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沥青老化行为研究
唐宁1, 杨雨丽1, 房婷2, 王文利1, 曹诗悦1, 潘文浩1,3,*
1. 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8
2.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北京 100083
3.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通讯联系人 e-mail: pwh@sjzu.edu.cn

作者简介: 唐 宁, 1984年生, 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 香江学者 e-mail: tangning@sjzu.edu.cn

摘要

沥青在服役过程中暴露在自然环境里, 受到光、 热、 氧等的作用, 易出现老化从而引起的多种病害, 如裂缝、 龟裂和坑槽等, 严重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服役寿命。 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能, 揭示沥青在老化过程中的成分与结构的变化规律, 基于荧光光谱技术, 从沥青的荧光猝灭现象出发, 利用实验室内的紫外老化与热氧老化, 针对两种不同沥青进行了老化实验, 并研究了沥青在老化前后的性能和组分变化; 借助荧光分光光度计采集了沥青的三维荧光光谱, 并分析了沥青荧光光谱谱图的特征, 获取了沥青荧光光谱的峰值强度坐标, 计算了老化前后峰值坐标的偏移向量。 实验结果表明, 沥青避免出现荧光猝灭的理想浓度是0.1 g·L-1; 沥青老化后其软化点增加, 针入度与延度减小; 其四组分中饱和分基本不变, 芳香分减小, 胶质与沥青质增加。 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发现, 沥青的荧光强度峰值坐标出现了“蓝移”, 且沥青组成中的芳香分的含量决定了荧光光谱峰值的偏移程度; 通过向量计算表明, 峰值坐标偏移的向量的模大于36时, 沥青已经严重老化。 通过对沥青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值的分析, 可以有效评价沥青的老化过程, 对提高沥青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荧光光谱; 沥青; 老化; 参量化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识码:A
Aging Behavior of Bitumen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ANG Ning1, YANG Yu-li1, FANG Ting2, WANG Wen-li1, CAO Shi-yue1, PAN Wen-hao1,3,*
1.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2. Chinese Society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Abstract

Bitumen is easy to age und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ight, heat and oxygen. A good deal of damages of pavement caused by bitumen aging such as crack, chap and trenches, as well as the service life of asphalt pavement are shorte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asphalt pavement and reveal the change rule of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during the bitumen aging process, th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echniqu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henomenon of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bitumen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two bitumen that were carried out by ultraviolet aging (UV) and thin-film oven test (TFOT). The properties and components of bitumen were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aging. Furthermore, fluorescence spectrogram of bitumen was obtain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trogram was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coordinates of fluorescence peak were found from the spectrogram, and the shifted vector was calculated at la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um concentration is 0.1 g·L-1 to avoi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fter aging, softening point of bitumen increases, penetration and ductility decreases. Furthermore, its saturate is unchanged, aromatics decrease, resins and asphaltenes increase. According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the coordinates of fluorescence peak of bitumen appear "blue shift" after aging, and the content of aromatics in the bitumen defines the shift distance of fluorescence peak. In addition, bitumen has aged badly when the norm of shift vector is higher than 36. As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of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was analyzed,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aging process of asphalt effectivel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bitumen.

Key words: Fluorescence spectra; Bitumen; Aging; Parametrization
引 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交通事业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截止2016年底, 全国公路总里程469.63万km, 其中高速公路车道里程57.95万km[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便快捷, 开放交通迅速, 行车平稳舒适, 已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面层的首选材料。 沥青路面在服役过程中长期暴露于空气中, 受到阳光、 雨水、 荷载的反复作用, 使得沥青材料产生老化, 从而导致沥青混凝土的服役性能降低。 沥青的老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沥青当中的组分发生了一系列挥发、 氧化、 聚合, 导致自身变硬、 变脆, 难以承受荷载的反复作用而产生了路面开裂; 另一方面是由于水分的影响, 使得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变差, 导致集料的松散、 剥落, 产生了路面的坑槽[2]。 因此, 对沥青老化领域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迄今, 针对这一研究热点广大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评价方法与体系, 如沥青的三大常规指标、 流变特性等[3]。 这些方法多集中体现在沥青的宏观物理性能的变化上, 较少反映在沥青在组成与结构上的变化。 这是因为沥青是石油产业的副产物, 其组成非常复杂。 目前, 我国石油沥青的组分一般分为四种: 沥青质、 胶质、 芳香分、 饱和分。 沥青的四种组分并不是简单的混合或溶解, 而是以胶体的形式存在。 按照胶体结构理论, 沥青是以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沥青质为中心, 在周围吸附了一些极性较大的胶质形成胶团, 分散在油分中[2]。 此外, 沥青组成的主要元素是碳、 氢。 其中碳/氢比例越大, 沥青中的环状化合物尤其是芳香环类的化合物越多。 芳香环拥有共轭的平面环体系, 原子间成键并不是不连续的单双键交替, 而是被π 电子云覆盖。 在光谱学研究中, 荧光光谱正是建立在共轭体系化合物的分析之上, 这使得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沥青的老化进程成为可能。

光谱测试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沥青材料的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 在研究沥青老化过程中的变化时, 用到的分析手段主要包括: 以红外吸收光谱(IR)确定分子官能团的改变[5, 6], 以色谱分析技术确定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曲线的移动规律[7, 8], 以核磁共振氢谱或碳谱分析分子结构及原子归属变化[9, 10]。 然而, 光谱分析技术在国内外沥青材料研究方向的应用仍然有限, 多数研究集中在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沥青分子在老化前后官能团的变化[11, 12, 13, 14], 缺少老化前后沥青分子在可见光、 紫外光区域的定性定量分析。

本工作从沥青的荧光猝灭现象出发, 采用实验室内的紫外老化、 热氧老化, 针对两种不同沥青进行了老化实验, 并分析了老化前后沥青性能、 组分的变化; 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沥青的三维荧光图谱进行采集, 结合三维荧光光谱获取的荧光强度峰值的坐标及其偏移向量的模, 对沥青的老化进程进行了参量化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实验采用的沥青为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的PJ-70, PJ-90沥青。 沥青的基本物理性能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用沥青的基本物理性能 Table 1 Conventional properties of bitumen

在测试沥青的三维荧光光谱前, 需要把沥青溶解, 采用的有机溶剂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四氯化碳, 纯度为分析纯。

1.2 沥青的相关实验方法

1.2.1 普通沥青的准备

将装有沥青的容器放入恒温烘箱, 烘箱温度设定为135 ℃, 加热时间不超过30 min, 并使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避免产生局部过热的现象, 再经过0.6 mm的滤筛过滤。

1.2.2 沥青的四组分分析

实验方法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2011)中T0618— 1993进行,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用沥青的四组分分析结果 Table 2 Component analysis of bitumen

1.2.3 紫外光老化实验(UV)

取过滤后的沥青15 g, 倒入直径为140 mm的不锈钢盘, 厚度约1 mm, 并放入紫外老化箱中。 实验温度设定为60 ℃, 紫外灯选用功率为1 800 W的直管形氙灯, 紫外辐射强度约为0.5 W· cm-2, 设置喷淋量为8 L· d-1, 紫外老化时间为7 d, 实验结束后取出样品待测试。

1.2.4 热氧老化实验(TFOT)

取过滤后的沥青50 g, 倒入直径为140 mm的不锈钢圆盘, 厚度约为3 mm, 把圆盘放入82型沥青薄膜烘箱中, 温度设定为163 ℃, 老化时间为5 h, 实验结束后取出样品待测试。

1.2.5 荧光光谱样品制备

将待测沥青加热至135 ℃, 取0.01 g滴入试管中, 并加入20 mL的四氯化碳溶解, 将塞子塞紧, 轻微震荡, 使沥青全部被浸润, 静置4 h后, 移入50 mL容量瓶稀释, 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待做荧光测试。

1.3 三维荧光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由激发波长(Y轴)-发射波长(X轴)-荧光强度(Z轴)三维坐标所表征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matrix spectra, EEM), 也叫总发光光谱 (total luminescence spectra)。 荧光强度取决于激发和发射两个波长变化, 是二元函数。 使激发和发射两个波长同时变化, 测量得到的荧光强度就是三维荧光光谱。 采用日本Hitachi生产的荧光分光光度计F-7000, 激发波长扫描范围200~800 nm, 发射波长扫描范围200~800 nm, 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均为5 nm, 扫描速度2 400 nm· min-1, 扫描间隔5 nm测试的三维荧光光谱如图1所示。

图1 日本Hitachi F-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的三维荧光光谱图Fig.1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fluorospectro photometer named Hitachi F-7000

由于荧光分光光度计所获得的激发-发射三维光谱原始EEM数据, 格式上并非通用的, 所以先将数据转换为带有英文文字前置说明文件的普通文本。 利用Excel 2013进行数据前期的整理后, 导入SigmaPlot 12软件绘图, 得到不同沥青样品的指纹云图与三维荧光光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沥青的荧光猝灭

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猝灭, 与荧光分子本身浓度增大有关。 是激发态的荧光分子通过各种外转换过程失去能量使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在荧光光谱的实验中, 稀释液的浓度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浓度过高, 会造成能量转移, 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和浓度不成线性、 荧光猝灭的现象。 因此, 考查了两种沥青的不同浓度的荧光猝灭现象,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可知, 沥青稀释液浓度为0.01, 0.1, 0.5 g· L-1时, 均未出现荧光猝灭现象, 考虑0.5 g· L-1浓度可能介于荧光猝灭的临界浓度, 以及0.01 g· L-1浓度不易稀释, 选取沥青稀释液做荧光光谱实验的合适浓度为0.1 g· L-1

表3 不同浓度沥青稀释液的荧光猝灭现象 Table 3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bitumen dilu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2.2 沥青老化前后的性能变化

沥青的老化伴随着沥青性能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沥青三大指标的变化。 图2是PJ-70, PJ-90沥青在经过紫外老化和热氧老化之后的软化点、 针入度、 延度。 由图可知, PJ-70沥青, 在经历的紫外老化与热氧老化后, 软化点有所上升, 增量分别为4.6和5.8 ℃; 但针入度、 延度下降较为明显, 残留针入度比分别为73.1%和70.8%, 延度保留率分别为28.2%和23.1%。 PJ-90沥青在经历老化之后的性能表现与PJ-70沥青的性能相似, 软化点上升, 增量分别为2.5和4.4 ℃; 针入度下降, 残留针入度比分别为64.2%和60.8%; 延度下降, 延度保留率分别为23.7%和18.6%。 相关研究表明[15], 从正在服役且已经出现开裂的沥青路面中回收的沥青, 测试发现, 此时沥青的延度小于20 cm, 针入度小于4.3 cm。 由此可见, 经历过不同老化方式的沥青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 并存在导致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风险。

图2 不同沥青老化前后的三大指标Fig.2 Three properties of bitumen before and after aging

2.3 沥青老化前后的组成变化

由图3可知, 两种不同沥青在老化前后均呈现出相同的趋势, 即饱和分变化较小, 芳香分减小, 胶质与沥青质增加。 饱和分主要为直链和支链烷烃所组成, 其含量变化小, 表明老化过程中饱和分组分没有发生明显的老化; 芳香分主要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烷芳香族化合物, 其含量减小, 表明老化过程中芳香分发生了缩聚和断链使得沥青中产生了更多的芳环; 与此同时, 羰基、 亚砜等化学官能团发生氧化。 羰基官能团是由酮、 羧酸组成, 沥青老化时, 酮和羧酸是沥青中主要活跃的组分, 易与氧结合, 使氧存留在亚砜或其他含氧官能团中, 增加沥青的极性, 导致了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增加, 沥青变硬变脆。 此外, 饱和分的组成并不会引起荧光效应, 而芳香分与沥青质的质量变化会导致沥青荧光效应的改变。 由此可见, 可以利用这一特征评价沥青的老化进程。

图3 沥青老化前后四组分的组成分析Fig.3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bitumen before and after aging

2.4 沥青的荧光光谱特征

沥青产品源于石油加工, 而石油产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演化期不尽相同, 这使得沥青的组分与分子结构具有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 沥青的三维荧光光谱既具有元素相似性, 也具有峰值特征性。 尽管沥青的来源广泛、 组成与分子结构差异较大, 但是三维荧光光谱属于高维特征空间, 通过矩阵的计算可以降维, 并忽略无关紧要的因素。 在三维荧光光谱中, 原始的三维荧光光谱数据会相对较多, 需要经过矩阵转换和压缩, 继而获得既反映荧光特性, 又可参量化的指纹图。 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获取的EEM荧光光谱矩阵绘制了指纹图与三维荧光光谱图, 如图4, 图5所示。

图4 PJ-70沥青的指纹图与三维荧光图
(a): Non-aging未老化; (b): TFOT老化后; (c): UV老化后
Fig.4 Pictures of finger-print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of PJ-70 bitumen
(a): No ageing; (b): Thin film oven test; (c): Ultraviolet ageing

图5 PJ-90沥青的指纹图与三维荧光图
(a): Non-aging未老化; (b): TFOT老化后; (c): UV老化后
Fig.5 Pictures of finger-print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of PJ-70 bitumen
(a): No ageing; (b): Thin film oven test; (c): Ultraviolet ageing

由图4和图5可知, 在指纹图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线。 该特征线的波长与入射光波长一致, 根据原理该特征线是一级瑞利散射。 即在激发波长250 nm后, 出现了瑞利散射, 这是由于溶剂四氯化碳所产生的。 而且, 未老化沥青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 瑞利散射峰与沥青的荧光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干扰, 但是沥青老化后, 瑞利散射峰的影响可忽略。

此外, 在高分子聚合物中, 荧光的产生主要与聚合物体系内的共轭π 键有关, 苯环的数目越多, π 电子共轭度越大, 也就越易被激发产生荧光。 当聚合物材料老化后, 其组成与结构易受氧化而产生断链和缩聚, 从而引起最大吸收峰波长向短波移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 蓝移” 。 沥青老化后, 三维荧光光谱的强峰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蓝移” 。 沥青的老化主要以氧化老化为主, 首先导致芳香环的侧链断链, 而断裂的分子链不易被直接挥发释放, 从而在沥青分子内部不断的累积, 进而与沥青大分子中的苯环结构相重合, 导致实际的π 电子共轭度受到抑制, 从而产生了“ 蓝移” 现象。

2.5 基于峰值坐标的参量化研究

从图4, 图5中可以获取到峰值的坐标(激发波长EX, 发射波长EM)如表3所示, 并由此作为沥青老化过程的评价参量。 根据已知的(EX, EM)坐标, 平面向量是进一步将其量化的较好手段。 向量是在二维平面内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物理学中也称作矢量。 向量的方向可以表征沥青老化的“ 红移” 与“ 蓝移” 现象, 即芳构化的程度, 向量的长度即向量的模|AB|可以表征沥青的老化进程。 向量的模|AB|如图6所示意, 其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图6 平面向量的模的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norm of vector

表4 峰值坐标的参量化数据 Table 4 Parametrization data of coordinate peak

AB=(x2-x1)2+(y2-y1)2(1)

式(1)中, 未老化的峰值坐标为(x1, y1), 老化的峰值坐标为(x2, y2), 向量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可见, 紫外老化、 热氧老化, 使得沥青老化的荧光峰值坐标向量均出现负值, 即其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出现“ 蓝移” 。 不同的老化方式相比较而言, 热氧老化所引起的沥青老化要比紫外老化更为严重, 其荧光峰值坐标向量更大, 这也与沥青老化前后物理性能的变化相对应。 从不同沥青的角度, PJ-70沥青比PJ-90沥青中的芳香分多, 而饱和分少。 在饱和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芳香分等轻组分发生断链和缩聚, 在热氧与紫外老化件下更易发生老化, 因此, PJ-70沥青的老化更为严重, 即芳香分的含量越多, 峰值坐标偏移的向量的模越大, 沥青老化越严重。 从参量化的角度, 当向量的模大于36时, 结合沥青老化后的物理性能可知, 沥青已经开始老化, 并对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造成威胁。 但是, 沥青老化的进程与向量的模之间的对应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结 论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沥青的老化进程, 分析了不同沥青在热氧老化与紫外老化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图, 并计算了荧光强度峰值坐标的偏移向量的模, 得到以下结论:

(1)从三维荧光光谱可观察到, 沥青老化后的强度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蓝移” 。 沥青老化断裂的烷烃类在分子内不断累积, 并与沥青大分子苯环结构中的苯环彼此重合, 导致π 电子共轭度受到抑制, 出现“ 蓝移” 。

(2)沥青的组成影响着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 芳香分稳定性差, 极易被氧化, 不同沥青中芳香分的含量决定了荧光光谱峰值的偏移程度。

(3)荧光强度峰值坐标的偏移向量可以描述沥青的老化进程。 对于不同老化方式, 热氧老化带来的老化程度要比紫外老化更加严重。 对于不同沥青, 坐标偏移向量的模大于36时表明沥青已经老化。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Transpor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国交通运输部).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2016(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 Press(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7. [本文引用:1]
[2] Xiao Y, Wan M, Jenkins K J. J Mater Civil Eng. , 2017, 29(10): 4. [本文引用:2]
[3] Zhu J, Birgisson B, Kringos N. Eur. Polym. J. , 2014, 54: 18. [本文引用:1]
[4] Feng Y, Le Doan T V, Pomerantz A E. Energ Fuel, 2013, 27(12): 7314. [本文引用:1]
[5] Nivitha M R, Prasad E, Krishnan J M. Int. J. Pavement Eng. , 2016, 17(7): 565. [本文引用:1]
[6] Weigel S, Stephan D. Fuel, 2017, 208: 655. [本文引用:1]
[7] Redelius P, Soenen H. Fuel, 2015, 140: 34. [本文引用:1]
[8] Gawel I, Czechowski F, Kosno J. Constr Build Mater, 2016, 110: 42. [本文引用:1]
[9] Filippelli L, Gentile L, Rossi C O. Ind. Eng. Chem. Res. , 2012, 51(50): 16346. [本文引用:1]
[10] Szerb E I, Nicotera I, Teltayev B. Road Mater Pavement, 2018, 19(5): 1192. [本文引用:1]
[11] Craddock P R, Le Doan T V, Bake K. Energ Fuel, 2015, 29(4): 2197. [本文引用:1]
[12] Makowska M, Hartikainen A, Pellinen T. Mater Struct, 2017, 50(3): 189. [本文引用:1]
[13] TANG Jie-qiong, MA Qing-feng, SHI Jing-tao(唐洁琼, 马庆丰, 时敬涛).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3): 672. [本文引用:1]
[14] Grossegger D, Grothe H, Hofko B. Road Mater Pavement, 2018, 19(4): 992. [本文引用:1]
[15] Xiao Y, Van De Ven M F C, Molenaar A A A. Mater Struct, 2011, 44(3): 61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