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渣和稻秸堆肥中不同分子量水溶性有机物含量分布和光谱特征
程澳1, 陈丹1, 任兰天2, 纪文超1,3, 范行军1,3,*, 刘晓龙1, 余旭芳1
1.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 安徽 凤阳 233100
2.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农学系, 安徽 凤阳 233100
3.安徽省生物炭与农田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安徽 蚌埠 233400
*通讯作者 e-mail: fanxj@ahstu.edu.cn

作者简介: 程 澳, 1999年生, 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1239408831@qq.com

摘要

分子量(MW)是影响堆肥溶解性有机物(DOM)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等的重要因素, 目前关于堆肥DOM的MW分布等认识仍不清晰。 以蘑菇渣堆肥(MRC)和水稻秸秆堆肥(RSC)中DOM为研究对象, 采用超滤分级技术对堆肥DOM中不同MW组分进行分级定量和化学表征, 进而探究不同堆肥DOM中MW组分的分布和光谱特征。 DOC结果显示, MRC和RSC中DOM均以>10 kDa的高分子量(HMW)组分组成为主, 分别富集有80%和71%的DOC(溶解性有机碳), 而中等分子量(5~10 kDa, MMW)和低分子量(<5 kDa, LMW)组分分别占总DOC的12%~15%和9%~15%, 表明HMW是决定腐熟堆肥DOM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关键物质。 光谱特征参数(如SUVA254 E2 /E3和HIX)结果显示, 不同MW的DOM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均呈现相同的趋势, 即HMW>MMW>LMW; 而BIX和FI值则呈现与之相反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堆肥DOM中HMW(高分子组分)组分富集了较多的芳香环等不饱和共轭结构, 而MMW和LMW组分具有更高的自生源贡献。 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堆肥DOM及其MW组分主要由3种类腐殖质(C1—C3)和1种类蛋白质(C4)构成。 其中, MRC和RSC中的HMW组分均以长波类腐殖酸(C3)组成为主, 其含量分别占HMW组分总荧光强度的34%和85%; 而两类堆肥中MMW和LMW组分则以类富里酸(C1, 41%~53%)和短波类腐殖酸(C2, 25%~36%)组成为主。 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 堆肥DOM中HMW组分含有更多的疏水性苯环结构, 而MMW和LMW组分则具有较多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如羰基、 羧基等)。 研究结果促进了对堆肥DOM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认识, 为进一步评价堆肥腐熟和稳定化程度及其环境行为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 堆肥; 水溶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级; 光谱特征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The Distributions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Weight-Fractionat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Mushroom Residue and Rice Straw Compost
CHENG Ao1, CHEN Dan1, REN Lan-tian2, JI Wen-chao1,3, FAN Xing-jun1,3,*, LIU Xiao-long1, YU Xu-fang1
1.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Agronom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 China
3.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Biochar and Cropl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Bengbu 2334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Molecular weight (MW)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ompost DOM's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W distribution of compost DOM still needs to be clarified. This study employed ultrafiltration to separate the different MW fractions from the DOM in mushroom residue compost (MRC) and rice straw compost (RSC). Subsequently, different compost-derived MV fractions' distributions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revealed that HMW DOM (>10 kDa) was the major fraction in MRC and RSC, accounting for 80% and 71% of DOC, respectively. Meanwhile, MMW DOM (5~10 kDa) and LMW DOM (<5 kDa) represented 12%~15% and 9%~15% of the total DOC,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HMW DOM woul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DOM'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in compost.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such as SUVA254, E2 /E3 and HIX, indicated that the degree of aromatization and humification of MW DOM showed a similar trend in the order of HMW>MMW>LMW. In contrast, the BIX and FI values showed an opposite distribution. These findings evidenced that HMW DOM enriched in unsaturated conjugated structures, such as aromatic rings, while MMW and LMW DOM contained high autogenetic contribut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ost DOM and its MW fractions were primarily composed of three types of humus (C1—C3) and one protein (C4). HMW DOM in MRC and RSC consisted mainly of long-wavelength humic acid (C3), which accounted for 34% and 85% of the total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HMW fractions in MRC and RSC DOM, respectively. MMW and LMW DOM were mostly composed of fulvic acid (C1, 41%~53%) and short-wavelength humic acid (C2, 25%~36%). The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MW DOM contained more hydrophobic benzene ring structures. In contrast, MMW and LMW fractions contained more hydrophilic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carbonyl and carboxyl groups. Overall, our findings advanc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ost DOM and provided crucial data for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maturation, stab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compost.

Keyword: Compos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Molecular weight fractionati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引言

堆肥是一种对有机固体废弃物(如作物秸秆、 畜禽粪便、 市政污泥等)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环境友好型处理技术[1, 2, 3]。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堆肥中最活跃的有机成分[1, 2, 3, 4], 是认识堆肥有机质转化过程、 评估堆肥腐熟和稳定程度等重要的参考物质[5, 6]。 堆肥DOM对土壤肥力, 生物反应, 以及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等均具有显著的影响[6]。 堆肥DOM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是决定其环境化学行为等的关键因素[5, 6], 然而由于堆肥DOM的高度异质性使其物质结构更为复杂, 成为当前堆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堆肥DOM是一类复杂的有机混合物, 既包括小分子的有机酸、 糖类, 也包括大分子的腐殖质和聚酚物质等[6],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MW)一般分布在几百至几万道尔顿(Da)[4, 7]。 已有研究表明, 堆肥DOM的MW分布是影响堆肥进程和DOM形成等的重要因素[2, 7, 8]。 例如, 堆肥过程中DOM的低MW组分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而高MW组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1, 4]; 高MW组分的不断积累和聚合是促进高腐质化DOM形成的关键[1, 4]。 此外, 堆肥产品施用至土壤后, 不同MW的DOM也具有不同的环境化学行为[9, 10]。 例如, 低MW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可利用性, 能够有效促进植被生长对于营养元素的摄取[9]; 而高MW组分具有较强的金属络合能力, 能够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并影响其迁移和转化途径[10]。 为进一步认识堆肥DOM的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 明确不同MW组分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已有学者采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4]或超滤技术[7]探究了堆肥DOM的分子量分布和化学组成, 但是关于不同类型堆肥DOM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等的认识仍十分有限。 蘑菇渣和稻秸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有机固体废弃物, 堆肥是实现其资源化和无害化重要的途径之一[11]。 深入探讨蘑菇渣和稻秸堆肥DOM的MW组成和化学特征, 对评估其堆肥稳定化、 腐熟化程度及综合利用方式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研究以蘑菇渣和水稻秸秆堆肥为对象, 采用超滤技术将堆肥DOM分为高分子量(high molecular weight, HMW, > 10 kDa)、 中等分子量(medium molecular weight, MMW, 5~10 kDa)和低分子量(low molecular weight, LMW, < 5 kDa)组分。 采用溶解性有机碳(DOC)、 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 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MW的DOM进行定量和表征。 通过DOC分布、 光学特性、 荧光物质组成及官能团组成等系统揭示不同MW的DOM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以期为深入认识堆肥结构和理化性质, 评价堆肥腐熟和稳定化程度, 以及合理施用堆肥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堆肥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试验蘑菇渣堆肥(MRC)和水稻秸秆堆肥(RSC)均采集自安徽科技学院农场。 堆肥原始物料分别按干基比蘑菇渣∶ 牛粪(1∶ 2)和秸秆∶ 牛粪(1∶ 1)进行好氧堆肥。 初始C/N比约为26, 含水率为65%, 每吨物料添加2 kg发酵菌剂(安徽莱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fu≥ 108个· g-1, 纤维素酶≥ 30 μ g· g-1, 淀粉酶≥ 10 μ g· g-1)。 堆肥过程中每7天翻堆1次, 确保良好的通风。 堆肥35天后, 堆体温度趋于稳定, 发芽指数均高于88%, 继续翻堆进行二次发酵。 于堆肥50 d, 从堆体顶部、 中间和底部收集3份样品, 均匀混合后得到约2 kg成熟堆肥样品, 在实验室内进行冷冻干燥, 充分研磨后通过100目筛。

1.2 DOM提取及超滤分级

将研磨筛分后的样品与超纯水按固液比(w/v)1∶ 10进行堆肥DOM的提取, 在25 ℃以150 r· min-1往复振荡24 h后, 室温条件下以8 000 r· min-1离心20 min。 取上清夜通过0.22 μ m水系滤膜(Φ 90 mm, 津腾), 滤液即为原始DOM。

采用超滤法对DOM中不同分子量(MW)组分进行分析[12]。 依次采用装载有10和5 kDa超滤膜(Φ 44.5, Millipore, 美国)的Amicon 8050型搅拌式超滤杯(Millipore, 美国)将堆肥DOM分级为高分子量(HMW, > 10 kDa)、 中等分子量(MMW, 5~10 kDa)和低分子量(LMW, < 5 kDa)3种组分。 采用N2维持超滤过程的压力在0.1~0.2 MPa, 浓缩因子设定为8。 基于DOC定量, 采用的UF技术对两类堆肥DOM的分级回收率为97%~105%。

1.3 仪器分析

采用日本Shimadzu的TOC-VCPN分析仪测定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 采用岛津UV-2600分光光度计测定UV-Vis光谱, 扫描波长范围为200~700 nm, 扫描间隔为1 nm。 使用日立F4600分光光度计进行EEM光谱扫描, 激发波长(Ex)范围为200~400 nm, 发射波长(Em)范围为290~520 nm。 狭缝宽度为5 nm, 扫描速度为12 000 nm· min-1, PMT电压为700 V。 所有光谱分析均以超纯水作为空白进行背景扣除。

剩余溶液进行冷冻干燥处理, 得到固体粉末DOM。 取1 mg粉末DOM与60 mg光谱纯KBr混合压片。 采用Nicolet iS50 FTIR光谱仪(Thermofish, 美国)进行红外光谱(FTIR)分析, 扫描范围为4 000~400 cm-1, 分辨率为4 cm-1, 扫描次数为64。

1.4 数据处理

1.4.1 光谱参数

由UV-Vis光谱和EEM光谱中提取了多种光谱参数, 包括吸收系数a、 SUVA254E2/E3SR、 FI、 HIX和BIX, 用以表征DOM及其MW组分的来源、 结构和性质[4, 13]。 各参数具体计算方法见表1

表1 光谱参数描述 Table 1 Descriptions of spectral parameters

1.4.2 EEM-PARAFAC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模型(EEM-PARAFAC)能够实现对堆肥DOM中不同类型荧光组分的识别和定量[4, 13]。 本研究采用Matlab 2017b中的DOM Fluor工具包(www.models.life.ku.dk)对堆肥DOM及其不同MW组分(24个)的EEM进行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 具体方法参见文献[4]。 经过2~7个组分的模型拟合, 通过分半法、 残差分析法和核心一致性比较, 确定最优组分为4个, 并得到各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Fmax)用以半定量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堆肥MW DOM的含量分布

图1为堆肥DOM及其MW组分的DOC含量。 MRC和RSC的DOC分别为4.68和5.38 g· kg-1, 与已报道畜禽粪便、 市政污泥等堆肥中DOC的含量(3.6~10.8 g· kg-1)处于同一数量级[3, 7, 13]。 尽管不同堆肥DOM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其分子量级组分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图1显示, HMW组分是MRC和RSC DOM的主要组成, DOC含量分别为3.52和3.62 g· kg-1, 分别占总DOC的80%和71%。 相对而言, 堆肥DOM中MMW和LMW组分的含量(占比)较低, 分别为0.51~0.75 g· kg-1(12%~15%)和0.38~0.75 g· kg-1(9%~15%)。 结果说明堆肥DOM主要由HMW组分构成, 与前期报道的牛粪、 污泥、 蘑菇渣和厨余垃圾等堆肥DOM以高分子有机质组成为主的结论一致[1, 9]。 有研究显示, 堆肥过程中小分子量DOM组分(如蛋白质类、 糖类等)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发生降解或聚合生成高分子有机物, 形成稳定的腐殖质, 进而使得大分子DOM的比例显著升高[4, 9]。 本研究中, 两种堆肥DOM中> 5 kDa组分占比高达85%~91%, 高于Wei等[9]报道的牛粪、 蘑菇渣堆肥中> 5 kDa的相对含量(43%~60%)。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由于堆肥原料、 堆肥方法和DOM分级方法(切向和正向超滤方式)的不同。

图1 堆肥DOM及其分子量级组分的DOC含量Fig.1 DOC content of compost DOM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2.2 堆肥MW DOM的UV-Vis光谱特征

堆肥DOM中不同MW组分的特征UV-Vis光谱(以DOC校正)如图2(a, b)所示。 MRC和RSC DOM中不同MW组分的UV-Vis光谱信号强度均呈现出HMW> MMW> LMW的趋势。 结果表明随着分子量的增加, DOM的芳香度、 不饱和度和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强。 不同MW的DOM的UV-Vis光谱峰型也存在差异。 比如, HMW组分基本保留原DOM在270~280 nm处的吸收峰, 表明源自木质素及其衍生物中芳香族C=C结构主要富集在高分子量组分中[13]; 而MMW和LMW组分在200~250 nm处存在较弱的吸收峰, 表明< 10 kDa组分含有较多的羧基、 酰胺基等非芳香族的官能团或硝酸盐类的物质[14]

图2 (a)MRC和(b)RSC DOM及其MW组分的特征UV-Vis光谱Fig.2 The normalized UV-Vis spectra of DOM and its MW components in (a) MRC and (b) RSC compost

MRC和RSC DOM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SUVA254E2/E3SR表2所示。 SUVA254是表征DOM芳香化程度的重要参数, 其值越大, DOM的芳香度越高[15, 16]表2显示MRC和RSC DOM中分子量组分的SUVA254值均呈现HMW> MMW> LMW, 说明两种堆肥DOM的分子量越大其芳香族结构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 RSC DOM中HMW组分的SUVA254值远高于MMW和LMW组分, 说明RSC DOM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较大分子量, 主要富集在HMW中。 E2/E3值一般与DOM的腐殖化程度、 芳香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呈负相关[4]。 本研究中, MW DOM的E2/E3值基本呈现为HMW< MMW< LMW规律, 表明堆肥中DOM的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随分子量的减小而减小, 与SUVA254值反映的结果一致。 结合MW组分的分布特征, 可以看出HMW组分是决定堆肥DOM的芳香族结构和不饱和共轭基团等分子组成的重要物质。 SR值通常被用于表征堆肥DOM的芳构化程度和相对分子量, 且SR值越小, 芳构化程度越强、 分子量越大[15]。 但在表2中, 不同类型堆肥MW DOM的SR值差异并不大, 说明SR不适合用于评估不同MW的DOM的芳香度和分子量的大小。

表2 堆肥DOM及其MW组分的光谱特征参数 Table 2 Spectral parameters of DOM and their MW fractions derived from MRC and RSC
2.3 堆肥MW DOM的荧光组分

基于EEM-PARAFAC共解析得到堆肥DOM及其MW组分中的4类荧光物质, 包括3种类腐殖质(C1—C3)和1种类蛋白质(C4), 不同荧光组分的EEM如图3所示。 据报道, C1(Ex/Em=215 (305)/405 nm)归属为类富里酸组分[16]; C2(Ex/Em=225(325)/ 465 nm)归属为短波类腐殖酸组分[4, 13]; C3(Ex/Em=265(340)/450 nm)为长波类腐殖酸组分[17], 与C2相比具有更大的分子量[4]; C4[Ex/Em=200(220, 275)/320 nm]可归属为类蛋白质[4, 17]

图3 EEM-PARAFAC解析得到的四类荧光组分Fig.3 The four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identified by EEM-PARAFAC

图4(a, b)为MRC和RSC DOM及其MW组分中C1—C4的相对含量分布情况。 MRC和RSC DOM均以类腐殖质(C1+C2+C3)组分为主, 占总荧光物质强度的84%~87%。 该结果与已报道的鸡粪稻壳、 麦秸等堆肥以类腐殖质组成为主(80-85%)的结果一致[4, 13]。 结果同时也表明堆肥DOM是一类腐殖化程度较高、 稳定性较好的有机质[1, 4, 13]。 然而两种堆肥DOM在类腐殖质组成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MRC DOM以类富里酸(C1)组成为主, 占比约为36%, 高于类腐殖酸C2(29%)和C3(19%)。 然而, RSC DOM则以长波类腐殖酸(C3)组分为主, 其相对含量约为42%, 显著高于类富里酸C1(26%)和短波类腐殖酸C2(19%)。 由此可知, RSC中含有较多的高分子类腐殖质, 而MRC则以低分子的类富里酸和腐殖酸组成为主。 对于MW组分, 两种堆肥HMW组分均以长波类腐殖酸(C3)组成为主(34%和85%), 且远高于在MMW和LMW组分中的分布(1%~4%), 表明堆肥DOM中长波类腐殖酸基本富集在HMW组分中。 这与长波类腐殖酸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结论一致[4, 16]。 值得注意的是, C3在RSC的HMW组分中占比约为MRC的HMW组分的2.5倍, 间接表明RSC和MRC、 DOM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主要与HMW组分的荧光组成分布有关。 此外, MMW和LMW组分则以类富里酸(C1)组成为主(41%~53%)。 短波类腐殖酸(C2)组分也主要分布在MMW和LMW组分中, 相对含量为25%~36%。

图4 (a)MRC和(b)RSC DOM及其MW组分中C1—C4的相对含量Fig.4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C1—C4 within DOM and their MW fractions derived from (a) MRC and (b) RSC

HIX、 FI和BIX是表征堆肥DOM来源和组成的重要荧光参数。 其中, HIX值越大表明DOM的腐殖化程度越高[4, 5, 10, 15]。 DOM的HIX值略高于MRC DOM, 表明前者具有较强的芳香度和腐殖化程度。 该结果与UV-Vis光谱特征反映结果以及RSC DOM中含有较多的长波类腐殖酸结果一致。 对于两种类型堆肥, 其MW组分的HIX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即HMW> MMW> LMW(表2)。 结果表明堆肥DOM的分子量越大, 其腐殖化程度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 RSC DOM中HMW组分的HIX值远高于其他的MW组分。 表明RSC DOM中的腐殖质主要富集在HMW组分中, 与HMW组分含有大量的长波类腐殖酸(C3, 85%)结果一致[图4(b)]。 FI和BIX是评价DOM来源的重要参考, 值越大(FI> 1.9, BIX> 0.8)表明自生源DOM贡献越大[5]。 两种堆肥的FI和BIX值均呈现出: LMW> MMW> HMW, 说明分子量越小自生源贡献越多[4, 8, 16]。 两堆肥的LMW和MMW组分的FI值几乎均大于1.9, 而LMW组分的BIX均大于0.8, 表明来源于微生物降解的有机质是堆肥DOM中< 10 kDa组分, 尤其是LMW组分重要来源。 总之HMW组分可以评价堆肥DOM的腐殖化程度, 而LMW组分可以指示堆肥DOM的自生源贡献。

基于光谱学参数和荧光组分相对含量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堆肥DOM及其MW组分的聚类图(图5)。 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 MRC DOM及其HMW和MMW聚为一类。 这些组分具有较大的SUVA254和HIX以及较小的E2/E3, 表明它们具有较高的芳香度和腐殖化程度。 MRC LMW组分则与RSC MMW和LMW组分归为一类。 与上一类组分相比, 此类组分具有较高的自生源贡献及较低的腐殖化程度。 同时, 该结果间接表明MRC中LMW组分可以作为MRCDOM的特征指示物, 用以描述其与其他组分结构间的相似性。 RSC中HMW组分与其他DOM和MW组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表明RSC DOM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主要决定物质来源于HMW组分。

图5 堆肥DOM及其MW组分的聚类分析Fig.5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for compost DOM and their MW fractions

2.4 堆肥MW DOM官能团组成

为探究堆肥DOM及其MW组分的结构差异, 进行了FTIR光谱分析, 结果见图6(a, b)。 不同类型DOM及其MW组分具有类似的红外光谱特征, 包括3 400 cm-1处的O—H伸缩振动[5, 17]; 2 929 cm-1的脂肪族C—H伸缩振动[5, 17]; 1 631~1 660 cm-1的芳香族化合物环内C=C振动, 也可能是羰基或羧基化合物的C=O伸缩振动[5, 17]; 1 395 cm-1的羧酸的O—H弯曲振动和酚类的C—O伸缩振动[17]; 1 115 cm-1的醇或醚的C—O伸缩振动[5, 17]; 1 008~1 030 cm-1的类碳水化合物C—O伸缩振动或芳香族的C—H变形振动[17]。 这些相似的光谱特征表明不同类型DOM及其MW组分含有类似的分子结构。

图6 (a)MRC和(b)RSC堆肥DOM及其MW组分的FTIR谱图Fig.6 FTIR spectra of (a) MRC and (b) RSC DOM and their MW fractions

如图6(a, b)所示, 不同类型样品之间的吸收峰类型及其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与MRC DOM相比, RSC DOM及其MW组分在1 255 cm-1处具有显著的吸收峰, 表明后者含有较多的酚或羧酸C—O基团。 类似吸收峰也在猪粪和秸秆联合堆肥DOM中发现[17]。 不同MW的分子结构也存在差异。 两种堆肥DOM在1 584 cm-1附近的吸收峰只富集在其HMW组分中。 根据Wang等[18]的研究, 这是DOM中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或酰胺化合物的芳环C=C骨架振动, 说明HMW组分含有更多的苯环等疏水性结构, 与SUVA254、 HIX及EEM-PARAFAC分析得到结果一致。 MRC和RSC DOM中MMW和LMW组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1 631和1 660 cm-1的吸收峰, 表明低分子量组分含有较多的羰基或羧基官能团。 MRC LMW组分在1 395 cm-1处具有较强的吸收峰, 表明LMW富集有较多的羧酸结构; RSC MMW组分在1 255和1 115 cm-1处具有很强的吸收峰, 说明其含有大量的羧酸官能团; RSC MMW和LMW组分在833和694 cm-1处具有明显的吸收峰, 与N—H官能团有关[6]。 不同类型MW组分的分子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DOM的来源也是影响MW组分结构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1)HMW组分是MRC和RSC DOM中最主要成分, 分别富集了堆肥DOM中80%和71%的DOC, 是决定DOM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关键物质; MMW和LMW具有相似的DOC分布, 占比为9%~15%。

(2)堆肥DOM及其MW组分均由类腐殖质(C1—C3)和类蛋白质(C4)构成, 但是HMW富含长波类腐殖酸(C3, 34%~85%), 而MMW和LMW组分则以类富里酸(C1, 41%~53%)和短波类腐殖酸(C2, 25%~36%)组成为主。

(3)堆肥MW DOM的SUVA254和HIX具有类似分布规律, 即HMW> MMW> LMW, 表明高分子DOM具有较高的芳构化和腐殖化程度; FI和BIX的分布规律则相反, 表明低分子DOM具有较高的自生源贡献。 FTIR光谱结果表明堆肥DOM中HMW组分含有更多的疏水性芳环结构, 而MMW和LMW组分具有较多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如羰基、 羧基等)。

(4)RSC DOM中HMW组分的芳香度、 腐质化程度、 长波类腐殖酸含量明显高于MRC DOM中HMW组分; 而RSC和MRC中MW组分的官能团组成差异较显著的为MMW和LMW组分, 表明不吸光或弱吸光的极性结构主要存在于低分子量DOM中。

参考文献
[1] Zhu L J, Wei Z M, Yang T X, et 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0, 299: 122575. [本文引用:6]
[2] He X S, Yang C, You S H, et 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65: 920. [本文引用:3]
[3] Yu Z, Liu X M, Zhao M H, et 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274: 198. [本文引用:3]
[4] Yu X F, Cheng A, Chen D,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3, 30(13): 37197. [本文引用:18]
[5] Guo X J, Li C W, Zhu Q L, et al. Waste Management, 2018, 78: 301. [本文引用:8]
[6] He X S, Xi B D, Li W T, et al. Journal of Chromatogaphy A, 2015, 1420: 83. [本文引用:5]
[7] Wei Z M, Wang X Q, Zhao X Y, et al.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6, 113: 187. [本文引用:4]
[8] Yuan D H, An Y C, He X S,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5: 18866. [本文引用:2]
[9] Wei Z M, Zhang X, Wei Y Q, et 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61: 179. [本文引用:5]
[10] Lee M H, Han S J, Lee Y K, et 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0, 390: 121128. [本文引用:3]
[11] Cui L M, Wang L, Guo D S, et al. 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 2023, 14(5): 1589. [本文引用:1]
[12] Fan X J, Cai F, Xu C C, et 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1, 247: 118159. [本文引用:1]
[13] YU Xu-fang, ZHOU Jun, REN Lan-tian (余旭芳, 周俊, 任兰天).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4): 1199. [本文引用:7]
[14] XIAO Xiao, HE Xiao-song, XI Bei-dou(肖骁, 何小松, 席北斗). Environmental Chemistry(环境化学), 2018, 37: 679. [本文引用:1]
[15] Xian Q S, Li P H, Liu C, et 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2-623: 385. [本文引用:3]
[16] Lin H, Guo 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54: 1657. [本文引用:4]
[17] TANG Zhu-rui, HUANG Cai-hong, TAN Wen-bing(唐朱睿, 黄彩红, 檀文炳).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2018, 46: 422. [本文引用:9]
[18] Wang Bin, Li Ming, Zhang Haiyang, et 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0, 203: 11099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