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表面的多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张淳钰1,2, 周锦松1,2, 何晓英1, 景娟娟1,2, 冯蕾1,*
1. 中国科学院计算光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北京 100094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通讯作者 e-mail: fenglei1007@sina.com

作者简介: 张淳钰, 1997年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zhangchunyu19@mails.ucas.ac.cn

摘要

超表面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亚波长结构阵列平面, 重量轻, 易集成, 可实现多种功能, 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 传统光谱成像系统依赖于色散元件及光程累积相位差实现不同波长的色散与聚焦, 无法满足系统集成化需求。 不同于传统光学元件依赖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累积相位差, 超表面依靠界面相位变化来进行相位调控, 可实现十分轻薄的光学系统。 研究传输相位型超表面, 使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DTD算法)优化单元结构。 将超表面引入光谱成像系统中, 通过优化亚波长结构尺寸, 进行结构排布, 开展超表面光谱成像系统研究, 实现多波长色散与聚焦独立调控。 利用该方法, 扫描不同单元结构参数对相位的影响, 依照聚焦的相位分布针对不同波长设计对应的位相分布, 仿真实现了一个波段范围为510~720 nm, 焦距为2 mm, 谱段数为八个的超表面多光谱成像系统。 通过电磁仿真软件FDTD solutions和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全模结构电场的远场分布, 并分析了系统的成像性能。 相比于传统光栅或棱镜分光结构, 超表面光谱成像系统可有效减小系统体积, 其超轻、 超薄、 便携特点解决了现有光谱成像系统的应用局限性, 为小型化、 轻量化光谱成像系统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光谱成像; 超表面; 光学器件; 相位调控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of Imaging Spectrometer Based on Metasurface
ZHANG Chun-yu1,2, ZHOU Jin-song1,2, HE Xiao-ying1, JING Juan-juan1,2, FENG Lei1,*
1. Key Laboratory of Computational Opt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4,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As an artificially manufactured sub-wavelength structure array plane, metasurface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because of its light-weight, easy integ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multiple functions. Traditional spectral imaging systems rely on dispersive components and cumulative phase differences in the optical path to achieve dispersion and focusing of different wavelengths, which cannot meet system integration needs. Unlike traditional optical components relying on the transmission phase accumulated by electromagnetic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medium, the metasurfacerelies on the interface phase mutation for phase control, so a very thin and light optical system can be realized. In this paper, the transmission phase metasurface is studied. The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algorithm (FDTD algorithm)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cell structure. Introducing the metasurface into the spectral imaging system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metasurface spectral imaging system is carried out by optimizing the size, and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the sub-wavelength structure to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ulti-wavelength dispersion and to focus. Using this method, scann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ucture on the phase,according to the phase distribution of the hyperbolic plane lens, several different focusing hyperlenses are designed for different wavelengths, achieving ametasurface multispectral imaging system with eight spectral segments in the visible band 510~710 nm. Electromagnetic and optical simulation software(FDTD solutions), the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far-fiel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data to obtain spectral data of different wavelengths. Metasurfaces provide a new way for 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have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miniaturized spectral remote sensing fields such as aerospac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grating or prism spectroscopy structures, metasurface spectacle imaging system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ystem's volume. Their ultra-light, ultra-thin, and portable characteristics solve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spectroscopy imaging system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miniaturized and lightweight spectroscopy systems.

Key words: Imaging spectrometer; Metasurface; Optical device; Phase control
引言

光谱成像系统能够同时获取目标的空间维和光谱维信息, 具有图谱合一的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遥感、 水质监测、 大气污染检测、 石油矿物探测等多个领域[1,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于光学系统的便携性与高精度需求越来越大, 光学系统正朝着小型化、 集成化、 高通量的方向发展。 传统光谱成像系统通常利用折射率差异或表面形状的变化来积累光程以实现对光波的控制, 而自然界中的光学材料选择有限, 往往需要构建多个不同面形的元件方能实现色散与聚焦功能, 使得光谱成像系统体积大、 不易集成, 限制了光谱成像系统小型化、 轻量化的发展。 随着衍射光学理论以及微纳加工工艺的发展, 一种可以特定调制需要的人工“ 电磁超材料” 随之诞生, 这种超材料称之为“ 超表面” 。 它是一种由亚波长尺寸的单元结构组合而成的特殊结构, 通过人为设计亚波长单元结构的尺寸、 形状及序构形式, 便可调控光波信息, 实现对电磁波的“ 特异性调控” , 从而打破传统材料的束缚。 近年来, 研究者对不同波段、 不同材料的超表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最早由哈佛大学的Yu等提出相关概念, 设计了一种V型天线实现了对光束的调控[3]。 随之, 不同形式的单元结构相继被提出, 通过改变单元结构形状及尺寸产生不同的相位调制参数, 从而实现如偏折[4]、 聚焦[5, 6]、 全息成像[7, 8]、 极化调制[9]等功能。 Khorasaninejad等利用几何相位在可见光波段实现聚焦超透镜的设计, 并完成一种离轴大色散超透镜仿真[10], 但能量利用率相对较低。 Chen等应用几何相位对可见光波段蓝、 绿、 红三种波长进行设计, 使用氮化镓材料设计了一种平面光学器件, 能将不同波长的光调制到不同空间位置[11]; 实现的前提是需要满足圆偏振光入射条件, 因此光路中需要加入偏振调制组件, 导致系统较为复杂。 本工作采用传输相位调制原理, 与几何相位相比对入射光的偏振态无要求, 系统更紧凑。

将超表面与光谱成像技术相结合, 通过相位信息的调控及计算, 仅由一块材料、 单个元件即可实现不同波长入射光色散与聚焦的独立调控。 不同于其他光谱成像结构需准直和聚焦光学系统, 本方法通过优化超表面单元结构实现聚焦的多样性, 极大缩小了系统体积。 超表面光谱成像系统能有效满足集成化、 轻小型化探测需求, 同时能有效改善传统调控方法能量效率低、 对偏振敏感的劣势。

1 光谱系统微结构计算
1.1 传输相位调制原理

光波由振幅、 相位、 频率三个基本物理量构成, 对其进行调控可实现波前的操控, 以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 本文基于传输相位原理对所设计超表面的单元微结构进行优化, 不同的亚波长结构独立控制不同的波长, 将亚波长结构进行有序排布完成全模设计, 实现不同波长聚焦与色散的独立调控。 传统的透镜成像基于传播相位的原理, 通过调整传播距离、 透镜的曲率半径、 透镜厚度来实现不同位置入射光波的聚焦。 本工作采用等效折射率理论, 通过改变折射率较高的介质材料在单元结构中的占空比来调控单元结构的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 从而达到改变单元结构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目的。 Smith和Schultz引入了S参数计算等效折射率n和阻抗Z[12], 然后再计算介电常数ε 和磁导率μ

ε=n/Z  μ=nZ(1)

对于具有周期结构的超表面透镜, 当入射光沿着光轴负方向传播时, 透射系数、 反射系数和阻抗以及折射率有如式(2)和式(3)关系

1Teikh=cos(nkh)-i2Z+1Zsin(nkh)(2)

RTeikh=-i2Z-1Zsin(nkh)(3)

根据式(2)和式(3), 通过改变单元结构材料的形状和占空比即可改变单元结构的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 进而改变单元结构的有效折射率, 从而实现对相位的调控。 为了突破不同波长入射光色散的限制性因素, 满足对多个波长同时聚焦的需求, 需采用滤波组合设计去突破传统相位函数存在的单波长束缚瓶颈。 为此, 从单元结构出发, 通过计算不同波长下亚波长结构的几何尺寸、 亚波长结构的周期以及单元结构排布特征, 优化目标波长的聚焦效率, 从而实现对多波长的调控。 相位调控单元设计为按一定周期排列在SiO2基底上的TiO2纳米柱单元, 通过改变单元柱的占空比来实现等效折射率的变化从而调控透射光的传输相位。 选定510~720 nm范围内的八个不同波长, 通过建立微结构仿真模型, 给定边界条件并设置网格精度及相应场监视器, 所构建的超表面单元模型如图1所示, 灰色部分为基底材料SiO2, 蓝色部分为单元结构, 单元结构采用圆柱结构以避免光波的偏振敏感性, 且能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 单元结构材料为TiO2

图1 超表面单元结构图Fig.1 Schematic of metasurface element

对其参数进行扫描并优化, 优化结果显示圆柱介质型单元直径越大, 单元周期即单元之间的间隔越大, 相位延迟越大; 反之相位延迟越小。

超表面单元以透射的方式将入射光聚焦在一个点上。 为了实现聚焦功能, 所设计的超表面平面上的每一个位置(x, y)需要满足一定的相位函数关系。 利用FDTD算法扫描单元结构在不同参数下的相位延迟, 获得相位延迟曲线后, 再对每个位置所需要的相位延迟分布进行排布。 聚焦相位函数如式(4)所示

ϕ(x, y)=2πλ(f-x2+y2+f2)(4)

式(4)中, xy为超表面平面上对应的坐标, f为设计焦距, λ 为工作波长。 通过理论计算获得每一坐标处所需要的相位, 然后将所需相位与扫描参数建立映射关系, 从而完成单元结构的排列, 最终实现选定波长在设计焦距位置处的聚焦功能。

对于单元结构周期P的大小, 首先P必须要大于圆柱的直径D

单元柱直径D与单元周期P的比例会对超透镜的透射效率产生影响, 直径与周期的比值越大, 透射率曲线的震荡就会越大[13], 所以在计算柱直径和单元周期时要综合考虑。

1.2 单元结构优化计算

对所设计的超表面单元结构进行参数扫描可获得相位的关系, 通过改变单元柱的高度和半径大小来观察在不同高度和半径处单元结构的相位变化, 高度和半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取值可以实现0~2π 的相位覆盖。 对于中心波长为600 nm的光波, 单元柱半径取值范围为0.05~0.13 μ m, 扫描结果如图2(a)所示, 可以看到单元柱半径在0.05~0.13 μ m的范围内实现了0~2π 的相位控制, 且从图2(b)可以看出, 在1.3 μ m高处透过率很高, 所以单元结构选定高度为1.3 μ m。 图2(c)为固定高度h为1.3 μ m条件下的半径相位曲线, 该曲线用于进行全模系统的设计。

图2 波长600 nm的单元结构扫描结果
(a): 位相与微结构的尺寸曲线; (b): 不同半径的透过率曲线; (c): 同一高度下不同半径的位相曲线
Fig.2 Scanning results of unit structure parameters at 660 wavelength
(a): Size curve of phase and microstructure; (b): Transmittance curve of different radius; (c): Phase vs. radius under the same debugging

2 结果与讨论
2.1 全模模型建立

通过对TiO2的结构参数进行调控可获得一系列相位以及透射率函数关系, 根据函数对应关系, 针对不同波长可计算出满足相位匹配的聚焦相位结构。

在进行单元结构设计时, 对不同直径条件下的单元柱进行参数扫描, 获得相位与直径的关系, 利用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单元柱进行扫描后将获得的电场数据进行存储。 在对超表面的相位分布进行设计时, 读取已存储的电场数据中的相位信息根据获得的相位半径曲线来获得每一个坐标所需要的单元柱的半径尺寸。

对所设计波段范围内的超表面, 设计相位排布好的超表面如图3所示, 由于相位分布具有周期性, 从图3可以看出超表面单元柱的分布也具有周期对称的结构, 显示为中心密集边缘稀疏的分布趋势。 超表面半径为100 μ m, 焦距为2 mm。

图3 超透镜结构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etalens

在完成八个不同波长(分别为510, 540, 570, 600, 630, 660, 690和720 nm)的聚焦结构设计后, 对其聚焦性能进行计算仿真。 对于XYZ三个方向均采用PML边界条件, PML边界基本实现为吸收材料, 目的在于吸收反射最少的入射光。 电磁仿真网格精度设置为0.02, 光源设置为对应波长的平面波入射, 从SiO2基底沿Z轴正方向正入射。 将离散傅里叶变换监视器放置在设定焦距处来获得电场分布从而观察聚焦性能, 并测量聚焦位置处的FWHM(半高宽), 观察在设计焦距处沿Z轴方向的能量峰值。

利用FDTD算法对单元结构进行优化后, 对光谱成像系统进行构建, 超表面光谱成像系统由滤波元件及超表面聚焦系统共同构成, 分别响应510~720 nm范围内的八个谱段, 光谱成像系统整体结构布局如图4所示。 宽谱段平面波光束以0° 视场角入射, 经过滤波元件后, 不同谱段的光束分别透射进入不同微结构, 通过目标波长的位相调控, 实现同一目标波长的聚焦及不同波长的色散。

图4 超表面光谱仪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metasurface spectrometer

2.2 仿真结果

图5为中心波长为600 nm的光束聚焦性能仿真结果。 图5(a)横坐标为聚焦光斑在XY坐标系的空间位置, 图5(b)横坐标为聚焦光斑在XZ坐标系的空间位置, 纵坐标为不同空间位置处的电场强度分布。 从电场强度在XYXZ面的分布可看出电场信息在两个方向均实现了聚焦。 FWHM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FWHM=λ2NA(5)

图5 波长为600 nm的电场分布情况
(a): XY面电场分布; (b): XZ面电场分布
Fig.5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at 600 nm wavelength
(a):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XY plane; (b):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XZ plane

根据式(8)可以计算出半高宽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各波段光束沿Z轴正方向入射到所设计的超表面光谱系统后的结果如图6所示。

图6(a)为对从监视器中获得的电场数据计算之后在理论焦面处的分布, 图6(b)为计算获得不同波长电场强度分布, 从图中可看出, 510~720 nm范围内的八个目标波长分别聚焦在坐标0~100 μ m不同位置上, 八个目标波长的弥散斑直径均小于10 μ m, 实现了不同波长的有效聚焦。

图6 超表面光谱仪色散聚焦效果
(a): 理论焦面处电场强度分布; (b): 不同波长电场强度分布
Fig.6 Result of dispersion focusing effect of metasurface spectrometer
(a): Electronic field energy of focal plane; (b): Electric energy distribtuion of different wavelengths

3 结论

在传统单波长相位调制超表面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实现了八个波段的多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通过计算和仿真, 根据传输相位原理对超表面单元的结构和周期进行优化改变其等效折射率, 实现了对不同波长光的响应。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在设计波长处, 超表面光谱成像仪可以有效聚焦, 弥散斑直径小于10 μ m。 设计的超表面光谱成像系统, 不受偏振态的影响, 并且结构紧凑、 效率高, 为光谱成像系统的微型化设计与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为超表面光谱成像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DONG Wei, ZHOU Jin-song, NIE Yun-feng(董伟, 周锦松, 聂云峰).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14, 34(5): 93. [本文引用:1]
[2] FENG Lei, WEI Li-dong, YANG Lei, et al(冯蕾, 魏立冬, 杨雷, 等).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19, 39(5): 149. [本文引用:1]
[3] Yu N, Genevet P, Kats M, et al. Science, 2011, 334(6054): 333. [本文引用:1]
[4] Shaltout A M, Shalaev V M, Brongersma M L. Science, 2019, 364(6441): 365. [本文引用:1]
[5] Khorasaninejad M, Shi Z, Zhu A Y, et al. Nano Lett. , 2017, 17(3): 1819. [本文引用:1]
[6] Chen W T, Zhu A Y, Sanjeev V, et al. Nat. Nanotechnol. , 2018, 13(3): 220. [本文引用:1]
[7] Wang Shu-ming, Wu Pin Chieh, Su Vin-Cent,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87. [本文引用:1]
[8] Li X, Chen L, Li Y, et al. Science Advances, 2016, 2(11): e1601102. [本文引用:1]
[9] Yesilkoy F, Arvelo E R, Jahani Y, et al. Nature Photonics, 2019, 13(6): 390. [本文引用:1]
[10] Khorasaninejad M, Zhu A Y, Roques-Carmes C, et al. Nano Lett. , 2016, 16(11): 7229. [本文引用:1]
[11] Chen B H, Wu P C, Su V C, et al. Nano Lett. , 2017, 17(10): 6345. [本文引用:1]
[12] Smith D R, Schultz S, Markos P, et al. Physical Review B, 2002, 65(19): 195104. [本文引用:1]
[13] Zhan A, Colbum S, Trivedi R, et al. ACS Photonics, 2016, 3(2): 20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