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信号长程探测研究进展
赖春红*, 张芝峻, 文靖, 曾诚, 张琦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65
*通讯作者 e-mail: laich@cqupt.edu.cn

作者简介: 赖春红, 女, 1981年生,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 e-mail: laich@cqupt.edu.cn

摘要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具有灵敏度高、 检测速度快、 能够实时分析等优势, 广泛应用于医疗、 生物、 食品安全、 环境监测等领域。 目前SERS信号探测方式主要有单点探测、 长程探测两种方式。 由于存在样品分子分布不均、 激光光斑探测范围有限等因素干扰, 单点探测方式的重复性易受到影响。 为了弥补单点探测的不足, 近年来以光波导和光纤为载体的拉曼信号长程探测被大量研究。 归纳总结了近几年SERS信号长程探测的研究进展, 并分析了当前长程探测方式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 介绍了单点探测和长程探测基本原理。 其次, 介绍了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研究进展。 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包括空心光纤和实心光纤两类。 基于空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采用空心光纤作为液体输运与信号传输的复合通道, 具有厘米量级的有效探测距离以及较高灵敏度, 但该探测方式进样困难且复合通道内待测样本分子不易彻底清洗; 基于实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通常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实心光纤的固有结构进行处理, 探测距离一般在微米至毫米量级, 该类型的制作难度相对较高。 然后概述了基于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研究情况。 基于液芯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将微流体与SERS相结合, 可有效增加样品分子与SERS“热点”的接触面积, 提高其探测灵敏度。 该方式可达到单分子检测水平, 但在微通道中制备增强介质存在困难。 基于固体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目前大多处于理论分析阶段, 常通过仿真软件对SERS长程探测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探明其作用过程机理。 最后, 对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 为SERS信号长程探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长程探测; 光纤; 光波导
中图分类号:O657.37 文献标志码:R
Research Progress in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ignals
LAI Chun-hong*, ZHANG Zhi-jun, WEN Jing, ZENG Cheng, ZHANG Qi
Chongqing Municipal Level Key Laboratory of Pho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ensing and Transmitting Technology,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ensitivity, fast detection speed, and real-time analysis and is widely used in medical, biological, food safe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other fields. Currently,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ERS signals of sample molecules mainly include single-point and long-range detection.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single-point detection method is easily affected due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ample molecules and the limited detection range of the laser spot.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single-point detection,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of Raman signals based on optical waveguides and optical fiber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in recent years and analyzes current long-range detection method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urrent long-range methods.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ingle-point detection and long-range detection. 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optical fiber is introduced.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methods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optical fiber include hollow fiber and solid fiber.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method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hollow optical fiber uses hollow optical fiber as the composite channel for liquid transport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which has an effective detection distance of centimeter order and high sensitivity. However, the detection method is difficult to inject, and the molecules of the sample to be measured in the composite channel are not easy to clean thoroughly;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method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solid fiber usually uses physical or chemical means to process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the solid fiber, and the detection distance is generally in the order of micrometers to millimeters, which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manufacture. The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optical waveguides is summarized.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liquid-core optical waveguides combines microfluidics with SE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sample molecules and SERS “hot spots” and improve its detection sensitivity. This method can reach the level of single-molecule detection, bu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preparing enhanced media in microchannels. Most of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based on solid-state optical waveguides is currently i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tage, and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structure of SERS is often studied and analyzed through simulation software to explore its process mechanism.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is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and feasible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long-range detection of SERS signals.

Keywor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Long-range detection; Optical fiber; Optical waveguide
引言

1974年, Fleischmann等在吸附有吡啶分子的粗糙银电极上发现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现象, 增强约6个数量级[1]。 经Jeanmaire等[2]实验证明这是一种与粗糙表面相关的表面增强效应, 称为SERS效应。 SERS技术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的局域增强电场放大样品分子的拉曼信号[3], 因其具有灵敏、 快速、 无损且能直接反映分子结构特征, 可实现单分子检测[4, 5]等优势, 已广泛应用于生物[6, 7]、 医学[8, 9]、 军事[10, 11]等领域。

物理增强和化学增强是两种主要的SERS增强机理, 其中物理增强占主导地位[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被认为是物理增强中的重要机理[1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包括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和长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ng-rang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RSPR)。 入射光激发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自由电子进行相干振荡并产生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表面局域电场得到增强, 这种现象称为LSPR[14, 15]。 1981年Sarid在研究金属薄膜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波色散特性与薄膜厚度的关系时, 提出长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概念[16]。 金属上下交界面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有两种耦合模式: 对称模式和反对称模式, 其中对称模式下将产生LRSPR。 LRSPR的模场分布会随着金属薄膜厚度的减小, 逐渐从金属层转移至包层, 因此LRSPR的传播损耗较小且拥有更大的穿透深度[17]

SERS基底是重要的增强介质, 目前含有各种贵金属纳米结构的二维/三维SERS基底被制备, 拉曼信号被显著放大。 与此同时, 收集拉曼信号的探测方式也非常重要。 由于拉曼散射各个方向都会发生, 如何收集到更多的拉曼信号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用的拉曼信号探测方式是收集单一激发光斑范围的样品分子拉曼信号, 称为单点探测。 这种探测方式对平板SERS基底来说简单实用, 激光照射到样品上, 通常原路返回经过分光处理收集产生的拉曼信号。 然而由于基底纳米结构不一致、 样品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 单点探测的信号受干扰较多, 影响信号重复性。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不少研究者采用长程探测方式, 利用SERS信号在光波导中长距离传输的累积效应增大拉曼信号, 同时利用长距离平均作用削弱随机干扰。 较单点探测方式而言, 有效作用距离有很大提升, 从单点的纳米量级扩展到微米甚至厘米量级, 信号重复性也得到有效改善。

本文对近年来SERS信号长程探测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 主要针对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和基于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根据传输介质的类别以及加载待测样本的方式, 详细总结了近几年SERS信号长程探测的研究进展。 最后对不同类型探测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SERS信号长程探测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SERS信号常用探测方式

SERS信号按照收集方式可分为单点探测和长程探测两类。 单点探测方式收集激发光斑范围内样品分子所产生的SERS信号, 收集方式通常为反射式, 如图1所示。 由于单点探测方式的SERS信号收集区域仅在激发光斑范围内, 金属溶胶颗粒的随机分布、 基底纳米结构的不均匀都会影响样品分子SERS信号重复性。

图1 单点探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ingle-point detection

长程探测是利用激发光在一定距离有效光程内与样品分子充分作用从而累积样品分子拉曼信号的一种探测方式。 长程探测方式大多基于光纤和光波导两类载体, 如图2所示。 基于光纤的长程探测主要是利用贵金属颗粒的LSPR与光纤长距离耦合实现; 而基于光波导的长程探测有以贵金属颗粒和薄膜两种形式的SERS增强。 相比于单点探测, 长程探测方式可增加激发光与样品分子作用的有效范围。 长程探测方式中样品分子拉曼信号的收集有两种形式: 一是前向收集, 在激发光出射端收集样品分子的拉曼信号; 二是背向收集, 在激光入射端收集信号。

图2 长程探测
(a): 基于光纤的长程探测; (b): 基于光波导的长程探测
Fig.2 Long-range detection
(a): Long-range detection based on optical fiber; (b): Long-range detection based on optical waveguide

1.1 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有以下特点: (1)传输效率高、 抗干扰能力强、 损耗小, 可以实现长距离检测; (2)体积微小、 操作简单、 可进行实时检测。 根据采用光纤类型的不同, 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可分为基于空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和基于实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1)基于空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基于空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一般是将空心光纤作为液体输运与信号传输的复合通道, 该方式可实现SERS信号厘米级别的长距离传输与累积, 达到痕量检测的目的。

Geng等[18]采用光还原法制备棱柱形银纳米颗粒, 在全填充的空心光纤内可有效传输激发光和样本分子SERS信号。 在300 ms的短积分时间内, 利用有效光程为5.4 cm的空心光纤可实现对1× 10-8 mol· L-1罗丹明6G(R6G)溶液的检测。 为了提高SERS信号的收集效率, Chu[19]等构建了一种基于内镀金属空心光纤(SLHCF)的SERS信号探测结构(图3), 使用光纤插入的方法来提高光耦合效率, 所产生的拉曼光在激发光入射端收集。 该结构使用背向收集的方式[图3(b)]提供了2倍的交互长度(6.2 cm)和2倍的信号收集效率, 与直接使用裸露光纤头结构对比, 长度为3.1 cm的SLHCF结构可提供近50倍的信号增强。 在常压且没有交叉污染的情况下可检测0.25 mol· L-1的头孢噻肟钠, 满足目前医用检测要求, 这种探测结构为药物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图3 基于内镀金属空心光纤SERS信号探测结构示意图[19]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ERS signal detection structure based on metal coated hollow optical fiber[19]

倏逝场强度沿光纤表面法线方向呈指数衰减, 越接近光纤内表面全反射点其强度越高。 Li[20]等研究了一种基于凹陷双包层空心光纤的SERS探针, 该探针由一个多模光纤和一个凹陷双包层光纤组成。 由于凹陷双包层空心光纤的光场分布比无凹陷的空心光纤更接近外表面, 样品分子拉曼散射的激发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利用探测长度为1 cm的SERS探针检测R6G溶液, 其检测限为1× 10-5 mol· L-1, 并且可在1× 10-5~5× 10-4 mol· L-1范围内进行定量研究, 其决定系数为0.96。 同年, Gao[21]等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将银纳米颗粒固定在空心光纤中, 制作了一种基于微结构空心光纤的新型SERS探测结构。 由于光纤端面镀有反射膜, 激发光与待测样品在13 cm有效光程内可反复作用。 通过检测1× 10-14 mol· L-1的R6G溶液, 验证了其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同时, 该结构可准确检测出浓度为1× 10-6 mol· L-1头孢曲松的拉曼特征峰。 该课题组提出的结构探测灵敏度高, 为抗生素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除了增加激发光与样品分子作用的有效光程, 实验前期的预处理也可提高SERS探测性能。 Eravuchira[22]等利用空心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学特性, 将生物样本β -淀粉样蛋白1-42溶液填充到5 cm空心光纤中, 让其在测量前缓慢流过空心光纤2 min。 与常规直接检测方法相比, 该课题组采用的方法能够在蛋白质类检测物中产生高于20倍的SERS信号, 其检出限为4× 10-5 mol· L-1。 此外, 将空心光纤与等离激元纳米粒子结合, 样品分子拉曼信号可得到整体200倍的放大。

Mu等[23]使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银/金纳米粒子, 在400 ℃条件下将其原位沉积在空心光纤内表面制成等离子体空心光纤SERS探针。 该SERS探针可将激发光能量限制在5 cm空心光纤空间内以及沿内壁大规模分布的SERS热点上, 对R6G的检出限为1× 10-6 mol· L-1。 样品分子拉曼信号的放大与有效热点数量有着密切联系, 该课题组为在空心光纤内制作SERS热点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Merdalimova等[24]以空心光纤为基础, 利用分层组装技术以及紫外线诱导还原技术制作了一种功能化空心光纤SERS基底, 并以R6G为分析样本研究了该SERS基底的性能。 结果表明, 紫外线诱导氯金酸还原产生的金颗粒的增强因子为1.3× 104, 利用2.5 cm功能化后的空心光纤作为微流体通道时, 其增强因子较未处理的空心光纤的增强因子高10倍, 对R6G的检出限2× 10-4 mol· L-1

表1对比了不同类型的空心光纤长程探测SERS基底的性能, 可以看出基于空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的探测距离通常在厘米量级, 较长的有效作用光程可以充分累积待测样本的SERS信号。 同时也可以看出该类型长程探测方式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表1 空心光纤SERS基底长程探测 Table 1 Long-range detection of hollow fiber SERS substrate

(2)基于实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基于实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一般是在实心光纤的固有结构基础上, 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其外表面或实体进行改造。 在光纤表面镀贵金属膜或者沉积不同结构金属纳米颗粒[25, 26, 27]可增强其对样品分子的探测效果, 且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另一类是对光纤进行结构改造, 增加样品分子的SERS有效探测面积, 从而提高其SERS探测性能。

Chen等[28]采用热拉法和化学刻蚀法制备了尖端长度为40.7 nm的纳米锥形光纤, 结构如图4(a)所示。 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将金纳米颗粒沉积在长度约为2.4 mm的锥体表面。 利用该锥形光纤SERS结构测试R6G溶液, 其检测限可达1× 10-8 mol· L-1

图4 (a) i 锥形光纤SEM图, ii Frens法和微波加热法制备金纳米颗粒TEM图, iii 金纳米颗粒修饰纳米探针SEM图, iv 金纳米颗粒在纳米探针表面分布情况[28]; (b)宽为12 μ m的银沉积U形光纤探针SEM图像[30]; (c) 双锥形光纤SERS探针SEM图[31]; (d) 锥形光纤表面沉积立方体纳米颗粒示意图(左), 立方体纳米颗粒TEM图(右)[32]Fig.4 (a) i SEM photograph of the tapered optical fiber; ii TEM photograph of gold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Frens method and microwave heating method; iii SEM photographs of nanoprobe modifi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iv Distribu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the nanoprobe surface[28]; (b) SEM image of silver-deposited U-shaped fiber probe with width of 22 μ m[30]; (c) SEM of double tapered fiber SERS probe[31]; (d) Schematic diagram of cubic nano particles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apered fiber (left), TEM diagram of cubic nano particles (right)[32]

样品分子与SERS增强介质的接触面积也可影响检测性能。 Yin[29]课题组在D形光纤上沉积银纳米颗粒制作高性能SERS探针。 激发光从D形光纤内部入射随后耦合至长度为100~500 μ m的银纳米颗粒阵列上, 进而增加样品分子SERS效应的有效活性面积。 该探针可检测到1× 10-7 mol· L-1的R6G溶液信号。 同年, 该课题组为提高SERS检测灵敏度, 使用相同工艺制作了宽12 μ m, 深88 μ m的U形SERS探针[30], 其结构如图4(b)所示。 由于端面的反射, 其长程探测距离至少为24 μ m, 该探针SERS信号的收集效率得到提高, 可检测浓度为1× 10-8 mol· L-1的R6G溶液。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实心光纤长度可使样品分子SERS信号长距离累积, 提高检测性能, 降低对样品分子的检出限。 Zhao等[31]制备了用金纳米颗粒修饰的双锥形光纤SERS探针, 如图4(c)。 该SERS探针可实现大约28 cm有效光程的长程探测且灵敏度较高, 对R6G的检出限为1× 10-9 mol· L-1。 由于锥形光纤锥尖的角度以及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对样品分子SERS信号的探测性能都有一定影响, Yu等[32]制造了一种基于银纳米立方体的光纤SERS探针, 如图4(d)所示。 采用化学刻蚀法制作不同锥角的光纤, 并利用仿真软件FDTD模拟球形与立方体纳米颗粒的电场分布。 结果表明两个银纳米立方体顶点之间具有比纳米球更强的电场, 且当光纤锥角为8.3° 时可得到最佳探测效果。 该SERS探针可以实现大约1 mm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对结晶紫的检出限为1× 10-10 mol· L-1, 增强因子为6.23× 108

外加空间约束可提高激发光对样品分子SERS效应的激发效率从而增强对样品分子的检测性能。 Wang等[33]提出了一种基于腔增强银纳米颗粒修饰锥形光纤的SERS探针, 结构如图5所示。 其拉曼增强主要由锥形光纤表面银纳米颗粒的LRSPR和反射腔诱导的反射光引起。 锥形光纤长为270 μ m, 仿真得到该结构的增强因子为5.51× 104, 实验测试结果表明, 该结构可检测1× 10-7 mol· L-1的结晶紫溶液。

图5 新型腔增强金属修饰锥形光纤拉曼探针示意图[33]Fig.5 Schematic of a novel cavity-enhanced metal decorated tapered fiber Raman probe[33]

由上可知, 基于实心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的探测距离大多在微米至毫米量级。 在实心光纤表面沉积贵金属纳米结构, 其工艺相对简单; 对实心光纤的结构进行改造, 制作难度较大, 需要进行微米或纳米级别的特殊工艺处理, 但其SERS性能有所提高。

1.2 基于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光波导的尺寸较小且集成度较高, 方便与微流体芯片集成。 近几年, 基于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是重点研究对象。 由于波导核折射率大于包层介质折射率, 入射光将以全反射的形式在波导核内传播。 入射光可在波导内部直接激发或产生倏逝场在包层介质间接激发SPR。 根据溶液加载方式的不同, 基于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可分为基于液芯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和基于固体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1)基于液芯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液芯光波导可将待测样品集中在有效光程较长的通道内并长距离累积待测样本的SERS信号。 Choi等[34]采用液体核/液体包层的三维液芯光波导制作出便于实时检测的SERS微流体器件, 如图6(a)。 其中液体核为混合银溶胶的吡啶二羧酸溶液, 折射率为1.33; 液体包层是折射率为1.29的2, 2, 2-三氟乙醇溶液。 采用背向散射的信号收集方式, 其长程探测距离为1 cm。 该结构对吡啶二羧酸分子的检测限为5× 10-8 mol· L-1, 且采用该长程探测液芯光波导测得的样品分子拉曼信号强度是普通单点探测信号强度的35倍。

图6 (a) 微流体通道结构示意图[34]; (b) 纳米金修饰的Teflon AF1600 微流控SERS芯片的激发和采集示意图[35]; (c) SERS芯片的原理图[36]Fig.6 (a) Schematic diagram of microfluidic channel structure[34]; (b) Schematic diagram of excit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nano gold modified Teflon AF1600 microfluidic SERS chip[35]; (c) Schematic diagram of SERS chip[36]

Wang[35]课题组制备了一种金纳米颗粒修饰的集成Teflon AF1600表面液芯光波导芯片, 如图6(b)所示。 采用物理沉积法将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集成到微通道中, 并在40 ℃的条件下对Teflon AF1600液芯光波导的内表面进行处理, 随后通过化学自组装法将金纳米颗粒原位固定在微通道内表面。 优化实验条件后, 有效光程为1.5 cm的液芯光波导芯片对R6G的检出限为1× 10-11 mol· L-1, SERS增强因子为2.7× 108。 与微流控内的单纳米金SERS增强基底相比, R6G溶液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

激发光功率对样品存在一定影响, 光功率过大会使生物样本失去活性并破坏其结构特征, 从而干扰实验结果。 本实验团队[36]提出了一种全反射液芯波导集成SERS芯片, 如图6(c)。 该SERS芯片利用全反射原理抑制波导泄漏模式, 理论得出距入射端大约7 mm处将获得最强的SERS信号。 在14.5 W· cm-2的低激发功率强度下, 长度为1 cm的SERS芯片可测得1× 10-8 mol· L-1的R6G溶液拉曼信号, 增强因子为2.5× 105。 为了确保该SERS芯片适合生物检测, 对浓度为25 μ g· mL-1家蚕DNA溶液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可获得其清晰尖锐的拉曼谱峰。

Zhang[37]等设计了一种带有两个空气孔的液芯波导结构SERS探针。 对比分析了波导耦合条件下与自由空间方式采集的拉曼散射信号, 并讨论了平均增强因子和波导收集效率等参数。 将银纳米颗粒和R6G的混合溶液用真空压力法填充到空气孔中, 通过对比不同R6G浓度、 波导长度、 Ag颗粒浓度研究SERS探针的性能。 结果表明, 当SERS探针长度为8 cm, 体积比为1:6(Ag:R6G)时性能最佳, 对R6G溶液的检出限为1× 10-15 mol· L-1, 增强因子达1× 108。 该课题组所设计的SERS探针拥有极高的探测灵敏度, 采用外加压力的方式加载溶液对低浓度样本SERS检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表2总结归纳了液芯光波导痕量检测相关的研究, 由于微流体与SERS热点的接触面积有极大提高, 因此基于液芯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具有极低的检出限。 但是在狭窄的微通道内沉积或固定贵金属纳米颗粒或薄膜存在一定困难, 同时实验操作相对复杂, 这也严重阻碍了该类型方式的发展与应用。

表2 液芯光波导痕量检测 Table 2 Liquid core optical waveguide trace detection

(2)基于固体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

待测样品分子受激发光所产生的拉曼信号可在微纳量级的贵金属结构上得到放大, 但是由于金属具有较大的吸收损耗, 其拉曼信号的长距离传输受限。 采用金属层能量与低损耗介质耦合的方法可延长拉曼信号的传输距离, 达到SERS信号长程传输目的。 目前基于固体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主要有两种研究方式。 一种是制作不同微纳结构的贵金属薄膜或颗粒, 然后组装在介质层上来实现对样本分子的SERS信号探测; 另一种是利用仿真软件(FDTD、 COMSOL等)进行结构设计、 参数优化和性能研究。 由于该类长程探测方式是在介质与金属复合结构的表面加载待测溶液, 其加载溶液的方式相对简单, 且清洗难度相对较低。

Tang等[38]提出了一种结合金槽波导和氮化硅条形波导的SERS基底结构, 如图7(a)所示。 FDTD软件仿真结果表明该SERS基底可以有效转换氮化硅条形波导和金槽中等离子体之间的能量, 并可实现微米量级的SERS信号长程传输且增强因子的范围为102~103。 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SERS基底对R6G的检出限为1.3 mol· L-1。 该SERS基底的SERS检出限较高, 可能是因为样品分子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到金槽上其分布不均匀。

图7 (a) SERS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38]; (b)金球-槽能量耦合结构示意图[39]Fig.7 (a) Structure diagram of SERS sensor[38]; (b) Schematic diagram of gold sphere-slot energy coupling structure[39]

SERS的增强因子主要取决于拉曼活性分子位置的电场强度。 Tang等[39]为了提高样品分子SERS检测灵敏度, 在理论上研究了金纳米颗粒对金槽波导SERS探测能力的影响, 结构如图7(b)所示。 研究发现, 由于槽内金纳米颗粒与金槽的电磁作用, 纳米颗粒周围的平均SERS增强因子可提高105倍, 槽内金纳米颗粒可以提供106的平均增强因子。 室温下, 该结构在0.61 μ m的有效光程内可检测到1.36× 10-5 mol· L-1的R6G溶液SERS信号。

周期阵列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SERS信号收集效率, Chen[40]课题组制作了一种基于氮化钛等离激元波导和硅波导的集成SERS基底, 结构如图8(a)所示。 仿真优化并分析了其几何参数对拉曼增强的影响, 当3个氮化钛等离激元波导周期排列时, 可得到最大的能量耦合效率。 氮化钛等离激元波导与硅波导之间电磁能量相互耦合, 可以累积大约2 μ m有效光程内的样品分子SERS信号, 最大增强因子为9.7× 105

图8 (a) i TiN波导SERS基底结构示意图, ii TiN波导结构俯视图[40]; (b)基于混合等离子体光栅槽波导的SERS传感器示意图[41]; (c) 混合等离子体纳米聚焦波导的SERS镊子示意图[42]Fig.8 (a) i Schematic diagram of waveguide SERS base structure, ii Top view of TiN antenna structure[40]; (b)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RS sensor based on the hybrid plasmonic grating slot waveguide[41]; (c)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RS tweezer based on thehybrid plasmonic nanofocusing waveguide[42]

Li等[41]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等离子体光栅的槽形波导SERS基底, 如图8(b)所示。 在入射光波长为785 nm时有较高的增强电场, 最大增强因子为7 580.9。 在最优结构参数下, 可实现大约1 μ m的SERS信号长程累积。 由于狭窄区域的局域电场会有显著提升, Li等[42]研究了一种基于混合波导的SERS镊子结构, 结构如图8(c)所示。 该结构能够压缩模场, 在增强电场的同时稳定捕获直径为20 nm的样品颗粒。 仿真结果表明, 来自氮化硅条形波导的电场模式能够高效耦合并聚焦到金槽中, 其耦合长度为350 nm。 优化后槽宽为30 nm的SERS镊子在激发功率仅为20 mW的条件下, 增强因子可达8 462.49。 为进一步提高其SERS性能, 该课题组[43]在混合等离子体槽波导中以布拉格光栅和金挡板作为反射镜构建了等离子体-介质谐振腔, 利用光栅反射激发光进行反向二次耦合, 在腔内电场得到大幅增强的同时能量耦合效率相应提高。 结果表明该结构的增强电场与不含谐振腔的结构相比提高了8.8倍, 但其耦合距离较短, 仅为纳米量级。

可以看出, 基于固体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的SERS探测灵敏度较低。 原因可归结为(1)贵金属层对能量的吸收损耗过大, SERS信号不能长距离传输; (2)该类型探测方式的结构尺寸在微纳量级, 制作工艺要求严格。 目前基于固体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和仿真分析阶段。

2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 利用SERS技术进行痕量检测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对基于光纤和光波导两类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进行了总结。 长程探测存在传输距离较长的固有优势, 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 (1)基于光纤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 其功能化光纤的制备和处理过程复杂, 残留的检测样品分子阻碍信号的重复测试, 无法真正实现集成化。 现在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放大信号, 同时与光纤耦合实现样品分子SERS信号的长程探测, 但想达到较高的耦合效率, 需要满足相应匹配条件。 除此之外, 金属纳米颗粒的吸收和散射截面较小, 与样品分子作用距离较短, 对于通常的光纤型SERS基底来说无法充分利用入射光; (2)基于光波导的SERS信号长程探测方式, 尤其是固体光波导型的SERS信号探测, 虽然可以灵活设计SERS基底结构, 但是由于金属层的吸收损耗较大, 导致整体信号的传输损耗偏大, 传输距离较短, 样品分子SERS信号的累积受到影响, 其检测灵敏度会受到限制。 虽可通过提高激发光功率密度来增强样品分子的拉曼信号, 但光功率密度过高会对检测样本尤其是生物样本造成损坏。

未来SERS信号长程探测可以采用表面等离子体与介质波导能量耦合的方式, 在减小传输损耗的同时增加传输距离, 实现可实用化的传输距离, 以便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 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快速检测优势与微流控痕量检测有机结合, 研制出集成化、 自动化、 便携式的表面增强拉曼流体微型芯片, 可为环境保护、 生物医学领域的检测分析提供有力研究手段, 推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Fleischmann M, Hendra P J, Mcquillan A J.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74, 26(2): 163. [本文引用:1]
[2] Jeanmaire D L, Van Duyne R P.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 1977, 84(1): 1. [本文引用:1]
[3] Li W Y, Camargo P H C, Lu X M, et al. Nano Letters, 2009, 9(1): 485. [本文引用:1]
[4] LeRu E C, Blackie E, Meyer M, et 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7, 111(37): 13794. [本文引用:1]
[5] Kneipp K, Kneipp H. Applied Spectroscopy, 2006, 60(12): 322A. [本文引用:1]
[6] Kim H M, Kim D M, Jeong C,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1): 13938. [本文引用:1]
[7] Jia M, Li S M, Zang L G, et al. Nanomaterials, 2018, 8(9): 730. [本文引用:1]
[8] Chen W W, Lin J, Chen R, et al. Laser Physics Letters, 2015, 12(4): 045602. [本文引用:1]
[9] Zhao J, Liu Y, Fales A M, et al. Drug Testing & Analysis, 2015, 6(10): 1063. [本文引用:1]
[10] Guo Z N, Hwang J, Zhao B, et al. Analyst, 2014, 139(4): 807. [本文引用:1]
[11] Liyanage T, Rael A, Shaffer S, et al. Analyst, 2018, 143(9): 2012. [本文引用:1]
[12] Albrecht M G, Creighton J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77, 99(15): 5215. [本文引用:1]
[13] Jensen L, Aikens C M, Schatz G C.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08, 37(5): 1061. [本文引用:1]
[14] Lee S, Mayer K M, Hafner J H.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 81(11): 4450. [本文引用:1]
[15] Beck F J, Polman A, Catchpole K 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9, 105(11): 114310. [本文引用:1]
[16] Sarid 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2, 48(6): 446. [本文引用:1]
[17] Méjard R, Dostálek J, Huang C J, et al. Optical Materials, 2013, 35(12): 2507. [本文引用:1]
[18] Geng Y F, Xu Y W, Tan X L, et al. Sensors, 2018, 18(6): 1726. [本文引用:1]
[19] Chu Q, Jin Z Q, Yu X T, et al. Optics Express, 2019, 27(7): 10370. [本文引用:1]
[20] Li S Y, Xia L, Li W, et al. Applied Optics, 2019, 58(29): 7929. [本文引用:1]
[21] Gao D H, Yang X H, Teng P P, et al. Optics Letters, 2019, 44(21): 5173. [本文引用:1]
[22] Eravuchira P J, Banchelli M, D'Andrea C, et 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2020, 25(7): 077001. [本文引用:1]
[23] Mu Y Y, Liu M, Li J J, et al. Optics Letters, 2021, 46(6): 1369. [本文引用:1]
[24] Merdalimova A A, Rudakovskaya P, Ermatov T, et al. Biosensors, 2022, 12(1): 19. [本文引用:1]
[25] Sivapalan S T, Devetter B M, Yang T K, ACS Nano, 2013, 7(3): 2099. [本文引用:1]
[26] Zhang X L, Zhang J, Chen S M, et al. Carbon, 2016, 100: 395. [本文引用:1]
[27] Niu W X, Chua Y A, Zhang W Q,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5, 137(33): 10460. [本文引用:1]
[28] Chen Z Y, Dai Z M, Chen N, et al.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2014, 26(8), 777. [本文引用:1]
[29] Yin Z, Geng Y F, Xie Q L, et al. Applied Optics, 2016, 55(20): 5408. [本文引用:1]
[30] Yin Z, Geng Y F, Li X J, et al. IEEE Photonics Journal, 2016, 8(3): 6803607. [本文引用:1]
[31] Zhao C Q, Chen N, Liu S P, et al.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7, 844(1): 012055. [本文引用:1]
[32] Yu M, Tian Q H, He G Y, et al.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2021, 3(6): 349. [本文引用:1]
[33] Wang Z K, Yu Z N, Wang N, et al. Optics Letters, 2021, 46(17): 4300. [本文引用:1]
[34] Choi J, Lee K S, Jung J H, et al. RSC Advances, 2015, 5(2): 922. [本文引用:1]
[35] Wang C Y, Xu Y, Wang R, et al.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2017, 23(8): 3059. [本文引用:1]
[36] Lai C H, Chen G, Chen L, et al.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7, 71(8): 2021. [本文引用:1]
[37] Zhang C, Dou X Y, Zhang J, et al. Optics Express, 2019, 27(24): 35555. [本文引用:1]
[38] Tang F, Adam P M, Boutami S. Optics Express, 2016, 24(19): 21244. [本文引用:1]
[39] Tang F, Boutami S, Adam P M. ACS Omega, 2018, 3(4): 4017. [本文引用:1]
[40] Chen J, Wang X X, Tang F, et al. Results in Physics, 2020, 16: 102867. [本文引用:1]
[41] Li S Y, Xia L, Yang Z, et al. Applied Optics, 2020, 59(3): 748. [本文引用:1]
[42] Li S Y, Zuo G M, Wu N S, et al.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 2021, 143: 107259. [本文引用:1]
[43] Li S Y. Wu N S. Wang Z Y. et al. Results in Physics, 2023, 45: 10624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