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化、 钠化和酸化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性能研究
庞婷雯1, 杨志军1,2,*, 黄逸聪1, 雷雪英1, 曾璇1, 李晓潇1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通讯联系人 e-mail: yangzhj@mail.sysu.edu.cn

作者简介: 庞婷雯, 女, 1994年生,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 pangtw@mail.sysu.edu.cn

摘要

基于改性膨润土可能存在的优异吸附能力,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分析了巯基化、 钠化及酸化三种改性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等温吸附与竞争吸附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在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环境下, 巯基化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材料, 且对Pb2+具有一定的吸附选择性, 吸附率达到近100%; 在竞争吸附环境下, 三种改性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率都有所下降, 但巯基化膨润土仍旧能够保持较好的吸附能力, 较其他膨润土的吸附率大约高出10%~40%; 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均表现为Cu2+>Pb2+>Zn2+, 这与三种重金属离子的竞争能力、 化学亲和力等大小有关; 膨润土的巯基改性, 步骤简单且吸附重金属的效果好, 对膨润土改性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性膨润土; 吸附性; 巯基; 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志码:A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iol-Modified, Sodium-Modified and Acidified Bentonite for Cu2+, Pb2+ and Zn2+
PANG Ting-wen1, YANG Zhi-jun1,2,*, HUANG Yi-cong1, LEI Xue-ying1, ZENG Xuan1, LI Xiao-xiao1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 Geological Processes,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bability of modified bentonit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 Spectromete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were carried outto characterize the properties of samples. The amount of Cu2+, Pb2+ and Zn2+absorbed by three kinds of modified bentonite, thiol-modified bentonite, sodium-modified bentonite and acidified bentonite, in the environment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and competitive adsorp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nvironment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iol-modified bentonite is much superior to others, especially appearing adsorptive selectivity for Pb2+, the adsorption rate amounts to nearly 100%. In the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the adsorption rate for three kinds of modified bentonite on Cu2+, Pb2+and Zn2+ all decrease to some extent, but thiol-modified bentonite performs better in generally, which shows 10%~40% higher than the others, besides,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ability of three metal ions can be given as Cu2+>Pb2+>Zn2+, which relate to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 chemical affinity and so on. The modified process of thiol-modified bentonite is simple and the effect on adsorbing heavy metals is desirable.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study of modified bentonite and its application.

Keyword: Modified bentonite; Adsorption; Thiol; Heavy metals

引 言

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人类社会对各类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 众所周知, 在金属的开采、 冶炼、 加工及利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大范围的重金属污染, 不仅破坏土壤、 毒害农作物, 还会污染地下水、 损害人体健康。 对于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 相关的治理与修复技术也成为全世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1, 2]。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膨润土作为吸附剂来吸附处理不同载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具有效果好、 过程简单且成本较低的显著特点[3, 4]。 现阶段开展膨润土的改性工艺研究, 对于提高其吸附性能、 扩大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当前,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主要有: 钠化改性、 活化改性、 有机改性及纳米复合改性等[5, 6]。 前人采用上述方法对膨润土进行了大量的改性及吸附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 改性膨润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7, 8]。 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不同改性膨润土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 本工作通过对比分析巯基化有机改性、 钠化及酸活化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等温吸附与竞争吸附的实验结果, 旨在为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处理技术积累实验与理论数据。

1 实验部分
1.1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采用河北石家庄石粉厂的钙基膨润土作为改性初始原料, 利用γ -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氯化钠、 盐酸作为改性剂。

在土液比为1∶ 10的初始原料中加入10%的氯化钠溶液, 并在常温下震荡3 h, 后用蒸馏水洗至近中性, 抽滤后, 烘干、 研磨、 过筛得到钠基膨润土。 在土液比为1∶ 10的初始原料中加入20%的盐酸溶液, 并在80 ℃水浴中搅拌3 h, 后用蒸馏水洗至近中性, 抽滤后、 烘干、 研磨、 过筛得到酸化膨润土; 将酸化膨润土与γ -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无水乙醇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 并在室温下震荡反应3 h, 再用无水乙醇和蒸馏水洗至中性, 抽滤后, 烘干、 研磨、 过筛得巯基化膨润土。

1.2 改性膨润土的成分、 结构表征

对原料-钙基膨润土和三种改性膨润土进行干燥、 焙烧、 研磨、 压片后, 利用ZSX primus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别测定它们的化学组成, 设定测量时间为300 s, 重复10次; 测定时的室温为20~25 ℃; 环境相对湿度为40%~60%。

钙基膨润土和巯基化膨润土过200目筛后, 利用EQUNIOX-5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其红外光谱, 样品扫描次数为32, 测定时仪器的分辨率为4 cm-1, 谱峰范围为400~4 000 cm -1

将干燥、 过筛后的钙基与巯基化膨润土均匀分散地粘固在导电胶上, 利用X-MAX020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其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微形貌特征, 实验时加速电压为15.00 kV, 工作距离为8.6~8.9mm。

1.3 吸附实验

分别用五水硫酸铜、 硝酸铅和锌粉配制重金属离子浓度均为100 mg· L-1的三种标准溶液。 取一定量的重金属标准液置于50 mL锥形瓶中(在等温吸附实验中, 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为50 mg· L-1; 在竞争吸附实验中, Cu2+, Pb2+, Zn2+的初始浓度均为20 mg· L-1), 加入0.125 g吸附材料, 用KNO3溶液调节体系的离子强度, 使K+浓度为0.1 mol· L-1, 再用NaOH或HCl调节pH为6, 最终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为50 mL。 室温下振荡搅拌2 h后转移至离心管中, 并在3 500 r· min-1下离心10 min, 取上层清液用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重金属离子的平衡浓度。 所有吸附实验均做两组平行实验。

按照式(1)计算吸附率η

η=1-ceco×100%(1)

co为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mg· L-1), ce为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平衡浓度(mg· L-1)。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学成分

表1中膨润土的化学成分可以看出:

表1 四种膨润土的化学成分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ur kinds of bentonite

(1)相比初始原材料-钙基膨润土而言, 钠化膨润土中的Al2O3, MgO, CaO和MnO的含量都明显减少, Na2O的含量明显增加。 究其原因, 与钠化过程中Na+将膨润土中的可交换阳离子Ca2+、 Mg2+等置换出来有关[9], 其反应机理为: Ca(Mg)-bentonite+NaCl→Na-bentonite+Ca(Mg)Cl2[10, 11]

(2)酸化改性后的膨润土, 其Al2O3, Na2O, MgO和CaO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这是由于在酸化过程中, H+与上述阳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使它们脱离膨润土的结构。 同时, 随盐溶液的溶出, 有利于去除膨润土结构通道中的有机物等杂质[12]

(3)巯基化膨润土是在酸化膨润土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有机的巯基改性试剂制备的, 故其化学组成与酸化膨润土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2.2 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微观形貌

从初始原料— 钙基膨润土的扫描电镜图[见图1(a)和(b)]可以看出, 膨润土的结构为片层状, 镜下颗粒呈现不同的聚集状态, 层状结构间的通道和聚集颗粒间的空隙为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提供空间。 如图1(c)和(d)所示, 巯基化改性后使得膨润土颗粒更加细微, 聚集形态更加不规则, 增加了粒子间的吸附空位; 其片状结构更为细小, 表面更为粗糙, 部分可呈现鳞片状, 出现边缘翻卷, 因此, 比表面积增大[13], 有利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图1 钙基与巯基化膨润土的SEM图
(a), (b): 钙基膨润土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SEM形貌图; (c), (d): 巯基化膨润土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SEM形貌图
Fig.1 (a), (b): SEM images of Ca-bentonite; (c), (d): thiol-modified bentonite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从图2所示的钙基、 巯基化膨润土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出, 两者的主要吸收峰位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局部也显示一定的差异。 图2中, 3 624 cm-1处吸收峰对应于自由羟基, 由膨润土晶格中的结晶水振动所引起; 3 430 cm-1处较强的吸收峰对应于自由水分子的伸缩振动; 1 635 cm-1处吸收峰, 对应于水分子的弯曲振动; 1 038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Si— O— Si(四面体)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所致[14]。 对比图2(a)与(b)可以看出, 巯基化膨润土样品在2 935 cm-1附近有一个很弱的特征吸收峰, 对应于C— H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 在指纹区694 cm-1附近出现了— (CH2)n— 直链的C— C骨架振动特征吸收峰[15, 16]。 这表明膨润土已成功地巯基化, 并引入了所需的巯丙基官能团[— (CH2)3SH], 这使巯基与重金属离子得以通过配位键的形式相连接, 进而达到吸附的目的。

图2 钙基与巯基膨润土的FTIR
(a): 钙基膨润土FTIR; (b): 巯基化膨润土FTIR
Fig.2 FTIR spectra of Ca-bentonite (a) and thiol-modified bentonite (b)

2.4 吸附实验

曹晓强等研究结果表明[17, 18], 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方式总体上可分为三种: 与结构中Al3+和层间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 与膨润土中的一些有机官能团发生络合作用; 由于价电不平衡而产生的静电吸附作用。 一般情况下, 膨润土在吸附过程中, 同时存在以上三种作用方式, 但基于改性膨润土类型的不同, 各种作用方式的程度会有所区别。 此外, 膨润土的吸附能力还与其层间域[13, 19]以及微形貌特征相关。 因此, 对吸附结果的分析应综合以上多方面进行考虑。

2.4.1 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实验

(1)从等温吸附的实验结果(图3)可以看出, 巯基化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三种材料。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在巯基改性的过程中, 膨润土的片状结构及颗粒更为细小, 聚集形态更不规则, 使得吸附空间和比表面积增大, 同时表面被γ -巯丙基的烷烃长链所覆盖, 使得层间域成为疏水环境[20], 因而更有利于吸附; 另一方面是因为改性后的膨润土具有较多的巯基基团, 相当于增加了许多吸附点位, 它们可以与重金属离子以配位键的形式相连接, 且这种结合方式更为稳定[17, 21, 22]。 而钙基、 钠基和酸化膨润土的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 静电吸附作用来实现, 络合作用的程度较弱, 且在环境条件变化时易解吸[23], 不够稳定。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 巯基化膨润土对Pb2+的吸附率达到近100%, 明显高于对Cu2+与Zn2+的吸附率。 这说明巯基化膨润土对铅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选择性, 且吸附以络合作用占主导[10, 24, 25]。 徐晓军等研究结果表明, 铅离子可以与类似巯基的有机官能团以多基配体的形式进行螯合, 即Pb2+像钳子一样钳住S原子[26, 27]

图3 四种材料对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2.4.2 竞争吸附实验
Fig.3 Adsorption rate of four kinds of bentonite samples on Cu2+, Pb2+ and Zn2+ in the environment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2)钠基膨润土的吸附率明显高于钙基膨润土。 这是因为Na+比Ca2+的电价低、 离子半径更大, 发生置换后使膨润土层间的作用力减弱, 有利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9, 28, 29]。 在膨润土的酸化过程中, H+通过置换层间Na+, K+, Ca2+和Mg2+等离子减弱膨润土的层间键能、 增大层间距, 同时去除膨润土结构通道中的有机物等杂质[12], 使得改性后膨润土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 但是, 由于H+具有较小的离子半径, 所以更加容易进入层间域及吸附在膨润土表面空隙中, 进而占据了较多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点位, 此外, H+的正电性也会中和膨润土粒子中的负电荷, 使得静电吸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30]。 所以酸化膨润土的吸附能力往往会小于钠基膨润土。

(1)从竞争吸附实验的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 四种材料在Cu2+, Pb2+和Zn2+竞争吸附的情况下, 由于重金属离子在吸附过程中存在相互抑制作用, 致使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普遍较单一吸附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膨润土的总吸附点位是一定的, 离子间相互竞争对其吸附过程产生消极影响[25]。 从图5可以看出, 不同材料对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整体差异为: 巯基膨润土> 酸化膨润土> 钠基膨润土> 钙基膨润土。 在重金属离子间竞争吸附的影响下, 虽然巯基化膨润土的吸附率也在减小, 但总体上仍旧能够保持较好的吸附能力, 较其他膨润土大约高出10%~40%。 通常情况下, 人们认为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附作用受到竞争吸附的影响较大, 而络合作用以配位键的形式吸附, 较为稳定, 受竞争吸附的影响较小。 基于此, 巯基化膨润土中有较多的巯基基团, 因此通过络合作用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强, 所以仍旧能够保持较好的吸附率[31]。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不同于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在竞争吸附实验中, 酸化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能力优于钠基膨润土。 这是因为钠基膨润土中较多的Na+, 其本身也是金属离子, 所以在竞争吸附的条件下, 对铜、 铅、 锌的吸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因而酸化膨润土在竞争环境中的吸附能力会较好。

(2)在竞争吸附实验环境下, 四种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大小均表现为Cu2+> Pb2+> Zn2+(见图5)。 这与三种重金属离子的竞争能力、 化学亲和力等大小有关。 从竞争吸附动力学角度来分析: 在吸附的初始阶段, 膨润土中的吸附点位较多, 三种离子较为均衡的占据吸附点位, 竞争不显著。 但在吸附进行一段时间后, 吸附点位减少, 导致竞争力强、 与膨润土亲和力大的Cu2+更具吸附优势, Pb2+次之, 而锌离子作为竞争力最弱的组份, 占据吸附点位的能力最差。 吸附趋于平衡阶段时, 虽然竞争形势趋缓, 但是竞争性强的Cu2+仍能“ 抢夺” Pb2+, Zn2+已经占据的吸附位[32, 33]。 因此, 在竞争吸附实验的最终平衡阶段, Cu2+的吸附量最大。

图4 四种材料对Cu2+, Pb2+和Zn2+的等温与竞争吸附实验结果对比
(a): Cu2+吸附结果对比; (b): Pb2+吸附结果对比; (c): Zn2+吸附结果对比
Fig.4 Comparisonon the adsorption rate of four kinds of bentonite samples on Cu2+(a), Pb2+(b) and Zn2+(c) in the environment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图5 四种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竞争吸附实验结果综合对比图Fig.5 Adsorption rate of four kinds of bentonite samples on Cu2+, Pb2+ and Zn2+ in the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2)在竞争吸附实验中, 四种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率都有所下降; 整体上巯基化膨润土仍旧能够保持较好的吸附能力, 较其他膨润土的吸附率大约高出10%~40%; 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均表现为Cu2+> Pb2+> Zn2+, 这与三种重金属离子的竞争能力、 化学亲和力大小有关。

(3)巯基改性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改性材料, 深入研究其改性原理及吸附机制有利于提高膨润土改性工艺及扩展其用途。

3 结 论

(1)在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实验中, 巯基化膨润土对Cu2+, Pb2+和Zn2+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三种材料。 这与巯基改性后膨润土的微结构及形成易与重金属络合的结构官能团有关。 巯基化膨润土对Pb2+具有一定的吸附选择性, 吸附率达到近100%, 明显高于对Cu2+与Zn2+的吸附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HUANG Yi-zong, HAO Xiao-wei, LEI Ming, et al(黄益宗, 郝晓伟, 雷鸣, ).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3): 409. [本文引用:1]
[2] ZHOU Jian-jun, ZHOU Ju, FENG Ren-guo, et al(周建军, 周桔, 冯仁国, ).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3): 315. [本文引用:1]
[3] Bereket G, Aroguz A Z, Özel M Z.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 1997, 187: 338. [本文引用:1]
[4] Rauf N, Ikram M, Tahir S S. Adsorption Science &Technology, 1999, 17(5): 431. [本文引用:1]
[5] HAN Hong-qing, ZHU Yue(韩红青, 朱 岳). Inorganic Chamicals Industry(无机盐工业), 2011, 43(10): 5. [本文引用:1]
[6] MENG Yuan-yuan, WANG Qi, JIN Zhi-jie(孟园园, 王 琦, 金志杰).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污染防治技术), 2008, 21(3): 53. [本文引用:1]
[7] SUN Hong-liang(孙洪良). 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7, 19(7): 745. [本文引用:1]
[8] Guerra D J L, Mello I, Freitas L R,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24: 525. [本文引用:1]
[9] ZHANG Jian-le, CHEN Wan-wei(张建乐, 陈万维). China Nonmetallic Minerals Industry(建材地质), 1996, (1): 34. [本文引用:2]
[10] LI Yuan-yuan, LIU Wen-hua, CHEN Fu-qiang, et al(李媛媛, 刘文华, 陈福强, ).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8): 3013. [本文引用:2]
[11] Zeng Xiuqio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6, 7(4): 314. [本文引用:1]
[12] Li Liangxiong, Dong Junhang, Lee Robert.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4, 273: 540. [本文引用:2]
[13] Lei Dongsheng, Yuan Jizu, Yu Yongfu.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21(1): 92. [本文引用:2]
[14] ZHANG Yong-min, REN Jian-min, LIU Gao-yuan, et al(张永民, 任建敏, 刘高源, ).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 26(3): 286. [本文引用:1]
[15] CHEN Wen, XIONG Qiong-xian, ZHU Xia-ping, et al(陈文, 熊琼仙, 朱霞萍,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 33(3): 817. [本文引用:1]
[16] Jing Ping, Zhao Ping, Hou Meifang, et 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5(6): 1139. [本文引用:1]
[17] CAO Xiao-qiang, ZHANG Yan, QIU Jun, et al(曹晓强, 张燕, 邱俊, ).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硅酸盐学报), 2014, 42(11): 1448. [本文引用:2]
[18] Zhang Yaxin, Zhao Yan, Zhu Yong, et 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24(8): 1525. [本文引用:1]
[19] WU Ping-xiao, LIAO Zong-wen(吴平霄, 廖宗文). Nature Magazine(科技进展), 2000, 22(1): 25. [本文引用:1]
[20] LIN Cui-ying, YANG Yang, LI Ling, et al(林翠英, 杨旸, 李凌, ). Acta Science Circumstantiae(环境科学学), 2003, 23(6): 738. [本文引用:1]
[21] Lagadic I L, Mitchell M K, Payne B 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5(5): 984. [本文引用:1]
[22] PAN Jia-fen, LU Jie(潘嘉芬, 卢 杰). Metal Mine(金属矿山), 2008, 387(9): 130. [本文引用:1]
[23] LIN Qing, XU Shao-hui(林 青, 徐绍辉). Soils(土壤), 2008, (5): 706. [本文引用:1]
[24] Naseem R, Tahir S S. Water Res. , 2001, 35(16): 3982. [本文引用:1]
[25] Mercier L, Detellier C.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29(5): 1318. [本文引用:2]
[26] XU Xiao-jun(徐晓军). Action Principle of Chemical Flocculant(化学絮凝剂作用原理). Beijing: Science Press(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0. [本文引用:1]
[27] YU Guang-li, LI Ba-fang, LIANG Ping-fang(于广利, 李八方, 梁平方).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Drugs(中国海洋药物), 1996, (4): 13. [本文引用:1]
[28] YANG Hong-cai, ZHENG Shui-lin(杨红彩, 郑水林). China Non-Metallic Mining Industry Herald(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4, Z1: 55. [本文引用:1]
[29] ZHANG Tai-liang, HUANG Zhi-yu, MO Jun, et al(张太亮, 黄志宇, 莫军, ).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钻采工艺), 2006, 29(6): 102. [本文引用:1]
[30] WANG Zhong-an, ZHU Yi-min(王忠安, 朱一民). Non-Ferrous Mining and Metallurgy(有色矿冶), 2006, 22(2): 45. [本文引用:1]
[31] HU Ke-wei, JIA Dong-yan, YAN Li, et al(胡克伟, 贾冬艳, 颜丽, ).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土壤通报), 2011, 42(2): 164. [本文引用:1]
[32] LIU Ji-fang, CAO Cui-hua, JIANG Yi-chao, et al(刘继芳, 曹翠华, 蒋以超, ). Soils and Fertilizers(土壤肥料), 2000, 2: 30. [本文引用:1]
[33] Kubilay S, Gurkan R, Savran A. Adsorption, 2007, 13(1): 4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