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指数的植被叶片含水量反演
张海威1,2, 张飞1,2,3,*, 张贤龙1,2, 李哲1,2, AbduwasitGhulam1,4, 宋佳1,2
1.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3. 新疆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4. 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 Saint Louis University, St. Louis, MO 63108, USA
*通讯联系人 e-mail: zhangfei3s@163.com

作者简介: 张海威, 1990年生,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yumiko_RS@163.com

摘要

利用光谱技术监测植被水分状况是了解植被生理状况及生长趋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择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靶区。 采用聚类分析、 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IP)以及敏感性分析等方法, 对植被不同含水量进行分级, 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植被含水量进行估算及验证。 结果表明: (1)基于聚类分析中的欧氏距离的方法将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划分为高等、 中等、 低等三个等级, 其范围分别为70.76%~80.69%, 53.27%~70.76%, 31.00%~53.27%。 在中红外与远红外(1 350~2 500 nm)之间, 反射率越低植被含水量越高; 波长380~1 350 nm范围, 无此现象。 (2)应用VIP方法可知, 所选的8种植被水分指数VIP值均超过了0.8, 说明植被水分指数预测能力均较强且差别不显著。 其中MSI, GVMI与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非线性三次拟合函数效果最佳, MSI决定系数 R2为0.6575和GVMI决定系数 R2为0.674 2。 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在30%~45%范围, MSI指数的NE值最低, 在45%~90%范围时, GVMI指数的NE值最低。 NDWI1240指数的NE值在70%左右起伏较大, 说明NDWI1240 指数在植被含水量为70%左右, 预测能力较差。 (3)通过误差分析可知GVMI指数反演的结果误差最小, 不同的植被指数对不同含水量的植被估算结果相差较为明显, 因此分段估算植被含水量是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监测艾比湖保护区植被生长及干旱环境提供基础研究。

关键词: 光谱指数; 植被叶片; 含水量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志码:A
Inversion of Vegetation Leaf Water Content Based on Spectral Index
ZHANG Hai-wei1,2, ZHANG Fei1,2,3,*, ZHANG Xian-long1,2, LI Zhe1,2, Abduwasit Ghulam1,4, SONG Jia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3. General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Key Laboratory of Smart City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4. 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 Saint Louis University, St. Louis, MO 63108, USA
Abstract

Monitoring the water status of vegetation by spectral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status and growth trend of vegetation. In this study, the Ebinur Lake Wetland Nature Reserve is chosen as the target area.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 (VIP)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method, the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was classified, estimated and valid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Euclidean distance of the vegetation moistur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ades with higher water content, medium water content and low water content, whose ranges are around 70.76%~80.69%, 53.27%~70.76% and 31%~53.27%, respectively. From 1 350 to 2 500 nm wavelength range, the spectral reflectance of water content is the lowest ,however there is no law from 380 to 1 350 nm wavelength range. By using VIP method, all vegetation water index VIP value of more than 0.8, indicated that vegetation water index estimation ability of water content of vegetation leaves is strong and the difference is not obvious. The MSI, or GVMI and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cubic equation fitting is the best, the fitting coefficients of R2 were 0.657 5 and 0.674 2 respectively. The RWC in the range of 30%~45%, the MSI value of the NE index is the lowest. In the range of 45%~90%, the GVMI value of the NE index is the lowest. About 70% of NE value NDWI1240 index has undulation, it shows that the NDWI1240 index of the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is at about 70% and the prediction ability is poor. Through the error analysis, the error of GVMI exponent inversion is the smallest,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ic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in vegetation estimation results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imate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In summary, using hyper spectra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monitor vegetation growth and drought environment in Ebinur Lake Reserve Area is feasible.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rge area inversion of satellite borne hyper spectral sensors for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Keyword: Spectral index; Vegetation leaf; Water content
引 言

水分是植被的重要构成部分, 影响植被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及结构变化, 如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和生物量等, 是掌握植被生长趋势的重要因素。 植被的生长及产量均受到植被体内水分的影响; 快速精准的监测植被水分对于林区和草原地区的火警预报、 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2]

早在20世纪, 光谱技术应用于监测植被含水量的研究已经开展。 Thomas[3]最早利用完全饱和的叶片在室温下逐步干燥的方法, 发现在1 450和1 930 nm波段处, 叶片反射率与相对含水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 Curran[4]研究发现1 450 nm波段左右的光谱反射率是植被叶片水分吸收作用的位置, 而970, 1 200和1 900 nm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是受到叶片内氮、 磷、 钾等其他含量的影响; Carter等[5]结果表明在1 450, 1 950和2 500 nm波段附近叶片反射率对水分含量的敏感性最强。 国内一些学者如邓兵等[6]发现利用NANI角度斜率和NASI角度斜率指数监测植被含水量精度有所改善。 李玉霞等[7]在排除环境背景和冠层构造等外界扰动因子的影响下应用光谱指数法, 进一步改善了遥感反演植被含水量的模型精度, 可以较为快速精准地了解研究区植被水分状况。

当前, 许多学者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监测农作物(水稻、 大豆、 小麦)植被含水量, 而基于高光谱技术监测艾比湖湿地植被含水量的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 作者在艾比湖自然保护区采集了芦苇、 柽柳等植被作为样本, 根据不同植被水分指数来估算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 建模并选取最优模型。

1 实验部分
1.1 研究区概况

作为中国干旱区湖泊湿地的最典型之一的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山北坡[8], 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44° 30'— 45° 09'N, 82° 36'— 83° 50'E), 总面积约2 670.85 km2。 该地区地貌类型及景观多样, 年日照时数约2 790 h, 年温度均值为7 ℃左右。 保护区内物种多样性低, 荒漠植被种类约380种, 其中优势种主要以耐盐碱性的梭梭、 柽柳、 花花柴、 骆驼刺等为主[9]

图1 研究区示意图及样点分布图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distribution

1.2 数据处理与指数的选取

2016年丰水期(5月), 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调研共采集了60个样品。 采集植被的叶片记录鲜重(fresh weights, FW)。 将采集回来的植被叶片, 使用便携式光谱仪人工光源对每个植被进行光谱曲线测定, 350~2 500 nm的光谱范围, 3 nm的分辨率。 首先白板校正, 然后进行光谱测定, 最后利用光谱仪的后处理软件View Spec Pro将每个样点的光谱数据进行均值计算, 得出的光谱曲线定义为该点的光谱曲线。 同时将植被叶片放入烘箱, 70 ℃下进行干燥至恒重, 并记录干重(dry weight, DW), 最后计算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10](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公式如式(1)

RWC=100%×(FW-DW)FW(1)

1.3 植被指数

植被水分指数一般由参考波段和特征波段组成, 是反映植被在900~2 500 nm范围内植被叶片含水量变化及光谱反射率的响应变化。 通常是以选取的波段进行相比和归一化形式表达。 参考波段通常选择与含水量相关性较弱的光谱波段, 例如820和860 nm等波段。 特征波段通常以与植被含水量相关性较大的波段为依据, 900~1 300 nm谱区和1 500~2 500 nm谱区内选取特征波段。 在900~1 300 nm区间内, 一般选取970, 1 200与1 240 nm作为水分特征波段。 在1 500~2 500 nm区间内, 水分吸收带主要位于中红外与远红外如: 1 450, 1 640和2 130 nm等波段[11]。 因此, 选取八种植被水分指数如表1所示。

表1 植被指数计算公式 Table 1 Vegetation index formula
1.4 模型评估

本文选取模型评价指标中的决定系数(R)来检验模型精度[20], 其中

R=i=1n(Xi-X̅)(Yi-Y̅)i=1n(Xi-X̅)2i=1n(Yi-Y̅)2(2)RMSE=(yoi-ysi)2n(3)

其中, n为采样点个数; XiYi分别为i值的自变量值和因变量值; X̅为均值, Y̅为因变量的均值。

1.5 模型敏感性分析

基于Viñ a[21]等的Noise Equivalent(NE)方法8种植被水分指数对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敏感性进行分析。

NE=RMSE(VI.vs.RWC)[d(VI)/d(RWC)](4)

其中VI为植被指数, RWC为植被叶片含水量; d(VI)/d(RWC)表示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植被水分指数相关性最好, 所建立回归模型的一阶导数, RMSE为均方根误差。 NE值的大小表明着该指数对含水量的敏感性的大小。

1.6 变量投影重要性(VIP)

通过计算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文中表示为VVIP)来分析各植被指数对植被含水量预测模型的贡献。

VVIPj=ph=1mRd(Y, th)whj2h=1mRd(Y, th)(5)

式中, VVIPj为第j个自变量的指标投影重要性; p为自变量数量; m为基于PLSR的成分提取数目; th代表第h个成分(h=1, 2, 3, …, m); Rd(Y, th)为成分th对因变量Y的诠释能力; whj是轴wh的第j个向量, 来计算xj对组成成分th的边缘贡献率, wh为矩阵 Xh-1TYh-1 Yh-1TXh-1的特征向量[22]

2 结果与讨论
2.1 植被含水量数据处理

植被含水量的最大值为80.69%, 最低31%, 均值为60.59%, 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35个植被采样点根据聚类分析中欧氏距离方法将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划分为三个等级如表2: 其中70.76%~80.69%为高(High-H)含水量; 53.27%~70.76%为中等(Medium-M)含水量; 31%~53.27%为低等(Low-L)含水量。

表2 叶片相对含水量等级划分表 Table 2 Table of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根据植被含水量等级划分表, 选取三条不同含水量植被的光谱曲线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其中波长在380~600 nm之间植被含水量越高, 反射率越高; 含水量中等的光谱曲线最低。 说明在此范围内影响光谱曲线高低的主要因子不是含水量。 当波长780~1 300 nm左右, 中等含水量的光谱曲线最高, 低等含水量反之。 波长在1 350~2 500 nm区间内, 高等含水量的光谱反射率> 中等含水量> 低等级含水量; 即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表明植被水分吸收带位于1 350~2 500 nm范围之间, 植被叶片含水量越高, 光谱吸收的能力越强, 则光谱曲线越低。 而在380~1 300 nm范围内没有相似的规律, 说明此波长范围内影响光谱变化的不只是含水量一个要素。

图2 不同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光谱曲线Fig.2 Spectra of leaves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water contents

2.2 植被指数与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基于光谱指数和PLSR模型的VIP方法计算分析, 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光谱指数应用中各指数在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的重要性。 使用VIP方法进行光谱指数重要性评估时, 当波段VIP值大于1.0时, 说明该指数对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指数的VIP值在0.5~1.0之间时, 说明该指数的预测重要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需要通过增加样本或根据其他条件进行判断; 当VIP值小于0.5时, 说明该指数不是预测植被叶片含水量的指数。 一般认为, 大于0.8的VIP值是预测植被叶片含水量的重要指数。 图3可以看出, 不同植被水分指数的VIP值差异不显著, 所选植被水分指数的VIP值都大于1, 说明作者所选指数在估算植被叶片含水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指数的估算能力相差不明显。

图3 基于不同植被指数的相对含水量估算指数的VIP重要性(红线代表VIP=0.8)Fig.3 The VIP values for estimating relative water content of reeds based on different vegetation spectral indices

然后对不同指数分别进行线性、 二次和三次函数拟合。 通过曲线拟合, 得出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是最适合的回归模型。 图4是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超过大于0.8的8种现有植被指数与植被叶片含水量建立回归函数, 其中MSI, GVMI与植被含水量的非线性三次方程拟合最佳决定系数R2为0.657 5, GVMI决定系数为0.674 2; NDWI1 640与植被含水量的非线性二次函数拟合次之, 决定系数R2为0.659 4。 线性回归函数总体上决定系数差别不明显, 其中WI建立的线性回归函数决定系数最高(R2=0.637 3)。 其次是NDWI1 200建立的线性函数(R2=0.6293), NMDI建立的线性函数的决定系数最差(R2=0.606 6)。 WI, SRWI, NDWI1 200, NDWI1 240, NDWI1 640, NMDI, GVMI与植被含水量呈正关系。 从图中可知WI指数的散点比MSI指数散点较为紧密, 但拟合方程MSI的决定系数大于WI的决定系数, 说明曲线拟合方法影响了决定系数的大小。

图4 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植被指数的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and vegetation index

离散点的集中度反映模型精度的高低。 从图4中可知MSI与植被相对含水量之间的三次函数模型, 低等级的含水量样点分布较为分散, 而WI指数模型的低等级的含水量样点分布较为集中, 说明了影响MSI指数模型精度的是低等级样点的植被含水量。 NDWI1 200, NDWI1 240和NDWI1 640决定系数依次增大, 从图4可知其中NDWI1 200中等级含水量的样点偏离拟合曲线的点数最多, NDWI1 640偏离拟合曲线的点数最少; 说明影响其精度差的是中等级的植被含水量样点。

2.2 模型的敏感性

根据Viñ a等的方法来检测植被水分指数的估算能力, 图5为八个植被水分指数的敏感性分析。 由图5(b)所示MSI在含水量30%~45%之间, 具有最低的NE值, 当植被含水量在45%~90%之间, GVMI的NE值最小。 说明植被含水量在30%~45%区间内, MSI指数最敏感, 45%~90%范围内, GVMI指数最敏感。 GNMI相关系数R2=0.674 2比MSI的相关系数R2=0.657 5大, 在含水量在30%~45%范围内MSI指数的NE值低于GVMI的NE值, 决定系数大说明在某个区间内具有较良好的估算能力, 在估算含水量时效果较好。 SRWI和NDWI1 200的决定系数相差不大(R2=0.623 3和R2=0.629 3), 但NDWI1 200指数的NE值低于SRWI指数的NE值, 这说明NE值与相关系数R有一定的响应关系。 NDWI1 240 指数和NDWI1 640指数NE值起伏较大, 其中NDWI1 640指数NE值在含水量约35%~90%呈下降趋势, 说明模型估算能力趋于平稳, 综合比较所选植被水分指数, 不同的植被水分指数估算的能力稳定性不同。

图5 植被指数估算相对含水量的敏感性分析Fig.5 Noise equivalent o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by spectral indices

2.3 不同植被指数估算误差

根据已知植被含水量基于模型对高、 中、 低三个等级的植被叶片含水量进行误差分析。 由图6可知, 植被叶片高等级相对含水量占了28.33%, 中等级植被叶片含水量占40%, 低等级植被叶片含水量占31.67%。 而所选的植被水分指数GVMI和MSI估算的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实测的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所占百分比相近, 其中GVMI估算的含水量比例和原始含水量均一致。 其次MSI指数对植被叶片低等级含水量所占百分比相一致均为31.67%, 说明GVMI适用于此研究区植被含水量的反演, 而MSI适用于该研究区低水平的植被叶片含水量。 误差相对较大的SRWI和NDWI1 200指数估算的结果, 中等级所占百分比均超过50%误差在10%以上, 叶片高和低等级含水量估算结果整体偏小, 表明这四种植被指数适宜估算中等水平的含水量。 最后, NDWI1 240和NDWI1 640针对植被叶片高等级含水量估算的结果一致, 误差均在0~5%以内说明结果较为可靠。 也同时说明了NDWI1 240和NDWI1 640对含水量较高的植被有相同的估算能力。 综上所述, 不同的指数对不同水平含水量的植被估算相差较为明显。

图6 不同植被指数估算误差分析Fig.6 Estimation error analysis by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

3 结 论

基于光谱技术对自然保护区内植被叶片含水量进行反演。 从空间上探讨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估算精度与对不同等级的植被含水量进行分段估算与验证, 是比较新的尝试, 对于监测西北干旱区植被的长势变化和植被水分变化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1)根据聚类分析中欧氏距离的方法将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划分为三个等级70.76%~80.69%为高含水量; 53.27%~70.76%为中等含水量; 31.00%~53.27%为低等含水量。 波长1 350~2 500 nm之间, 含水量越高光谱反射率越低, 是由于1 350~2 500 nm为植被叶片的水分吸收带, 植被叶片含水量越高, 光谱吸收的能量越强, 反射率则越低。

(2)根据VIP方法可知: MSI, GVMI与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非线性三次函数拟合最好, MSI决定系数R2为0.657 5以及GVMI决定系数R2为0.674 2。 经模型敏感性分析可知植被叶片相对含水量在30%~45%范围内, MSI指数的NE值最低, 45%~90%范围内, GVMI指数的NE值最低。 是由于不同的植被指数估算能力的稳定性不同, 不同植被指数对不同植被含水量估算能力也不同。

(3)误差分析中, GVMI指数反演的结果误差最小; MSI指数适用于低水平的植被叶片含水量; SRWI, NDWI1 200和NMDI植被水分指数适合估算中等水平的植被叶片含水量。 综上所述, 不同的植被指数对高、 中、 低三个等级的相对含水量估算相差较为明显。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El B S, Caliot E, Bens M,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2, 23(11): 2145. [本文引用:1]
[2] ZHAO Yun-sheng, DU Jia, SONG Kai-shan, et al(赵云升, 杜嘉, 宋开山,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地理科学), 2006, 26(1): 70. [本文引用:1]
[3] Thomas J R, Namken L N, Oerther G F, et al. Agronomy Journal, 1971, 63(6): 845. [本文引用:1]
[4] Curran P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990, 30(3): 271. [本文引用:1]
[5] Carter G 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991, 78(7): 916. [本文引用:1]
[6] DENG Bing, YANG Wu-nian, MU Nan, et al(邓兵, 杨武年, 慕楠,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8): 2546. [本文引用:1]
[7] LI Yu-xia, YANG Wu-nian, TONG Ling, et al(李玉霞, 杨武年, 童玲, ).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09, 29(5): 1403. [本文引用:1]
[8] YANG Ai-xia, DING Jian-li(杨爱霞, 丁建丽) .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农业工程学报), 2016, 21(18): 162. [本文引用:1]
[9] MA Hui-ying, YANG Xiao-dong, Guang-hui, et al(马辉英, 杨晓东, 吕光辉, ). 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017, 37(3): 1. [本文引用:1]
[10] Feng Wei, Zhang Haiyan, Zhang Yuanshuai, et al.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6, 198: 238. [本文引用:1]
[11] CHEN Xiao-ping, WANG Shu-dong, ZHANG Li-fu, et al(陈小平, 王树东, 张立福, ).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遥感信息), 2016, 31(1): 48. [本文引用:1]
[12] Erjr H, Rock B 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989, 30(1): 43. [本文引用:1]
[13] Penuelas J, Filella I, Serrano L,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6, 17(2): 373. [本文引用:1]
[14] Zarco P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5(1): 109. [本文引用:1]
[15] Wu C, Niu Z, Tang Q, et al.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2009, 122(3): 317. [本文引用:1]
[16] Gao B C. Proc Spie, 1996, 58(3): 257. [本文引用:1]
[17] Chen D, Huang J, Jackson T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5, 98(2-3): 225. [本文引用:1]
[18] Wang L, Qu J J, Hao X,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29(24): 7065. [本文引用:1]
[19] Ceccato P, Gobron N, Flasse S, et al.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2, 82(2-3): 188. [本文引用:1]
[20] Feng W, Zhang H Y, Zhang Y S, et al.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6, 198: 238. [本文引用:1]
[21] Viña A, Gitelson A A, Nguy-Robertson A L, et al.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1, 115(12): 3468. [本文引用:1]
[22] Wold S, Sjöström M, Eriksson L.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01, 58(2): 10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