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临边成像光谱仪响应谱线仿真方法研究
赵敏杰1, 司福祺1,*, 周海金1, 江宇1, 汪世美1, 詹锴1, 闫格2
1.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2.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0
*通讯作者 e-mail: sifuqi@aiofm.ac.cn

作者简介: 赵敏杰, 1987年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e-mail: mjzhao@aiofm.ac.cn

摘要

星载高光谱大气温度和成分廓线临边探测仪(临边成像探测仪)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 采用临边扫描方式探测氧气A带气辉。 由于氧气的较强吸收, 在地面很难观测到气辉谱线以验证临边成像探测仪的探测能力, 因此需要对其响应谱线进行仿真研究。 首先获取临边成像探测仪的工作参数如轨道高度520 km、 扫描高度10~100 km、 扫描间隔2 km; 其次基于实验室定标获取光谱、 辐射响应参数, 对特征峰和像元配对后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光谱探测范围为498.1~802.3 nm, 对特征峰进行拟合得到光谱分辨率1.38 nm。 辐射定标得到扫描镜不同指向角度的相对偏差为±0.5%, 对不同等级辐亮度和响应值Digital Number (DN)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所有积分时间(最短25 ms、 最长3 200 ms)的辐射定标系数, 辐射定标不确定度为3.6%; 然后计算气辉谱线, 对大气进行分层得到气辉传输的视线段长度, 结合Mass Spectrometer and Incoherent Scatter(MSIS)模型和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molecular AbsorptioN (HITRAN)数据库配置每层大气参数, 得到气辉在80 km以上的透过率达到0.9, 在60 km受到较强的氧气吸收, 透过率低于0.05, 对于每层大气中的气辉辐射强度, 采用剥洋葱算法对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Atmospheric CHartographY (SCIAMACHY)在轨观测的气辉谱线进行反演获取气辉体辐射率, 基于视线段长度、 大气透过率得到高分辨率气辉谱线的辐射强度。 最后将高分辨率谱线和光谱响应函数进行卷积得到临边成像光谱仪分辨率下的气辉谱线形状, 结合定标的辐射响应系数得到气辉谱线响应DN值。 仿真结果表明, 临边成像探测仪能够有效探测出气辉谱线, 谱线形状可以表征其对温度的依赖性, 在3.2 s最长曝光时间能够获取较好的信噪比。 气辉谱线仿真贯通了气辉辐射源强度计算、 大气层传输特性、 光谱仪响应DN值输出, 此方法不但能够评价成像光谱仪的气辉探测能力, 也能够应用于在轨遥感数据的反演, 为发展中高层大气的探测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临近空间; 大气氧气辉; 临边探测; 星载成像光谱仪; 谱线仿真
中图分类号:O433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Spectral Simulation Method of Space-Borne Limb Imaging Spectrometer
ZHAO Min-jie1, SI Fu-qi1,*, ZHOU Hai-jin1, JIANG Yu1, WANG Shi-mei1, ZHAN Kai1, YAN Ge2
1.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 China
2. Jianghuai 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 Hefei 230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spaceborne limb imaging spectrometer (LIS) operates in a sun-synchronous orbit and uses limb scanning to detect oxygen A-band airglow. Due to the strong absorption of oxygen, 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airglow emission from the ground, which limits the LIS's detection capability. Therefore, the spectral simulation method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we obtain the LIS's working parameters, including a track altitude of 520 km, a scanning altitude of 10~100 km, and a scanning interval of 2 km. Secondly, based on laboratory calibration, spectral and radiation response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The spectral calibration matched the lamp peaks and pixels. The polynomial fit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tral range of LIS is 498.1~802.3 nm, with a spectral resolution of 1.38 nm obtained by Gaussian fitting. For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the radiometric relative deviation at different pointing angles is ±0.5%.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was used to fit the radiance and response Digital Number (DN) values to obtain the radiation calibration coefficients for all integration times (ranging from 25 ms to 3 200 ms) with a radiation calibration uncertainty of 3.6%. Based on the airglow transmission length, the Mass Spectrometer and Incoherent Scatter(MSIS) model,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molecular Absorption(HITRAN) database,the airglow transmittance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irglow transmittance is less affected by oxygen absorption above 80 km, with a transmittance of 0.9, and stronger oxygen absorption at 60 km, with a transmittance of less than 0.05. Based on the airglow observed by the 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Atmospheric CHartographY (SCIAMACHY), the onion-peeling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volume emission rates, and then high-resolution airglow emissions were calculated, which vary at different target heights. Finally, the high-resolution airglow emission convolved with the response fun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alibrated radiation response coefficient, yields the DN value of the airglow response of L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IS can effectively detect airglow emission, and the spectral shape can characterize it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LIS has a good signal-to-noise ratio at the longest exposure time of 3.2 seconds. Through this simulation, the airglow detection capability and inversion algorithm of imaging spectrometers can be evaluated, providing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Keyword: Near space; Atmospheric oxygen airglow; Limb-viewing; Space-borne limb imaging spectrometer; Spectral simulation
引言

临近空间(20~100 km)是地球大气重要的区域,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1], 大气氧气辉(包括日气辉和夜气辉)是临近空间普遍存在的十分重要的光辐射现象, 氧气日气辉存在的高度范围约为~40到200 km, 夜气辉存在高度~80到110 km, 由于其高度覆盖范围广和辐射度强, 可以作为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的目标光谱。 利用气辉谱线探测中高层大气温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如要详细分析该区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需要准确获取温度分布信息, 另外该区域的分子扩散、 大气光化学反应等都有显著的温度依赖性。

由于大气氧气对气辉的较强吸收作用, 在地面较难探测到气辉谱线, 采用星载观测方式可实现大气气辉探测[2, 3]。 目前已有星载仪器进行气辉探测, 其中干涉型仪器主要包括美国空间物理研究室的高分辨率多普勒成像仪High-Resolution Doppler Imager (HRDI)[4], 探测目标为氧气A气辉谱线, 垂直分辨率2.5 km, 水平分辨率500 km, 美航局2001年发射的成像迈克尔逊干涉仪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global high-resolution thermal imaging (MIGHTI)[5], 探测目标为氧气A带气辉谱线的760、 762.8及765.2 nm三条谱线, 2001年发射的多普勒干涉仪Timed Doppler Interferometer (TIDI)[6], 探测目标氧气A气辉谱线, 风场成像干涉仪Wind Imaging Interferometer (WINDII)[7], 探测目标为O原子557.7 nm绿线、 630 nm红线和氧气A带气辉。 光栅型仪器主要包括欧空局2002年发射的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Atmospheric CHartographY (SCIAMACHY)[8], 临边观测范围为垂直方向100 km, 水平方向1 000 km, 垂直方向空间分辨率2.6 km, 可以探测氧气A带气辉谱线(762 nm)和近红外气辉谱线(1 270 nm); 加拿大2001年发射的Optical Spectrograph and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OSIRIS)[9], OSIRIS上的紫外/可见成像光谱仪波段300~820 nm可用于氧气A带气辉谱线(762 nm), 红外成像仪由工作波长分别为1.26、 1.27和1.52 μ m的三个望远镜组成, 可用于近红外气辉谱线(1 270 nm)探测。

国外星载探测氧气辉已有广泛的应用, 国内也开展了相关探测仪器的研制, 其中高光谱大气温度和成分廓线临边探测仪Limb Imaging Spectrometer(LIS), 简称临边成像探测仪, 为光栅型成像光谱仪, 用于氧气A带气辉谱线的探测, 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研制, 预计2025年发射升空。 为获取临边成像探测仪的探测性能, 保证在轨遥感数据应用精度, 开展了临边成像探测仪的气辉谱线响应仿真方法研究, 首先对临边成像探测仪的探测系统进行介绍, 在实验室定标时临边成像探测仪按照在轨工作流程对搭建的光谱、 辐射定标系统进行扫描定标, 定标数据按照在轨遥感数据的处理流程进行分析, 得到定标结果; 然后介绍谱线仿真方法, 基于SCIAMACHY载荷在轨观测的气辉谱线, 采用剥洋葱算法获取气辉的体辐射率, 结合MSIS模型和HITRAN数据库计算得到了高分辨率的气辉辐射谱线, 将高分辨率谱线和临边成像光谱仪进行卷积得到仿真谱线。

1 临边成像探测仪探测系统
1.1 系统介绍

临边成像探测仪为光栅型成像光谱仪, 其工作在轨道高度520 km, 降交点10:30的太阳同步轨道。 在其飞行方向的后向进行扫描大气层, 扫描高度范围10~100 km, 垂直空间分辨率2 km, 用于获取大气成分和温度廓线。 临边成像探测仪探测方式为垂直扫描水平凝视, 实现水平方向的宽覆盖, 垂直方向高空间分辨率的快速观测。 在轨探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临边成像探测仪在轨探测示意图Fig.1 Limb-viewing geometry of the LIS

临边成像光谱仪在轨工作时, 扫描镜单次扫描间隔为2 km, 因此需要46次扫描覆盖10~100 km。 因低空如10 km大气散射光较强, 扫描观测时曝光时间设置为25 ms, 在高空如60 km以上气辉光谱较弱, 曝光时间为3 200 ms, 完整的一次扫描时间需要92 s, 对应观测区域为690 km。 临边成像探测仪的光谱范围、 光谱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和探测高度等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临边成像探测仪主要性能 Table 1 Properties of the LIS instrument

临边成像探测仪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主要由一维扫描系统、 离轴三反望远镜系统、 Offner光谱成像系统和定标系统组成, 重量为65 kg, 其隔热安装到卫星平台上。

图2 临边成像探测仪结构框图Fig.2 Composition diagram of the LIS

其探测光路图如图3所示, 一维扫描系统采用45° 平面反射镜扫描, 反射镜基底选择轻量化的碳化硅材料, 优点是尺寸小、 光学稳定性好、 光学口径利用率高以及控制容易。 扫描机构选用电机直驱, 采用位置环、 速度环和电流环三闭环控制方式, 以保证扫描镜的控制精度, 扫描系统用于扫描大气层。 为消除大气散射光的偏振特性, 在扫描镜和望远镜之间放置消偏器, 离轴三反望远镜系统用于将扫描系统指向的目标成像在Offner光谱成像系统的入射狭缝上, 即光线经扫描镜反射到主镜, 经次镜和第三反射镜聚焦到光谱仪入射狭缝处, 在离轴三反镜的次镜位置放置孔径光阑, 从而形成像方远心光路, 像方每一视场的主光线平行于狭缝。 光谱成像系统包括入射狭缝、 凸面光栅、 凹面反射镜以及面阵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其对入射狭缝进行色散, 然后按不同波长成像在探测器的不同位置, CCD为e2v公司的面阵帧转移探测器, 像面为1 024× 1 024像元, 像元面积为13 μ m× 13 μ m, 具有制冷功能以降低热噪声的影响, CCD曝光时间为25~3 200 ms, 可根据探测高度进行修改设置。 光谱仪的狭缝为45 μ m, 光栅刻线为180线· mm-1, 在O2A波段的光栅衍射效率68%。

图3 临边成像探测仪光路示意图Fig.3 Space-borne limb imaging spectrometer Optical Path

为保证在轨探测的稳定性和精度, 临边成像探测仪在轨采用“ 太阳+漫透射板” 的方式进行在轨定标。 定标时刻在进阴影区进行太阳观测, 此时载荷星下点位于地球阴影区, 无地球散射光的影响, 定标时刻杂散光少, 漫透射板材料为石英, 数量为2块, 一块作为工作板用于日常太阳观测, 一块作为参考板用于监测工作板的衰变, 漫透射板透过率为18.2%, 面均匀性优于98%, 根据临边成像光谱仪在轨定标时刻, 太阳入射角度的季节性变化为20° , 首先在设计时保证漫透射板的位置在20° 变化范围内能够完全照亮, 同时也在实验室进行了定标光路的测试, 结果表明能够实现全年全视场定标。 在实验室进行光谱及辐射定标以获取临边成像探测仪光谱及辐射性能参数, 其中光谱定标主要获取CCD探测像元的中心波长, 光谱响应函数, 辐射定标主要获取辐射响应系数。

1.2 实验室定标

因临边成像探测仪在轨采用扫描观测的方式, 为实现其扫描方式下的定标, 在实验室搭建了定标装置, 如图4所示。 定标时临边成像探测仪先对光谱定标系统进行扫描定标, 然后对辐射定标系统进行扫描定标, 临边成像探测仪按照在轨工作流程进行实验室定标。

图4 实验室定标装置图Fig.4 Calibration system of the LIS

光谱定标系统主要由遮光罩、 光谱定标光源(笔形汞氩灯+氖灯)、 漫透射板组成, 从光谱定标光源发出的特征谱线入射到漫透射板上, 在漫透射后形成漫射光, 临边成像探测仪对漫透射板进行扫描, 得到不同扫描角度下的光谱响应谱线。 辐射定标系统主要为直径1 m开口30 cm的积分球, 积分球内置8盏200 W的卤钨灯, 可以调节卤钨灯功率、 开灯数量来获取不同等级的光谱辐亮度, 光谱辐亮度由光谱辐亮度计测量得到。 辐射定标时临边成像探测仪对积分球开口面光源进行扫描, 扫描镜的指向精度为4.8角秒, 获取不同指向角度下的光谱辐射响应曲线, 定标前需要对积分球开口的面均匀性进行测量以校正其影响。 按照在轨遥感数据的处理流程分析实验室定标数据, 可以保证定标参数计算和应用的一致性。

对数据进行处理时, 首先提取暗背景数据, 对暗背景进行多幅平均后得到暗背景数据库, 用于暗噪声的扣除; 其次查找扫描镜的扫描角度, 对每个角度下的定标数据进行多幅平均, 以提高定标信噪比, 多幅平均后的定标数据扣除掉暗噪声并进行积分时间的归一化处理后, 再根据应用需求对空间维的行进行合并, 以进一步提升探测信噪比, 得到预处理光谱数据; 最后判断光谱数据类型, 如果是光谱定标进行特征峰-像元匹配、 光谱拟合等处理, 得到光谱定标参数, 如果是辐射定标数据, 则读取积分球开口光谱辐亮度值, 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辐射响应系数。 临边成像探测仪单次扫描观测的光谱定标图像如图5所示, 图中水平方向为光谱维, 垂直方向为空间维, 图中垂直亮线为光谱定标光源特征谱线的响应。

图5 特征峰光谱图像Fig.5 Spectral peaks image

按照图的处理流程得到预处理后的光谱特征峰响应谱线, 临边成像探测仪采用光栅作为色散元件, 具有较好的色散线性, 临边成像探测仪像元中心波长λ与像元p的关系可表示为

λ=C0+C1·p+C2·p2+C3·p3(1)

将像元序号和特征峰波长进行配对, 通过多项式拟合获得系数C0~C3, 据此计算出光谱仪的光谱范围为498.1~802.3 nm。 光谱响应模型为高斯函数模型, 如式(2)所示。

R(λ)=K·e-(λ-λ0σ)2(2)

式(2)中, K为归一化系数, λ0为探测器中心波长, σ描述高斯函数的宽度, 高斯函数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FWHM)可计算为FWHM=2· ln2· σ, 以此可作为成像光谱仪的分辨率。 选取Gauss函数作为临边成像探测仪的光谱响应函数, 对定标灯的特征峰进行Gauss拟合, 光谱定标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光谱定标结果
(a): 波长图; (b): 高斯拟合结果
Fig.6 Spectral calibration
(a): Wavelength map; (b): Gaussian fitting result

基于高斯函数半高宽和载荷光谱采样间隔可以得到光谱分辨率为1.38 nm, 基于太阳夫琅禾费线, 光谱定标精度为0.1 nm。 对于辐射定标, 临边成像探测仪在波长λ 处的辐亮度响应系数α(λ)如式(3)所示

α(λ)=Lij(λ)(Nij-b)(3)

式(3)中, Lij(λ)是第i行、 第j列像元对应的光谱辐亮度, Nij是像元响应的灰度值, b为响应偏置。 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积分球不同辐亮度等级和其对应的灰度值可得到响应系数α(λ)。 积分球辐亮度由辐亮度计测量获取, 其精度可溯源至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sds and Technology (NIST)标准卤钨灯, 辐亮度计选用的是Spectra公司的SVC型光谱仪, 光谱范围350~2 500 nm, 此光谱仪具有制冷功能, 能够自动曝光获取高信噪比的目标光谱。 标准灯传递方法为: 利用溯源至NIST的标准卤钨灯照射标准漫反射板, 将卤钨灯的标准辐照度转换成漫反射板处的辐亮度, 利用该辐亮度对辐亮度计进行辐射标定。 积分时间归一化后, 临边成像光谱仪一个扫描序列的辐射响应如图7所示, 图中选取的为600 nm 对应的响应值。 坐标轴表示扫描镜不同的角度, 完整扫描序列是先进行暗背景观测, 然后扫描镜指向光谱或辐射定标源进行扫描观测, 观测结束后再进行暗背景观测。 临边成像光谱仪进行扫描观测时, 不同的扫描指向角度辐射响应存在相对差异, 需要对响应差异进行评估校正, 临边成像光谱仪一个扫描序列中扫描镜不同指向响应的相对偏差如图7所示。

图7 扫描响应(a)临边成像光谱仪扫描序列辐射响应; (b)扫描镜不同角度响应的相对偏差Fig.7 Scanning result (a) Radiation response of scanning sequence; (b) Relative deviation of radiometric response

由结果可知, 扫描镜不同指向响应的相对偏差为± 0.5%, 此参数可应用于响应偏差的校正。 辐射定标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辐射定标结果
(a): 线性拟合; (b): 辐射响应系数
Fig.8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results
(a): Linear fitting; (b): Radiometric coeff

25 ms的短曝光用于探测低空太阳散射光谱, 3.2 s的长曝光用于探测高空气辉谱线。 辐射定标过程的不确定度主要包括: (1)基于光谱辐射计测量的积分球开口辐亮度的不确定度, 包括积分球面非均匀性0.5%, NIST标准辐照度灯传递到光谱辐射计的不确定度为3.3%; (2)载荷响应的非稳定性不确定度0.8%; (3)载荷响应的线性不确定度0.78%。 辐射定标合成不确定度为3.6%。

2 临边成像探测仪气辉谱线仿真

氧气辉受到大气中氧分子的较强, 光学厚度由每层大气的视线长度、 氧分子线强、 氧分子数密度计算得到,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见式(4)

I(λ)=ε(λ)e-δ(λ)nlij(4)

式(4)中, ε(λ)为气辉发射谱强度, I(λ)为经过大气氧分子n[mol· cm-3], 传输路径长度为lij[cm]吸收后的强度, δ(λ)[cm2· mol-1]为氧气分子的吸收截面。 图9为氧气A带气辉在不同切高大气层中的透过率, 结果为所有波长的积分透过率。

图9 气辉不同高度透过率Fig.9 Atmospheric transmittance of airglow

由结果可知, 在高度80 km以上, 气辉透过率在0.9以上, 说明高空大气对气辉的吸收效应较小, 在高度60 km, 气辉透过率低于0.05, 说明大气对气辉具有显著的吸收效应。 基于此结果, 可以得出氧气A带谱线模拟高度需要设置到60 km以上。

2.1 气辉谱线计算

获取到临边成像光谱仪定标参数后, 以此为基础研究仿真气辉谱线的响应。 首先计算大气层不同高度气辉辐射谱线, 然后基于临边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响应函数、 探测参数计算得到气辉的响应谱线。

大气氧气辉发射谱线为氧分子的振动-转动辐射光谱, 主要为激发态氧分子第一能级向基态的自发辐射产生[10]。 对于氧气A(762 nm)气辉为b1 Σ+gX3 Σg-, 其光化学过程主要包括三种过程: 大气共振散射; 基态氧气通过和氧气、 臭氧光解产生的原子氧碰撞湮灭和Barth化学反应。 利用遥感探测数据可以对气辉的分布和特性进行分析[11, 12, 13]。 在温度T时的气辉发射谱线ε(ν0)和氧气分子吸收谱线强度σ的关系[14]

ε(ν0)=c0σν02ec2ν0/T-1(5)

式(5)中, c0为比例系数, 其与激发态氧分子数 O2* 成正比, ν0为转动谱线的中心波数, c2为普朗克定律里的第二辐射常数。 根据式(6)即可计算气辉谱线的辐射强度, 其中σ可由HITRAN[15]数据得到, 线强计算时选取Voigt线型, 激发态氧分子数 O2* , 可由总的积分体辐射率VER [photons· s-1· cm-3]得到

VER=O2* ·A21(6)

采用剥洋葱算法对气辉谱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体辐射率, 剥洋葱算法的前提是假设大气均匀分层, 从最顶层开始反演, 因最顶层高度较高且不受其他层的影响, 可以直接计算得到体辐射率, 对于第二切高层, 从氧气辉谱中去除上一层的辐亮度贡献后, 只剩本层气辉辐亮度进而获得本层的体辐射率, 依次类推能够得到整层大气的体辐射率, 每层大气的温度、 气压、 氧气分子密度等参数由MSIS[16]数据库得到。 对底层为第一层大气, 最高层为第N层大气。 最顶层大气体辐射率和第j层体辐射率分别由式(7)和式(8)计算得到

rN(H, λ)=4π·RN(H, λ)LN(H, λ)·e-τN(7)

rj(H, λ)=4πLj(H, λ)·e-τj[Rj(H, λ)-n=NN-j+1Rn(H, λ)](8)

式(7)和式(8)中, r(H, λ)为氧气体辐射率(单位photons· nm-1· cm-3· s-1), H为SCIAMACHY临边切高, λ为波长, R(H, λ)为气辉光谱辐亮度(单位photons· cm-2· nm-1· sr-1· s-1), N为垂直扫描次数, L(H, λ)为临边观测的视线长度, e-τ 为观测视线对应的大气透过率, τ为大气光学厚度。 n为第j层到最顶层的层序号, 即需要剥离的洋葱层。

2.2 气辉谱线仿真结果

在轨实测数据来源于SCIAMACHY载荷, 其为欧空局研制的载荷, 于2002年3月1日发射升空, 具有天底、 临边和掩星观测功能, 临边观测范围为垂直方向100 km, 水平方向1 000 km, 垂直方向空间分辨率2.6 km。 SCIAMACHY仪器光谱范围为240~2 385 nm, 仪器设计为八个光谱通道, 每个通道采用线阵探测器。 图10为SCIAMACHY载荷在轨实测气辉谱线。

图10 (a)SCIAMACHY在轨观测的气辉谱线; (b)反演的体辐射率Fig.10 (a) Airglow spectral lines observed by SCIAMACHY in orbit; (b) VER retrieved from SCIAMACHY using onion-peeling method

SCIAMACHY的垂直分辨率为3 km, 在60~90 km范围大气分了10层, 每层大气厚度为3 km, 先对垂直方向的单个波长反演然后对所有波长积分, 得到积分体辐射率后, 根据式(4)计算不同切高处的高分辨率气辉发射谱线如图11所示。

图11 不同临边切高的气辉谱线计算结果Fig.11 Airglow spectral lines calculated by the forward model

从结果可以看出, 气辉谱线由多条分离的谱线组成, 不同高度气辉辐射强度不同, 在90 km处辐射较强, 是因为此区域激发态氧分子的体辐射率较大, 并且受到大气氧分子吸收作用较小, 在60 km处辐射较弱, 主要原因是此区域大氧分子对气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 另外不同切高气辉谱线强度的相对分布不同, 如从90到60 km大气温度是增加的, 对应的气辉谱线两侧辐射强度增强, 表明大气温度决定了气辉谱线的分布, 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增加, 更高的转动能级对光谱的贡献增加, 影响光谱带的形状[17]。 计算得到高分辨率的气辉谱线B(λ)与临边成像光谱仪响应函数R(λ)卷积可得到临边成像光谱仪分辨率下的气辉谱线形状, 结合实验室定标获取的辐射响应系数α(λ), 可以模拟得到临边成像探测仪的谱线响应N(λ)

N(λ)=B(λ)R(λ)/α(λ)(9)

由临边成像探测仪光谱定标表明, 式(9)中的R(λ)为高斯函数分布, 半高宽为1.38 nm, 卷积后不同切高在曝光时间3.2 s 对应的气辉响应谱线如图12所示。

图12 临边成像探测仪在不同切高处的气辉响应谱线Fig.12 Response simulation of airglow at different target heights

仿真结果表明临边成像光谱仪能够探测出气辉谱线, 谱线形状可以表征其对温度的依赖性, 如临边切高90到60 km大气温度的升高带来气辉谱线展宽。 模拟谱线时CCD设置温度为-20 ℃, 对应的暗噪声DN值为30左右, 谱线DN值达到饱和值的20%~50%, 说明在3.2 s最长曝光时间下载荷能够获取较好的信噪比, 图中气辉响应谱线为仪器中心视场结果, 由于临边大气不同高度目标光谱辐射强度相差较大, 因此扫描镜指向不同高度大气时, 曝光时间、 采集次数等都可以更改, 并且成像电路可以在空间视场不同行像元进行合并, 增加探测电子数, 提升探测信噪比。 基于仿真谱线可应用于温度反演算法中, 相较于干涉仪, 临边成像光谱仪光谱分辨率较低, 反演算法采用光谱的分辨率要求不高的最优估计法[18], 最优估计算法将测量谱线和仿真的气辉谱线进行迭代, 并加入先验的温度廓线信息, 能够保证反演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 临边成像光谱仪最优估计算法如式(10)所示。

xi+1=xa+SaKTi(KiSaKTi+Sε)-1[y-F(xi)+Ki(xi-xa)](10)

式(10)中, xi+1xi经过第i次的温度迭代值, xa为温度先验值, Sa为先验值协方差矩阵, Sε 为测量协方差矩阵, y为临边成像光谱仪在轨探测气辉谱线, F(xi)为仿真计算的气辉谱线, K为雅克比矩阵, 此表征了气辉谱线对反演参量的敏感性。 利用参数扰动Δ n和仿真谱线的变化Δ F(x)可得到雅克比矩阵。

K=ΔF(x)Δn(11)

式(11)中, Δ n的扰动量可以根据实际反演需求设置, 根据扰动分析结合最优估计算法可以获取温度廓线[19], 这里以温度扰度5 K, 大气氧分子密度扰动5%为例, 扰动结果如图13 所示。

图13 气辉谱线扰动结果
(a): 温度扰动5 K; (b): 大气氧分子密度扰动5%
Fig.13 Disturbance results
(a): Temperature of 5 K; (b): O2 number density of 5%

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增5 K后对应的DN值增加, 相对变化从60 km处的2.5%增加到90 km处的4.1%, 大气氧分子扰动5%后DN值降低, 这是由于大气氧分子对气辉吸收效应, 低空大气氧气密度大对应的吸收效应强, 而高空大气氧气稀薄对应的吸收效应弱, 所以DN值相对变化从60 km处的1.9%降低到90 km处的0.07%。

3 结论

临边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及辐射定标参数是在轨遥感数据定量化应用的核心参数, 通过在实验室搭建光谱、 辐射定标系统, 完成了临边成像光谱仪的实验室定标, 获取到了光谱范围、 光谱分辨率及光谱响应函数参数, 其中光谱探测范围为498.1~802.3 nm, 光谱分辨率1.38 nm, 能够满足气辉谱线的探测需求, 得到了25~3 200 ms不同曝光时间下的辐射响应系数, 基于此系数能够将临边成像光谱仪探测的气辉DN值转换到物理量的值。 基于实验室定标参数, 结合计算得到的不同临边切高处的高分辨率气辉辐射谱线, 获取到了其对氧气A带气辉谱线的响应仿真谱线, 谱线DN值达到饱和值的20%~50%, 表明临边成像光谱仪具备有效的较好信噪比的气辉探测能力, 仿真谱线能够表征出气辉谱线形状对大气温度的依赖性, 保证了在轨遥感数据应用精度。

参考文献
[1] HUANG Wan-ning, ZHANG Xiao-jun, LI Zhi-bin, et al(黄宛宁, 张晓军, 李智斌, ).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科技导报), 2019, 37(21): 46. [本文引用:1]
[2] HE Wei-wei, SU Jia-rui, FENG Yu-tao, et al(何微微, 宿家瑞, 冯玉涛, ). 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4, 53(7): 20240146-1. [本文引用:1]
[3] HAN Bin, FENG Yu-tao, WANG Jin-song, et al(韩斌, 冯玉涛, 王劲松, ).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24, 44(18): 1800008-1. [本文引用:1]
[4] Jesse T Zhang, Jeffrey M Forb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2013, 118: 5296. [本文引用:1]
[5] Englert C R, Harland er J M, Brown C M, et al. Space Sci. Rev. , 2017, 212(1-2): 553. [本文引用:1]
[6] Manbharat S Dhadly, Christoph R Englert, Douglas P Drob, et al. JGR Space Physics, 2021, 12: e2021JA029904. [本文引用:1]
[7] Shepherd G G, Thuillier G, Cho Y M, et al. Rev. Geophys. , 2012, 50: RG2007. [本文引用:1]
[8] Zhu Y J, Kaufmann M, Chen Q Y, et al. Atmos. Meas. Tech. , 2020, 13: 3033. [本文引用:1]
[9] Kimberlee Dubé, Susann Tegtmeier, Adam Bourassa. , et al. Atmos. Chem. Phys. , 2024, 24: 12925. [本文引用:1]
[10] Yee J H, DeMajistre R, Morgan F. Can. J. Phys. , 2012, 90: 769. [本文引用:1]
[11] Amirmahdi Zarboo, Stefan Bender, John P Burrows, et al. Atmos. Meas. Tech. , 2018, 11: 473. [本文引用:1]
[12] WANG Wei-jia, LUO Hai-yan, LI Zhi-wei, et al(王维佳, 罗海燕, 李志伟, ).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21, 41(12): 1201001-1. [本文引用:1]
[13] WANG Dao-qi, WAGN Hou-mao, HE Wei-wei, et al(王道琦, 王后茂, 何微微,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4, 44(4): 1088. [本文引用:1]
[14] Sun K, Yousefi M, Miller C C, et al. Atmos. Meas. Tech. , 2022, 15: 3721. [本文引用:1]
[15] Gordon I E, Rothman L S, Hargreaves R J, et al.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 , 2022, 277: 107949. [本文引用:1]
[16] Picone J M, Hedin A E, Drob D P, et al. J. Geophys. Res. , 2002, 107(A12): 1468. [本文引用:1]
[17] YANG Xiao-jun, WANG Hou-mao, WANG Yong-mei(杨晓君, 王后茂, 王咏梅).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空间科学学报), 2020, 40(6): 1039. [本文引用:1]
[18] WU Kui-jun, WANG Zhi-hua, WANG Dao-qi, et al(武魁军, 王治华, 王道琦, ). Chinese J. Geophys. (地球物理学报), 2024, 67(9): 3265. [本文引用:1]
[19] Wang Weijia, Luo Haiyan, Li Zhiwei, et al. Appl. Sci. , 2023, 13: 391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