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庙壁画彩绘层颜料的分析研究
闫海虹1, 张昕瑞2, 张群喜3, 孙凤1,*, 董文强4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2.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83
3.陕西历史博物馆保护修复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4.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72
*通讯作者 e-mail: sunfeng@nwu.edu.cn

作者简介: 闫海虹, 1999年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202120979@stumail.nwu.edu.cn

摘要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 神农、 黄帝, 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 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 具有珍贵的历史、 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 三皇庙历经风雨, 现状岌岌可危。 为了辨析三皇庙建筑壁画制作材料, 为壁画原始信息的获取及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超景深显微镜、 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micro-Raman)等多种分析技术, 对现场采集的极少量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红色颜料有朱砂、 赤铁矿、 铅丹; 黑色颜料主要显色成分为炭黑, 混有普鲁士蓝; 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 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和钛白混合而成; 颜料打底层主要成分为二水石膏。 壁画制作材料的科技分析表明, 三皇庙壁画确曾进行过历史修复, 且修复年代较晚, 修复中有混合颜料的使用, 其中炭黑和普鲁士蓝的混合使用在壁画中属首次发现, 该结果为陕西地区三皇庙壁画制作材料及修缮历史研究提供基础, 为后期壁画保护修复和复原展示提供科技支撑, 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意义。

关键词: 三皇庙; 壁画; 颜料; 科技分析
中图分类号:K878.6;O657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Pigments of Mural Painting Layer in the SanHuang Temple
YAN Hai-hong1, ZHANG Xin-rui2, ZHANG Qun-xi3, SUN Feng1,*, DONG Wen-qiang4
1.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3. Shaanxi History Museum, Xi’an 710061, China
4.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eritag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SanHuang Temple is located in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nd houses three ancient emperors: Fuxi, Shennong, and Huangdi. The walls were originally painted with exquisite murals. It is the product of integrating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Confucianism, which has great art and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However, SanHuang Temple has experienced wind and rain in natural preservation, and its status is precarious.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materi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urals in the SanHuang Temple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of the murals and subsequ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he tiny pigment samples taken from the SanHuang Temple were analyzed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the ultra-depth-of-field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SEM-EDS), X-ray diffraction analyzer (XRD), micro-laser Ram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 pigments include lead, cinnabar and hematite, and the main colour components of black stains are carbon black mixed with Prussian blue. The blue tint is synthetic ultramarine blue, the green pigment is a mixture of Paris green and titanium dioxide, and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pigment base layer is dihydrate gypsum.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nalysis of mural production materials shows that the SanHuang Temple’s murals have been historically restored. The restoration age is relatively late, and there was the use of mixed pigments in the restoration, among which the mixed use of carbon black and Prussian blue is the first time to be found in the mural,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materials and repair history of the SanHuang Temple mural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later mural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restoration display, which has critic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significance.

Keyword: SanHuang temple; Mural; Pigments; Scientific analysis
引言

三皇庙,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五星街道办(属长安区)共同村, 砖木结构建筑, 同其他地区的三皇庙[1]布局相似, 内供奉有三皇——伏羲、 神农、 黄帝的神像, 四壁绘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及古人结草围裙、 追兽狩猎、 着衣架犁耕田等从洪荒蒙昧到逐渐成熟过程的壁画, 是医学和儒家独立发展又相互交融的产物。 三皇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庙内四壁原绘有壁画, 供坛上供有三皇塑像, 塑像两侧原有4身胁侍立像, 现仅存坛上两尊, 坛下两尊已佚。 经过历时沧桑, 三皇庙前后沿墙均受到损坏, 前沿壁画不存, 三皇塑像背部后沿背屏壁画经过后期修复; 两山墙壁画靠前部分均因受房屋漏雨冲刷而损毁, 导致东西山墙壁画原有的十大名医画像仅存6人。 庙内现存石质香炉刻字铭文记载为明万历8年, 但壁画起甲脱落后, 发现下层有彩绘痕迹, 因此初步判断庙内壁画曾进行过历史修复, 根据现存壁画推测至迟为清晚期重绘。

目前壁画东西山墙及背屏壁画残存40余平方米, 存在壁画空鼓、 脱落缺失、 酥碱、 雨水流淌、 地仗层裂隙、 断裂; 颜料层龟裂、 起甲、 脱落; 画面灰尘污染、 微生物霉斑、 虫害; 人为划痕刻凿、 订钉子、 人为修补、 覆盖等多种病害。 特别是空鼓、 断裂、 酥碱、 龟裂起甲、 颜料脱落缺失等病害严重威胁壁画的稳定与安全, 亟待进行保护处理。

本研究组近年分析了大量彩绘文物的颜料样品, 总结以往研究经验, 结合各项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科学排列组合, 提出一套在极少量采样的情况下, 针对彩绘文物颜料分析的方法[2]。 在形貌观察的基础上, 以元素分析结果为参考, 结合物相结构分析, 对壁画颜料做到定性分析。 关于陕西地区三皇庙壁画制作材料的研究较少, 至今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基于其独特的价值及后期保护修复需要, 本文以三皇庙东壁壁画的颜料层为研究对象,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 扫描电镜-能谱仪、 X射线衍射仪、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元素种类和物相结构的分析, 获取关于彩绘层颜料的信息, 为壁画制作材料的辨别和后期保护修复奠定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研究所选样品(编号SHM-01—SHM-07)均采自三皇庙东壁(图1), 其中含红色颜料样品3个、 黑色颜料样品1个、 蓝色颜料样品1个、 绿色颜料样品1个、 白灰层样品1个, 样品概况如表1所示, 使用CAD绘图软件测量壁画颜料块尺寸。

图1 三皇庙东壁壁画Fig.1 Murals on the east wall of SanHuang Temple

表1 SHM彩绘颜料概况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SHM pigment samples
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1.2.1 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

日本浩视公司KH-7700型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 用于样品表面及细节的观察与分析, 在50倍、 100倍、 200倍下观察样品表面, 获取样品细节信息。

1.2.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仪

捷克TESCAN公司生产的VEGA 3XM钨灯丝型扫描电镜, 结合英国OXFORD公司生产的X-ACT型X射线能谱仪, 用于元素的定性、 定量分析。 由于样品量极少, 实验时使用导电胶粘贴保存现状较好的块状/粉末状样品, 未采用金属膜喷镀直接进行显微观察和能谱分析。 测试条件为: 电压10 kV, 放大倍率800~1 000倍, 工作距离(WD)14.5 mm。

1.2.3 X射线衍射分析仪

日本理学公司(Rigaku)生产的Smart LAB转靶型X射线衍射仪, 具有高精度测角仪, 适合多种类型样品的检测, 用于颜料物相分析。 本次测验将样品直接固定于制样框中, 检测表面颜料层区域。 测试条件为: 铜靶, 分析电压40 kV, 电流150 mA, 扫描范围在5°~60°(2θ)之间。

1.2.4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

美国赛默飞公司生产的DXR 2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 配备波长532和633 nm激光器, 采集波谱范围0~3 500 cm-1。 测试时将样品置于载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测样点后, 进行测试, 测试条件为: 光栅狭缝25 μm, 激光输出功率0.5 mW。

2 结果与讨论
2.1 超景深显微观察

在超景深显微镜下观察样品表面微观形貌并对保存现状进行评估, 如表1中超景深图片所示。 SHM-01表面的红色颜料层均匀致密, 间或混杂有少量黑色颗粒, 推测应为天然矿物颜料中的杂质成分。 颜料表面有较为明显的白色盐结晶颗粒, 壁画基体内部水盐运移的过程中, 地仗层及地下水中的可溶盐不断溶解结晶, 于壁画表层析出[3]。 SHM-02表面的黑色颜料层均匀细密, 表面可见附着的土壤颗粒, 边缘部位露出底下的白色打底层。 SHM-03表面的深蓝色颜料层色彩饱满、 鲜亮均匀, 部分区域存在颜料点状脱落现象。 SHM-04表面的红色颜料层颜色深浅不一, 部分区域为红褐色, 且存在颜料块状脱落现象。 SHM-05样品呈粉末状, 土颗粒中间杂有淡绿色的颜料颗粒, 存余量极少。 SHM-06表面的橙红色颜料层色彩鲜艳、 颜色纯净, 几无杂质, 颜料层表面有块状的白色盐结晶, 覆盖面积较大。 根据显微观察结果, 三个红色颜料样品虽色相相同, 但具有不同色调。

2.2 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

7个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见表2, 按质量百分比(wt%)由大到小排列。

表2 SHM样品能谱分析结果(wt%) Table 2 The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SHM samples(wt%)

根据元素分析结果,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SHM-01的主要元素为: Pb、 O、 Ca、 Si, 其中铅含量最高为40.86%, 中国古代常见红色颜料中含Pb的物质为铅丹, 因此推测该样品极有可能为铅丹。

SHM-02的主要元素为: O、 C、 Si、 Al, 该样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古代彩绘中使用的黑色颜料有炭黑[4]、 石墨[5], 此外还有铅丹变色的产物[6], 该样品具体成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SHM-03的主要元素为: O、 Si、 Al、 C, 未见古代传统蓝色颜料蓝铜矿的显色元素Cu, 但含有群青的常见组成元素Na、 Ca、 Si、 Al, 虽然这四种元素含量极低, 但并不排除该样品为群青的可能。

SHM-04的主要元素为: O、 C、 Si、 Ca, 该样品在显微镜下呈橙红色, 元素分析中含有的Fe可能来自颜料层, 也可能来源于土壤, 需进一步分析。

SHM-05的主要元素为: O、 C、 Si、 Al, 该样品宏观呈浅绿色, 且元素分析中含有Cu(2.14%)、 As(1.34%), 因此该样品可能为天然砷酸铜矿物[7, 8]或近现代人工合成颜料巴黎绿及其降解产物, 需进一步分析。

SHM-06的红色颜料的主要元素为: O、 C、 Si、 Al, 该样品宏观呈红色, 元素分析中含有较多的Hg(4.18%), 因此推测极有可能为朱砂, Fe元素来源于土壤。

SHM-07的主要元素为: O、 C、 Ca、 Si, 除O、 C之外, Ca含量最高, 可能为白粉层的主要元素, 具体的物相结构需进一步确认。

元素分析结果中的其他元素具有多种来源, Ca元素可能源于白粉层、 土壤颗粒或颜料表面的盐结晶, Mg、 Si、 O、 Fe来自于土壤, Mg也可能来源于可溶盐等物质。

2.3 X射线衍射分析

由于样品量过少, 文物表面情况复杂, XRD分析中样品信号极低, 有效出峰较少。 样品SHM-01、 SHM-02、 SHM-03的XRD结果较为相似, 主要成分为CaCO3、 SiO2、 斜绿泥石, 此外, 在SHM-01中检测到Pb3O4, SHM-03中检测到白云母。 XRD结果中CaCO3的可能来源有两个, 一是壁画地仗层中的泥质成分; 二是壁画基体内部水盐运移的过程中, 地仗层及地下水中的可溶盐(Na2SO4、 CaCO3、 NaCl等)不断溶解结晶, 于壁画表层析出, 这一猜测与显微镜下微观观察结果较为匹配。 分析检测到的石英、 斜绿泥石、 白云母可能来源于地仗层中的泥层成分或取样时的土壤污染, 其中斜绿泥石[9]是一种变质矿物, 具有层状结构, 产于绿泥石片岩中, 常与云母、 滑石、 钠长石等伴生。 SHM-07的XRD分析结果表明, 三皇庙壁画的白粉层为常见的壁画打底材料二水石膏[10, 11]

2.4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样品的主要显色物相, 利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颜料样品进行分析, 结果见图2。

图2 样品显微拉曼解谱结果Fig.2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results of the samples

结合图2拉曼光谱解析结果中的出峰位置和相对强度, SHM-02在1 358.53和1 591.09 cm-1处的拉曼峰与植物性炭黑的特征拉曼峰一致[12, 13], 2 149.22 cm-1处的拉曼峰为普鲁士蓝中的Fe3+—C=N—Fe3+的振动产生[14], 因此SHM-02蓝色颜料层由炭黑、 普鲁士蓝混合而成。 普鲁士蓝是近代的人工合成颜料之一, 色调相比群青蓝偏暗一些, 着色力较强, 目前已有的分析研究中, 极少见炭黑与普鲁士蓝混合使用的案例。 裔传臻[15]对中华民国央行纸币印刷颜料分析中, 发现其中一张纸币的黑色冠字号由普鲁士蓝和炭黑共同呈色; Kinpe[16]在对美国纸质档案的研究中, 检测出部分肖像剪影画中的人物画混合了骨黑和普鲁士蓝两种颜料, 此外还可能添加有石蜡、 蜂蜡等物质; Vila[17]等使用红外光谱判别当代黑色印刷油墨时, 认为可以通过黑色油墨中添加物的不同来辨别油墨的种类, 其中, 有些黑色油墨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普鲁士蓝, 但用量偏少。 在壁画艺术中, 颜料混用的现象并不少见, 但尚未见有炭黑与普鲁士蓝混用的相关报道, 此次检测发现的这种混用现象, 概因画师为呈现更丰富自然的视觉呈现, 实现色彩过渡的效果, 利用两种颜料进行了调配。

SHM-03在254.45、 544.12和1 094.73 cm-1处的拉曼峰与群青一致, 群青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 青金石, 又称天然群青, 呈深蓝色甚至会泛紫调, 是一种昂贵的天然矿物, 常与透辉石(CaMgSi2O6)、 方解石(CaCO3)、 石英(SiO2)、 黄铁矿(FeS2)等伴生[18], 我国目前还未发现有青金石的矿产资源。 古时使用的青金石都是通过进口而来, 这种颜料的传入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 古埃及、 古印度、 高加索文明都曾出土过青金石制品, 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19]中多有发现青金石的使用。 由于天然群青产量稀少、 提纯工艺繁琐, 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直到1828年合成群青的问世, 使得产业化制造群青成为可能, 自此开始大量使用。 天然群青与合成群青的鉴别[20], 可通过伴生矿鉴定法、 显微镜观察法、 红外光谱法、 离子束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现。 SHM-03能谱分析结果中, 虽含有Ca、 Fe等元素, 但含量较低, 不足以指征颜料中伴生矿的存在, 且在XRD检测中, 所有样品均检测到方解石、 石英的存在, SHM-03中出现的方解石与石英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 在拉曼结果中, 未出现透辉石与黄铁矿的特征拉曼位移(透辉石: 389、 665、 1 011和1 040 cm-1; 黄铁矿: 339、 375和625 cm-1), 因此SHM-03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

SHM-04在227.31、 303.92和401.05 cm-1处的拉曼峰与赤铁矿的特征拉曼峰(224、 291、 407、 494、 610和660 cm-1)一致, 因此, SHM-04红色颜料为铁红。

SHM-05拉曼解析结果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物质, SHM-05-1中145.35、 369.43、 516.07和639.53 cm-1的峰位与钛白的特征拉曼峰位(144、 197、 399、 513、 519和639 cm-1)一致。 钛白,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TiO2), 是一种二十世纪初期合成的白色颜料, 化学性质稳定, 遮盖力强。 结合元素分析结果, SHM-05-2中851.11 cm-1处为AsO43-的伸缩振动出峰[21, 22, 23], 氯砷钠铜石[NaCaCu5(AsO4)4Cl·5H2O]、 墨绿砷铜矿[Cu5(AsO4)2(OH)4]、 巴黎绿[Cu(CH3COO)2·3Cu(AsO2)2]等铜砷化合物在830~870 cm-1的范围内, 均会出现最强峰[17], 具体峰位略有偏差。 但在SHM-05元素分析中, 未有发现氯砷钠铜石中的Na元素, 且在拉曼结果中, 未出现墨绿砷铜矿于450 cm-1左右的中强峰, 结合钛白的检出与巴黎绿在近现代国内外彩绘文物(古建彩画、 壁画、 塑像等)中的大量使用实例[24, 25, 26, 27], SHM-05绿色颜料应为巴黎绿或其降解产物。

SHM-06在256.78和347.98 cm-1处的峰位与朱砂的特征拉曼峰(251和342 cm-1)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元素分析的推断结果。

3 结论

应用SEM-EDS、 XRD、 Raman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来自三皇庙东壁的不同颜料进行分析鉴别, 结果表明, 红色颜料分别为铅丹(Pb3O4)、 铁红(Fe2O3)、 朱砂(HgS); 黑色颜料由炭黑(C)、 普鲁士蓝(Fe4[Fe(CN)6]3)混合而成; 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 绿色颜料由巴黎绿(Cu(CH3COO)2·3Cu(AsO2)2)、 钛白(TiO2)混合而成。

颜料分析结果中, 既有天然矿物颜料, 也有近现代人工合成颜料, 还发现有两种颜料混用的现象, 其中炭黑和普鲁士蓝的混合使用在壁画中属首次发现。 合成群青、 钛白、 巴黎绿这些近现代合成颜料的检出, 表明三皇庙确曾进行过历史修复, 根据所用颜料种类, 推测时间大约在清末民初或更晚。

参考文献
[1] CHEN Jia-zhen(陈佳臻).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中国史研究), 2022, (1): 116. [本文引用:1]
[2] SUN Feng, XU Hui-pan, WANG Ruo-su, et al(孙凤, 许惠攀, 王若苏, ).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2022, 50(3): 465. [本文引用:1]
[3] WANG Yong-jin, YU Qun-li, YAN Min, et al(王永进, 于群力, 阎敏, ).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 22(3): 15. [本文引用:1]
[4] WANG Xiao-yi, NAN Pu-heng, JIN Pu-jun(王晓毅, 南普恒, 金普军).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考古与文物), 2014, (4): 108. [本文引用:1]
[5] LIU Zhao-jun, HAN Yun-xia, YANG Rui, et al(刘照军, 韩运侠, 杨蕊, ).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中国激光), 2013, 40(6): 0615003. [本文引用:1]
[6] WANG Yu, ZHANG Xiao-tong, YE Mei, et al(王玉, 张晓彤, 叶梅, ). The Journal of Light Scattering(光散射学报), 2017, 29(4): 338. [本文引用:1]
[7] Zeng Q G, Zhang G X, Tan J H, et al.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2011, 42(6): 1311. [本文引用:1]
[8] Aceto M, Gatti G, Agostino A, et al.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2012, 43(11): 1754. [本文引用:1]
[9] ZHANG Yu-ping, HUANG Ke-long, LIU Su-qin(张宇平, 黄可龙, 刘素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 285. [本文引用:1]
[10] YU Zong-ren, ZHAO Lin-yi, LI Yan-fei, et al(于宗仁, 赵林毅, 李燕飞, ). Dunhuang Research(敦煌研究), 2005, (4): 67. [本文引用:1]
[11] SUN Feng, WANG Ruo-su, LIANG Ya-xin, et al(孙凤, 王若苏, 梁雅鑫,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2): 505. [本文引用:1]
[12] WANG Yan-ling(王艳玲). The Journal of Light Scattering(光散射学报), 2018, 30(2): 150. [本文引用:1]
[13] YAN Hai-tao, SUN Kai, TANG Jing, et al(闫海涛, 孙凯, 唐静, ). Huaxia Archaeology(华夏考古), 2019, (2): 39. [本文引用:1]
[14] MA Hui(麻慧).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 (14): 96. [本文引用:1]
[15] YI Chuan-zhen(裔传臻).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1, 33(3): 58. [本文引用:1]
[16] Knipe P.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2002, 41(3): 203. [本文引用:1]
[17] Vila A, Ferrer N, García J F.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7, 591(1): 97. [本文引用:2]
[18] Colomban P.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2003, 34(6): 420. [本文引用:1]
[19] LI Na, SU Bo-min, FENG Ya-qi, et al(李娜, 苏伯民, 冯雅琪, ). Relics and Museoly(文博), 2021, (6): 80. [本文引用:1]
[20] LIU Lu-yao, ZHANG Bing-jian(刘璐瑶, 张秉坚). Heilongjiang Science(黑龙江科学), 2021, 12(2): 7. [本文引用:1]
[21] CHENG Xiao-lin, YANG Qin(成小林, 杨琴).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5, 27(3): 84. [本文引用:1]
[22] CUI Qiang, ZHANG Ya-xu, SHUI Bi-wen, et al(崔强, 张亚旭, 水碧纹, ).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 32(6): 87. [本文引用:1]
[23] LI Si-fan, GUO Hong, CHEN Kun-long, et al(李思凡, 郭宏, 陈坤龙, ). China Cultural Heritage(中国文化遗产), 2020, (6): 79. [本文引用:1]
[24] WANG Le-le, LI Zhi-min, CHEN Hui-li, et al(王乐乐, 李志敏, 陈卉丽, ). Research of China’s Frontier Archaeology(边疆考古研究), 2017, (2): 385. [本文引用:1]
[25] WANG Yu, ZHANG Xiao-tong, WU Na(王玉, 张晓彤, 吴娜). The Journal of Light Scattering(光散射学报), 2017, 29(1): 39. [本文引用:1]
[26] JIANG Jian-rong, WEI Shu-ya, CHEN Bai-fa(蒋建荣, 魏书亚, 陈百发). Cultural Relics(文物), 2020, (5): 89. [本文引用:1]
[27] YANG Hong, LI Guang-hua(杨红, 李广华). Palace Museum Journal(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2, (1): 7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