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研究进展
宋若曦1,3, 冯一宁3, 程伟2, 王相海2,3,*
1.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北京 100101
2.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3.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通讯作者 e-mail: xhwang@lnnu.edu.cn

作者简介: 宋若曦, 女, 1994年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博士后 e-mail: songrx@aircas.ac.cn

摘要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遥感影像变换检测技术受到重视并被应用到地理国情检测、 土地调查、 生态系统监测、 食品安全保障和军事侦察等领域。 高光谱影像所具有的更精细的光谱分辨率以及多时相高光谱影像所提供的更加丰富和更为详细的光谱变化信息为进一步精细判断地表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然而高光谱影像高复杂度的数据结构、 高维度的数据特征、 高冗余信息, 以及不同时相光谱信息对环境的敏感性极大地增加了多时相高光谱变化检测的难度。 文章以变化检测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为主线, 首先从六个方面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的研究动态及现状进行分析, 包括: (1) 基于高光谱影像间广义相似度度量的传统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类方法主要沿用了高光谱影像出现之前多光谱变化检测的技术路线; (2) 基于降维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类方法主要为克服高光谱影像所具有的高维度、 高冗余等特性给变化检测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展开; (3) 基于统计建模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类方法通过对高光谱影像的统计特性和多维度相关性进行挖掘和建模来确定各像元的变化属性; (4) 基于分类方法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类方法将图像的分类策略引入到变化检测过程中为获得“from-to”类型的变化信息提供保障; (5) 基于光谱解混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类方法主要面对高光谱影像低空间分辨率所带来的混合像元问题如何提取精细的变化信息而展开; (6)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类方法通过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多时相高光谱变化检测中而产生的一类新兴而具有发展前景的变化检测技术。 进一步, 对目前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中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进行了提炼和分析展望。

关键词: 遥感; 高光谱影像; 变化检测; 多时相; 光谱变化;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P751.1 文献标志码:R
Advance in Hyperspectral Images Change Detection
SONG Ruo-xi1,3, FENG Yi-ning3, CHENG Wei2, WANG Xiang-hai2,3,*
1. 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remote sensing image change det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the land-cover monitoring process.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pplication areas such as Geographic Situation Detection, Land Survey, Ecosystem Monitoring,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Food Security Insurance and military reconnaissance. The fine spectral resolution of the hyperspectral (HS) image and the detailed spectral change information of the multitemporal HS images brings the possibility for detecting the subtl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ic land-cover transition. However, the high complexity data structure, high dimensional data features, and high redundancy information of the HS images makes HS change detection extremely challeng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advance of multitemporal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including: (1) Traditional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similarity measurement of the HS images, which mainly follows the modeling process of multispectral change detection methods; (2)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based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overcom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high dimensionality, high redundancy properties of the HS images; (3) Statistical modeling based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es, which determines the change detection results by modeling of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and multi-dimensional correlations of the HS images; (4) Classification based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es, which introduces the image classification strategy into the change detection process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obtaining the “from-to” type change information; (5) Unmixing based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es, which are mainly developed to solve the mixed pixel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low spatial resolution of HS images; (6) Deep learning based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es, which applied the deep learning methods into the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tasks. Finally, th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HS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re prospected.

Keyword: Remote sensing; Hyperspectral image; Change detection; Multitemporal; Spectral change; Research advance
引言

对地表生态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以遥感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等为支撑的对地观测技术可实现长时间、 周期性的对地观测, 并获取地表以及地物丰富的遥感信息, 从而为自动(或半自动)地对地表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奠定了基础[1, 2, 3, 4]。 然而, 目前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主要针对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由于多光谱影像的光谱分辨率有限, 通常只能检测到导致像元光谱特征发生显著改变的地表变化。

高光谱遥感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地观测中几何信息获取能力高于属性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均衡现象, 为实现统一的、 全方位的地物属性判别、 几何定位奠定了基础[5, 6], 同时高光谱影像所具有的“ 图谱合一” 特性和更精细的光谱分辨率, 以及多时相高光谱影像所提供的更加丰富和更为详细的光谱变化信息为进一步精细判断地表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时相高光谱影像数据的逐渐公开, 基于高光谱影像信息的对地表变化的精细检测受到重视并为诸如生态系统演化的精确分析、 自然灾害的精准评估和预警, 以及军事侦察目标的精准判断等实际应用所急需[7, 8, 9]。 然而, 高光谱影像高复杂度的数据结构、 高维度的数据特征、 高冗余信息, 以及不同时相光谱信息对环境的敏感性极大地增加了多时相高光谱变化检测的难度, 传统的多光谱变化检测技术很难直接应用于高光谱影像, 这使得高光谱精细变化检测极具挑战性并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对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对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 然后以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脉络对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综述; 最后对目前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提炼, 对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1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

高光谱遥感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机载成像光谱仪的研制和使用是高光谱遥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在遥感成像获取地物空间和分布信息的同时, 又能获取近似连续的电磁波谱反射特性信息。 图1给出了高光谱影像示意图。 从成像技术而言,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主要包含了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提升两个方面[10]。 现有技术通常通过减少成像光谱仪的瞬时视场角来实现高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 同时通过减少高光谱影像每个波段的带宽进而实现波段数量的增加来提高光谱分辨率[11, 12, 13]

图1 高光谱影像示意图[6]Fig.1 Illustration of hyperspectral image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首次研制出了第一台航空成像光谱仪AIS-1; 进而又研制出航空可见/红外光成像光谱仪(Airborn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 AVIRIS), 该光谱仪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大约20 m, 同时可刻画出240~2 500 nm的光谱范围, 包含了224个波段。 AVIRIS的出现标志着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进入成熟期。 AVIRIS问世以来, 获取的大量对地观测数据已广泛应用于诸如土地利用调查、 矿物勘探、 地物识别等实际应用中。 随后高光谱数字成像采集仪(Hyperspectral Digital Imagery Collection Experiment, HYDICE)被研制, 其光谱范围为400~2 500 nm, 包括210个波段, 空间分辨率达到了0.75~3.75 m。

对地观测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不同类型机载成像光谱仪研制, 并搭载与卫星发射, 如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发射的PROBA-1 卫星上搭载了的紧凑型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传感器CHRIS; 印度发射的HysIS卫星上也搭载了高光谱仪传感器HysIS; 意大利于2019年发射的PRISMA卫星搭载了PRISMA HSI高光谱传感器。

我国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4, 15], 中科院“ 八五” 期间研制了推扫式成像光谱仪(PHI), 其包含了244个波段, 光谱分辨率达到5 nm。 1999年, 实用型模块化机载成像光谱仪(Operative Modual Imaging Spectrometer, OMIS)被研制, 其具有64个光谱波段, 光谱范围为可见光到短波红外; 2002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CMODIS)被研制; 2008年又研制了光谱范围为450~950 nm的高光谱光谱仪。 此外,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星载成像光谱仪分别搭载在“ 嫦娥一号” 和“ 环境与减灾小卫星” 上并于2007年和2008年发射[16]。 由北京欧普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仪, 通过双周稳定平台及其测量控制软件整合小型无人机及控制装置、 全反射式的微型成像光谱仪和GPS 装置, 构成了能满足各行业需求的高光谱遥感成像系统。 2018年5月, 高分五号卫星(Gaofen-5, GF-5)[17]成功发射, 该卫星作为一颗全谱段高光谱卫星首次实现了对大气和陆地的综合观测[18]。 2019年, 我国成功发射ZY-1E卫星, 并搭载有高光谱探测器, 可获得涵盖400~2 500 nm波长范围的166个波段。 表1列出了现有主流高光谱卫星数据的发射时间与参数, 可以看出,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各国发射高光谱卫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同时在空间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以及刻画幅宽等各方面取得不断进展。

表1 主要高光谱卫星数据 Table 1 Existing hyperspectral data

目前高光谱遥感技术已进入了一个能够快速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 高光谱遥感影像的高分辨率特性可提供更为丰富的地物细节信息, 根据不同谱段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性质这一特点, 可以利用其对地物进行识别, 这在诸如生态、 地质、 火灾、 环境调查和监控以及资源分配等多个应用领域凸显了巨大的应用潜力[19, 20, 21]

2 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研究动态分析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是指利用不同时间获取的覆盖同一地表区域的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信息确定和分析地表变化的过程。 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于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受到关注并得到较快的发展[22]。 2021年9月, 我们以“ hyperspectral change detection” 为索引词, 在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上进行索引, 图2为文献发表量及引文量统计结果, 可以看出, 尽管高光谱影像变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随着全球航空航天及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个前沿领域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23, 6, 8], 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引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近三年(2018年至2021年)的表现较为明显。 目前从应用角度, 多时相高光谱变化检测技术可分为异常检测、 二项变化检测、 多项变化检测及时间序列变化检测; 从监督角度, 多时相高光谱变化检测技术可分为全监督、 半监督及无监督变化检测; 而从算法自动化角度, 多时相高光谱变化检测技术可分为全自动变化检测、 半自动变化检测和人工变化检测[8]。

图2 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相关论文数量统计
(a):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b): 年引用量
Fig.2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papers related to hyperspectral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 Number of Publications per year; (b): Number of citations per year

本节以高光谱变化检测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为主线, 分别从基于高光谱影像间广义相似度度量的传统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基于降维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基于统计建模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基于分类方法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基于光谱解混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等六个方面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2.1 传统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在高光谱影像出现之前, 研究人员最早直接应用差分法和比值法等方法对多时相多光谱影像间的相似性进行度量, 进而确定变化区域[24, 25, 26]。 然而, 该类方法在抑制噪声、 去除影像间相关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直接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光谱信息更加精细的高光谱影像很难获得可满足实际需求的检测结果。 受该类方法启发, 传统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主要针对高光谱影像间的广义相似度进行判断, 进而获得变化检测结果, 常用相似度指标包括特征级别相似度及影像级别相似度, 其中基于特征级别相似度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通过选定多时相高光谱遥感影像有效特征, 对其相似度进行计算, 确定阈值进而获得变化检测结果; 比如Adar等[27]通过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像元之间的光谱角逐个进行计算, 很好的抑制了噪声, 实现对多时相影像的变化检测。 然而该方法采用硬阈值方法对变化区域进行判断, 缺少对特定问题的自适应性, 此外该方法仅考虑了高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 忽略了影像的空间信息及纹理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逐个对像元进行计算使算法复杂度极高。 Yang等[28]增加了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空-谱互相关性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精度; 而基于影像维度相似度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是将多时相高光谱影像泛化为若干组多元随机变量, 通过计算随机变量间的距离实现对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常用的判定距离包括ID[29]、 IR[30]和Euclidian距离等。

传统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实现简单, 思路易于理解, 但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配准精度有极高的要求, 同时对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的综合利用不足, 很难保证最后的检测精度。

2.2 基于降维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尽管目前在多光谱影像变换检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由于高光谱影像的高维度、 高冗余等特点, 使得直接将一些典型多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应用于高光谱影像时容易产生Hughes现象[31], 检测效果不理想。 高光谱影像降维(dimension-reduction, DR)技术旨在识别并消除高光谱数据的统计冗余, 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子空间中[32]。 作为高光谱数据处理的一种预处理手段。 基于DR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可分为基于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两类方法, 其中基于特征选择方法通过将高光谱数据转换到特定子空间, 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实现高光谱影像的降维, 然后对低维度子空间数据进行变化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 独立分量分析(ICA)和正交子空间投影方法等[33, 34], 这些方法已被成功整合到高光谱影像应用软件中。 而基于特征提取方法则通过特征的选取, 从原始高光谱影像中筛选出特定子空间, 并尽可能地对像元光谱特征进行保留。 比如文献[33]通过对差值影像进行基于偏斜度的独立成分分析, 在不同组分图中分别显示单一地物的变化情况, 进而提取变化信息; Ortiz-Rivera等[35]通过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进行堆叠, 并对堆叠的高光谱影像进行时序PCA变换实现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过程; Nielsen等[36]提出一种迭代的MAD (multivariate alteration detection, MAD)算法, 通过对当前的不确定变化区域进行迭代处理, 取得更精确的变化检测结果; Liu等[37]首先对高光谱影像变化等级进行分层, 通过对每层使用C2VA (compressed change vector analysis, C2VA)方法进行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 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子空间时所导致的信息损失; 文献[38]提出一种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高光谱异常变化检测方法, 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技术对变化信息进行放大, 进而提升检测精度; Hou[39]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形态学轮廓(MMP)的高光谱变化检测, 首先应用最大树/最小树策略来提取多时相高光谱影像中的不同属性信息, 即面积属性和高度属性,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光谱角加权的局部绝对距离(SALA)方法来重建判别光谱域变化。

基于降维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通过对低维子空间数据进行检测降低了数据间的冗余性, 但降维同时通常会带来光谱信息的损失, 从而影响了对微小变化信息的捕捉。 此外, 目前所采用的降维方法大多作用于单时相高光谱影像, 忽略了多时相影像间的时序相关性, 这也是影响其变化检测精度及复杂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基于统计建模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近年来高光谱影像的统计特性及多维度相关性受到关注, 它们为进一步挖掘高光谱影像更深层次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基于统计建模的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统计模型通过对高光谱影像像元幅值或其差分影像幅值进行统计建模, 实现对变化属性的挖掘。 构建该类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合适的差异影像, 如何确定精准的概率密度统计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估计, 以及如何利用像元之间的相关性及传递特性, 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0]

经典的基于统计建模理论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是通过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间差异信息进行分析, 确定差分影像幅值大小, 进而确定合适阈值实现对变化区域的确定。 比如, 文献[41]和[42]利用混合高斯分布中方差较大和方差较小的Gaussian分布分别对差分影像变化区域和不变区域进行拟合, 然后应用Bayes理论对变化区域进行判定。 然而研究表明, 混合高斯分布并非多时相遥感影像差分的最佳拟合方案, 文献[43]从理论上对多时相多光谱影像差分影像变化区域与非变化区域的概率分布函数进行分析, 采用Rayleigh-Rice(RR)分布对二者进行拟合, 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EM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来实现变化检测过程; 文献[44]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问题视为随机变量的假设检验问题, 通过自适应多阈值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变化区域。 上述模型均假设影像各像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然而像元与其邻域像元通常有着极大的关联, 考虑到高光谱影像幅值一般会受到邻域像元幅值的影响, 文献[45]依据高光谱影像像元邻域间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的变化检测方法。

目前基于统计理论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大都针对多光谱影像, 以多光谱影像的概率密度分布作为先验分布。 由于高光谱影像对频谱刻画更加精细、 稀疏度更高, 通常会呈现出与多光谱影像不同的统计特征, 同时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光谱及时相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而专门针对高光谱影像像元分布特性、 差分影像分布特性及变换域下系数分布特性的研究还很少。 此外, 现有方法一般仅对像元幅值的统计特性进行分析, 而忽略了其广义邻域的相关性。 如何充分挖掘高光谱影像的相关特性, 并将其应用于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中, 使之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算法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2.4 基于分类方法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在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中引入分类过程可为获得“ from-to” 类型的变化信息提供保障。 按照分类过程在算法流程中的位置, 可将现有方法分为直接分类法和后分类法,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对所有多时序高光谱数据整合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类, 而后者则通过独立地对每个时序的高光谱数据集分别进行分类, 然后确定变化区域。

直接分类法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进行堆叠, 然后对堆叠后的整体影像进行分类。 由于不变区域在多时相数据集中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 而变化区域则有着显著差异的光谱特征, 据此实现对变换区域的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支持向量机(SVM)、 最小距离(MiD)分类器、 最大似然分类器(MLC)等方法。 比如文献[46]应用改进的SVM算法对高光谱影像进行分类, 实现对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监测; 与之相类似, 文献[47]在最大似然分类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对阿扎利海岸带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基于后分类的高光谱变化检测法对各时相高光谱遥感影像分别进行分类, 然后通过对每个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来获得最后的变化检测结果[48]。 该类方法可有效抑制不同时相影像间噪声干扰产生的误差, 同时由于不同时序的影像分类是分开进行的, 因此可以使用不同传感器所获取的影像进行变化检测。

基于分类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极大地依赖所采用的分类算法, 无论其他数据集中的相应像元是否被正确分类, 只要数据集中存在一个误分类的像元, 都将会导致变化检测结果的错误, 因而鲁棒性较差。

2.5 基于光谱解混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虽然高光谱遥感影像具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 但其空间分辨率却相对较低, 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空间— 光谱的不均衡问题, 目前高光谱影像仍面临较严重的混合像元问题, 即在高光谱影像中一个像元可能是多种地物光谱的混合[49, 50]。 高光谱影像的光谱解混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像元中的地物组成成分及其相应丰度进行有效识别[51], 从而对像元内部更精细的变化信息进行捕获。

目前基于光谱解混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方法总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据各时相每个像元端元丰度的改变情况来判定区域是否发生了变化。 由于该类方法的依据条件比较单一, 因而具有较强的局限性。 比如文献[52]通过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丰度之间的变化, 实现了高光谱影像亚像元级别的变化检测, 但是由于该方法缺乏对空间信息及纹理信息的利用, 使得检测结果精度并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文献[53]在文献[52]的基础上, 除了利用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 在解混过程中还通过超像元对空间信息进行整合,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第二类方法是基于后解混技术的变化检测方法, 首先通过对高光谱影像变化区域进行判定, 然后依据各像元在每个时相的丰度变化设计变化法则, 从而得到亚像元级的变化检测结果。 比如, Liu等[53]对变化前后各端元丰度值进行了对比, Ertü rk等[54]对高光谱影像变化区域进行了稀疏解混。 由于在光谱库较大的情况下稀疏解混过程是一个极耗时的过程, 因此该类模型通常具有极高的计算复杂度, 为此文献[55]在文献[53]框架下引入字典训练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算时间。 Seydi等[56]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时间旋转(dynamic time warping, DWT)及多层次光谱解混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方法首先通过大律法(OTSU)及DWT获得高光谱影像的二项变化信息,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次光谱解混, 对二项变化信息进行整合, 以获得光谱信息约束的变化检测结果。

基于光谱解混的变化检测方法是高光谱影像特有的方法, 其为获得地物内部组分的变化结果提供了可能。 然而该类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光谱解混的精度。 目前常见的方法大都针对特定问题或依赖于某些前提假设, 算法的通用性不是很强。

2.6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深度学习的发展为遥感影像处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该项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诸如语义标记、 高光谱影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等遥感影像处理领域[57, 58]。 近年来, 研究人员也尝试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 现有方法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有监督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方法, 另一类是基于网络迁移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方法。

第一类方法通过大量训练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获得模型参数进行变化检测, 属于有监督方法。 比如Mou等[59]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变化检测方法, 在无监督分类情况下取得了具有较高精度的变化检测结果; 文献[60]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自动编码机的二项变化检测方法。 为了减少对标记训练样本数的依赖, Mostafa等[61]提出一种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 所提出采用注意力机制对感兴趣信息进行强化。 Wang等[62]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端到端二维卷积神经网络(general end-to-end 2-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GETNET) 框架, 用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首先应用解混过程得到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的丰度信息, 然后提出了将丰度信息与高光谱影像相结合的GETNET, 得到了变化结果图基于监督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方法一般需要大量标记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来获得网络参数。 然而, 对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任务, 获得大量标记样本是非常困难的, 因而制约了该类方法的发展。

第二类方法为基于网络迁移的变化检测方法。 研究发现, 深度学习网络训练得到的特征通常具有极好的迁移能力, 即通过深度网络训练获得的某种类型影像的深层特征可以很好的应用到该类型影像的其他应用中, 同时通过这些深层特征可更有效地捕获影像中的上下文信息。 如文献[63]应用已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分别对两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训练, 获得各自的深层特征, 并通过对深层特征的选取来确定变化规则, 进而获得相应的变化区域。 文献[64]提出一种基于深网络和慢特征分析(SFA)理论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Deep-SFA(DSFA)。 在DSFA模型中, 通过部署SFA模块以抑制未更改的组件并突出显示转换特征的更改组件, 并将置信度较高的不变像素作为训练样本, 最后用Chi-square距离计算变化强度, 用阈值算法确定变化量, 得到结果图该方法实现了一种无监督条件下变化区域的快速捕获。 然而, 这类方法的精度通常受限于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及训练程度。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高光谱影像变换检测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潜力。 然而, 如何解决高光谱影像大数据所带来的标注样本问题, 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构建有效的网络模型提高变化检测的效率和精度作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对地表变化精细检测需求的不断提高, 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受到重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都是传统低光谱维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的推广。 然而不同于低光谱维遥感影像, 高光谱遥感影像的高维度数据特征、 高冗余信息以及不同时相光谱信息对环境、 噪声的敏感性都极大地增加了其变化检测难度, 传统低光谱维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很难有效的直接应用于高光谱影像。 总体而言, 目前的高光谱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的针对性还不是很强, 对其自身特性的利用还不够充分。 目前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还面临如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 多时相高光谱影像“ 时-空-谱” 联合特征的有效提取问题

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在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光谱维度均存在较强特异特征以及关联性。 在时间维度方面, 不同时相的高光谱影像中不变区域往往存在较相似的统计特征、 纹理特征及光谱特征, 而在非突变类型的变化区域内各类特征也通常遵循某种变化规律[65]; 在空间维度方面, 与自然图像及一般的遥感影像类似, 高光谱影像中也普遍存在着局部和非局部的纹理、 边缘、 结构相似的特点; 在光谱维度方面, 由于高光谱影像反映的是同一地物对不同波段的反射强度, 这样从客观上使得相邻波段影像中相同位置的像元幅值具有强相关性, 从而导致高光谱具有较强的谱间相关性。

目前尽管在变化检测问题中, 影像的多维度相关性如空间相关性、 空-谱相关性等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和应用[66], 但现有方法往往只孤立的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特性, 仍缺少对多维度特征的整体考虑, 尤其是普遍缺少对多维相关性间传递关系的定量研究。 近年来, 部分文献在高光谱影像特征提取建模时采用空间-光谱双分支网络架构[67]或3DCNN网络[68, 69]对高光谱影像中存在的空-谱关系进行建模。 然而, 一方面现有方法主要针对单时相高光谱影像分别进行建模, 缺乏从单时相模型到多时相模型的延拓; 另一方面, 现有方法大多对地物不同区域分配均衡权重, 而变化点可以看作感兴趣区域及特征, 现有方法对影像中存在的感兴趣特征利用不足。

(2) 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地物长距离依赖性问题

由于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卷积操作实现局部特征的刻画, 因此现有的基于CNN的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很难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中距离较远像元点以及远距离波段之间存在的的远程依赖关系进行刻画[7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部分文献采用自注意力模块对这种关系进行刻画。 然而, 一方面现有方法现有注意力机制仍然无法同时对输入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的位置信息和光谱信息同时进行约束, 这使得网络对位置信息极其不敏感; 另一方面, 基于CNN的高光谱影像的表征能力以及所提取特征的有效性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卷积神经网络中结构及卷积层中卷积核的设计。 然而, 由于大多数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使用Patch作为网络输入, 其感受野面积一般较小, 因此卷积核的大小极大程度限制了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71]

Transformer起源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其不使用RNN序列和卷积操作来描述输入特征的长距离相关性, 从而允许对模型进行并行训练。 就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技术而言, 主要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设计针对高光谱影像的Transformer网络架构。 Transformer网络采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代替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操作, 对特征进行刻画。 对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任务, 像元点的变化会导致光谱信息的强烈变化, 因此在设计Transformer网络架构时, 应充分考虑光谱信息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二是如何在刻画全局信息的过程不丢失局部信息。 Vision Transformer (ViT)在网络中仅采用Transformer结构, 如直接应用ViT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中, 会忽略高光谱影像中局部信息的刻画, 因此在设计网络时, 应考虑增加局部信息刻画模块, 提升网络精度。

(3) 监督训练集标注问题

有监督的深度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处理任务中, 并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 深度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大量的标记样本, 而这对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已有学者将稀疏自编码器、 深度置信网络应用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可实现直接从像元中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特征进行提取[72, 73], 而且由于卷积神经网络具有稀疏连接、 权值共享等特性, 从而可以利用较少的参数便能提取光谱与空间信息。 然而, CNN隶属于监督分类方法, 要想达到较高的分类精度通常需要大量的标记样本, 而对于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任务而言, 获得大量标签样本不仅繁琐, 而且代价很大[74, 75]。 现有相关文献在将CNN应用于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时通常采用随机初始化训练集进行训练, 而很少考虑构建高质量的训练集。 如何利用较少的标签样本提升变化检测精度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主动学习机制[76, 77, 78, 79, 80]作为机器学习分支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通过主动学习可以减少训练集的数量, 提高训练集的质量, 从而为解决监督训练集标注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然而, 在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中, 典型的主动学习策略对于较为显著的变化点通常可以获得较为精准的变化检测结果, 而当高光谱影像中出现较多不确定像元点时, 由于其倾向于选择接近当前判定边界的样本点, 而导致出现较大的偏差。 目前该领域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如何针对多时相高光谱影像的特性研究高效的主动学习机制。 主动学习效率主要通过迭代次数与每次需标记样本数来体现, 大场景下新类目标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当待处理的场景区域变得非常大时, 必须设计特定的解决方案以避免过多的主动学习迭代过程。

二是如何筛选出最有效的样本。 对于主动学习过程, 成功地选择出目标数据分类判定边界对应的样本数据来给专家标记是主动学习策略的核心所在, 现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目标域聚类、 信息论标准等来实现潜在新样本数据的选择。 当主动学习应用到多时相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时, 与之适应的更为复杂的学习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参考文献
[1] Song C, Huang B, Ke L, et al.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4, 92(6): 26. [本文引用:1]
[2] Liu Y, Pang C, Zhan Z, et al.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21, 18(5): 811. [本文引用:1]
[3] Ghaderpour E, Vujadinovic T. Remote Sensing, 2020, 12(23): 4001. [本文引用:1]
[4] Olaniyi S S, Igbokwe J I, Ojiako J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7(2): 44(doi: 10.32628/IJSRST207154). [本文引用:1]
[5] YU Xu-chu, FENG Wu-fa, YANG Guo-peng, et al(余旭初, 冯伍法, 杨国鹏, ).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Hyperspectral Imaging(高光谱影像分析和应用). Beijing: China Science Publishing & Media Ltd. , Science Press(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1]
[6] Ghamisi P, Yokoya N, Li J, et al. IEEE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Magazine, 2018, 5(4): 37. [本文引用:2]
[7] ZHANG Liang-pei, WU Chen(张良培, 武辰)).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测绘学报), 2017, 46(10): 1447. [本文引用:1]
[8] Liu S, Marinelli D, Bruzzone L, et al.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 2019, 7(2): 140. [本文引用:2]
[9] Hasanlou M, Seydi S 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8, 39(20): 7029. [本文引用:1]
[10] Wang C, Liu B, Liu L,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21, 54(7): 5205. [本文引用:1]
[11] Sun W, Du Q.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 2019, 7(2): 118. [本文引用:1]
[12] Li S, Song W, Fang Y,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57(9): 6690. [本文引用:1]
[13] Uto K, Seki H, Saito G, et al. Development of Lightweight Hyperspectral Imaging System for UAV Observation, 2014 6th Workshop on Hyperspectral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Evolution in Remote Sensing (WHISPERS), 2014, 1. [本文引用:1]
[14] Zhong Y, Wang X, Wang S, et a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21, 24(1): 95. [本文引用:1]
[15] TONG Qing-xi, ZHANG Bing, ZHANG Li-fu (童庆禧, 张兵, 张立福).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遥感学报), 2016, 20(5): 689. [本文引用:1]
[16] Wu B, Guo J, Zhang Y,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1, 49(12): 4889. [本文引用:1]
[17] Ren H, Ye X, Liu R, et al. IEEE Transactionson Geoscienceand Remote Sensing, 2017, 52(2): 1080. [本文引用:1]
[18] Shi H, Li Z, Ye H,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20, 59(2): 899. [本文引用:1]
[19] Tu B, Yang X, Li N, et al.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19, 129(1): 144. [本文引用:1]
[20] Hang R, Zhou F, Liu Q,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21, 59(2): 1424. [本文引用:1]
[21] Li X, Yuan Z, Wang Q. Remote Sensing, 2019, 11(3): 386. [本文引用:1]
[22] Bruzzone L, Liu S, Bovolo F, et al.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Berli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本文引用:1]
[23] Bigdeli B, Samadzadegan F, Reinartz P.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2014, 8(1): 083509. [本文引用:1]
[24] Johnson R D, Kasischke E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8, 19(3): 411. [本文引用:1]
[25] Zhuang H, Deng K, Fan H, et al. IEEE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7, 13(5): 681. [本文引用:1]
[26] Thonfeld F, Feilhauer H, Braun M H,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6, 50(1): 131. [本文引用:1]
[27] Adar S, Shkolnisky Y, Dor E B.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EEE, 2012, 7: 4966. [本文引用:1]
[28] Yang Z, Mueller R. Spatial-Spectral Cross-Correlation for Change Detection: A Case Study for Citrus Coverage Change Detection. ASPRS Annual Conference, Tampa, Florida, 2007, 5: 7. [本文引用:1]
[29] Vongsy K, Mendenhall M J, Hanna P M, et al. Change Detection Using Synthetic Hyperspectral Imagery, Workshop on Hyperspectral Image & Signal Processing: Evolution in Remote Sensing. IEEE, 2009, doi: 10.1109/whispers.2009.5289016. [本文引用:1]
[30] Nielsen A A, Canty M J. Multi-an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ing Change Detection with Generalized Difference Images by the IR-MAD Metho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alysis of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IEEE, 2005, 169. doi: 10.1109/AMTRSI.2005.1469864. [本文引用:1]
[31] Liu S C, Du Q, Tong X H, et al. Remote Sensing, 2017, 9(10): 1008. [本文引用:1]
[32] DU Bo, ZHANG Le-fei, ZHANG Liang-pei, et al(杜博, 张乐飞, 张良培, ). Acta Photonica Sinica(光子学报), 2013, 42(3): 320. [本文引用:1]
[33] WU Chen, DU Bo, ZHANG Liang-pei (武辰, 杜博, 张良培).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遥感学报), 2012, 16(3): 545. [本文引用:2]
[34] Wu C, Du B, Zhang L. Slow Feature Analysis for Hyperspectral Change Detection, IEEE Workshop on Hyperspectral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Evolution in Remote Sensing. IEEE, 2014, 1. doi: 10.1109/WHISPERS.2014.8077588. [本文引用:1]
[35] Ortiz-Rivera V, Velez-Reyers M, Roysam B. Proc SPIE, 2006, 6233: 623312. [本文引用:1]
[36] Nielsen A A.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7, 16(2): 463. [本文引用:1]
[37] Liu S, Bruzzone L, Bovolo F,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5, 53(8): 4363. [本文引用:1]
[38] LIN Yu-kun, WANG Nan, ZHANG Li-fu, et al(林昱坤, 王楠, 张立福, ).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遥感学报), 2019, 23(6): 1167. [本文引用:1]
[39] Hou Z, Li W, Li L,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22, 60: 1(doi: 10.1109/TGRS.2021.3090802). [本文引用:1]
[40] Wang X, Song R, Song C, et al. IEEE Access, 2018, 6(10): 66007. [本文引用:1]
[41] Bruzzone 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0, 38(3): 1171. [本文引用:1]
[42] Bruzzone L, Prieto D 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0, 21(18): 3539. [本文引用:1]
[43] Bovolo F, Bruzzone 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7, 45(1): 218. [本文引用:1]
[44] Verdier G, Hilgert N, Vila J P.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 2008, 52(9): 4161. [本文引用:1]
[45] Kasetkasem T, Varshney P K.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2, 40(8): 1815. [本文引用:1]
[46] Yang Y, Yan Z.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of Poyang Lake Wetland Land Use Change Based on RS and GIS, 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in Resource Management & Sustainable Ecosystem, 2016, 1: 213. [本文引用:1]
[47] Mousazadeh R, Ghaffarzadeh H, Nouri J, et 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5, 187(12): 776. [本文引用:1]
[48] Bovolo F, Marchesi S, Bruzzone 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2, 50(6): 2196. [本文引用:1]
[49] LAN Jin-hui, ZOU Jin-lin, HAO Yan-shuang, et al(蓝金辉, 邹金霖, 郝彦爽, ).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遥感学报), 2018, 22(1): 13. [本文引用:1]
[50] Bioucas J M, Plaza A, Dobigeon N, et al.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12, 5(2): 354. [本文引用:1]
[51] Erturk A, Erturk S, Plaza A. Unmixing with SLIC Superpixels for Hyperspectral Change Detection,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EEE, 2016, 3370. [本文引用:1]
[52] Erturk A, PlazaA. IEEE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5, 12(6): 1252. [本文引用:2]
[53] Liu S, Bruzzone L, Bovolo F, et al.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EEE, 2015, 9(2): 4165. [本文引用:3]
[54] Erturk A, Iordache M D, Plazsa A.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9(2): 708. [本文引用:1]
[55] Lu X, Yuan Y, Zheng X T,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2017, 47(4): 884. [本文引用:1]
[56] Seydi S T, Shan H R, Hasanlou M. Appl Geomat, 2021, (12): 763. [本文引用:1]
[57] ZHU Mo-yan, HOU Jing-wei, SUN Shi-qin, et al(朱默研, 侯景伟, 孙诗琴, ).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 44(5): 67. [本文引用:1]
[58] Lei Y, Peng D, Zhang P,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21, 30(1): 55. [本文引用:1]
[59] Mou L, Bruzzone L, Zhu X.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57(2): 924. [本文引用:1]
[60] Saad O M, Inoue K, Shalaby A, et al.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8, 15(11): 1687. [本文引用:1]
[61] Mostafa M S, Mohamed S, Ahmed S,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2021, 15(2): 028505. [本文引用:1]
[62] Wang Q, Yuan Z, Du Q,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57(1): 3. [本文引用:1]
[63] Zhao W, Wang Z, Gong M,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7, 55(12): 7066. [本文引用:1]
[64] Du B, Ru L, Wu C,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57(12): 9976. [本文引用:1]
[65] Huang J, Liu K, Xu M, et al.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21, 14: 8113. doi: 10.1109/JSTARS.2021.3103858. [本文引用:1]
[66] ZHAO Chun-hui, ZHANG Jin-lin, SU Nan, et al(赵春晖, 张锦林, 宿南, ).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20, 41(9): 7. [本文引用:1]
[67] Hua Z, Li X, Feng Y, et al.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22, 19: 1. doi: 10.1109/LGRS.2021.3091858. [本文引用:1]
[68] Yu C, Han R, Song M, et al.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20, 13(4): 2485. [本文引用:1]
[69] Mei S, Ji J, Geng Y,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2019, 57(9): 6808. [本文引用:1]
[70] Ghamisi P, Maggiori S, Li R, et al.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 2018, 6(3): 10. [本文引用:1]
[71] He J, Zhao H, Yang M,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2020, 58(1): 165. [本文引用:1]
[72] Ma W, Shen L, Sun G, et al. Remote Sensing, 2019, 11(11): 1307. [本文引用:1]
[73] Daudt R C, Le Saux B, et al. Guided Anisotropic Diffusion and Iterative Learning for Weakly Supervised Change Detection,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Workshops, Los Angeles, 2019, 1461. [本文引用:1]
[74] Liu B, Yu X, Yu A,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57(4): 2290. [本文引用:1]
[75] Li Y, Zhang L, Wei W, et al. Deep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for Few-Shot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2020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20, 501. [本文引用:1]
[76] Haut J M, Paoletti M E, Plaze J,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8, 56(11): 6440. [本文引用:1]
[77] Castro R M, Nowak R D.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4(5): 151. [本文引用:1]
[78] Tan K, Wang X, Zhu J,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8, 39(9-10): 3029. [本文引用:1]
[79] Tsou Y L, Lin H T. Machine Learning, 2019, 108(5): 785. [本文引用:1]
[80] Song R, Feng Y, Cheng W, et al.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22, 125: 10913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