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庄浪县云崖寺石窟明代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分析研究——以6号窟、 7号窟为例
李博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作者简介: 李 博, 1981年生,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副研究馆员 e-mail: 3109445@qq.com

摘要

甘肃省是我国石窟寺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 且多文明于世界。 云崖寺位于庄浪县, 初兴于北魏, 发展于北周, 繁荣于明代, 是陇东地区极为重要的石窟。 此处明代彩塑在石窟中独树一帜, 因文物价值高、 造型精美、 保存完整而备受关注, 对研究佛教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以云崖寺石窟6号窟和7号窟彩塑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可见光摄影、 红外摄影、 超景深显微镜(OM)、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SEM-EDS)、 X射线衍射(XRD)、 便携X射线荧光(XRF)、 激光拉曼(Raman)等技术进行制作材料与工艺分析。 结果显示, 此处彩塑制作工艺与甘肃地区传统彩塑制作工艺相一致, 结构为骨架层、 泥塑层和彩绘层。 其中, 骨架层分两种, 即木骨架、 石胎结合木骨架。 石胎为崖体, 主要成分为石英、 钠长石、 钾长石、 微斜长石、 针铁矿等, 是典型的砂岩; 泥塑层分为粗泥层和细泥层, 制作时向内加入麦秆和麻作为添加材料, 主要成分有石英、 钠长石、 斜长石。 彩绘层由颜料层和金层组成, 其中, 红色颜料为朱砂和铅丹、 棕色颜料为铁红、 绿色颜料为氯铜矿、 白色颜料为白垩、 黑色颜料为炭黑, 7号窟部分彩塑使用雌黄作为橙色颜料。 彩塑在领口、 袖口、 纹样等多处使用沥粉贴金, 与贴金、 泥金、 拨金相比, 沥粉贴金更为立体, 增强了彩塑的庄重感和审美效果。 利用红外摄影获取油烟污损、 积尘等病害下的服饰纹样、 基座图案。 该工作全面分析了云崖寺明代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 有助于我国中小型石窟的系统研究, 亦可为此处石窟寺文物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肃庄浪县; 云崖寺石窟; 彩塑; 颜料层; 激光拉曼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of Ming Dynasty Colored Sculptures in Yunya Temple Grottoes in Zhuang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With Cave 6 and Cave 7 as Examples
LI Bo
Beijing Guowenya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Co., Ltd.,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Gansu Province is one of China’s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reas of grottoes. Many of the grottoes are civilized in the world. Yunya Temple is located in Zhuanglang County, which was first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ave in the Longdong area. The Ming Dynasty sculptures are unique in the grottoes because of the high value of cultural relics, beautiful shapes, and preservations and integritie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Buddhist art. In this paper, taking Cave 6 and Cave 7 of Yunya Temple Grotto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integrated use of visible light photography, infrared photography, depth of field microscope ( OM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spectrum ( SEM-EDS ), X-ray diffraction ( XRD ), portable X-ray fluorescence ( XRF ), laser Raman ( Raman )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o produce materials and proces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inted sculpture production process he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painted sculpture production process in Gansu, and the structures are the skeleton layer, clay plastic layer and color painting layer. Among them, the skeleton layers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wood skeleton and stone combined wood skeleton. Stone is a cliff body, mainly composed of quartz, albite, potassium feldspar, micro plagioclase, and goethite, a typical sandstone. The mud layer is divided into coarse and fine mud layers, and wheat straw and hemp are added as additive materials during production. The main components are quartz, albite and plagioclase. The painting layer is composed of a pigment layer and a gold layer. The red pigment is cinnabar and plumbum. The brown pigment is iron red, the green pigment is copper chloride, the white pigment is chalk, and the black pigment is carbon black. Drpiment is used as the orange pigment for some painted sculpture in Cave 7. Leaching powder paste is used in many places, such as collars, sleeves, patterns, etc. Compared with gold paste, mud gold, and appropriation, the leaching powder paste is more three-dimensional, which enhances the solemnity and aesthetic effect color plastic,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Clothing patterns and base patterns were obtained using infrared photography ofoil smoke pollution, dust and other diseases. This work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aterials of the colored sculptures in the Ming Dynasty of Yunya Temple,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grottoes in China. Also,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data base for the follow-up protection of grottoes and temples.

Keyword: Zhuang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Yunya Temple Grottoes; Painted sculptures; Pigments; Raman
引言

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 中国开凿石窟约在公元3世纪, 盛行于5世纪— 8世纪, 最晚可达16世纪。 根据洞窟性质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分为新疆地区、 中原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 中原北方地区是指新疆以东、 淮河流域以北[1]。 甘肃被划分为河西区、 甘宁黄河以东区, 是我国石窟寺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 据统计甘肃省级保护单位以上石窟共计35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2]。 北魏至唐是修建石窟的兴盛期, 唐灭以后, 甘肃大部分石窟处于沉寂状态, 部分石窟因地理位置或政治因素继续发展, 如敦煌莫高窟、 天水麦积山。 庄浪石窟(庄浪县所属16处石窟总称)所在的平凉为明代宗室封地, 受历代韩王宗教信仰影响, 庄浪石窟在明代大肆兴建, 云崖寺石窟极具盛名[3]

云崖寺石窟位于庄浪县韩店乡, 云崖河之上。 主要洞窟19处列三层分布在高约80 m的云崖主山峭壁之上。 程晓钟在《庄浪云崖寺石窟内容总录》[4]中对此处龛窟做了详尽描述, 表明此处石窟包括北魏石窟1处, 西魏至北周时期3处, 北周时期1处, 元至明时期14处。 作为陇南石窟群极为典型的中小型石窟, 云崖寺石窟是研究我国石窟寺建造历史、 文化交流、 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古文献和碑刻研读、 龛窟所在泥层位置、 与同时期其他石窟造像风格比较等方法, 确定了云崖寺石窟的第5、 6、 7、 8、 9、 10、 13、 14、 20窟为明代。 其中6号窟和7号窟建造为明代末期, 由于造像精美、 保存完好, 两处龛窟成为云崖寺石窟最具代表的作品。

6号窟位于云崖主峰第三层(如图1), 坐北朝南, 平面横长方形平顶大窟, 方形窟门, 窟高4.7 m、 宽7.2 m、 进深4.25 m。 窟内四壁均有坛基, 在左右壁面上又凿出数道坛台, 其上塑像。 正壁三佛二菩萨, 坛基上塑罗汉像、 神将像, 共计27尊彩塑[4]

图1 云崖寺6号窟和7号窟位置图
(a): 云崖主山正射影像图; (b): 立面图; (c): 剖面图
Fig.1 Location maps of Cave 6 and Cave 7 of Yunya Temple Grottoes
(a): Orthophoto map of Yunya Mountain; (b): Elevational drawing; (c): Sectional drawing

7号窟又名五方佛洞(如图1), 坐北朝南, 近方形平顶大窟, 方形窟门, 窟高4.14 m、 宽9.5 m、 进深6.1 m。 窟内四壁均有台基, 于台基之上塑像, 分别为五方佛像及菩萨坐像, 现存15尊[4]

本文选取云崖寺石窟明代6号窟和7号窟彩塑为研究对象, 利用裂隙、 残缺部位进行文物结构观察, 探讨制作工艺。 使用显微镜观察多层结构, 结合能谱确定文物构成; 通过红外摄影技术识别彩塑纹样。 对石胎体、 泥层, 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判定材料组成。 现场使用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无损检测, 初步判定颜料成分, 再使用激光拉曼检测确定颜料物相。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采集及剖面制作

为更好地描述龛窟内造像的位置, 采用缩写结合编号的方式进行命名。 彩塑缩写为CS, 每座洞窟内彩塑文物按照先正对窟门的主尊, 再左侧、 右侧主尊, 后胁侍, 最后其他类型为顺序, 从01开始编号。 如“ YY-6-CS01” 表示云崖寺6号窟正对窟门的主尊塑像, 洞窟造像编号如图2所示。 为研究云崖寺石窟明代彩塑的制作工艺与材料, 从造像上采集了15个样品, 其中样品编号为石窟缩写结合数字, 即YY代表云崖, 数字代表样品号, “ YY-01” 为云崖寺01号样品。 采集位置以洞窟结合造像编号和具体位置进行说明, 如“ 6-CS01基座” 代表6号窟01号彩塑基座。 样品详细信息见表1

图2 彩塑骨架和胎体分布图
(a): 6号窟; (b): 7号窟
Fig.2 Distribution maps of skeleton and fetal body
(a): Cave 6; (b): Cave 7

表1 样品采集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s of the samples

剖面样品使用双组分环氧树脂按一定比例混合包埋, 室温24 h固化后, 经磨制、 抛光处理后制作完成。

1.2 分析仪器与测试方法

(1) 红紫外照相机

EOS 60D的佳能数码照相机, 配备定焦78 mm F3.8镜头, 固定数码相机所用的三脚架或升降作业平台; 猎踪专业红紫外光源, 发光波长为400~1 100 nm; 成像窄带850和254 nm滤光片。

本次红紫外照相机拍摄距离为0.9 m, 光圈f/5.6, 曝光时间1/15 s, 滤光片850 nm。 光源垂直于相机镜头, “ C” 档拍摄模式下手动对焦, 直至图像清晰。

(2) 超景深显微镜(OM)

日本KEYENCE公司VHX-5000型, 镜头型号: VH-Z20R, 倍率: 20~1 000× , 自带照明灯。

(3) 扫描电镜-能谱(SEM-EDS)

Tescan公司VEGA3 XMU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配置BRUKER XFlash Detector 610M型X射线能谱仪, 工作电压20 kV。 树脂包埋抛光后的样品经表面喷碳处理后进行选区元素分析。

(4) X射线荧光光谱(XRF)

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Niton XL 3t800, 激发源: 银靶, 管电压6~50 kV, 管电流0~200 μ A, 功率≤ 2 W; 探测器: Si-PIN(硅半导体探测器)。 分辨率< 190 eV; 测试模式: 土壤模式; 检测时间: 90 s。

(5) X射线衍射(XRD)

日本理学RINT 2000型X射线衍射仪, Cu靶, DS=1° , SS=1° , RS=0.15 mm, 管电压40 kV, 管电流40 mA。

(6) 激光拉曼(Raman)

Thermo Nicolet Almega型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 激光器波长为532、 638和785 nm, 配有Olympus光学显微镜, 测试使用物镜为10~100× , 600、 1 200和1 800 gr· mm-1光栅, 空间分辨率小于1 μ m, 光谱分辨率为2 cm-1

2 结果与讨论
2.1 制作工艺与结构

彩塑根据与建筑的依托关系, 分为圆塑、 壁塑、 悬塑和影塑四类[5]。 6号窟内有5尊圆塑和22尊悬塑(2尊悬塑已脱落), 7号窟内保存有15尊圆塑。 云崖寺明代彩塑基本结构类同于甘肃地区石窟寺彩塑的传统制作方法, 先在陡峭的红色砂岩崖壁上开凿, 平整洞窟后, 在洞窟中凿孔插桩以便安插悬塑。 制作大型彩塑及石胎彩塑时, 会在洞窟凿岩时提前留出彩塑坛基及彩塑石胎。 现场勘查时, 从彩塑外部及残损处观察可见, 其基本结构可归纳为骨架层、 泥塑层、 彩绘层(包括颜料层和金层)。 颜料以红色、 棕色、 绿色、 白色为主, 部分区域有黑色、 橙色。 领口、 袖口、 纹饰等部分采用沥粉贴金。

依据骨架材质不同, 可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木骨架泥胎彩塑、 石胎+泥胎彩塑(即石胎泥塑结合木骨架泥胎彩塑)。 6号窟内有24尊木骨架泥胎彩塑(含脱落彩塑2尊)、 3尊石胎+泥胎彩塑, 如图2(a)所示; 7号窟内保存有10尊木骨架泥胎彩塑、 5尊石胎+泥胎彩塑, 如图2(b)所示。

小型木骨架泥胎彩塑高度在0.5~0.7 m之间, 首先使用木头削成人物的大体结构, 塑造出佛像的基本造型和动态, 然后在表面分层塑泥、 表达细节; 在佛像飘带等形态细弱的部分, 使用铁丝作为支撑, 再施泥塑形, 最后装銮上色而成。 中型木骨架泥胎彩塑高度在1.0~1.9 m之间, 骨架制作时选择与佛像姿势相近的木材经过加工制作成彩塑的主体骨架。 之后在骨架上绑缚苇草; 再在草外敷粗泥塑造佛像大样; 用细泥加入棉花、 麻等材料塑佛像细节(图3), 如衣褶、 配饰、 五官, 压紧抹光后使塑像成形, 再上白粉层。

图3 泥塑层添加材料Fig.3 Additive material of mud layers

石胎+泥胎彩塑高约2.0~3.8 m之间, 为龛窟主尊。 须弥座为石胎(图4), 石胎体外层敷以细泥层, 然后绘彩。 佛身为木骨架泥胎彩塑, 与中型木骨架泥胎彩塑制作工序相近, 但体积更大, 关节处多使用铁丝进行木构件连接, 其结构示意图见图5。

图4 石胎显微照片Fig.4 Micrograph of stone tyre

图5 木骨架泥胎彩塑结构示意图Fig.5 Structure diagram of color plastic structure of wooden skeleton clay

彩塑服饰、 法器上绘制有各类纹饰, 由于油烟污损、 积尘等病害, 画面不清。 利用红外摄影可以穿透物质表面而获得表层以下清晰影像的特性, 本次研究通过调节红外摄影参数, 成功获取彩塑服饰纹样、 基座图案, 如图6所示。 可见光下菩萨像手部仅见轮廓, 红外光照片中清晰可见鱼鳞纹; 基座可见光下大致辨别出一人一马, 红外光下可见图案为一人挑担前行、 一人牵马前行。

图6 彩塑纹饰可见光与红外光照片
(a): 手部可见光照片; (b): 手部红外光照片; (c): 基座可见光照片; (d): 基座红外光照片
Fig.6 Visible image and infrared image of colored sculptures
(a): Visible image of hand; (b): Infrared image of hand; (c): Visible image of base; (d): Infrared image of base

2.2 制作材料

2.2.1 剖面及元素

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彩塑样品(图7)进行观察, YY-05分为3层, 即红-绿-泥层; YY-12和YY-13取自一处, 分为4层, 即棕-泥层-金-红。

图7 彩塑样品剖面
(a): YY-05; (b): YY-12, YY-13
Fig.7 OM micrographs of samples cross-section
(a): YY-05; (b): YY-12, YY-13

绿色、 棕色颜色样品存在分层, 对其进行能谱分析, 测试点位置如图8。 绿色颜料中均含有大量的Cu、 Cl元素。 棕色颜料含有一定量的Fe, 金层则含有大量的Au。

图8 彩塑样品SEM-EDS测试点图
(a): YY-05; (b): YY-12, YY-13
Fig.8 Corresponding backscattered images of samples
(a): YY-05; (b): YY-12, YY-13

由于金为单质矿物, 古人很早就在绘画、 雕塑或其他装饰物上使用金。 妆金工艺包括贴金、 泥金、 拨金和沥粉贴金[5]。 妆金不仅可以保护塑像, 同时提升庄重感, 增加审美效果。 云崖寺石窟明代彩塑在领口、 袍袖、 下摆等处使用沥粉贴金工艺。

将细粉、 胶等成分混合, 制备成具有一定粘性的膏状物。 通过尖端有孔的管子, 沿着画稿描绘圆形立体线条, 粘附在画面上, 此为沥粉。 待沥粉阴干后, 在表面涂刷金胶油, 再贴以金箔, 此为贴金。 沥粉贴金工艺应用较早, 在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彩绘木棺上就有类似沥粉纹样的凸起线条; 敦煌莫高窟初唐57号窟、 盛唐45号窟造像头部和衣襟上均有所应用; 宋代开化寺《太子归荣图》中人物的发冠、 服饰、 器皿等多处采用沥粉贴金工艺; 宋代的灵岩寺、 紫金庵、 晋祠彩塑均有沥粉贴金工艺的使用; 元代永乐宫的《朝元图》也在服饰、 配饰等多处使用沥粉贴金; 明清时期, 该项工艺技法成熟,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表2 SEM-EDS元素分析汇总表(Wt%) Table 2 Elemental analysis of SEM-EDS (Wt%)

2.2.2 物相

(1) 石胎体

取彩塑基座石胎体做X射线衍射分析(见图9), 样品衍射峰与石英、 钠长石、 微斜长石、 针铁矿、 钾长石特征衍射峰一致。

图9 石胎体X射线衍射谱图Fig.9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stone matrix

(2) 泥塑层

取彩塑泥塑层土样做X射线衍射分析(见图10)。 样品衍射峰与石英、 钠长石、 斜长石特征峰相一致。

(3) 颜料层

图10 泥塑层X射线衍射谱图
(a): YY-02; (b): YY-08
Fig.10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mud layers
(a): YY-02; (b): YY-08

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云崖寺6号窟和7号窟彩塑中红色、 棕色、 绿色、 橙色、 黑色和白色进行元素含量测定, 将数据归一化处理, 根据显色元素推断颜料种类。 红色颜料测试点检测出Hg、 Pb, 推测其可能是朱砂、 铅丹; 棕色含有Fe, 推测其可能使用了铁红; 绿色颜料测试点中全部含有Cu, 无法确定其矿物种类; 橙色含有As, 推测其可能使用了雌黄或雄黄; 黑色颜料未检测出Pb, 排除铅丹变色的可能; 白色颜料中含有大量的Ca, 无Pb, 排除其使用了铅白。

使用颜料颗粒进行激光拉曼检测, 分析矿物物相, 确定颜料种类。 本次拉曼图谱分析建立在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之上[6, 7]

6号窟中(见图11), 红色颜料YY-03在118、 147、 234、 385和542 cm-1处有特征峰, 结合XRF元素测定中Pb, 可确定该颜料为铅丹; YY-06在246和340 cm-1处有明显特征峰, 结合XRF元素测定中Hg, 可确定该颜料为朱砂。 棕色颜料YY-07在222、 289、 407、 506和610 cm-1处有明显特征峰, 结合XRF元素测定中Fe, 可确定该颜料为铁红。 白色颜料YY-04在153、 280、 865和1 085 cm-1处有明显的特征峰, 判定其为白垩。 绿色颜料YY-05在125、 153、 274、 361、 516、 826和915 cm-1处有特征峰, 结合SEM-EDS检测出Cl、 Cu元素, 可确定其为氯铜矿。

图11 6号窟颜料激光拉曼谱图Fig.11 Raman spectrum of pigments in Cave 6

对7号窟颜料样品进行相应的拉曼光谱分析(见图12), 其中红色、 棕色、 白色、 绿色与6号窟颜料相近, 其使用了铅丹、 铁红、 白垩、 绿铜矿。 7号窟黑色颜料YY-09在1 385和1 593 cm-1处有明显特征峰, 可确定该颜料为炭黑。 橙色颜料YY-13在151、 200、 291、 309、 353和380 cm-1处有特征峰, 检测结果所用橙色颜料为雌黄。

图12 7号窟颜料激光拉曼谱图Fig.12 Raman spectrum of pigments in Cave 7

表3 云崖寺石窟明代彩塑制作材料汇总表 Table 3 Summary of materials of Ming Dynasty colored sculptures in Yunya Temple Grottoes

雌黄又名石黄(As2S3), 单斜晶系, 晶体常呈短柱状或板状, 呈柠檬黄色, 常与雌黄共生。 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保存的唐代绢画使用了雌黄颜料[3]。 按吴淑生先生等记述, 周代的织物上已使用了雌黄、 雄黄[8]。 山西平朔秦汉墓出土彩绘陶器上检测出雌黄; 敦煌西千佛洞唐朝15窟西壁壁画上小佛足下莲座、 米黄色用了雌黄;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普宁寺壁画的黄色颜料为石黄[9]。 罗瑟福· 盖特斯等在喀喇库图壁画残片上发现的少量雌黄[10]

绿色是我国彩绘文物最为主要的色彩之一, 其中石绿、 氯铜矿使用最为广泛[11]。 氯铜矿英文名称Atacamit, 来自智利的阿塔卡马(Atacama)。 学术界曾一度认为氯铜矿型碱式氯化铜绿色颜料是人造铜绿。 其后, 在我国新疆[12]云南、 四川等地发现氯铜矿。 北朝之后, 氯铜矿的使用增多, 新疆克孜尔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 天水伏羲庙、 彬县大佛寺石窟、 青海乐都县瞿昙寺等地的壁画、 彩塑等彩绘文物上的绿色颜料中均有氯铜矿发现[13]

3 结论

(1)云崖寺石窟明代彩塑是我国石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文物价值高、 造型精美、 保存完整而备受关注, 其中6号窟和7号窟最具代表性。 龛窟内彩塑结构为骨架层、 泥塑层、 彩绘层。 骨架层分为两种, 一种是木骨架, 一种是石胎结合木骨; 泥塑层分为粗泥层和细泥层, 粗泥层添加麦秆、 细泥层添加麻; 彩绘层以红色、 棕色、 绿色、 白色为主, 局部区域沥粉贴金。

(2)彩塑石胎为崖体, 主要成分为石英、 钠长石、 微斜长石、 针铁矿、 钾长石。 泥塑层主要成分石英、 钠长石、 斜长石。

(3)6号窟和7号窟彩绘层均使用铅丹作为红色颜料、 铁红为棕色、 白垩为白色颜料、 氯铜矿为绿色颜料, 附以金层装饰。 其中6号窟局部红色使用朱砂; 7号窟橙色区域使用雌黄, 炭黑勾边作为黑色颜料。

(4)彩塑因油烟污损、 积尘等病害, 部分区域纹饰无法识别, 使用红外摄影技术可识别纹饰内容, 有助于历史修缮、 工艺美术研究。

致谢: 在云崖寺石窟明代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分析研究过程中, 得到了庄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庄浪县博物馆、 云崖寺旅游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SU Bai(宿白). Studies on Chinese Grottoes(中国石窟寺研究).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 16. [本文引用:1]
[2] SUN Man-li, LIU Xuan-qing, CAO Zhang-zhe, et al(孙满利, 刘璇清, 曹张喆, ).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1(3): 333. [本文引用:1]
[3] YANG Fu-xue, CHENG Xiao-zhong (杨富学, 程晓钟). Buddhist Studies(佛学研究), 2000, (0): 291. [本文引用:2]
[4] CHENG Xiao-zhong(程晓钟). Dunhuang Research(敦煌研究), 1998, (1): 30. [本文引用:3]
[5] YANG Qiu-ying(杨秋颖). Relics and Museolgy(文博), 2015, (4): 48. [本文引用:2]
[6] Bell I M, Clark R J H, Gibbs P J.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1997, 53(12): 2159. [本文引用:1]
[7] Burgio L, Clark R J H.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01, 57(7): 1491. [本文引用:1]
[8] WU Shu-sheng, TIAN Zi-bing(吴淑生, 田自秉). History of Dyeing and Weaving in China(中国染织史).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46. [本文引用:1]
[9] ZHOU Guo-xin(周国信). Paint & Coatings Industry(涂料工业), 1991, (1): 30. [本文引用:1]
[10] Roosevelt Getters, JIANG Zhi-qin, WANG Jin-yu(罗瑟福·盖特斯, 江致勤, 王进玉). Dunhuang Research(敦煌研究), 1987, (1): 98. [本文引用:1]
[11] Yong L.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12, 57(2): 106. [本文引用:1]
[12] YE Lin, LIU Tie-geng (叶霖, 刘铁庚).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矿物学报), 1997, (1): 78. [本文引用:1]
[13] LI Man, WANG Li-qin, XIA Yin, et al(李蔓, 王丽琴, 夏寅,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 33(12): 329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