卫1, 2,王焕玉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50-05
利用热释电晶体实现了一个X射线激发源,并以此激发源和高能量分辨率的硅漂移探测器构建了一个X射线荧光分析谱仪。首先通过分析计算热释电晶体厚度和靶厚度对产生X射线的影响选定了激发源的设计参数;然后测量了激发源发射的X射线本底,其能量范围在1~27 keV,包含有Cu和Ta的特征X射线,最大强度在每秒3 000个计数以上,对本底的测量同时显示出谱仪的探测器部分对Cu的8.05 keV特征峰的分辨率达到210 eV,具有很高的能量分辨率;最后使用该谱仪测试了Fe,Ti和Cr等三种单质样品和高钛玄武岩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谱仪可以有效的分析出样品的元素成分。由于这种X射线荧光分析谱仪的各组成部分体积都很小,进一步便携化后非常适合于非破坏、现场和快速的元素分析场合。
2016 Vol. 36 (02): 550-554 [摘要] ( 500 ) PDF (2201 KB)  ( 490 )
555 数字微镜哈达玛光谱仪谱线弯曲的分析与修正
全向前1,2,刘 华1*,卢振武1,王晓朵1,2,党博石1,陈祥子1,2,王 芳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55-06
由于数字微镜(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哈达玛变换光谱仪其成本低,光能利用率高及无运动部件等优势,逐渐成为光谱仪领域的研究重点。研制了一款基于DMD的哈达玛变换光谱仪。为了解决光谱仪谱线弯曲造成的光谱分辨率下降的问题,对基于DMD的哈达玛变换光谱仪中的谱线弯曲所引起的谱带混叠进行了分析。首先,导出了谱带混叠与谱线弯曲的关系式。然后,提出了两个过程来解决谱带混叠,一是通过调整DMD编码条纹,使DMD所编码的谱带最大限度地与标准谱带重合; 二是通过数据处理对谱带混叠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对谱线曲率半径为5.8×104,7.8×104和9.7×104 μm等六种情况下谱带混叠进行了分析与修正,拟合出光谱混叠和修正效果与谱线曲率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程度的谱线弯曲经过这两个过程修正后,分辨率都会改善到接近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说明这两个过程对修正谱线弯曲具有普适性、并且方法简单、有效。
2016 Vol. 36 (02): 555-560 [摘要] ( 427 ) PDF (2797 KB)  ( 684 )
561 基于双积分球的宽光谱组织光学参数测量系统与方法研究
韩 蕾1,李晨曦1,2*,孙承涛1,蒋景英1,赵会娟1,2,徐可欣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61-06
组织光学参数测量是生物医学光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人体组织光学性质与其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近年来,利用组织光学特性,特别是吸收与散射特性进行组织成像诊断及无创成分检测成为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研究热点,为肿瘤早期诊断、代谢动态监护及光动力治疗等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双积分球方法能够同时测量离体组织吸收系数、散射系数等,具有测量准确、快速,适用范围大等优点,作为光学参数测量的标准方法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利用双积分球及超连续激光器搭建了宽光谱的组织光学参数测量系统,分析了积分球测量传递函数与误差来源及系统最佳测量条件,建立了基于BP-MCML的系统校正正向模型与L-M算法的光学参数反构算法。在此基础上,测量了1 100~1 400 nm连续宽谱范围内Intralipid溶液光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反构算法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多次测量标准偏差在3%以内,不同波长下约化散射系数及吸收系数测量结果与其他研究小组得到的测量结果对比,偏差小于3.4%。
2016 Vol. 36 (02): 561-566 [摘要] ( 493 ) PDF (2517 KB)  ( 391 )
567 硫杂杯芳烃基胶束自组装荧光化学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胡晓钧,张 智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67-04
以对叔丁基硫杂杯[4]芳烃(TCA)为受体、苝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为荧光体和自组装模板剂,通过在水中的胶束自组装作用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ON–OFF”型Cu2+荧光化学传感器。论文选用荧光猝灭率为考察指标,详细考察了受体TCA用量、自组装模板剂SDBS浓度、Cu2+浓度和共存金属离子等影响因素对胶束自组装荧光化学传感器Cu2+检测性能的影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受体TCA与荧光体苝的摩尔浓度比值达到1 000,自组装模板剂SDBS浓度为50 mmol·L-1,该荧光化学传感器对水中铜离子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待测Cu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率呈线性相关。此外,荧光化学传感器的Cu2+检测性能基本不受Pb2+, Cd2+, Mn2+, Na+, K+, Ca2+, Mg2+, Al3+,Ni2+,Zn2+等共存金属离子干扰。该胶束自组装荧光化学传感器对Cu2+的选择性检测性能主要归因于胶束表面活性剂分子层中TCA受体对Cu2+的识别作用,而传感器荧光猝灭主要基于胶束内部的电荷转移或能量转移机制。
2016 Vol. 36 (02): 567-570 [摘要] ( 455 ) PDF (1345 KB)  ( 357 )
571 基于2S2G棱镜的新型反向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李文超2,孟晓云1,朴瑞琦1,赵晶晶1,李志全1*,童 凯1,顾而丹1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71-06
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由Ge20Ga5Sb10S65-钯-石墨烯分子-生物分子四层结构构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当生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引起生物分子层折射率的变化,从而导致反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的偏移。在此基础上,根据传输矩阵法推导了传感器的输出光谱,重点讨论了本文提出的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在灵敏度、分辨率、动态检测范围以及检测信号信噪比方面取得的进展。另外,通过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了辅助介质层石墨烯厚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近红外光作为提出的传感器的入射光,分析了在近红外区域传感器性能的改善。研究结果表明: 单层石墨烯分子使传感器性能达到最佳; 反向表面等离子共振峰强度约为入射光强的80%~90%,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具有较大的信噪比; 在可见光区域,当入射光波长为632.8 nm时,提出的反向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分辨率是基于SiO2棱镜耦合反向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1.9倍,是传统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3.5倍,提出的传感器的动态检测范围约是现有传感器的2倍; 利用Ge20Ga5Sb10S65棱镜可使反向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检测光波长由可见光区域扩展到近红外区域,当入射光为1 000 nm时,传感器的分辨率是可见光区域的3~4倍。该研究对基于反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生物传感器的实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6 Vol. 36 (02): 571-576 [摘要] ( 500 ) PDF (3202 KB)  ( 295 )
577 基于EMD-AWPP和HOSA-SVM算法的分布式光纤振动入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
张燕君1, 2,刘文哲1,付兴虎1, 2*,毕卫红1, 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77-06
针对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区分不同振动入侵信号,提出一种基于EMD-AWPP和HOSA-SVM算法的振动信息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用于解决分布式光纤振动入侵检测系统的高精度信号识别问题。处理不同振动类型时,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自适应小波包处理算法,不仅对信号的低频部分进行了分解,而且对高频部分即信号的细节部分也进行了更好的时频局部化处理,改善了信号特征提取精度,减少传感信号异常值的影响; 其次采用高阶谱分析中的双谱和双相干谱,精确提取包含不同振动入侵信号类型的特征矢量; 最后在BPNN参比模型的基础上,用粒子群算法优化SVM的识别参数,使识别模型具有更强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克服了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之处,实现不同振动入侵信号的特征矢量识别。分析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的入侵源识别,该方法可以有效剔除随机噪声的影响,提取传感信息的特征矢量,降低异常值的影响,算法的预测类别与输出类别几乎一致,振动识别的精确率达到95%以上,识别效果明显强于BPNN网络的检测算法,提高了信息分析的准确性。
2016 Vol. 36 (02): 577-582 [摘要] ( 548 ) PDF (2931 KB)  ( 594 )
583 Determination of 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via Spectrophotometric Titration with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 Dye
Alexander Shyichuk*, Dorota Ziókowska, Jan Lamkiewicz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83-05
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PDDA) is used as organic coagulant in water purification and auxiliary agent in paper production. Determination of PDDA in aqueous solutions is carried out usually by means of polyelectrolyte titration using streaming current detector or o-Toluidine Blue dye for endpoint recogni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of PDDA assay takes advantage of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 dye having strong affinity to cationic macromolecules. Titration of PDDA solution with the dye is carried out measuring absorbance at 585 nm. Inflection points of the obtained zigzag photometric curves have good repeatability provided that titration rate is low enough to attain endpoint for 1 hour or more. The method assures rectilinear calibration (R2=0.999 5) in the broad range of PDDA concentrations from 0.3 to 9.6 mg·dm-3.
2016 Vol. 36 (02): 583-587 [摘要] ( 441 ) PDF (3503 KB)  ( 398 )
588 Examinatio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Histidine and Cadmium Absorption by Eleagnus angustifolia L., Vitisvinifera L. and Nerium oleander L. Using HPLC-MS and ICP-MS
Sukran Akkus Ozen, Mehmet Yaman*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88-05
In this study, HPLC-MS and ICP-MS methods were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istidine and cadmiumin Eleagnusangustifolia L., Vitisvinifera L. and Nerium oleander L. leaves taken from industrial area including Gaziantep and Bursa cities. To histidine determination by HPLC-MS, flow rate of mobile phase, fragmentor potential, injection volume and column temperature were optimized as 0.2 mL·min-1, 70 V, 15 μL and 20 ℃, respectively. For extraction of histidine from plants, distilled water was used by applying on 90 ℃ and 30 min. The concentrations (as mg·kg-1) of histidine were found to be in range of 8~22 for Eleagnusangustifolia L., 10~33 for Vitisvinifera L. and 6~11 for Nerium oleander L.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dmium were found to be in ranges of 6~21 μg·kg-1 for Vitisvinifera L. 15~110 μg·kg-1 for Eleagnusangustifolia L. and 63~218 μg·kg-1 for Nerium oleander L.
2016 Vol. 36 (02): 588-592 [摘要] ( 433 ) PDF (986 KB)  ( 496 )
593 基于向前和向后间隔偏最小二乘的特征光谱选择方法
瞿芳芳1,任 东1*,侯金健1,2,张 忠1,陆安详2,王纪华1,2,许弘雷3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93-06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向前间隔偏最小二乘法(FiPLS)和向后间隔偏最小二乘法(BiPLS)是常用的基于波长变量选择的建模方法,其模型精度较高,但贪婪搜索特性较强,导致选出的波段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待测成分的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两者组合策略的光谱特征波段选择方法(FB-iPLS)。在光谱分段的基础上,既利用FiPLS选取有用波段,同时利用BiPLS删除无用波段,来交互执行特征变量的选择与删除,对目标特征波段进行双向选择,用于提高模型的稳健性。用该方法建立水中乙醇含量的定量预测模型,并与FiPLS和BiPLS算法对比。由于光谱分段大小会对模型的结果有影响,该实验还考查这三种方法在不同光谱分段处的结果。在光谱划分60段时,提出的FB-iPLS方法取得最佳预测性能,其校正集与验证集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7 7,0.967 0,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88 8,0.057 1。与FiPLS和BiPLS相比,该方法无论在不同光谱分段区间还是在各自最优与最差分段处,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都有所提高。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改善BiPLS与FiPLS贪婪搜索的特性,对特征波段的选取更高效、更具代表性,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2016 Vol. 36 (02): 593-598 [摘要] ( 497 ) PDF (1667 KB)  ( 471 )
599 地面长波红外高光谱成像气体探测研究
郑为建1,2,雷正刚1,余春超1,杨智雄1,王海洋1,2,付艳鹏1,2,李训牛1,2,廖宁放2,苏君红1,2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2-0599-08
报道了地面长波红外遥测的新进展,具体阐述了窗扫时空调制傅里叶光谱成像技术的实现过程。演示装置基于角锥反射镜Michelson干涉具,构成了空间调制干涉; 采用了制冷型长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通过对数据立方体的采集、重组、基线校正、切趾、相位校正和傅里叶变换等处理,实现了长波红外波段高光谱成像。自研的CHIPED-1长波红外高光谱成像原理实验装置的探测灵敏度指标噪声等效辐射通量密度NESR在单次采样时达到了5.6×10-8 W·(cm-1·sr·cm2)-1,与商品化时间调制干涉高光谱成像仪相当; 反映了技术的先进性,并留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通过测试聚丙烯薄膜的透过率曲线,CHIPED-1红外高光谱成像原理实验装置的光谱响应范围达到了11.5 μm。文章还以室外高楼和乙醚气体的探测实验为例,研究了二维分布化学气体VOC的高光谱成像探测方法。在复杂背景和低试验浓度情况下,从同一波数的红外光谱切片上,观察不出乙醚蒸气的存在,但是进行了差谱处理后,可以清楚看到乙醚蒸气的空间分布。高光谱方法应用在有机蒸气VOC的红外探测领域,相对于宽波段热成像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识别种类多等诸多优势。
2016 Vol. 36 (02): 599-606 [摘要] ( 504 ) PDF (4361 KB)  ( 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