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偏振高光谱的农田土壤肥力模型研究
王凌志, 韩阳*, 潘倩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通讯联系人 e-mail: hany025@nenu.edu.cn

作者简介: 王凌志, 女, 1995年生,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 e-mail: wanglz410@163.com

摘要

随着精准农业这一理念的提出, 快速精确获取农业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偏振遥感因其结合了多角度遥感的特点, 高光谱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特点, 从而能在不破坏地物的基础上提高探测和识别地物的准确度。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单一土壤肥力指标为主。 该实验通过实测吉林省典型地区农田土壤在不同状态下的光谱曲线, 探讨了在确定最佳观测条件下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与土壤光谱曲线的关系。 结果表明光线探测天顶角、 探测方位角、 偏振状态均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土壤光谱曲线, 但对光谱的形状和走向影响不大。 在保证设备可达条件下, 设计出遥感中监测土壤肥力的最佳方式。 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一阶微分和倒数的对数运算, 在选定的特征波段上建立相应的肥力模型。 结果表明土壤肥力与光谱反射比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和光谱吸光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与光谱反射比的一阶微分相关关系不确定。 在利用光谱反射比、 光谱一阶反射比和吸光度特征参数进行土壤肥力估算时, 发现光谱反射比与土壤肥力的二次函数拟合优度最佳, 在560和860 nm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76和0.867。

关键词: 偏振; 高光谱; 多角度; 土壤肥力; 农田土壤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Farmland Soil Fertility Model Based on Multi-Angle Polarized Hyper-Spectrum
WANG Ling-zhi, HAN Yang*, PAN Qia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precision agriculture, acquiring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precisely has become the focus researchers. Polarization remote sensing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xploring and identifying features without causing damage, because it colligates multi-angle remote sensing,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mainly based on single standard of soil fertil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 (IFI) and soil spectrum curve under the best observation conditions through measuring the spectrum curve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typical farmland soil in Jilin Province. The study shows that incidence angles, relative azimuth angles and polarized states will affect soil spectrum curve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In fact, the design of the most workable remote sensing to observe soil fertility for this purposecan be realized by equipment. In this way, soil reflection was mathematically manipulated into first derivative reflectance spectra and inverse-log spectra, then established soil fertility model on ground of characteristic bands. The study shows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fertility and reflectanc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fertility and absorptivity of spectrum,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fertility and reflectance of spectrum in first differential is uncertain. When using reflectance of spectrum and first differential reflectance of spectrum and absorbance indexes to calculate soil fertility,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quadratic function of reflectance of spectrum and fertility fits properly , with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reaching 0.876 and 0.867 at 560 and 860 nm respectively.

Keyword: Polarization; Hyper-spectrum; Multi-angle; Soil fertility; Farmland soil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偏振遥感技术这一新型对地观测手段的出现, 使以前被誉为“ 噪音” 的偏振信息成为获取地物光谱信息良好的观测手段。 传统遥感将地球视为朗伯体, 但因实际上地物具有明显的三维特征所以这种比喻欠佳。 20世纪70年代末, 美国科学家Suits, Goel, Strahler以及李小文院士通过二向性反射利用分布函数(BRDF)实现对目标地物空间结构的反演。 二向反射主要反映光谱的角度信息, 而偏振反射在此基础上还能反映光谱的偏振信息[1, 2, 3]。 多角度遥感使人们在获得平面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维信息。 自1998年起, 东北师范大学的赵云升教授带领课题组联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北京大学遥感所、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全面开展对地物偏振信息的研究, 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土壤的光谱反射特征是土壤基本特征之一, 它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是土壤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 同时也为研究土壤本身属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4]。 中国作为粮食大国, 其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因此获取可靠的土壤信息对实现精准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单一土壤肥力指标如有机质、 全氮等为主[5, 6]。 本实验则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与其多角度偏振高光谱进行研究, 力图全面评估土壤肥力并建立模型, 为精准农业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和仪器

吉林省为中国粮食主产地之一, 盛产玉米、 大豆、 油料、 杂粮等优质农产品, 具有发展高效农业、 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吉林省各地区土壤差异较大, 东部以森林土壤为主, 土壤大多呈微酸性, 中部以黑土为主, 土壤多呈中性, 西部则以盐碱地居多, 土壤呈碱性。 本研究的土壤样品分别采自白山市(东部), 长春市(中部), 白城市(西部)的玉米地农田, 采集时间为2015年7月— 8月, 用五点取样法采集, 采集0~20 cm表层土样, 剔除土壤样品中的作物残体和碎屑物, 在通风处风干, 制成干燥土壤样品。

利用东北师范大学空间偏振高光谱实验室(NENULGS)中的地物光谱多角度测试平台(自行设计、 制造)结合美国ASD公司生产FieldSpec@3便携式地物波谱仪进行光谱测量。

1.2 方法

土壤的光谱曲线受光线入射天顶角, 探测天顶角(以天顶角0° 算起)、 探测方位角、 偏振角(以偏振棱镜所刻刻度为准, 0° 为消光轴, 90° 为透光轴)等影响。 为了研究土壤肥力指标对土壤光谱特征的影响, 将风干土样过100目筛, 通过重铬酸钾-外加热的方法计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全氮、 全磷、 速效氮、 速效磷则利用东北师范大学土壤分析实验室全自动智能化学分析仪(Smart Chem)进行测定, 全自动智能化学分析仪是利用机器人技术, 全自动取样针把试剂和样品精确地加入比色杯中, 搅拌均匀、 反应。 然后利用高精度双光束数字检测器进行测量, 该方法短时高效, 样品无交叉污染, 实现了真正的高精度。 pH采用电位法测定, 全钾和速效钾则采用酸溶-ICP和乙酸铵-ICP方法测定。 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的评价主要由隶属度函数和肥力因子的权重加权计算而得。

2 土壤肥力的计算

土壤肥力是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基本要素, 是土壤区别于其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本质特征。 在土壤肥力因子中, 有机质一直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全氮, 全磷也是非常重要的土壤肥力指标[7, 8, 9]。 同时其他理化性质如碱解氮、 速效钾、 速效磷、 pH也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 本实验选取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和pH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2.1 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隶属度函数实际上是评价土壤肥力指标与作物生长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根据参评因子对作物生长的不同影响效果分为S型和抛物线型[10]

图1 S型(a)和抛物线型(b)隶属度函数Fig.1 S-type (a) and parabolic-type (b) membership function

S型隶属度函数: 此数学表达式适用于作物生长效果随着参评指标隶属度增高而增高, 最后趋于稳定的情况。 此类函数适用于养分指标如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见表1)。

f(x)=1.0xx20.9(x-x1)/(x2-x1)+0.1x1< x< x20.1xx1 (1)

表1 各肥力指标的转折点取值 Table 1 Values of turning point of each fertility index

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 此数学表达式适用于土壤肥力指标越高作物生长效果越好, 但超过一定范围后, 作物生长效果变差。 此类函数适用于土壤物理指标如pH。

f(x)=1.0-0.9(x-x3)/(x4-x3)x1< xx41.0x2x< x30.9(x-x1)/(x2-x1)+0.1x1x< x20.1xx1x> x4 (2)

本研究中pH的转折点取值分别为x1=5, x2=6.5, x3=7.5, x4=8.5。

图2 不同地区各肥力指标隶属度函数平均值的雷达图Fig.2 Radar Plot of membership mean values of each fertility index in different regions

2.2 参评指标权重的计算

由于各指标对作物的影响不同, 量纲也不同, 所以需要确定权重值。 为避免主观化, 利用客观赋权法采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 先建立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见表2), 然后根据相关矩阵求得各指标相关系数平均值, 将该平均值与所有指标相关系数平均值总和的比作为该因子的权重(见表3)[11, 12]

表2 各肥力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fertility index
表3 相关系数平均值及各指标权重 Table 3 Mean value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index weights
2.3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根据式(3)计算土壤肥力IFI,

IFI=(qi×wi)(3)

其中qi为隶属度值, wi为权重值。 IFI取值范围应为[0, 1], 其值越接近1, 说明其土壤肥力越高。

通过计算所选地区平均土壤肥力, 大致为白山市IFI> 长春市IFI> 白城市IFI, 这不仅与当地土壤本身肥力有关, 也有人们不同的耕种方式, 和施肥水平有关。

3 土壤偏振反射特性分析

测量了入射角为60° , 探测方位角为180° , 偏振角为90° 时探测天顶角分别为30° , 50° , 60° 以及方位角分别为90° , 120° , 180° 的光谱曲线。 研究表明, 土壤曲线的光谱特征关于180° 方位角呈对称分布[13], 因此本实验只测定了180° 之前的方位角。

图3 不同探测天顶角(a), 方位角(b)的土壤光谱曲线Fig.3 Spectral curves of different zenith angles (a) and azimuth angles (b) for soil

图4 不同偏振角的土壤光谱反射曲线Fig.4 Spectral curves of different polarization angles for soil

由图3可以看到土壤样品的反射比是随着波段的增加而变化的。 白山市的光谱曲线位于最下方, 同时随着探测角的增加, 土壤样品的反射比也随之增加。 随着方位角的变化, 反射比增加的幅度不同, 180° 方位角反射比曲线最高且反射比的斜率也最大。 因为当探测光线在太阳入射光线的180° 方位时为镜面反射, 此时更易于区分地物的微小差别, 观测数据更为精确, 这为以后的遥感观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棱镜上的标度, 选用了0° 偏振, 90° 偏振和45° 偏振三种状态。

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到, 此时白山市的光谱曲线仍在最下方, 长春市和白山市的光谱曲线在近红外波段处偶有交叉。 棋中90° 偏振角的反射比最大, 0° 偏振角的反射比最小, 45° 偏振状态的土壤曲线介于0° 偏振和90° 偏振之间。 三个地区规律相同, 即黑土, 暗棕壤, 碱土都有此规律[14]

根据上述实验, 选定了入射角为60° , 探测角为60° , 偏振角为90° , 方位角为180° 时长春, 长白, 白城三个地区的光谱曲线。

图5显示白山市的Z值(IFI)最大, 长春市次之, 白城市Z值最小。 观察Y轴(反射比)我们可以发现白城市Y值(反射比)最高, 长春市次之, 白山市最小。 即随着土壤综合肥力指标IFI的增大, 土壤光谱反射比逐渐减小。 这表明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和土壤光谱曲线确实存在联系, 今后我们可以减少大量、 繁琐的理化实验, 通过直接测定土壤的光谱曲线来估算土壤肥力的大小。

图5 不同土壤肥力的土壤光谱曲线Fig.5 Spectral curves of different soil fertility

4 土壤肥力的模型反演

由于POLDER机载卫星探测器和RSP机载探测器包含560, 670和865 nm这三个波段, 因此选取这三个波段进行研究[15]。 先后对反射比进行一阶微分和反射比倒数的对数(吸光度)的数学处理, 因为这两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和光谱噪声的影响。 分别建立了土壤肥力与三者的一次函数拟合、 二次函数拟合和指数函数拟合。 为了节省篇幅, 文中仅展示了560和865 nm处的函数模型。

通过建立反射比和土壤肥力的三种函数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反射比与土壤肥力呈负相关关系。 利用二次函数进行拟合效果最佳, 在560 nm处决定系数达到0.876。 一次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曲线基本重合, 决定系数相差不大。

表4 光谱反射比与土壤肥力函数拟合 Table 4 Function fitting for reflectance and soil fertility

图6 反射比在560和865 nm与土壤肥力的曲线拟合Fig.6 Curve fitting for first differential reflectance and soil fertility in 560 and 865 nm

表5 光谱一阶微分与土壤肥力函数拟合 Table 5 Function fitting for first differential reflectance and soil fertility

图7 光谱一阶微分在560nm, 865nm与土壤肥力的曲线拟合Fig.7 Curve fitting for in first differential reflection spectra and soil fertility at 560 and 865 nm

通过建立一阶反射比和土壤肥力的三种函数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一阶反射比与土壤肥力在560 nm处呈负相关关系, 而在865 nm处呈现正相关关系。 同时在560 nm处, 三种函数拟合曲线基本一致, 在865 nm处, 二次函数曲线明显与其他两种函数不同。 在一阶反射比建立的模型中, 二次函数拟合效果依旧最佳, 在865 nm处决定系数达到0.674。

表6 光谱吸光度与土壤肥力函数拟合 Table 6 Function fitting for spectral absorbance and soil fertility

图8 吸光度在560和865 nm与土壤肥力的曲线拟合Fig.8 Curve fitting for spectral absorbance and soil fertility at 560 and 865 nm

通过建立吸光度数据(即反射比倒数的对数)和土壤肥力的三种函数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吸光度与土壤肥力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这三种函数拟合的曲线基本一致, 二次曲线弧度较小, 三种函数的决定系数相差不大。 在560 nm处, 一次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决定系数最高, 达到0.653。

5 结 论

根据对农田土壤的光谱研究, 我们探讨了仪器在不同状态下, 综合土壤肥力指标IFI对土壤光谱曲线的影响, 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因子对土壤光谱的反射曲线均有影响, 但对其光谱曲线的走向和形状影响不大。 土壤的反射比随着探测角和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同时方位角和偏振角也对光谱的反射比有一定的影响, 即随着方位角的增大(180° 左半侧)反射比增大, 随着偏振角的增大反射比增大。 就本实验而言我们确定出遥感观测土壤肥力的最佳设计方式: 在入射角一定的条件下, 使用较大的观测角, 方位角保持在180° , 选取适当的偏振状态。

(2)随着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的增大, 土壤反射比减小。 这与我们普遍了解的其他养分指标如有机质、 全氮的规律相一致, 这对我们今后快速而准确的评估土壤肥力提供了方向。 通过这些结果, 为我们以后对土壤测量的准确度和辨识度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通过建立不同的反射比, 反射比一阶微分, 吸光度和土壤肥力的模型, 发现仅有一阶微分函数在选定的波段处自变量和因变量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 其余两组在选定波段处均表现出一致的相关性。 无论是一次函数拟合, 二次函数拟合还是指数拟合, 反射比与土壤肥力建模的决定系数R2均最大, 分别为0.876和0.867。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i Xiaowen, Strahler A H.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1985, 23(2): 207. [本文引用:1]
[2] LIU Qiang, LIU Qin-huo, XIAO Qing, et al(刘强, 柳钦火, 肖青,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中国科学·D辑). 2002, 32(4): 299. [本文引用:1]
[3] ZHAO Yun-sheng, SUN Zhong-qiu, LI Shao-ping, et al(赵云升, 孙仲秋, 李少平, ).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ptics(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0, 5(3): 190. [本文引用:1]
[4] WANG Zi-long, FU Qiang, JIANG Qiu-xiang(王子龙, 付强, 姜秋香). System Sciences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in Agriculture(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1): 15. [本文引用:1]
[5] LI Yuan-yuan, LI Wei, LIU Yuan, et al(李媛媛, 李微, 刘远, ).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土壤通报), 2014, 45(6): 3133. [本文引用:1]
[6] HE Dong-jian, CHEN Xu, REN Jia-chen, et al(何东健, 陈煦, 任嘉琛, ).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3): 152. [本文引用:1]
[7] Saviozzi A, Levi-Minzi R, Cardelli R, et al. Plant and Soil, 2001, (2): 251. [本文引用:1]
[8] Njoku E G, Jackson T J, Lakshmi V,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3, 41(2): 215. [本文引用:1]
[9] DING Wen-guang, CHEN Jin-song, WU Sheng, et al(丁文广, 陈劲松, 吴晟, ).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3): 150. [本文引用:1]
[10] WANG Jian-guo, YANG Lin-zhang, SHAN Yan-hong(王建国, 杨林章, 单艳红). Acta Pedologica Sinica(土壤学报), 2001, 38(2): 176. [本文引用:1]
[11] Ma J, Fan Z, Huang 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9, 112(2): 397. [本文引用:1]
[12] Rao R V, Patel B K. Materials & Desigh, 2010, 31(10): 4738. [本文引用:1]
[13] SONG Kai-shan, ZHANG Bai, ZHAO Yun-sheng(宋开山, 张柏, 赵云升).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地理科学), 2004, 24(3): 352. [本文引用:1]
[14] ZHAO Yun-sheng, JIN Lun, ZHANG Hong-bo, et al(赵云升, 金伦, 张洪波, ).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2(4): 93. [本文引用:1]
[15] Yun-feng, ZHAO Yun-sheng(吕云峰, 赵云升).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11): 3123. [本文引用:1]