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裂解温度下生物炭释放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分析
赵敏1,2, 陈丙法1,2, 冯慕华1, 陈开宁1, 潘继征1,*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通讯联系人 e-mail: jzhpan@niglas.ac.cn

作者简介: 赵 敏, 1995年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e-mail: zhaomin171@mails.ucas.ac.cn

摘要

生物炭释放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具有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和全球碳循环等诸多环境过程。 相比对生物炭理化性质、 结构特征的研究, 生物炭DOM的研究仍相对匮乏, 其中裂解温度驱动下生物炭释放DOM的光谱特征鲜有报道。 以两种常见且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生物炭—竹炭(楠竹生物炭)和木炭(柏木生物炭)为研究对象,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3DEEMs-PARAFAC), 研究不同裂解温度下(100~700 ℃)两种生物炭释放DOM的光谱特征。 结果表明, 裂解温度决定两种生物炭释放DOM的潜能及其光谱特征。 裂解温度越高, DOM释放量越小, 且400 ℃是所研究两种生物炭DOM释放的临界裂解温度, 当裂解温度低于400 ℃, 生物炭DOM释放明显, 当裂解温度高于400 ℃, 生物炭释放量很低且趋于稳定。 柏木生物炭的DOM释放量明显高于楠竹生物炭。 低温裂解过程中(<300 ℃)两种生物炭DOM存在大量紫外-可见发色团, 并随着裂解温度上升逐步分解。 通过3DEEMs-PARAFAC从生物炭荧光溶解性有机物(FDOM)中分离出2个类腐殖质荧光物质(C1和C2)及1个类蛋白荧光物质(C3), 3个荧光组分对裂解温度的响应不同, 类腐殖质荧光强度在300 ℃出现峰值, 而后随裂解温度上升而下降, 类蛋白物质始终随着裂解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低温裂解(<200 ℃)以类蛋白荧光为主, 随着温度上升, 类腐殖质组分占主导。 此外, 基于光谱特征分析, 裂解温度还影响两种生物炭DOM诸多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随着裂解温度上升, 两种生物炭DOM的相对分子质量, 芳香性、 疏水性和腐殖化程度均先增大再减小, 但对应的峰值温度各不一致。 因生物质原料差异, 楠竹生物炭DOM的相对分子质量, 芳香性、 疏水性和腐殖化程度均明显大于柏木生物炭。 该研究结论将进一步为生物炭DOM的环境行为研究, 生物炭应用过程中环境管理与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生物炭; 裂解温度;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Released From Biochar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ZHAO Min1,2, CHEN Bing-fa1,2, FENG Mu-hua1, CHEN Kai-ning1, PAN Ji-zhe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released from biochar has complex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carbon cycle and many other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Compared with researche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char, researches on biochar DOM are few.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 released by biochar driven by pyrolysis temperature are rarely reported. We choose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which are common and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as research objec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 released from two kinds of biochar under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 (100~700 ℃) were identifi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a,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combined with parallel factor method (3DEEMs-PARAFA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determines the DOM release potenti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char. The amount of DOM decreases when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400℃ is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When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400 ℃, the biochar DOM is obviously released; but the release amount of DOM is low and tends to be stable when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400 ℃. The amount of DOM released from cypress biochar i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bamboo biochar. During the pyrolysis process at low temperature (<300 ℃), a large number of UV-visible chromophore exists in the DOM of biochar, which decompo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We isolated two humic-like fluorescent components (C1 and C2) and one protein-like fluorescence component (C3) from the 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DOM) by 3DEEMs-PARAFAC. Three components show different responses to pyrolysis temperature, humic-like components appeared fluorescent intensity peak at 300 ℃, and then decrease when the temperature rises. Meanwhile, the fluorescent intensity of protein-like component decrease from beginning to end. FDOM under low pyrolysis temperature (<200 ℃) is dominated by protein-like substance, but humic-like substance predominated when pyrolysis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addition, pyrolysis temperature also affects many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kinds of biochar.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romaticity, hydrophobicity and humification degree firstly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but the peak appear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aw materials,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romaticity, hydrophobicity and humification degree of bamboo bioch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ypres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further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biochar DOM and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biochar.

Keyword: Biochar; Pyrolysis temperatur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UV-visible spectroscopy; Three 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引 言

生物炭是由废弃生物质原料经过低温(< 700 ℃)限氧裂解形成的富炭材料。 近年来, 因拥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 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 富含有机碳且芳香化结构存在, 目前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及修复中得到广泛关注。 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对营养盐的保持能力, 从而提高土壤质量; 同时生物炭可以络合固定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 (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物), 减轻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1]。 然而生物炭的工程应用受到生物炭的原料来源、 制备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生物质来源及制备条件的差异使得生物炭功能性质差异很大, 并影响其实际应用。 因此, 全面掌握生物炭的性质是工程应用的前提。

大量研究已对生物炭的元素组成、 表面形貌、 官能团含量及结构、 晶体结构、 热解行为及热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详细报道[2]。 生物炭由稳定性不同的含碳物质组成, 制备过程中会产生稳定性较差的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l organic carbon, DOM), 并且很容易释放到环境中。 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炭释放的DOM会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 影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毒性及归趋[3]。 此外, 生物炭DOM还参与全球碳循环, 有报道显示生物炭释放DOM含量占全球河流可移动性DOM含量的10%[4]。 显然, 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前对生物炭DOM的释放潜能及特征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相比对生物炭理化性质、 结构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国内外对生物炭DOM的研究仍较少。 木炭和竹炭是两种常见且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生物质炭。 裂解温度是影响生物炭稳定的关键因子, 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裂解温度下竹炭和木炭释放的DOM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DOM光谱特征分析, 可以得到DOM诸多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目前, 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3DEEMs-PARAFAC)等光谱分析因不破坏样品结构、 操作便捷、 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可识别光谱重叠现象等诸多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DOM研究[5, 6]。 与其他生物炭相比, 以木炭和竹炭等为代表的植物源生物质炭目前在土壤修复, 水处理和炭隔离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 本文以木炭和竹炭为研究对象, 研究不同裂解温度下竹炭和木炭释放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 以期为生物炭DOM的环境行为研究和生物炭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生物炭的制备

所用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及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屑用自来水洗净后, 自然风干, 在烘箱中80 ℃烘干24 h后, 通过微型植物粉碎机粉碎过2 mm筛。 然后将两种过筛的生物质原料放在坩埚中并压实, 使用真空气氛炉对生物质原料进行裂解, 通过反复抽真空-充氮气(反复5次)去除炉膛中的空气, 以5 ℃· min-1升温至100, 200, 300, 400, 500, 600和700 ℃并炭化2 h, 待马弗炉温度下降至室温后取出生物炭样品, 研磨过0.15 mm筛备用。

1.2 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

称取1.00 g生物炭于50 mL离心管中, 加入40 mL超纯水于25 ℃, 180 r· min-1避光震荡24 h, 然后在4 000 r· min-1下离心15 min, 用0.45 μ m滤头(Membrana, 德国)过滤所得滤液即为所提生物炭DOM。 所得滤液在4 ℃冰箱保存, 并在5 d完成样品分析。 滤液用总有机碳测定仪(TOC5000A, 岛津)测定溶解性有机碳(DOC)。 则生物炭水溶性(水溶性有机碳)WSOC(mg· g-1) 按如下公式计算

WSOC=Vc/m

其中, V, cm分别为DOM溶液的体积(L), DOC浓度(mg· L-1)和所称取的生物炭的质量(g)。

1.3 紫外-可见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2700, 岛津)在200~800 nm间以1 nm间隔扫描。 吸收系数[a(λ ), m-1]的计算方法为a(λ )=2.303A(λ )/L, 其中A(λ )为在λ (nm)波长处的吸光度, L为比色皿的长度(m)[5]。 通过对紫外可见光谱中提取的特征光谱参数可以表征溶解性有机碳(DOM)的诸多性质, 用SUVA254表征DOM中腐殖质含量的高低及含不饱和C=C键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 SUVA254值越大说明腐殖质含量与芳香族化合物含量越高。 用M值表征DOM的相对分子大小, M值与DOM相对分子量大小成反比。 SUVA254M值的计算方法参考文献[5]。

利用HORIBA-Fluorolog-3荧光光谱分析仪扫描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 设置激发波长范围为250~450 nm, 间隔为5 nm, 发射波长范围为250~580 nm, 间隔为1 nm。 狭缝宽度为5 nm, 积分时间为0.2 s。 每10个样品进行纯水的空白及拉曼校正。 采用MATLAB软件运行drEEM和N-way数据包, 对三维荧光图谱进行内滤校正和PARAFAC分析。 从荧光光谱中可以得到表征DOM性质的荧光参数。 其中腐殖化指数(HIX)表征DOM腐殖程度, 其值越高腐殖化程度越高。 自生源指数(BIX)反映新产生的DOM在全部DOM中所占的比例, 可用于评估DOM的自生源生物活性, HIX及BIX的计算方法参考文献[5]。

2 结果与讨论
2.1 裂解温度对生物炭溶解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

裂解温度控制着DOC释放, 随着裂解温度的上升, 生物质有机组分不断裂解, 生物炭中易分解的纤维素、 半纤维组分的含量逐渐降低, 溶解性有机物释放呈现指数下降趋势(图1)。 柏木和楠竹生物炭释放DOC分别从(20.65± 0.30) mg· g-1(100 ℃)下降至(0.63± 0.04) mg· g-1(700 ℃), (9.72± 0.18) mg· g-1(100℃)下降至(0.43± 0.02) mg· g-1(700 ℃), 与文献[7]等报道的结果一致。 当裂解温度大于400 ℃时, 生物炭炭化明显, 生物炭原不稳定有机组分(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已经很低, 稳定组分占主导, DOC的释放不明显。 受生物质原料本身性质的差异影响, 柏木生物炭的DOC含量明显大于楠竹生物炭(p< 0.05)。 受本身结构特征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生物炭溶解性有机碳的释放特征可能有所差别。 如稻草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释放量在裂解温度大于500 ℃才明显下降[7], 不同来源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的临界温度还需要后续大量研究数据的进一步对比统计。

图1 不同裂解温度下楠竹生物炭和柏木生物炭溶解有机碳释放特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eleased from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2.2 裂解温度对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谱特征的影响

不同裂解温度下楠竹、 柏木生物炭DOM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如图2(a, b)所示, 裂解温度越高, 生物炭DOM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系数则越低, 低温裂解时(楠竹: < 200 ℃; 柏木: < 300 ℃)两种生物炭DOM的紫外可见光谱均在250~300 nm处出现明显的特征峰, 这是因为低温裂解过程中, 生物质中的氨基酸、 核酸及其他的一些酚醛类发色团中共轭C=C及C=O键在此波段内有很强的吸收[8]。 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 这些有机发色团逐步分解, 特征吸收峰消失, 紫外-可见吸收系数随波长呈现指数衰减趋势, 这与自然环境中DOM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相似[9]。 也表明生物炭的工程化应用会向环境中输送有机发色团, 裂解温度越低, 输送量则越大。

图2 裂解温度对楠竹生物炭和柏木生物炭DOM紫外可见光谱特征的影响Fig.2 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on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a of DOM released from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不同裂解温度下生物炭DOM紫外-可见光谱参数如表1所示, 随着裂解温度的上升, 两种生物炭M值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在低温裂解过程中易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首先裂解为小分子有机质, 随着裂解温度的继续上升, 生物质内部C结构重新聚合成大分子组分。 但柏木生物炭M值的峰值温度(500 ℃)高于楠竹生物炭峰值温度(300 ℃), 表明楠竹生物质裂解炭化较柏木更快, 大分子有机物分解迅速, 且更容易在相对较低的裂解温度下重新聚合成大分子组分。 此外, 楠竹生物炭DOM的M值明显低于柏木生物炭(p< 0.01), 说明楠竹生物炭DOM相对分子大小明显大于柏木生物炭, 这也造成两种生物炭DOM生物可利用性及与污染物结合能力的差异, 相对分子量较小的DOM可能更易被生物利用, 有文献报道了DOM相对分子量大小与污染物络合呈线性关系, 但定量描述还受DOM其他性质如荧光组分的影响等。

表1 不同裂解温度下楠竹和柏木生物炭溶解有机质紫外-可见光谱参数 Table 1 UV-visible spectral parameter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SUVA254值可以表征DOM的芳香性与亲疏水性。 SUVA254值越大其疏水性及芳香性则越强, SUVA254> 4 L· mg-1· m-1则表明DOM中的疏水性及芳香性物质组分占比重大, 当SUVA254< 3 L· mg-1· m-1表明DOM中的亲水性组分比占主导[10]。 本研究中, 两种生物炭DOM的SUVA254值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这是因为低温条件下, 生物质中的易分解组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快速分解, 而一些难分解物质分解较慢, 从而使芳香性结构短暂增强, 但是随着裂解温度进一步增加, 疏水且芳香性强的组分被进一步降解。 本研究中, 除楠竹生物炭在< 200 ℃时, DOM组分中疏水性及芳香性较强外(SUVA254> 4 L· mg-1· m-1), 其他裂解温度下的两种生物炭DOM均呈现较高的亲水性能, 这与文献[7]研究的马尾松、 猪粪和污泥生物炭的结论一致。 高亲水性及低芳香性说明两种生物炭DOM具有更多的活性官能团, 这将使得DOM与重金属络合能力增强, 进一步影响环境中的重金属环境行为。 后续裂解温度驱动下生物炭DOM性质的变化如何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

2.3 裂解温度对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

通过平行因子分析分离出3个荧光组分, 与OpenFluor在线数据库中(https://openfluor.lablicate.com)目前已经发表的荧光组分信息进行比对, 并以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相似度超过0.95为约束条件。 3个荧光组分的光谱如图3及表3所示, 其中C1峰位于激发波长305 nm和发射波长420 nm处[图3(a, d)], 属于类腐殖质C峰, 该峰与陆源或微生物源类腐殖质有关[11]。 C2峰位于激发波长367 nm和发射波长487 nm处[图3(b, e)], 属于类腐殖质C峰, 在多种湖泊、 河口和沿海近岸水体中均有发现[12]。 C3峰位于激发波长285 nm和发射波长329 nm处[图3(c, f)], 属于T峰, 是自生源类蛋白质, 通常与微生物活动相关, 对微生物降解作用敏感[5]

图3 DOM组分荧光谱图的PARAFAC模型输出(a— c)及其验证结果(d— f, 左峰: 激发波长载荷谱, 右峰: 发射波长载荷谱)Fig.3 PARAFAC model output showing fluorescence signatures of three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a— c), and split-half valid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d— f); excitation (left) and emission (right) loading spectra were estimated from six unique halves of model, and the overall model

表2 楠竹和柏木生物炭释放DOM中3种荧光组分特征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in DOM released from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表3 不同裂解温度下楠竹和柏木生物炭溶解有机质荧光光谱参数(不同单元格字母不同代表在不同裂解温度下差异显著(p< 0.05)) Table 3 Fluorescence spectrum parameter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under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Different letters for each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p< 0.05))

为定量表征裂解温度对生物炭DOM荧光组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以三维荧光光谱经过PARAFAC分析后所得荧光峰值强度(Fmax) 来表征溶解性荧光有机物(FDOM)的变化特征[图4(a, b)]。 两种生物炭FDOM的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均在300 ℃出现明显的峰值强度, 文献[14]所报道的家禽粪便生物炭在350 ℃出现荧光强度峰值的结论接近, 这可能是因为该温度下的生物炭中胶体物质聚集, 并富有羧基等物质促进了类腐殖质荧光物质的释放。 与类腐殖质组分不同是, 类蛋白组分C3 随着裂解温度的上升出现快速下降。 当温度达到400 ℃时, 3类荧光组分释放量均已很低并随着裂解温度的增加而趋于平缓(< 1 R.U.), 这说明生物炭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FDOM的释放不明显。 当裂解温度< 200 ℃时, 楠竹生物炭FDOM中类蛋白组分含量低于柏木生物炭, 而类腐殖质的含量却相反, 这说明了两种生物质原料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的差异。

图4 裂解温度对楠竹和柏木生物炭释放DOM中3种荧光组分Fmax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on Fmax of three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of DOM released from cypress and bamboo biochar

不同裂解温度下生物炭FDOM中三种荧光组分比重分布特征如图5(a, b)所示, 生物炭的裂解程度决定着FDOM的比重分布特征。 楠竹生物炭FDOM在裂解温度低于200 ℃时以类蛋白荧光物质为主, 当温度超过300 ℃时则以腐殖质为主, 荧光组分比重分布与裂解温度的梯度变化无明显关系。 而柏木生物炭FDOM中类蛋白组分随着温度升高不断降低, 并于500 ℃后达到平缓, 类腐殖质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并于500 ℃趋于平衡, 这说明两种生物质原料对裂解温度的响应不同, 柏木生物炭FDOM中荧光组分的分布受裂解温度的影响更为敏感。

图5 不同裂解温度下三种荧光组分的分布特征Fig.5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从三维荧光光谱中提取的荧光光谱参数可以有效表征水中溶解性有机质诸多可靠信息。 本研究中, 在裂解温度低于600 ℃时, 两种生物炭DOM的腐殖化指数(HIX)随着裂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生物炭DOM的腐殖化程度随着裂解温度的上升而不断增强(表3), 有研究表明生物炭DOM的腐殖化程度是影响DOM与多环芳烃结合的关键因子[15], 较高裂解温度下生物炭明显增加土壤的腐殖化程度, 因此相对高的裂解温度(600 ℃)更利于土壤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 当裂解温度达到700 ℃时两种生物炭FDOM的HIX骤然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当温度高于600 ℃时, 生物炭聚合的组分进一步发生裂解从而导致腐殖化程度的下降。 比较可知, 楠竹生物炭FDOM的HIX值则明显高于柏木生物炭, 说明楠竹生物炭FDOM腐殖化, 芳香化程度、 相对分子质量更高, 含氧官能团含量则偏低[5]。 从表3可知, 两种生物炭DOM的BIX值除100 ℃时接近1外其他温度组均明显低于1, 且裂解温度对BIX无显著影响(p> 0.05), 这表明裂解后两种生物炭DOM的生物活性出现明显下降, 裂解过程提高了生物炭稳定性。

3 结 论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研究了不同裂解温度下竹炭和木炭释放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裂解温度是两种生物炭DOM释放的关键因子, 裂解温度越高, DOM释放量越小, 且400 ℃是所研究两种生物炭DOM释放的临界裂解温度。 柏木生物炭的DOM释放量明显高于楠竹生物炭。

(2)裂解温度决定了生物炭释放DOM的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特征, 生物炭的工程化应用会向环境中输送紫外-可见及荧光发色团, 裂解温度越低, 输送量则越大。 通过PARAFAC法分离出2个类腐殖质荧光物质和1个类蛋白荧光物质, 低温裂解(< 200 ℃)以类蛋白荧光为主, 随着温度上升, 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占主导。

(3)基于光谱分析, 裂解温度的差异影响两种生物炭DOM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随着裂解温度上升, 两种生物炭的相对分子质量, 芳香性、 疏水性和腐殖化程度均先增大再减小, 但对应的峰值温度各不一致。 研究结论为研究两种生物炭的工程化应用带来的环境效应, 如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hen Zhengtao, Hou Deyi, Zhao Bin, et 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19-620: 185. [本文引用:1]
[2] JIAN Min-fei, GAO Kai-fang, YU Hou-ping(简敏菲, 高凯芳, 余厚平).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5): 1757. [本文引用:1]
[3] Li Gang, Khan S, Ibrahim M, et 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8, 348(20): 100. [本文引用:1]
[4] Jaffé R, Ding Y, Niggemann J, et al. Science, 2013, 340(6130): 345. [本文引用:1]
[5] Chen Bingfa, Huang Wei, Ma Shuzhan. Water, 2018, 10(7): 861. [本文引用:6]
[6] FAN Gong-duan, LIN Hui, LUO Jing, et al(范功端, 林辉, 罗静,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6): 1792. [本文引用:1]
[7] Wei Siye, Zhu Mengbo, Fan Xingjun, et al. Chemosphere, 2019, 218: 624. [本文引用:3]
[8] He Zhongqi, Mao Jingdong, Honeycutt C W, et al. Biol. Fertil. Soils, 2009, 45: 609. [本文引用:1]
[9] LIANG Jian, JIANG Tao, LU Song, et al(梁俭, 江韬, 卢松, ).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 2016, 37(7): 2496. [本文引用:1]
[10] Matilainen A, Gjessing E T, Lahtinen T, et al. Chemosphere, 2011, 83(11): 1431. [本文引用:1]
[11] Chen Meilian, Kim J H, Nam S I,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9213. [本文引用:1]
[12] Liu Chen, Du Yiheng, Yin Hongbin,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6: 207. [本文引用:1]
[13] Hambly A, Arvin E, Pedersen L F, et al. Water Research, 2015, 83: 112. [本文引用:1]
[14] Uchimiya M, Hiradate S. Energy Fuels, 2015, 29(4): 2503. [本文引用:1]
[15] Tang Jianfeng, Li Xinhu, Luo Yan, et al. Chemosphere, 2016, 152: 39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