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布差异最小化的NIR标定迁移方法研究
赵煜辉, 芦鹏程, 罗昱博, 单鹏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作者简介: 赵煜辉, 1971年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 e-mail: 1000272@neuq.edu.cn

摘要

凭借高效、 无损和环保的优点, 近红外光谱在多个领域广泛用作物质快速分析方法的同时, 仍面临着光谱标定模型生命周期短, 构建仪器标定迁移方法的标准样品难以获得和保存等问题。 在化学计量学文献中, 迁移方法通常能够矫正主从仪器之间的光谱差异, 但绝大多数方法都需要在两台仪器相同条件下测量一组迁移标准样品。 虽然样品数目不必过多, 但总体上表明, 必须对其进行很好的选择才能保证成功迁移。 对于在主从仪器中选择代表性的样本子集, 现有Kennard-Stone算法作为样本选择的主要算法。 在标准样本的确定问题中, 假设主仪器已找到标准样本, 选择的样本集需要在从仪器中进行测量, 仅当迁移样本足够稳定时才有可能, 但现有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法保证这一点。 如果假设使用从仪器的样本作为标准样本, 考虑到新工业应用中光谱光源的变更, 主仪器被从仪器代替, 因此不再可用。 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种平均分布差异最小化的NIR标定迁移方法(MCT), 此方法可以在不考虑从仪器标准样本(即标准样本自由)的情况下, 针对近红外光谱数据的多重共线性, 首先假设存在一个主从仪器光谱的共同偏最小二乘子空间, 并将主从仪器光谱数据分别投影到该公共子空间; 然后, 引入平均分布差异最小化算法, 即分别给出主从光谱数据在子空间的平均分布中心表示函数, 在最小化两个光谱平均分布(中心点)的差异的同时, 最大化投影后主仪器光谱的协方差, 推导求解出最佳子空间; 最后, 将主光谱样本和从光谱预测样本分别投影到该偏最小二乘子空间中, 利用主光谱数据得到回归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预测从光谱浓度。 通过对玉米数据集和小麦数据集的测试研究, 证明的预测效果与SBC, PDS, CCACT, TCR和MSC相比有所改善, 该方法可以实现更低的预测误差。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标定迁移; 平均分布差异; 标准样本自由;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中图分类号:O657.33 文献标志码:A
NIR Calibration Transfer Method Based on Minimizing Mean Distribution Discrepancy
ZHAO Yu-hui, LU Peng-cheng, LUO Yu-bo, SHAN Pe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Campus,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 non-destructiv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IR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o rapidly analyse substances. However, it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short life cycle of spectral calibration model and difficulty obtaining and preserving standard samples for instrument calibration transfer method. In the stoichiometric literature, transfer methods usually correct the spect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ster and slave instruments. Most methods need to measure a set of transfer standard sample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f two instrument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samples does not need to be too much, generally speaking, it must be well selected to ensure a successful transfer. The Kennard-Stone algorithm is the main algorithm for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sample subset in the master-slave instrument. In determining the standard sample, it is assumed that the master instrument has found the standard sample, and the selected sample set needs to be measured in the slave instrument. It is only possible when the transferred sample is sufficiently stable, but this cannot be guaranteed in 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If it is assumed that the sample of the slave instrument is used as the standard sample, the master instrument is replaced by the slave instrument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spectrum light source in the new industrial application, so it is no longer available.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minimizing mean distribution discrepancy calibration transfer for NIR (MC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standard sample (standard-free) of the slave instrument, due to the multicollinearity of NIR spectroscopy data, this method first assumes that there is a subspace of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of the master-slave instrument, and then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master-slave instrument are projected to the common subspace respectively; then, the mean distribution discrepancy minimization algorithm is introduced, that is, the mean distribution (center point) representation function of the master-slave spectral data in the subspace is given Function to minimiz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mean distribution (center point) of the two spectra, and maximize the covariance of the main instrument spectrum after projection to derive the optimal subspace; finally, the main spectrum samples and the secondary spectrum prediction samples are projected into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subspace respectively, and the regression model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main spectral data, and the modified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secondary spectral concentration. Through the test and research on the corn data set and the wheat data set, it is proved that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this method i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SBC, PDS, CCACT, TCR and MSC.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MCT can achieve a lower prediction value.

Keyword: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Calibration transfer; Mean distribution discrepancy; Standard-free;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引言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具备操作简单、 分析数据速度快、 成本较低、 不污染样品等优势, 已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如农产品生产、 化工产品生产、 食品生产以及环境监测领域[1, 2, 3, 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定性分析和快速物质成分定量分析以及实现在线检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5]。 建立多元校正模型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重要内容。 即通过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 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建模, 从而达到对一些指标进行预测的目的, 这是一种根据已有样本总结出规律生成模型的方法。 但实际的工业生产中, 测量仪器、 环境和场景通常并不一致, 依据已有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的模型往往并不适用新的仪器采集的数据, 原有模型失效, 并且在测量环境或其他条件变化后, 也需更新模型。

标定迁移是指在不同测量仪器或测量状态下的多元标定模型迁移方法, 通过将从光谱数据迁移到主光谱数据空间, 进而实现主光谱数据模型对从光谱数据模型的预测, 避免重复建模[6, 7]

已有标定迁移方法[8, 9], 主要是通过一组标准样品构建迁移模型, 它需要在主仪器和从仪器上分别测量一组标准样本, 通过一组标准样本来纠正主仪器和从仪器之间光谱的差异。 分段直接标准化(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 PDS), 主仪器的每个波长与从仪器的波长窗口相关, 基于每个窗口间回归系数形成带状迁移矩阵。 实验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 即在各种迁移方法中, 主仪器和从仪器之间的频谱相关性被限制在较小的区域。 PDS的关键是窗口大小的选择和标准样本数目的确定。 在偏差斜率校正(slope and bias correction, SBC)[10]中, 假设不同仪器的预测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先计算光谱和响应值之间的回归系数; 并用该系数分别计算主仪器和从仪器的预测值; 最后, 在预测值之间进行线性拟合。 SBC算法为一种单变量方法, 因此在测量仪器和测量条件变化引起系统化的光谱差异的情况下,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 光谱差异往往比较复杂, 此时它的预测能力是不确定的。 Liang等提出了基于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的标定迁移方法成功地校正了不同光谱之间的差异。 首先, 使用主仪器的标定集构建PLS模型; 选取主仪器和从仪器的标定集的一部分作为标准样本; 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分别提取特征[11]

标准样本要求主从仪器在相同的环境及条件下测量同一组样本。 工业应用中, 由于标样组分的挥发性及可变性, 使保持标准样品的完整性很难实现[12], 为此, 需建立标准样本自由的标定迁移模型[13]

Bouveresse等提出的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signal correction, MSC)[14]是一种信号预处理方法。 MSC计算校准集的平均光谱作为参考光谱, 并在每个光谱和参考光谱之间找到线性关系, 得到斜率和偏差, 利用斜率和偏差来校正从光谱, 虽然不需要标准样本, 但难以处理复杂情况, 且模型性能多数情况较差。

迁移成分回归(transfer component regression, TCR)也是一种无标准的迁移方法[13], 它结合了迁移成分分析(transfer component analysis, TCA)[15]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 TCA的基本思想是在再生希尔伯特空间中投影两个仪器的数据, 在这个空间中, 主仪器和从仪器的数据分布尽可能的接近, 同时保留原始数据的关键属性。 TCR是一个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的稳健模型, 但无法实现更准确的预测。

针对标准样本难以获得和保存, 现有的标准样本自由的标定迁移方法预测能力相对一般的情况, 提出了一种标准样本自由的基于最小化平均分布差异的NIR偏最小二乘标定迁移方法(minimizing mean distribution discrepancy Calibration Transfer for NIR, MCT)。 此方法在不考虑从仪器标准样本的情况下, 为去光谱数据的多重共线性, 首先假设存在一个适用于主从仪器的偏最小二乘子空间, 该子空间通过后续优化主从仪器在此空间中的分布差异获得, 接着将主从仪器光谱数据分别投影到该假设的公共子空间; 然后引入平均分布差异最小化算法, 即分别给出主从光谱数据在子空间的平均分布(中心点)表示函数, 最小化两个光谱平均分布(中心点)的差异, 并最大化投影后主仪器光谱的协方差, 目的是使主仪器投影后的数据具有最大相关性, 推导求解出最佳子空间; 最后, 将主光谱样本和从光谱预测样本分别投影到该子空间中, 利用主光谱数据得到回归模型, 通过此回归系数计算出从光谱预测浓度。 该方法无需标准样本的获取, 便能缩小主从仪器数据间的分布差异, 同时对比现有标准自由迁移方法, 更加简单高效, 并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本文使用玉米数据集和小麦数据集, 将MCT的性能与SBC, PDS, CCACT, TCR和MSC进行比较。

1 理论知识
1.1 定义符号

源域和目标域将用下标“ S” 和“ T” 表示, XS=[ XS1, …, XSNS]∈ RD×NS表示源域训练集, XT=[ XT1, …, XTNT]∈ RD×NT表示目标域训练集。 其中D表示域中数据的维数, NSNT表示源域和目标域样本个数。 设PRD× d表示将源数据和目标数据的原始空间映射到维数为d的子空间的基变换。 ‖ · ‖ 2表示2范数。 Tr(· )表示矩阵的迹运算符, (· )T表示转置运算符。

1.2 偏最小二乘法

在化学计量学中, 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 PLS)是一种很有效的多元标定方法。 PLS算法结合了多元线性回归、 主成分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的优点, 被广泛用于建立输入空间和响应空间之间的关系。 PLS通过分数向量建立输入空间和响应空间之间的关系。 PLS模型的目的是确保最佳的潜变量数量。 潜变量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它包含了关于Xy之间关系的最大相关信息。 在数学上, 由式(1)表示目标函数

H=argmaxwcov< Xw, y> subject tow2=1(1)

其中w代表权重向量。 该目标函数是在一个约束下的最大化问题, 可以通过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求解。

在这个算法中, 第一个权重向量必须是矩阵XTyyTX的主要的特征向量。 从第二个潜变量开始, 它要求接下来的潜变量与前面的潜变量正交(不相关)。 因此, 接下来的权重向量也是矩阵的主要特征向量, 重复这一系列步骤直到收敛。 模型被构建通过如下等式

XN×D=TN×A(PD×A)+EN×DyN×1=TN×A(Q1×A)+FN×1

其中T是得分矩阵, PQ分别代表X的载荷矩阵和y的载荷矩阵向量; EF分别表示残差矩阵; A是PLS模型潜变量的最佳数量。

最后, 模型的回归系数β 可写如式(2)

β=W(PTW)-1QT(2)

式(2)中, W=[w1, w2, ……, wA]为权重矩阵。

1.3 模型建立

该文目的是学习将源数据和目标数据的原始空间映射到某个PLS子空间的基变换, 在该子空间中, 映射的源数据和目标数据之间的得分TS=[ tS1, …, tSNS]∈ RD×NSTT=[ tT1, …, tTNT]∈ RD×NT可以保持相似, 因此, 有理由认为, TSTT之间的平均分布差异(mean distribution discrepancy, MDD)是最小的。 因此, 源数据和目标数据在低维子空间中MDD最小化被表述为

minμS-μT22=min1NSi=1NStSi-1NTj=1NTtTj22(3)

其中, μS=1NSi=1NStSiμT=1NTj=1NTtTj表示源域与目标域变换到新的子空间的平均分布(中心点)。

T=PTX, 最小化问题式(3)可以重新表示为

minP1NSi=1NSPTxSi-1NTj=1NTPTxTj22(4)

为了学习得到这样一个能使式(4)中的平均分布差异最小化的基变换矩阵P, 还应确保投影后的源数据XS与源数据浓度yS之间的关系具有最大相关信息。 因此, 对于源域的数据, 合理的做法是将以下项最大化

maxPcov(PTXS, yS)22=maxPTr(PTXSySyTSXTSP)(5)

在求解式(5)时可以看出, 源域数据的协方差在新学习的子空间中已经被最大化,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就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可用信息。

结合式(4)和式(5), 可以得到以下优化目标

maxPTr(PTXSySyTSXTSP)1NSi=1NSPTxSi-1NTj=1NTPTxTj22(6)

μS=1NSi=1NSxSiμT=1NTj=1NTxTj为源域和目标域投影后的中心, 然后式(6)中的最大化问题就可以写成

maxPTr(PTXSySyTSXTSP)PTμS-PTμT22=maxPTr(PT[XSySyTSXTS]P)Tr(PT(μS-μT)(μS-μT)TP)(7)

在式(7)的最大化问题中, P有许多的可能解(即并非唯一解), 为了保证解的唯一性, 式(7)施加了一个等式约束, 这样就可以写成

maxPTr(PT[XSySyTSXTS]P)s.t.Tr(PT(μS-μT)(μS-μT)TP)=η(8)

其中η 是一个常数。

为了解出式(8), 将其改为拉格朗日函数, 见式(9)

L(P, γ)=Tr(PT[XSySyTSXTS]P)-γ(Tr(PT(μS-μT)(μS-μT)TP)-η)(9)

其中γ 表示拉格朗日乘子系数。

接下来, 将L(P, γ )对P求偏导, 令其偏导数为0, 就得到

AP=γP(10)

其中A=((μS-μT)(μS-μT)T)-1(XSyS yTSXTS)

由此得出, 最优子空间P* 表示矩阵A特征值分解后的前k个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而γ 表示是一个对角矩阵, 对角线上的值分别为前k个最大特征值。

为了便于实现, 将所提出的MCT算法归纳到下列算法描述中。

1.4 MCT的算法描述

输入: 给定主仪器中心化后的数据集( XcenS, ycenS), 从仪器中心化后的训练数据 Xtrain_cenT和最大主成分数pc_num。

输出: 回归系数β

(1) 分别计算主从仪器数据( XScenter, XStrain_cen)得到源域目标域中心(μs, μt)。

μS=i=1NSXSi/NS, μT=j=1NTXTi/NT

(2) 计算矩阵A

A=((μS-μT)(μS-μT)T)-1(XcenSycenSycenSTXcenST)

(3) 根据公式APPA进行特征值分解。

(4) 得最优子空间P* =[p1, p2, …, pk]

(5) 计算投影到子空间后的矩阵

TnewS=PTXcenS, TnewT=PTXtrain_cenT

(6) 计算回归系数

$\left(\boldsymbol{T}_{\mathrm{new}}^{\mathrm{S}}, \boldsymbol{y}_{\mathrm{cen}}^{\mathrm{S}}\right)^{\text {最小二乘回归 }} \beta $

MCT算法到此结束。

(7) 预测

XTtest_cen=XtestT-mean(XS)Ttest_newT=Xtest_cenTPy^testT=Ttest_newTβ+ymeanS

2 实验部分

为了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使用玉米数据集和小麦数据集作为实验对象, 对数据集进行了数据分析, 来检验MCT方法的性能。

2.1 数据集介绍

第一个数据集是在三个近红外光谱仪(M5, MP5和MP6)上测量含有80个样本的玉米数据集。 每个样品含有四种成分: 水分, 油, 蛋白质和淀粉。 波长范围为1 100~2 498 nm, 间隔为2 nm(700个通道)。 该数据集可以从http://www.eigenvector.com/Data/Corn/下载。 使用这三个近红外光谱仪和玉米数据集成分中的水分进行研究讨论。 仪器M5和仪器MP5之间的光谱差异如图1(a)所示; 仪器M5和仪器MP6之间的光谱差异如图1(c)所示; 仪器MP5和仪器MP6之间的光谱差异如图1(e)所示。 其中横轴表示波长, 纵轴表示吸光度差异, 曲线表示光谱样本。

图1 不同仪器之间的光谱差异Fig.1 Spectral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instruments

小麦数据集由制造商A的三个仪器(A1, A2和A3)测量的248个样本组成。 数据集只提供蛋白质参考值。 波长范围为730~1 100 nm, 间隔为0.5 nm。 可在http://www.idrc-chambersburg.org/获取。 使用了三个近红外光谱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研究讨论。 仪器A1和仪器A2之间的光谱差异如图1(b)所示; 仪器A1和仪器A3之间的光谱差异如图1(d)所示; 仪器A2和仪器A3之间的光谱差异如图1(f)所示。 其中横轴表示波长, 纵轴表示吸光度差异, 曲线表示光谱样本。

2.2 数据处理

通过Kennard-Stone算法将玉米数据集的80个样本分成两组: 80%用做标定集样本, 20%用做测试集样本; 将小麦数据集的248个样本分成两组: 80%用作标定集样本, 20%用作测试集样本。 对于有迁移标准的迁移方法, 使用Kennard-Stone算法在标定样本上选择若干个标准样品。

2.3 性能评估

在该实验中,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被用作参数选择和模型评估的指标。 此外, RMSEC表示标定集的训练误差, RMSEP表示测试集的预测误差。 RMSE计算方法写为

RMSE=(y-y^)(y-y^)T/n(11)

式(11)中, y^是预测值; y是测量值; n是样本数目。

文中RMSEP代表从仪器测试集。

3 结果与讨论

选用玉米和小麦光谱数据集检验模型的性能。 使用SBC, PDS, CCACT, MSC和TCR五种方法进行对比实验。 对于SBC, PDS, CCACT和MSC算法均采用PLS算法作为主体算法, 使用主仪器的光谱数据建立多元标定模型作为参考模型, 用于对从仪器的待测样本进行预测。 实验结果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1) MCT和对比方法的RMSEC和RMSEP比较; (2) MCT和对比方法预测结果的拟合能力示意图。

MCT和其他五种标定迁移方法的标定误差和预测误差被展示在表1表2中。

表1 SBC, PDS, TCR, CCACT, MSC和MCT六种迁移方法在玉米数据集下的RMSEC, RMSEP Table 1 RMSEC and RMSEP of corn datasets with SBC, PDS, TCR, CCACT, MSC and MCT
表2 SBC, PDS, TCR, CCACT, MSC和MCT六种迁移方法在小麦数据集下的RMSEC, RMSEP Table 2 RMSEC and RMSEP of wheat datasets with SBC, PDS, TCR, CCACT, MSC and MCT

玉米数据集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对于仪器MP5到仪器M5的标定迁移, MCT的RMSEP小于TCR和MSC这两种标准样本自由的方法, 同时也小于SBC, PDS和CCACT这三种有标样的RMSEP, 并且MCT的RMSEC也低于其他五种迁移方法。 对于仪器MP6到仪器M5的标定迁移, 由SBC, PDS, CCACT, TCR和MSC获得的最低RMSEP分别为0.36, 0.40, 0.41, 0.47和1.92。 表1中列出的结果清楚地表明MCT具有比其他五种方法更低的RMSEP和RMSEC。 对于从MP6到MP5的标定迁移, MCT再一次达到了最小的RMSEP和RMSEC。

小麦数据集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对于仪器A1到A2的迁移, 当标准样品数为35, 25和35时, SBC, PDS和CCACT分别取到最小值。 从表2中能够看出方法MCT的RMSEC和RMSEP都小于其他五种方法的最佳结果。 对于仪器A2到A3的迁移, 当标准样品数为35时, SBC, PDS和CCACT均取到最小值, 由表看出MCT的RMSEP均小于其余五种方法。 对于仪器A3到A2的迁移, MCT再一次达到了最小RMSEP和RMSEC。

这六组对比实验可以看出, MCT模型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取得最优的预测效果, 并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图2—图4和图5, 图6分别显示了在玉米集和小麦集中, 六种不同的标定迁移方法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关系图。 预测浓度和测量浓度之间的零差异, 将会使得样本点在直线上。 对于有标准样本的标定迁移方法, 选取预测性能最优时的数据用于比较, 以便更加充分的体现出MCT能够取得良好的预测性能。 表3是六种迁移方法的预测值与测量值曲线拟合斜率表。

图2 SBC, PDS, CCACT, TCR, MSC和MCT六种方法在仪器M5和仪器MP5之间预测结果的散点图Fig.2 Scatter plots for prediction between instruments M5 and MP5 in SBC, PDS, CCACT, TCR, MSC and MCT

图3 SBC, PDS, CCACT, TCR, MSC和MCT六种方法在仪器M5和仪器MP6之间预测结果的散点图Fig.3 Scatter plots for prediction between instruments M5 and MP6 in SBC, PDS, CCACT, TCR, MSC and MCT

图4 SBC, PDS, CCACT, TCR, MSC和MCT六种方法在仪器MP5和仪器MP6之间预测结果的散点图Fig.4 Scatter plots for prediction between instruments MP5 and MP6 in SBC, PDS, CCACT, TCR, MSC and MCT

图5 SBC, PDS, CCACT, TCR, MSC和MCT六种方法在仪器A2和仪器A1之间预测结果的散点图Fig.5 Scatter plots for prediction between instruments A2 and A1 in SBC, PDS, CCACT, TCR, MSC and MCT

图6 SBC, PDS, CCACT, TCR, MSC和MCT六种方法在仪器A3和仪器A2之间预测结果的散点图Fig.6 Scatter plots of prediction results between instruments A3 and A2 by SBC, PDS, CCACT, TCR, MSC and MCT

表3 SBC, PDS, TCR, CCACT, MSC和MCT六种迁移方法预测结果斜率对比表 Table 3 Slope comparison of predicted results of SBC, PDS, TCR, CCACT, MSC and MCT

对于玉米数据集表, 图2—图4显示MCT方法的预测结果相比其他五种迁移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根据表3中的数据也可证明MCT相比其他方法更加接近直线。 通过上面的陈述, 可以得到结论: MCT能够在玉米集所有模型中实现最佳的预测性能, 同时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对于小麦数据集, 图5—图7及表3中均可以看出, MCT的样本点更加接近直线, 相比其他五种方法, 其能够达到更好的预测效果。 通过上述对比, 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结论: MCT在小麦集的所有模型中能够实现最佳的预测性能, 同时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图7 SBC, PDS, CCACT, TCR, MSC和MCT六种方法在仪器A2和仪器A3之间预测结果的散点图Fig.7 Scatter plots of prediction results between instruments A2 and A3 by SBC, PDS, CCACT, TCR, MSC and MCT

3 结论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化平均分布差异的标准样本自由NIR偏最小二乘标定迁移方法。 该方法学习了如何找到能够使主从仪器数据投影后, 两域平均分布差异最小的同时, 还能使主光谱投影后的数据相关性最大的一个公共子空间。 在该子空间中, 主从仪器的数据分布得到了极大的校正, 能够使从仪器共用主仪器模型, 实现标定迁移。

在玉米和小麦数据集中, 使用SBC, PDS, CCACT, TCR和MSC作为对比实验来检验MCT方法的性能, 并且所提出的方法(MCT)通常实现了最佳的RMSEC和RMSEP。 结果清楚地表明, MCT能够成功地用于校正在不同仪器上测量的光谱之间的差异。 对于SBC, PDS和CCACT这三种迁移方法, 它们需要标准样品建立迁移模型。 在TCR中, 从仪器样品还需要少量的参考值。 这两个条件在实际应用中, 都会产生很昂贵的代价, 甚至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因此, 当标准样品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获得时, 同时对比现有标准样本自由方法, MCT是一种有效的标定迁移方法。

参考文献
[1] Aryal G H, Hunter K W, Huang L.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18, 16(40): 7425. [本文引用:1]
[2] Rahimpour A, Noubari H A, Kazemian M. Informatics in Medicine Unlocked, 2018, 11: 44. [本文引用:1]
[3] Fukuda M. 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Psychiatria et neurologia Japonica, 2015, 117(2): 79. [本文引用:1]
[4] Debarpan G, Anirban D.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6, 10: 261. [本文引用:1]
[5] Campbell W, Coller A, Noble S, et al. 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 2020, 11: 2959. [本文引用:1]
[6] Zheng K, Feng T, Zhang W, et al. Analytical Methods, 2020, 12(11): 1495. [本文引用:1]
[7] Zimmerman N, Presto A A, Kumar S P N, et al.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2018, 11(1): 291. [本文引用:1]
[8] Workman J J Jr.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8, 72(3): 340. [本文引用:1]
[9] Malli B, Birlutiu A, Natschläger T.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16, 161: 49. [本文引用:1]
[10] Brown S D. Transfer of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Models. Elsevier Inc. , 2019. 345. [本文引用:1]
[11] Zheng K, Zhang X, Iqbal J, et al. Journal of Chemometrics, 2014, 28(10): 773. [本文引用:1]
[12] Abdelkader M F, Cooper J B, Larkin C M.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12, 110(1): 64. [本文引用:1]
[13] Ouyang G, Cai J, Zhang X, et al.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5, 31(6-7): 1167. [本文引用:2]
[14] LIU Yan-de, XU Hai, SUN Xu-dong, et al(刘燕德, 徐海, 孙旭东,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3): 992. [本文引用:1]
[15] Pan S J, Tsang I W, Kwok J T,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11, 22(2): 19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