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上空对流层NO2柱浓度光谱反演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蒲桂娟1,2, 程巳阳3,*, 李松奎4, 吕金光2, 陈华5, 马建中3
1.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 西藏 拉萨 850000
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33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所, 北京 100081
4.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北京 100081
5. 西藏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中心, 西藏 拉萨 850000
*通讯作者 e-mail: sycheng@cma.gov.cn

作者简介: 蒲桂娟, 女, 1989年生,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工程师 e-mail: puguijuan@126.com

摘要

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开展拉萨上空太阳散射光谱观测和对流层NO2柱浓度反演研究, 探究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期间拉萨上空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观测实验期间(2021年8月9日至2021年8月31日)白天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平均值为4.46×1015 molec·cm-2, 明显高于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日当天NO2浓度水平(2.85×1015 molec·cm-2); 而且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日均值的逐日变化与地面在线观测数据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58。 观测实验期间拉萨市主导风向为西风, 东西方向是大气NO2污染物的传输通道, 这与拉萨城区河谷地形相一致。 观测实验期间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的平均日变化呈现“U”型分布, 早晚出现高值, 低值浓度出现在16:00时左右, 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日当天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日变化除表现为早晚峰值外, 还在正午12:00时出现峰值, 这与活动结束后道路管控措施解除以及活动保障车辆行驶排放有关。 本研究证实了地基MAX-DOAS遥感观测技术在高原城市拉萨具有很好地适用性, 同时也发现拉萨大气NO2浓度水平变化主要受城市交通排放影响,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当日拉萨对流层大气NO2浓度低。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二氧化氮; 对流层柱浓度; 拉萨
中图分类号:O433.4 文献标志码:A
Spectral Inversion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opospheric NO2 Column Density in Lhasa, Tibet
PU Gui-juan1,2, CHENG Si-yang3,*, LI Song-kui4, LÜ Jin-guang2, CHEN Hua5, MA Jian-zhong3
1. Tibet Institute of Plateau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hasa 850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Optics,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33,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Meteor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4.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r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5.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tmospheric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Support Center, Lhasa 850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observation of solar scattering spectra was performed at Lhasa by Multi Axis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MAX-DOAS), which was used to retrieve the tropospheric vertical column densities (VCDtrop) of nitrogen dioxide (NO2)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2 during the celebration period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9 August 2021 to 31 August 2021), the averaged NO2 VCDtrop in the daytime was 4.46×1015 molec·cm-2,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celebration day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2.85×1015 molec·cm-2). In addition, the daily averages of NO2 VCDtrop presente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results measured by the online surface observation,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58. During th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in Lhasa was westerly, and the east-west direction was the transport path of atmospheric NO2,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iver valley topography of Lhasa city. The averag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hourly means of NO2 VCDtrop showed a “U” pattern, with higher values appearing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and lower values occurring around 16:00. However, on the celebration day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NO2 VCDtrop not only presented the peak values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but also at noon, which probably was related to the removal of road control measures after the activity and the emission of support vehicl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good applicability of ground-based MAX-DOAS remote sensing in the typical city of Lhasa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Meanwhile,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level and variation of NO2 VCDtrop in Lhasa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urban traffic emissions. The atmospheric NO2 concentration in Lhasa was lower on the celebration day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Keyword: MAX-DOAS; NO2; Tropospheric column density; Lhasa
引言

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二氧化氮(NO2)是重要的大气痕量气体, 它参与控制大气中强氧化剂臭氧(O3)和氢氧自由基(OH)的含量, 是对流层臭氧及其他二次污染物(如过氧乙酰基硝酸酯、 硝酸盐气溶胶等)的重要前体物, 在光化学烟雾和霾污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是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对象[1, 2, 3]。 氮氧化物(NOX≡ NO+NO2)排放源既有人为源(如化石燃料燃烧、 生物质燃烧、 城市交通尾气排放等), 也有自然源(如闪电和土壤微生物活动)[1, 4]。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宗教中心, 是青藏高原典型城市代表, 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发展加快, 能源结构的转变, 大气中NO2的排放量增加[5]。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是近年来西藏最重大的活动, 开展活动期间拉萨城市大气NO2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对拉萨等高原城市优化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和大气化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多轴差分光学吸收光谱(MAX-DOAS)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地基遥感观测技术, 与点式测量仪相比, 具有操作简单、 维护方便、 便于大规模组网观测等优势[6, 7]。 通过从不同仰角测量的散射太阳光谱来反演大气痕量气体浓度, 当前被广泛用于对流层痕量气体(如NO2)监测、 卫星产品验证以及大气成分化学模式结果对比[8]。 MAX-DOAS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于重大活动中大气NO2浓度观测, 包括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 大阅兵等[9, 10]。 研究显示, 在我国华北及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MAX-DOAS技术能够有效反演大气中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 具有较好适用性[11, 12, 13]。 一些团队已开始基于MAX-DOAS技术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大气NO2、 二氧化硫(SO2)、 甲醛(HCHO)及氧化溴(BrO)的浓度水平和变化特征[14, 15, 16], 但这些观测都是在高原大气本底和较为清洁站点进行的, 尚未见在西藏地区采用地基MAX-DOAS遥感技术研究高原城市大气环境的相关报道。

采用地基MAX-DOAS遥感观测技术在青藏高原典型城市拉萨进行观测, 利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期间获得的太阳散射光谱数据, 探究地基MAX-DOAS遥感观测技术反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方法在青藏高原城市地区的适用性, 分析研究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期间拉萨上空NO2对流层柱浓度变化特征。

1 实验部分
1.1 站点和观测系统

观测站点(29.66° N, 91.14° E, 海拔3 552.5 m)(图1)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 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广场(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约1.5 km, 站点周边3 km范围内主要为古城低楼区。 该站南北方向主要为高山, 东西向为拉萨河河谷。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该站的西北方向, 距离约3 km。 该站西侧约13 km处为堆龙德庆区, 主要有建材业、 食品和医药制造业、 纺织业、 木制品加工业、 机械制造业、 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以及商贸流通业。 火车站和机场位于该站的西南向, 距离分别约为7.5和45 km。 距离该站约120 km的西北方向有西藏第二大湖泊“ 纳木错” , 距离该站约100 km的西南方向有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 羊卓雍措” 。 该站属高原季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多晴朗天气、 降雨稀少, 雨季集中在6月— 9月份、 多夜雨; 太阳辐射强烈、 日照时间长, 每年日照时数约3 000 h; 夏季温暖、 降水较多, 冬季寒冷干燥。 该站有业务化气象观测场, 各气象资料全面。

图1 MAX-DOAS仪器所在观测站点的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observation site for MAX-DOAS instrument

商用Mini MAX-DOAS仪器安装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四层监测楼楼顶。 该仪器由望远镜、 光谱仪、 步进马达、 控温系统、 数据采集及控制单元等组成。 太阳散射光经望远镜接收, 传导至光谱仪, 再经DOASIS软件控制系统运行和实时采集光谱数据, 光谱覆盖范围为290~447 nm。 步进马达能够按照仪器工作指令带动望远镜在不同仰角进行观测。 一个完整观测角序列包含12个仰角, 依次为1° 、 2° 、 3° 、 4° 、 5° 、 6° 、 8° 、 10° 、 15° 、 30° 、 45° 、 90° 。 每个仰角下采集一条光谱的积分时间大约为1 min, 每个序列测量时间大约12 min。 暗电流和偏置电流光谱也进行测量, 用于修正每条在不同仰角下的测量光谱。 控温单元使光谱仪工作温度恒定在0 ℃左右。 望远镜所指方位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广场方向, 观测结果可以很好地代表庆典活动期间拉萨上空大气NO2变化特征。

1.2 光谱定量解析方法

20世纪70年代德国海德堡大学U· Platt教授等基于朗伯-比尔定律提出了差分光谱学技术(DOAS)测量大气痕量气体[17]。 朗伯-比尔定律表达式为

I(λ)=I0(λ)e-σ(λ)lc(1)

式(1)中: I(λ )是测量光谱, 即光经过大气后不同波长剩余光强; I0(λ )是地球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光谱, 即入射光强; σ (λ )是消光截面; c是消光物质的质量浓度; l为光程长度。

在真实大气中光强会随着多种气体的吸收以及大气中气体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而衰减。 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式(1)可以表示为

I(λ)=I0(λ)exp[-iσi(λ, T)ci(l)dl+P(λ)](2)

式(2)中: σ i(λ , T)是微痕量气体分子i在波长λ 温度T处的吸收截面; ci(l)是路径l处的浓度; P(λ )表示光谱结构中随波长“ 慢变化” 的部分, 包括瑞利散射、 米散射等; 假设有效光程上吸收截面随温度和压强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定义斜柱浓度(SCD)为吸收气体沿有效光程的积分浓度 c(l)dl选取参考光谱, 对某一观测光谱可得到差分光学厚度光谱, 通过多项式拟合去除掉其中的慢变化, 进而通过最小二乘算法利用参与反演组分的标准差分吸收截面对差分光学厚度中快变化部分进行拟合, 以获得待测组分的差分斜柱浓度(DSCD)。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MAX-DOAS)可以进行多个仰角α 的离轴观测。 选取正午时段某一天顶方向观测光谱作为参考光谱(FRS), 则可以从仰角α 的观测光谱反演得到差分斜柱浓度DSCDα , 见式(3)

DSCDα=SCDα-SCDFRS(3)

假定平流层气体的斜柱浓度不随仰角的变化而改变(即: SCDα , strat≈ SCD90° , strat), 则式(4)中对流层差分斜柱浓度DSCDα , trop

DSCDα, trop=DSCDα-DSCD90°=(SCDα-SCDFRS)-(SCD90°-SCDFRS)=SCDα-SCD90°=(SCDα, trop+SCDα, strat)-(SCD90°, trop+SCD90°, strat)=SCDα, trop-SCD90°, trop(4)

大气中气体斜柱浓度(SCD)受观测几何、 有效光程长度等因素影响, 一般采用大气质量因子(AMF)将其转化为垂直柱浓度(VCD), 即垂直穿过大气的积分浓度。 AMF定义为斜柱浓度与垂直浓度的比值, 见式(5)

AMF=SCD/VCD(5)

AMF既可以采用几何近似方法计算, 也可以通过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 对流层AMF的几何近似为式(6)

AMFα, trop=1sinα(6)

则采用几何法时对流层垂直柱浓度(VCDtrop)可表示为式(7)

VCDtrop=SCDα, trop-SCD90°, tropAMFα, trop-AMF90°, trop=DSCDα, tropsin-1α-1(7)

将基于30° 仰角NO2 DSCD通过几何法计算了NO2 VCDtrop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谱分析

首先采用观测系统测量的暗电流光谱和电子偏移光谱对各抬升角下的测量光谱进行校正, 进而通过高光谱分辨的太阳光谱对测量光谱进行波长校准。 然后, 通过最小二乘算法采用差分吸收截面对差分光学厚度在400~434 nm的NO2特征吸收波段进行光谱拟合, 以获得NO2差分斜柱浓度。 光谱拟合过程中使用的分子吸收截面包括NO2(298 K)、 O3(223 K)、 O4、 H2O以及Ring光谱, 并采用5阶多项式扣除慢变化光谱, 这一过程通过比利时空间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开放软件QDOAS(http://uv-vis.aeronomie.be/software/QDOAS/)实现。 图2(a, b)为2021年8月21日12:57(北京时间, 无特别说明本文时间均指北京时间)30° 仰角测量光谱的反演示例, 所得NO2差分斜柱浓度为4.74× 1015 molec· cm-2, 拟合残差均方根为4.57× 10-4。 为了控制数据质量, 需要对光谱反演结果进行后处理。 数据后处理采用的过滤条件为: 太阳天顶角(SZA)≤ 80° 、 光谱拟合残差均方根(RMS)≤ 0.005, 此条件依据研究经验确定, 在NO2差分斜柱浓度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之间取得平衡。

图2 MAX-DOAS测量光谱NO2反演示例
(a): 特征吸收组分NO2的测量(黑色虚线)和拟合(红色实线)光学厚度; (b): 拟合残差谱
Fig.2 Example of NO2 spectral inversion from MAX-DOAS measurement
(a): Measured (black dash line) and simulated (red line) optical depth for NO2 absorption; (b): Residual spectrum

2.2 NO2逐日变化特征

在计算日均值之前, 对每日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 剔除小时均值浓度超出“ 日均值± 3倍标准差” 范围的奇异值。 为了与实验期间(2021年8月9日至2021年8月31日)地基MAX-DOAS遥感观测反演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进行对比, 计算了临近的拉萨市城区(八廓街)环境监测站同时段的地面在线(In Situ)监测的NO2浓度日均值, 并作线性回归分析, 如图3所示。 两个数据集之间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关系数为0.58。 影响两个数据集之间差异的一个因素是: 两种测量方式测量的物理量不完全一致, 即: 前者测量的是大范围的柱平均浓度, 后者测量的是空气进样口处的大气组分浓度。

图3 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与地面在线 观测浓度日均值的相关性Fig.3 Correlation of NO2 daily averages between ground-based MAX-DOAS and in situ observation

观测实验期间, 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白天日均值的逐日变化如图4所示。 观测实验期间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平均值(4.46× 1015 molec· cm-2)明显高于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日当天(2021年8月19日)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2.85× 1015 molec· cm-2)。 随着庆祝活动临近(15日— 18日)大气NO2浓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并达到观测时段内的最低水平; 随着活动结束(19日— 23日)表现为总体上升趋势。 这与拉萨市在庆祝活动前开展的净化美化城市、 交通综合整治以及市民宗教活动减少等有关。 为此, 统计计算了与庆祝活动日当天天气条件相似的无污染排放控制措施条件下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日均值的平均值, 结果表明: 在交通管控等措施影响下庆祝活动当日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日均值下降了34%。

图4 实验期间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日均值时间序列Fig.4 Time series of daily averages of NO2 tropospheric vertical column densities during observation period

基于观测实验期间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以及对应风向风速, 进一步研究了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如图5所示。 图5(a)为观测期间16个方位风向的风频风速玫瑰图。 该站以W(西)、 WSW(西南偏西)、 WNW(西北偏西)以及E(东)风为主, 并且在这些方位风速介于2~3 m· s-1之间的风频最大。 图5(b)为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的玫瑰图。 当风速较大时(> 3 m· s-1), NO2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S(南)和SW(西南)扇区, 而当风速较小时(< 1 m· s-1), NO2浓度同样出现高值, 表明拉萨城市局地污染排放对大气NO2浓度具有显著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气团传输对拉萨城市大气NO2浓度影响, 在16方位上分别将风频与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相乘, 得到加权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 如图5(c)所示。 加权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东西方向, 表明东西方向是拉萨大气NO2污染物的传输通道, 这是由于拉萨城区河谷地形决定的。

图5 玫瑰图(16方位)
(a): 风速风向; (b): 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 (c): 加权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
Fig.5 Rose in 16 sections
(a):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b): NO2 VCDtrop; (c): NO2 VCDtrop weighted by wind frequency

2.3 NO2日变化

图6为观测实验期间(蓝点线)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当天(红线)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白天日变化(北京时间08:00— 20:00)。 观测期间NO2小时均值日变化曲线呈现为“ U” 型分布, 早上08:00时和晚上20:00时出现浓度高值, 而低值浓度出现在16:00时左右, 分析认为主要与早晚交通高峰尾气排放有关。 在活动日当天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整体偏低, 除表现出明显的早晚高值外, 在正午12:00时出现峰值, 与庆祝活动结束后活动保障车辆送参会人员离开会场而增大交通尾气排放有关。 从观测期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大庆活动日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变化对比, 拉萨城市交通尾气排放对NO2浓度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结合活动日当天的风速风向日变化(图6中箭头)发现: 活动日当天风速总体偏小(< 3 m· s-1), 远距离输送作用不明显, 拉萨市大气NO2浓度的日变化以局地源排放影响为主。 通过在相似天气条件下进一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 庆祝活动当日10:00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比日常无污染控制措施条件下同时刻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降低61%。 交通等人类活动对拉萨上空对流层大气NO2柱浓度水平有显著影响。

图6 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和风速风向日变化Fig.6 Diurnal variation of NO2 VCDtrop as well as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3 结论

2021年8月9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拉萨站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开展了拉萨上空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光谱反演, 探究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期间拉萨上空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变化特征, 结论如下:

(1)观测实验期间白天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浓度水平(4.46× 1015 molec· cm-2)明显高于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日当天NO2浓度水平(2.85× 1015 molec· cm-2)。

(2)地基MAX-DOAS遥感观测的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日均值的逐日变化与地面在线观测数据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 实验期间拉萨上空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逐日变化特征为: 随着庆祝活动临近(15日— 18日)大气NO2浓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并达到观测时段内的最低水平; 随着活动结束(19日— 23日)表现为总体上升趋势。

(3)观测实验期间拉萨市主导风向为西风, 东西方向是大气NO2污染物的传输通道, 拉萨城区河谷地形相一致。

(4) 观测实验期间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小时均值的平均日变化呈现“ U” 型分布, 早晚出现高值, 低值浓度出现在16:00时左右, 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日当天(8月19日)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日变化除表现为早晚峰值外, 还在正午12:00时出现峰值, 与活动结束后道路管控措施解除以及活动保障车辆行驶排放有关。

本研究证实了地基MAX-DOAS遥感观测技术在青藏高原城市拉萨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同时发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当日拉萨大气NO2浓度低, 拉萨大气NO2浓度水平和变化主要受城市局地交通排放影响。

参考文献
[1] LUO Chao, ZHOU Xiu-ji(罗超, 周秀骥).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应用气象学报), 1993, 4(1): 92. [本文引用:2]
[2] Duo Bu, Cui Lulu, Wang Zhenzhen, et 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63(1): 28. [本文引用:1]
[3] JIN Jun-li, MA Jian-zhong, LIN Wei-li, et al(靳军莉, 马建中, 林伟立,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3): 303. [本文引用:1]
[4] Ran Liang, Lin Weli, Deji Yuzhen, et 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4, 14(19): 10721. [本文引用:1]
[5] Yin Xiufeng, De Foy Benjamin, Wu Kunpeng,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53: 68. [本文引用:1]
[6] WANG Ting, WANG Pu-cai(王婷, 王普才).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 2018, 61(2): 494. [本文引用:1]
[7] Guo Yingying, Li Suwen, Mou Fusheng, et al. Chinese Physics B, 2022, 31(1): 014212. [本文引用:1]
[8] Jin Junli, Ma Jianzhong, Lin Weili, et 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6, 133: 12. [本文引用:1]
[9] YAN Ping-zhong, WANG Xi-quan, WANG Zi-fa, et al(晏平仲, 王喜全, 王自发, ).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 15(5): 609. [本文引用:1]
[10] LI Su-wen, LIU Wen-qing, QIN Min, et al(李素文, 刘文清, 秦敏, ).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 11(1): 118. [本文引用:1]
[11] Tian Xin, Xie Pinhua, Xu Jin, et 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71(9): 207. [本文引用:1]
[12] Kang Yanyu, Tang Guiqian, Li Qihua, et a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21, 38(7): 1188. [本文引用:1]
[13] Chan Ka Lok, Wang Zhuoru, Ding Aijun, et al.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0, 3(4): 1. [本文引用:1]
[14] Ma Jianzhong, Dörner Steffen, Donner Sebastian, et 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0, 20(11): 6973. [本文引用:1]
[15] Xing Chengzhi, Liu Cheng, Wu Hongyu, et al.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e, 2021, 13(10): 4897. [本文引用:1]
[16] Cheng Siyang, Ma Jianzhong, Zheng Xiangdong, et al. Remote Sensing, 2021, 13(21): 4242. [本文引用:1]
[17] HUANG Ye-yuan, LI Ang, QIN Min, et al(黄业园, 李昂, 秦敏, ).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21, 41(10): 103000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