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铜铅胁迫下不同品种玉米污染程度监测研究
张超1,*, 苏晓玉1, 夏天2, 杨可明3, 冯飞胜4
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 北京 100070
2.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北京 100094
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4.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 淮南 232001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张 超, 1990年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系统工程师 e-mail: 18811417921@163.com

摘要

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是当今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定性的用于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研究, 从盆栽实验采集的反射率光谱数据方面进行研究。 在实验室室内设置不同胁迫浓度的重金属铜铅玉米盆栽实验, 测定了不同浓度Cu2+和Pb2+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反射率光谱和Cu2+和Pb2+含量等有关铜铅污染玉米的基础数据, 形成了关于重金属铜铅污染玉米植株的一套完整的数据集。 研究提出了一种铜铅探测指数(CLDI), 实现了不同培育期的两种玉米品种的重金属铜铅胁迫监测, 从而为当前植被重金属污染探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设计了不同浓度的铜铅污染实验, 将测量获得的玉米叶片450~850 nm的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D)和包络线去除(CR)处理后得到微分包络线去除(DCR)光谱曲线, 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 r)分析DCR数据和生化数据, 选择对重金属Cu敏感的特征波段。 计算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表明DCR值在490~520和680~700 nm与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呈现接近于1的线性正相关, 在630~650和710~750 nm呈现接近于-1的线性负相关。 选择波长505, 640, 690和730 nm的DCR值建立CLDI, 通过计算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与CLDI和常规的植被指数(VIs)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将两者进行对比, 从而验证了CLDI的有效性。 选用2017年实验获取的不同品种玉米叶片光谱数据, 将CLDI同样和常规的植被指数(VIs)进行对比, 从而验证了CLDI对不同品种的玉米具有鲁棒性。 将CLDI应用到铅胁迫下玉米叶片的污染程度监测, 验证了其对于不同重金属的普适性。 结果表明, CLDI与Cu2+和Pb2+胁迫浓度相关性显著, 与其他植被指数相比, 相关性更高。 提出的CLDI探测铜铅胁迫下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玉米污染程度, 具有计算方便, 鲁棒性, 高效性、 普适性的优点。 该研究基于实验室叶片尺度, 可为冠层尺度的重金属胁迫监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玉米叶片; 重金属污染; 铜铅探测指数; 特征波段
中图分类号:TP75 文献标志码:A
Monitoring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aize Under Copper and Lead Stress
ZHANG Chao1,*, SU Xiao-yu1, XIA Tian2, YANG Ke-ming3, FENG Fei-sheng4
1. The Third Institute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CASIC) Hiwing Satellite Operation Division, Beijing 100070, China
2. China Centre for Resources Satellite Data and Application, Beijing 100094, China
3. College of Geoscienc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Respons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ep Coal Min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Vegetati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is important for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In order to qualitatively us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vegetation, the reflectance spectrum data collected from potted experiment collection was studied. The potted maize experiment in the laboratory stressed by different Cu2+ and Pb2+ stress concentrations was set up. The reflectance spectra of maize leaves and the contents of Cu2+ and Pb2+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u2+ and Pb2+ were measured by the basic data on copper and lead-contaminated maize. A complete set of data sets for the heavy metal copper and lead-contaminated maize plant was formed. This study proposed a copper lead detection index CLDI, which realized the monitoring of heavy metals copper and led stress in two varieties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periods. Experiments of copper and lead pollution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ere designed, and the measured spectral reflectance interval of 450~850 nm of maize leaves was processed by the 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D) and continuum removal (CR), and the DCR (Differential Continuum Removal) spectral curve was obtaine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CR and the biochemical data, and select characteristic bands sensitive to heavy metal Cu (Copper). The calculate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suggested that the DCR value at 490~520 and 680~700 nm presented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close to 1 with the Cu2+ (Copper ion) contents in soil and leaves and a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that was close to -1 was present in the range of 630~650 and 710~750 nm. We selected the DCR value of wavelengths 505, 640, 690 and 730 nm to establish CLDI and compared it with conventional vegetation indices (VIs) by calculating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m and Cu contents in soil and leaves. We used the spectral data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aize leaves obtained in 2017 to compare CLDI with the conventional vegetation index (VIs). CLDI was applied to monitor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maize leaves under lead stres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LDI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Cu2+ and Pb2+ (Lead ion)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of CLDI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f other vegetation indices. The proposed CLDI detects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copper and leads stres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traightforward calculation, robustness, high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ality.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laboratory leaf scale; it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onitoring heavy metal stress on the canopy scale.

Keywor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Maize leaves; Heavy metal pollution; Copper lead detection index; Characteristic bands
引言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 煤矿等矿产资源的深度发掘, 使得重金属元素的污染事件频发,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重金属元素在田间不断积累至超标, 进入植株体内, 会对其造成毒害作用, 对植株新陈代谢和叶片的组织细胞结构都产生影响[1, 2]。 矿山的持续性开挖所形成的矸石堆、 尾矿及废水对矿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 在高光谱遥感领域, 植被指数对光谱反射率非常敏感, 因此许多研究人员使用植被指数监测重金属污染[4]。 重金属对植被的胁迫程度可以指示地下重金属的存储和环境污染, 及时有效地监测重金属对植被的污染意义重大[5]。 植被指数是遥感监测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利用遥感手段对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具有快速、 有效, 实时动态监测等优势[6]。 植被指数在指示植被生长情况时具有独特的优势[7], 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累积会影响其叶片的光谱特征[8], 目前许多环境工作者日益聚焦植被重金属污染研究。

植被指数对反射特征的高度敏感表明高光谱遥感监测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 目前, 对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已经有很多的研究。 杨可明[9]等基于分数阶倒数光谱的铜钱识别特征的识别界限(CLIF-SIB), 进行植被叶片的重金属污染识别, 效果明显。 韩倩倩[10]等利用微分奇异值分解功率谱估计算法(SD-SVD-Burg)探索重金属污染下不同元素甄别和污染程度诊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鹏[11]等构建了光谱特征吸收面积-小波能量熵(SCA-WEE)模型实现了判别受重金属污染的植被叶片光谱,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辉[2]等利用谐波信号的振幅特征, 研究其与植被叶片光谱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 判别植被受污染的程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以上研究计算复杂, 不具有普适性, 并且结果也很难用于实际应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 2017年度由美国农业相关部门公布的一份全球范围内的农业产量报告表明, 2017年度至2018年度, 中国的玉米总产量预估将超过两亿吨。 因此, 基于以上分析, 一种计算简便, 高效, 普适, 且具有鲁棒性的铜铅探测指数需要被提出。 本文提出的铜铅探测指数(copper lead detection index, CLDI)用于探测铜铅胁迫下不同品种玉米污染程度, 对于当前的玉米种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是基于叶片尺度, 这是卫星数据和机载数据研究的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方案

试验于2016年进行, 选用“ 中糯1号” 玉米植株, 为1991年由中国农科院培养而成的白糯玉米单交种, 具有多产抗病等优点。 选择有底漏的花盆种植, 种植土壤选用不同浓度CuSO4· 5H2O胁迫, Cu2+胁迫浓度设置为: 0, 100, 200, 300, 700和1 000 μ g· g-1[分别标记为Cu(0), Cu(100), Cu(200), Cu(300), Cu(700), Cu(1 000)]。 为模拟室外条件下的污染, 将每个浓度的试剂均匀的加入不用分组, 并均匀搅拌。 此外, 每个胁迫组各设置3个平行实验组, 减少偶然误差。 把所有的盆栽放到室外的温室大棚中, 此大棚长3 m, 宽2 m, 保证通风顺畅, 定期浇水满足植株的生长所需。

采用波段范围为350~2 500 nm的美国SVC HR-1024I型高性能地物光谱仪采集玉米叶片的光谱数据。 光谱测定选择阳光充足的中午进行。 光谱测定每盆玉米植株的老(出穗期玉米底部的叶片)、 中(出穗期玉米中部的叶片)、 新(出穗期玉米顶部的叶片)三种代表性叶片, 每片叶片光谱各测3次, 并去除异常光谱值后取平均值作为研究数据, 取3组数据均值作为该盆玉米反射率值。 采用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玉米叶片中Cu2+含量。

同时获取2017年实验测得的玉米叶片的光谱数据用于验证。 2017年种植的“ 密糯8号” 玉米, Cu2+和Pb2+胁迫浓度分别为Cu(0), Cu(50), Cu(100), Cu(150), Cu(400), Cu(600), Cu(800), Cu(1 000); Pb(0), Pb(50), Pb(100), Pb(150), Pb(400), Pb(600), Pb(800)和Pb(1 000)。 以上每个胁迫组各设置3个平行组, 光谱数据和生化数据的采集方法与2016年的相同。 获取出苗期、 拔节期和出穗期的老中新光谱数据。 采用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玉米叶片中Cu2+含量(出穗期), 采用Perkin Elmer, Elan DCR-e型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测定Pb2+含量(出穗期), 采用SPAD-502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测定叶绿素含量(出苗期、 拔节期和出穗期)。

1.2 方法

1.2.1 选择特征波段

由于可见光的蓝光波段噪声较大, 并且1 000 nm以后的光谱区间水汽吸收影响显著, 因此选择450~850 nm(可见光和近红外部分)的光谱反射率区间进行研究。 光谱一阶微分(the 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D)体现了原始光谱曲线的斜率, 反映了植被内部物质(叶绿素等)的吸收波形变化, 计算公式如(1)所示。 光谱一阶微分(D)能够, 辨别重叠的光谱并且, 清除噪声。 有研究表明植株内生化成分与微分后的光谱反射率值的相关性要高于原始光谱。 相似性光谱的特征提取是困难的, 因此在提取光谱特征前要对光谱进行一定的处理。 包络线去除(continuum removal, CR)能够增强光谱感兴趣的吸收特征, 并且突出光谱的反射以及吸收, 然后将光谱反射率归一化, 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D(λi)=[R(λi+1)-R(λi-1)]/(λi+1-λi-1)(1)

式(1)中: λ i-1, λ i, λ i+1为相邻波长; R(λ i-1), R(λ i+1)为波长λ i-1, λ i+1对应的光谱反射率; D(λ i)为波长λ i对应的一阶微分值。

$C{{R}_{j}}=\frac{{{R}_{j}}}{\ \ \ {{R}_{\text{start}}}+\frac{{{R}_{\text{end}}}\ \ \ -\ \ \ {{R}_{\text{start}}}\ \ \ }{\ \ \ {{\lambda }_{\text{end}}}\ \ \ -\ \ \ {{\lambda }_{\text{start}}}\ \ \ }\ \ \ \times \ \ \ \left(\ \ \ {{\lambda }_{j}}\ \ \ -\ \ \ {{\lambda }_{\text{start}}} \ \ \ \right)}\ \ \ $(2)

式(2)中: λ j是第j波段波长值; Rj是波段j的原始光谱反射率; RstartRend分别是在凸出的峰值点间某一段吸收曲线里的起始点和末端点的原始光谱反射率; λ startλ end分别是在该段吸收曲线里的起始点波长和末端点波长, CRj为包络线去除值。

原始光谱曲线经过一阶微分(D)和去除包络线(CR)后, 得到反射率的微分包络线去除(differential continuum removal, DCR)值, 并计算DCR值与土壤和玉米叶片中Cu2+含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 如图1所示。 皮尔逊相关系数是表征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1代表完全正相关, 0代表无相关性, -1代表完全负相关(在相关分析中, 因变量值随自变量值的增大而减小, 随其减小而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负值, 即负相关)[13], 计算公式如(3)所示。

$\text{r}=\frac{1}{n}\overset{n}{\mathop{\underset{i=1}{\mathop \sum }\,}}\,\left( \frac{{{X}_{i}}-{\bar{X}}}{\partial X} \right)\left( \frac{{{Y}_{i}}-{\bar{Y}}}{\partial Y} \right)$(3)

式(3)中:$\frac{{{X}_{i}}-{\bar{X}}}{\partial X}$,$\frac{{{Y}_{i}}-{\bar{Y}}}{\partial Y}$,${\bar{X}}$,${\bar{Y}}$ 及∂X,∂Y分别是对${{X}_{i}}$和${{Y}_{i}}$样本的标准分数、 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n为样本数。

图1 室外温室的位置与玉米的生长期Fig.1 The location of the outdoor greenhouse and the growth perid of maize

图1表明反射率的DCR值与土壤和叶片中Cu2+含量相关系数变化相似, 特征波段位于光谱区间的490~520 nm(正相关), 630~650 nm(负相关), 680~700 nm(正相关)和710~750 nm(负相关)内, 并且正负相关系数几乎都接近于1和-1。 490~520和680~700 nm是正相关区间中比较稳定的区间, 且相关系数接近于1, 因此选为特征区间。 630~650 nm是450~850 nm中间的一段负相关极小值区间, 为了避免偶然误差, 因此选为特征区间。 710~750 nm属于负相关中比较稳定的一段区间, 因此选为特征区间。 本次实验是基于控制变量法, 所以光谱反射率的DCR值变化是由于不同重金属Cu2+的胁迫。 大于770 nm的波长, 由于噪声的影响, 皮尔逊相关系数出现异常波动。

1.2.2 定义CLDI公式

通过分析图2的相关系数以及玉米的生化数据, 我们也计算了特征区间内的最佳相关波长, 发现特征区间内的波段不仅正负相关系数几乎接近于1和-1, 并且相关系数在这几个区间内都相对稳定, 差异比较小。 因此选择这些特征区间内的中心波长来建立CLDI, 即505, 640, 690和730 nm。 为了减少偶然误差, 四个波长的DCR值全部参与计算, 并实现了归一化, 则公式为

CLDI=(DCR505/DCR640)×(DCR690/DCR730)(4)

式(4)中: DCR505, DCR640, DCR690和DCR730分别是505, 640, 690和730 nm的DCR值。

图2 反射率的DCR值与土壤和叶片中Cu2+含量相关系数变化Fig.2 Varia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CR value of reflectance and Cu2+ content in soil and leaves

1.3 验证

1.3.1 CLDI与常规的植被指数(VIs)

将CLDI与常规的植被指数(VIs)进行对比, 验证其有效性。 WBI(water band index), PSNDa(pigment specific normalized difference a), PRI(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如表1所示。

表1 重金属污染监测相关光谱指数 Table 1 Spectral index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为了验证CLDI的有效性, 计算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1.3.2 选用2117年Cu2+和Pb2+胁迫实验获取的玉米叶片数据进行验证

2017年种植的“ 密糯8号” 玉米, 在8种不同的Cu2+胁迫浓度下获取的玉米叶片光谱反射率、 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用来测试CLDI的鲁棒性。 图3显示了玉米叶片光谱反射率DCR值与叶片中Cu2+含量的相关系数变化, 可以清楚看到相关系数曲线形状与图2相似, 并且分析可知, 490~520 nm(显著正相关), 630~650 nm(显著负相关), 680~700 nm(显著正相关)和710~750 nm(显著负相关), 证明特征区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图3 反射率的DCR值与叶片中Cu2+含量相关系数变化Fig.3 Varia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CR value of reflectance and Cu2+ content in leaves

为了进一步确定CLDI对不同时期的实验数据是否具有鲁棒性, 计算了叶片中的Cu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2017年种植的“ 密糯8号” 玉米, 在8种不同的Pb2+胁迫浓度下获取的玉米叶片光谱反射率、 土壤和叶片中的Pb2+含量用来测试CLDI的普适性。 图4(a)显示了随着土壤中Cu2+胁迫浓度的增加, 玉米老中新叶片Cu2+含量的变化趋势没有规律性, 然而图4(b)显示了随着土壤中Pb2+胁迫浓度的增加, 玉米老中新叶片Pb2+含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图5显示了不同Pb2+胁迫浓度下的玉米老中新叶片光谱反射率DCR值与叶片中Pb2+含量相关系数变化, 可以清楚看到老叶的相关系数曲线形状与图2相似, 并且分析可知, 490~520 nm(显著正相关), 630~650 nm(显著负相关), 680~700 nm(显著正相关)和710~750 nm(显著负相关), 证明特征区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因此, 我们将Pb2+胁迫下的玉米老叶片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 运用植被重金属污染指数CLDI研究其监测重金属污染能力。

图4 不同Cu2+和Pb2+胁迫浓度下玉米老中新叶片中重金属含量Fig.4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in Old, Middle and New leaves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u2+ and Pb2+ Stress

图5 反射率的DCR值与玉米老中新叶片中Pb2+含量相关系数变化Fig.5 Varia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CR value of reflectance and Pb2+ content in Old, Middle and New leaves

为了进一步确定CLDI对不同重金属胁迫下的实验数据是否具有普适性, 计算了土壤和老叶中的Pb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以指示植被受到重金属胁迫程度, 为了进一步确定CLDI的有效性, 计算了不同生长阶段(出苗期、 拔节期和出穗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2 结果和讨论

表2显示了2016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WBI, PSNDa, PRI, NDVI, CLDI与土壤和叶片中Cu2+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 4和-0.719 9, -0.584 0和-0.650 7, -0.321 4和-0.192 3, -0.598 3和-0.665 9, -0.801 0和-0.875 7。 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中CLDI的绝对值是最高的, 所以CLDI相比其他四个VIs与土壤和叶片中Cu2+含量的相关性最高, 有效性高。

表2 2016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Table 2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VIs and Cu2+ contents in soil and leaves calculated by experimental data of 2016

表3显示了2017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土壤和玉米叶片中的Cu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WBI, PSNDa, PRI, NDVI, CLDI与土壤和叶片中Cu2+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244 6和-0.234 4, -0.011 7和-0.123 8, -0.339 8和-0.286 4, -0.001 2和-0.112 5, -0.819 1和-0.877 2。 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中CLDI的绝对值是最高的, 所以CLDI相比其他四个VIs与土壤和叶片中Cu2+含量的相关性最高, 鲁棒性好。

表3 2017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土壤和叶片中的Cu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Table 3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VIs and Cu2+ contents in soil and leaves calculated by experimental data of 2017

表4显示了2017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土壤和玉米老叶片中的Pb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CLDI与土壤和老叶片中Pb2+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936 2和-0.934 1; WBI, PSNDa, PRI, NDVI与土壤和老叶片中Pb2+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137 1和0.144 2, 0.433 3和0.421 8, 0.717 4和0.686 7, 0.373 6和0.368 5。 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中CLDI的绝对值是最高的, 所以CLDI相比其他四个VIs与土壤和老叶片中Pb2+含量的相关性最高, 普适性好。

表4 2017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土壤和老叶片中的Pb2+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Table 4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VIs and Pb2+ contents in soil and old leaves calculated by experimental data of 2017

表5显示了2017年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出苗期: Cu2+胁迫下, WBI, PSNDa, PRI, NDVI和CLDI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 6, 0.912 4, 0.843 9, 0.914 4和0.949 8。 Pb2+胁迫下, PSNDa, NDVI和CLDI与老叶中叶绿素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分别为0.394 3, 0.386 4和0.800 3; WBI和PRI与老叶中叶绿素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分别为-0.247 4和-0.261 5。 拔节期: Cu2+胁迫下, WBI, PSNDa和NDVI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476 5, 0.531 2和0.520 8; PRI和CLDI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99 2和-0.887 0。 Pb2+胁迫下, WBI, PSNDa, PRI, NDVI和CLDI与老叶中叶绿素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320 6, 0.303 5, 0.234 8, 0.309 0和0.886 2。 出穗期: Cu2+胁迫下, WBI, PSNDa, PRI和CLDI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 0, 0.028 4, 0.349 1和0.856 9; NDVI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008 8。 Pb2+胁迫下, WBI和CLDI与老叶中叶绿素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 9和0.827 4; PSNDa, PRI和NDVI与老叶中叶绿素含量呈现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 6, -0.625 2和-0.741 8。 可以看出, 在不同生长阶段, 不论是Cu2+还是Pb2+胁迫下, CLDI的绝对值是最高的, 所以CLDI相比其他四个VIs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最高, 有效性高。

表5 2017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VIs相关系数 Table 5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VIs and chlorophyll contents in leaves calculated by experimental data of 2017

本次实验是基于控制变量法, 所以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变化是由于不同重金属Cu2+或Pb2+的胁迫造成的。 2016年实验选用的是“ 中糯1号” 玉米种子, 2017年实验选用的是“ 密糯8号” 的玉米种子, 两种玉米都是目前做鲜食糯玉米选用的优秀品种, 被广泛种植。 2016年和2017年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的CLDI的相关系数为负值, 但是绝对值都是最大的, 所以CLDI对于不同品种的玉米具有普适性。 说明CLDI对其他品种的玉米具有潜在的适用性。

尽管提出的CLDI是基于叶片尺度, 但具有应用于卫星数据和机载数据的潜力, 是植被冠层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理论基础。 CLDI在特征波段提取方面, 显示了它的潜力, 未来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来估测它的普适性。 例如采集更多Cu2+和Pb2+胁迫下不同品种玉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 研究CLDI应用的潜力。

3 结论

通过选择特征波段, 建立了铜铅探测指数CLDI探测铜铅胁迫下不同品种玉米污染程度。 实验对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玉米进行了验证, 得到如下结论:

(1)原始光谱曲线经过一阶微分(D)和去除包络线(CR)后选择的特征波段, 505 nm(正相关), 640 nm(负相关), 690 nm(正相关), 730 nm(负相关)都参与计算, 避免了偶然因素。

(2)CLDI不但计算简单, 而且在探测铜铅胁迫下的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玉米污染程度时, 有效性高, 鲁棒性好, 普适性优, 是植被冠层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理论基础。

(3)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玉米数据对CLDI进行验证, 并且与常规的植被指数(VIs)对比, 验证了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Liu Weiwei, Li Mengjie, Zhang Manyin, et al.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0, 6(1): 1726211. [本文引用:1]
[2] GUO Hui, YANG Ke-ming, ZHANG Chao(郭辉, 杨可明, 张超).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10): 153. [本文引用:2]
[3] Rathod P H, Brackhage C, Muller I, et al.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2018, 46(12): 1925. [本文引用:1]
[4] Karpenko M N, Ilyicheva E Y, Muruzheva Z M, et al. Bulletin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8, 164(5): 596. [本文引用:1]
[5] Kaneko M, Kazatani T, Shikata H. Internal Medicine, 2020, 59(12): 1565. [本文引用:1]
[6] Zhang Chengye, Ren Huazhong, Qin Qiming, et al.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7, 8(06): 576. [本文引用:1]
[7] XIA Tian, YANG Ke-ming, FENG Fei-sheng, et al(夏天, 杨可明, 冯飞胜,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8): 2604. [本文引用:1]
[8] Vahabzadeh M, Megarbane B.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10(5): 95. [本文引用:1]
[9] YANG Ke-ming, GAO Wei, CHEN Gai-ying, et al(杨可明, 高伟, 陈改英, ).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农业机械学报), 2021, 52(6): 215. [本文引用:1]
[10] HAN Qian-qian, YANG Ke-ming, GAO Wei, et al(韩倩倩, 杨可明, 高伟, ). Journal of Agro Environment Science(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0(1): 35. [本文引用:1]
[11] GAO Peng, YANG Ke-ming, WANG Min, et al(高鹏, 杨可明, 王敏, ).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7): 248. [本文引用:1]
[12] QIU Xue-hong, CAO Li, HAN Ri-chou(邱雪红, 曹莉, 韩日畴).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环境昆虫学报), 2020, 42(2): 267. [本文引用:1]
[13] Zhang Chao, Yang Keming, Wang Min, et al.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9, 10(5): 46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