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镁凝胶对杉木的强化及固着机制研究
张源, 毕小茜, 李萍, 李贤军, 袁光明, 左迎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通讯作者 e-mail: zuoyf1986@163.com

作者简介: 张源, 1995年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e-mail: zhang1995yuan@163.com

摘要

硅镁凝胶浸渍改性杉木在物理力学性能方面提升较佳, 探究硅镁凝胶在杉木中的固着性能和机制, 对后续研究与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以硅镁凝胶为改性药剂, 人工林杉木为基材, 浸渍干燥后制得改性杉木。 通过FTIR和XPS分析杉木素材和改性杉木的化学成分和结合方式, 并对硅镁凝胶在木材中的分布以及改性杉木的渗透性进行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 硅镁凝胶浸渍改性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密度均达到0.5 g·cm-3以上, 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相比杉木素材分别提升了99.73%和58.48%, 端面硬度从3 659 N提升到5 843 N, 基本已达到中等木材的性能指标。 EDS结果证明药剂在杉木细胞腔中填充状况良好, Si, O, Na和Mg等主要元素与浸渍药剂硅镁凝胶相符且分布均匀。 对浸洗前后的改性杉木试样和素材分别进行分层XPS测试, 改性材的O/C增大, 各元素在不同深度的含量十分接近, 硅镁凝胶在杉木中分布均匀, 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浸洗后Si元素含量稳定, 而钠元素有所降低, 可能是部分钠盐的溶解流失造成, 且不同深度的元素含量变化趋于一致, 改性杉木的抗流失性较好。 相比于硅酸钠浸渍改性杉木, 硅镁凝胶改性杉木在96 h流失率降低到10.8%, 抗流失效果较好。 FTIR测试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对杉木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有破坏和脱出作用, 对杉木的通透性有所改善, 且更容易与药剂形成化学键结合。 C, O和Si元素的XPS谱图结果表明, 改性后C(1s)向低结合能偏移, 性质更加稳定, O—H结合大量减少, Si—O结合增多, 硅镁凝胶能够在杉木中形成稳定的Si—O—C化学结构, 药剂能够在细胞壁上实现高效固着。 研究结果为改性材的药剂流失性检测和固着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为硅镁凝胶浸渍改性杉木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人工林杉木; 硅镁凝胶; 浸渍改性; 流失率; 固着机制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Strengthening and Fix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Fir Modified by Silica-Magnesium Gel
ZHANG Yuan, BI Xiao-qian, LI Ping, LI Xian-jun, YUAN Guang-ming, ZUO Ying-feng*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silica-magnesium gel impregnated modified Chinese fir has improve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Exploring the fixing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silica-magnesium gel in Chinese fir has significa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t is uses silica-magnesium gel as the modifying agent and fast-growing Chinese fir as the base material.Modified Chinese fir was prepared after dipping and drying. FTIR and XP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ombination of naturalChinese fir and modified Chinesefir and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silica-magnesium gel in wood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dified Chinese fir impregnated with silica-magnesium gel had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density was above 0.5 g·cm-3,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bending strength were increased by 99.73% and 58.48% compared with the natural Chinese fir.The end surface hardness was increased from 3 659 to 5 843 N, and it reached the performance index of medium wood. The results of EDS proved that the medicament was well filled in the cell cavity of the fir, and the main elements such as Si, O, Na, Mg and the impregnating medicament silica-magnesium gel were consistent and evenly distributed. Layered XPS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Chinese fir before and after impregnation. The O/C of the modified Chinese fir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each element at different depths was very close. The silica-magnesium gel was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Chinese firand had good permeability.After leaching, the Si element content changed little, while the sodium element decreased,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dissolution and loss of some sodium salts, and the element content changes at different depths tend to be consistent. The resistance of the modified Chinese fir compared with sodium silicate, the loss rate of silica-magnesium gel was reduced to 10.8% in 96 h, and the effect was good. The FTIR test results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natural Chinese fir, sodium silicate solution and leachate showed that the sodium silicate solution had the effect of destroying and leaching out the lignin and hemicellulose of Chinese fir, improving the permeability of Chinese fir and making it easier to interact with the medicament forms a chemical bond. The XPS spectrogram analysis of C, O, and Si elements showed that C(1s) shifted to low binding energy after modific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were more stable. The O—H binding was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Si—O binding increased. The silica-magnesium gel can form a stable in Chinese fir with a Si—O—C chemical structure, and the agent can achieve high-efficiency fixation on the cell w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loss detection and fixation research of modified wood 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impregnated with silica-magnesium gel.

Keyword: Fast-growing Chinese fir; Silica-magnesium gel; Impregnation modification; Leaching ratio; Fixation mechanism
引言

我国对木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均位居世界前列, 随着天然商业林的禁伐, 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对低值人工林木材进行强化改性是有效途径[1]。 针对改性木材的应用逐渐广泛, GB/T 38467—2020《家具用改性木材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这也象征着改性木材的应用日渐成熟。 硅酸钠(俗称水玻璃)作为一种价廉易得、 环保无毒的药剂被广泛用于建筑行业, 由于其高强阻燃的特性, 取代有机类浸渍改性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但是硅酸钠作为一种水溶性药剂, 浸渍后的抗流失性较差, 影响改性木材后续的稳定使用。 将硅酸钠中的单体和低分子量硅酸盐物质转化为难溶性和耐浸出的物质是主要的技术手段, 例如常见的方法有热处理、 酸处理和添加金属阳离子盐等[2]。 Zhou等加入氟硅酸钠作为固化剂以降低流失性, 抗流失率提高了25.97%[3]。 氟硅酸钠能够改善硅酸钠自身的流失性, 却未对复合药剂的固着机制进一步探究。 固化后的硅酸钠多形成胶体、 二氧化硅或转变成不溶性盐沉积在木材细胞腔中, 普遍认为有机硅烷类物质能够与细胞壁形成牢固的化学结合, 而无机硅酸盐类只是起到物理填充作用[4]。 然而, Xu等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和杉木为原料, 采用真空/加压浸渍工艺, 通过原位聚合制备改性木材, FTIR分析结果表明, 木材的OH基团可以与硅溶胶原位缩聚形成Si—O—C共价键[5], 仅仅用FTIR测试结果在证明时难免信服力不足。 Bucker等利用C-13同位素的纤维素浸渍在特定Si-29的硅溶胶中, 利用NMR证明C-13和Si-29存在偶极耦合, 从而证明Si—O—C的存在[6]。 此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Si—O—C的存在, 但却难以应用于改性木材的检测中。

鉴于此, 本研究使用硅镁凝胶(以硅酸钠和氯化镁复合而成)为改性药剂, 人工林杉木为基材, 浸渍后干燥制得硅镁凝胶改性杉木。 采用FTIR测试和XPS测试相结合方式对改性杉木的化学环境、 元素含量和结合形式等进行分析, 探究硅镁凝胶在木材中的浸渍深度和固着机理, 证明改性材中Si—O—C键的存在, 揭示固着性提升的机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购于湖南省郴州市, 树龄8~10年、 胸径22~30 cm。 立地高度约2 m部位截取约1 m长的木段, 气干至含水率为18%~20%后制样。 密度试件参照GB/T 1933—2009进行制备, 试件尺寸为20 mm× 20 mm× 20 mm(纵向× 径向× 弦向, 下同); 抗弯强度试件参照GB/T 1936.1—2009进行制备, 试件尺寸为300 mm× 20 mm× 20 mm; 顺纹抗压强度试件参照GB/T 1935—2009进行制备, 试件尺寸为30 mm× 20 mm× 20 mm; 硬度试件参照GB/T 1941—2009进行制备, 试件尺寸为70 mm× 50 mm× 50 mm。 试件应避免有节疤、 裂纹、 腐蚀、 斜纹或其他缺陷。 硅酸钠(Na2SiO3; 45 Wt%水溶液)购自湖南荷塘化工有限公司。 氯化镁(MgCl2, AR)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超纯水使用ZWL-PA1-20超纯水系统制备(湖南中沃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试件制备

将杉木放入60 ℃的鼓风烘箱中干燥至含水率为5%~9%, 备用。 将制备的不同规格的杉木样品分为两组, 每组含10个20 mm× 20 mm× 20 mm、 10个20 mm× 20 mm× 30 mm、 10个20 mm× 20 mm× 300 mm、 6个50 mm× 50 mm× 70 mm的样品。 分别调制质量分数为20%的Na2SiO3溶液, 质量分数为5%的MgCl2溶液各5 L。 第一组样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 保留为对照组。 第二组样品放入浸渍罐中, 在负压(-0.96 MPa)Na2SiO3溶液中浸渍15 min, 然后在正压(0.5 MPa)下浸渍30 min。 然后在相同的工艺下在MgCl2溶液中浸渍两次, 得到硅镁凝胶浸渍改性杉木。 浸渍完成后将样品从罐中取出并在空气中陈放12 h, 用纯水洗涤表面。 然后, 将样品放入干燥箱中, 在60 ℃下干燥24 h, 使最终水分含量降至9%~15%, 得到硅镁凝胶浸渍改性杉木。

1.2.2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抗弯、 抗压、 硬度、 流失率)

杉木素材和改性杉木的密度参照GB/T 1933—2009《木材密度测定方法》进行检测; 抗弯强度参照GB/T 1936.1—2009《木材抗弯强度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顺纹抗压强度参照GB/T 1935—2009《木材顺纹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硬度参照GB/T 1941—2009《木材硬度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流失率参照GB/T 1934.1—2009《木材吸水性测定方法》进行测试。

1.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将干燥的杉木样品打粉并使用200目筛网选择直径< 80 μm的颗粒。 使用Nicolet iS50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仪(FT-IR; Nicolet Instrument Corp., Madison, WI, USA)测试。 样品用KBr研磨成粉末, 重量比为1/100, 然后压成片。 样品红外光谱范围为400~4 000 cm-1

1.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采用K-Alpha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Thermofisher公司)对杉木素材和改性杉木中各元素的化学环境和相对含量进行测试。 分析采用Al-Kα 靶(1 486.6 eV), X射线束能量为100 W, 光栅直径为200 mm, 灵敏度350 kcps, 分析室真空度10-8 bar。

1.2.5 X射线能谱分析测试

采用改性杉木中部切取8 mm× 8 mm× 2 mm的小木块, 用导电胶固定在载物台上, 在环境压力小于4 Pa, 电流为12 mA时喷镀一层铂金膜, 喷金后的样品在配有Ultim Max 40能谱探头的MIRA4 LMH(Tescan公司)型场发射扫描电镜上观察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性能与浸渍效果分析

人工林杉木由于生长周期较短, 因而早晚材差异较大, 材质松软, 物理力学性能上存在不足。 经硅镁凝胶浸渍改性后, 其材性得到较大提升, 将改性杉木和杉木素材的密度、 抗压强度、 抗弯强度和三切面硬度进行测试, 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硅镁凝胶浸渍改性杉木的密度提升到526 kg· m-3, 已经达到了人工柚木的密度。 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相比杉木素材分别提升了99.73%和58.48%, 三切面硬度也均得到改善, 尤其是端面硬度从3 659 N提升到5 843 N。 改性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能已经接近柚木、 榉木等中高档家具用材, 能够面向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实现了人工林杉木的高附加值利用[7]。 物理力学性能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药剂浸入到杉木内部, 容易引起破坏的孔隙和裂纹被填充, 因而弥补了人工林杉木材质疏松、 力学性能差的不足。

表1 杉木素材与改性杉木物理力学性能 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Chinese fir and modified Chinese fir

为进一步证明杉木在木材内部的填充效果, 取改性杉木内部样品进行EDS扫描, 结果如图1所示。 图1(a)中药剂在细胞腔填充状况较佳, 与表1中力学性能的提升相符合。 图1(b)是对填充物的化学环境扫描结果, O, Si, Na和Mg等元素与浸渍药剂硅镁凝胶相对应, 各元素分布均匀[图1(c)], 证明浸渍效果良好且均匀分散, 药剂能够浸入到杉木内部并在细胞腔达到较佳的填充效果[8]。 综上, 硅镁凝胶改性杉木在物理力学性能上提升较大, 药剂能够渗透浸入杉木内部, 且在细胞腔中完全填充。

图1 改性杉木细胞腔填充物EDS谱图
(a): 改性杉木SEM图及扫面区域; (b): 主要元素的含量; (c): 主要元素的分布情况
Fig.1 EDS spectrum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cell cavity filling
(a): SEM image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and scan area; (b): Content of main elements; (c): Distribution of main elements

2.2 改性杉木的固着性和渗透性分析

浸渍药剂的均匀分布和高效固着是决定改性木材性能稳定的关键, 改性杉木在浸渍过程中药剂通过细胞孔隙渗透进入木材的内部, 并在一定条件下固着沉积下来, 由此填补细胞腔以增强物理力学性能。 然而, 为了探究药剂在木材中的渗透深度和填充形式, 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后杉木进行分析。

EDS结果已证明硅镁凝胶渗透浸入杉木的细胞腔内, 为进一步探究药剂在改性杉木中的分布, 分别取改性杉木和杉木素材进行XPS测试。 浸渍改性杉木的浸渍效果评价没有直观的检测方法, 李萍等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样品进行XPS测试, 通过各层元素含量的变化以证明浸渍深度,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9]。 借鉴此法, 在50 mm× 50 mm× 70 mm改性材试件中分别在离表层15和30 mm深的部位取样测试。 硅酸钠由于易溶解的特性故流失率较高, 本研究在加入镁系无机盐后, 96h流失率从24.5%降低到10.8%, 药剂抗流失性能已有较大改善。 为探究浸洗后改性杉木的分布状况和物质的变化情况, 将改性杉木置于超纯水中浸洗24 h, 对浸洗前后的木材进行分层取样XPS测试, 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杉木素材和改性杉木的XPS全谱扫描谱图Fig.2 The XPS full spectrum scan spectrum of Chinese fir material and modified Chinese fir

图2中相比于杉木素材, 因为硅酸钠的浸入, O/C比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在全谱扫描图上可以清楚辨明Si和Na元素。 在15和30 mm深度扫描结果上各元素含量趋于一致, 这2个位置的化学环境相同, 证明改性杉木的药剂在其内部分布均匀, 有较好的渗透效果。 经过纯水浸洗过后, C, O和Si元素含量较稳定, Na元素的含量有所降低, 少量的未固化可溶性钠盐溶解流失, 而主要药剂仍能大量留存, 药剂在杉木细胞腔中发生化学结合, 是增强固着性能的主要原因。

在浸洗过程中由于观察到浸出溶液的颜色变化, 于是将浸洗结束后木材中渗出的少量液体收集, 并将其和原溶液进行FTIR检测, 其结果如图3(b)所示。 此外, 对浸渍处理后的改性杉木和杉木素材进行FTIR测试以探究其化学结构变化, 结果如图3(a)所示。 图3(a)中1 735 cm-1处的峰在改性后直接消失, 此处为木材半纤维素中乙酰基C=O的破坏所导致, 浸渍改性对半纤维素有较大损伤; 而在1 510 cm-1处是木质素中C=C伸缩振动和1 457 cm-1是木质素中甲基C—H伸缩振动, 两处峰减弱是改性杉木木质素含量降低[10]; 1 157和1 106 cm-1峰是纤维素中C—O—C的伸缩振动峰, 浸渍改性处理并未对杉木的纤维素骨架造成影响; 1 060 cm-1峰是C—O键的伸缩振动, 此峰强度的增加是因为有Si—O—C键的产生; 460 cm-1处新增加为Si—O—Si的振动峰, 硅酸钠浸入木材中所形成, 也从侧面证实药剂在杉木中浸渍效果较佳。

图3 FTIR测试结果
(a): 杉木素材和浸渍杉木; (b): 硅酸钠溶液和木材浸出液
Fig.3 FTIR spectra measurement results
(a): Natural Chinese fir and modified Chinese fir; (b): Sodium silicate solution and leachiog solution

图3(b)中, 1 630 cm-1处峰原本是C=O伸缩振动, 但原溶液中不含C元素, 此处应为硅酸钠中Si=C, 浸出液中出现此峰的主要原因是杉木中半纤维素的破坏溶出, 与图3(a)中1 735 cm-1消失相对应; 1 430 cm-1处是芳香族骨架振动与亚甲基C—H弯曲振动峰, 此峰强度的增加证明浸出的溶液里增加了木质素, 进一步说明硅酸钠对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除[11]。 其原因是硅酸钠由于其制得工艺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制备中NaOH的添加量决定其模数大小(碱性强弱), 而碱性环境会使得木材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分别被脱除和破坏[12], 所以浸出液会呈现深棕色, 还会使得整个细胞壁结构疏松, 表面粗糙, 孔隙增多, 便于后续药剂的浸入, 这也是改性杉木渗透性较好的原因。 不仅如此, 由于木素和半纤维素的破坏, 纤维素分子链上的活性羟基大量暴露出来, 增加了和药剂的结合位点, 为药剂和细胞壁之间形成化学键结合提供有利的条件。

2.3 硅镁凝胶在杉木中的固着机理分析

硅镁凝胶改性杉木有着较好的抗流失性, 为探明药剂在杉木中的固着机制, 对改性后的杉木和杉木素材的C和O元素进行分峰拟合, 结果如图4所示。 图4(a)和(b)是杉木素材的C和O元素谱图, 图4(c)和(d)是改性杉木的C和O元素的谱图。 C1谱峰所对应的化学键为C—C键和C—H键, 在木材中结合能较低, 主要源自木质素和脂肪酸和萜类化合物等木材抽提物。 C2谱峰所对应的化学键为C—O键, 在木材中主要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上的羟基—OH有关。 C3谱峰则对应C=O和O—C—O键, 与半纤维素分子中的缩醛结构以及木质素分子中的羰基有关。 对比图4(a)和(c), 与杉木素材相比, 改性材C2峰面积减少, 故杉木中的—OH大量减少, 这是因为硅镁凝胶与羟基的大量结合使其减少, 形成大量Si—O—C结构。 C3峰的面积也有所减少, 应该是由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部分破坏导致, 与前文FTIR的结果相符合。 一般认为, 与C原子连接的O原子越多, 其结合能越高, 而C整体上向低结合能偏移, 证明改性后杉木的稳定性更高。

图4 杉木中C和O元素XPS谱图
(a): 素材C分峰谱图; (b): 素材O分峰谱图; (c): 改性材C分峰谱图; (d): 改性材O分峰谱图
Fig.4 XPS spectrum of C and O elements of Chinese fir
(a): C element peak spectrum of natural Chinese fir; (b): O element peak spectrum of natural Chinese fir; (c): C element peak spectrum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d): O element peak spectrum of modified Chinese fir

O1谱峰对应的主要是C=O和Si=O键, 结合能较低, 在木材中相对含量较小。 O2谱峰对应的主要是C—O—C和O—H键, 是木材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由图4(b)和(d)可知, 通过浸渍改性后, O2峰的面积减少而O1峰的面积增加, 此处不能说明木材中的高氧化态的C原子数增多, 因为硅镁凝胶在杉木中提供了丰富的Si=O键, 其部分与杉木中—OH结合, 形成Si—O—C结构, 这也是O2峰面积的减少主要原因。

为探究硅酸钠在杉木中的具体结合形式, 其核心是Si元素的结合形式, 在全谱扫描图谱对Si和Mg元素进行提取, 结果如图5。 图5中改性后木材中增加Si和Mg元素, 证明浸渍药剂在杉木中能够实现均匀分布, 通过Si(2p)谱峰证明硅酸钠浸入木材孔隙中而产生Si—O—Si谱峰和木材中的—OH形成化学结合产生Si—O—C谱峰[13]。 这一变化与C(1s)和O(1s)的变化趋势一致, 能够充分证明硅镁凝胶不仅对杉木渗透性有促进作用, 甚至能够在杉木内部形成稳定的化学结构, 实现药剂在细胞壁上的高效固着。

图5 改性杉木中Si和Mg元素XPS谱图Fig.5 XPS spectra of Si and Mg elements in modified Chinese fir

3 结论

将硅镁凝胶作为药剂, 人工林杉木为基材, 浸渍改性制得改性杉木,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EDS结果表明药剂在杉木细胞腔中填充效果较佳, 且能浸入杉木内部, 结合XPS测试证明药剂能够在杉木各部位均匀分布, 证明改性杉木存在较好渗透性; 浸洗后改性杉木和浸出液的XPS和FTIR结果显示, 浸洗24 h改性材的药剂的留存效果好, 药剂与细胞壁间固着性较佳; C, O和Si元素的分峰谱图表明了, 硅镁凝胶浸渍改性对杉木的渗透性有所改善, 并且在硅酸钠和木材间形成稳定的Si—O—C键, 实现了药剂在杉木中的均匀分布, 探明了其在细胞壁上的固着机制。

参考文献
[1] Chen C, Kuang Y, Zhu S, et al.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2020, 5(9): 642. [本文引用:1]
[2] Yona A M C, Zigon J, Matjaz P, et al.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55(4): 887. [本文引用:1]
[3] Zhou Y, Zhang Y, Zuo Y, et al.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20, 9(6): 14190. [本文引用:1]
[4] MENG Chen-xiao-ning, ZHAO Ke-yan, GAO Hui, et al(孟辰笑凝, 赵科岩, 高慧, ). 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林产工业), 2020, 57(11): 65. [本文引用:1]
[5] Xu E, Zhang Y, Lin L. Polymers, 2020, 12(8): 1632. [本文引用:1]
[6] Bucker M, Jager C, Pfeifer D, et al.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48(5): 1033. [本文引用:1]
[7] SHEN Hua-jie, QIU Jian, YANG Yu-shan, et al(沈华杰, 邱坚, 杨玉山, ).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40(2): 149. [本文引用:1]
[8] Zhu X, Wu Y, Tian C, et al.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2014, 2014: 867106. [本文引用:1]
[9] LI Ping, WU Yi-qiang, Jian-xiong, et al(李萍, 吴义强, 吕建雄,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5): 1430. [本文引用:1]
[10] DUO Hua-qiong, SUN Xiao-xiong, WANG Zhen-zhu(多化琼, 孙枭雄, 王振柱). 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 45(4): 0423002. [本文引用:1]
[11] Fahey L, Nieuwoudt M, Harris P. Cellulose, 2019, 26(13): 7695. [本文引用:1]
[12] Chao W, Wang S, Li Y, et 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0, 400: 125865. [本文引用:1]
[13] Sun Z, Lv J, Wang Z, et al.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55(3): 83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