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覆膜波导光栅共振光谱特性及传感机理分析
陈颖1, 赵志勇1, 何磊1, 韩帅涛1, 朱奇光2, 翟应俭3, 李少华3
1.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河北省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重点实验室,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省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秦皇岛 066004
3.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作者简介: 陈 颖, 女, 1980年生,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e-mail: chenying@ysu.edu.cn

摘要

基于波导光栅共振原理和古斯-汉欣(Goos-Hänchen)位移理论, 提出一种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 并研究其共振光谱特性。 通过在光栅表面涂覆低折射率聚合物功能膜层优化其共振光谱特性, 选用多孔硅作为待测物承载单元, 可以使光学探针更充分地接触待测样本, 从而提高其检测性能。 根据波导光栅共振相位条件, 建立了共振波长和样本折射率之间的数学模型, 通过检测共振位置的改变进而对样本浓度进行检测。 研究表明, 该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具有线型对称和窄线宽的共振光谱特性, 可实现高品质因数( Q值)和高灵敏度的传感特性, 其 Q值为1 488, 对折射率的检测极限可达5×10-4 RIU(RIU为折射率单位)。 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对其传感特性进行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 共振波长与葡萄糖溶液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对葡萄糖溶液的检测灵敏度为1.12nm/1%, 证明了该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的有效性, 可以用于对低浓度样本溶液的实时动态监测, 并为波长调制型光学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折射率传感; 波导光栅共振; 表面覆膜; 光谱分析; 多孔硅
中图分类号:O436 文献标志码:A
Resonanc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and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Mechanism of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CHEN Ying1, ZHAO Zhi-yong1, HE Lei1, HAN Shuai-tao1, ZHU Qi-guang2, ZHAI Ying-jian3, LI Shao-hua3
1. Hebe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Test/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Special Fiber and Fiber Sensor of Hebei Province,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3. Hebei Sailher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i-tech Co., Ltd.,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onance principle of waveguide grating and Goos-Hänchen displacement theory, a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model of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is proposed, and the resonanc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resonanc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re optimized by coating the polymer film upper the grating, the porous silicon is used as the sensing unit, the samples detecte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will contact fully and the sensitivity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hase condition of the waveguide grating reson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onance wavelength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samples detected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amples can be detected by detecting the shift of the resonance waveleng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sensing structure has the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quality factor and high sensitivity, the quality factor of the surface coated sensing structure is 1 488,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of refractive index is 5×10-4 RIU. Moreover, the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by detect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lucose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li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nance wavelength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glucose solution,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glucose solution is 1.12 nm/1%, the validity of the sensing structure is proved. The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sensing structure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sampl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optical refractive index sensors.

Keyword: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Waveguide grating resonance; Surface coated; Spectral analysis; Porous silicon
引 言

折射率是一种可以反映物质光学特性的物理参量, 在样本检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中间参量来间接反应物质的浓度和组分等相关信息。 光学折射率传感器[1, 2]是将样本折射率的改变转换成光信号进行输出, 通过分析其光谱信息变化进而分析与折射率相关的一些参量信息变化的传感装置。 目前, 光学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波长调制型[3, 4]和角度调制型[5, 6]两大类。

波导光栅是一种多层膜纳米复合材料, 具有结构多样性, 可实现高反射和窄线宽的光谱特性, 其共振波长对结构参数的微小改变极其敏感, 在波长调制型光学折射率传感器研究领域倍受关注。 王振华等设计了布儒斯特角入射的波导光栅传感器, 并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郑改革等[8]设计了基于Fano共振效应的双侧介质光栅传感结构, 对光栅狭缝中的样本实现了高精度检测。 贾克辉等[9]设计了无标记波导光栅传感结构, 其共振波长对样本折射率敏感, 检测灵敏度可达42.3 nm· RIU-1; Nesterenko等[9]将波导光栅置于光学反射膜上研究了其共振光谱特性, 灵敏度可达203 nm· RIU-1; Virganavicius等[10]通过纳米压印光刻工艺和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制备了类金刚石碳(LDC)的光栅传感结构, 并设计了流体池检测系统, 实现了对样本浓度检测的目的。 目前, 波导光栅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层纳米结构, 在波导光栅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多层膜结构, 可以对其光谱特性起到调制作用, 表现出更新颖的光学特性, 从而提高波导光栅传感器的检测性能。

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了一种表面覆膜波导光栅折射率传感模型, 并分析其共振光谱特性, 通过在波导光栅表面涂覆聚合物功能膜层优化其光谱特性和传感性能。 建立共振波长与样本折射率的关系, 通过分析其共振光谱信息的变化, 进而对样本浓度进行检测。

1 结构模型建立与理论分析
1.1 结构模型建立

图1为表面覆膜波导光栅折射率传感模型, 波导层和光栅层由同种材料制成, 折射率nb=nc, 厚度分别为d1d2, 光栅的周期为Λ , 占空比为f; 覆膜层为低折射率聚合物材料, 其折射率为nf, 膜层厚为d3; 样本检测单元为多孔硅, 其折射率为ns, 厚度为d; 该结构满足光学薄膜中的抗反射条件[12], 各膜层光学厚度为中心波长λ 的1/4。

图1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结构模型Fig.1 Structure model of the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满足抗反射条件的多层膜波导光栅结构可实现线型对称、 低旁带反射和窄线宽的共振光谱特性, 具有更好的传感性能。 该结构中光栅层和波导层由同种材料制成, 简化了制备工序, 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不同材料之间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导致的附着力差和稳定性差等缺点; 将检测区置于波导光栅底部, 与传感区位于光栅狭缝的同类传感器相比, 可以避免电磁波和待测样本直接接触导致的吸收损耗和化学反应导致的样本失真, 有效降低检测误差。 多孔硅具有折射率可调和比表面积大等优点, 将其置于波导光栅底部, 作为样本检测区域, 可以使样本溶液与光学探针接触更充分, 从而增大信息容量, 通过感知多孔硅检测单元折射率的改变, 即可实现对样本浓度的检测。

1.2 理论分析

如图2所示, 入射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 部分入射光透过低折射率聚合物均匀膜层直接反射和透射, 部分光则被光栅衍射进入波导中, 从而激发波导的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中, 光波再次入射到光栅时, 会发生次级衍射, 产生平行于反射光的次级衍射光。 当直接反射光与沿反射方向的次级衍射光满足相位匹配条件时, 发生干涉相长, 从而可以在反射光谱中得到共振反射峰, 称其为波导光栅共振。

图2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共振原理示意图Fig.2 Resonance principl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以TE偏振光为例, 光栅的衍射效应可以用光栅方程进行解释[13]

Λ(nasinθ±nbsinΨ)= (i=0, ±1, ±2, )(1)

式(1)中, λ 为入射光波长, θ 为入射角, Ψ 为衍射角, na为覆盖层的折射率, i为光栅的衍射级次。

对于亚波长波导光栅结构, 为了获得更高的共振效率, 通常设计± 1级衍射光在单模波导内共振, 0级反射和透射。 本文讨论了-1级衍射光的共振模式, 为了使其能够在波导内发生全反射需满足式(2)

max(na, ns)nasinθ+λΛnb(2)

当满足波导光栅共振时, 需满足相位匹配条件[13]

2kbd1+φ1+φ2=2mπ (m=0, 1, 2, )(3)

式(3)中, 2kbd1=2π nbd1cos(Ψ )为光波在波导层中传播一个周期光程的相位差, φ 1=nbtanΨ /$\sqrt{n_{b}^{2}sin^{2}\psi-n_{s}^{2}}$为在波导和检测单元交界面处全反射时引起的相位差, φ 2=nbtanΨ /$\sqrt{n_{b}^{2}sin^{2}\psi-n_{s}^{2}}$为在波导和光栅交界面处全反射时引起的相位差, m为波导层模式阶数, 当m=0时, 激发单模共振传导模式, 波导中的可传导模式只有TE0。 因此, 当波导中可传导模式为TE0时, 相位条件满足式(4)

综合式(1)和(4)式可以看出, 满足波导光栅共振的情况下, 共振波长λ 随着检测单元折射率ns的增大向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 二者呈正相关, 因此, 通过检测共振波长的位置信息即可对样本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2 数值计算与分析
2.1 传感结构的Q值分析

未涂覆聚合物功能膜层时, 波导光栅传感结构主要由光栅层、 波导层和检测单元构成, 此时光栅可以看成介质材料和空气周期性排列的强调制光栅。 选取覆盖层和检测单元折射率分别为na=1.0和ns=1.50, 波导层和光栅层折射率nb=nc=1.78, 光栅占空比f=0.5, 入射光选用TE偏振光, 中心波长λ =545 nm, 此时, 波导层厚度d1=76.5 nm, 光栅高度d2=94.6 nm, 光栅周期Λ =360 nm, 当入射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该传感结构, 其反射光谱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

由于覆盖层为空气, 与检测单元的折射率相差较大, 导致共振峰呈非对称性, 且光栅层为介质材料和空气周期性排列的强调制光栅, 调制系数较大, 因此所获得的共振峰的线宽相对较宽, 半高全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FWHM)为5.2 nm, 计算可得该传感结构的Q值为104.8。

图3 波导光栅反射光谱Fig.3 Reflective spectrum of the waveguide grating

在上述波导光栅结构基础上, 在光栅上层涂覆一层低折射率的聚合物功能膜层, 聚合物填充到光栅狭缝中, 取代了原来的空气, 同时在光栅上表面会形成一层均匀膜层。 此时光栅层可视为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周期性调制而成, 与覆膜前相比, 光栅的调制系数减小, 同时, 聚合物功能膜层在光栅上侧形成的均匀膜层与基底折射率相匹配, 满足光学薄膜抗反射条件。 依据光学薄膜抗反射原理, 选取中心波长λ =595.5 nm, 检测单元的折射率ns=1.65, 聚合物功能膜层折射率nf=1.59, 此时波导层和光栅层厚度分别为d1=88.2 nm和d2=83.6 nm, 满足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可得其反射光谱特性如图4所示。

图4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反射光谱Fig.4 Reflective spectrum of the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从图4可以看出, 相比于覆膜前(图3), 共振峰呈现出线型对称和低旁带反射的光谱特性, 共振峰线型得到了优化, 与此同时, 共振峰线宽变窄, 半高全宽由覆膜前的5.2 nm缩小至0.4 nm, 计算可得, 覆膜后传感结构的Q值为1 488, 相比于覆膜前, Q值提高了约14倍, 表现出了高Q值的传感特性。

2.2 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 随着多孔硅检测单元折射率的改变, 其对应的光谱特性也会受到调制, 因此, 基于上述结构参数对检测单元折射率与共振峰波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覆膜前, 当检测单元折射率以步长0.003从1.50变化到1.512, 其反射光谱特性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 随着ns增大, 共振位置向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 发生红移, 计算可得, 其灵敏度为216.6 nm· RIU-1。 在此基础上, 如果进一步减小折射率变化步长, 由于共振峰线宽较宽, 已经不能在反射光谱中分辨出共振波长随折射率变化的漂移量, 因此, 覆膜前该传感结构对折射率的检测极限为3× 10-3 RIU。

图5 波导光栅共振波长漂移Fig.5 Resonant wavelength shift of the waveguide grating

在光栅上侧涂覆聚合物功能膜层后, 当检测单元折射率以步长0.000 5从1.650 0变化到1.652 0时, 其对应的光谱特性如图6所示。

图6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共振波长漂移Fig.6 Resonant wavelength shift of the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随着ns的增大, 共振波长发生红移, 共振位置由595.5 nm移动到596.0 nm, 其检测灵敏度为250 nm· RIU-1。 此时折射率的变化步长已经是该传感结构所能分辨出的最小折射率改变量, 因此, 覆膜后该传感结构对折射率的检测极限可达5× 10-4 RIU, 与覆膜前相比, 检测极限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同时, 其检测灵敏度也得到了优化, 与覆膜前相比提高了33.4 nm· RIU-1, 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

综上所述, 在光栅表面涂覆聚合物功能膜层, 在减小光栅调制系数的同时, 可以使覆盖层折射率和检测单元折射率匹配, 满足光学薄膜抗反射条件, 传感结构的Q值和灵敏度都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 传感结构的分辨率也得到了优化, 可以识别更低浓度的待测样本信息, 有效提高了该传感结构的检测性能。

2.3 传感结构对葡萄糖溶液的响应特性

多孔硅具有孔隙率可调性, 不同孔隙率的多孔硅等效折射率不同, 由Bruggeman介电函数近似模型[14]可知, 单层多孔硅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1-ρ)nSi2-npSi2nSi2+2npSi2+ρnair2-npSi2nair2+2npSi2=0(5)

式(5)中, nSi为硅的折射率, nair为空气的折射率, npSi为单层多孔硅折射率, ρ 为孔隙率。

当多孔硅的孔洞内吸附一定浓度的待测样本时, 多孔硅层的等效折射率会随着所填充的待测样本的改变而随之发生改变, 此时多孔硅的等效折射率与空气、 硅和待测样本三者相关, 其等效折射率neff可表示为

(1-ρ)nSi2-neff2nSi2+2neff2+(ρ-V)nair2-neff2nair2+2neff2+Vng2-neff2ng2+2neff2=0(6)

式(6)中, ng为待测样本的折射率, V为多孔硅中待测样本的体积分数。

由上述分析可知,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具有高Q值和高灵敏度的传感特性, 根据上述优化和分析结果构建传感模型, 波导层和光栅层材料选择为三氧化二铝(Al2O3), 折射率nb=nc=1.78, 波导层厚度d1=88.2 nm; 光栅的高度d2=83.6 nm, 周期Λ =360 nm, 占空比f=0.5; 低折射率聚合物功能膜层为聚苯乙烯(PS), 其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和稳定性, 膜层折射率nf=1.59, 膜层厚度d3=93.6 nm; 多孔硅检测单元可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制备[15], 孔隙率ρ =59%, 光学传感系统如图7所示。

图7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系统结构框图Fig.7 Structure diagram of surface coated waveguide grating sensing system

光学传感系统主要包括光源、 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芯片、 光谱仪和计算机光谱分析系统。 首先将待测样本溶液滴定到传感芯片的多孔硅检测单元, 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光源发出信号光, 经过起偏器、 电光调制器和扩束器之后, 信号光入射到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芯片上, 用光谱仪探测反射光, 然后将采集到的光谱信息传输到电脑中, 并通过光谱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选用葡萄糖溶液为待测样本对其进行验证分析, 葡萄糖溶液的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之间满足

V=ρ2wρ2w+(1-w)ρ1(7)

式(7)中, V为葡萄糖的体积分数, w为葡萄糖的质量分数, 葡萄糖的密度为ρ 2=1.54 g· cm-3, 为水的密度为ρ 1=1.0 g· cm-3

由“ Lichtennecher” 等效折射率模型可知,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所对应的折射率ng满足如下关系

lnng=V×lnnglucose+(1-V)×lnnwater(8)

式(8)中, nwater=1.333为水的折射。 nglucose=1.362为葡萄糖的折射率。

选用质量分数分别为w=5%, w=6%, w=7%, w=8%, w=9%和w=10%的葡萄糖溶液为样本分别填充到该传感结构的多孔硅检测单元, 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大, 多孔硅检测单元对应的等效折射率也随之增大, 最终可以得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所对应共振光谱信息如图8所示。 结果表明, 共振位置随着葡萄糖溶液浓度的增大向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 二者呈正相关, 与理论推导相吻合。 对葡萄糖溶液浓度和共振波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 结果如图9所示。

图8 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所对应的共振波长漂移Fig.8 Resonant wavelength shift of the glucose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图9 浓度与波长线性拟合关系Fig.9 Linear fit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onant wavelength and concentrations of the glucose solutions

拟合关系直线为λ =1.12w+0.587, 相关系数为0.996 9, 结果表明, 该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对葡萄糖溶液的检测灵敏度为1.12 nm/1%, 样本浓度与共振波长之间呈正相关, 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证明了该传感结构的有效性。

3 结 论

设计了一种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 通过检测波导光栅共振位置信息, 对样本浓度进行检测。 在光栅表面涂覆低折射率聚合物功能膜层, 优化共振峰光谱特性, 提高其检测性能。 结果表明, 该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对折射率的检测极限可达5× 10-4 RIU, 其灵敏度为250 nm· RIU-1, 与文献[8, 9, 10]中所研究的双层波导光栅传感结构相比, 具有更优的检测性能。 设计的表面覆膜波导光栅传感结构可以实现对低浓度样本溶液的动态监测, 并为波长调制型光学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Nabarun S, Arun K, Arup M.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7, 396: 83. [本文引用:1]
[2] Ji Lanting, Sun Xiaoqiang, He Guobing.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7, 244: 373. [本文引用:1]
[3] NONG Jin-peng, WEI Wei, ZHU Yong, et al(农金鹏, 韦玮, 朱永,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4): 997. [本文引用:1]
[4] Manoj K, Arun K, Ranjeet D.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6, 222: 556. [本文引用:1]
[5] Kang Xiubao, Wen Liwei, Wang Zhiguo, et al.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7, 383: 531. [本文引用:1]
[6] Abutoama M, Abdulhalim I.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2017, 23: 4600309. [本文引用:1]
[7] WANG Zhen-hua, CAI Qiang, CHEN Qiang(王振华, 蔡强, 陈强). Acta Optica Sinica(光学学报), 2014, 34(6): 35. [本文引用:1]
[8] Zheng Gaige, Zhao Lilong, Qian Liming, et al.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6, 358: 140. [本文引用:2]
[9] Nesterenko D V, Hayashi S, Sekkat Z. Applied Optics, 2015, 54(15): 4889. [本文引用:3]
[10] Virganavicius D, Cadarso V J, Kirchner R.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6, 385: 145. [本文引用:2]
[11] SANG Tian, CAI Tuo, LIU Fang, et al(桑田, 蔡托, 刘芳, ).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 2013, 62(2): 334. [本文引用:1]
[12] Zhang Jian, Zhang Xinping. Optics Express, 2015, 23(23): 30429. [本文引用:1]
[13] LU An-jiang, BAI Zhong-chen, XIAO Wei, et al(陆安江, 白忠臣, 肖伟, ).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中国激光), 2016, (4): 205. [本文引用:2]
[14] Zhang Dali, Cherkaev E, Lamoureux M P.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11, 217: 7092. [本文引用:1]
[15] Zhang Hongyan, Jia Zhenhong, Lv Xiaoyi, et al.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3, 44: 8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