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玉的光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
付宛璐1,2, 鲁昊3,*, 柴珺4, 孙作玉1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8
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4.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 100871
*通讯作者 e-mail: luchengze@bnu.edu.cn

作者简介: 付宛璐, 女, 1989年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后 e-mail: wanlufu@pku.edu.cn

摘要

龙溪玉产自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地区, 是古蜀玉文化中重要的和田玉料。 为研究龙溪玉的基本特征以及颜色成因, 初步探索其对古玉料色和沁色的指示意义, 结合岩石学薄片分析、 激光拉曼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和XRF微区面扫技术, 对不同颜色的龙溪玉样品开展检测和数据对比。 根据龙溪玉矿点野外地质勘查和采集的玉石样品, 龙溪玉普遍发育有清晰的色带, 颜色空间分布规律为灰黑色—青色—青白色—青色—灰黑色。 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均以透闪石为主, 含少量白云母、 方解石和磷灰石等副矿物, 其中浅色层带多含方解石脉, 深色层带副矿物相对较多。 不同颜色龙溪玉样品均显示典型的透闪石拉曼光谱, 即174、 228、 376、 392、 674、 935、 1 027和1 061 cm-1处的特征峰, 在3 600~3 700 cm-1内仅显示3 675 cm-1处1个羟基峰。 各色龙溪玉未显示阳起石或石墨的特征峰, 指示深色龙溪玉并非矿物致色。 XRF测试结果显示, 各色龙溪玉样品的SiO2含量在55.20%~57.94%, MgO含量在24.10%~25.00%, CaO含量在12.60%~13.80%, Al2O3含量在0.39%~1.77%, 铁氧化物含量在0.25%~0.42%, Fe-VOL05滴定法测定铁氧化物主要为FeO, 但Fe2+含量与龙溪玉颜色深浅未见相关性。 μ-XRF面扫结果显示, Si、 Mg含量在黑灰色龙溪玉中相对较高, V、 Cr含量在青绿色龙溪玉中相对较高, Fe、 Mn、 Cu等宝玉石中的常见致色元素含量在龙溪玉不同色带中相对均匀。 因此, 综合各分析结果显示, V和Cr是青绿色龙溪玉的致色元素。 基于无损鉴定的谱学特征和致色机制分析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古玉器玉料的对比研究, 为进行古蜀玉文化的玉料溯源和玉文化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龙溪玉; 拉曼光谱; XRF微区面扫; 颜色成因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Longxi Nephrite From Sichuan and Its Color Genesis
FU Wan-lu1,2, LU Hao3,*, CHAI Jun4, SUN Zuo-yu1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3.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4.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Sichuan Longxi nephrite is important in ancient Shu (ancient Sichuan) jade culture. In order to get the basic mineral,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Longxi nephrite with different colors, exploring it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the jade color and alteration color of nephrite unearthed in Sichuan, lithologic thin section analysis,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μ-XRF scanning were conducted on Longxi nephrit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olors. The systematic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sample collection shows that the color bands of Longxi nephrite outcrop have clear boundaries of grey black-green-white-green-gray black. The Longxi nephrite mainly comprises tremolite, containing a small amount of muscovite, calcite, apatite and other accessory minerals. The light bands contain calcite veins, and the dark bands contain relatively more accessory minerals. The Longxi nephrite samples in different colors have almost the same Raman spectra of tremolite with Raman peaks at 174, 228, 376, 392, 674, 935, 1 027, 1 061 cm-1 and the single peak of hydroxyl at 3 675 cm-1 in the range of 3 600~3 700 cm-1. None, characteristic Raman peaks of actinolite or graphite, indicate that the dark color of Longxi nephriteis not from dark-color minerals. The XRF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Longxi nephrite samples are SiO2 (55.20%~57.94%), MgO (24.10%~25.00%), CaO (12.60%~13.80%), Al2O3 (0.39%~1.77%), and iron oxide (0.25%~0.42%). FeO is the main iron oxide tested by the Fe-VOL05 titration method,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e2+ content and the colors of Longxi nephrite. The μ-XRF scann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 and Mg are relatively high in black-deep gray Longxi nephrite, and the contents of V and Cr are relatively high in green-white Longxi nephrite. The contents of common coloring elements in jade,such as Fe, Mn and Cu, do not vary in different color bands of Longxi nephrite.It further proves that V and Cr lead to the green color in Longxi nephrite. The analysis of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loring mechanism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can be fully applied to the comparative raw material study of ancient jade arte facts, providing scientific data for provenance research on jade material and jade culture of ancient Shu culture.

Keyword: Longxi nephrite; Raman spectroscopy; μ-XRF scanning; Color genesis
引言

根据国标《和田玉鉴定与分类》(GB/T38821— 2020第3.1条), 和田玉为“ 透闪石矿物集合体, 次要矿物可为阳起石” 。 和田玉在我国新疆、 青海、 辽宁、 河南、 四川、 江苏、 贵州、 广西、 台湾等地均有分布, 颜色丰富, 其使用历史可追溯到八千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玉文化中最重要的玉料品种。 产自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的和田玉被称为“ 龙溪玉” , 赋存于志留系通化组结晶灰岩中, 矿床成因为区域和热液变质型, 颜色以青灰色— 青绿色为主, 矿点规模小, 片理化严重, 工艺价值低[1]。 考古学界依据文献典籍及古玉的基本宝石学特征, 推测川北和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到三星堆文化、 成都金沙文化出土玉器的主要材质主要为龙溪玉, 体现“ 就地取材、 就地加工” 的古蜀玉文化[2, 3, 4], 但除金沙玉器研究中对比了一个龙溪玉样品的稀土元素数据[2]外, 目前尚缺少龙溪玉的地球化学特征数据和基于此的古玉溯源证据(图1)。 古人以玉通神[5],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具有显著的玉料和颜色偏好[4]。 现代玉料的颜色成因研究主要基于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镜(SEM)、 电子探针(EPMA)、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 X射线衍射(XRD)、 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技术, 其中拉曼和XRF可满足古玉料与现代玉料对比分析的原位、 无损检测需求。 因此,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野外踏勘和采样, 首次报道了龙溪玉矿口的GPS点位, 对采集自不同矿口、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样品进行拉曼和XRF分析, 并运用XRF微区面扫技术初步探究龙溪玉不同色带的元素分布并探讨其致色机制, 有利于玉料与出土古玉器的对比研究, 从而为古蜀玉文化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图1 龙溪玉矿点位置及其与古蜀重要文化遗址的距离Fig.1 Location of Longxi nephrite or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it and the representative ancient Shu culture sites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龙溪玉矿点位于老茂汶断裂附近, 由志留系通化组二段、 三段的结晶灰岩透镜体经区域和热液变质作用形成透闪石化大理岩、 和田玉、 龙溪玉薄层矿脉一般厚8~30 cm, 最厚可达1~2 m。 龙溪玉矿脉在靠近围岩或滑动面的颜色呈绿— 浅黄绿色, 透明度高, 结构致密, 部分层面存在千枚岩化而具有丝绢光泽; 在远离围岩或滑动面的颜色呈青灰— 灰黑, 透明度低, 质地粗糙。 研究团队对自上而下3个矿口进行了不同颜色龙溪玉(图2)的岩石学样品采集, 采样位置信息见表1

图2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样品(从A至E颜色逐渐加深)Fig.2 Longxi nephrite samples in different colors (darken from A to E)

表1 龙溪玉矿脉出露位置和样品采集位置 Table 1 Outcrop and sample collection location of Longxi nephrite vein

各色龙溪玉样品分为三组, 一组制备为岩石薄片样品, 一组切为2.5 cm见方的岩石样品以进行有损的主量元素分析和Fe2+含量分析, 一组垂直于完整色带(黑色— 深绿色— 青色— 青白色— 青色— 深绿色— 黑色)切割、 轻度抛光并用去离子水清洗以进行拉曼和μ -XRF面扫。

1.2 方法

激光拉曼测试使用Renishaw激光拉曼光谱仪, 采用Nd-YAG(RL532C100)波长为532 nm激光作为激光光源, 拉曼光谱数据使用SYSTAT软件公司的PeakFit v4.11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样品主量元素含量分析采用PANalytical公司ME-XRF26F X射线荧光光谱仪(仪器型号: PW2424)进行。 同时精确称取另一份试样, 在1 000 ℃的马弗炉中有氧灼烧, 测定烧失量(LOI), 烧失量(LOI)和XRF测得的元素含量(总量以氧化物表示)相加, 即是“ 加和” (即“ Total” )。 Fe2+含量由Fe-VOL05 滴定法测定(检测范围0.01%~100%), 取15 g样品用氢氟酸-硫酸分解, 溶液中剩余的氟加入硼酸络合掉, 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 用基准重铬酸钾溶液滴定亚铁含量, 并计算FeO的量。 XRF微区面扫分析由Bruker公司微区X射线荧光成像光谱仪M4 TORNADO完成, 以涵盖了样品完整色带的8 cm长、 2 cm宽的测试区域作为μ -XRF面扫区, 对M4测试室抽真空, 光斑5 μ m, 步径10 μ m, 无标样定量分析Na-U含量。 岩石薄片的制备和镜下观察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完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玉石成分显微观察与拉曼分析

岩石薄片分析显示,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均以透闪石为主要矿物[图3(a, b)], 可见原始成分分带, 粒度由细到粗分别为隐晶质, 隐晶质-0.05 mm和0.05~0.1 mm。 分层内部含有方解石脉(3%)和白云母(2%)[图3(c, d)]。 浅色龙溪玉(样品A)的透闪石含量可达98%以上, 未见方解石和白云母, 三种不同粒径的透闪石相互穿切[图3(e, f)]。 深色龙溪玉(样品D)可见少量磷灰石等副矿物, 含量约1%[图3(g, h)]。

图3 龙溪玉的矿物组成
缩写: cc方解石, ap磷灰石, mu白云母
Fig.3 Mineral component of Longxi nephrite
Abbreviation: cc, calcite; ap, apatite; mu, muscovite

拉曼光谱分析显示,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的拉曼图谱一致(图4), 即在100~1 200 cm-1区域见174、 228、 376、 392、 674、 935、 1 027和1 061 cm-1处的特征峰, 其中674 cm-1为最强峰; 在3 600~3 700 cm-1内仅显示3 675 cm-1处1个羟基峰, 不同于多羟基峰的阳起石(图4), 所有龙溪玉样品均显示透闪石的特征拉曼谱峰。 在674 cm-1的最强特征峰, 属[SiO4]的对称伸缩振动, 体现硅氧四面体连接性[6]。 174~392 cm-1的拉曼峰为M— O振动和晶格振动; 935、 1 027和1 061 cm-1的拉曼峰属[SiO4]的不对称伸缩振动[7]; 在1 100~1 600 cm-1区域未见石墨或无定形碳的拉曼峰。

图4 不同颜色龙溪玉样品的拉曼图谱Fig.4 Raman spectra of Longxi nephrite samples with various colors

综合岩石学薄片分析和拉曼分析, 可知不同颜色龙溪玉在矿物成分上均由较纯净的透闪石组成, 深色龙溪玉不含阳起石或石墨。

2.2 XRF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和田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透闪石和阳起石, 化学式为Ca2(Mg, Fe)5Si8O22(OH)2, 其中Fe含量越高, 料色越深。

透闪石化学成分的实测值一般为: SiO2 52%~59%, MgO 21%~26%, CaO 10%~14%, Al2O3 0.1%~6.7%, FeO 0.05%~1.5%; 相比之下, 阳起石化学成分的实测值一般为: SiO2 53%~55%, MgO 14%~21%, CaO 12%~14%, Al2O3 1.1%~1.8%, FeO 5%~14%[7, 8]。 本研究对颜色分别为白色— 青白色— 青色— 深绿色— 黑色的五件龙溪玉样品(样品号: A— E)进行XRF测试的结果显示, SiO2含量55.20%~57.94%, MgO含量24.10%~25.00%, CaO含量12.60%~13.80%, Al2O3含量0.39%~1.77%, 铁氧化物含量0.25%~0.42%, Fe-VOL05滴定法测定铁氧化物中主要为FeO, 但其含量均< 0.5%, Fe2O3含量均< 0.1%。 因此, 对比化学成分的实测值,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均为Fe含量较低的透闪石, 该结果与拉曼结果一致(见表2)。

表2 不同颜色龙溪玉样品的XRF检测结果(Wt%) Table 2 XRF results of Longxi nephrite samples in different colors
2.3 XRF微区面扫结果

对龙溪玉进行XRF微区面扫可直观展示Na~U元素在不同色带中的含量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图5), Si、 Mg含量在深色龙溪玉中相对较高, V、 Cr含量在青白色— 绿色龙溪玉中相对较高, 该青色调致色元素与青绿色罗甸玉、 大化玉的致色元素一致[9]。 然而, 龙溪玉中, Fe、 Mn、 Cu等宝玉石中的常见致色元素含量在龙溪玉不同色带中相对均匀, 进一步证明Fe不是龙溪玉的致色元素, 与前述分析结果一致。 Ca、 P、 Mn、 Sr在方解石脉中含量较高, 其中Ca和P的点状高含量分布区耦合较好, 指示了磷灰石大量存在于方解石脉中。

图5 龙溪玉色带的元素相对含量分布Fig.5 Element rela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color zones in Longxi nephrite

2.4 龙溪玉的致色因素

龙溪玉具有灰黑色— 青色— 青白色— 青色— 灰黑色的颜色分带, 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颜色的龙溪玉均显示典型的透闪石拉曼光谱, 1 100~1 700 cm-1处未见拉曼峰, 3 675 cm-1处只有1个羟基峰, 指示石墨或阳起石不是深绿色— 黑色龙溪玉的致色矿物。 XRF测试结果显示, 颜色由浅到深的5件龙溪玉样品的主量元素含量与颜色深浅未见明显相关性, 其中各色龙溪玉样品的铁氧化物含量均较低, 为0.25%~0.42%, 主要为FeO。 深色龙溪玉的FeO含量(0.32%~0.41%)与浅色龙溪玉(0.31%~0.42%)接近, 均远低于昆仑山造山带的绿色— 黑色和田玉[10], 具有一定的产地特征。 绿色调龙溪玉(样品B— D)的微量元素Cr相对较高, 各色带μ -XRF面扫结果也显示, V、 Cr含量在青绿色龙溪玉中确实相对较高, 而Fe、 Mn、 Cu等元素含量在色带中分布均匀, 因此, V和Cr是青色— 绿色龙溪玉的致色元素。

2.5 光谱学无损分析在玉石溯源中的应用

根据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深色龙溪玉不含石墨包体或阳起石, 为较为纯净的透闪石矿物集合体, 结合XRF分析中Fe含量不影响龙溪玉颜色深浅的结果可知, 青色— 黑色龙溪玉的致色机制与新疆、 青海产区和田玉不同[7, 8, 9, 10]。 浅色龙溪玉虽部分含方解石脉, 但其CaO含量为13.80%~13.85%, 并未显著高于深色龙溪玉(13.40%), 且显著低于贵州罗甸玉(17%), 与广西大化玉接近(13.32%~14.23%)[9], 同样具有一定的产区溯源价值。

上述与致色机制相关的产区特征, 无需通过扫描电镜(SEM)、 电子探针(EPMA)、 质子激发X 射线荧光(PIXE)、 X射线衍射(XRD)等有损测试手段进行, 只需综合拉曼光谱和XRF光谱进行原位、 无损分析。 目前的科研级手持拉曼(可测出石墨/无定形碳拉曼峰)和手持XRF(半定量)也可达到分析目的。 基于无损鉴定的谱学特征和致色机制分析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古玉器玉料的对比研究, 为进行古蜀玉文化的玉料溯源和玉文化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3 结论

(1)四川龙溪玉为和田玉, 矿物成分以透闪石为主, 含少量白云母、 方解石和磷灰石。 黑色龙溪玉和绿色龙溪玉均显示典型的透闪石拉曼光谱, 未显示阳起石或石墨的特征峰, 说明深色龙溪玉非矿物致色, 与其他产区深色和田玉的致色机制不同。

(2)四川龙溪玉主要元素含量与龙溪玉颜色深浅未见明显相关性。 浅色龙溪玉的含钙量与大化玉接近, 低于罗甸玉。 深色龙溪玉的铁氧化物含量(0.25%~0.42%)较低, 非铁致色。

(3)Fe、 Mn、 Cu在龙溪玉不同色带中含量分布均匀, V、 Cr在青绿色调龙溪玉中含量相对较高, 是青绿色调龙溪玉的致色元素。 Ca、 P、 Mn、 Sr在方解石脉中含量较高, 与磷灰石矿物有关。

(4)拉曼光谱和XRF微区面扫设备等无损检测手段, 可有效应用于对玉料和出土玉器的谱学特征和致色机制分析, 有助于快速建立不同产区玉料、 不同文化区古玉器的数据库, 为进行中国玉文化的玉料溯源和玉文化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Wang Chunyun, Zhang Huifen, Ren Guohao.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1990, (2): 182. [本文引用:1]
[2] XIANG Fang, WANG Cheng-shan, JIANG Zhen-dong, et al(向芳, 王成善, 蒋镇东, ).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 (1): 54. [本文引用:2]
[3] CHEN Jian(陈剑).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中华文化论坛), 2009, (S2): 117. [本文引用:1]
[4] LU Hao, FU Wan-lu, CHAI Jun, et al(鲁昊, 付宛璐, 柴珺, ). Palace Museum Journal(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 (9): 123. [本文引用:2]
[5] YE Shu-xian(叶舒宪). Jade Myth Belief and Chinese Spirit(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97. [本文引用:1]
[6] XUE Lei, WANG Yi-qun, FAN Jian-liang(薛蕾, 王以群, 范建良).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5(6): 857. [本文引用:1]
[7] WANG Rong(王荣).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chae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Early Chinese Jade(中国早期玉器科技考古与保护研究).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59. [本文引用:3]
[8] CUI Wen-yuan, YANG Fu-xu(崔文元, 杨富绪).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S1): 26. [本文引用:2]
[9] JIANG Cui, PENG Fan, WANG Wen-wei, et al(江翠, 彭帆, 王文薇,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4): 1294. [本文引用:3]
[10] Liu Y, Zhang R Q, Abuduwayiti M, et al. Ore Geology Reviews, 2016, 72(1): 699. [本文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