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子泰, 2001年生,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zhangzitai134@163.com
地上生物量(AGB)是评估作物生长状况和指导农业管理的重要指标, 准确估算马铃薯AGB对于生长监测和产量估算至关重要。 然而, 传统的AGB获取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大面积快速监测的需求。 遥感技术以其无损、 快速和高效的特点, 逐渐成为监测作物生长参数的主要手段。 然而, 在植被覆盖度较高时, 遥感植被指数往往失去对作物生长参数的敏感性, 出现“饱和现象”, 从而限制了AGB监测的精度。 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改进遥感植被指数来估算AGB, 但这些方法仍存在“黑箱模型”问题, 缺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机制及其对AGB变化影响的有效解释。 本研究通过分析马铃薯的生长机理, 结合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 利用无人机多光谱数据, 研究茎叶等器官在物质积累中的动态贡献规律。 我们以叶生物量(LGB)与地上生物量(AGB)的比值为指标, 以有效积温(GDD)为自变量, 建立了LGB与AGB比值在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模型, 通过遥感技术反演叶生物量, 从而间接准确地估算马铃薯的地上生物量。 本研究利用AGB实测数据构建了马铃薯AGB动态分配模型, 并采用相关性分析、 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IP)和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评估(FIM)三种方法筛选与LGB相关的植被指数。 然后, 应用随机森林(RF)、 高斯过程回归(GP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三种机器学习方法来估算马铃薯全生育期的AGB。 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R、 VIP和FIM三种评价指标综合评估, 筛选出了最优的植被指数组合, 包括MTVI1、 MTVI2、 NDVI、 GNDVI、 RVI和TVI; (2)AGB动态分配模型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 显著提高了AGB估算的精度, 相较于直接使用机器学习估算AGB, 精度明显提升; (3)当AGB动态分配模型与随机森林方法结合时, 模型精度达到最高, 训练集 R2为0.80, RMSE为256.73 kg·ha-1, NRMSE为9.91%, 验证集 R2为0.76, RMSE为211.91 kg·ha-1, NRMSE为11.46%。
Above-ground biomass (AGB)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crop growth and guidi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ccurately estimating potato AGB is crucial for growth monitoring and yield prediction. Traditional methods of measuring AGB cannot meet the need for large-scale, rapid monitor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quick, efficient, and non-destructive, making it a valuable tool for crop monitoring. However,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indices lose sensitivity in areas with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leading to a “saturation effect” that limits AGB accuracy. Most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improving remote sensing indices for AGB estimation. However, these methods still lack clear explanations for how potato growth affects AGB chang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growth process of potatoes and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 use UAV multispectral data to examine how plant parts, like stems and leaves, contribute to biomass accumulation. We develop a model to track the ratio of leaf biomass (Leaf Ground Biomass, LGB) to AGB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using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Growing Degree Days, GDD)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By estimating LGB through remote sensing, we can indirectly estimate potato AGB. We built a dynamic AGB allocation model using field measurements. We applied three methods—correlation analysis, 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 (VIP), and random forest feature importance evaluation (FIM)—to select vegetation indices related to LGB. We then used Random Forest (RF),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GPR),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 to estimate AGB over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best vegetation index combination, including MTVI1, MTVI2, NDVI, GNDVI, RVI, and TVI, was selected based on R, VIP, and FIM evaluations; (2) combining the AGB dynamic allocation model with machine learning improved AGB estimation accuracy; (3) the model combining AGB dynamic allocation with random forest achieved the highest accuracy, with a training set R2 of 0.80, RMSE of 256.73 kg·ha-1, and NRMSE of 9.91%. For the validation set, R2 was 0.76, RMSE was 211.91 kg·ha-1, and NRMSE was 11.46%.
马铃薯是中国继小麦、 玉米和水稻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优化马铃薯种植和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贸易具有重要意义[1]。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是作物的重要表型性状, 它能有效反映作物的生长、 病害等状况, 用于评判植株长势和估算产量[2]。 其中叶片生物量(leaf ground biomass, LGB)是AGB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反映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健康状况。 因此, 快速、 准确地监测马铃薯AGB对田间管理至关重要[3]。
目前, 作物AGB的监测大多依赖人工破坏性采样, 虽然这种方法被认为最为准确[4], 但其繁琐、 耗时且成本高, 无法满足精准农业对大面积、 快速AGB监测的需求[5]。 遥感技术因其无损、 快速且能大范围获取信息的优势, 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6]。 搭载多种光学传感器的无人机, 凭借其高空间分辨率、 灵活性和简易性的优点, 为作物AGB的高效监测提供了新机遇[7]。 遥感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 VI)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 用于量化植被覆盖度、 健康状况和生长变化的指数。 它利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来反映植被状况。 然而, 当植被覆盖度较高时, 这些指数往往失去对作物生长参数的敏感性, 产生“ 饱和现象” [8], 进而影响AGB的准确监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研究者采用了高光谱遥感、 遥感植被指数与激光雷达(LIDAR)、 株高、 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技术的结合。 Gnyp等[9]利用一阶导数光谱与高光谱VI结合来估算水稻AGB, 证明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显著提高AGB估算精度。 Jiang等[10]通过结合光谱指数与LIDAR 点云数据, 开发了一种新模型, 能有效提高AGB估算精度, 尤其在高植被覆盖度下, 能缓解“ 饱和现象” 。 类似地, Han等[11]研究了SAR与VI结合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了AGB的估算精度。 特别是在高湿度和多云地区, SAR能通过长波长电磁辐射获取冠层信息, 结合VI可更准确地反映作物生长变化。
尽管这些方法能够缓解“ 饱和现象” , 但它们仍然是基于黑箱统计模型的范畴, AGB估算受到数据源模型和特征指标可代表性的限制, 且缺乏明确的科学解释。 此外, 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光合作用产物的转移行为不同, 作物冠层上层叶片贡献了大部分的光谱信息, 但储存在垂直器官(如马铃薯茎、 玉米秆等)中的生物量很难通过光学遥感检测到[12, 13]。 因此, 单纯依赖作物的形态结构难以进一步提升AGB估算精度。
本研究发现, 马铃薯各器官的生长速度和比例在生育期内会发生显著变化, 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分配与积累。 马铃薯AGB主要由叶生物量和茎生物量构成, 早期, 叶生物量与茎生物量的比值大于1, 叶片生物量占主导地位; 随着生长进入生殖阶段, 尽管地上生物量增加, 叶片生物量依然占主导; 到生育后期, 地上生物量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 叶片生物量逐渐减少, 而茎杆生物量比例上升, 叶茎比小于或等于1。 这样的动态变化体现了叶片生物量在生育期内占比的变化。 因此, 本研究通过分析马铃薯LGB与AGB在全生育期内的分配规律, 提出了一种新的AGB估算方法。 该方法结合遥感数据和生长机理, 利用叶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动态关系, 构建了LGB与AGB比值的动态变化模型, 并以有效积温(growing degree days, GDD)为自变量, 实现对马铃薯AGB的精准间接估算。
本研究数据采集于国家精准农业示范研究基地(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 地理坐标40° 00'— 40° 21'N, 116° 34'— 117° 00'E, 平均高程36 m), 该区域具有典型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其东西轴向延伸40 m(保护行不计), 南北跨度15 m, 共布设48个小区, 单小区占地面积32.5 m2。 实验区气候条件与空间配置均满足马铃薯生育期观测需求。
本实验数据来源于2017年(实验1, Exp.1)和2019年(实验2, Exp.2)两个年份的实验。 不同马铃薯品种分别在三种密度和四种氮肥梯度下进行处理, 还包括六个不同钾肥和灌溉处理的小区。 马铃薯分别于2017年3月12日和2019年3月28日播种, 2017年6月29日和2019年7月3日收获。 具体的实验区位置和实验设计见图1和表1。
![]() | 表1 不同地点和年份的马铃薯详细种植资料 Table 1 Detailed potato planting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years |
1.2.1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影像获取及预处理
本研究以八旋翼无人机为遥感平台, 搭载Parrot Sequoia多光谱成像系统开展田间观测。 于2017年5月18日、 6月2日、 6月15日、 6月29日, 以及2019年5月13日、 5月28日、 6月10日、 6月20日和7月3日进行飞行作业, 获取马铃薯从现蕾期到成熟期的多光谱影像。 飞行器作业时严格保持距离冠层20米的相对高度, 航向与旁向影像重叠率分别设置为80%和85%, 各次飞行任务的起降点位与航线规划均保持高度一致。 为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选择太阳高度角稳定的正午时段(12:00— 14:00)开展航摄工作, 同时排除云层干扰以确保光照条件均一化。 每次数据采集前均执行白板校正流程, 消除大气辐射对光谱数据的影响。 多光谱传感器的工作参数详见表2。
![]() | 表2 Parrot Sequoia多光谱相机技术参数 Table 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parrot sequoia multispectral camera |
多光谱影像处理流程基于Agisoft PhotoScan Professional平台实施。 具体步骤为: 运用地面基准点完成影像空间校准与畸变校正, 通过空间坐标解算建立初步点云模型, 经密度优化后输出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 进一步将标准化影像数据导入ENVI 5.6中, 按实验样方边界截取目标区域, 计算不同波段反射率均值, 以此表征马铃薯冠层光谱响应特征。
1.2.2 农学参数的获取
地上生物量通过收获法获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棵植株样本, 进行取样并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茎叶分离。 样本用流水清洗之后, 在105 ℃下杀青, 随后在80 ℃下烘干48 h以上, 直到质量恒定。 最后, 称量样本的干质量, 将茎叶干质量相加, 计算出每个小区的马铃薯生物量, 最终通过群体密度和样本干质量得出每个小区的总生物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式(1)— 式(3)
式(1)— 式(3)中, ml和mv分别为所有叶片和茎秆部分的干质量; 3代表马铃薯取样的3棵植株; cd为种植密度。
1.2.3 气候数据的获取
本研究使用的气象数据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ERA5数据集, 该数据集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历史气象栅格数据, 能够有效弥补实际观测数据中的缺失或不足。 从ERA5数据集中获取了对应研究区和时间段的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空间分辨率为0.125° , 能够满足对马铃薯发育进程研究的量化需求。
1.2.4 有效积温的计算
马铃薯是一种耐寒的作物, 生长需要较凉的气候。 马铃薯幼芽生长的最佳温度是13~18 ℃。 如果温度低于4 ℃, 种薯就无法发芽。 如果气温超过21 ℃, 马铃薯的生长会受到影响, 生长速度明显变慢。 当土壤温度超过25 ℃时, 块茎的生长几乎会停止。 在中原地区, 由于7月的平均气温超过25 ℃, 因此只在早春和秋季种植马铃薯。 以实验区为例,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 3月中旬气温超过4 ℃, 而7月初气温可达25 ℃。 因此, 本研究将4 ℃定为马铃薯的生物学最低温度, 用于计算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如式(4)和式(5)
式(4)和式(5)中, GDD为有效积温; DOY是儒略日指标, 代表一年中的某一天; Tavg为日平均气温; Tbase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基本温度, 本研究使用4 ℃作为基本温度; Tupper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上限温度; Tmax和Tmin分别为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 上述温度的单位均为℃。
1.3.1 植被指数的选取
以往研究中, 许多植被指数已广泛应用于马铃薯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但与马铃薯叶生物量相关的植被指数研究较少。 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选取了与AGB密切相关的植被指数。 初步筛选了14个植被指数, 包括NDVI、 GNDVI、 MSR和MTVI1等, 具体的计算公式列在表3中。
![]() | 表3 植被指数 Table 3 Vegetation index |
1.3.2 植被指数的筛选方法
植被指数的组合筛选采用了三种评价指标: 相关性分析(R)、 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IP)和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评估(FIM)。 通过这些方法, 从不同角度衡量植被指数与LGB全生育期之间的关系。 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能够全面评估每个植被指数对LGB反演的贡献, 从而筛选出最具反演价值的指数或指数组合, 优化模型结构, 减少冗余变量, 提高LGB反演模型的精度和效率。
通过VIP分析筛选最具有解释意义的变量, 优化模型结构并减少冗余变量。 VIP值越大,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越强。 VIP值大于1表示对叶片生物量有显著解释作用, 0.8~1之间表示中等程度的解释意义, 小于0.8则无明显解释意义, 可考虑剔除。 计算公式如式(6)所示
式(6)中, p是参与建模的自变量个数, m是原变量中所提取的成分个数, th代表第h个成分, Rd(Y, th)代表成分th对Y的解释能力, whj是特征向量wh的第j个分量, 表示该变量在主成分上的权重。
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评估(FIM)通过分析特征对模型估算能力的贡献, 帮助选择重要特征并优化模型。 特征重要性由袋外错误率均值和标准差决定, FIM结果的取值包括正、 零和负。 正数表示特征扰动使模型估算能力减弱, 负数则表示增强, 0表示无影响。 为了直观比较, 本研究将FIM结果进行标准化。
1.4.1 AGB动态分配模型的构建
根据马铃薯植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本研究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了LGB与AGB比值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 基于此, 构建了以有效积温(GDD)为自变量、 LGB/AGB比值为因变量的生物量动态分配模型, 旨在更好地理解作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模型如式(7)所示
式(7)中, LGBi为叶片生物量(kg· ha-1), AGBi为地上生物量(kg· ha-1), f(GDD)为LGB/AGB随生育时期的函数。
不同作物的LGB/AGB与DOY的关系可能不同, 这取决于实际数据的特点和作物的生物学特性。 拟合LGB/AGB与GDD的关系可以采用多种数学模型, 如线性、 幂函数或对数方程。 为了建立准确的模型, 需要在不同生育阶段详细测定作物生物量, 并记录生长和收获日期以计算GDD, 结合环境因素分析, 最终通过实验数据确定最合适的模型。
1.4.2 基于AGB动态分配模型的AGB估算
本研究通过结合AGB动态分配模型与叶片生物量估算模型, 构建了一个以植被指数(VIs)和有效积温(GDD)为输入变量的马铃薯AGB估算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植被指数估算的LGB作为中间量, 再结合AGB动态分配模型确定的LGB/AGB与GDD的关系, 构建AGB估算模型。 通过这种方式, 模型能够考虑到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量比例变化, 从而有效克服“ 饱和现象” 带来的限制, 提高AGB估算的精度和可靠性。 估算模型公式如式(9)所示
有效积温通过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ERA5数据集计算, 获取实验区每日的日平均气温, 并减去马铃薯的最低生物学温度4 ℃, 得到每日有效积温, 然后, 将每日有效积温累加, 得到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数据; 植被指数的筛选采用VIP分析, 通过SIMCA-P软件计算植被指数的VIP值, 量化评估植被指数对LGB和AGB的解释能力; 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评价则利用Python 3.11计算各植被指数的特征重要性。
在构建马铃薯AGB动态分配模型时, 选取2017年和2019年实验区全生育期的重复一和重复二共计320个样本数据用于AGB动态分配模型的构建。 重复三共计160个样本数据, 其中划分为70%的训练集和30%的测试集, 用于机器学习方法的AGB估算。 为了估算马铃薯地上生物量, 本研究采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 其中两种非线性回归方法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GP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PLSR)以及一种线性回归方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 模型的精度评估采用决定系数(R2)、 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作为评价指标。
马铃薯不同生育期的LGB和AGB变化如图2所示。 2017年和2019年的数据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在五个生育时期内, 叶生物量(LGB)和地上生物量(AGB)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从现蕾期开始, 叶生物量逐渐上升, 到中后期的淀粉积累期达到顶峰, 随后开始下降。 与叶生物量变化相似, 地上生物量也在后期下降。 五个时期之间, LGB和AGB的变化规律相似, 表明LGB在AGB中占有很大比例。 因此, 通过估算LGB的变化, 可以间接估算AGB, 这为全生育期内马铃薯AGB的估算提供了可行性。
从ERA5数据集中下载了2017年和2019年每日地表2 m的平均气温数据, 用以计算实验区马铃薯从1月到7月初的全生育期气温数据(DOY=年内天数, 1月1日为第1天), 如图3所示。 马铃薯的生长温度要求因地区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实验区为例,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 3月中旬气温超过4 ℃, 7月初气温可达25 ℃。 因此, 本研究以4 ℃为基准进行有效积温(GDD)的计算, 首先将每日平均气温减去4 ℃, 然后逐日累加得到有效积温数据。 2017年, 马铃薯播种日期为3月12日, 收获日期为6月29日, DOY为180天, 累计有效积温为1 611.75 ℃; 2019年, 马铃薯播种日期为3月28日, 收获日期为7月3日, DOY为184天, 累计有效积温为1 697.62 ℃。
本研究根据三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选择了6种在马铃薯全生育期被广泛应用且表现优秀的植被指数(MTVI2、 NDVI、 RVI、 MTVI1、 GNDVI和TVI)作为模型输入变量。 植被指数的选择遵循VIP值大于1、 相关性系数和FIM尽可能影响大的原则。 这6个变量在FIM、 R2和VIP三项指标中表现出色, 如图4和表4所示。 具体而言, MTVI2和MTVI1在捕捉高密度植被光谱特性方面具有优势, 能够有效反映生物量较大的植被区域; NDVI和GNDVI是通用性较强的植被指数, 适用于评估植被覆盖度和低密度植被的生物量特征; RVI直接反映植被密度, 与叶面积指数(LAI)和生物量
![]() | 表4 所选指数的评价指标计算结果 Table 4 Evaluation metrics results for selected indices |
具有显著相关性; TVI则对植被生长变化敏感, 能够捕捉生长旺季的生物量变化。 这些指数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能够从多个维度(光谱反射、 植被覆盖和生长变化)提供可靠的输入, 显著提升了反演叶片生物量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
2.4.1 AGB动态分配模型的构建
基于马铃薯全生育期生物量变化规律的分析, 本研究引入了有效积温(GDD)作为生育阶段的量化指标, 成功构建了AGB动态分配模型, 如式(10)所示。 根据图5的结果, 马铃薯的LGB/AGB与GDD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多项式线性函数最佳拟合, 拟合精度为R2=0.88, 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能够有效描述叶片生物量与整体植株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显示, LGB/AGB随GDD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生长初期, 随着GDD增加, LGB/AGB比值上升, 并在GDD为920 ℃时达到最高值。 此时, 叶片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表明光合作用的积累优先支持叶片的生长。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进, 叶片生物量增长到顶峰并达到饱和, 比值为0.69, 对应的GDD约为920 ℃, 此时处于块茎增长期。 随着植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地上生物量继续增加, 但叶片生物量几乎不变, 其占比开始下降, LGB/AGB比值随之下降。 最终, 在成熟期植株的营养积累放缓, 地下块茎完成积累, 地上植株开始枯萎, 叶片生物量占比达到最低值。
2.4.2 AGB估算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构建的AGB动态分配模型的效果, 本研究将全生育期筛选出的6种植被指数与随机森林(RF)、 高斯过程回归(GP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结合, 建立AGB估算模型, 具体结果见表5。 PLSR方法与AGB动态分配模型结合后的精度最低, 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2分别为0.34和0.20, RMSE分别为460.28和412.98 kg· ha-1, NRMSE分别为17.77%和22.33%。 相比之下, GPR和RF方法的精度更高, 其中GPR稍差一些(建模: R2=0.55, RMSE=333.14 kg· ha-1, NRMSE=12.8%; 验证: R2=0.50, RMSE=455.67 kg· ha-1, NRMSE=18.9%), 而RF方法精度最高(建模: R2=0.80, RMSE=256.73 kg· ha-1, NRMSE=9.91%; 验证: R2=0.76, RMSE=211.91 kg· ha-1, NRMSE=11.46%)。 在三种方法中, RF表现最好, 建模集和验证集的NRMSE分别为9.91%和11.46%, 表明该模型在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上的估算误差较小。 尽管验证集的R2和RMSE略逊于建模集, 但两者差异较小, 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能够在新的数据集上保持稳定的估算性能。 综上所述, RF-AGB动态分配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上的表现最好, 估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证明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可用于准确估算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地上生物量。
![]() | 表5 基于AGB动态分配模型的马铃薯AGB估算 Table 5 Potato AGB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AGB dynamic allocation model |
为了进一步评估AGB动态分配模型的可靠性, 本研究设计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对比实验, 对比了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在直接估算与结合模型时的表现(表6)。 通过方法特性与数据结果的交叉分析, 揭示动态模型的作用机制。 方法与机器学习反演LGB相同, 具体而言, 通过计算植被指数与AGB之间的三种相关性评价方法, 筛选出最佳的植被指数组合, 并使用这些指数作为输入变量, 直接估算AGB。 最终, 将这些结果与基于AGB动态分配模型的估算结果进行精度对比, 以全面评估本研究模型在马铃薯AGB估算中的表现。 三种机器学习方法直接估算AGB结果如表6所示。
![]() | 表6 三种机器学习方法直接估算AGB结果 Table 6 Direct AGB estimation via 3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
根据表6和图6的结果, RF在直接估算时, 验证集R2(0.35)显著低于校准集(0.52), 表明其决策树结构易受训练数据噪声干扰。 然而, 结合动态模型后, 验证集R2提升至0.76, NRMSE降低至11.46%。 通过引入马铃薯AGB动态分配模型, 为RF提供了生理学先验知识, 从而有效抑制了过拟合。 GPR在直接估算时, 校准集R2高达0.75, 但验证集R2骤降至0.43, 反映其核函数在光谱特征上过度拟合训练数据。 结合动态模型后, 验证集R2提升至0.50, 表明GDD的时序信息部分弥补了核函数在高维数据中的不稳定性, 尽管其非线性建模优势仍未被充分挖掘。 PLSR在直接估算时, 验证集R2仅为0.15, 结合动态模型后略有提升至0.20, 两者表现最差。 尽管动态模型引入了非线性生物量分配规律, 但PLSR的线性潜在变量无法有效融合此类信息, 凸显了其在复杂农学场景中的局限性。
综合来看, 动态模型在改善RF和GPR的估算精度方面表现显著, 但对于PLSR来说, 其线性假设与动态模型的非线性特征协同失效, 未能有效提升估算性能。 基于AGB动态分配模型的AGB估算精度明显优于直接估算AGB, 三种机器学习方法的精度均有所提升。 其中, RF模型的精度提升最大(建模: R2=0.80, NRMSE=9.91%; 验证: R2=0.76, NRMSE=11.46%)。 从图6(d)— (f)可见, 直接使用机器学习方法估算马铃薯AGB时, 会出现过拟合现象, 导致全生育期的AGB估算效果较差且可靠性较低。 相比之下, 基于AGB动态分配模型的估算结果在R2和NRMSE上均有所提升, 能够更准确地将建模集上的规律应用于全生育期的验证数据, 提供更可靠的AGB估算。
(1)利用R、 VIP、 FIM三种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了植被指数与LGB的关联度, 筛选出最优的植被指数组合MTVI1、 MTVI2、 NDVI、 GNDVI、 RVI、 TVI。
(2)根据马铃薯生物量先验知识和变化运转规律, 构建了基于马铃薯全生育期的AGB动态分配模型, 并且将该模型耦合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马铃薯AGB估算模型, 精度相比机器学习直接估算马铃薯AGB会有显著提升。
(3)相比于耦合其他机器学习方法, AGB动态分配模型耦合随机森林方法的模型精度达到最高(建模: R2=0.80, RMSE=256.73 kg· ha-1, NRMSE=9.91%; 验证: R2=0.76, RMSE=211.91 kg· ha-1, NRMSE=11.46%)。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