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猪、 奶牛粪水中温厌氧发酵沼液中DOM的光谱特征
娄梦函1,2, 靳红梅2,3,4,*, 梁栋2,3, 朱燕云2,3, 朱宁2,3,4, 李丹阳2,3
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4
3.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14
4.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5
*通讯作者 e-mail: hmjin@jaas.ac.cn

作者简介: 娄梦函, 女, 1997年生,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2250537099@qq.com

摘要

养殖粪水中物质的组成变化决定其潜在的环境效应,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养殖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对总固体浓度(TS)分别为4%和8%的猪、 奶牛粪水进行批次中温厌氧发酵试验, 分析了猪粪和奶牛粪沼液中DOM的含量变化, 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 解析沼液DOM的荧光光谱特性及组分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中温厌氧发酵结束后, 沼液中DOM含量均极显著( p<0.001)降低。 沼液DOM主要包含类酪氨酸、 类富里酸、 类色氨酸和类胡敏酸4种荧光组分, 其中类胡敏酸的相对含量均显著( p<0.05)增加, 但类富里酸的相对含量仅在TS为8%的处理中增加, 而在TS为4%的处理中降低。 沼液DOM的腐殖化指数均极显著( p<0.01)增加, 但猪粪沼液DOM的腐殖化程度明显高于奶牛粪沼液。 研究结果为畜禽粪便沼液农田利用的潜在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猪、 奶牛粪水; 中温厌氧发酵;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X502 文献标志码:A
Fluorescence Spectra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Mes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of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LOU Meng-han1,2, JIN Hong-mei2,3,4,*, LIANG Dong2,3, ZHU Yan-yun2,3, ZHU Ning2,3,4, LI Dan-yang2,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Crop and Livestock Integrated Farm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Nanjing 210014, China
4.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Solid Organic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Nanjing 21009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ecal water are determined by the composition changes of substance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fecal water. In this study, the content of DOM in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was analyzed by batch mesophilic anaerobic fermentation with a total solid concentration (TS) of 4% and 8%, respectively. DOM’s fluorescenc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nent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raw and digested slurries were analyzed by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3DEEM) and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PARAFAC). After mesophilic anaerobic fermentation, there sults showed that DOM content in slurr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p<0.001). DOM of manure slurries mainly contained four fluorescent components: tyrosine like, fulvic acid like, tryptophan like and humic acid like.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humic aci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p<0.05), but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fulvic acid increased only in the treatment of TS=8% but decreased in TS=4%. The humification index of DOM in digested slurr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p<0.01), but the humification degree of DOM in pig manure slurri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dairy manure slurries.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valuating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ivestock manure slurries utilization in farmland.

Keyword: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Mes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引言

我国畜禽养殖场粪污产生量高达38亿t/年[1], 其中粪水(主要由动物尿液、 冲洗水、 损失的饮用水及少量固体粪便等组成)占比超过80%, 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重点[2]。 厌氧发酵技术是畜禽养殖场粪水处理的重要手段, 在规模化生猪和奶牛养殖场中应用十分普遍[3]。 沼液是厌氧发酵后的主要残留物, 年产生量超过4亿t。 沼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丰富, 它是一类分子量分布范围广泛、 组成和结构复杂的非均质有机混合物, 含多种官能团, 具有络合、 离子交换吸附和氧化还原能力。 同时, DOM在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移动较快、 生物有效性大, 影响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等环境行为[4, 5, 6]。 因此, 明确畜禽粪便源沼液中DOM的含量及结构变化对其后续还田利用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荧光光谱(3DEEM)是表征DOM荧光特性的重要方法[7]。 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常与3DEEM技术联用, 实现复杂的DOM混合体系的组分分解, 进而明确DOM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和比例。 近年来, 利用该技术表征养殖废水及其沼液中DOM荧光特性的研究不断增多。 邵一奇等[8]发现猪场废水残留沼液中DOM的芳香化程度提高, 可生化性降低, 类腐殖质物质增加, DOM有明显的生物源特征; 李有康等[9]研究发现畜禽粪污发酵后的沼液往往残留大量腐殖质, 说明的腐殖酸作为高分子聚合物难以被生物降解的特性。 有报道利用3DEEM-PARAFAC分析了猪场废水DOM组成特征, 发现类腐殖质组分所占比例与腐殖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然而, 对于不同原料、 不同浓度条件下, 厌氧发酵前后沼液DOM含量及结构变化的3DEEM研究甚少。 本研究对不同发酵浓度(TS为4%和8%)的猪、 奶牛粪水进行中温批次厌氧发酵试验, 进而利用3DEEM-PARAFAC技术深入分析沼液中DOM的含量及组成变化。 研究旨在为畜禽粪便沼液农田利用的潜在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需原料主要为猪、 奶牛粪水(包括尿液及冲洗废水)和活性污泥。 其中, 粪水分别取自本研究团队长期定位监测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和奶牛养殖场的粪水收集池, 活性泥取自监测猪场的沼气发酵罐排出的污泥。 试验原料基本理化性质详见表1。 活性污泥需在实验室经中温[(35± 1) ℃]驯化至甲烷含量高于55%后使用。

表1 发酵原料的基本理化性质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w materials
1.2 试验设计

厌氧发酵试验在180 mL血清瓶中进行。 设置4个处理组(表2), 分别为TS为4%和8%的猪、 奶牛粪水, 并接种30%(W/W)的驯化活性污泥; 同时设置仅加入接种污泥和蒸馏水的对照组。 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n=3)。 装料后立即通入高纯N2吹扫5 min, 以确保瓶内厌氧环境, 然后密封。 将密封的血清瓶放置于恒温水浴锅[(35± 1) ℃]中进行厌氧发酵试验。 每天定时手动摇匀物料两次, 随后测定日产气量, 并取样分析CH4含量。 当各个处理的日产气量低于累积产气量的1%时, 反应终止。 整个发酵试验共计34 d。

表2 试验处理中发酵原料的配比 Table 2 The raw material ratios in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1.3 取样

试验结束后, 称量沼液质量, 并充分混匀后取样。 所得沼液样品在9 000 r· min-1下离心10 min, 上清液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得到DOM溶液。

1.4 方法

日产气量采用排水法测定, 甲烷含量采用气相色谱仪(GC9890B, 南京仁华色谱科技应用开发中心)测定。 DOM浓度采用TOC仪(MultiN/C3100 TOC/TN,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测定, 各处理的DOM含量均为扣除对照组后得到的数据。 3DEEM特征采用荧光光谱仪(FS5, 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测量, 为避免浓度差异对荧光强度结果的影响, 首先将提取的DOM溶液的总有机碳(TOC)浓度统一稀释至(10± 0.1) mg· L-1。 激发波长(Ex)为230~500 nm, 步长为2 nm; 发射波长(Em)为250~600 nm, 步长为1 nm。 扫描速度为1 200 nm· min-1。 所有样品均在室温下测定, 采用超纯水为空白进行背景扣除以消除拉曼散射峰。

1.5 数据处理

沼液中DOM质量(以干重计)的计算公式为

M=c×m0×TS(1)

式(1)中, M为DOM的质量, mg; c为DOM的浓度, mg· g-1; m0为物料总质量, g; TS为总固体含量, %。

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 HIX)的计算公式为

HIX=(EM435~480)dEx/(Em300~345)dEx(2)

式(2)中, (Em435~480)dEx为Ex在254 nm, Em在435~480 nm处荧光强度值的积分; (Em300~345)dEx为Ex在254 nm, Em在300~345 nm时荧光强度值的积分[7]

原料及沼液DOM荧光组分的定量分析采用MATLAB 2016R v.和DOMFluor工具箱, 实现DOM组分的PARAFAC模型建立和验证。 利用残差分析与半分法确定最优组分数并检验PARAFAC模型的准确性, 最终确定荧光组分的荧光峰位置和强度, 每个成分的荧光强度用Fmax(RU, 拉曼单位)表示[10], 用以表征各成分相对浓度的估计值。

各指标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 α =0.05; 同一处理在发酵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 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26.0 v., 图形绘制软件为Origin 2018 v.。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气特征

猪、 奶牛粪水中温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 甲烷含量变化分别如图1(a, b)所示。 总体看来, 各处理组的日产气量在发酵初期逐渐升高, 并在发酵后期不断下降。 猪、 奶牛粪水在中温厌氧发酵过程中, 甲烷含量在试验前期缓慢上升, 分别在第12 d和第4 d达到峰值, 后期分别稳定在61%和54%左右。 发酵累积产气量达238.0~484.8 mL· g-1 VS, 这与团队前期利用相同原料进行中温厌氧发酵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 产气结果说明, 该厌氧发酵试验运行正常, 所得沼液具有代表性。

图1 猪、 奶牛粪水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a)和甲烷含量(b)的变化特征
注: 平均值± 标准误(n=3)
Fig.1 Changes of gas productivity (a) and methane concentration (b) during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Note: mean± standard errors (n=3)

2.2 沼液中DOM含量的变化

猪、 奶牛粪水中温厌氧发酵前后DOM的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产气结束后各试验组的DOM含量下降, 在PM1, PM2, DM1和DM2处理中降幅分别为84.55%, 73.47%, 71.78%和61.44%, 降幅均达到极显著(p< 0.001)水平。 分析认为随着厌氧发酵反应的进行, 原料中的DOM不断被微生物降解转化, 以CH4和CO2等气体形式排出发酵体系。 此外, 厌氧发酵结束后, 沼液中干物质含量的降低也导致了这一变化。

图2 猪、 奶牛粪水发酵前后DOM含量变化特征
注: 不同大、 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中原料和沼液的差异显著(p< 0.05); * * * 表示同一处理发酵前后差异显著(p< 0.001), 下同。
Fig.2 Changes of DOM content in the raw and digested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Note: Different capital and small letters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 (p< 0.05)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s in raw and digested materials, respectively; * * * indicate significant (p< 0.00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w and digested materials. The same below.

2.3 沼液中DOM荧光强度变化特征

根据Ex和Em波长的不同, 可将3DEEM图划为5个区域[12], 分别代表类胡敏酸、 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 类富里酸、 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 详见表3

表3 EEM的荧光峰划分及归属 Table 3 Fluorescence peak division and attribution of EEM in the raw and digested manure slurries

不同浓度的猪、 奶牛粪水发酵前后的3DEEM如图3所示, 其差异反映了DOM在发酵前后的演变。 各试验组沼液中, 3DEEM的最高荧光强度始终出现在区域B, 说明微生物副产物是原料和沼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含有胡敏酸、 富里酸和少量蛋白质类物质。 但沼液中区域B的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原料中含量较多的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等易降解物质, 在发酵过程中被微生物利用并降解转化, 因此发酵结束后荧光强度明显降解。 不同发酵浓度的沼液中DOM各组分亦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 PM2[图3(b)]和DM2[图3(d)]试验组沼液中, 区域C的荧光强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说明厌氧发酵过程中有部分类富里酸物质生成; 而PM1[图3(a)]和DM1[图3(c)]处理组沼液中, 荧光区域C的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 各处理组沼液中区域D、 E的荧光强度差异不明显, 说明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对不同发酵原料和发酵浓度的响应不敏感。

图3 猪、 奶牛粪水(a) PM1; (b) PM2; (c) DM1; (d): DM2发酵前后DOM三维荧光光谱图变化特征Fig.3 3DEEM changes of DOM in the raw and digested pig of (a) PM1; (b) PM2; (c) DM1; (d): DM2

2.4 沼液中DOM各组分含量变化特征

2.4.1 荧光组分解析

由于单个峰位置对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较为敏感, 因此仅依据EEM光谱来评估DOM的成分可能会出现偏差。 PARAFAC法可以降低一些荧光峰重叠, 提高对荧光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进一步表征DOM不同组分的含量变化[13]

对本研究中沼液的3DEEM进行PARAFAC分析, 共解析出4个荧光组分[图4(a)], 即: C1(主峰Ex/Em=275/300 nm、 次峰Ex/Em=225/300 nm)归属为类酪氨酸物质[14]; C2(Ex/Em=275/430 nm)归属为类富里酸组分; C3(主峰Ex/Em=275/350 nm、 次峰Ex/Em=225/350 nm)归属为类色氨酸组分; C4(Ex/Em=225/450 nm)归属为类胡敏酸组分[7]。 其中, C1和C3为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 它们主要由微生物活动产生, 属于游离态或蛋白质类的结合态氨基酸; C2和C4为类腐殖质组分, 芳香族结构较丰富、 分子量较大、 分子结构较复杂, 难被微生物降解[7]

图4 猪、 奶牛粪水发酵前后DOM的PARAFAC荧光组分(a)及Fmax(b)变化特征Fig.4 PARAFAC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a) and Fmax (b) of DOM in the raw and digested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2.4.2 荧光组分的相对含量

原料及沼液中DOM的PARAFAC荧光组分的Fmax变化如图4(b)所示。 与原料相比, 沼液DOM中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C1、 C3)的相对含量均呈显著(p< 0.05)下降, PM1, PM2, DM1, DM2中C1和C3的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98.01%, 38.11%, 58.94%和60.27%。 PM1和DM1处理中沼液的DOM中类富里酸组分(C2)的降幅分别为12.63%和13.93%, 而PM2和DM2处理中沼液的C2组分却提高了113.71%和2.00%。 分析认为由于PM1和DM1处理中发酵原料浓度低, 反应底物不足, 微生物分解和腐化程度不高, 故富里酸的产生量降低; 而PM2和DM2处理中发酵原料充足, 微生物分解和腐化程度高, 故富里酸产生量增加。 PM1, PM2, DM1和DM2处理中沼液的类胡敏酸组分(C4)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33.43%, 194.07%, 30.39%和62.24%。 说明, 厌氧微生物可将易利用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单体, 通过聚合作用向更稳定的胡敏酸、 富里酸转化, 腐殖化程度提高[15]。 与其他处理相比, 只有PM2处理中沼液的4个组分总量高于发酵原料, 这主要是C2和C4组分明显增加所导致, 同时也说明高发酵浓度的猪粪沼液中腐殖化程度更高。

2.4.3 腐殖化指数

通常情况下, HIX(腐质化指数)与物料的芳香化程度密切相关。 PM1, PM2, DM1和DM2处理中沼液DOM的HIX均极显著(p< 0.001)提高(图5), 增幅分别为115.99%, 180.77%, 52.53%和89.01%。 这说明猪、 奶牛粪沼液中DOM的芳香化程度明显提高。 沼液中DOM腐殖化程度的增加对于沼液还田后土壤质量的提升及污染物的钝化/降解可能产生积极效应[8]

图5 猪、 奶牛粪水发酵前后DOM腐殖化指数变化特征
注: * * 和* * * 表示同一处理发酵前后差异显著(p< 0.01, p< 0.001)
Fig.5 Changes of DOM humification index in the raw and digested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Note: * * and * * * indicate significant (p< 0.01, p< 0.00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w and digested pig and dairy manure slurries, respectively

3 结论

猪、 奶牛粪水经中温厌氧发酵后, 沼液中DOM的含量极显著(p< 0.001)下降。 沼液的DOM主要由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 类富里酸、 类胡敏酸和少量类蛋白组分构成。 沼液DOM中类胡敏酸的相对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 而类富里酸的相对含量仅在TS为8%的处理中增加。 沼液中DOM的腐殖化指数均极显著(p< 0.01)增加, 而猪粪沼液DOM的腐殖化程度明显高于奶牛粪沼液。

参考文献
[1] TAO Xiu-ping, DONG Hong-min(陶秀萍, 董红敏).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19(1): 37. [本文引用:1]
[2] ZHU Zhi-ping, DONG Hong-min, WEI Sha, et al(朱志平, 董红敏, 魏莎,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4): 743. [本文引用:1]
[3] JIN Hong-mei, CHANG Zhi-zhou, YE Xiao-mei, et al(靳红梅, 常志州, 叶小梅, ).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1): 291. [本文引用:1]
[4] CHEN Xu, HAN Xiao-zeng, YAN Jun, et al(陈旭, 韩晓增, 严君, ). Soil Bulletin(土壤通报), 2019, 50(03): 732. [本文引用:1]
[5] Wei Z M, Wang X Q, Zhao X Y, et al.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6, 113: 187. [本文引用:1]
[6] Qin X Q, Yao B, Jin L, et al. Aquatic Geochemistry, 2020, 26(1): 71. [本文引用:]
[7] Yan L L, Liu Q P, Liu C, et 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9, 184: 109616. [本文引用:4]
[8] SHAO Yi-qi, WANG Dian-zhan, YAN Cheng, et al(邵一奇, 王电站, 颜成, ).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2(4): 713. [本文引用:]
[9] LI You-kang, LI Huan, LI Chen-chen(李有康, 李欢, 李忱忱).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环境工程), 2013, 31(S1): 22. [本文引用:]
[10] Guo X J, He X S, Zhang H, et a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12, 102: 115. [本文引用:]
[11] XU Cai-yun, JIN Hong-mei, CHANG Zhi-zhou, et al(许彩云, 靳红梅, 常志州, ). Acta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5(6): 1167. [本文引用:]
[12] Wang K, Li X K, He C, et 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68: 222. [本文引用:]
[13] LI Yun, WEI Hong-jie, WANG Kan, et al(李昀, 魏鸿杰, 王侃, ).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 2019, 40(4): 1751. [本文引用:]
[14] Liu J, Chen X F, Li D R N, et al.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0, 20(7): 2761. [本文引用:]
[15] HAO Xiao-di, ZHOU Peng, CAO Ya-li(郝晓地, 周鹏, 曹亚莉).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1): 1. [本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