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死与死后电击的心脏组织光谱模式识别
刘昕宇1, 邵文武2,*, 周世瑞3
1.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态-免疫调节网络与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2.佳木斯市传染病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 北京 100038
*通讯作者 e-mail: 13836662444@163.com

作者简介: 刘昕宇, 女, 1997年生, 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态-免疫调节网络与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e-mail: 1363616695@qq.com

摘要

在司法鉴定领域, 涉及电击死亡的案件多发, 鉴别死者是生前还是死后受到电击仍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点问题之一。 为此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融合机器学习模型对心脏组织视角下的电击死和死后电击两种情况开展分类识别研究。 将30只大鼠进行电击死、 死后电击和对照处理, 通过光谱仪扫描得到其心脏组织光谱, 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共提取到70个光谱特征波长, 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对特征波长提取前后的心脏组织光谱进行模式识别; 结果表明, 特征波长提取前后模型分类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为34.9%和73.7%, 验证了特征波长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同时建立偏最小二乘模型、 传统支持向量机以及粒子群算法和灰狼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分类识别, 结果表明, 模型分类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为61.07%、 34.48%、 100%和98.46%, 对比发现经特征提取后的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分类识别效果最好。 为排除“生物学死亡期”的干扰, 又取60只大鼠按同种方式对其处理, 每组又分死后0.5 h和死后1 h 2个亚组, 再次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得到光谱数据, 数据预处理后将其与之前得到的数据进行一并处理并结合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分析, 结果表明, 该方法分类识别的准确率可达到80.85%。 这为电击死领域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说明傅里叶红外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工具来提供相对客观的判断,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电击死; 死后电击; 特征波长; 随机森林; 分类识别; 法医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O657.37 文献标志码:A
Spectral Pattern Recognition of Cardiac Tissue in Electric Shock Death and Post-Mortem Electric Shock
LIU Xin-yu1, SHAO Wen-wu2,*, ZHOU Shi-rui3
1. Key Laboratory of Microecology-immune Regulatory Network and Related Diseases,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
2. Jiamusi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Jiamusi 154007, China
3. School of Criminology,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In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cases involving electrocution death are frequen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electric shock before and after death remain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forensic pathology identification.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classify and identify electrocution death and post-mortem electrocution behavior from the viewpoint of heart tissue throug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us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model. 30 rats were subjected to electrocution death, post-mortem electrocution and control treatment, and their heart tissue spectra were scanned by a spectrometer, and a total of 70 spectral feature wavelength points were extracted using a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ing algorithm, and a random fores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feature waveleng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model classification recognition before and after feature wavelength extraction was 34.9% and 73.7% respectively, which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necessity of the feature wavelength extraction method, an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model, tradition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optimized by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and grey wolf algorithm were established for classification recogn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s was 61.07%, 34.48%, 100% and 98.46% respectively, and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with feature extrac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 order to exclude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biological death period”, 60 rats were treated in the same way, and each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0.5 h and 1 h post-mortem, and the spectral data were scanned again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SVM mode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could achieve an accuracy of 80.85% for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t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idea and method for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in electrocution death. It shows that FTIR combin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can be an essential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a complementary tool to provide relatively objective judgements.

Keyword: Electrocution; Postmortem electroshock;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引言

电流通过人体会对皮肤和其他组织器官造成结构性功能损伤或障碍, 这一过程被称为电流伤害或电伤害, 由电流伤害引起的死亡称为电死亡。 在法医学的鉴定实践中, 因电击导致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1], 法医专家需借助现代分析仪器判断其死亡原因, 最终为案件性质的判定提供依据。 在电击致死类案件中, 体表出现电流斑和皮肤金属化等特征可以为电击死亡提供判断依据; 一些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后电击受害者的身体以产生电流斑, 从而干扰办案人员对死亡和电流伤的先后顺序区分, 这为公安机关对于案件性质的认定带来阻碍。 心脏作为人体的“ 发动机” , 对电流的热损伤效应极其敏感, 而电击死与心脏的死亡机制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所以很多学者在分子学和形态学层面对电击死后心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冯国伟[2]等研究发现电击可引起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 表达升高、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降低, 对判断电击死亡、 鉴别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有重要意义。 张国忠[3]等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脏超微结构的改变, 发现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 线粒体嵴和膜溶解, Z线、 M线排列紊乱, 又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心肌热休克蛋白70、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电击死亡组表达显著上调, 有望作为电击死亡诊断的参考指标。 但是现在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生前与死后遭遇电击鉴定标准应用于实际案件中, 因此鉴别生前或是死后遭受电击问题仍然是法医病理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是一种拥有快速和无损检测能力的高灵敏度分析工具, 广泛用于检测生物样本中生化成分的变化[4], 现已运用到法医学领域, 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 Li[5]等通过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mapping, FTIR-MSP)鉴别电击伤的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 有效辅助认定电流斑; Zhang[6]等利用红外光谱和红外显微镜表征人类皮肤上电标记的蛋白质构象, 分析电标记与正常皮肤的光谱差异, 发现一些富含α -螺旋、 反平行β -片状的皮肤蛋白质可作为电标记鉴定的生物标志物。

机器学习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 将目标数据进行结构划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多学科交叉专业, 随着机器学习的深度发展,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法医学的光谱分析领域。 Lin等[7]利用FTIR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随机森林模型, 对人体肺组织切片水肿液的生化特征进行分析, 以明确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 其模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和95.5%, 具有较高的分类预测效果。 董超秀[8]等利用FTIR显微光谱结合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进行机器学习, 分析骨骼肌组织在不同损伤时间的光谱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损伤时间光谱有明显区分, 机器学习算法可为其进行有效分析并建立分类判别模型。

鉴于此, 采用FTIR光谱技术融合机器学习模型对电击死和死后遭受电击的心脏组织进行分类识别处理, 为法医学领域中的电击死鉴定提供参考, 最终为涉及电击类死亡案件的侦查提供方向, 为刑事诉讼提供完整的证据链。

1 实验部分
1.1 样本制备条件与方法

在电击致死案例中, 心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由于电流强度、 电压高低、 通电时间、 机体状态、 电阻大小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因素变化而不尽相同。 而实际案件中最常见的致死电压为220 V家用交流电。 为保证实验条件的客观性, 本实验采用220 V电压对样本进行电击处理; 此外, 生物体的心脏部位对电流电击极其敏感, 电击后的主动脉瓣底部内膜会出现斑点或斑块出血, 导致心肌纤维肿胀、 断裂或不规则的波浪状变化[9]。 因此, 本实验取材于心脏左右心房心室, 取材部位可以使实验应用更加广泛。

选取成年SD大鼠30只, 雌雄不限, 体重180~220 g, 分别经过电击死、 死后电击和对照处理, 每组10只(见表1)。

表1 样本处理方法统计表 Table 1 Statistics of sample processing methods

各组大鼠处死后取心脏组织, 左右心房心室心肌前壁中央部心肌组织各约10 mg一块, 每只大鼠至少取材四块, -80 ℃低温保存。

1.2 光谱采集及光谱预处理

将心脏组织通过Vir Tis Wizard 2.0 冻干机冻干后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备样品, 实验采用VERTEX70型号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设备的性能参数见表2。 在4 000~400 cm-1的波数范围扫描, 获得吸收光谱。 每次检测样品前均用不含样品的溴化钾压片采集一次背景光谱。

表2 设备及参数的基本信息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equipment and parameters

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校正光谱预处理方法用于消除样品颗粒、 表面散射和光程变化对漫反射光谱的影响。 Wu[11]等利用FTIR-MSP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不同死因肺水肿液中的生化差异, 在光谱预处理中使用SNV对样本平均光谱进行归一化, 然后使用Savitzky-Golay方法将其转换为二阶导数, 最终提取出15个平滑点作为最小化样本的特征, 减少了特征维度, 从而达到较好的数据降维效果。 特征维度较多不利于后续样本的分类识别, 这样操作可以提升分类器的分类效率, 从而达到较好的分类效果不会丢失关键信息。 最小化样本特征的目的是保留较为重要的信息, 去除非关键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数据维度最终被缩减到生物指纹区域(1 800~900 cm-1), 该区域提供了有关分子成分的最多信息。 原始光谱预处理的过程包括平滑降噪、 SNV及一阶求导等。 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噪声干扰, 突出了光谱的有效特征, 减少了基质的干扰, 预处理后的光谱如图1所示。 电击死组、 死后电击组及对照组各组均表现出相似的红外光谱谱图特征, 谱图中不同峰位的吸收峰反映了对应官能团的振动模式。

图1 光谱预处理结果图Fig.1 Spectrum Pretreatment results

1.3 光谱数据特征提取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是一种结合蒙特卡洛采样与PLS模型回归系数的特征变量选择方法, 即保留回归系数绝对值权重较大的点, 去除加权系数小的点, 最终得到最优的变量组合[12]。 从机器学习的角度分析, 如果直接对数据集进行分析会耗费较长的时间, 由于数据集的冗余性, 使机器难以找到显示解, 最终的分类准确率会偏低。 CARS算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采用搜索绝对回归系数最大的波长及最小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子集的选取方法, 最终找到特征光谱组合。

对变量的选取, 不只一次而是多次的进行特征波长的选取, 选取的都是出现频率高的特征波长。 特征波长提取结果如图2所示, 将提取到的特征波长汇总于表3中。 分析可知, 经过CARS算法提取到的特征波长共计70个; 样本的特征光谱在指纹区范围(1 800~900 cm-1)内区别最大, 由于该区间可以提供生物样本最多的化合物信息, 因此将预处理后的光谱取1 800~900 cm-1区间。 结合红外光谱不同区间代表的生化特征汇总表(见表4)可知, 电击致死导致脂质, 酰胺酶Ⅰ 、 Ⅱ 、 Ⅲ , 蛋白质, 脂肪酸和蛋白磷酸化等生物大分子发生结构性特征变化, 而死后电击组组织损伤较轻, 从光谱角度反映出差异。 这是由于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的强电场, 对细胞膜造成非热性损伤, 细胞膜内外的高电势差会导致电穿孔, 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 使膜蛋白电泳, 改变其功能。 并且电损伤会引起心跳骤停、 呼吸肌痉挛等生理现象, 最终使心肌坏死。 熊鑫等[13]研究电击死心肌组织磷脂分布, 发现电击会导致心肌纤维断裂, 形成波浪状变化, 而心肌细胞膜磷脂缺乏时, 磷脂缺乏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经比对发现, 实验采集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与病理变化反应一致。

图2 特征波长提取Fig.2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extraction

表3 特征波长汇总 Table 3 Summary of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表4 不同红外光谱区间代表的生化特征汇总表[14] Table 4 Summary of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infrared spectral intervals[14]
2 结果与讨论
2.1 特征提取方法的必要性研究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是机器学习中的常见方法之一, 它将变量(列)和数据(行)随机生成大量分类树, 然后将分类树的结果进行聚合。 RF模型采用多种分类树对数据进行识别和分类, 提高了预测精度。 RF对多元线性数据不敏感, 其结果对缺失和不平衡数据具有稳健性, 而且可以预测多达数千种解释变量的影响, 并被称赞为现有的最佳算法之一。 Tamara Leskovar等[15]通过FTIR光谱结合数据处理作为评估骨骼遗骸DNA保存的预筛选方法, 通过RF学习算法取得了最佳筛选结果。 Zozan Guleken等[16]研究了无症状孕妇和症状孕妇感染新冠肺炎后血清水平的差异, 通过RF的机器学习算法计算, 区分准确率达90%以上。 RF的建模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RF建模过程Fig.3 Stochastic Forest modeling process

经过RF模型处理后的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可知特征提取前的RF模型对各样本分类识别率仅为34.9%, 而特征波长提取后的RF模型对各样本预测识别率达到了73.7%。 分析认为, 变量选择算法是法庭科学鉴定中的有效选择, 它可以显著提高数学模型的性能; CARS模型印证了特征提取方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4 特征波长提取前RF模型分类准确率Fig.4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random forest model before feature wavelength extraction

图5 特征波长提取后RF模型分类准确率Fig.5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random forest model after feature wavelength extraction

2.2 特征分类方法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在食药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7]。 PLS模型可以用自变量具有多重相关性回归, 且样本点个数少于变量数。 苏承轲[18]等利用PLS模型来建立安钠咖样品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红外光谱定量模型, 得出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PLS定量模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80%和20%~90%,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模型是属性空间缺口最大的线性分类器, 主要用于小样本的分类和回归。 传统的SVM模型在处理不同维度的数据时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 但在样本数目却存在内存占用率大、 运行时间长的缺陷。 此外传统的SVM模型对于缺失数据较为敏感, 使用前必须做好特征工程建设。 因此, 设计不同算法模型对传统SVM进行优化, 以期达到最好的分类效果。

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一种进化计算方法, 基本思想是通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来寻找最优解。 PSO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 调整的参数值少的优点, 王小亮[19]等借助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鲨肝醇片进行研究, 建立PSO-SVM模型对鲨肝醇片进行快速定量分析, 模型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在快速药品分析和检测方面有借鉴意义。

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er, GWO)是一种群体智能优化算法, 具有很强的收敛性能。 由于其参数少、 易于实现的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计量学领域[20]。 赵昱萱[21]等利用高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 开展对薄荷叶上的常见除草剂分类识别工作, 建立GWO-SVM模型进行快速分类, 结果表明测试集的判别准确率达到了100%, 对快速无损识别工作提供了参考。

因此, 实验分别建立PLS模型、 传统SVM模型、 PSO-SVM模型和GWO-SVM模型对经特征提取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快速分类识别, 识别的准确率如图6所示。

图6 模型分类准确率结果图
(a): SVM分类准确率; (b): PLS分类准确率; (c): PSO-SVM分类准确率; (d): GWO-SVM分类准确率
Fig.6 Accuracies of model classification
(a): SVM; (b): PLS; (c): PSO-SVM; (d): GWO-SVM

由图6可知, 传统SVM模型分类模型的准确率仅为34.48%, 而PLS模型分类识别的准确率达到61.07%, 这在侧面印证了传统SVM模型对大规模训练样本难以实施, 导致对多分类问题的分类精度达不到理想要求的缺陷。 针对传统SVM模型的不足, 采用了PSO算法和GWO算法对传统的SVM模型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PSO-SVM模型分类准确率高达100%, GWO-SVM模型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8.46%, 稍弱于PSO-SVM模型。 为更加直观地看出4种模型对特征提取后光谱数据分类识别准确率的差距, 将各模型对特征提取后的光谱数据分类识别准确率汇总于图7。

图7 四种模型准确率的比较Fig.7 Comparison of accuracy of four models

由图7可以看出, PSO-SVM模型的分类识别准确率最高, 达到了100%。 分析可知, 由于PSO算法是从随机解出发, 迭代求解最优解, 该模型以精度高、 收敛快等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SVM模型在解决多分类精度问题上的不足,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电击死与死后电击的红外光谱鉴别分析。 经PSO-SVM模型分类结果图如图8所示。

图8 PSO-SVM模型分类结果图Fig.8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PSO-SVM model

由于生物个体死亡(心跳/呼吸停止)后一段时间内, 组成生物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会在死亡后不同的时间内分批停止生理功能(生物学死亡期)。 此时, 组成机体的组织细胞可能仍然存在生理功能, 这种情况下若对一些尚存在生理功能的细胞电击, 它们会出现与生前电击一样的反应(超生反应)。 为保证实验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再取60只成年SD大鼠作实验, 分别进行电击死、 死后电击和对照处理, 每组分别建立死后0.5 h和死后1h 2个亚组, 并对每个亚组各取10只样本, 造模取材方式如同上文。 研究表明, 心脏细胞在15 min左右已基本死亡, 因此死后0.5 h和死后1 h组心脏细胞已没有生理功能, 可以避免超生反应的出现。 由于PSO-SVM模型的能够通过粒子本身寻找到全局最优解, 故PSO-SVM模型对九个亚组的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分析, 结果如图9, 圈与星号重合点的个数与总个数的比值为准确率, 模型分类识别的准确率高达80.85%。

图9 九个实验亚组的PSO-SVM模型分类结果图Fig.9 PSO-SVM model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nine subgroups

3 结论

分别对电击死、 死后电击以及正常状态下的成年SD大鼠心脏部位进行取材, 采用布鲁克VERTEX 7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检材进行光谱实验分析, 获得三种状态下心脏组织的光谱数据, 建立CRAS算法对原有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提取, 共提取到70个特征波长, 主要集中于生物指纹区域(1 800~900 cm-1)内, 成功归因于电击致死会导致脂质, 蛋白质, 酰胺酶Ⅰ 、 Ⅱ 、 Ⅲ 等生物大分子发生结构性特征变化。 在提取到70个特征波长的基础上, 采用PLS、 SVM、 PSO-SVM和GWO-SVM方法建立特征分类模型, 发现该样本量可以使模型正常运行, 说明样本量较为充足。 利用PSO-SVM模型分类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100%。 为减少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的影响, 实验通过延长时间并增加亚组的方式以排除“ 超生反应” 的影响, 并结合PSO-SVM模型开展分类识别, 分类准确率高达80.85%。 为电击致死类案件的性质判定提供了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方法。 FTIR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有作为电击死研究补充工具的潜力。 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可能成为组织学检查的理想补充, 该技术能够实现分子水平的分析, 可能比光学观察对细微的生物化学变化更加敏感, 可以与传统方法互补, 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 通过已有的成熟模型的拓展应用, 在实际法医鉴定工作中可作为一种补充工具提供相对客观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Byard R W, Thu M, Gilbert J D. 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 2017, 13(3): 390. [本文引用:1]
[2] FENG Guo-wei, LIU Xia, QI Qian, et al(冯国伟, 刘霞, 齐倩, ).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法医学杂志), 2021, 37(2): 158. [本文引用:1]
[3] ZHANG Guo-zhong, LI Rui-li, FENG Guo-wei, et al(张国忠, 李瑞利, 冯国伟, ).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法医学杂志), 2015, 31(4): 262. [本文引用:1]
[4] Palmiere C, Teresiński G, Hejna 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014, 128(4): 607. [本文引用:1]
[5] Li S Y, Zou D H, Luo Y W, et al. Science & Justice, 2014, 54(1): 98. [本文引用:1]
[6] Zhang J, Lin W, Lin H, et al. PloS one, 2017, 12(1): e0170844. [本文引用:1]
[7] Lin H, Luo Y, Sun Q,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4): 2708. [本文引用:1]
[8] DONG Chao-xiu, DONG Zu-xin, ZHANG Gao-qin, et al(董超秀, 董祖鑫, 张高勤, ). 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0, 35(5): 479. [本文引用:1]
[9] Shetty B S K, Kanchan T, Acharya J, et al. Burns, 2014, 40(7): e45. [本文引用:1]
[10] ZHANG Guo-zhong, LI Rui-li, FENG Guo-wei, et al(张国忠, 李瑞利, 冯国伟, ).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法医学杂志), 2015, 31(4): 262. [本文引用:1]
[11] Wu D, Luo Y W, Zhang J, et al.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 2021, 258: 119882. [本文引用:1]
[12] LUO Yi-jia, ZHU He, LI Xiao-han, et al(罗一甲, 祝赫, 李潇涵,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7): 2036. [本文引用:1]
[13] XIONG Xin, SUN Zhong-chun, QU Wei, et al(熊鑫, 孙仲春, 瞿巍, ). 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0, 35(4): 403. [本文引用:1]
[14] Trevisan J, Angelov P P, Patel I I, et al. Analyst, 2010, 135(12): 3266. [本文引用:1]
[15] Leskovar T, Pajnič I Z, Geršak Ž M, et al.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20, 44: 102196. [本文引用:1]
[16] Guleken Z, Jakubczyk P, Wiesław P, et al. Talanta, 2022, 237: 122916. [本文引用:1]
[17] DONG Na-na, CHEN Xiao-lan, DENG Bi-li, et al(董娜娜, 陈晓兰, 邓铋莉, ). China Modern Applied Pharmacy(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2, 39(2): 141. [本文引用:1]
[18] SU Cheng-ke, LIU Cui-mei, MENG Xin, et al(苏承轲, 刘翠梅, 孟鑫, ).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法医学杂志), 2021, 37(1): 33. [本文引用:1]
[19] WANG Xiao-liang, ZHANG Bing-hua, DU Wei, et al(王小亮, 张秉华, 杜玮, ). Chinese Pharmacist(中国药师), 2021, 24(8): 571. [本文引用:1]
[20] SHI Wei-guo, SONG Cun-li(时维国, 宋存利).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1, 27(11): 3196. [本文引用:1]
[21] ZHAO Yu-xuan, HUANG Wei, DONG Lin-pei, et al(赵昱萱, 黄威, 董林沛, ). 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2, 34(1): 9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