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近红外光谱的螺旋藻生长品质指标快速无损检测
蒋璐璐1, 魏萱2, 谢传奇3,*, 何勇4,*
1.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3.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tota, Saint Paul, MN 55108, USA
4.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通讯联系人 e-mail: cqxie@umn.edu; yhe@zju.edu.cn

作者简介: 蒋璐璐, 1973年生,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e-mail: abbyu111@sina.com

摘要

为了实现微藻生长过程品质指标的快速无损检测, 提出了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不同红蓝光源组合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 采集不同含量红光和蓝光组合下螺旋藻在325~1 075 nm波段范围内的光谱信息, 其中红光与蓝光的含量组合分别是(100%, 0%), (90%, 10%), (70%, 30%), (50%, 50%)。 同时测量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 建立偏最小二乘(PLS)预测模型。 分别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PA)选择了用于叶绿素a和蛋白质预测的特征波长, 分别得到5个(404, 440, 518, 662和875 nm)和4个(411, 531, 602和1 047 nm)特征波长。 基于特征波长建立了PLS和多元线性回归(MLR)预测模型, SPA-MLR模型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预测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p)分别是0.949和0.974, 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是0.018 8和0.006 74。 结果表明: 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螺旋藻藻体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是可行的, 通过测量螺旋藻的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实现对螺旋藻生长状况的检测。

关键词: 螺旋藻; 可见-近红外光谱; 叶绿素a; 蛋白质; 无损检测
中图分类号:S216.2 文献标识码:A
Non-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Growth Quality Indicators of Spirulina sp. Using Vis/NIR Spectroscopy
JIANG Lu-lu1, WEI Xuan2, XIE Chuan-qi3,*, HE Yong4,*
1. 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3.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tota, Saint Paul, MN 55108, USA
4. College of Biosystems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tect the growth quality indicators of Spirulina sp. using a fast and on-destructive method,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predict chlorophyll a and protein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red and bule light combinations (100% red light, 90% red light+10% blue light, 70% red light+30% blue light and 50% red light+50% blue light) using Vis/NIR spectroscopy (325~1 075 nm). The chlorophyll a and protein content were predicted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models. Then 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 was used to identify effective wavelengths for chlorophyll a and protein, resulting in five (404, 440, 518, 662 and 875 nm) and four (411, 531, 602 and 1 047 nm) wavelength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selected wavelength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which obtained the rp of 0.949 and 0.974, RMSEP of 0.018 8 and 0.006 74,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Vis/NIR spectroscopy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chlorophyll a and protein content in Spirulina sp., and the growth condition can be monitored by the MLR equ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ectral reflectance information.

Key words: Spirulina sp.; Vis/NIR; Chlorophyll a; Protein;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引言

螺旋藻属于蓝藻门颤藻目中颤藻科[1], 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单细胞类光合生物, 距今已有35亿年历史[2], 由于其形态呈螺旋丝状, 故称为螺旋藻。 螺旋藻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多糖和油脂, 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 且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螺旋藻是生物柴油最有潜力的来源之一, 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是衡量其生长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常规采用实验室化学测定方法, 费时费力, 且容易产生化学污染。 因此, 寻找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可为螺旋藻生长状况的实时快速检测提供方法和手段。 目前光谱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藻类无损快速检测领域, Shao等[3]采用透射光谱检测微藻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Meksiarun等[4]利用拉曼光谱检测微藻中油脂的积累情况, 还有学者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预测微藻中的油脂含量[5]

本文以螺旋藻为研究对象, 以红蓝光源为培养螺旋藻的光源条件, 探究了红光与蓝光的含量组合分别是(100%, 0%), (90%, 10%), (70%, 30%), (50%, 50%)条件下螺旋藻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 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螺旋藻生长过程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 将为螺旋藻的生长参数实时监测创造条件。

本研究的目的是: (1)建立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预测模型; (2)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寻找对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预测敏感的特征波长; (3)实现光谱技术快速检测培养系统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为螺旋藻生命信息快速获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培养基及螺旋藻

螺旋藻培养基配制如下: 每只三角瓶注入400 mL灭菌过的培养液, 将实验前确认为无污染的螺旋藻藻种10 mL放入三角瓶内, 置于预先设定好的不同光源组合培养箱中, 设定培养温度为25 ℃和光照周期为12L:12D。 为保证有足够量的CO2溶于培养液中供螺旋藻生长, 利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以扩大藻液与空气接触面从而加大CO2供应。

采用显微镜对螺旋藻压片进行观察研究, 分别设置放大倍数为100, 400和1 000, 显微镜观察结果分别如图1(a), (b)和(c)所示。 通过比较发现, 活螺旋藻的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则, 而死亡螺旋藻则恰恰相反, 整体形态变得无序、 不规则。 由于显微镜采集的图片是经过压片后的螺旋藻的图片, 而压片会使部分螺旋藻因为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而死亡, 从而出现不规则的变形。 图1(a)中出现不规则变形的螺旋藻即为死亡的螺旋藻。

图1 螺旋藻在不同放大倍数显微镜下的形态
(a): 100× ; (b): 400× ; (c): 1 000×
Fig.1 Spirulina sp. under different magnification of microscope
(a): 100× ; (b): 400× ; (c): 1 000×

1.2 LED组合光源

LED光源具有波长可选择和积分通量高的优点, 在研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6]。 本研究采用红光和蓝光的组合为螺旋藻的生长提供光源, 红光和蓝光的含量组合分别是(100%, 0%), (90%, 10%), (70%, 30%), (50%, 50%), 同时采用LED日光灯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 不同的光源组合如图2所示。 不同光源组合保持在2500 Lux的光强下。

同一光源组合下的螺旋藻设置三组重复。 螺旋藻生长的光源组合培养箱由亚克力圆筒构成, 红光和蓝光光源灯固定在圆筒内壁保证光照均匀, 为避免外部光源影响, 采用黑色外罩包裹培养箱, 每个培养箱都单独供电。

图2 不同光源组合(红光:蓝光)
(a): 对照组; (b): 100%:0%; (c): 90%:10%; (d): 70%:30%; (e): 50%:50%
Fig.2 The combined light sources (red light:blue light)
(a): Control group; (b): 100%:0%; (c): 90%:10%; (d): 70%:30%; (e): 50%:50%

1.3 仪器

试验采用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 (ASD)光谱仪(FieldSpec® Handheld)采集光谱数据, 以3.5 nm的光谱分辨率采集光谱范围为325~1 075 nm的光谱。 光谱采集方式为透射, ASD光谱仪探头垂直向上, 将摇匀后的螺旋藻装入培养皿并置于探头上方, 以150 W卤素灯作为光源提供光照, 以空培养皿作为空白参照。 光谱采集次数设定为32次, 以32次采集的平均光谱作为样本的光谱。 光谱采集软件是RS3软件包, 具有光谱数据采集、 校正暗电流、 减少暗电流漂移等功能。 ASD光谱仪操作简单方便、 灵敏度高、 可对不同样本进行透射和反射操作。

1.4 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测量方法

1.4.1 叶绿素a含量的测量方法

取5 mL螺旋藻悬液于离心管中, 离心5 min (5 000 r· min-1), 去清液之后, 离心管中剩余为螺旋藻。 用玻璃三角瓶装适量的95%乙醇在80 ℃水浴锅中预先加热, 取5 mL加热后的乙醇加入含有螺旋藻的离心管中, 将离心管放入水浴锅中水浴2 min, 并摇匀。 将离心管中微藻-乙醇悬浮液放置于超声水浴锅内进行避光超声震荡, 超声功率为45 kW, 时间为15 min。 超声震荡后取出离心管, 自然冷却4 h。 将冷却后的离心管离心5 min (5 000 r· min-1, 4 ℃)。 提取上清液作为萃取液, 以95%的乙醇作为参考进行比色。 叶绿素a的含量需要根据式(1)计算得出

Chl a=13.7A665nm-5.76A649nm(1)

其中Chl a是叶绿素a的含量(mg· L-1), A665 nmA649 nm分别是分光光度计测量的比色皿在665和649 nm处的吸光度值。 单位重量的叶绿素含量由式(1)中测得的叶绿素含量与藻液中螺旋藻的干物质含量计算得到。

1.4.2 蛋白质含量的测量方法

微藻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 此方法利用蛋白质与考马斯亮蓝溶液结合会变色的原理,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的变化, 从而实现对微量蛋白浓度的定量测定。 考马斯亮蓝G-250呈红色, 最大吸收波长是488 nm, 结合蛋白质后会变为青色, 最大吸收波长变为595 nm。 蛋白质的含量与光的吸收值成正比, 从而可根据反应液的吸收值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1.5 预测模型

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是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 目前已在多元数据分析中取得了广泛应用, 是光谱分析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7, 8, 9]。 PLS可同时对X矩阵和Y矩阵进行因子分析, 将X, Y分解得到的变量进行排序, 其中前面的少数几个变量包含有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 具有最多的贡献率[10], 根据对不同数量潜在变量下模型的预测结果的比较, 从而获得最优的潜在变量数。 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模型是基于多变量的回归模型, 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MLR仅适用于输入变量数少于样本数的情况[11]

1.6 特征波长提取

本研究采用SPA提取光谱信息中对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敏感的特征变量。 该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共线性问题, 从而提取相应的特征波长[12]。 SPA通过将波长变量映射到其它波长变量, 从而得到不同的投影大小, 将投影最大的变量选为候选特征变量, 通过不断地投影, 然后通过建立MLR模型寻找含有最低限度冗余信息的变量组合[13]。 目前此方法已经应用在众多领域[14, 15, 16]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谱吸收曲线

图3是不同红蓝光源组合培养条件下螺旋藻在可见-近红外区域内的平均吸收光谱, 由图3可以看出, 不同红蓝光源组合培养下螺旋藻液的吸光度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和峰谷位置, 在435, 600和680 nm附近都有一个显著吸收峰, 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吸光度的大小上, 且在部分峰谷位置差异明显。

2.2 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测量结果

不同红蓝光源组合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不同光源组合培养条件下单位质量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差异较大。 叶绿素a含量按从高到低排列对应的红蓝光源含量组合依次是: (70%, 30%), (90%, 10%), (100%, 0%), 对照组, (50%, 50%)。 蛋白质含量按从高到低排列对应的红蓝光源含量组合依次是: 对照组, (70%, 30%), (50%, 50%), (90%, 10%), (100%, 0%)。

表1可知, 不同的红蓝光组合能够影响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 其原因是LED产生的红色光源波长范围为640~660 nm, 与叶绿素和光敏色素的吸收波长重合[17], 从而有效地提供叶绿素a和b达到第一激发态的光子的能量, 红光含量高, 就可以促进叶绿素a和b达到第一激发态; LED产生的蓝色光源光谱范围为440~460 nm, 而细胞中色素能够对蓝光进行响应, 进而对细胞的生长以及新陈代谢过程产生影响, 并影响螺旋藻内成分的含量变化[18]。 因此, 通过不同的红蓝光源组合影响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 可以影响藻类的生长和产量, 而选择最优的红蓝光源组合, 对于螺旋藻的生产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3 螺旋藻在不同红蓝光组合光源培养条件下的可见-近红外平均光谱Fig.3 Average visible/near-infrared spectra of Spirulina sp.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d light and blue light

表1 不同红蓝光源组合(红光:蓝光)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 Table 1 The chlorophyll and protein content of Spirulina sp. under different red and blue light combinations (red light:blue light)

螺旋藻透射光谱采集分别在接种之后的第4 (适应期), 6, 8, 10 (生长指数期), 12和14 (生长平稳期)天进行。 在采集完透射光谱的同时, 分别测量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含量, 以防止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发生较大变化。 每种组合光源培养条件下, 又进行三次重复的光谱和成分测量, 将三次测量的结果取平均后作为一个样本, 因此最终6次试验共采集到90个样本(3× 5× 6)。 分别将样本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60个)和预测集(30个), 在样本集划分时保证预测集样本的成分含量包含在建模集样本对应的成分含量范围内。 由于光谱前后端存在明显噪声, 因此选取400~1 049 nm光谱范围内(650个数据点)的值进行研究, 建立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预测模型, 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基于全谱的叶绿素a的PLS模型中, 预测集Rp为0.958、 RMSEP为0.0175, 基于全谱的蛋白质的PLS模型中, 预测集Rp为0.978、 RMSEP为0.006 30, 两个模型的输入变量分别都是650个。

表2 螺旋藻藻体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不同预测模型 Table 2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edictive models of chloropyll a and protein in Spirulina sp

基于全谱建立PLS模型后, 采用SPA对原始全波段光谱提取特征波长, 分别建立基于特征波长的叶绿素a和蛋白质的预测模型。 SPA选择的对叶绿素a敏感的5个特征波长分别是404, 440, 518, 662和875 nm, 对蛋白质敏感的4个特征波长分别是411, 531, 602和1 047 nm。 将选择的特征变量作为输入分别建立PLS和MLR模型, 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对叶绿素a含量预测的SPA-PLS模型中, 预测集中相关系数Rp为0.943, RMSEP为0.021 4; SPA-MLR模型中, 预测集Rp为0.949, RMSEP为0.018 8。 对蛋白质含量的预测模型中, SPA-PLS和SPA-MLR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Rp都是0.974, RMSEP都是0.006 74。

基于SPA选择的特征波长建立的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多元线性预测方程(MLR)分别如式(2)和式(3)所示

Y=3.492A404nm+12.934A440nm+9.221A518nm-22.096A662nm+5.006A875nm-2.098(2)

Y=-4.789A411nm-1.459A531nm+8.578A602nm+1.047A1047nm-0.267(3)

基于全谱和特征波长的预测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可用于螺旋藻液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 同时, 由表2可知, 基于全谱的模型和基于特征波长的模型预测效果相当, 而变量数从650分别减少到5和4, 波长变量减少了99%以上, 表明SPA可以有效地用于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检测。 研究结果为螺旋藻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仪器的开发提供了方法支持。

3 结 论

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对不同红蓝光源组合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体内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研究, 并对不同红蓝光组合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体内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随时间改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试验组最终收获的产物中, 50%红光+50%蓝光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体内叶绿素a的含量最低、 为6.950± 0.088 9, 70%红光+30%蓝光培养条件下得到的叶绿素a的含量最高、 为8.633± 0.071 0; 100%红光培养条件下螺旋藻体内蛋白质的含量最低、 为61.1± 0.954; 对照组螺旋藻体内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为77.6± 1.210。 对于这两种化学指标所建立SPA-MLR模型中, 预测集Rp分别为0.949和0.974, RMSEP分别为0.018 8和0.006 74。 根据特征波长得到的线性方程可实现螺旋藻中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检测, 从而为实现螺旋藻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IU Hai-jing, SUN Su-qin, LI An, et al(刘海静, 孙素琴, 李安, ). Scientia Agricultural Sinica(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2): 4738. [本文引用:1]
[2] Campanella L, Crescentini G, Avino P. Analusis, 1999, 27(6): 533. [本文引用:1]
[3] Shao Y N, Pan J, Zhang C, et al.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5, 112: 121. [本文引用:1]
[4] Meksiarun P, Spegazzini N, Matsui H, et al.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5, 69(1): 45. [本文引用:1]
[5] Challagulla V, Nayar S, Walsh K, et al.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 2017, 37(5): 566. [本文引用:1]
[6] Spetea C, Rintamäki E, Schoefs B.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14, 369: 20130220. [本文引用:1]
[7] Pu H B, Liu D, Wang L, et al.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16, 9(1): 235. [本文引用:1]
[8] Zhang C, Jiang H, Liu F, et al.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7, 10(1): 213. [本文引用:1]
[9] Zhu Q B, Guan J Y, Huang M, et al.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16, 114: 86. [本文引用:1]
[10] Wu D, Nie P, Cuello J, et 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1, 102(3): 278. [本文引用:1]
[11] Bieroza M, Baker A, Bridgeman 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2, 44(1): 126. [本文引用:1]
[12] Wu D, Shi H, Wang S J, et al.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2, 726: 57. [本文引用:1]
[13] Wu D, He Y, Nie P C, et al.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0, 659(1-2): 229. [本文引用:1]
[14] Wu D, Wang S J, Wang N F, et al.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 6(11): 2943. [本文引用:1]
[15] Xie C Q, Xu N, Shao Y N, et al.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5, 149: 971. [本文引用:1]
[16] Wei X, Liu F, Qiu Z J, et al.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4, 7(5): 1371. [本文引用:1]
[17] Schoefs B.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2, 13(11): 361. [本文引用:1]
[18] Hoenecke M E, Bula R J, Tibbitts T W. HortScience, 1992, 27(5): 42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