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谢军1, 赵亚南1, 陈轩敬1, 王珂1, 徐春丽1, 李丹萍1, 张跃强1,2, 王定勇1, 石孝均1,2,*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6
2. 国家紫色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 重庆 400716
*通讯联系人  e-mail: shixj@swu.edu.cn

作者简介: 谢 军, 1993年生,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e-mail: xiejunwangyi@163.com

摘要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 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探求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措施: (1)CK(不施肥); (2)NPK(氮磷钾); (3) NPKS(化肥+稻草还田); (4)1.5NPKS(1.5倍化肥+稻草还田); (5)NPKM(化肥+猪粪)下0~20, 20~40和40~60 cm土层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DOM的影响较小, 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均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DOM的含量, 在0~20 cm耕层土层DOM含量比化肥NPK处理分别提高39.1和12.1 mg·kg-1。 相比不施肥和氮磷钾处理, 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明显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溶解性有机质碳与有机氮的比值, 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 长期施肥对40~60 cm土层DOM含量和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没有明显影响, 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在0~20和20~40 cm土层, 相对于不施肥和氮磷钾处理, NPKM, NPKS和1.5NPKS处理能提高土壤DOM的共轭结构和腐殖化程度; 在40~60 cm土层, 提升效果不明显。 化肥配施秸秆或有机肥能增加0~20 cm土层的紫外光谱吸收值(SUVA254, SUVA260和SUVA280)和吸收系数 α(355), 降低吸光度比值( A250 /A365), 表明0~20 cm土层DOM的芳香度、 疏水性、 分子量和CDOM含量增加, 在20~40和40~60 cm表现不明显。 不同土层的 A300 /A400值均大于3.5, 表明土壤中主要以富里酸为主。 综上, 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0~20和20~4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 降低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 提升土壤肥力; 同时增加0~20 cm土壤DOM共轭结构、 腐殖化程度、 芳香度、 疏水部分比例和平均分子量。 长期施肥对40~60 cm土层DOM含量和结构影响较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志码:A
Effect on Soil DOM Content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by Long-Term Fertilizations
XIE Jun1, ZHAO Ya-nan1, CHEN Xuan-jing1, WANG Ke1, XU Chun-li1, LI Dan-ping1, ZHANG Yue-qiang1,2, WANG Ding-yong1, SHI Xiao-jun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the Key Laboratory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Southwest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ongqing 400716, China
2. Nation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 Efficiency on Purple Soils, Chongqing 400716,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Nation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s a research platform was used combined with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o explore how the follow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1) CK (non-fertilization); (2)NPK (applied chemical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3) NPKS (chemical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mbined with straw); (4) 1.5NPKS (1.5 times of chemical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mbined with straw); (5) NPKM (chemical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mbined with manure) to influence the DOM content and structure in 0~20 and 20~40 and 40~60 cm soil lay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 term application chemical fertilizers had less effects on soil DOM content, but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straw and organic manu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DOM content by 39.1 and 12.1 mg·kg-1 in topsoil. Compared to CK treatment and NPK treatment,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manure and straw could decrease C/N in 0~20 and 20~40 cm soil layers, and improved the supply of nitrogen in soil, but the DOM and C/N ha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fertilizations in 40~60 cm soil layer. In 0~20 and 20~40 cm soil layers, compared to CK treatment and NPK treatment, the treatments of NPKM, NPKS and 1.5 NPKS increased conjugated structure and humus of soil DOM . In 40~60 cm soil layer, the increased by different fertilizations were not obvious.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straw or manure can increase ultraviolet spectrum absorption values of DOM (SUVA254 and SUVA260 and SUVA280) and α (355) in 0~20 cm soil layer, and decrease Ultraviolet spectrum absorption ratios of soil DOM ( A250 /A365). It showed that the fragrance, hydrophobicity, molecular weight and CDOM increased. Meanwhile, it was not obvious in 20~40 and 40~60 cm soil layers. A300 /A400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was greater than 3.5, and it showed this soil was rich in Fulvic Acid. Long term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manure and straw can increase DOM content in 0~20 and 20~40 cm soil layers, decrease C/N, and increase soil fertility. Meanwhile, it also can increase the conjugated structure, humus, fragrance, hydrophobic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DOM in 0~20 cm soil layer. Long term fertilization has less effects on soil DOM content and structure in 40~60 cm soil layer.

Keyword: Long-term fertilizati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引 言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是指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能够通过0.45 μ m的滤膜, 并且能溶解于水中的一系列分子大小、 结构不同的有机体的混合物[1]。 植物残体、 根系分泌物及土壤有机质中的腐殖质等均是土壤DOM的主要来源[2]。 前人的研究表明, DOM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 活跃程度较高的组成成分, 其不仅与土壤中碳、 氮、 硫、 磷等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 同时还影响着土壤形成、 矿物风化、 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有机无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3]。 目前大量的报道都集中在DOM对水体和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的影响。 陈雪霜等[4]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DOM不同分子量组分; 闫金龙等[5]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 分析了渠江、 涪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水体DOM特征变化; Maya等[6]研究表明在水体中DOM对污染物的移除和环境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高忠霞等[7]通过对黄土高原的长期定位试验土壤的室内培养试验表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的DOC含量, 同时土壤溶解性有机物中复杂的芳香化合物的含量有所增加; 周江敏等[8]研究表明, 水稻秸秆随着的腐熟阶段的前7 d显著增加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芳香族化合物含量。 但对田间条件下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及结构特征报道极少, 因此探究田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DOM的组分含量及结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一般的化学方法难以检测出DOM的复杂结构。 此外, 因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灵敏度高、 成本低、 耗时短, 并且不会分离和破坏样品等优点, 所以被广泛运用于DOM性质的研究。 本工作以2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不同土层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影响, 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系统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结构特征, 同时揭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复杂程度, 以期为实现西南紫色土地区土壤培肥, 改善土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进行, 该监测站经度为106° 24'33″, 纬度为29° 48'36″, 试验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拔为266.3 m, 降水量为1 105.5 mm, 日照为1 276.7 h, 年平均温度为18.4 ℃。

供试土壤为中性紫色水稻土, 由侏罗纪沙溪庙组紫色泥岩发育而成。 试验前0~20 cm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为: pH值7.60, 有机质22.61 g· kg-1, 全氮1.30 g· kg-1, 全磷0.69 g· kg-1, 全钾21.00 g· kg-1, 碱解氮92.36 mg· kg-1, 有效磷3.95 mg· kg-1, 速效钾88.45 mg· kg-1

1.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长期试验始于1991年, 种植制度为小麦-水稻轮作。 试验小区面积为120 m2, 为防止养分和水分互渗, 每个试验小区之间用水泥埂隔开。 试验共设计12个田间处理, 本研究选用其中5个处理: (1)CK(不施肥); (2)NPK(氮磷钾); (3) NPKS(氮磷钾+稻草还田); (4)1.5NPKS(1.5倍氮磷钾+稻草还田); (5)NPKM(氮磷钾+猪粪)。

化学肥料为尿素、 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有机肥为猪粪。 1991— 1996年每季作物每公顷的肥料施用量为: N肥150 kg· hm-2, P2O5 75 kg· hm-2, K2O 75 kg· hm-2, 猪粪22.5 t· hm-2, 水稻秸秆7.5 t· hm-2。 从1996年秋季后, 每季的P2O5和K2O分别由原来的75 kg· hm-2减少到60 kg· hm-2, 小麦季的N肥施用量从150 kg· hm-2减少到135 kg· hm-2, 水稻季的N肥施用量不变。 稻草和猪粪在每年小麦播种之前撒入土壤。 6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作为水稻季和小麦季的基肥, 40%作为分蘖肥。

2013年水稻收获后, 用“ S” 形采样法采集0~20, 20~40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 每个处理采集四个重复, 运回实验室风干后过2 mm筛。

1.3 方法

土壤DOM的提取: 称取过2 mm筛的风干土壤10 g于离心管中, 加入去离子水50 mL(水土比5:1), 温度为25 ℃时以200 r· min-1振荡24 h, 4 000 r· min-1下离心10 min, 用0.45 μ m滤膜过滤, 得到土壤DOM溶液[9]。 溶液在4 ℃冰箱中遮光保存, 7 d内测定溶液中总氮、 硝态氮、 铵态氮和有机碳含量, 土壤溶解性总氮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差值为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 溶解性有机碳用GE InnovOX® Laboratory TOC分析仪测定。

DOM光谱分析: 选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进行扫描, 超纯水做空白, 在200~800 nm范围内间隔1 nm用光程为10 mm的石英比色皿扫描。 紫外吸收特征值是指特定波长下的单位吸光度(吸光度值/DOC含量), 本研究分别选取254 nm波长下单位吸光度值SUVA254, 260 nm波长下单位吸光度值SUVA260和280 nm波长下单位吸光度值SUVA280来表征DOM分子芳香性、 疏水性和分子量[10]; 采用波长250和365 nm处的吸光度比值A250/A365表征DOM分子的大小, 波长300和400 nm处的吸光度比值A300/A400表征DOM分子的腐殖化程度[11, 12]; 用355 nm处的吸收系数表征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的相对浓度[13], 吸收系数α (λ )=2.303A(λ )/b, A(λ )为波长为λ 时的吸光度, b为比色皿光程。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 Sigmaplot 12.0和SPSS 18.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和绘制图表。

2 结果与讨论
2.1 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层DOM的影响

由图1可知, 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范围为180.5~253.5 mg· kg-1, 0~20, 20~40和40~60 cm土层平均DOC含量分别为219.6, 201.0和195.6 mg· kg-1, 0~20 cm土层的DOC含量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p< 0.05)。 相比不施肥CK处理,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 尤以化肥配施秸秆和配施有机肥提升幅度最大, 相比不施肥和化肥NPK处理, 1.5NPKS处理显著提高DOC含量, 其次是NPKS和NPKM处理, 表明化肥配施秸秆和配施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0~20和20~40 cm土壤的DOC含量。 在40~60 cm土层, 各处理DOC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比不施肥处理, NPK, NPKS, 1.5NPKS和NPKM处理DOC含量有下降趋势, 分别下降5.4, 16.1, 24.6和27.0 mg· kg-1

图1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
注: 同一土层柱子上的不同小写字母(a, b, c)代表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 不同土层之间的大写字母(X, Y, Z)代表土层之间有显著差异。 下同。
Fig.1 Soil DOC content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Notes: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on the same soil column represent significant (a, b, c)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p< 0.05). The capital letters (X, Y, Z) between different soil lay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il layers. Same as below.

不同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氮(DON)变化范围为4.0~9.0 mg· kg-1,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DON含量有降低趋势(图2)。 在0~20 cm土层, 相比CK处理, 长期施肥均增加了DON含量。 相比化肥NPK处理, NPKS, 1.5NPKS和NPKM分别增加72.5%、 76.5%和27.5%, 表明化肥配施秸秆效果要优于配施有机肥处理。 20~40 cm土层中, 不同施肥处理的DO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NPKM> NPK> NPKS> 1.5NPKS> CK, 相比CK处理, 除1.5NPKS处理外, 其余施肥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DON含量。 综上, 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

图2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Fig.2 Soil DON content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土壤氮素矿化能力可以通过土壤溶解性碳氮比值(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来反映。 碳氮比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变化范围为27.2~46.1, 平均值为36.7。 在0~20和20~40 cm土层, 相比CK处理,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例有下降趋势, 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明显降低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图3), 这会促进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养分的释放, 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 在40~60 cm土层,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差异影响不显著。

图3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Fig.3 C/N of DOM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2.2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有机质的分子结构复杂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可以通过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反映。 长期不同施肥下不同土层DOM的可见吸收光谱特征见图4。 相比CK处理, 在0~20和20~40 cm土层, 不同施肥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光谱有明显的红移现象, 尤以NPKM, NPKS和1.5NPKS处理最为明显。 在40~60 cm土层, 红移现象变弱。 红移现象表示施肥能增加土壤DOM生色团, 进而增强吸光能力, 表明土壤DOM共轭结构和腐殖化程度提高。 综上, 化肥与有机肥或者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腐殖化。

图4 不同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Fig.4 Characteristics of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soil DOM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2.3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

2.3.1 特征性紫外光谱吸收值

长期施肥显著影响DOM特征性紫外光谱吸收值(表1)。 在0~20 cm土层, 不施肥处理的SUVA254, SUVA260和SUVA280最低, 施肥后SUVA254, SUVA260和SUVA280显著增加, 1.5NPKS和NPKS处理提高幅度最大。 相比NPK处理, NPKS, 1.5NPKS和NPKM的SUVA254分别增加11.5%, 26.9%和7.7%, SUVA260分别增加9.1%, 26.1%和4.3%, SUVA280分别增加7.9%, 27.1%和3.7%, 表明长期化肥配施秸秆和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DOM的芳香度、 疏水性和平均分子量。 在20~40和40~60 cm土层,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的SUVA254, SUVA260和SUVA280值的变异程度小于0~20 cm土层。

表1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DOM的特征性紫外光谱吸收值 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 UV spectra absorption of soil DOM under long-term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2.3.2 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比

不同施肥影响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比(图5)。 A250/A365值越小, 表示DOM分子量越大。 相比不施肥处理, 长期施肥处理下0~20 cm土层的吸光度比值(A250/A365)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尤以1.5NPKS处理下降最为明显, 下降幅度达27.1%; 比NPK处理, 1.5NPKS处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比A250/A365下降4.4%, 表明1.5NPKS处理的土壤DOM的分子结构复杂化。 施肥对20~40和40~60 cm土层的A250/A365影响较小,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A250/A365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上升趋势, 表明0~20 cm土层DOM分子量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 A300/A400能反映DOM的腐殖化程度、 芳香性结构等。 A300/A400< 3.5时, DOM以胡敏酸为主; A300/A400> 3.5时, 以富里酸为主。 不同土层的A300/A400值差异显著, 其中以40~60 cm最大, 20~40 cm次之, 0~20 cm最小。 不同土层的A300/A400值均大于3.5, 表明土壤中主要以富里酸为主。

图5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比
注: 同一土层柱子上的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 不同土层之间的大写字母(X, Y, Z)代表土层之间有显著差异。 下同。
Fig.5 The UV-Visible absorption ratio of soil DOM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Notes: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on the same soil column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p< 0.05). The capital letters (X, Y, Z) between different soil lay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il layers. Same as below.

2.3.3 吸收系数α (355)

355 nm波长处的吸收系数α (355)可以表征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浓度, α (355)越大, 表明CDOM含量浓度越大。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DOM吸收系数α (355)的影响见图6。 不同土层α (355)值以0~20 cm最大, 20~40 cm次之, 40~60 cm最小。 在0~20 cm土层, 不施肥处理的α (355)值最低, 施肥显著增加了α (355)值, 其中以1.5NPKS和NPKS处理增加最为明显。 相比NPK处理, NPKS, 1.5NPKS和NPKM的α (355)分别增加11.9%, 63.6%和9.1%, 表明长期化肥配施秸秆和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中CDOM的含量。 在20~40和40~60 cm土层, 相比不施肥处理, 除NPKS处理外, 施肥均增加了α (355)值, 但处理间的变异小于0~20 cm土层。

图6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DOM吸收系数α (355)Fig.6 α (355) of soil DOM under long-term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2.4 土壤DOM与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

土壤DOM与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见表2。 土壤DOC含量与土壤DO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 表明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DOC含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有影响, 土壤DOM各组分是相互联系的。 紫外光谱吸收值(SUVA254, SUVA260, SUVA280)和吸收系数α (355)与土壤中溶解性碳氮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 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比A250/A365与土壤中溶解性碳氮含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A300/A400与土壤中溶解性碳氮达到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紫外光谱吸收值(SUVA254, SUVA260, SUVA280)、 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比(A250/A365, A300/A400)和吸收系数α (355)是用来评价土壤DOM的结构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

表2 土壤DOM与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oil DOM and Parameters of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3 讨 论
3.1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DOM含量的影响

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施用22年后,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 这与陈武荣等[14]研究结果一致。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的有机物质在腐熟的过程会释放大量的水溶性有机物质, 同时有机肥也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有机物和具有易于分解的特点[15, 16, 17], 进而增加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 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 加快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18], 此外, 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增加微生物活性、 作物凋落量和根系分泌物[19, 20],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能够吸附和螯合施入的无机氮而形成溶解性总氮和溶解性有机氮[21], 使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增加。 相比20~40和40~60 cm土层, 0~2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对长期不同施肥更为敏感, 主要原因是有机物料的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耕层, 同时长期有机物料的投入增加了耕层土壤的微生物活性。 此外, 耕层土壤中残留有大量的作物残茬,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使耕层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对施肥的响应更为明显。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除CK和NPK处理外, NPKS, 1.5NPKS和NPKM处理的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 原因可能是紫色土地区土壤矿质养料含量丰富[22], 同时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的作物根系相比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更为发达[23], 导致下层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被消耗。 此外, 溶解性有机质在土壤中容易被降解, 回归背景值[17]

3.2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DOM结构的影响

高忠霞等[7]研究表明, 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或氮磷钾配施秸秆能够增加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中结构相对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所占的比例。 本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会导致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出现不同程度的红移, 尤以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处理最为明显, 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共轭结构和腐殖化程度提高, 这与前人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8]。 以往研究表明, 施用有机肥能使DOM的芳香及疏水部分比例、 腐殖化程度、 平均分子量增加, DOM更加稳定。 本研究中, 化肥配施秸秆或有机肥处理下土壤DOM的芳香度、 疏水性、 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增加, 原因可能是长期的外源有机物料的投入增加了土壤中分子结构相对复杂的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

4 结 论

与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相比, 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0~20和20~40 cm土壤DOM含量, 降低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 提高土壤肥力; 在40~60 cm土层表现不明显。 同时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0~20 cm土壤DOM共轭结构、 腐殖化程度、 芳香度、 疏水部分比例和平均分子量; 在40~60 cm土层表现不明显。

致谢: 特别感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江韬老师在试验方法上和试验过程中对本试验的指导和支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Kalbitz K, Solinger S, Park J H, et al. Soil Science, 2000, 165(4): 277. [本文引用:1]
[2] ZHOU Yan-xiang, Mao-kui, XIE Jin-sheng, et al(周艳翔, 吕茂奎, 谢锦升, ).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8(1): 48. [本文引用:1]
[3] HAN Cheng-wei, LI Zhong-pei, LIU Li, et al(韩成卫, 李忠佩, 刘丽, ). 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008, 28(1): 445. [本文引用:1]
[4] CHEN Xue-shuang, JIANG Tao, LU Song, et al(陈雪霜, 江韬, 卢松, ).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 2016, 37(3): 884. [本文引用:1]
[5] YAN Jin-long, JIANG Tao, GAO Jie, et al(闫金龙, 江韬, 高洁, ).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 2015, 36(3): 869. [本文引用:1]
[6] Maya Engel, Benny Chefetz. Water Research, 2016, 106: 146. [本文引用:1]
[7] GAO Zhong-xia, ZHOU Jian-bin, WANG Xiang, et al(高忠霞, 周建斌, 王祥, ). Acta Pedologica Sinica(土壤学报), 2010, 47(1): 115. [本文引用:2]
[8] ZHOU Jiang-min, CHEN Hua-lin, TANG Dong-min, et al(周江敏, 陈华林, 唐东民, ).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4): 678. [本文引用:2]
[9] Yu G H, Wu M J, Wei G R,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6(11): 6102. [本文引用:1]
[10] CHANG Dan-na, CAO Wei-dong, BAI Jin-shun, et al(常单娜, 曹卫东, 白金顺,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1): 221. [本文引用:1]
[11] Dorado J, Gonzlez-Vila F J, Zancada M C.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2003, 28: 89. [本文引用:1]
[12] Artinger R, Buckau G, Geyer S, et al.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0, 15(1): 97. [本文引用:1]
[13] ZHANG Yun-lin, QIN Bo-qiang(张运林, 秦伯强).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15. [本文引用:1]
[14] CHEN Wu-rong, LIU Qin, YU Hong-shuang, et al(陈武荣, 刘勤, 禹洪双, ).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6): 111. [本文引用:2]
[15] LI Hui-xin, YUAN Ying-hong, HUANG Qian-ru, et al(李辉信, 袁颖红, 黄欠如, ). Acta Pedologica Sinica(土壤学报), 2008, 45(2): 259. [本文引用:1]
[16] HAN Cheng-wei, LI Zhong-pei, LIU Li, et al(韩成卫, 李忠佩, 刘丽, ).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 107. [本文引用:1]
[17] Chantigny M H. Geoderma, 2003, 113: 357. [本文引用:2]
[18] LI Juan, ZHAO Bing-qiang, LI Xiu-ying, et al(李娟, 赵秉强, 李秀英, ).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 144. [本文引用:1]
[19] ZHOU Bin, QIAO Mu, WANG Zhou-qiong(周斌, 乔木, 王周琼).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2): 33. [本文引用:1]
[20] MA Xiao-xia, WANG Lian-lian, LI Qing-hui, et al(马晓霞, 王莲莲, 黎青慧, ). 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012, 32(17): 5502. [本文引用:1]
[21] ZHAO Hai-chao, LIU Jing-hui, ZHAO Bao-ping, et al(赵海超, 刘景辉, 赵宝平, ).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8): 1286. [本文引用:1]
[22] HE Yu-rong(何毓蓉). Purple Soils in China(中国紫色土). Beijing Science Press(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1]
[23] XIONG Ming-biao, TIAN Ying-bing, SONG Guang-yu, et al(熊明彪, 田应兵, 宋光煜, ).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4): 4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