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高光谱结合特征波长筛选的脐橙表面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郝婕, 董福佳, 王松磊*, 李亚蕾, 崔佳锐, 刘思佳, 吕钰
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通讯作者 e-mail: wangsongleinxu@163.com

作者简介: 郝 婕, 1995年生, 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nx_haojie@163.com

摘要

采用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进行判别。 实验通过由氙灯光源激发的高光谱成像系统(392~998.2 nm)分别采集浓度为0, 0.5, 1, 2 mg·kg-1的毒死蜱和0, 1, 3, 5 mg·kg-1多菌灵的高光谱图像。 使用ENVI软件获取样本的感兴趣区域(ROI); 对原始光谱数据采用卷积平滑(SG)、 标准正态标量变换(SNV)及一阶导数(FD)方法进行预处理; 采用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法(iVISSA)、 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VE)和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一次提取特征波长, 二维相关光谱(2D-COS)方法进行二次提取特征波长。 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判别分析相结合算法(PCA-LDA)和偏最小二乘算法(PLS-DA)建立基于两次提取特征波长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残留的判别模型。 将原始光谱数据与经过预处理的3种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分析, 结果发现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光谱数据经过SG处理后模型效果最优。 对经SG预处理后的毒死蜱光谱数据和多菌灵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一次提取, 最佳特征波长分别为iVISSA法和CARS法, 分别提取出26个和30个特征波长; 再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算法对这26个和30个特征波长进行二次提取, 分别得到10个和12个特征波长。 对一次提取特征波长和二次提取特征波长后的光谱数据分别建模。 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浓度的毒死蜱, 基于iVISSA-2D-COS建立的PCA-LDA模型判别效果最佳, 其校正集与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8.61%和95.83%; 对于不同浓度的多菌灵, 基于CARS-2D-COS建立的PCA-LDA模型判别效果最佳, 其校正集与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22%和95.83%, 均高于全波段光谱数据模型和一次提取特征波长模型判别正确率, 说明2D-COS可以捕捉可用的荧光光谱信息。 该研究采用2D-COS对一次提取最优特征波长进行二次提取后建模, 研究结果为脐橙表面不同浓度农药残留的快速无损判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 毒死蜱和多菌灵; 特征波长筛选; 二维相关光谱; 判别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识码:A
Rapid Detec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on Navel Oranges by Fluorescence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Selection
HAO Jie, DONG Fu-jia, WANG Song-lei*, LI Ya-lei, CUI Jia-rui, LIU Si-jia, LÜ Yu
School of Food & Win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In this study, fluorescence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identifie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and carbendazim on the surface of navel oranges. Hyperspectral image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at 0, 0.5, 1 and 2 mg·kg-1 and carbendazim at 0, 1, 3 and 5 mg·kg-1 were acquired by a hyperspectral imaging system (392~998.2 nm) excited by a xenon light source. The sample’s region of interest (ROI) was captured by ENVI software. Raw spectral data were pre-processed by a spectral pre-processing methods, including SG, SNV and FD. The interval variable iterative spatial shrinkage (iVISSA),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 algorithm (UVE) and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 were used for the primary extraction of feature wavelengths and the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2D-COS) method for secondary extraction of feature wavelengths. PLS-DA and PCA-LDA model developed primaryand secondary feature wavelength extractio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and carbendazim residues on the surface of navel oranges. 3 methods studied the spectral pre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effect of SG methods was best. A total of 26 feature wavelengths were extracted by the iVISSA method for the spectral data using the SG chlorpyrifos; A total of 30 feature wavelengths were extracted by the CARS method for the spectral data using the SG method of carbendazim. The 2D-COS algorithm was used for the secondary extraction of 26 and 30 feature wavelengths, resulting in 10 and 12 feature wavelengths, respectively. Discriminant models based on spectral data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xtraction of feature wavelengths were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CA-LDA model based on iVISSA-2D-COS was the best with the calibration set and prediction set discrimination rates of 98.61% and 95.83%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The PCA-LDA model based on CARS-2D-COS was the best with the calibration set and prediction set discrimination rates of 97.22% and 95.83%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arbendazi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e discrimination rates of full-band spectral data and once-extraction feature spectral data. In this study, secondary extraction of the optimal feature wavelengths by 2D-COS has developed discrimination models, an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discrimination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sticide residues on the surface of navel oranges.

Key words: Fluorescence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Chlorpyrifos and carbendazim;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selection;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Discrimination
引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柑橘生产国与消费国, 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 脐橙因其果肉多味甜和高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1]。 农药在脐橙的生长过程中起到病虫草害的防治作用, 但残留在脐橙表面的农药通过果皮渗透进果肉中, 可被人体吸收, 危害人体健康。 不同的农药成分以及不同的剂量会导致不同的中毒症状, 轻至皮肤, 重达血液甚至致命[2]

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气质联用法等。 这些方法灵敏度高, 但只能用于抽样检验, 前处理繁琐和费时, 且实验具有破坏性, 仅能用于实验室农药残留的精确分析和法定检测[3]。 因此, 需要一种快速、 无损、 高效的方法检测脐橙表面的农药残留。

有些研究也使用了高光谱技术, 如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 近红外高光谱以及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等, 用于确定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残留[4, 5, 6]。 荧光高光谱成像(HSI)是一种将光谱学和计算机视觉相结合的技术, 已成为检测食品和农产品的有力工具[7, 8, 9, 10]。 荧光高光谱可对荧光发射光谱进行波段解离, 有效去除非荧光背景物质及自发荧光干扰, 其灵敏度比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高2~3个数量级, 对荧光物质检测优势显著[11, 12, 13]。 薛龙[2]等基于激光诱导荧光高光谱技术建立了脐橙表面敌敌畏残留的预测模型, 其预测集的相关系数达到0.810 1; Sun[14]等采用了高光谱结合叶绿素荧光光谱的方法建立了莴苣叶中农药残留的预测模型, 其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987。 目前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荧光高光谱的空间和光谱的分辨率, 使采集的光谱图像尺寸变大, 数据冗余, 因此需要筛选特征波段,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本研究采用氙灯光源激发的荧光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荧光光谱信息, 结合二维相关光谱(2D-COS)算法对荧光光谱二次提取特征波长, 在较少的特征波长表征光谱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判别分析相结合算法(PCA-LDA)和偏最小二乘算法(PLS-DA)建立了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残留的的判别模型, 提高了不同浓度农药残留的识别率, 图1为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1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的主要步骤流程图Fig.1 Flowchart of the main steps in the data analyses and model establishment

1 实验部分
1.1 样本制备

毒死蜱标准溶液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菌灵标准溶液购自罗恩试剂。 根据GB 2763— 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残留限量》脐橙表面毒死蜱和多菌灵国标限量分别为3和5 mg· kg-1, 分别用甲醇溶液稀释毒死蜱和多菌灵标准溶液, 配置浓度梯度为0, 0.5, 1, 2 mg· kg-1的毒死蜱溶液和0, 1, 3, 5 mg· kg-1的多菌灵溶液, 置于具塞锥形瓶中备用。 实验所用的脐橙均购自超市, 挑选表面没有缺陷和损伤的脐橙, 将其表皮洗净, 静置晾干。 将配置好的溶液模拟农药喷洒至脐橙表面。

1.2 荧光高光谱系统和图像采集

采用荧光高光谱仪(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采集脐橙的荧光高光谱图像。 荧光高光谱系统主要由CCD相机、 氙灯光源、 二向分色镜、 电控位移平台、 发射光滤光片、 暗箱和控制计算机组成。 该系统覆盖了392~998.2 nm波段范围内的176个波长, 光谱分辨率为3.5 nm, 相机的分辨率为960像素× 1 101像素, 像素数(空间维× 光谱维)为960× 176。 图2为荧光高光谱系统光学原理结构图。

图2 荧光高光谱系统光学原理结构图Fig.2 Optical principle structure of the fluorescence hyperspectral system

第一次采集时保留自动曝光、 自动调焦、 自动速度匹配, 点击采集可自动完成数据采集。 之后打开自动拍摄的图像查看是否过曝, 如果结果不理想则需要手动调整参数。 经过预实验, 最终确定采集荧光高光谱图像的参数为: 起点位置0.65 cm, 扫描距离1.0 cm, 扫描前进速度0.07 cm· s-1, 回退速度0.20 cm· s-1, CCD相机对样品的曝光时间设置为40 s, 增益为5。 激发光滤光片滤光为357 nm, 带宽为45 nm(激发光波长334.5~379.5 nm)。

1.3 荧光产生的机理

荧光高光谱可以通过改变激发和发射波长来检测多种荧光基团的存在。 荧光光谱是基于不同基团有机分子的相互作用、 反应、 吸收和辐射而形成, 每个组分的荧光光谱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因此认为光谱的变化与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浓度变化有关。 分子受荧光激发后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分子构型发生四级循环变化, 即N(基态)→ N* (激发态)→ T* (激发态)→ T(基态)→ N(基态)变化, 如图3所示。 当样品受到氙灯光源的激发后, 电子会从基态(N)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至激发态(N* )或者更高能量的激发态(T* )。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 部分分子以非辐射跃迁形式释放能量, 部分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回到基态(N), 这个过程为荧光发射[15]。 产生荧光的首要条件是该物质的分子必须具有能吸收激发光的结构, 通常含苯环结构和共轭大π 键。 本研究中的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分子结构如图4所示, 均具有苯环和大π 键, 理论上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此外, 有机物分子溶于甲醇溶剂中将在甲醇-水二元混合溶剂中形成复杂的氢键混合物, 从而增加分子的平面性, 荧光增强。 本研究将毒死蜱和多菌灵溶液溶解于甲醇溶液, 以增强其荧光性。

图3 激发态质子转移的能级模型Fig.3 Energy level models for excited state proton transfer

图4 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分子结构Fig.4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hlorpyrifos and carbendazim

1.4 光谱数据处理

1.4.1 光谱数据预处理

消除实验过程中相机暗电流、 光散射、 仪器的基线漂移和噪声等无关信息的影响, 提高后续模型的性能, 需要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采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 smoothing, SG)、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和一阶导(first derivative, FD)。

高光谱数据的高维性和相邻变量之间的强相关性导致了模型训练的复杂性和高时间消耗。 特征波长变量的选择是光谱数据分析和简化模型的关键步骤, 主要集中在从大量光谱中识别和提取特征变量。 本研究采用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法(iVISSA)、 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VE)、 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16]和二维相关光谱(2D-COS)[17]方法对特征波长进行了选择。

1.5 模型建立及评价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判别分析相结合算法(PCA-LDA)和偏最小二乘算法(PLS-DA)建立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残留及光谱变量的判别模型。 模型性能通过精确度评价, 精确度越高, 表示模型性能越好。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谱反射率曲线

使用ENVI 4.8选取脐橙样本的整个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 将感兴趣区域内所有像素的平均荧光光谱作为脐橙光谱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图5为采集的脐橙荧光高光谱图像。 通过对采集的荧光高光谱图像进行分析, 发现700.2~998.2 nm没有荧光成像。 因此有效发射波段为392~700.2 nm, 共94个波段。 后续数据分析及建模均基于有效波段。

图5 脐橙荧光高光谱图像Fig.5 Fluorescent hyperspectral images of navel oranges

图6为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平均光谱曲线。 图6(a)为毒死蜱的平均光谱曲线, 不同浓度样品的光谱曲线走势相似。 喷洒毒死蜱的脐橙荧光强度高于未喷毒死蜱的原始脐橙样本, 且随着浓度增加, 荧光强度逐步升高。 在530 nm附近出现一个微弱的谱峰, 为橙子表面橙皮素的荧光发射波长。

图6 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a)和多菌灵(b)的平均光谱曲线Fig.6 Average spectral curves of chlorpyrifos (a) and carbendazim (b) at d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the surface of navel oranges

图6(b)为多菌灵的平均光谱曲线, 表面附着多菌灵的脐橙样本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没有多菌灵附着的脐橙表面。 其中3 mg· kg-1浓度的多菌灵平均光谱最强, 其次是1 mg· kg-1, 5 mg· kg-1最弱。 分析认为大部分荧光物质存在一种聚集引发猝灭的现象。 在浓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激发能量会以分子间作用力形成超分子结构的形式耗散, 荧光成分可能会抑制低量子产率成分的发射[9], 因此在较低浓度下测得的荧光量子效率反而更高。 0 mg· kg-1的多菌灵脐橙表面由于橙皮素在530 nm附近有荧光发射峰, 表面附着多菌灵的橙皮表面在550 nm附近出现荧光发射峰, 5 mg· kg-1浓度的发射峰尤为明显, 由此可推测55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为多菌灵的发射峰。

2.2 荧光光谱预处理

采用3种预处理算法(SG, SNV和FD)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 不同预处理后的荧光光谱有一定的差异。 SG算法可以消除噪声使光谱曲线变平滑, SNV算法可以实现光谱曲线的归一化, 而导数法可以解决光谱曲线的重叠峰, 增强光谱之间的差异。 图7为毒死蜱和多菌灵预处理前后的荧光光谱曲线。

图7 预处理前后的毒死蜱和多菌灵荧光高光谱曲线
(a): 毒死蜱原始荧光光谱曲线; (b): SG预处理后毒死蜱光谱曲线; (c): SNV处理后毒死蜱光谱曲线; (d): FD预处理后毒死蜱光谱曲线; (e): 多灵菌原始荧光光谱曲线; (f): SG预处理后多灵菌光谱曲线; (g): SNV预处理后的多灵菌光谱曲线; (h): FD预处理后多灵菌光谱曲线
Fig.7 Fluorescence hyperspectral curves of chlorpyrifos and carbendazim in the pre and post pretreatment period
(a): Chlorpyrifos original flourescence spectral curve; (b): Chlorpyrif spectral curve by SG pretreatment; (c): Chlorpyrifos spectral curve by SNV pretreatment; (d): Chlorpyrifos spectral curve by FD pretreatment; (e): Carbendazim original fluorescence spectral curve; (f): Carbendazim spectral curve by SG pretreatment; (g): Spectral curve by SNV pretreatment; (h): Spectral curve by FD pretreatment

图7(a)为毒死蜱原始荧光光谱曲线, 光谱曲线受噪声影响出现若干小的尖峰, 通过SG算法预处理后得到图7(b), 有效减少了原始光谱数据背景噪声和重叠现象。 图7(c)为经过SNV算法处理得到的光谱曲线, 光谱曲线得以归一化, 但是依然存在若干小的尖峰。 图7(d)为经过FD算法处理得到的光谱曲线, 在420~430 nm处出现了两个相反的大的尖峰, 曲线缺乏规律性。 图7(e)— (h)为多菌灵原始光谱曲线和经SG, SNV, FD预处理后的荧光光谱曲线, 与毒死蜱荧光光谱数据预处理后的光谱曲线呈现相似趋势。

对原始荧光光谱数据和预处理后的荧光光谱数据建立PLS-DA和PCA-LDA模型,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毒死蜱和多菌灵荧光光谱数据经过SG预处理后建模效果均为最优, 分析认为SG预处理有效减少了噪声对数据的影响, 提高了数据的规律性。 其中, 毒死蜱荧光光谱数据经过SG处理后建立的PCA-LDA模型, 预测集正确率达到95.83%, 比原始数据建立的PCA-LDA模型高出4.16%, 建立的PLS-DA模型, 预测集正确率达到87.5%, 高于原始数据和其他预处理后所建模型效果。 多菌灵荧光光谱数据经过SG处理后建立的PLS-DA和PCA-LDA, 正确率均达到91.67%, 为最优数据集。 结合光谱曲线和建模效果, 选择SG方法对毒死蜱和多菌灵荧光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表1 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模型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model by different sample pretreatment methods
2.3 特征波长选择与建模分析

2.3.1 特征波长一次提取与建模

使用iVISSA, CARS和UVE算法提取特征波长。 iVISSA法提取特征波长具体参数设置为: 最大主成分数为15, 交叉验证次数为15次, 选择中心化数据处理模式, 二进制矩阵的采样次数为500次。 CARS法提取特征波长具体参数设置为: 最大主成分数为15, 交叉验证次数为15次, 数据处理采用中心化数据处理模式, 蒙特卡罗采样次数为500次。 UVE法提取特征波长具体参数设置为: 最大主成分数为30, 交叉验证次数为5次, 选择中心化数据处理模式, 二进制矩阵的采样次数500次。 特征波长提取如图8所示。 图8(a)为毒死蜱荧光光谱数据的特征波长提取结果, iVISSA, CARS和UVE提取的特征波长数量分别为: 26, 10和12。 图8(b)为多菌灵荧光光谱数据的特征波长提取结果, iVISSA, CARS和UVE提取的特征波长数量分别为: 20, 30和13。

图8 特征波长提取结果
(a): 毒死蜱; (b): 多菌灵
Fig.8 Results of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extracting
(a): Chlorpyrifos; (b): Carbendazim

对三种方法提取的特征波长建立模型, 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不同浓度的毒死蜱荧光光谱数据, iVISSA法提取的特征波长建立的的模型效果最优, PLS-DA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正确率分别为88.89%和87.50%。 PCA-LDA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的正确率分别为97.22%和91.67%, 均优于其他特征波长模型。 对于不同浓度的多菌灵荧光光谱数据, CARS法提取的特征波长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 PLS-DA和PCA-LDA模型预测集的正确率分别为91.67%和95.83%, 优于全波段和其他特征波长模型。 分析认为, 相较于其他方法, CARS法提取的波长多分布在500~600 nm波段范围, 对应于橙子表面的橙皮素和可能为多菌灵的发射峰出现的位置。 但是由表2可知, 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最优特征波长的波长数分别为26和30, 波长数较多, 且毒死蜱最优特征波长建立的PCA-LDA的预测集正确率略低于基于全波段建模的预测集正确率, 故采用组合算法提取特征波长, 以提取最优特征波长, 减少特征波长数量和数据冗余, 同时提高模型性能。

表2 不同特征波长的模型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model b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2.3.2 基于组合算法的特征波长提取与建模

毒死蜱和多菌灵具有成分复杂, 含量高的特点, 特征峰存在严重重叠。 通过2.3.1得到毒死蜱和多菌灵荧光光谱数据的最优特征波长, 分别为iVISSA和CARS法。 经过二维荧光相关光谱技术进行二次提取, 可以提高光谱的分辨率和解释能力, 同时区分特征光谱中的覆盖峰、 弱峰和迁移峰。 通过表征每个特征变量在模型中的作用, 进而用于特征峰提取, 达到数据降维的目的。

如图9(a— d)分别为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同步二维荧光相关谱和三维立体图。 根据Noda的二维光谱理论, 同步二维荧光相关光谱呈对角线对称, 存在两种相关峰。 位于对角线上的峰为自峰, 呈现正值, 由动态信号自身相关得到, 其强度代表了体系对外扰的敏感程度。 图9(a)和(b)分别为毒死蜱同步二维荧光相关谱和三维立体图, 在对角线位置主要出现3个自相关峰, 分别位于458.8, 494.5和580.5 nm, 表明该变量处光谱信号对外扰较敏感。 位于对角线外的峰为交叉峰, 有正负之分, 表示相应吸收峰之间的相关程度。 在(458.8, 494.5), (494.5, 580.5)和(458.8, 580.5) nm处有明显的正交叉峰, 说明458.8, 494.5和580.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在同时同向变化。 图9(c)和(d)分别为多菌灵同步二维荧光相关谱和三维立体图, 在对角线位置主要出现3个自相关峰, 分别位于442.8, 468.5和570.5 nm。 在(442.8, 468.5), (468.5, 570.5)和(442.8, 570.5) nm处有明显的正交叉峰。 因此选择在交叉峰和自相关峰附近的波段为特征波段, 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毒死蜱iVISSA-2D-COS的10个特征变量, 多菌灵CARS-2D-COS的12个变量, 作为组合算法的特征变量。 图10为经2D-COS二次提取特征波长的结果。

图9 毒死蜱(a, b)和多菌灵(c, d)的同步二维荧光相关谱和三维立体图Fig.9 Synchronous 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a and three-dimensional stereograms of chlorpyrifos (a, b) and carbendazim (c, d)

图10 特征波长二次提取结果
(a): 毒死蜱; (b): 多灵菌
Fig.10 Results of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secondary extracting
(a): Chlorpyrifos; (b): Carbendazim

表3为经过2D-COS二次提取特征波长建模结果。 对于毒死蜱的荧光光谱数据, 基于iVISSA-2D-COS与基于iVISSA建立的PLS-DA模型的预测集正确率一样, 均为87.50%, 但是二次提取后特征波长的数量减少为一次提取的50%, 减少了数据处理量, 提高了模型处理的效率; 建立的PCA-LDA模型的预测集正确率比一次提取建立的模型提高了4.16%。 对于多菌灵的荧光光谱数据, 经过2D-COS二次提取特征波长建立的PLS-DA模型和PCA-LDA模型的预测集正确率与基于一次提取特征波长所建立的模型相等, 但是特征波长数量为CARS法提取的43%。 综上所述, 对于不同浓度毒死蜱, iVISSA-2D-COS-PCA-LDA模型效果最优; 对于不同浓度多菌灵, CARS-2D-COS-PCA-LDA模型效果最优。

表3 二次提取特征波长建模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model by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s secondary extracting
3 结论

采用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脐橙表面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进行判别研究, 采用SG法对荧光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有效减少了背景噪声和重叠现象对原始光谱数据的影响。 采用iVISSA法对经过SG处理后的毒死蜱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提取, 用CARS法对经过SG处理后的多菌灵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提取, 分别提取出26个和30个特征波长; 然后采用2D-COS算法对提取出的特征波长进行二次提取, 分别得到10个和12个特征波长, 降低了光谱数据冗余; 最后, 采用一次提取特征波长、 二次提取特征波长建立不同浓度毒死蜱和多菌灵的判别模型。 主要结论:

(1)对于脐橙表面不同浓度的毒死蜱, 基于iVISSA-2D-COS法提取的特征波长建立的PCA-LDA模型效果最佳, 校正集和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8.61%和95.83%。

(2)对于脐橙表面不同浓度的多菌灵, 基于CARS-2D-COS法提取的特征波长建立的PCA-LDA模型效果最优, 校正集和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22%和95.83%。

(3)iVISSA-2D-COS-PCA-LDA毒死蜱浓度模型判别和CARS-2D-COS-PCA-LDA多菌灵浓度模型判别准确率均高于全波段荧光光谱数据和其他特征波长光谱数据模型判别正确率, 说明2D-COS法提取特征波长, 在减少波长数量的同时, 可以保留重要的荧光光谱分类信息。

参考文献
[1] WU Song-wei, LIANG Shan-shan, TAN Qi-ling, et al(武松伟, 梁珊珊, 谭启玲, ).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0(1): 12. [本文引用:1]
[2] LUO Chun-sheng, XUE Long, ZHUANG Hong, et al(罗春生, 薛龙, 庄宏, ).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中国农机化), 2012, 51(1): 189. [本文引用:2]
[3] CHANG Bo, WANG Yan-ping, YANG Fan, et al(常波, 王艳萍, 杨帆, ). 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1, 33(8): 1626. [本文引用:1]
[4] JI Hai-yan, REN Zhan-qi, RAO Zhen-hong, et al(吉海彦, 任占奇, 饶震红, ). Journal of Luminescence(发光学报), 2018, 39(12): 1778. [本文引用:1]
[5] ZHANG Meng, JIA Shi-jie(张萌, 贾世杰). Food & Machinery(食品与机械), 2021, 37(1): 99. [本文引用:1]
[6] ZHENG Jian-hong, WU Rui-mei, XIONG Jun-fei, et al(郑建鸿, 吴瑞梅, 熊俊飞, ). Laser Magazine(激光杂志), 2016, 37(6): 57. [本文引用:1]
[7] Carvalho D G, Ranzan L, Trierweiler L F, et al. Food Chemistry, 2020, 329: 127. [本文引用:1]
[8] Aït-Kaddour A, Loudiyi M, Ferlay A, et al. Meat Science, 2018, 137: 58. [本文引用:1]
[9] Chen J, Liu M, Yuan H, et al. Poultry Science, 2021, 100(10): 101378. [本文引用:2]
[10] Catena S, Sanllorente S, Sarabia L A, et a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0, 154: 104561. [本文引用:1]
[11] Bertani F R, Businaro L, Gambacorta L, et al. Food Control, 2020, 112: 107073. [本文引用:1]
[12] Sanllorente S, Rubio L, Ortiz M C,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9, 285: 240. [本文引用:1]
[13] Ni L, Zhao J, Song H, et al.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0, 1: 118374. [本文引用:1]
[14] Sun J, Zhou X, Mao H,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 9(6): 231. [本文引用:1]
[15] CHEN Ya-bin, HE Jian-guo, MA Tian-lan, et al(陈亚斌, 何建国, 马天兰,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食品工业科技), 2016, 37(22): 112. [本文引用:1]
[16] Yuan R, Liu G, He J, et al.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21, 182: 106043. [本文引用:1]
[17] Yang R, Liu R, Dong G, et al.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6, 157: 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