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分析
章文杰1, 黄钰2, 刘珈如1, 韩向娜1,*, 陈爱华3, 孙振港3, 尹家琦4
1.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1
3.山东筑葏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0
4.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4
*通讯作者 e-mail: jayna422@ustb.edu.cn

作者简介: 章文杰, 1996年生,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504482020@qq.com

摘要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 历经多次扩建与重修, 布局紧凑, 装饰华美, 是我国古代会馆里保存较好的精品。 会馆兼具神庙与商业会馆功能, 是古运河商业繁荣的见证,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目前对于聊城山陕会馆的科学研究聚焦于其建筑形制、 装饰艺术美学等, 尚未开展对其建筑彩画的制作工艺及材料的科学分析。 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 对取自聊城山陕会馆的27个建筑彩画的红色颜料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表明, 使用的彩画红色颜料有铁红、 朱砂、 铅丹和茜草染料。 制作工艺方面, 发现普遍性的重层彩画, 既有重做地仗以后涂刷新颜料的技法, 也有“章丹打底朱砂盖面”这种直接绘制两层颜料的古代建筑彩画中的常用工艺, 这与聊城山陕会馆历经多次修缮的史实相符。 此外, 还发现在红色颜料中加入钙、 钡的硫酸盐作为红色颜料改性剂的工艺。 研究中首次发现将茜草染料用作建筑彩画颜料, 是对清代使用有机染料制作建筑彩画文献记载的有力佐证。 此前对于古代文物中茜草染料的分析鉴定研究, 主要集中于考古纺织品文物上, 多使用质谱技术, 对设备和样品前处理要求高。 研究中利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古建筑彩画上的茜草染料进行便捷、 微损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鉴定结果, 将从分析手段上为古建筑彩画有机染料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山陕会馆; 彩画; 茜草染料; 拉曼光谱
中图分类号:G878.8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Red Pigments of Color Paintings From the Shan-Shan Guildhall in Liaocheng, Shandong
ZHANG Wen-jie1, HUANG Yu2, LIU Jia-ru1, HAN Xiang-na1,*, CHEN Ai-hua3, SUN Zhen-gang3, YIN Jia-qi4
1. Institu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handong Yiji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Jinan 250001, China
3. Shandong Zhuyi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Jinan 250000, China
4. 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Zhengzhou 450064,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Shan-Shan Guildhall in Liaocheng, Shandong, was built in the eighth year of the Qianlong period. After several extens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t has a compact layout and gorgeous decoration. It is a well-preserved excellent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ancient guild halls. The guild hall has the functions of a temple and business hall. It is a witness to the commercial prosperity of the Grand Canal and has high artistic and cultural value. So far, the research on Shan-Shan Guildhall in Liaocheng mainly focuses on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art aesthetics, etc. No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manufacture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used in its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s exists. Here, 27 red pigments samples from the Shan-Shan Guildhall in Liaocheng were analyzed b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SEM-EDS, laser Raman,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 pigments are Iron red (Fe2O3), vermilion (HgS), red lead (Pb3O4) and madder dyes (mainly C14H8O4 and C14H8O5). Multi-layer repainting techniques are commonly used, including applying new paint after remaking the ground battle,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s that directly draws two layers of paint, such as “red lead base and vermilion cover”. The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ocumentary record. In addition, the technique of adding calcium and barium sulfates as modifiers to red pigments was also revealed.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find madder dyes as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 pigments in our research, which strongly support the literature record of using organic dyes for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s in the Qing Dynasty.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nalysis of madder dyes in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mainly focused on archaeological textiles, mostly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which requires expensiveequipment and complex sample pretreatment. In our work, the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perform convenient and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for madder dyes in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s, and goo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It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organic dyes in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s.

Keyword: The Shan-Shan Guildhall; Color painting; Madder dyes; Raman spectroscopy
引言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是由山西、 陕西等地商人于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集资兴建的一座融神庙与会馆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 是古运河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占地面积3 311 m2, 由山门、 戏楼、 钟鼓楼、 南北望楼、 关帝殿、 南北殿、 春秋阁等建筑组成。 各建筑单体连接紧凑, 错落有致, 布局大方合理, 建筑装饰内容丰富多样, 形式技艺精妙, 是我国现存古代会馆中最大气壮观的精品之一。 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国内罕见,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碑刻记载[1], 会馆初建时规模不大, 仅有正殿、 戏台与群楼。 嘉庆八年至十四年(1803年— 1809年), 商人们集资重修三殿、 戏楼、 看楼, 并增建献殿、 钟鼓楼、 山门与春秋阁, 此次修缮为历次修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 1845年), 商人们又集资重修了被烧毁的戏楼、 山门、 钟鼓楼。 这两次修缮中用于购置建筑彩画颜料的费用分别占总支出的8%和12%[2], 为历次修缮中对建筑彩画影响较大的两次。 从乾隆八年置地立契至清末, 山陕商人先后八次集资扩建与重修聊城山陕会馆, 最终形成如今的建筑形态。

目前对于山东聊城山陕会馆的研究多聚焦在建筑形制、 雕刻艺术美学、 装饰艺术风格和碑刻史料等艺术和文化价值方面, 尚未对其建筑彩画的制作工艺及材料进行科学价值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剖面显微分析、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手段对取自聊城山陕会馆7处古建筑的27个彩画红色颜料样品进行科学认知, 以期为后续彩画的价值认知和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选取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关帝殿、 火神殿、 山门、 中献殿等7处古建筑彩画红色颜料样品27个, 其中大部分样品红色颜料在表面, 部分样品如ZXD-Y2, 红色颜料被压在重做的地仗与重绘颜料之下。 取样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山陕会馆彩画样品信息表 Table 1 Samples information of colored paintings from the Shanxi and Shaanxi Guild Hall
1.2 仪器与方法

(1)显微形貌与剖面结构观察: 使用基恩士VHX-6000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样品剖面, 观察倍数: 200~500倍。 将彩画样品用环氧树脂包埋, 固化后打磨抛光, 观察样品的剖面微观结构。

(2)颜料种类识别: 使用Horiba LabRAMXploRA PLUS全自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 激光波长为532, 638和785 nm, 扫描范围50~4 000 cm-1。 配有Olympus光学显微镜, 使用50倍和100倍物镜, 对样品进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化学元素分析: 使用TESCAN VAGA3 XMU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观察样品微观形貌并测试其主要元素含量, 加速电压为20 kV。 将样品表面喷碳处理,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并做成分分析。

(4)分子结构判定: 使用Nicolet iN10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 测试条件为背景、 样品扫描次数128次, 波数范围500~4 000 cm-1; 分辨率4 cm-1; 测量附件为ATR。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GDD-N9

样品GDD-N9的剖面微观结构、 扫描电镜显微照片及能谱分析结果、 拉曼谱图如图1所示。 样品GDD-N9的红色颜料层分为两层, 上层颜料为深红色, 厚约40 μ m; 下层颜料为橘红色, 厚约45 μ m。 上层红色颜料主要显色元素为S和Hg, 推测该层红色颜料应是朱砂(HgS); 该层颜料的激光拉曼光谱如图1(c)所示, 根据特征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 可以确定该层颜料为朱砂, 与能谱分析结果相互印证[图1(b)]。 下层颜料主要显色元素为Pb, 推测该层红色颜料应为铅丹(Pb3O4); 该层颜料的激光拉曼光谱如图1(d)所示, 根据特征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 可以确定该层颜料为铅丹。 该处红色彩画并未重做地仗而是直接在铅丹颜料上涂刷朱砂颜料, 即“ 章丹打底朱砂盖面” , 这是古代建筑彩画施工常用的工艺, 即“ 拶退活” [3]。 在其他样品中, 也有单独使用朱砂或者铅丹的情况。

图1 样品GDD-N9的剖面结构、 扫描电镜显微照片与拉曼谱图
(a): 样品GDD-N9剖面结构; (b): 样品GDD-N9扫描电镜显微照片; (c), (d): 样品GDD-N9红色颜料拉曼谱图
Fig.1 Cross-section microstructure, SEM images and Raman spectra of Sample GDD-N9
(a):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 GDD-N9; (b): SEM images of sample GDD-N9; (c), (d): Raman spectra of red pigments in sample GDD-N9

2.2 样品ZXD-N25

样品ZXD-N25的剖面微观结构、 扫描电镜显微照片及能谱分析结果、 拉曼谱图如图2所示。 样品ZXD-N25的红色颜料层分为两层, 上层颜料为深红色, 厚约130 μ m; 下层颜料为浅红色, 厚约70 μ m。 上层红色颜料主要显色元素为Fe, 推测该层红色颜料应是铁红(Fe2O3); 该层颜料的激光拉曼光谱如图2(c)所示, 根据特征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 可以确定该层颜料为铁红。 该层颜料及部分其他样品中还含有一定量的Ca, Ba和S元素。 据文献报道, 自十九世纪起工匠们就在红色颜料中加入钙、 钡的硫酸盐作为红色颜料的改性剂[3], 推测此处也是同样作用。 下层红色颜料能谱分析未见明显显色元素, 推测应为某种有机红色颜料或染料; 该层颜料的激光拉曼光谱如图2(d)所示, 根据特征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 结合相关文献[4], 可以确定该层颜料为茜草素(C14H8O4)与红紫素(C14H8O5)的混合物。 茜草素与红紫素的拉曼光谱特征峰如表2所示, 二者为天然植物茜草的主要染色成分, 说明该层颜料应是直接从茜草中提取, 而非单独制备的。

图2 样品ZXD-N25的剖面结构、 扫描电镜显微照片、 拉曼谱图与红外谱图
(a): 样品ZXD-N25剖面结构; (b): 样品ZXD-N25扫描电镜显微照片; (c), (d): 样品ZXD-N25红色颜料拉曼谱图
Fig.2 Cross-section microstructure, SEM images and Raman spectra of Sample ZXD-N25
(a):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 ZXD-N25; (b): SEM images of sample ZXD-N25; (c), (d): Raman spectra of red pigments in sample ZXD-N25

表2 茜草素与红紫素拉曼光谱特征峰位置 Table 2 Raman shift of alizarin and purpurin
2.3 样品ZXD-Y2

样品ZXD-Y2的剖面微观结构、 扫描电镜显微照片及能谱分析结果、 拉曼谱图如图3所示。 样品ZXD-Y2红色颜料为浅红色, 厚约25 μ m, 夹在两层颜料及重做地仗之间。 根据该层红色颜料能谱分析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可确定该层颜料为茜草染料。 茜草素与红紫素均为蒽醌衍生物, 差别仅在于蒽醌上取代的羟基数量及位置不同, 其红外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如表3所示。 样品ZXD-Y2红色颜料的红外吸收光谱如图3(d)所示, 根据特征峰的位置可以进一步确定该层颜料为具有典型蒽醌结构的茜草染料。

图3 样品ZXD-Y2的剖面结构、 扫描电镜显微照片、 拉曼谱图与红外谱图
(a): 样品ZXD-Y2剖面结构; (b): 样品ZXD-Y2扫描电镜显微照片; (c): 样品ZXD-Y2红色颜料拉曼谱图; (d): 样品ZXD-Y2红色颜料红外谱图
Fig.3 Cross-section microstructure, SEM images, Raman spectra and FTIR spectra of Sample ZXD-Y2
(a):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 ZXD-Y2; (b): SEM images of sample ZXD-Y2; (c): Raman spectra of red pigments in sample ZXD-Y2; (d): FTIR spectra of red pigments in sample ZXD-Y2

表3 茜草素与红紫素红外光谱特征峰位置 Table 3 Raman shift of alizarin and purpurin
2.4 聊城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分析结果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样品一共27个, 分析结果汇总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 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以铁红为主, 在取样的7处建筑中均有使用; 茜草染料在火神殿、 中献殿、 南献殿等4处建筑中有所使用。

表4 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分析结果 Table 4 Analysis results of red pigments from the Shanxi and Shaanxi Guild Hall

根据分析结果,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有朱砂、 铅丹、 铁红以及茜草染料。 朱砂、 铅丹和铁红是古代常用的红色无机矿物颜料, 矿物颜料具有更强的遮盖力和更稳定的物理、 化学性能, 因而在古建筑彩画、 壁画、 陶质彩绘和泥塑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这并不代表有机染料在彩画或壁画制作中不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代敦煌壁画中, 就曾检测出从红花植物中提取的红色有机染料胭脂[5], 以及其他颜色的有机染料如靛蓝、 藤黄等[6]。 北京故宫建福宫的建筑彩画上也发现了有机染料靛蓝, 说明古建筑彩画上亦会使用有机颜料[7]。 北京颐和园古建彩画[3]、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8]等报道发现使用了红色有机染料, 但未认定染料的主要成分及其植物来源。

以茜草素和红紫素为主要染色成分的茜草是人类使用最早、 应用最多的天然植物红色染料之一, 在埃及出土的公元前21— 前19世纪的纺织品碎片中曾被发现, 说明茜草染料在埃及至晚于公元前19世纪左右就开始使用[9]。 目前我国关于古代所用茜草染料的科学鉴定, 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文物上[10, 11, 12]。 明清两代官修匠作则例关于建筑彩画颜料使用的部分, 也记录有“ 茜草” 这一名目, 但尚未得到科学分析的证实。 本研究中通过光谱技术明确认定茜草用作建筑彩画的红色颜料, 是古建筑彩画颜料研究中的罕见发现, 是对清代文献档案记载的有力佐证。

学者们已开发出多种针对文物中茜草染料的分析鉴定方法, 如利用质谱(EI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 H核磁共振谱(HNMR)等对一批西周至汉代的毛织品上的红色染料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红色染料来源于茜草[10];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UPLC-Q-TOF-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UPLC-DAD)的方法对唐代纺织品所用植物染料进行分析测定, 确定样品中红色和棕色丝线染料均来自茜草[11]。 这些方法多依赖质谱技术, 需要对文物样品进行染料提取后才能检测, 前处理过程较为繁琐, 对设备检测灵敏度要求高。 拉曼光谱具有操作简单、 制样简单且微损的优点, 因而在古代文物分析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丝织物蛋白和染料分子在进行拉曼光谱分析时会产生较强的荧光干扰信号, 使得拉曼光谱法进行有机染料分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近年来发展出的表面增强激光拉曼光谱技术(SERS)开始应用到文物的染料分析中,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2, 13]。 在本研究中, 未对彩画样品进行任何前处理或表面增强, 使用常见商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即可快速检测出样品中的茜草染料, 成功的原因可能有三点: 一是样品来自建筑彩画颜料, 修缮年代较近, 保存较好, 避免了考古纺织品在地下埋藏时造成的染料严重老化降解的情况; 二是样品中大部分茜草染料都被覆盖在其他颜料之下, 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三是推测在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制作建筑彩画颜料时工匠可能采用了某些复配技术, 以提高显色效果, 这种配方或许能够延缓染料分子的降解速度。

3 结论

(1)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彩画红色颜料有铁红、 朱砂、 铅丹等常见无机质矿物颜料以及红色植物染料茜草。 铁红在取样的7处建筑中均有使用, 茜草在火神殿、 中献殿、 南献殿等4处建筑中有所使用。

(2) 制作工艺方面, 普遍为重层彩画, 既有重做地仗以后涂刷新颜料的技法, 也有“ 章丹打底朱砂盖面” 这种直接绘制两层颜料的常用工艺。

(3) 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发现茜草染料用作建筑彩画的红色颜料, 是对清代彩画制作使用植物染料记载的有力佐证。

(4) 对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建筑彩画的初步科学分析, 限于取样量和取样位置, 本研究为探索性工作, 所得结论为初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LI Hong-juan(李红娟).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263. [本文引用:1]
[2] WANG Yi, FU Yi, WU Yi-na(王毅, 付亿, 吴怡娜).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工程造价管理), 2021, (5): 34. [本文引用:1]
[3] YAN Jing, WANG Li-qin, LI Li(严静, 王丽琴, 李立).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分析科学学报), 2010, 26(3): 275. [本文引用:3]
[4] Burgio L, Clark R J.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01, 57(7): 1491. [本文引用:1]
[5] WANG Dong-song(王冬松). Arts Exploration(艺术探索), 2013, 27(3): 26. [本文引用:1]
[6] XU Yong(徐勇).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敦煌学辑刊), 2006, (4): 80. [本文引用:1]
[7] ZHANG Xiao-mei, WEI Xi-ning, LEI Yong, et al(张晓梅, 魏西凝, 雷勇,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12): 3254. [本文引用:1]
[8] HU Ke-jia, BAI Chong-bin, MA Lin-yan, et al(胡可佳, 白崇斌, 马琳燕, ).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3, 25(4): 65. [本文引用:1]
[9] WU Man-lin, YANG Xiao-ming(吴曼琳, 杨小明). Journal of Silk(丝绸), 2016, 53(10): 28. [本文引用:1]
[10] XIE Yu-lin, XIONG Ying-fei, CHEN Yuan-sheng, et al(解玉林, 熊樱菲, 陈元生, ).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1, (1): 1. [本文引用:2]
[11] Li Yufang, Wei Shuya, He Qiuju, et a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0, 156: 104790. [本文引用:2]
[12] CHEN Lei, PEI Ke-mei, KANG Xiao-jing, et al(陈磊, 裴克梅, 康晓静, ).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纺织学报), 2019, 40(3): 76. [本文引用:2]
[13] CHENG Xiao-lin, YANG Qin, ZHAO Dan-dan, et al(成小林, 杨琴, 赵丹丹, ). The Journal of Light Scattering(光散射学报), 2018, 30(1): 2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