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疑似合成钻石的天然钻石光谱学特征
朱红伟1, 程佑法1, 陈淑祥2,*, 范春丽1, 李婷1, 刘海彬1, 赵潇雪1, 山广褀1, 李建军1
1. 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省计量检测重点实验室, 山东 济南 250014
2.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3
*通讯作者 e-mail: kedachenshuxiang@163.com

作者简介: 朱红伟, 1982年生, 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e-mail: red8761@163.com

摘要

该研究团队在近期日常检测中发现一粒疑似合成钻石的天然钻石。 该样品的质量为0.029 5 g(0.14 ct), 尺寸为3.32 mm×3.33 mm×2.08 mm, 颜色级别为H, 净度级别SI1, 在正交偏光镜下具有异常消光现象。 该样品在短波紫外灯下具有强的绿黄色荧光, 并伴有强烈的绿黄色磷光现象, 磷光持续时间50 s以上;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确认该样品为Ⅱa型, 在1 400~400 cm-1无明显吸收峰, 在1 970~2 500 cm-1处具有由C—C晶格振动所引起的吸收峰; 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未检测到415 nm吸收峰, 显示270 nm吸收峰。 上述特征疑似HPHT合成钻石。 为确认该样品的成因, 又对其做了部分光谱测试, 采用De Beers 研制的Diamond-viewTM测试样品的发光图像, 该样品的发光图像呈蜥蜴皮状、 蜂窝状; 采用常温光致发光光谱仪测试, 选用405 nm光源激发时, 可见415、 428和450 nm特征峰; 选用365 nm光源激发时, 可见415、 428和450 nm特征峰以及氮空位中心(N-V)0引起的575 nm特征峰, 未见氮空位中心(N-V)-引起的637 nm特征峰; 采用低温液氮光致发光光谱测试, 选用488和514 nm激发光源, 可见由氮空位中心(N-V)0和(N-V)-引起的575和637nm特征峰, 并且575 nm峰强度远大于637 nm峰强度。 总结对比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415 nm特征峰是天然无色钻石的重要特征峰; CVD合成钻石具有737 nm光致发光特征峰; HPHT合成钻石具有882和883 nm光致发光特征峰; 经HPHT处理钻石具有575和637 nm光致发光特征峰, 且637 nm发光峰强度远大于575 nm强度。 通过对比天然、 合成和处理钻石Diamond-viewTM测试的发光图像特征, 测试样品的发光图像符合天然钻石的特征。 综合以上研究, 最终确认该样品为天然Ⅱa型钻石。 该样品研究表明, 钻石鉴定需从常规宝石学特征入手, 注重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试, 特别关注Diamond-viewTM荧光成像、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方法的使用, 综合判断才能获得准确结论。

关键词: 天然钻石; Ⅱa型; 荧光; 磷光; 光致发光
中图分类号:O433.3 文献标志码:A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ural Diamond Suspected of Synthetic Diamond
ZHU Hong-wei1, CHENG You-fa1, CHEN Shu-xiang2,*, FAN Chun-li1, LI Ting1, LIU Hai-bin1, ZHAO Xiao-xue1, SHAN Guang-qi1, LI Jian-jun1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Metrology, National Gold & Diamond Testing Center/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Metrology and Measurement, Jinan 250014, China
2.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35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Our research team recently found a natural diamond suspected to be a synthetic diamond during routine testing. The weight of the stone was 0.029 5 g (0.14 ct), the size of which was 3.32 mm×3.33 mm×2.08 mm, the color grade was H, the clarity grade was SI1, and there was abnormal extinction under the orthogonal polarizer. The sample had strong green-yellow fluorescence under short wave ultraviolet lamp, presented strong green-yellow phosphorescence, and the phosphorescence duration was more than 50 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confirmed that the sample wasⅡa type, there was no obvious absorption peak between 1 400~400 cm-1, and there was an absorption peak caused by C—C lattice vibration between 1 970~2 500 cm-1. UV-VIS Spectrometer did not detect the 415 nm absorption peak, but 270 nm absorption peak could be observed.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were suspected tobe an HPHT synthetic diamon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sample formation, some spectr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he luminous image of the sample was tested by using Diamond-viewTM from De Beers. The testing showed that the luminous image of the sample was lizard skin and honeycomb.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of the sample found absorption peaks at 415, 428 and 450 nm under 405 nm excitation source. The peaks of 415, 428, 450 and 575 nm caused by nitrogen-vacancy Center (N-V)0 could be obtained, but 637nm absorption peak caused by nitrogen vacancy Center (N-V) was not found under the 365 nm excitation source. Ata low-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condition, the photoluminescence absorption peaks of 575 and 637 nm caused by nitrogen-vacancy centers (N-V)0 and (N-V)- could be determined by using 488 and 514 nm excitation sources, and the 575 nm peak intensity was much stronger than 637 nm peak intensity.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The 415 nm characteristic peak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a natural colorless diamond. The diamond synthesized by CVD has a characteristic photoluminescence peak of 737 nm. HPHT synthetic diamond has characteristic photoluminescence peaks of 882 and 883 nm. The HPHT-treated diamond has 575 and 637 nm photo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 peaks,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637 nm photoluminescence peak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575 nm. By comparing the luminous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ynthetic and treated diamonds tested by Diamond-viewTM, the luminous image of the test sampl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amonds.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was finally confirmed that the sample was a natural Ⅱa-type diamond. The study of this sample showed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amonds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standard ge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st of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um, especially to the Diamond-viewTM fluorescence imaging an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analysis. Only a comprehensive judgment through the above methods can obtain an accurate result.

Keyword: Natural diamond; Type Ⅱa; Fluorescence; Photoluminescence; Phosphorescence
引言

钻石的价格与其成因高度相关, 天然钻石比同等规格的合成钻石能高出十倍以上。 因此钻石鉴定工作的核心工作是确认钻石的成因。

根据是否含氮, 钻石分为Ⅰ 型和Ⅱ 型, Ⅰ 型钻石为含氮钻石, 98%的天然钻石属于此类[1]。 根据氮原子的形态, Ⅰ 型钻石分为Ⅰ a型和Ⅰ b型, 天然钻石绝大多数为Ⅰ a型, 钻石中的氮为聚合氮, 而合成钻石多数为Ⅰ b型, 钻石中的氮为孤立的氮。 Ⅱ 型钻石不含氮, 根据其内部是否含硼元素分为Ⅱ a型和Ⅱ b型, Ⅱ a型不含氮不含硼, Ⅱ b型钻石为含有硼的蓝色钻石。 天然钻石可以是Ⅰ a型, 也可以Ⅱ a型。 高温高压法合成无色钻石主要为Ⅱ a型, 且具有强荧光和强磷光现象, 因此具有强磷光的无色钻石是作为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的重要指示证据。 此外, 紫外可见光谱中270 nm的吸收峰多被认为是合成Ⅱ a型钻石特征, 而在天然Ⅱ a型钻石常存在230 nm吸收峰。

随着科技进步优化处理手段不断提升, 钻石的鉴定难度逐渐增大, 钻石的鉴定越来越依靠多种分析手段, 如宝石显微镜、 荧光观察仪(Diamond-viewTM)、 紫外可见光谱仪、 光致发光光谱仪、 阴极发光仪、 红外光谱仪、 磷光观察仪等综合分析, 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杨池玉等[2]阐述了河南产宝石级高温高压合成钻石的谱学特征, 主要类型为Ⅰ a、 Ⅱ b、 Ⅱ a型钻石, 利用红外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特征及电磁性特征可以有效鉴定。 宋中华等[3]通过高温高压处理Ⅰ a型钻石, 分析光谱特征证实了钻石中H2的缺陷造成了紫外可见光谱中986 nm的吸收峰。 严雪俊等[4]详细阐述了钻石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及光致发光光谱随温度变化特性, 740nm峰与钻石经辐照相关, 880 nm峰与高温高压合成钻石相关, 737 nm峰与CVD合成钻石中的硅有关。 陈晶晶等[5]介绍了具有270 nm吸收峰钻石的鉴定特征。 此外还有多位学者阐述天然钻石、 化学气相沉积钻石、 高温高压合成钻石的鉴定特征及经辐照、 高温高压处理的特征和判定[6, 7, 8, 9, 10]

最近我们检测到一粒具有270 nm吸收峰的Ⅱ a型钻石, 经常规宝石学特征、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等测试, 该样品具有绿黄色强荧光, 伴有绿黄色强磷光, 磷光持续50 s以上; 红外光谱测试确认该样品为Ⅱ a型。 以上特征高度怀疑其是HPHT合成钻石。 为准确确认该样品的成因, 我们对其做了多项光谱学系统测试。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测试样品为一粒无色钻石, 质量为0.029 5 g(0.14 ct), 尺寸为3.32 mm× 3.33 mm× 2.08 mm(图1)。

图1 测试样品Fig.1 Tested sample

1.2 方法

1.2.1 常规测试

利用宝石显微镜、 宝石偏光仪、 钻石分级灯等对样品常规宝石学特征进行测试。

1.2.2 红外光谱测试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是当前珠宝检测的常规必备仪器。 宝石在红外光谱的照射下, 引起晶格(分子)、 络阴离子团和配位基的振动能级发生跃迁, 并引发相应的红外能量衰减而产生的光谱为红外光谱, 对红外光谱进行匹配、 分析, 为珠宝玉石鉴定提供重要的证据。

常温红外光谱测试采用德国BUKER TENSOR 27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测试条件: 分辨率为8 cm-1, 扫描次数为64次, 测量范围为400~4 000 cm-1, 采用PIKE(UPIRTM)漫反射测量模块采用反射法测试。

显微红外吸收光谱测试采用尼高利IN1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利用液氮制冷, 反射法测试样品, 镀金玻璃板测试背景, 测试样品时采用台面朝下于镀金玻璃板上, 红外线由底尖入射经钻石内部反射回来进行测试。 测试条件: 分辨率为8 cm-1, 扫描次数为16次, 测量范围为700~4 000 cm-1

1.2.3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目前在钻石检测中也被作为常规测试手段。 宝石中的分子或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或电子能级跃迁, 是研究珠宝玉石成因、 颜色等关键证据。 采用广州标旗光电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GEM-3000(Ⅲ )型紫外-可见光光谱仪, 测试条件: 积分时间50 s, 平均次数30, 平滑度2, 测试范围为225~1 000 nm。

1.2.4 宝石发光成像测试

珠宝发光成像分析是目前钻石排查的必备手段之一。 采用广州标旗光电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GLIS-3000型珠宝发光成像仪。

1.2.5 Diamond-viewTM测试

戴比尔斯(DeBeers)公司开发的Diamond-viewTM(钻石荧光成像仪), 主要用于研究钻石的紫外荧光图像, 其原理是利用高清晰度摄像机(CCD元件)记录波长230 nm的强短波紫外光对钻石激发的荧光影像, 以观察钻石的生长结构。

1.2.6 光致发光测试

光致发光光谱是利用紫外光或可见光等电磁波激发珠宝玉石内电子, 使其从激发态向基态或其他较低能态进行电子跃迁而使离子、 电子或晶体发出非热辐射的光发射, 光致发光光谱是鉴定钻石成因的重要手段, 具有诊断性意义。

常温光致发光测试采用广州标旗光电科技公司PL-3000型光致发光光谱仪, 测试条件: 积分时间50 s, 平均次数30, 平滑度2, 波长范围400~1 000 nm, 配备405和365 nm激发光源。

低温光致发光测试采用韩国东吴光学仪器公司(DONGWOO OPTRON CO. LTD)的低温光致发光测量系统(Low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 System, MODEL: SCl 1012), 激发光源为Ar-Ion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 波长为488 nm蓝光和514 nm绿光), 测试温度为80 K(使用液氮制冷剂)。

2 结果与讨论
2.1 常规测试

样品具有钻石的特征: 金刚光泽, 圆多面形琢形, 放大观察可见棱线平直, 小面棱锋利, 抛光刻面腰, 亭部可见一处面纱状裂纹[图2(a, b)], 确认样品为钻石晶体, 净度级别为SI1, 颜色级别H。

图2 样品的宝石显微镜观察(20× )
(a): 冠部; (b): 亭部; (c): 正交偏光
Fig.2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sample(20× )
(a): Crown; (b): Pavilion; (c): Orthogonally polarized light

在宝石显微镜载物台上及物镜下添加偏光片, 在宝石显微镜下调整到正交偏光状态。 由于钻石是均质体宝石, 应在正交偏光镜下具有全暗现象, 但该样品在正交偏光下具有明显的一级灰的异常消光现象, 说明该钻石存在塑性变形[图2(c)]。

Smith[10]等研究经高温高压处理的Ⅱ a型钻石在正交偏光器之间观察时, 显示出稍强的一阶干涉色(蓝色)。 但未经高温高压处理之前, 在正交偏振器之间观察时, 显示出主要的微弱干涉色(灰色)。 本样品所见到的干涉色更加符合高温高压处理前的特征, 因此从正交偏振器观察干涉色的情况看, 该测试样品钻石趋向于未经高温高压处理。

2.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测试的样品的常温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在1 400 cm-1以下无明显吸收峰(见图3), 1 970~2 500 cm-1处的吸收峰是由C— C晶格振动所引起的吸收[11], 确认样品为Ⅱ a型钻石。 但从红外吸收光谱结果分析不能确定样品的成因。

图3 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Fig.3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of the samplev

样品的显微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的测试结果与常温红外吸收光谱相一致, 虽然采用低温测试手段, 但未能获得更有重要信息的图谱特征(图4)。 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在1 400 cm-1以下无明显吸收峰, 1 970~2 500 cm-1处的吸收峰是由C— C晶格振动所引起的吸收, 确认样品为Ⅱ a型钻石。

图4 样品的显微红外吸收光谱Fig.4 The microscopic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of the sample

2.3 宝石发光成像分析

珠宝发光成像分析显示样品具有强绿黄色荧光, 同时伴有强磷光现象(图5), 发光时间达50 s以上。 在高温高压合成无色钻石中经常可以检测到强磷光现象, 强磷光现象可以作为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的指示意义[7]

图5 样品的荧光和磷光
(a): 荧光; (b): 磷光
Fig.5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of sample
(a): Fluorescence; (b): Phosphorescence

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样品的常温紫外可见光谱显示274和230 nm吸收峰, 未检测到415 nm吸收峰, 通过对比不同成因的钻石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274 nm附近吸收峰在天然钻石中极少出现。 (见图6)。

图6 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Fig.6 The UV-visible spectrum of the sample

但根据目前的相关报道, 已有钻石研究人员发现过具有270 nm吸收峰的天然钻石[5]。 因此紫外可见光谱特征难以确定钻石成因问题。

综合上述常规珠宝玉石鉴定手段以及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分析, 样品被高度怀疑是合成钻石, 但具体成因还需要经进一步确认。

2.5 Diamond ViewTM分析

利用Diamond-viewTM钻石观测仪测试样品, 样品具强绿黄色荧光, 并伴有强磷光, 荧光图像特征呈现蜥蜴皮状或蜂窝状, 边界圆滑, 形状大小不一, 近椭圆形。 通过全方位观察发现, 这种生长结构特征在钻石的各个方向和角度均可以观察到(图7)。

图7 Diamond-viewTM下荧光和磷光
(a): 荧光; (b): 磷光; (c), (d): 荧光特征; (e): 放大c图; (f): 放大d图
Fig.7 Fluorescent and phosphorescent light of the sample under Diamond-viewTM
(a): Fluorescence; (b): Phosphorescent light; (c), (d): Fluorescent characteristics; (e): Enlarge fig.c; (f): Enlarge fig.d

Welbourn等[12]描述戴比尔斯DTC研究中心开发的两种仪器(Diamond Sure和Diamond View)来区分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 经GIA实验室使用Diamond Sure测试, 大约小于5%的天然钻石会显示进一步测试, 所有的合成钻石均显示进一步测试。 那么利用Diamond View可以有效区分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 由于合成钻石和天然钻石在生长结构上有着明显差异, 合成钻石所显示的紫外线激发荧光图案是非常独特的, 因此可以利用特征图案来鉴定他们。 Diamond View可以快速产生这些荧光图案, 这些荧光图案是由于生长区域和生长环带之间的不同杂质浓度产生的。 通过Diamond View的测试, 作者所见的测试样品的荧光图案呈现“ 渔网状” 或者“ 蜂窝状” , 这种不规则的荧光图案特征符合天然钻石的特征, 在目前的报道中, 没有合成钻石和优化处理钻石具有这样的特征, 说明这个钻石是天然成因的[12, 13]

2.6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在常温条件下, 利用365 nm激发光源, 测试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显示, 具有415 nm微弱荧光峰, 是钻石中的N3所引起的。 同时具有428 nm微弱荧光峰, 440 nm宽带。 同时发现样品具有575 nm发射峰, 由于NV缺陷所致, 但是未检测到样品具有637 nm的吸收峰[图8(a)]。 利用405 nm激发光源, 测试样品具有明显的415、 428、 440和450 nm吸收峰, 未检测到样品具有575和637 nm吸收峰[图8(b)]。

图8 样品的常温光致发光图谱
(a): 365 nm激发光源; (b): 405 nm激发光源
Fig.8 T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the samples at room temperature
(a): 365 nm excitation light source; (b): 405 nm excitation light source

样品的低温(液氮)光致发光光谱显示(图9), 在采用488 nm激发光源(氩离子激光器)时, 样品具有575和637 nm峰, 但575 nm峰强度远大于637 nm。 采用514 nm激发光源(氩离子激光器)时, 样品的575 nm峰强远大于637 nm峰强度。

图9 低温(液氮)光致发光光谱
(a): 488 nm激发光源; (b): 514 nm激发光源
Fig.9 Low temperature (liquid-nitrogen)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a): 488 nm excitation light source; (b): 514 nm excitation light source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未检测到与杂质相关737 nm(Si-V)和882 nm(Ni-V)的发光峰, 排除测试钻石样品为高温高压法和CVD法合成钻石的可能性[14, 15]。 在紫外可见光谱与光致发光光谱中未检测到503和986 nm吸收峰, 进一步排除测试钻石样品经过高温高压处理的可能[3]

David Fisher[16]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 光致发光光谱仪对经过高温高压处理的Ⅱ a钻石进行了光谱学分析, 部分经高温高压处理的Ⅱ a型钻石具有1 344和1 130 cm-1吸收峰,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具有270 nm的吸收宽带, 在液氮低温条件下, 利用488 nm氩离子激光器的光致发光光谱中检测到575和637 nm发射峰, 这是氮空位中心发射峰(N-V)0和(N-V)-。 利用514 nm氩离子激光激发更容易观察575和637 nm发射峰的强度。 经过实验表明575∶ 637小于1, 表明该样品应该经过了高温高压处理后呈现无色的Ⅱ a型钻石。 而本文所测试钻石样品575∶ 637的峰强度比远大于1, 证实了未经高温高压处理。

Smith等[10]指出激光被用于研究光致发光图谱特征, 因为它能有效激发杂质和缺陷中心, 即使它们以非常低的浓度存在。 由于钻石的光致发光是一种荧光行为, 当宝石暴露在不同波长下时,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 使用不同激励的激光器(即, 紫外365和405 nm, 蓝色488 nm, 光谱的绿色区域514或532 nm)可能会显示不同的结果。 低温条件对于正确解决可能存在的所有PL特性是必要的。 Smith等人经多种光源测试光致发光光谱, 针对于575和637 nm而言, 514或532 nm波长的激发光源更有利于观察。 经分析在低温液氮条件下测试经高温高压处理的Ⅱ a钻石, 光致发光的图谱中575 nm/637 nm的比值在0.3~0.7之间, 这说明经高温高压处理后637 nm的峰强度大幅增加, 远远超过575 nm峰强度。

Eaton-Magañ a等[17]和Lim等[18]阐述了光致发光的原理和在钻石中的重要作用。 光致发光(PL)光谱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灵敏的工具, 用于检测原子结构的偏差和缺陷, 几乎所有Ⅱ 型无色到近无色都需要PL分析, 以确定表征为天然的、 处理的或合成的。 金刚石中的大多数杂质以某种方式具有光学活性。 例如, 一对PL峰在736.6和736.9 nm (Si-V空位双峰)表明金刚石中存在硅杂质, 这些杂质在天然钻石中非常罕见, 但通常出现在CVD合成钻石中, 从而有助于识别它们。 经高温高压法处理的Ⅱ a型棕色钻石, 处理后呈现无色或近无色, 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无法识别, 但利用光致发光却可以有效识别他们。 在高温高压处理后, 514 nm激光激发的637 nm PL峰(N-V-)的强度比575 nm PL峰(N-V0)强。 对于绝大多数天然的Ⅱ 型钻石, 这个比例是颠倒的。 原因是在去除棕色染料所需的处理条件下, 高温高压处理通常会分解氮聚集物, 产生单一的取代氮杂质, 作为电子供体。 新获得的电子的电荷转移导致637 nm缺陷(带负电荷的N-V中心)的PL强度相对于575 nm中心(中性的N-V0中心)增加。 本样品在测试样品中发现575 nm PL峰(N-V0)远远强于637 nm PL峰, 这说明测试样品钻石并未经过高温高压处理。

3 结论

样品的常规宝石学特征以及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珠宝发光成像分析, 测试钻石具有疑似合成钻石的特征。

Diamond-viewTM荧光发光图像显示具有绿黄色荧光, 且具有强磷光现象, 在多角度观察样品的荧光图像特征, 均具有“ 蜂窝状” 或者“ 渔网状” 结构特征, 符合天然钻石的荧光图像特征。

光致发光光谱作为鉴定Ⅱ a型钻石的重要手段和关键证据, 常温光致发光图谱分析具有575 nm PL峰, 未检测到637 nm PL峰。 低温(液氮)光致发光图谱具有575和637 nm PL峰, 但575 nm峰强度明显大于637 nm峰强度, 光致发光光谱的结果证实了该样品为天然Ⅱ a型钻石。

钻石的成因鉴定需要系统的宝石学和光谱学测试才能得到最终结论。 从常规宝石学特征入手, 注重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的作用, 特别关注Diamond-viewTM荧光成像、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等方法的组合使用, 最终才能获得准确结论。

参考文献
[1] HE Ming-yue, WANG Chun-li(何明跃, 王春利). Diamond(钻石).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30. [本文引用:1]
[2] YANG Chi-yu, LU Tai-jin, ZHANG Jian, et al(杨池玉, 陆太进, 张健,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岩矿测试), 2021, 40(2): 217. [本文引用:1]
[3] SONG Zhong-hua, LU Tai-jin, TANG Shi, et al(宋中华, 陆太进, 唐诗,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岩矿测试), 2020, 39(1): 85. [本文引用:2]
[4] YAN Xue-jun, YAN Jun, FANG Biao, et al(严雪俊, 严俊, 方飚, ).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19, 39(9): 0930005. [本文引用:1]
[5] CHEN Jing-jing, LUO Yue-ping(陈晶晶, 罗跃平).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20, 22(5): 44. [本文引用:2]
[6] LU Tai-jin(陆太进).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10, 12(4): 1. [本文引用:1]
[7] Eaton-Magana S, Shigley J E, Breeding C M. Gems & Gemology, 2017, 53(3): 262. [本文引用:2]
[8] Wang M L, Shi G H, Yuan J C. Gems & Gemology, 2017, 53(1): 139. [本文引用:1]
[9] Eaton-Magana S, Shigley J E. Gems & Gemology, 2016, 52(3): 222. [本文引用:1]
[10] Christopher P Smith, George Bosshart, Johann Ponahlo, et al. Gems & Gemology, 2000, 36(3): 192. [本文引用:3]
[11] WU Shun-tian(吴舜田). Journal of Gems & Gemology(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1999, (1): 33. [本文引用:1]
[12] Christopher M Welbourn, Martin Cooper, Paul M Spear. Gems & Gemology, 1996, 32(3): 156. [本文引用:2]
[13] YAN Jun, LIU Xiao-bo, TAO Jin-bo, et al(严俊, 刘晓波, 陶金波, ).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15, 35(10): 1016002. [本文引用:1]
[14] FAN Chun-li, LI Jian-jun, CHENG You-fa, et al(范春丽, 李建军, 程佑法, ). 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人工晶体学报), 2015, 44(2): 546. [本文引用:1]
[15] YAN Jun, WANG Xiao-xiang, TAO Jin-bo, et al(严俊, 王小祥, 陶金波,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10): 2723. [本文引用:1]
[16] David Fisher. Lithos, 2009, 112: 619. [本文引用:1]
[17] Sally Eaton-Magana, Christopher M Breeding. Gems & Gemology, 2016, 52(1): 2. [本文引用:1]
[18] Lim Hyunjin, Park Sooyoun, Cheong Hyeonsik, et al.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2010, 19(10): 125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