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穆棱地区巨晶斜方辉石矿物学及光谱学特征
李若萌1, 陈涛1,*, 李伟2, 赵晓振3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12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通讯联系人 e-mail: summerjewelry@163.com

作者简介: 李若萌, 1993年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564592633@qq.com

摘要

系统分析了黑龙江穆棱地区巨晶斜方辉石的性质、 化学成分和光谱学特征。 电子探针(EMPA)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巨晶斜方辉石属于斜顽辉石, 其元素组成包括Ca, Na, Mg, Fe, Al, Ti, Si和O, 结构水含量为20~130 ppm。 拉曼光谱(Raman)的特征峰位于1 015, 678和345 cm-1, 分别由不同的振动类型引起。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的分析表明巨晶斜方辉石在官能团区具有三个明显的吸收峰, 它们分别位于3 550~3 590, 3 510~3 520和3 410~3 420 cm-1, 与幔源辉石结构水的吸收峰较为一致; 对巨晶斜方辉石的红外微区含水量测试分析表明, 结构水在不同巨晶斜方辉石间存在差异, 但在单一辉石样品内部分布均匀, 无明显核-边变化。

关键词: 黑龙江穆棱; 巨晶斜方辉石; 光谱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P575.4 文献标志码:A
Spectroscopy Analysis on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in Heilongjiang Muling Area
LI Ruo-meng1, CHEN Tao1,*, LI Wei2, ZHAO Xiao-zhen3
1. 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Second Institute of Oceon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 China
3.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mineral properties,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spectroscopy characteristics of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in Heilongjiang Muling area via EPMA, Raman and FTIR analysis. The species,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constitution water content of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PMA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in this area belong to orthopyroxene. The Raman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main bands of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are 1 015, 678, 345 and 145 cm-1. The FTIR results showed that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have three distinct peaks at 3 550~3 590, 3 510~3 520 and 3 410~3 420 cm-1. These absorption peaks are consistent with mantle derived pyroxene. The FTIR micro-reg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nstitution water is distributed unevenly in different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but uniformly in the inner part one orthopyroxene megacryst,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change in the core-edge.

Keyword: Heilongjiang muling; Orthopyroxene megacrysts; Spectroscopy analysis
引 言

穆棱地区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南部, 属于郯庐断裂带东部支线所在区域, 该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含大有量幔源包裹体[1]。 而巨晶矿物通常具有特殊的成因和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研究, 能够大大提高对上地幔的了解, 发现其理化特性及演变过程。 因此, 巨晶矿物成为上地幔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 其中, 辉石作为造岩矿物的一种重要组成, 在整个岩石圈内有着广泛的分布和产出。 巨晶斜方辉石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主要产自黑龙江穆棱地区, 该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中还产出石榴石、 刚玉、 尖晶石等矿物。 辉石具有玻璃光泽, 硬度在5~6之间, 比重及颜色均随含Fe量而产生差异, 有单斜和斜方两种晶系。 研究斜方辉石的矿物学及光谱学, 结合已有单斜辉石的研究成果, 可以从辉石的成分、 结构特征了解巨晶的形成原因, 反推上地幔动力学演化过程, 进一步了解其化学组成等。

诸多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玄武岩中的巨晶矿物做了大量的研究, 多数是针对锆石、 刚玉等, 对于辉石的研究较少, 尤其斜方辉石研究匮乏[2, 3, 4]。 学者们对穆棱地区巨晶矿物的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续, 如丘志力等[1]对穆棱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锆石巨晶的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陈涛等对穆棱地区的石榴石进行了详细的宝石学和谱学特征分析。

选择穆棱地区产出的巨晶斜方辉石为研究对象, 综合前人关于穆棱地区火山岩和地幔包体的相关研究, 对其进行矿物学和光谱学方面的详细研究。 综合对比了不同构造产出的斜方辉石组成特征, 初探该地区巨晶斜方辉石的主要成因, 分析该地区的地形、 地貌, 为该地区上地幔的相关特性研究提供借鉴。

1 测试表征及所需仪器

电子探针(EMPA)测试: 使用JEOL公司生产的JXA-8230型电子探针, 20 kV加速电压, 将巨晶斜方辉石标样磨片后喷碳处理, 进行实验。

拉曼光谱测试: 使用英国Renishaw的MKI1000型拉曼光谱仪, 514.5 nm氩离子激光源, 叠加次数3次, 测量范围为2 000~200 cm-1

红外光谱测试: 使用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Fisher)的Nicolet 67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分析采用KBr分束器, 液氮冷却MCT-A探头, 分辨率为4 cm-1, 测定波数范围1 000~5 000 cm-1, 扫描次数为128或256次, 非偏振光, 分析时室内温度为20 ℃, 湿度为30%~40%, 每分析一次样品扣除1次背景值。 测试所获取的红外光谱利用软件OMNIC进行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

2 巨晶斜方辉石的矿物学特征
2.1 电子探针EMPA测试

该测试旨在测试出该样本内部主量元素及化学组成, 测试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辉石化学成分变化不大, SiO2的含量在51.86~52.06 Wt%, 平均为51.96 Wt%; CaO的含量在1.46~1.49 Wt%之间, 平均为1.47 Wt%; MgO的含量在29.86~30.03 Wt%之间, 平均为29.95 Wt%; Al2O3的含量在7.68~8.05 Wt%之间, 平均为7.86 Wt%; FeO含量为8.98~9.84 Wt%, 平均为9.41 Wt%; TiO2的含量在0.25~0.28 Wt%之间, 平均为0.27Wt%; MnO含量为0.14~0.15 Wt%。

表1 黑龙江穆棱巨晶斜方辉石化学成分(Wt%) Table 1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of megacrysts orthopyroxene in Heilongjiang Muling (Wt%)
2.2 种属确定

辉石族矿物化学通式为XY[T2O6], 属链状硅酸盐, 且呈单链状, 化学通式中的XY为相应的六次配位的阳离子, 不同的是, X为占据由惰性氧和惰性氧相对形成的M2位, 如: Na+, Li+, Ca2+, Mn2+, Mg2+和Fe2+等; Y为占据由活性氧与活性氧相对形成的M1位, 如: Mg2+, Fe2+, Mn2+, Fe3+, Cr3+, Al3+, Ti4+等; T为四次配位阳离子, 占据硅氧骨干中四面体位置, 一般多为Si4+和Al3+, 有时候会有: Cr3+, Fe3+和Ti4+等。 划分辉石族矿物亚族的依据为M2位阳离子的半径大小。 当Fe2+和Mg2+等小半径阳离子占据M2位时, 多为斜方晶系; 当Ca2+, Na+和Li+等大半径阳离子占据M2位时, 多为单斜晶系。

目前国际上对于辉石族矿物的命名是以辉石晶体的化学成分为原则, 具体为: 首先以氧原子数为6进行化学式的计算, 得到化学式。 通过计算可知, 在单斜辉石中, 此化学式相当于1/4单位晶胞; 对斜方辉石来说则相当于八分之一单位晶胞。 按氧原子数为6采用阴离子法可算出样品中的辉石的晶体结构化学式(表2)。 因此, 穆棱地区巨晶斜方辉石的晶体结构化学式为: (Ca0.06Na0.01Mg1.55F e0.172+Al0.13F e0.093+Ti0.01)∑ =1.99(Si1.80Al0.20)O6

表2 黑龙江穆棱巨晶斜方辉石的晶体结构化学式* Table 2 Cationic numbers of megacrysts orthopyroxene in Heilongjiang Muling

常见的造岩辉石是Ca-Mg-Fe辉石固溶体, 可用En-Fs-Di-Hd系的辉石四边形来表示, 而辉石中不同亚族的划分则是根据其不同对称型为依据。 因此Ca-Mg-Fe辉石组的定义取决于Wo-En-Fs的相对含量和对称性的共同影响。 根据上述计算的晶体化学式可以看出所研究的辉石属于斜方辉石亚族。 穆棱地区的辉石样品中的端员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是: Wo为2.90%, En为81.90%, Fs为14.54%, 样品在Wo-En-Fs三元系辉石分类图中的投影图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投图分析, 且因为Al3+> 0.10, 确定研究的穆棱巨晶辉石属于铝质斜顽辉石。

图1 穆棱地区辉石样品在Wo-En-Fs三元系辉石分类图中的投影图(红色方框为电子探针测试分析样品)Fig.1 The projection of Muling pyroxene samples in pyroxene classification of Wo-En-Fs three series (The red marks represent our samples analyzed by EMPA)

综合以上分析, 本地区巨晶单斜辉石中主量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好, 样品中未发现成分环带结构, 整体具有和中国东部玄武岩中巨晶辉石的成分范围相一致的特点, 即: Mg含量较高, 而Cr含量较低。 说明本地区的巨晶单斜辉石是同一岩浆在上地幔高温高压的深源结晶产物, 结晶作用是在环境稳定的岩浆房中进行的。

3 巨晶斜方辉石的光谱学分析
3.1 拉曼光谱分析

为分析巨晶斜方辉石的拉曼光谱, 选取了三块原石样品, 将其中的一个面抛光后打点测试, 所测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抛光面辉石样品拉曼图谱Fig.2 The Raman spectra of pyroxene samples on polished surface

辉石中的SiO4四面体形成单链的方式是通过共同使用2个角顶以在c轴上延伸、 在a轴上叠加从而成链。 根据群论分析结果, 斜方辉石的对称性为: A1g+B1g+B2g+B3g+A1u+B1u+B2u+B3u, 含有拉曼活性的振动模式: A1g+B1g+B2g+B3g。 但在实际检测中, 所获得的拉曼谱带并不能完成所有振动的反馈。 在[SiO4]4-中, 氧的存在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桥氧, 与两个Si4+连接, 因此与其他阳离子间健力较弱; 而惰性氧是只与一个Si4+相连的O2-, 与其他阳离子之间键力较强, 有可能会连接其他的阳离子。 拉曼光谱中, 不同波数的振动峰是由于不同的振动模式导致, 而振动模式与硅氧键长有关, 桥氧的硅氧键长要大于惰性氧硅氧键长的键长, 因此其伸缩振动模式要低于惰性氧的伸缩振动模式。 在拉曼谱图上的体现就是波数在1 009和1 024 cm-1的谱带是由惰性氧氧Si— O-的振动引起的; 而波数在856和939 cm-1的谱带则是由桥式氧Si— O— Si引起。 在斜方辉石亚族中, 因M2位置由Mg2+和Fe3+等阳离子占据, 使八面体发生畸变。 溪与配位八面体链匹配, 辉石的单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扭转, 其扭转方式有两种: O转动和S转动。 由于两种扭转方式的旋转方向和链角角度不同, 所以产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在发生畸形的八面体中, 由于Si— O— Si键的变形, 从而能够形成一个新的谱带, 位于750~500 cm-1之间(谱带的具体位置取决于键角), 图2中678 cm-1的谱峰就是由于Si— O— Si的对称伸缩振动引起的; 完成聚合之后, 又重新分裂, 出现新的谱带, Si— O-在1 200~950 cm-1内出现伸缩振动, 如图中的1 015 cm-1谱峰。

关于穆棱巨晶斜方辉石谱图的归属见表3

表3 斜方辉石拉曼光谱振动模式 Table 3 The vibration modes in Raman spectra of orthopyroxene
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1 红外样品制备及测试表征

为了探明巨晶斜方辉石中的结构水的赋存机制和赋存状态, 我们对其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选取了两颗巨晶斜方辉石(Opx-1, Opx-2)分别沿近垂直和近平行解理进行切割, 并制成红外薄片(表4), P1和P2是一组、 P3和P4是一组, P1和P3为近垂直于辉石链状延伸的c轴方向; P2和P4为近平行于辉石链状延伸的c轴方向。 样品制备方法与普通光学薄片相似, 只是粘片时选用热熔胶代替环氧树脂, 方便矿片从玻璃片上取下。 薄片需要双面高度抛光。 为了获得较强的红外光谱信号, 薄片厚度控制在200~300 μ m。 将所制得的红外薄片在丙酮溶液中浸泡24~48 h, 以除掉薄片表面的热熔胶, 并用酒精和蒸馏水反复清洗多次, 随后放置在110 ℃烘箱中最少烘24 h, 以除去样品表面和裂隙中的吸附水。 在光学显微镜下, 辉石巨晶薄片透光性良好, 且无明显的裂隙, 无明显包裹体, 无其他杂质。 烘干后的样品取出后可直接用来做红外光谱测试。

表4 黑龙江穆棱斜方辉石巨晶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Table 4 The FTIR results of megacrysts orthopyroxene in Heilongjiang Muling

3.2.2 斜方辉石的谱峰特征和结构水含量

图3为穆棱巨晶斜方辉石红外光谱图。 在红外官能团吸收区域(3 800~2 800 cm-1), 出现了明显的吸收峰, 主要有三组: 3 550~3 590, 3 510~3 520和3 410~3 420 cm-1, 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谱带特征与幔源辉石情况具有一致性[5]。 因此可以确定, 这些吸收峰是巨晶辉石中的结构水引起的。 另外, P1样品波数小于3 300 cm-1出现明显的震荡; P2样品在2 900 cm-1位置的吸收峰是残存的树胶引起的, 与矿物本身无关。

在计算矿物结构水含量时, 采用Beer-Lambert公式, 具体公式为

c=Δ/(I×t×γ)

其中c是结构水含量(ppm H2O Wt%), Δ 是结构水吸收峰区间的积分面积(cm-2), I是吸收系数(ppm-1· cm-2), t是厚度(cm), γ 是矿物的方向因子。 斜方辉石典型的OH吸收峰在2 800~3 800 cm-1之间, 斜方辉石的吸收系数根据Bell等提供的值14.84 ppm-1· cm-2。 厚度通过千分尺进行测量, 对每个样品进行多次测量, 取其平均值。 斜方辉石的方向因子选用Paterson的给定值1/3。 测试获得的红外谱峰均通过手动基线校正(至少三次), 基线校正的不确定度小于5%, 平均谱峰被用来计算矿物的结构水含量。 详细的测试和计算结果见表4

图3 巨晶斜方辉石典型红外光谱Fig.3 The typical FTIR spectra of megacrysts orthopyroxene

分别在近垂直和近平行解理的辉石薄片上进行了FTIR测试, 同时对所测薄片的核部和边部进行对比。 结构水计算结果显示, 两个斜方辉石巨晶的结构水含量具有明显差异, 其中Opx1含水量较低约为20 ppm, Opx2样品含水量较高为80~130 ppm(表4)。 红外光谱图中, Opx1样品具有较低的吸收强度, 而Opx2吸收强度较高。 Opx-2样品近垂直于辉石c轴方向含水量(P3)略高于平行于辉石c轴方向含水量(P4)。 但是两个样品在相同测试方向上, 同一样品中核部和边部所测数据无明显变化, 核部略微大于边部。 该现象说明斜方辉石单晶颗粒中结构水含量基本一致, 斜方辉石在后期地质作用中没有发生结构水的流失和吸收。

4 结 论

采取矿物学研究方法, 并结合电子探针、 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对黑龙江穆棱地区的巨晶斜方辉石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谱学特征分析, 取得的结论如下:

(1)该地区的巨晶辉石属于斜顽辉石, 是斜方辉石的一种, 无成分环带结构, 主量元素具有Mg含量偏高而Cr含量略低的特点。

(2)通过对得到的图谱分析可知: 绝大部分谱带为1 015, 678, 345和145 cm-1, 这是由不同的振动转动模式导致的。

(3)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巨晶斜方辉石具有3 550~3 590, 3 510~3 520和3 410~3 420 cm-1三组明显吸收峰, 其位置和谱带特征符合幔源辉石的典型特征。 结构水在不同巨晶斜方辉石间存在差异, 但在单一辉石样品内部分布均匀, 无明显核-边变化。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QIU Zhi-li, YANG Jin-hui, YANG Yue-heng, et al(丘志力, 杨进辉, 杨岳衡, ).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 2007, 23(2): 481. [本文引用:2]
[2] AI Hao, CHEN Tao, ZHANG Li-juan, et al(艾昊, 陈涛, 张丽娟, ).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 30(2): 313. [本文引用:1]
[3] CHENG Xiao-ming, CHENG Li-hui, XU Xi-sheng(陈小明, 陈立辉, 徐夕生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 2009, 25(5): 1105. [本文引用:1]
[4] YAN Quan-shu, SHI Xue-fa, WANG Kun-shan, et al(鄢全树, 石学法, 王昆山, ).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 2007, 23(11): 2981. [本文引用:1]
[5] HAO Yan-tao, XIA Qun-ke, YANG Xiao-zhi(郝艳涛, 夏群科, 杨晓志)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7, 26(2): 13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