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砂矿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拉曼光谱原位测定: 形成条件及成因指示
马瑛1, 王琦2, 丘志力1,*, 陆太进3, 李榴芬1, 陈华3, 邓小芹1, 薄昊楠1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珠宝鉴定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3. 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北京珠宝研究所, 北京 100013

作者简介: 马 瑛, 女, 1984年生,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e-mail: maying23@mail2.sysu.edu.cn

摘要

石墨是天然金刚石中最常见的包裹体之一, 按其形成顺序可分为原生、 同生、 次生, 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存在指示了金刚石形成的环境及形成后可能经历的变化。 对湖南沅水流域产出的13粒宝石级-半宝石级砂矿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及次生石墨包裹体进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的原位测试。 测试显示, 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G带与D带拉曼位移均存在漂移, 其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G带的漂移范围为1 591~1 600 cm-1, 次生石墨的漂移范围为1 575~1 588 cm-1, 显示其形成压力较低, 结晶压力变化范围大。 原生/同生石墨漂移程度估算出该区域压力范围为4.01~5.88 GPa, 估算结果与利用橄榄石包裹体拉曼位移估算的源区压力范围基本一致。 该区域内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的D带拉曼位移在1 350~1 368 cm-1之间, D带与G带的强度比( ID/ IG值)值位于0.36~0.82之间, 具有较低有序度结构/结晶程度与橄榄岩型金刚石的高结晶度石墨明显不同指示该区域部分砂矿来源的金刚石的形成深度较浅, 成因与榴辉岩关系更为密切, 形成过程极可能曾位于石墨-金刚石稳定域附近。 研究结果表明, 金刚石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的漂移程度可成为探索金刚石原生源区形成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湖南砂矿金刚石; 石墨; 包裹体; 拉曼光谱; 形成环境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In-Situ Raman Spectroscopy Testing and Genesis of Graphite Inclusions in Alluvial Diamonds from Hunan
MA Ying1, WANG Qi2, QIU Zhi-li1,*, LU Tai-jin3, LI Liu-fen1, CHEN Hua3, DENG Xiao-qin1, BO Hao-nan1
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ce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Geodynamic and Geological Hazards,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The Jewellery Inspection Laboratory of Guangzhou CIQ,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 National Gems & Jewelry 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Center,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Graphit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clusion in diamo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protogenetic, syngenetic and epigenetic on the basis of sequence of graphite inclusion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diamond and its late change are indicated by protogenetic/syngenetic and epigenetic graphite. In-situ microscopic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we carried out on graphite inclusions in 13 gem-grade and semiprecious alluvial diamonds from the the Yuanjiang Basin in Hunan province(Yangtze Crat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phite inclusions whether protogenetic/syngenetic or epigenetic Raman shift in position of the G band and D band toward high frequency region and Show low ordered structures and defects. Raman shift of the protogentic/syngenetic graphite G band range from 1 591 to 1 600 cm-1, the shift of the G band of epigenetic graphite is wide rang from 1 575 to 1 588 cm-1, it is thought that forming pressure for diamond in Yuanjiang Basin(Yangtze Craton)is lower and its crystallization pressure have great varying range. We calculated the pressure are rang from 4.01 to 5.88 GPa according to Raman shift of the protogentic/syngenetic graphite G band range. It is consistent with what result of calculation in Raman shift of the olivine in Hunan diamonds, the D band rang from 1 350~1 368 cm-1 andthe G band and D band intensity ofprotogenetic/syngeneticgraphite inclusions of Hunan diamonds between 0.36 to 0.82, it indicatethat those area diamondswereformed depth is shallow and may be formed in a lithospheric mantle containing abundant eclogite. In these cases, the diamonds may have formed diamond-graphite boundary and diamond stability field. The graphite inclusion Raman shift of diamond is one of effective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diamond primary area.

Keyword: Alluvial diamonds from Hunan; Graphite; Inclusions; Raman spectroscopy; Formation environment
引 言

湖南砂矿金刚石广泛分布在湘、 资、 沅、 澧等流域古代河流阶地及现代河流中, 金刚石晶型完整、 净度高、 品质好, 是我国重要的金刚石砂矿资源, 但是其原生矿找矿数十年来一直没有突破, 不清楚金刚石来源于什么源岩, 对其包裹体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为开展金刚石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一般情况下, 石墨包裹体在金刚石晶体中呈细小的片状、 团块状、 包裹其他矿物或沿裂隙呈片状分布[1, 2]。 金刚石内部大量的石墨包裹体的分布可使金刚石呈现黑色、 灰色, 或者改变白色金刚石的色调, 与此同时, 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的存在也暗示了金刚石结晶于亚稳定条件[2]。 石墨与金刚石的形成是可逆的, 温度大于1 500 ℃时会促使金刚石向石墨转化, 通过天然的微晶石墨粉采用HTHP技术可以合成出金刚石[3]。 通常将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分为原生包裹体、 同生包裹体与次生包裹体, 前人认为金刚石中六边形以及细小的微晶石墨包裹体系原生/同生石墨, 包裹其他矿物以及沿裂隙分布的石墨为次生包裹体, 石墨包裹体及其形态与寄主岩石的关系可以指示其形成条件[1, 2, 3]

1970年, Tuinstra[4]首次对各种碳材料(包括石墨)进行了拉曼光谱的测试。 随着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 从过去的定性研究逐渐开始对不同组分含量的定量研究[5], 通过对不同的石墨材料、 不同来源金刚石中的石墨包裹体进行研究, 证实了石墨材料的拉曼位移与其形成时所处的温度和压力有关[6, 7, 8, 9]。 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是我国主要的砂矿金刚石产区之一, 目前关于扬子克拉通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的研究较少, 对其来源及源区形成环境的认识仍然较为薄弱, 针对金刚石形成压力的估算多数是通过对橄榄石包裹体以及石榴石包裹体等的拉曼位移进行计算获得的, 利用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进行估算的成果少见; 前人的研究证实, 金刚石中石墨G带(1 580 cm-1左右)是由于六方碳环的双重简并形成的, 随着压力的增加其拉曼峰位向高频漂移[6, 7, 9]。 金刚石中石墨D带位于1 350~1 450 cm-1之间(通常在1 350 cm-1左右), D带和非金刚石碳有关, 这些碳的类型包括: 无序或纳米级微晶石墨、 无序非晶碳、 Sp2杂化碳、 具微晶结构缺陷的石墨、 非晶质类金刚石碳包裹体等, 与金刚石的前驱相有关[6, 10], D带的出现表明石墨具有较低的结晶程度及其结晶颗粒细化。

本文利用拉曼光谱对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部分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及次生包裹体进行了原位测试, 估算了该区域的金刚石形成时环境的压力条件, 分析了石墨中碳的结晶度, 为揭示湖南砂矿金刚石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石墨包裹体拉曼测试的新证据。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测试样品为来自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砂矿的宝石-半宝石级金刚石, 金刚石重量为0.005~0.196 ct, 金刚石最大直径为1.94~4.27 mm; 其中9粒为菱形十二面体-变形菱形十二面体, 3粒为八面体-歪八面体, 1粒为类四面体; 颜色为浅黄色-无色、 浅褐色、 浅蓝色; 样品表面均有溶蚀现象; 将样品切磨抛光至100~200 μ m的薄片, 用浓硫酸煮沸进行清洗。 样品中的石墨包裹体通常小于0.1 mm, 但是也有个别可以达到1 mm。 Harris[2]对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的形态以及矿物包裹体与石墨的关系可将13粒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分为以下三类: (1)片状、 团块状石墨包裹体; (2)包裹其他晶体的石墨包裹体; (3)矿物包裹体周围裂隙中的石墨包裹体。 金刚石样品及石墨包裹体基本特征见表1, 图1给出个别样品中石墨包裹体的分布特点。

表1 测试钻石样品以及石墨包裹体的基本特征 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sting diamonds and graphite inclusions

图1 湖南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特征(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照片)Fig.1 Graphite inclusions in the diamonds from Hunan
(a): Platelet graphite parallel to diamond (111) planes(Sample 804-7), 50× ; (b): Clusters graphites in diamond(Sample 802-7), 800× ; (c): Olivine inclusion coated by graphite dots which anhedral Oriented and elongated, the dots almost planar alignment(Sample 802-7), 700× ; (d): “ Winged” cleavage plane fractures around olivine inclusion(Sample 177-HN-01), 500×

1.2 仪器

样品的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原位分析采用了两种型号的拉曼光谱仪, 分别是英国Renishaw inVia和法国Labhr-Vis LabramHR800; 其中样品146-HN-01, 214-HN-01, 804-7采用了中山大学测试中心、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英国Renishaw inVia进行测试, 激光波长为532和785 nm, 扫描范围100~2 000和100~4 000 cm-1, 曝光时间为10 s, 斑束直径为2 μ m, 扫描次数3次; 样品93-HN-01, 96-HN-02, 119-HN-01, 186-HN-02, 804-2, 212-HN-01, 801-11和802-7采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Labhr-Vis LabramHR800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测试, 激发波长为: 514.5和633 nm, 最佳光谱分辨率为1 cm-1, 扫描范围为100~2 000和100~4 000 cm-1, 曝光时间: 10 s, 扫描次数: 3次, 仪器光谱分辨率: 1 cm-1

2 结果与讨论

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 (1)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 金刚石中片状的六边形且与金刚石(111)晶面近于平行的石墨包裹体是原生或者同生的, 石墨包裹体周围没有压力与裂隙[2, 3, 9]; (2)次生石墨包裹体: 由于金刚石内部包裹体中碳出溶将该包裹体覆盖, 或者后期压力作用使金刚石石墨化产生的石墨包裹体为次生石墨包裹体[2, 3, 7]; 我们在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的13粒金刚石中找到六边形与金刚石(111)晶面近于平行, 周围没有裂隙的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5个, 例如图1(a)所示的样品804-7; 次生包裹体7个, 其包裹体周围伴随裂隙见图1(d), 石墨包裹体包裹橄榄石见图1(c)。 我们对该区域的13粒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G、 D带进行的原位拉曼光谱测试部分结果见图2、 图3。

图2 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原生片状石墨包裹体拉曼图Fig.2 Raman spectrogram of black platelet protogentic/syngenetic graphite inclusions in diamonds from Hunan

图3 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裂隙中次生石墨包裹体拉曼图Fig.3 Raman spectrogram of Internal fracture epigenetic graphite inclusions in the diamonds from Hunan

其中, 原生/同生石墨G带的拉曼峰位均向高频漂移, 漂移值大于6 cm-1, 最小的拉曼位移为1 591 cm-1, 最大值为1 600 cm-1, 部分拉曼谱图见图2, 图1(a)可见804-7中原生石墨的拉曼测试位置, 大小为10 μ m。 次生石墨的拉曼位移变化范围较大, 位于1 575~1 588 cm-1之间, 部分拉曼图谱见图3。 石墨包裹体总体D带强度较强且拉曼峰位向高频漂移, 峰值在1 350~1 368 cm-1之间。 D带是已知石墨的无序带或者缺陷带, 其强度与缺陷程度成正比, 缺陷程度增加, D带的拉曼强度增加[10]

此外, 样品186-HN-02的原生石墨包裹体G带位于1 592 cm-1且与黄铜矿(293, 412和225 cm-1)伴生。 样品146-HN-01膜覆盖在橄榄石(825和858 cm-1)之上的斑点状石墨, 橄榄石拉曼峰较弱, 而石墨拉曼峰较强。

2.1 湖南测试样品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及其形成压力条件

本文测试湖南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通常有一定的晶形, 参照文献[6]高热解石墨的数据方程, 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计算, 结果见图4(其中两片分别在1 586和1 600 cm-1处重叠)。

图4 石墨包裹体G带位移与残余压力估算图(参考Zerda, 2000高热解石墨温度压力关系图)Fig.4 Frequency position of the graphite inclusions hosted in diamond of Hunan band as a function of pressure(Calculated from Zerda, 2000, HOPG graphite)

测试结果显示, 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G峰拉曼位移的漂移范围为1 591~1 600 cm-1(蓝色菱形图案), 对应形成压力为4.01~5.88 GPa, 与采用橄榄石拉曼位移估测的该区域部分砂矿金刚石压力范围4.05~5.05和4.77~5.83 GPa基本一致[11]。 所计算的压力范围也与前人研究认为六角网格发生畸变的压力点4 GPa以及人工合成金刚石采用的一种二次升压法中的第一次升压的压力点近似[8]。 次生石墨的拉曼位移的波数低, 但漂移范围较大1 575~1 588 cm-1(粉紫色圆形), 说明其形成环境较原生/同生石墨的压力小, 变化更为明显。 金刚石中无论原生/同生、 次生石墨包裹体, 其G带均有位移, 相对而言, 原生/次生石墨G带拉曼位移漂移具有波数大, 范围窄的特征。 与次生石墨明显不同, 显示两者确实为不同条件形成的产物。

2.2 湖南砂矿金刚石原生/同生石墨结晶度对金刚石成因类型的指示

测试样品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G带钝化, 拉曼位移在1 591~1 600 cm-1之间, D带位移在1 350~1 368 cm-1, G带、 D带均向高频漂移, 且G带与D带的半高宽均较为弥散, G带的强度略高于D带, 用OMNIC软件计算样品中原生/同生石墨D带与G带的强度比(ID/IG)值位于0.36~0.82之间, 显示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部分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具有低有序度结构、 结晶程度较差的特点。

金刚石与石墨同时结晶的温度范围为1 200~1 600 ℃[12], 金刚石中同生石墨包裹体只在(1 500~1 600 ℃)范围内被证实[7]; 天然石墨的结晶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1 200~1 800 K)[13], 有人认为可以被用作结晶条件或主岩形成条件的指示, 但是可否利用金刚石中石墨的拉曼位移对其形成温度进行的估算仍然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 郭九皋等[14]利用辉石估算湖南金刚石源区形成温度的上限为1 327 ℃, 压力上限5.6 GPa; 丘志力等[12]根据橄榄石、 石榴石矿物对Ni温度计算获得的湖南金刚石的形成温度大约为1 109 ℃; 杨明星[15]等根据湖南金刚石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位错发生了攀移与缠结, 估算其形成温度大于1 077 ℃, 显示湖南金刚石的形成温度范围位于石墨结晶范围的下限, 和本次测定获得部分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具有低有序度结构特征相一致;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本文获得的压力范围可概略获得该区域金刚石的温度-压力范围(图5虚线区)。 显然, 与华北克拉通的金刚石相比, 湖南砂矿金刚石形成的温度变化范围略大, 形成压力较小, 深度偏浅[16], 与澳大利亚金刚石俯冲环境成因类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结果显示, 部分湖南金刚石形成在某个阶段的温度压力范围可能位于石墨-金刚石稳定线附近。

本文研究的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G带、 D带较大的漂移, 呈现低有序度结构/结晶程度, 与橄榄岩型石墨具有高结晶度明显不同, 金刚石形成相对较浅, 显示出其形成与榴辉岩的关系更为密切, 结果和扬子克拉通砂矿金刚石中含较多比例榴辉岩类型包裹体的认识明显一致[11]

图5 扬子克拉通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 形成条件, 原图据文献[17]Fig.5 Diamond forming region graph of the Yuanjiang Basin in Yangtze Craton, modified by Schmetzer Karl(1999)

3 结 论

(1)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与次生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均存在漂移, 通过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漂移范围估算出该区域压力范围为4.01~5.88 GPa; 次生石墨的拉曼位移的波数低, 但漂移范围较大, 说明其形成环境较原生/同生石墨的压力小, 是不同深度下结晶的产物。

(2)利用湖南砂矿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估算的压力范围和采用橄榄石拉曼位移估测的该区域部分砂矿金刚石压力范围一致, 显示利用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的拉曼位移可揭示其形成的压力条件。 从原生/同生石墨形成的压力范围可以看出部分湖南砂矿金刚石形成过程中曾位于金刚石-石墨稳定区域附近, 金刚石的形成深度较浅。 该区域内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ID/IG值位于0.36~0.82之间, 具有较低有序度结构, 结晶程度与橄榄岩型金刚石的高结晶度石墨明显不同, 和该区域估算金刚石来源浅、 温度较低的特征吻合, 成因和榴辉岩的关系更为密切, 结果和扬子克拉通砂矿金刚石中含较大比例榴辉岩类型包裹体的认识一致。

致谢: 野外工作曾得到湖南常德413地质队马文运、 李子云和董斌等几任总工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室内测试过程得到中山大学测试中心陈建老师、 中山大学博士生张跃峰以及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张健、 梁榕的支持, 在此一并致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Zedgenizov D A, Kagi H, Shatsky V S, et al.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4, 68(1): 61. [本文引用:2]
[2] Harris J W.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72, 35(1): 22. [本文引用:6]
[3] Khokhryakov A F, Nechaev D V.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2015, 56(1-2): 232. [本文引用:4]
[4] Tuinstra F, Koenig J L.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70, 53(3): 1126. [本文引用:1]
[5] XUE Jin-tao, LI Chun-yan, WU Chun-jie, et al(薛金涛, 李春燕, 吴纯洁,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1): 120. [本文引用:1]
[6] Zerda T W, Xu W, Zerda A, et al. Carbon, 2000, 38(3): 355. [本文引用:4]
[7] Nechaev D V, Khokhryakov A F.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2013, 54(4): 399. [本文引用:4]
[8] ZHAO Yong-nian, ZHANG Zhi-lin, CUI Qi-liang, et al(赵永年, 张志林, 崔启良, ).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Jilinensis(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1992, 4(4): 51. [本文引用:2]
[9] Nechaev D V, Khokhryakov A F. Geology of Ore Deposits, 2014, 56(2): 139. [本文引用:3]
[10] Sánchez G, Servat J, Gorostiza P, et al. 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 1996, 5(6): 592. [本文引用:2]
[11] QIU Zhi-li, WANG Qi, QIN She-cai, et al(丘志力, 王琦, 秦社彩,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 38(3): 590. [本文引用:2]
[12] Pal’Yanov Y N, Sokol A G, Sobolev N V. Geologiya I Geofizika, 2005, 46(12): 1290. [本文引用:2]
[13] Bródka A, Zerda T W, et al. 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 2006, 15(11): 1818. [本文引用:1]
[14] GUO Jiu-gao, CHEN Feng, DENG Hua-xing, et al(郭九皋, 陈丰, 邓华兴, ).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 1989, 34(2): 130. [本文引用:1]
[15] YANG Ming-xing, PAN Zhao-lu(杨明星, 潘兆橹).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 29(1): 45. [本文引用:1]
[16] SUN Yuan, CHEN Hua, QIU Zhi-Li, et al(孙媛, 陈华, 丘志力, ). Atc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2, 31(2): 261. [本文引用:1]
[17] Schmetzer K. Gems & Gemology, 1999, 35(4): 18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