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抗拉强度的近红外光谱MC-UVE-IVSO建模方法
蒋大鹏2, 高礼彬2, 陈金浩2, 张怡卓1,*
1.常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2.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通讯作者 e-mail: nefuzyz@163.com

作者简介: 蒋大鹏, 1992年生,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e-mail: jiangdapeng1992@gmail.com

摘要

木材抗拉强度是评价木材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 针对近红外光谱建模中样本数据量小、 波长信息冗余所导致预测模型精度低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集群分析MC-UVE-IVSO波长优选的木材抗拉强度建模方法。 以桦木为例, 选取150个桦木样本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使用900~1 700 nm波段的近红外光谱仪采集试件光谱数据, 并采用力学试验机获得相应的抗拉强度真值; 然后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运用多元散射校正(MSC)、 一阶求导和卷积平滑(SG)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处理, 完成光谱平滑滤波; 分别采用变量组合集群分析算法(VCPA)、 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 迭代变量子集优化算法(IVSO)及MC-UVE-IVSO组合优化算法进行波长筛选, 并对比优选波长结果; 最后在优选近红外波长基础上, 建立桦木抗拉强度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PLS)。 实验结果表明: 基于MC-UVE-IVSO算法优选波长的PLS模型, 光谱变量数由512减小到98, 优选波长占总波长的19%, 其预测决定系数 R2为0.94, 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7.50, 性能偏差比RPD为3.16, 相比于全波段、 MC-UVE、 VCPA、 MC-UVE-VCPA与IVSO相应的 R2(0.92、 0.93、 0.82、 0.87、 0.93)、 RMSEP(17.91、 11.7、 14.91、 12.12、 8.47)和RPD(2.81、 2.91、 2.25、 2.28、 2.78)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通过统计特征波长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箱形图, 进一步证明了MC-UVE-IVSO算法在处理多变量波长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 MC-UVE方法可以消除与建模不相关的多数变量, 而IVSO算法能有效搜索出最优变量子集, 基于MC-UVE-IVSO的光谱优选算法提升了木材抗拉强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为木材近红外光谱的无损、 快速与精准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木材抗拉强度; 近红外光谱; 集群分析; 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 迭代变量子集优化
中图分类号:O657.33 文献标志码:A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Modeling Method of Wood Tensile Strength Based on MC-UVE-IVSO
JIANG Da-peng2, GAO Li-bin2, CHEN Jin-hao2, ZHANG Yi-zhuo1,*
1.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2.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tensile strength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asses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woo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model accuracy caused by the small samples and redundant wavelength information in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modeling, a novel method combining wavelength optimization of MC-UVE-IVSO and PLS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wood tensile strength. Firstly, 150 birch samples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objects, and the near-infrared spectrometer in the band of 900~1 700 nm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test specimens, and the true tensile strength values were obtained by the mechanical testing machine. Secondly, the collected spectral data were preprocessed to complete smoothing filtering by combining multivariate scattering correction (MSC), first-order derivation and convolution smoothing (SG). Thirdly,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which include the variable combination cluster analysis algorithm (VCPA), the Monte Carlo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 method (MC-UVE), the iterative variable subse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VSO) and the MC-UVE-IVSO combin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ere applied to select spectral wavelength features, and the optimal wavelength results based on different method were compared. Finally,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birch tensile strength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elected wavelength of MC-UVE-IVS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spectral variables is reduced from 512 to 98 based on the MC-UVE-IVSO and PLS, and the selected wavelength features account for 19% of the total wavelength. The predicte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 R2) is 0.940 4.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 (RMSEP) is 12.370 7. The 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 (RPD) is 3.162 4, compared with full band, MC-UVE, VCPA,MC-UVE-VCPA and IVSO, R2 indicators (0.926 5, 0.828 2, 0.931 7, 0.934 3), RMSEP indicators (13.910 5, 17.355 2, 13.402 8, 14.070 5) and RPD indicators (2.812 3, 2.254 1, 2.918 8, 2.780 3) have been improved to varying degrees; In addition, the box plot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further pro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MC-UVE-IVSO algorithm in dealing with multivariate wavelength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MC-UVE method could eliminate most of the variables, which are not related to the model, and the IVSO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search for the optimal subset of variables. Based on the MC-UVE-IVSO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combination method ha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the optimized features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birch tensile strength prediction model. The metho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ood samples based on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Keyword: Wood tensile streng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Model population analysis; Monte Carlo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 Iterative variable subset optimization
引言

木材作为天然生长的有机材料, 是一种具有优秀性能的建筑结构用材。 目前, 对传统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的受力性能、 抗震性能、 修缮加固、 防火性能等方面, 这些检测内容影响着古木建筑的维护与保养、 中式家具地板的结构设计以及木制房屋的承重分析与修缮等领域[1]。 其中木材抗拉强度是上述研究的核心指标。 传统测试方法需要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破坏性实验得到相应力学真值, 这种破坏性实验不仅费时耗力, 而且难以满足木材加工的实际需求。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无损检测技术, 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建模可以实现对木材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快速预测。 Kurata Y[2]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日本柳杉(Kanagawa Pref.)的力学性能, 建立了日本柳杉弯曲弹性模量、 弯曲强度和密度的PLSR模型; 符瑞云等[3]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荧光光谱的分析方法对木材表面光降解机制进行研究, 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化学组分变化与颜色之间的定量预测模型; 王承琨等[4]将高光谱图像的近红外光谱与纹理特征相融合, 并以融合后的新特征作为识别的依据, 使用SVM和BP神经网络两种分类器对木材树种进行了识别。 在光谱数据分析建模时, 存在数据集样本少、 但光谱特征波长冗余的情况, 需要进行特征波长的选择, 提高模型的准确度。 模型集群分析(model population analysis, MPA)[5]打破传统一次性建模思路, 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样本集信息, 通过随机采样从不同角度考察数据集的内在性质, 通过结果统计分析获得数据集的内在结构。 模型集群分析算法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光谱数据优化中, 其中常用方法有变量组合集群分析算法[6, 7](variable combination population analysis, VCPA)、 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方法[8](Monte Carlo based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 MC-UVE)、 竞争自适应加权采样[9](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以及迭代变量子集优化算法[10, 11](iteratively variable subset optimization, IVSO)等。 其中, VCPA根据优秀子集中变量出现频率作为变量重要性的评价标准选取特征变量组合; MC-UVE通过蒙特卡洛采样, 根据模型变量的稳定性来剔除无信息变量; IVSO通过加权二进制采样对子模型的回归系数归一化并求和, 评价特征波长重要性。 对于多特征变量, 由于光谱数据间差异较小, 单一的特征选择方法将导致建模准确率相对较低。 因此, 在分析集群分析各自特点基础上, 提出MC-UVE与IVSO相融合的特征优选算法, 通过MC-UVE快速、 有效消除模型无关变量, 通过IVSO算法进行最优变量子集搜索, 进而实现光谱变量的有效提取。

以桦木为实验对象, 顺纹抗拉强度为检测指标, 制作力学实验样本。 在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测试真值后, 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通过观测评价VCPA、 MC-UVE、 IVSO和MC-UVE-IVSO特征波长筛选结果, 采用PLS方法构建桦木顺纹抗拉强度预测模型。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数据采集

桦木(Betula spp.)木材为淡褐色至红褐色, 纹理直且明显, 材质结构细腻, 质地较软; 其力学强度性能优秀, 富有弹性, 吸湿性大, 加工性能好, 切面光滑。 桦木样本来自黑龙江带岭林业局林场, 共取3株, 树龄均在20年以上, 在样木胸高(1.3 m)附近截取约50 cm的圆盘后去皮, 气干后锯解成力学试材毛坯条。 参照GB/T 1938— 2009《木材顺纹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制取厚度为4 mm, 宽度为15 mm尺寸的顺纹抗拉力学试样, 挑选无疵试样150条并编号, 将试样放入恒温恒湿箱内调节至含水率为12%, 保持室温为(20± 2)℃、 相对湿度为65%± 3%, 然后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和力学性能测试。

采用INSION公司近红外光纤光谱仪进行光谱采集, 光谱仪波长范围900~1 700 nm, 在环境温度20 ℃, 平均相对湿度50%条件下, 在每个试件的径、 弦切面上分别均匀扫描采集4个样本点, 每点扫描30次自动平均为1个光谱, 并记录保存, 试件原始光谱如图1所示。 由于原始光谱存在基线漂移、 样本颗粒大小不一和光散射等噪声的影响, 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 一阶求导和卷积平滑(SG)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处理。 经MSC-1ST-SG预处理后的光谱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 经预处理后的光谱图像更加平滑且各吸收峰更突出。

图1 原始光谱Fig.1 Original spectrum

图2 MSC-1ST-SG预处理Fig.2 MSC-1ST-SG pretreatment

根据《木材顺纹抗拉强度试验方法》(GB/T1935— 2009), 测定桦木的无疵试样抗拉强度真值。 对150组桦木样本, 按8:2的比例划分校正集与预测集。 采用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SPXY)算法对其进行分割, 保证数据集间的一致性, 得到校正集样本120个, 预测集样本30个。 由表1可知, 抗拉强度范围在49.97~220.66 MPa内, 且各数据集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相差不大, 预测集信息被校正集信息所覆盖。

表1 样本校正集和预测集抗拉强度的测定结果 Table 1 Test result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ample correction set and prediction set
1.2 基于集群分析的光谱特征提取方法

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 通过添加与原变量数相同的白噪声变量, 再采用交叉留一法得到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 采用模型的稳定性值剔除无信息变量。 通过蒙特卡洛采样可以从校正集中随机选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建立PLS回归子模型, 比例设置为PMCUVE, 得到回归系数b, 重复nMCUVE次, 得到回归系数矩阵B(n× m), 则样本每个变量稳定性值Si根据式(1)可得

$\begin{array}{c} S_{i}=\frac{\operatorname{mean}\left(\boldsymbol{B}_{i}\right)}{\operatorname{std}\left(\boldsymbol{B}_{i}\right)} \end{array}$(1)

式(1)中, mean(Bi)和std(Bi)为回归系数矩阵B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稳定性值Si越大, 则表示该特征波长越重要。

迭代变量子集优化算法(IVSO): 通过加权二进制采样(WBMS)[12]建立子模型, 在每一轮迭代中, 对子模型的回归系数归一化处理后求和, 以评价各特征波长重要性, 逐步优选出最佳波长子集。 其具体过程如下:

(1)利用WBMS创建维数为l× p波长变量矩阵, 并记录WBMS抽样后的变量数L1

(2)建立PLS子模型计算得到回归系数矩阵W, 如式(2)

$\begin{array}{c} \boldsymbol{W}=\left[w_{1}, w_{2}, w_{3}, \cdots, w_{l}\right]^{\mathrm{T}} \end{array}$(2)

式(2)中, wj(1≤ jl)表示第j个子模型的回归系数绝对值。 将矩阵W进行如式(3)归一化矩阵C处理。

$\begin{array}{c} \boldsymbol{C}_{i j}=w_{i j} / \max \left(w_{j}\right) \end{array}$(3)

式(3)中, wij表示wj中第i个变量的回归系数绝对值, max(wj)表示行向量wj的最大值。

(3)将矩阵C的每一列求和, 记为向量s=[s1, s2, …, sp]。 将s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序, 值越大表示对回归方程贡献越大。

(4)根据变量数L1和对回归方程贡献的大小顺序排名构建L1个子模型, 将RMSECV值最小的子模型中的变量子集作为该迭代轮的目标变量子集, 记录该值和对应模型的变量子集L2

在每一轮迭代中, 定义第i个变量的权值为

$\begin{array}{c} \omega_{i}=s_{i} / \max (s), i=1,2, \cdots, P \end{array}$(4)

式(4)中, max(s)表示向量s中的最大值, ω i表示第i个变量的采样权重。

重复(1)— (4), 直到L1=L2, 在得到多个变量子集中, 选择RMSECV值最小的变量子集作为最优变量子集。

变量组合集群分析法(VCPA): 采用指数衰减函数(EDF)确定变量的剩余数量。 当剩余变量的下降速度和剩余变量的值成比例, 剩余变量服从指数衰减, 指数衰减微分方程为式(5)

$\begin{array}{c} \frac{\mathrm{d} \alpha(i)}{\mathrm{d} i}=-\theta \alpha(i) \end{array}$(5)

指数衰减微分方程的解如式(6)所示

$\begin{array}{c} r_{i}=\alpha \mathrm{e}^{-\theta i} \end{array}$(6)

式(6)中, i为迭代次数。 α 为迭代次数i为0时的初值。 θ 是常数, 其值由运行次数iri决定。

在每次EDF运行中, 通过二进制矩阵采样BMS[13]使变量与变量之间随机组合, 生成一个不同变量组合的子集, 建立子模型并记录RMSECV。 通过从特征变量子模型集群中提取RMSECV值较小的10%最优子模型, 计算出子模型中所有特征变量的次数频率。 频率越高, 特征变量越重要, 以此获得最佳的特征变量组合。

1.3 光谱特征融合提取与建模方法

MC-UVE通过蒙特卡洛采样的方式建立回归子模型, 根据稳定性值判定特征的信息量, 会带来一定的随机性, 导致一定量的非信息变量存在。 特别是针对光谱特征相互差异较小的数据时会更难分辨, 从而影响最后的建模效果。 有必要对采用MC-UVE优选后的特征波长作进一步优化。 而IVSO算法与VCPA算法在面对特征变量较多的光谱数据集时, 需要更多的迭代过程, 导致计算效率低。 MC-UVE与这两种算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对全光谱的特征波长根据稳定性值作粗略的选取, 再根据RMSECV值最小的变量子集作为最优变量子集, 特征波长选择组合方法将更准确剔除非信息变量, 提高计算效率, 提升回归模型的效果。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是常用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 其主要将高维数据投影到由几个主元构成的低维空间, 通过主元来保留原数据中的重要信息, 每个主元间相互正交, 从而消除原数据中的冗余信息。 回归模型评价指标采用决定系数(R2), 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性能偏差比(RPD)。 R2被定义为模型输出向量与实际输出向量的协方差除以其标准差的乘积, RMSEP定义为模型输出量与实际之差期望值的平方根, RPD则为实际测量值的标准偏差(SD)与预测模型的RMSEP之间的比率。 R2越接近于1、 RMSEP的值越小、 RPD的值越大则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越好。

2 结果与讨论
2.1 特征波长提取

将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分别采用VCPA、 MC-UVE、 IVSO、 MC-UVE-VCPA和MC-UVE-IVSO算法进行波长筛选。 实验中设置PLS的最大主成分数为10, 交叉验证为5折, 每个特征波段选择实验各进行30次, 选取这30组中RMSECV最小的模型进行分析比较, 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算法的波长选择过程
(a): VCPA; (b): MC-UVE-VCPA; (c): IVSO; (d): MC-UVE-IVSO
Fig.3 Wavelength selec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a): VCPA; (b): MC-UVE-VCPA; (c): IVSO; (d): MC-UVE-IVSO

VCPA的二进制采样(BMS)采样数nbms设为2 000, 指数递减函数(EDF)运行数i为50, 初值α 为512, 比率ri为0.1, 如图3(a)所示。 VCPA在EDF运行到35次处, 最小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2.09, 此时得到12个波长点, 占总波长的3%。

MC-UVE的蒙特卡洛采样次数nmcuve设为4 000, 校正集采样比率Pmcuve为0.8, RMSECV最小为9.37, 此时模型稳定性最高, 得到波长点245个, 占总波长的48%。

MC-UVE-VCPA的参数与VCPA的参数相同, 如图3(b)(MC-UVE-VCPA), VCPA在迭代运行到34次处, 为10.93, 此时得到10个波长点, 占总波长的3%。

IVSO加权二进制采样(WBMS)采样数nwbms设为4 000, 如图3(c)所示, 在第129轮迭代时, RMSECV为9.21最小, 此时得到67个波长点, 占总波长的13%。

MC-UVE-IVSO的参数与MC-UVE和IVSO相同, 如图3(d)所示, 在第52轮迭代时, RMSECV为10.55最小, 此时得到98个波段, 占总波长的19%。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有机分子活原子振动在2 000 cm-1以上的倍频与合频吸收, 对应的C— H, O— H, N— H等含氢基团的倍频与合频吸收带。 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 对应的二级倍频主要在1 000~1 400 nm处, 一级倍频主要在1 400~1 800 nm处[14], 在近红外光谱区域有丰富的吸收信息。 图4为不同算法对波长的选择结果, 可以看出在980、 1 260、 1 460以及1 660 nm附近有主要吸收峰, 同时在1 360和1 570 nm处有小的吸收峰。 从各算法选择的波长点可以看出: MC-UVE选取的波长多, 该处近红外光谱数据间的差异较小时, 会保留冗余信息, 降低建模准确性。 IVSO和MC-UVE-IVSO所选特征波长位置基本相同, 同时对于1 660 nm附近存在大量噪声, 只选取了少量的特征波长, 但MC-UVE-IVSO在主要和次要的吸收峰处选取的波长数明显多于IVSO, 将提高模型的精确性, VCPA与MC-UVE-VCPA同样遵循这条规律, 但VCPA所选特征波长过少会影响模型精确性。

图4 不同算法的波长选择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wavelength selecti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2.2 建模效果比较

在优选特征波长基础上, 构建木材抗拉强度PLS预测模型。 基于不同的特征波长建模预测精度如表2所示。 MC-UVE-IVSO在校正集中决定系数(R2)值为0.91, 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值为10.55。 在预测集中, 决定系数(R2)值为0.94, 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为7.50, 性能偏差比(RPD)值为3.17。 相比于VCPA、 MC-UVE、 MC-UVE-VCPA、 IVSO, MC-UVE-IVSO在校正集和预测集中的PLS模型效果最优。 由于木材的各向异性及不均匀性等特点, 增加了抗拉强度的预测难度, 据PLS建模的结果MC-UVE-IVSO算法相比于其他4种算法所提取出的特征波长信息与抗拉强度真值拟合度更高, 模型剔除了非信息波长, 提升了模型预测准确性。

表2 不同算法的PLS模型对比 Table 2 PLS mode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箱形图是用于展示数据分散情况的统计图, 由于上述特征波段选取算法具有随机性, 30次实验得到的优选波长结果存在区别, 所建立的PLS模型的RMSEP各不相同。 统计不同模型的RMSEP, 并绘制如图5所示的预测箱形图。 可以看出VCPA-PLS相对预测精度RPD最差, 且模型输出与数据集实际标签间的误差RMSEP最大。 30次训练得到MC-UVE-PLS模型的RMSEP两端极值距离过大, 说明该算法在选取波长建模的稳定性不高, 预测效果最差。 而第一、 四分位数(First Quartile, Q1), 第三、 四分位数(Third Quartile, Q3)和RMSEP均优于使用MC-UVE-VPCA和VPCA优化的PLS模型, 进一步证明MC-UVE-IVSO算法在处理多变量波长的建模稳定性。

图5 不同算法的稳定性比较Fig.5 Stabilit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在Intel Core i7-9750H@2.6GHz的硬件环境下, 使用Matlab 2018b运行程序, 调用etime函数计算各算法特征波长选择时间, 并计算平均值。 如表3所示, MC-UVE-IVSO算法在经过MC-UVE的前期选择后, 降低了IVSO变量剔除的迭代过程, 相比于IVSO算法, 减少43%的计算时间, 优化了波长选取过程。

表3 不同算法的波长选取时间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wavelength selection time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3 结论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木材抗拉强度预测进行了研究。 针对木材光谱的特征波段分布, 光谱采集信息中存在冗余建模精度低的问题, 应用集群算法进行特征优选, 结果表明: 采用MC-UVE-IVSO提取出的98个特征波长所建立的PLS模型, 特征波段选取有效、 稳定, 提升了木材抗拉强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采用箱形图进行分析, 证明了基于MC-UVE-IVSO特征优选的木材抗拉强度PLS模型的稳定性; 另外, 计算各算法筛选特征波长的平均时间, MC-UVE-IVSO算法在MC-UVE基础上简化了IVSO算法的筛选过程。 实验证明了MC-UVE-IVSO是一种有效的光谱特征波长选择算法, 优化提升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木材抗拉强度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 Hänsel A, Sand ak J, Sand ak A, et al. Wood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2022, 17(3): 230. [本文引用:1]
[2] Kurata Y. Forests, 2020, 11(6): 644. [本文引用:1]
[3] FU Rui-yun, FU Xiao-hui, ZHANG Wen-bo, et al(符瑞云, 符小慧, 张文博,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 56. [本文引用:1]
[4] WANG Cheng-kun, ZHAO Peng(王承琨, 赵鹏)).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0, 39(1): 72. [本文引用:1]
[5] YUN Yong-huan, DENG Bai-chuan, LIANG Yi-zeng (云永欢, 邓百川, 梁逸曾).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2015, 43(11): 1638. [本文引用:1]
[6] Pang T, Rao L, Chen X,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2021, 87(6): 1196. [本文引用:1]
[7] Li Huanhuan, Zhu Jiaji, Jiao Tianhui, et al.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0, 243: 118765. [本文引用:1]
[8] WANG Yi-miao, ZHU Jin-lin, ZHANG Hui, et al(王怡淼, 朱金林, 张慧, ). 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发光学报), 2018, 39(9): 1310. [本文引用:1]
[9] Li Ying, Via Brian K, Li Yaoxiang.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0, 240: 118566. [本文引用:1]
[10] Wang Weiting, Yun Yonghuan, Deng Baichuan, et al. RSC Advances, 2015, 5(116): 95771. [本文引用:1]
[11] Wang Yujie, Li Menghui, Li Luqing, et al. Food Chemistry, 2021, 345: 128816. [本文引用:1]
[12] Wang Yujie, Li Menghui, Li Luqing, et al. Food Chemistry, 2021, 345: 128816. [本文引用:1]
[13] Wang Caixia, Wang Songlei, He Xiaoguang, et al. Meat Science, 2020, 169: 108194. [本文引用:1]
[14] Jin Xiaoli, Chen Xiaoling, Shi Chunhai, et 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7, 241: 60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